传播假新闻法律责任
『壹』 传播谣言500次以上判什么刑
已经构成犯罪,会被处罚款和拘留。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检察院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的司法解释(以下称《解释》)规定,“同一诽谤信息实际被点击、浏览次数达到5000次以上,或者被转发次数达到500次以上的”,应当认定为诽谤行为“情节严重”,从而为诽谤罪设定了非常严格的量化的入罪标准。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五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500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5日以下拘留或者500元以下罚款:第一款 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
(1)传播假新闻法律责任扩展阅读
案例
2015年8月6日,郑州新闻广播官方微博发布《大货车再闯祸,事故现场惨不忍睹》新闻并配发车祸图片,后经查证属于假新闻,造成恶劣社会影响。
经查,赵某在无聊中将外省某地发生车祸的照片编发成“荥阳新田大道又出大事故”的微信,在朋友圈中发布,张某等人在不明真伪情况下,在微信朋友圈中随意传播,并向媒体爆料。荥阳警方依法对赵某行政拘留10日,对张某等人行政拘留5日。
『贰』 记者报道假新闻,会受到什么惩罚
《关于严防虚假新闻报道的若干规定》
(一)新闻机构及其新闻记者违反本规定的,新闻出版行政部门视其情节轻重,可采取下列行政措施:
1.通报批评;
2.责令限期更正;
3.责令公开检讨;
4.责令新闻机构主要负责人引咎辞职。
(二)新闻记者编发虚假新闻损害国家利益、公共利益的或者发表失实报道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等问题的,由新闻出版行政部门依据《出版管理条例》、《新闻记者证管理办法》等法规规章给予警告;情节严重的,依法吊销其新闻记者证,并列入不良从业行为记录,5年内不得从事新闻采编工作;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终身不得从事新闻采编工作。
(三)新闻机构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省级以上新闻出版行政部门依据《出版管理条例》、《新闻记者证管理办法》等法规规章给予处罚,情节严重的依法给予停业整顿或者吊销出版许可证:
1.刊播虚假新闻损害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或者发表失实报道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的;
2.未按本规定建立健全并实施各项新闻采编管理制度的;
3.拒绝对已确认的虚假新闻报道发表道歉、更正的;
4.未尽到管理职责,致使本新闻机构从业人员违反有关法律规定,被新闻出版行政部门给予行政处罚的或者被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的。
『叁』 传杨振宁去世假消息博主已道歉,恶意造谣要承担哪些法律责任
2021年3月20日的上午,微博上一则消息引起了广泛关注,一名知名微博博主在网上发步言论,声称杨振宁教授去世了,随后有相关的媒体向杨振宁教授所在的单位进行求证,最后被证实这只是一个谣言,随后发布谣言的博主,立刻就自己的行为在网上进行了道歉。我不知道这名有着大量粉丝群体的博主出于一种什么样的原因,在未经考证的情况下,擅自发布了不实的谣言。
网络上的信息传播的非常快,这也造成网络更容易成为造谣者的发源地。我们在网络上留言、发言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论的正确性,自觉遵守法律法规,不发布不实言论,对网络造谣,政府要加强打击的力度,对个人而言,我们也要尽到一个网明的基本责任,维护网络世界的清明,还网络世界一片清净。
『肆』 新闻记者虚假报道有没有相关法律
有新闻记者虚假报道相关的法律:《新闻记者证管理办法》
参照《新闻记者证管回理办法》第十八条,答新闻记者使用新闻记者证从事新闻采访活动,应遵守法律规定和新闻职业道德,确保新闻报道真实、全面、客观、公正,不得编发虚假报道,不得刊播虚假新闻,不得徇私隐匿应报道的新闻事实。
(4)传播假新闻法律责任扩展阅读
参照《新闻记者证管理办法》第三十五条,新闻机构工作人员有以下行为之一的,由新闻出版总署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新闻出版行政部门给予警告,并处3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其新闻记者证,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违反本办法第十七条,从事有关活动的;
(二)违反本办法第十八条,编发虚假报道的;
(三)违反本办法第十九条,转借、涂改新闻记者证或者利用职务便利从事不当活动的;
(四)违反本办法第二十条,未在离岗前交回新闻记者证的。
『伍』 虚假新闻的危害及如何杜绝
1、网络虚假信息严重损害着媒体的公信力。坚持发布信息的真实性,是媒体从业人员所应该遵守的基本价值准则和理念。
对于各行各业而言,把握真实性与诚信原则始终是其成功的关键。那些主流媒体之所以能够成功,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其坚持信息发布的真实性。但现阶段一些网络媒体为了获取经济利益发布虚假信息,长期下去势必会损害网络媒体的公信力。
2、欺骗受众,扰乱社会秩序。虚假信息一旦经过网络进行传播,不仅仅欺骗大众,严重时还会扰乱社会秩序。虚假信息的传播不仅会造成人们的财产损失,还会引发公众的恐慌,扰乱社会秩序。
3、虚假新闻侵害了受众的知情权,阻碍了受众的参与权和监督权。知情权是受众参与公共事务和发挥舆论监督作用的前提,而虚假新闻为受众提供了虚假的事实,受众基于有失偏颇的信息而产生的情绪,有时会给社会良性运作带来阻碍。
比如一些记者在报道医患矛盾问题时,夸大片面事实,或是隐瞒某些不利于自己意愿传达的事实,误导受众,使本来合理且必要的舆论监督变成了一边倒的谩骂。
4、虚假新闻影响国家安全、社会稳定,一些关于国内负面事件的虚假报道甚至为反华势力抹黑中国提供了“佐证”。比如关于中国军事的大量假新闻,给本来就因中国综合实力迅速增长而焦虑的一些西方国家更大的疑虑,使“中国威胁论”甚嚣尘上。
虚假信息的应对措施
1、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针对目前的网络虚假信息问题,必须制定专门的网络虚假信息治理条例、管理办法等。同时,对一般的网络虚假信息和情节严重的网络虚假信息进行区别对待,采取不同的惩处措施。
此外,要健全外部监督机制,鼓励公众对网络虚假信息发布者进行举报。相应的机关和部门要加强宏观管理,对新闻造假者一经查实,严惩不贷。
2、网络媒体加强自律
作为网络媒体,应建立网站内部管理制度。对来源不明的信息进行核实后再发布,不可盲目跟从。对编辑人员发布的新闻的真实性进行考核,并将其纳入业绩考核的范围。同时,对虚假新闻转载者以及制造者进行惩罚,建立媒体责任编辑引咎辞职制,提高媒体的把关意识。
3、受众群体提高自身素质
在网络信息的传播过程中,网民不仅仅是受众者,还是信息的发布者。因此,网民必须提高自身素质,树立崇高的网络伦理道德观念。对于网络上来源不明的信息,不要轻易相信,也不要盲目转载。同时,不要随意散播一些虚假信息。
『陆』 发布假新闻要承担什么法律责任
《报刊刊载虚假、失实报道处理办法》第一条规定报纸、期刊必须遵守新闻出版法规,刊载新闻报道和纪实作品必须真实、准确、公正。报刊不得刊载虚假、失实的报道和纪实作品。这一规定为追究发布虚假新闻媒体法律责任提供了立法依据。
(一)网络媒体发布虚假新闻的民事责任
今天的媒体已经成为市场经济的一部分,人们想获得信息就得交上网费等,信息从一定程度上来讲一种特殊的消费品,而我们每个付费获取信息的人便是消费者。每个人获取信息的目的不同,但是每个人获取新闻的目的是一致的,就是想了解真实的事件经过。新闻和小说不同,真实性是它的生命,如果新闻失去了真实性,它也失去了消费的价值。媒体在网上发出虚假新闻的行为,虽然没有损害消费者的实际利益,但是消费者在付费的情况下却没有达到自己的消费目的,这一定程度上是侵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四十八条第一款规定:“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本法另有规定外,应当依照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承担民事责任。”其中第一项和第二项分别为商品或者服务存在缺陷的和不具备商品应当具备的使用性能而出售时未作说明的。根据这两项的规定,发布虚假新闻的网络媒体严重侵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应该承担民事责任。
发布虚假新闻的媒体侵害的并不是某一个人的权益,而是整个社会的利益,这就适用民事的公益诉讼。《民事诉讼法》第五十五条规定了对于侵害众多消费者合法权益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法律规定的机关和有关组织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在这项规定为大众指明了维权道路,让网络媒体有所忌惮。
(二)网络媒体发布虚假新闻的行政责任
《报刊刊载虚假、失实报道处理办法》第六条为虚假新闻的行政处罚提供了立法依据。但是互联网环境下虚假新闻的出现和传统媒体下虚假新闻的成因并不是一样的,要想彻底整治网络环境下虚假新闻的泛滥,新闻出版行政管理部门就要根据网络环境的独有特点,制定相应的行政法规,依此对媒体进行处罚。
处罚发布虚假新闻的媒体,新闻出版行政管理部门不能同一而论。对于发布虚假新闻的始作俑者,不仅要加大罚款力度,还要进行警告、责令限期改正,情节严重的暂停新闻更新。对于转播虚假新闻的“跟风者”,应适当的罚款并通报批评,这样不仅会缩小虚假新闻的传播范围,还可以减少媒体工作者工作上的过失。因为大众的阅历有限,所以前两者很难实现群众的举报监督。而对于那些题目和内容不符的骗取点击率的虚假新闻,新闻出版行政管理机构应该建立起群众举报监督机制。现今,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网站的互动平台上共有四个举报项目:非法出版活动举报、互联网和手机媒体淫秽色情信息举报、侵权盗版举报和广电节目投诉。在这四个项目中,虚假新闻竟举报无路。新闻出版行政管理部门应搭建一个虚假新闻的举报平台,并制定相应的举报规则,群众可以利用截图等工具来获取举报的证据,当一条新闻举报的人数达到一定数额的时候,新闻出版行政部门要对发布虚假新闻的媒体给予行政处罚,而处罚的力度,应视情节的轻重而论。
『柒』 10部门联合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具体会如何打击
如今各种虚假新闻的传播已经对民众的生活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对于每天都有浏览新闻习惯的人而言,接受到不实信息对于他们而言甚至会扰乱当天的工作节奏。所以对于假新闻及相关的非法行为进行严格地整治十分有必要,方法如下:
1.除了电视台之外对于微博、微信等媒体的管理也同样重要;
2.对于人们反馈的意见采取积极的态度及时求证并且努力解决;
3.对于新闻工作者提高行业标准并且灌输诚信和责任意识。
为了个人目的而恶意散播虚假新闻的人所造成的恶劣影响十分深远,被造谣的人为了还原事实真相所需要付出的成本往往远高于造谣者。这样的现象显然不利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所以提高对造谣者的惩罚力度,还人们一个客观真实的新闻媒体十分重要。
一、控制传播源头人们发布新闻内容的成本过低导致了各种良莠不齐的媒体都开始参与进来,而为了博取眼球一些不良媒体或个人就会刻意捏造不存在的事情,导致民众信以为真而在网络上引发风波。
你在见到虚假新闻的时候通常会怎么做呢?
『捌』 传假新闻触犯了什么刑法
诽谤罪,是指故意捏造并散布虚构的事实,足以贬损他人人格,破坏他人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
1、客体要件
本罪侵犯的客体与侮辱罪相同,是他人的人格尊严、名誉权。犯罪侵犯的对象是自然人。
2、客观要件
本罪在犯罪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实施捏造并散布某种虚构的事实,足以贬损他人人格、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
(1)须有捏造某种事实的行为,即诽谤他人的内容完全是虚构的。如果散布的不是凭空捏造的,而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即使有损于他人的人格、名誉,也不构成本罪,(2)须有散布捏造事实的行为。所谓散布,就是在社会公开的扩散。散布的方式基本上有两种:一种是言语散布;另一种是文字,即用大字报、小字报、图画、报刊、图书、书信等方法散布。所谓“足以贬损”,是指捏造并散布的虚假事实,完全可能贬损他人的人格、名誉,或者事实上已经给被害人的人格、名誉造成了实际损害。如果散布虚假的事实,但并不可能损害他人的人格、名誉,或无损于他人的人格、名誉,则不构成诽谤罪。
(3)诽谤行为必须是针对特定的人进行的,但不一定要指名道姓,只要从诽谤的内容上知道被害人是谁,就可以构成诽谤罪。如果行为人散布的事实没有特定的对象,不可能贬损某人的人格、名誉,就不能以诽谤罪论处。
(4)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行为必须属于情节严重的才能构成本罪。虽有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行为,但没有达到情节严重的程度,则不能以本罪论处。所谓情节严重,主要是指多次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捏造事实造成他人人格、名誉严重损害的;捏造事实诽谤他人造成恶劣影响的;诽谤他人致其精神失常或导致被害人自杀的等等情况。
3、主体要件
本罪主体是一般主体,凡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能构成本罪。
4、主观要件
本罪主观上必须是故意,行为人明知自己散布的是足以损害他人名誉的虚假事实,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损害他人名誉的危害结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的发生。行为人的目的在于败坏他人名誉。如果行为人将虚假事实误认为是真实事实加以扩散,或者把某种虚假事实进行扩散但无损害他人名誉的目的,则不构成诽谤罪。
『玖』 网络上随意传播假新闻犯了什么法
这种行为是违法的,其扰乱了社会公共秩序,可能受治安处罚,如果是散布虚假恐怖信息等情节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涉嫌犯罪,相关规定如下: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
第二十五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
(一)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
(二)投放虚假的爆炸性、毒害性、放射性、腐蚀性物质或者传染病病原体等危险物质扰乱公共秩序的;
(三)扬言实施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扰乱公共秩序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二百九十一条【聚众扰乱公共场所秩序、交通秩序罪;投放虚假危险物质罪;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聚众扰乱车站、码头、民用航空站、商场、公园、影剧院、展览会、运动场或者其他公共场所秩序,聚众堵塞交通或者破坏交通秩序,抗拒、阻碍国家治安管理工作人员依法执行职务,情节严重的,对首要分子,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投放虚假的爆炸性、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或者编造爆炸威胁、生化威胁、放射威胁等恐怖信息,或者明知是编造的恐怖信息而故意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
『拾』 传杨振宁去世假消息博主在微博发布假消息后道歉,是否应继续承担法律责任
3月23日,京师律师事务所律师许浩告诉记者,涉事博主的造谣行为已经构成违法行为,属于民事名誉侵权,需要赔礼道歉,并且可以采取一定的行政处罚。
许浩表示,如果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或者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尚不构成犯罪的,要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等规定给予拘留、罚款等行政处罚。
涉事博主及时删文并道歉自罚。对此,许浩表示,这属于积极悔过的表现,及时消除了不良影响,挽回损失,情节上可以从轻处罚。至于罚不罚、如何罚?需要执法机关决定。
(10)传播假新闻法律责任扩展阅读
微博大V转发没有依据的内容造成谣言扩散处罚将更重:
记者发现,该博主目前有108万粉丝。许浩表示,微博大V的网络影响力较强,在法律上的注意义务较普通人更高,其转发信息前需要考虑信息是否属实、措辞是否得当等。如果微博大V转发没有依据的内容造成谣言扩散,处罚将更重。
“网络谣言虽然没有翅膀,但散播十分迅速。”许浩表示,目前我国对于网络谣言的打击力度正不断加强,但由于很多谣言匿名发布,执法部门在打击谣言时还存在一定困难。许浩说,虽然很多谣言在事后得到澄清,但造成的影响依旧难以消除。打击网络谣言,更加需要公民的守法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