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知识 » 误导法律责任

误导法律责任

发布时间: 2022-04-20 17:44:47

❶ 什么叫做误导,诱惑,欺骗消费者,在法律上有哪些规定

误导,诱惑,欺骗消费者是指经营者在提供商品或者服务中,采取虚假或者其他不正当手段,以虚假信息来欺骗、误导消费者,使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二十条 经营者向消费者提供有关商品或者服务的质量、性能、用途、有效期限等信息,应当真实、全面,不得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宣传。经营者对消费者就其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务的质量和使用方法等问题提出的询问,应当作出真实、明确的答复。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应当明码标价。

第二十一条 经营者应当标明其真实名称和标记。租赁他人柜台或者场地的经营者,应当标明其真实名称和标记。

(1)误导法律责任扩展阅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二十四条 经营者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务不符合质量要求的,消费者可以依照国家规定、当事人约定退货,或者要求经营者履行更换、修理等义务。没有国家规定和当事人约定的,消费者可以自收到商品之日起七日内退货;

七日后符合法定解除合同条件的,消费者可以及时退货,不符合法定解除合同条件的,可以要求经营者履行更换、修理等义务。依照前款规定进行退货、更换、修理的,经营者应当承担运输等必要费用。

❷ 什么叫做误导,诱惑,欺骗消费者,在法律上有哪些规定

2015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第28条规定:“广告以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内容欺骗、误导消费者的,构成虚假广告。广告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虚假广告: (一)商品或者服务不存在的;(二)商品的性能、功能、产地、用途、质量、规格、成分、价格、生产者、有效期限、销售状况、曾获荣誉等信息,或者服务的内容、提供者、形式、质量、价格、销售状况、曾获荣誉等信息,以及与商品或者服务有关的允诺等信息与实际情况不符,对购买行为有实质性影响的;(三)使用虚构、伪造或者无法验证的科研成果、统计资料、调查结果、文摘、引用语等信息作证明材料的;(四)虚构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的效果的;(五)以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内容欺骗、误导消费者的其他情形。

按照通俗的理解,虚假广告主要包含虚假的内容宣传和引人误解的信息传递,一般表现为广告宣传的内容或服务并不具备相应的质量或不能达到其所宣传的效果,抑或是使受众对商品或服务产生错误的理解、联想,因而误导消费者的消费决策。前段时期查处的佳洁士牙膏广告和碧生源茶广告等都属于虚假广告。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不正当竞争民事案件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中,也对“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行为”进行了界定:(一)对商品作片面的宣传或者对比的;(二)将科学上未定论的观点、现象等当作定论的事实用于商品宣传的;(三)以歧义性语言或者其他引人误解的方式进行商品宣传的。但以明显的夸张方式宣传商品,不足以造成相关公众误解的,不属于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行为。如何衡量商品的宣传行为是否足以造成相关公众误解呢?该司法解释对此也予以明确,即人民法院应当根据日常生活经验、相关公众一般注意力、发生误解的事实和被宣传对象的实际情况等因素,对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行为进行认定。

015年新修订的广告法,对涉及虚假广告的相关责任主体及具体民事责任进行了明确。作为推销商品或者服务,自行或者委托他人设计、制作、发布广告的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我们称之为广告主,也就是提供商品或者服务的各类企业。在强烈的市场竞争中,面对众多生产同类产品的经营者,广告主为了最大限度推销、宣传自己的商品和服务,占领更大的市场,获取更多利润,有时会过分夸张、夸大宣传其商品和服务的功效。广告主若发布虚假广告,根据法律规定可在一定范围内承担相应的行政责任和民事责任。

❸ 诱导、误导消费者超量点餐造成明显浪费或将承担法律责任,对此你怎么看

诱导、误导消费者超量点餐,造成了明显的浪费行为,将会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个人十分的赞同,而且希望能够具体细化处罚,让每一次出现的情况,都能够得到相应的处罚。

现在的餐桌浪费情况,已经成为了粮食浪费,最为严重的情况之一。而且很多时候,作为餐厅经营者,为了自身利益,会故意诱导消费者多点餐,进而增加消费的金额。

因此想要杜绝餐桌浪费,我们还需要从自身做起。在外吃饭时候,不要做一个脸大肚皮小的人。

❹ 在百度知道被误导的人可以追究法律责任吗

一、前者不行,因为理性人都应该明白:回答者在网络上提供的只是“建议内”,不是医生容行医开药方,提问者应当明白不能仅依赖回答者的建议而自己乱吃药。

二、后者倒可能有法律责任哟:
1、可能的刑事责任。
刑法》29条:
【教唆犯】教唆他人犯罪的,应当按照他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处罚。教唆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的,应当从重处罚。
如果被教唆的人没有犯被教唆的罪,对于教唆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2、可能的民事责任。
《侵权责任法》第9条:
教唆、帮助他人实施侵权行为的,应当与行为人承担连带责任。
教唆、帮助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侵权行为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该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监护人未尽到监护责任的,应当承担相应的责任。

注意,我指的仅是可能,因为根据具体的情形不同,回答者可能负刑事责任(这个其实相当难!)也可能不负;可能负民事责任(其后果是,受害者可就其损失要求回答者负连带责任)也可能不负。(提示,回答者可能同时负刑事责任和民事责任,两者的要件是不一样,后果也决然不同。)

❺ 保险销售误导行为的法律后果具体是什么

投保人、被保险人、受益人进行保险欺诈的 ,应承担以下法律后果:
1.被保险人、受益人在未发生保险事故的情况下。谎称发生了保险事故 ,向保险人提出索赔的 ,保险人有权解除保险合同 ,结束保险合同关系 ,并且不退还保险费。
2.投保人、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故意制造保险事故的 ,保险人有权解除保险合同 ,不承担赔偿或者给付保险金的责任 ,除法律另有规定外 ,也不退还保险费。
3.保险事故发生后 ,投保人、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伪造、变造有关证明、资料或其他证据 ,虚报事故原因 ,夸大损失程度的 ,保险人对其虚报的部分不承担赔偿或者给付保险金的责任。
投保人、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有保险欺诈行为致使保险人支付保险金或者支出费用的 ,应当退回或者赔偿。
(1)他的行为属于违法 ,严重的涉嫌构成犯罪。
(2)如果他的行为较轻、没有造成较大损失或后果:属于违反《保险法》的行为 ,应承担行政责任 ,即:由保监构责令改正、并根据情况给予罚款、或吊销业务证。
(3)如果后果严重、涉嫌构成犯罪的:由公安立案侦查追究刑事责任 ,根据保险代理人的身份 ,可能构成的罪名是保险诈骗罪、诈骗罪(有人认为是合同诈骗罪)

相关依据是:
(1)《保险法》第一百四十条:“保险代理人或者保险经纪人在其业务中欺骗保险人、投保人、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 ,构成犯罪的 ,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 ,由保险监督管理机构责令改正 ,并处以五万元以上三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 ,吊销经营保险代理业务许可证或者经纪业务许可证。”
(2)《刑法》第一百九十八条:“有下列情形之一 ,进行保险诈骗活动 ,数额较大的 ,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并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 ,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并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 ,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 ,并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一)投保人故意虚构保险标的 ,骗取保险金的;
(二)投保人、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对发生的保险事故编造虚假的原因或者夸大损失的程度 ,骗取保险金的;
(三)投保人、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编造未曾发生的保险事故 ,骗取保险金的;
(四)投保人、被保险人故意造成财产损失的保险事故 ,骗取保险金的;
(五)投保人、受益人故意造成被保险人死亡、伤残或者疾病 ,骗取保险金的。
有前款第四项、第五项所列行为 ,同时构成其他犯罪的 ,依照数罪并罚的规定处罚。
单位犯第一款罪的 ,对单位判处罚金 ,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 ,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 ,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 ,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
保险事故的鉴定人、证明人、财产评估人故意提供虚假的证明文件 ,为他人诈骗提供条件的 ,以保险诈骗的共犯论处。”
(3)《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诈骗公私财物 ,数额较大的 ,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 ,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 ,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 ,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本法另有规定的 ,依照规定”。

❻ 广告宣传与实际不符负什么法律责任

法律分析:广告宣传与实际不符需要负民事法律责任。消费者因经营者利用虚假广告或者其他虚假宣传方式提供商品或者服务,其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可以要求经营者赔偿,赔偿以实际造成的损失为准。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

第四条 广告不得含有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内容,不得欺骗、误导消费者。广告主应当对广告内容的真实性负责。

第五十六条 违反本法规定,发布虚假广告,欺骗、误导消费者,使购买商品或者接受服务的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由广告主依法承担民事责任。广告经营者、广告发布者不能提供广告主的真实名称、地址和有效联系方式的,消费者可以要求广告经营者、广告发布者先行赔偿。关系消费者生命健康的商品或者服务的虚假广告,造成消费者损害的,其广告经营者、广告发布者、广告代言人应当与广告主承担连带责任。前款规定以外的商品或者服务的虚假广告,造成消费者损害的,其广告经营者、广告发布者、广告代言人,明知或者应知广告虚假仍设计、制作、代理、发布或者作推荐、证明的,应当与广告主承担连带责任。

❼ 误导他人承担什么责任

如果给被误导人造成损失,由误导人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法律分析
教唆人、帮助人实施了教唆、帮助行为。教唆行为,是指对他人进行开导、说服,或通过刺激、利诱、怂恿等方法使该他人从事侵权行为。教唆行为只能以积极的作为方式作出,消极的不作为不能成立教唆行为,教唆行为可以通过口头、书面或其他形式加以表达,可以公开进行也可以秘密进行,可以当面教唆也可以通过别人传信的方式间接教唆。帮助行为,是指给予他人以帮助,如提供工具或者指导方法,以便使该他人易于实施侵权行为。帮助行为通常是以积极的作为方式作出,但具有作为义务的人故意不作为时也可能构成帮助行为。帮助的内容可以是物质上的,也可以是精神上的,可以在行为人实施侵权行为前,也可以在实施过程中。一般认为,教唆行为与帮助行为的区别在于:教唆行为的特点是教唆人本人不亲自实施侵权行为,而是唆使他人产生侵权意图并实施侵权行为或危险行为;而帮助行为可能并不对加害行为起决定性作用,只是对加害行为起促进作用。一般来说,教唆行为与帮助行为都是教唆人、帮助人故意作出的,教唆人、帮助人能够意识到其作出的教唆、帮助行为所可能造成的损害后果。在帮助侵权中,如果被帮助人不知道存在帮助行为,也并不影响帮助行为的成立。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一千一百六十九条 教唆、帮助他人实施侵权行为的,应当与行为人承担连带责任。教唆、帮助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侵权行为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该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监护人未尽到监护职责的,应当承担相应的责任。

❽ 卖保险的人欺骗误导消费者会受到什么样的惩罚

导读:欺诈消费者行为是一种带有欺骗性质获取利益的行为,是一种道德缺陷。也是法律所不允许的。下面小编为您提供欺诈消费者行为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一)发布虚假广告的法律责任针对一些商业促销广告中严重存在的对产品(服务)质量的虚假宣传,欺骗和误导消费者的现象,《产品质量法》第五十九条规定,在广告中对产品质量作出虚假宣传的,依照广告法追究法律责任。从产品质量法角度对广告法的相应规定作出呼应,为打击以虚假广告宣传欺骗消费者的行为提供了更有力的法律武器。广告法第三十八条规定:“违反本法规定,发布虚假广告,欺骗和误导消费者,使购买商品或者接受服务的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由广告主依法承担民事责任;广告经营者、广告发布者明知或者应知广告虚假仍设计、制作、发布的,应当依法承担连带责任。广告经营者、广告发布者不能提供广告主的真实名称、地址的,应当承担全部民事责任。社会团体或者其他组织,在虚假广告中向消费者推荐商品或者服务,使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应当依法承担连带责任。”同时,根据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制定的《欺诈消费者行为处罚办法》第三条(见本书附录),消费者还可依照《消法》第四十九条,向发布虚假广告的广告主索取加倍赔偿。(二)经营者要为欺诈行为付出加倍赔偿《消法》第四十九条规定:“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一倍。”这是《消法》对欺诈性损害行为规定的惩罚性赔偿金制度。惩罚性赔偿金是指由侵害人向受害人支付超过其实际损失的赔偿费。这对受害人来说具有充分弥补其损失的作用,对于侵害人来说具有惩戒功能。在我国《民法通则》等有关的民事法律规范中实行的是实际赔偿制度,没有关于惩罚性赔偿的规定。《消法)所确立的惩罚性赔偿制度,是对我国民事法律制度的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三)《消法》规定的加倍索赔的适用范围根据《消法》的规定,加倍赔偿适用于经营者提供商品或服务时有欺诈行为的场合,也就是说,凡是经营者以欺诈行为损害消费者的利益,都要承担加倍赔偿的责任。那么欺作行为如何认定呢?欺诈是指一方当事人采用捏造虚假情况、歪曲事实、掩盖真实情况等手段实施欺骗他人的行为。欺诈行为是一种违法行为,情节严重的可以构成刑法上的诈骗罪。这里所指的欺诈行为,属于民事法律范畴内的欺诈行为,是指经营者在提供商品或者服务中,采取虚假或者其他不正当手段欺骗、误导消费者,使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行为。(四)《消法》产生的影响《消法》颁布后,打击假冒伪劣,贯彻落实《消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有些售假者在为自己辩护时却声称:知假买假者的动机是索赔,不是消费,因此不属于《消法》所保护的“消费者”,不应当获得加倍赔偿。其实这种观点是站不住脚的,因为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无论知道不知道有假,都不违反《消法》第二条的规定,一律应视为消费者。因为《消法》第二条中“为生活消费需要”的立法原意是为了与购买生产资料的经营行为作区分,不应再作进一步的限制性解释。况且,《消法》第四十九条没有限定消费者的购买动机,是针对经营者制定的,只要经营者违反了这条规定,就构成欺诈,就要承担加倍赔偿责任。还有一种观点认为:以索赔为目的的知假买假是不道德的,希望以道德的力量来规范市场,而实际上不法经营者的恶意欺诈已远离道德标准。面对庞大的市场,“打假”单纯依靠政府职能部门,力度和广度都不够,国家制定《消法》第四十九条的本意,就是把一部分“打假”的权利交给消费者,形成社会性广泛监督,“打假”的同时给消费者一些利益,给经营者相应的惩罚,可以调动起消费者“打假”的积极性。所以,勇于站在“打假”的前列,知假买假,向售假者索取加倍赔偿,是应当积极提倡和鼓励的合法行为。

想了解更多的保险知识,可以进入 >> “多保鱼讲保险”进行免费咨询!

❾ 证券从业人员作出虚假陈述或信息误导的,应当承担什么法律责任

根据证券法规定,证券交易所、证券公司、证券登记结算机构、证券交易服务机构、专社会中介属机构及其从业人员,或者证券业协会、证券监督管理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在证券交易活动中作出虚假陈述或者信息误导的,责令其改正,处以3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的罚款;属于国家工作人员的,除责令改正,处以罚款外,还应当依法给予相应的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❿ 发视频带误导性标题致他人名誉受损,是否需承担法律责任

自从近期的热播剧《三十而已》播放之后,就一直被网友津津乐道,不只是剧情很真实,就连里面的一些人设也非常贴近真实生活,在电视剧中,毛晓彤饰演的钟晓芹是一名商场物业,她在巡查时发现一名消费者指责商场售卖假鞋。随后,消费者气急动手,钟晓芹为了保护店员失手将其推倒,这一幕被围观者拍下发布到了网上,并配上“售假被揭穿,工作人员殴打顾客”等标题,一时间钟晓芹及其家人成为众矢之的,那么,发布带有误导性标题视频的人是否需要承担法律责任呢?

最后,也提醒大家,在网络上,也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不能为了所谓的噱头而胡编乱造,保护自己也尊重他人。

热点内容
原因行为民法 发布:2025-02-12 14:51:44 浏览:165
九六年刑事诉讼法 发布:2025-02-12 14:50:47 浏览:346
合同法406条规定 发布:2025-02-12 14:46:02 浏览:442
司法考试报名入口通道 发布:2025-02-12 14:41:03 浏览:901
民事送诉讼法 发布:2025-02-12 14:33:13 浏览:70
图纸电子签名有法律效力吗 发布:2025-02-12 14:29:49 浏览:992
律师可以在法律咨询公司兼职吗 发布:2025-02-12 14:21:12 浏览:666
购销合同怎样签有法律效力 发布:2025-02-12 14:12:06 浏览:316
阳光司法鉴定所 发布:2025-02-12 13:48:59 浏览:750
杨秀清民法 发布:2025-02-12 13:23:34 浏览: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