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赡养是法律道德责任
① 空巢老人精神赡养的社会支持有哪些
一是对于孤苦无依、生活困难的特殊空巢老年人,政府有责任进行免费救助,通过机构供养的方式,让这部分老年人安度晚年;二是对于大多数空巢老年人来讲,国家应通过兴办养老福利机构和建设养老福利设施,培育和发展养老护理服务市场,运用家庭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等多种方式,解除空巢老年人缺少日常护理和社会照料的困境”。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护法草案要求儿女“常回家看看”,不是单纯将精神慰藉的功能捆绑给家庭,老年人的精神慰藉不仅是子女的义务,也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国家责任和社会责任随着空巢问题的凸显,今年初,一场关于“常回家看看”的立法讨论受到了社会各界高度重视。据了解,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护法草案在“精神慰藉”一章中拟规定,“家庭成员不得在精神上忽视、孤立老年人”,特别强调“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赡养人,要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人”。对于上述规定,不少市民认为,“精神赡养出自心关乎情,属于道德上的义务,而不是法律上的责任”。
② 老人赡养是不是老大先照顾
出嫁女儿是否负有赡养义务 根据我国《婚姻法》的规定,子女包括有负担能力的儿子和女儿。子女对父母的赡养义务不因性别不同、出嫁与否而有所差别。这是男女平等原则的体现。因此,出嫁的女儿同样有赡养父母法定的义务,可以从夫妻共同财产中支付赡养费。在审判实践中,很多赡养案,父母追究儿子的责任,并不告女儿。这是受重男轻女观念的影响,这样也不利于保证老年人的生活,也容易造成子女之间的矛盾。(5)多子女对父母如何分担赡养扶助义务在多子女的家庭中,子女应共同承担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赡养人之间可以就履行赡养义务签订协议,并征得老年人的同意。赡养、扶助父母的方式,应该根据每个子女的生活、经济状况进行协商,视具体情况来确定。如果达成赡养老人的协议后情况发生了变动,子女可以重新协议解决。赡养费的数额,既要根据赡养人的经济负担能力,又要照顾父母的实际生活需要。一般而言,应不低于子女本人或当地的平均生活水平,以确保老人的生活需要。有关赡养问题出现争议调解不成的,当事人也可以向法院起诉。(6)老年人的精神赡养问题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老年人的赡养问题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一些老年人在追求物质生活需要的同时,更加注重精神生活的需要,因而目前的司法实践中出现了不少关于精神赡养的诉讼案件。《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11条规定:“赡养人应当履行对老年人经济上供养、生活上照料和精神上慰藉的义务,照顾老年人的特殊需要。”此条款可以说是我国法律对于精神赡养的规定。从法律层面来讲,这种规定为倡导性规定,因为并没有法律责任的规定。另外从判决执行的层面来讲,精神赡养义务有很多道德上的内容,难以量化,因此造成精神赡养判决的可执行性和可操作性差。但是,老年人的精神赡养具有可诉性。首先精神赡养是有法律根据的,虽规定不甚具体,但这不是不适用法律的理由;其次,精神赡养不仅仅是道德义务,也是一种法律义务。比如为老人提供必要的精神物质保障、对老人的看望或探视、不虐待老人等等都是必要的法律义务;最后,这些内容的赡养义务也都是可以量化、便于执行的。总之,现在的社会生活中我们要越来越重视老年人的精神生活。作为赡养义务人的子女应当经常关心照顾老人,与老年人加强沟通交流,使父母在年老后仍然感到家庭的温暖,使老年人安度晚年、生活更加美满幸福,使父母、子女间的关系更加和谐。案例释评
③ 精神赡养的主要性质
首先应当肯定,法律对不履行精神赡养的法律责任确实规定的不具体。而且,对精神赡养的判决和执行,确实比物质赡养的判决和执行要复杂的多,麻烦的多。但我们不能因此而否认精神赡养的可诉性。
1、从法律的角度来看。婚姻法规定了子孙对父母等长辈有赡养义务。 《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则具体规定:赡养就是“经济上供养、生活上照料和精神上慰藉”等。婚姻法没有排除精神赡养,《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明确规定有精神赡养。可见,精神赡养是有法律根据的。
2、精神赡养不仅仅是一个道德问题或道德义务,也是一个法律义务。对于需要对老人提供精神赡养的作为行为(即应当作为而不作为),包括提供精神需求上的物质保障和精神慰藉,属于给付之诉的,老人可以提起给付之诉;对于对老人进行精神虐待或限制老人人身自由(包括精神生活自由)的行为(即对于不应当作为而作为),属于侵权,老人可以提出排除妨害和停止侵害之诉。
3、虽然有些精神赡养(主要是道德层面的)不可诉或难以判决,但不能因此而否认整个精神赡养的可诉性。精神赡养的范围很广,一切事关老年人的精神愉悦与否的赡养内容和方式,都可能涉及精神赡养问题。因而分析,至少下列几个方面的精神赡养,完全具有可诉性:
1、物化的精神赡养;
2、必要的探望;
3、子女有条件者,老人要求与子女同居;
4、子女“分爹分妈”赡养,当子女有条件时,老人要求夫妻同居者;
5、子女限制老人精神生活或自由,老人要求排除或停止侵权者;
6、子女对老人进行精神虐待,老人要求停止侵权者;等等。 1、精神赡养中的物质供给需要通过诉讼解决。否则,老年人只能满足物质上温饱生活的需求,精神生活的需求就得不到法律保障。
2、不仅物化形式的精神赡养需要通过诉讼解决,单纯的精神赡养或情感慰籍,也需要通过诉讼解决。父母要求与子女看望或共同居住,而子女有条件而拒绝,对此,也只能通过诉讼手段解决,否则,老人的合法权益就得不到保障。
3、对于子女对老年人进行精神虐待或者限制老年人精神生活自由的行为,不仅具有可诉性,而且有的也只能通过诉讼,才能得到有效的解决。所谓精神虐待,指使受害者在精神上及心理上备受困扰的虐待行为,例如打骂老人、当众或私下羞辱老人、隔离或孤立老人,不准老人与家人或朋友来往、控制老人的行动、干扰睡眠,等等,均属之。
④ 精神赡养的法律规定
《婚姻法》第二十一条第一款,父母对子女有抚养教育的义务,子女对父母有赡养扶助的义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十一条第一款,赡养人应当履行对老年人经济上供养、生活上照料和精神上慰藉的义务,照顾老年人的特殊需要。
从2013年7月1日起,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护法》正式施行,该法首次将“常回家看看”精神赡养写入条文。
⑤ 精神赡养是道德义务还是法律责任
精神赡养,一般指在家庭生活中,赡养人理解、尊重、关心、体贴老年人的精神生活,在精神上给予其慰藉,满足其精神生活的需要,使其愉悦、开心。近年来,在许多老人赡养案件中,老人们对物质赡养的要求一般都较低,能够维持基本生活即可,但对“儿孙绕膝”的向往却很强烈,有不少老人在法庭上明确提出了精神赡养的请求。 但有些法院审理精神赡养案件时,以“对赡养人不履行精神慰藉义务应承担何种责任,法律上没有作出明确规定”为由,驳回诉讼请求。而有些法院则是支持了诉讼请求。争议的焦点在于“精神赡养”究竟是道德义务,还是法律责任。 反对者认为如果支持精神赡养的诉讼请求,就是法院把道德问题法律化。精神赡养应是道德上的义务,而不是法律上的责任。以法律取代伦理道德,这既不符合人类设立法律的目的,也导致国家财力无法支撑伦理道德全部法律化之后所需要的执法成本。 支持者则认为精神赡养有法律依据。如《婚姻法》第二十一条规定:“子女对父母有赡养扶助的义务。” 《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十一条规定:“赡养人应当履行对老年人经济上供养、生活上照料和精神上慰藉的义务,照顾老年人的特殊需要。由此可以看出,赡养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经济上供养,二是生活上照料,三是精神上慰藉,四是照顾老年人的特殊需要。其中,后三个方面都应当主要属于精神层面。 这是法律层面上的争议,作为法律人,我们还需要关注现实层面的一些情况。 由于在实际的操作中,老年人无从要求精神方面的赡养。因为,除了经济上供养容易明确以外,其他三个方面都不能量化,也没法准确考查,它基本上取决于当事人双方的感觉,是一种主观性很强的东西。法院在判决时只能作出明确具体可操作的结论,而不能作出不能明确执行的行为和感受。同样,当事人也没有衡量应尽这些义务的标尺。但是这并不能成为反对法院将精神赡养写进判决书的理由。 现实中,对老人的物质赡养方面,全社会已普遍了解认同,但对于精神赡养问题,由于宣传少,各地人民法院对类型案件的做法也不尽相同。因此,有些家庭人员并不知晓精神赡养也是自己的义务,导致精神赡养责任不能履行,也使家庭成员的受精神赡养权遭到漠视。 随着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相较于物质需求,老年人在精神生活上的需求更为强烈。形成精神赡养诉讼。同时,在有些情况下,有的老人收入比子女高出许多,仍到法院起诉要求子女给付赡养费。如果不判老人胜诉,没有法律依据,如果支持了老人,又不符合实际,不能体现公平的原则。因此对于此类纠纷,有的法官就认为应以子女对老人多尽一些精神上的抚慰及体力上的扶助为宜。 但现实情况是,即便是支持了精神赡养的诉讼请求,法院的执行也有一定的难度。 这并不是说,在立法尚未作出圆融自洽的规定之前,我们就无所作为。为解决“精神赡养”这一社会问题,有两种途径:1.依赖社会的自组力量。例如,北京宣武区老龄委业已推出“双养协议”(双养即“物质赡养”和“精神赡养”)。“双养协议”在该区老龄委、司法局的主持下由子女和老年人共同签订,并进行公证,协议由居委会主任监督实施。这一做法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2.重视法律对人们行为的引导功能以及判决的社会效果,将精神赡养纳入法律的调整范围,在进一步将精神赡养从道德责任“硬化”为法律义务的道路上迈出应有的一步。 综上所述,笔者支持将“精神赡养”写进判决书。此举不仅有相应的法律依据,而且也符合现实中的强烈需求,应在司法实践中继续贯彻。
⑥ 辩论赛提问的问题,求指教!
既然反方认为精神赡养是道德责任,那么我们是否可以理解为,你们认为精神赡养是人之常情,无需列入法律之中,也就是说,一个人并没有做到精神赡养,以反方的观点,我们只能从道德上来谴责他,却不能从法律上来惩治他?
⑦ 精神赡养的解决方法
精神赡养
处理涉及精神赡养诉求的纠纷,应更多地从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有机统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角度出发。
一是从立法层面上完善对老年人的权益保护,在婚姻法或其他保护老年人权益的相关法律中对精神赡养的具体要求以及不履行精神赡养的法律责任予以明确规定。
二是充分发挥政府、民政、村委会等部门的作用,在诉前有效消解赡养纠纷,将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同时,通过相关职能部门的工作,在社会上形成尊老敬老的良好风气。
三是加大调解力度,强化诉调对接。对赡养纠纷,尽量以调解方式结案,从道德义务与法律责任结合的角度,多做被告人的说服教育工作,促使其主动履行义务。发挥民调组织的作用,并积极指导调解员开展调解工作,化解赡养矛盾。
四是即使以判决方式支持精神赡养,应当加大说理的力度,充分闸述精神赡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不仅起到教育赡养人的目的,还起到法律宣传的作用。判决后,尽可能对案件进行回访,用人性化执法去说服教育赡养人。
五是加大对拒不履行义务者的处罚力度,可以采取罚款、拘留等措施,提高赡养人履行义务的主动性。
⑧ 老人的精神赡养是道德还是法律范畴
法律!
⑨ 精神赡养的表现形式
精神赡养的表现形式或方式主要有作为和不作为:
1、作为形式的精神赡养,就是积极满足老人的精神生活需要。包括
(1)、为老人提供必要的精神生活的物质保障,满足老人精神生活的物质需求(即物化的精神赡养)。如购买电视机和其他必要娱乐器具等精神生活物品或者给付相应的费用。
(2)、对老人进行亲情慰藉(即情感的精神赡养)。这里包括的内容和范围很广,有道德层面的和法律层面的。从道德层面上看,非常广泛,要求很高,可以说是没有止境的。但总的要求是:尽量做到对老人无微不至的关怀,使老人常常感到欣慰。从法律层面看,对老人必要的探视或看望等,是不可缺少的。 2、不作为形式的精神赡养,就是不对老人制造精神痛苦或精神虐待。包括:
(1)、在行为上不伤害老人(如侮辱行为和动作),更不能殴打老人。
(2)、在言语上不伤害老人(不讽刺挖苦老人),更不能辱骂老人。
(3)、不能限制老人生活自由和人身自由。如老人再婚,找伴侣、交朋友,参加文艺体育活动,以及对其他精神生活的追求,都不能进行限制。从其性质看,不作为形式的精神赡养,主要是法律层面的。也就是说,不作为的精神赡养,要求赡养义务人通过不作为的形式来实现精神赡养。如果作为后,往往会触犯法律,情节严重者,则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可见,精神赡养,从其形式或方式上划分,有作为形式的精神赡养和不作为形式的精神赡养;从其内容上划分,有物化的精神赡养和情感的精神赡养;从其性质上划分,有法律层面的精神赡养和道德层面的精神赡养。
⑩ 精神赡养:是道德义务还是法律责任
是法律义务。赡养义务包括精神赡养和物质赡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