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知识 » 爱国的责任与义务在法律当中体现出来了吗

爱国的责任与义务在法律当中体现出来了吗

发布时间: 2022-04-23 06:53:37

⑴ 中国有没有哪条法律规定公民应该爱国

爱国是公民的道德规范和法律义务。道德规范就是调整个体(包括个人和民族)利益和祖国利益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它是软性的要求,靠规范、舆论、习惯和社会成员自觉自愿来履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规定:“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是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规范。同时也规定把“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是每个公民都应当承担的法律义务和道德责任。”“要引导人们发扬爱国主义精神,提高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以热爱祖国、报效人民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祖国利益、民族尊严为最大耻辱,提倡学习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方法,艰苦创业、勤奋工作,反对封建迷信、好逸恶劳,积极投身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自觉遵循道德义务是一个人品格和素质的体现,并且有助于社会注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在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有利于实现以德治国。

法律义务具体来说,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由于法律的规定所应承受的行为约束。即法律规定公民所必须履行的义务。它是刚性的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五十四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不得有危害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的行为。”《国务院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若干规定》第三条规定:“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是公民的职责和义务。”履行法定义务是我国法律向公民提出的爱国的具体约束。自觉履行这些义务,也是爱国和遵守法纪的表现。只有自觉履行法定义务,才能促进社会健康、稳定的发展,利于实现依法治国。

作为遵循道德规范和履行法律义务就是要求公民把祖国利益置于个体利益之上,将个体利益自觉地服从祖国利益看做是应尽的责任和义务。这是因为祖国绝大多数公民的利益同整个祖国利益息息相关,休戚与共。祖国利益是实现个体利益的基础,源泉和保证,是由无数个体利益之和构成的,因而是长期的、持久的,代表了绝大多数人的利益。而个人利益是局部利益,离开了祖国利益就谈不上个体利益的存在和实现。因此,祖国利益高于个体利益,处于至高地位。这是被无数历史史实证明了的。在西藏古近代史上,因为祖国的强大,才有乾隆派兵平定廓尔喀人入侵西藏的光辉篇章,才有布达拉宫门前至今矗立的纪念碑和无上的荣光;正因为祖国羸弱,才有江孜保卫战的悲壮和惨烈以及失败和无数同胞生灵涂炭,中华民族尊严受到严重伤害,伤痛至今深埋在热爱祖国的每个公民的心中。

遵循爱国道德规范和履行爱国法律义务,就是要高举爱国主义旗帜,让我们每个公民为祖国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西藏各族人民具有光荣的爱国主义传统,如今祖国的任务是又好又快的发展。而发展需要稳定的环境,在西藏尤其如此。在西藏爱国就是要为发展与稳定,为民族间的更加和谐积极行动起来,只有这样,西藏各族人民才能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新的历史性贡献。

⑵ “爱国”与“守法”有什么关系有哪些事例可以说明两者的关系越多越好,要有道理。

20字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中的“爱国守法”,包含着“爱国”和“守法”两方面的内容。记者近日就此对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伦理学会副会长魏英敏进行了采访。

记者:法国思想家卢梭在《政治经济学》中有这样一句话:“我们希望人们有道德吗?让他们从爱国做起。”在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和军人道德规范中,“爱国”都处于突出位置。这些是否意味着要做一个有道德的公民都应当“从爱国做起”?

魏英敏:是的。爱国是一个公民起码的道德,也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儒家传统文化里强调“舍生取义”,其意义就是为了国家利益,捍卫国家主权,不惜牺牲个人生命。爱国一定程度上是保证人的生存自由权利的需要。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爱国的内涵与以往有了质的变化。封建时代执政者强调人们爱国,但本质是维护皇权,人民生活在国中,但国不属于人民。社会主义制度下,实行人民民主专政,国家属于人民,人民是国家的主人。这样,公民爱国,实际上就是爱自己的政权,捍卫自己的根本利益。而爱自己的政权与爱共产党又是联系在一起的,因为共产党始终坚持“三个代表”,领导人民建立新政权,投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以爱国与爱党是统一的。

爱国内容是随着时空变化而变化的。革命战争年代讲爱国,主要是为获得民族解放、夺取政权而英勇献身。现在讲爱国,主要是振兴中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只有国家强大了,国人才能扬眉吐气,国家才能为世界所瞩目。所以把爱国放在公民道德行为之首,是必然的;做一个有道德的公民要“从爱国做起”,则是必须的。

记者:有人说,爱国是一种情感,没有哪个国家的人民是不爱国的。是这样吗?

魏英敏:把爱国当作一种情感,黑格尔就有这种看法。其实爱国不只是个情感问题,更是个道德问题,从道德上来审视爱国意识更准确些。如果说爱国是人们普遍存在的意识,那可以说世界上哪个民族都是爱国的。当然,这也要对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爱国主义作具体的历史的阶级的分析,不能因此而模糊了爱国的阶级性。

记者:当前人们应当怎样做才能进一步体现爱国思想和精神?

魏英敏:中国人的爱国热情始终是强烈的,绝大多数人始终是爱国的。但也有一些公民在为国家尽义务上存在着不足,比如奉公守法的义务、照章纳税的义务、服兵役的义务、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的义务等。而这些都是爱国的具体表现,离开这些讲爱国就是空话。所以说,爱国就是要从尽职责、尽义务、守法规等方方面面做起。同时爱国要求也是有不同层次的,前面说的是基本层次,危难时刻还要有献身精神,这是高层次的。

记者:接着卢梭前面的那句话还有一句:“但是,他们的国家待他们如陌路人,不给他们任何利益,他们怎能爱国?”这是不是说执政者越是热爱人民,越是关心人民利益,人民就越爱国?

魏英敏:是这样。英国哲学家洛克在《论宽容的信》中说:“在我看来,国家是由人们组成的一个社会,人们组成这个社会,仅仅是为了谋求、维护和增进公民自己的利益。”政府热爱人民,关心人民,为人民做实事,人民就会反过来加倍为国家效力。爱国与爱人民是互动关系。我们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历来是最爱人民的。当1998年长江、嫩江、松花江特大洪水袭来时,党和国家领导人亲临抗洪第一线慰问受灾群众,派出大批解放军指战员抗洪抢险,用鲜血和生命维护人民生命安全。每年元旦、春节期间,党和国家领导人都深入基层,访贫问苦,慰问下岗人员,送上救济物资。这些都充分说明了我们党和政府对人民群众的关心和爱护,切切实实代表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有党和政府对人民的关怀,人民就会更加热爱党、热爱政府和国家。

记者:下面谈谈守法问题。记得1983年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中央提出“五讲四美三热爱”的要求,那时好像没专门涉及守法问题,而这次“守法”被提到显要位置,说明了什么?

魏英敏:这说明我们的社会进步了。一个现代化的国家必然是法制国家。现代化的国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经济建设上的,一是精神生活上的。在经济上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生产力得到空前解放,法制建设和人们的守法意识不是显得更加重要了吗?精神生活上进一步加快了民主化进程,法治逐步代替人治,为此人们守法意识的重要性也就凸现出来了。法制是制度化的东西,而制度是相对稳定的、长远的、管根本的,不容松动,人人必须遵守。守法是一个现代化的国家对公民的起码要求;公民也应当把守法当作基本的行为准则。公民守法实际上是尊重社会公众的利益和意志。守法还意味着尊重公民的基本的自由权力。因为法是自由的保证,不守法就失去了这种保证。所以,强调依法治国,不仅要立好法、执好法,还在于守好法。

记者:这也就是亚里士多德说的:“虽有良法,要是人民不能全都遵守,仍不能实现法治。”那么,当前人们在守法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呢?

魏英敏:最重要的是谁更要守好法的问题。人民代表大会立法,是反映人民意志的,人人应该守法。现在似有一些人有超出法律之上的特权,比如一些有执法权的人,有领导权的人,有行政权的人,他们往往不去自觉遵守法律,把自己置于法律监督之外,甚至干预公正执法。这样法律在生活中就不是刚性的,而是弹性的了。过去有一条规则:执法犯法,罪加一等。现在不一定这样说,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不可动摇的铁律。所以,除了普通公民要依法行事,重要的是手中有领导权、执法权、行政权的人一定要带头守法。

记者:作为军人公民应该怎样更好地守法、守纪呢?

魏英敏:军人守法、守纪的具体要求,在《军人道德规范》中都很明确。军人首先是公民,除了遵守军队纪律外,更要遵守国家的每一条法律,因为军人是社会群体中的先进分子,要在思想道德建设方面走在全社会的前列。军人守法,既要有公民意识,还要时刻保持军人意识,以军人的行为规范高标准要求自己,这样才能自觉遵循守法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的意义 爱国作为法律义务,在法律条文中是如何体现的

体现在宪法
第二十四条国家通过普及理想教育、道德教育、文化教育、纪律和法制教育,通过在城乡不同范围的群众中制定和执行各种守则、公约,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国家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倡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公德,在人民中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国际主义、共产主义的教育,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教育,反对资本主义的、封建主义的和其他的腐朽思想。

⑷ 爱国作为法律义务,在法律条文中是如何体现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五十四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不得有危害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的行为。

第五十五条保卫祖国、抵抗侵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每一个公民的神圣职责。

⑸ 宪法要求所有公民都要爱国这是什么义务

法律分析:宪法应该规定公民的爱国义务。在现代法治社会里,国家与公民之间的政治、法律联系是由宪法规定的。宪法的首要法律功能就是国家与公民个人之间的法律契约。基于宪法,国家以及国家机关负有保障公民基本权利的法律义务。与此同时,公民也必须要向自己国籍所在的国家履行必要的法律义务。也就是说,公民也要履行宪法上所规定的公民基本义务。在当今社会,没有任何一个主权国家允许只享有基本权利而可以不履行基本义务的公民个体的存在。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第五十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的义务。

第五十五条保卫祖国、抵抗侵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每一个公民的神圣职责。依照法律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光荣义务。

⑹ 宪法应不应该规定公民的爱国义务

应该!
首先,在现代法治社会里,国家与公民之间的政治、法律联系是由宪法规定的。宪法的首要法律功能就是国家与公民个人之间的法律契约。基于宪法,国家以及国家机关负有保障公民基本权利的法律义务。与此同时,公民也必须要向自己国籍所在的国家履行必要的法律义务。也就是说,公民也要履行宪法上所规定的公民基本义务。在当今社会,没有任何一个主权国家允许只享有基本权利而可以不履行基本义务的公民个体的存在。
其次,我国现行宪法从第52条到第55条详细规定了中国公民的各项基本义务,其中,“爱国”是一项最基本的宪法义务。宪法第54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不得有危害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的行为。

⑺ 关于热爱祖国的法律法规

爱国,是宪法规定的我们每一个公民的法律义务,不是一个可以选择的自由,你不能想爱就爱想不爱就不爱。

是的,法律不能强制你产生爱国情感,但法律对你的行为,从正面、反面都作出了规定。

2

维护祖国荣誉,是你应当遵守的宪法义务

你我作为中国公民,宪法规定,我们有维护祖国的荣誉的义务,不得有危害祖国荣誉的行为。

3

为国家而战,是我们的神圣职责

我国宪法规定,“保卫祖国、抵抗侵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每一个公民的神圣职责。”

我国刑法还规定,“煽动、组织、策划、实施分裂国家,破坏国家统一”,是犯罪。

4

不得侮辱国旗、国徽,违者,可能会坐牢,可能会拘留

国旗、国徽,都是我们国家的象征和标志。

任何人,不得在公众场合,故意侮辱国旗、国徽,焚烧不行,毁损不行,涂划、玷污、践踏也不行。

我国刑法规定,有此行为,构成犯罪的,可以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我国国旗法、国徽法规定,有此行为,情节较轻,不构成犯罪的,公安机关可以处以十五日以下的拘留。

5

国歌,也是我们国家的象征与标志,不得侮辱

我们的国歌是《义勇军进行曲》。

去年国庆节,国歌法正式施行。在此之前,1990年国旗法颁布,1991年国徽法颁布。

在公共场合,故意篡改国歌歌词、曲谱,以歪曲、贬损方式奏唱国歌,或者以其他方式侮辱国歌的,跟侮辱国旗、国徽一样,可能拘留,也可能坐牢。

奏国歌表达爱国感情是好的,但是,跳广场舞,在公共场所使用的背景音乐,不能用国歌。

6

庆祝国庆,不得升挂破损、污损、褪色或者不合规格的国旗

这是我国国旗法第十七条的规定。

7

亲友去世,你不能用国旗、国徽,不能奏国歌

国旗法、国徽法、国歌法,都规定,不得用于私人丧事。

8

你家装修,不能用国徽

国徽法第十条规定,国徽及其图案不得用于日常生活的陈设布置。

9

国庆节,不是什么场合都可以挂国旗

任何商家,都不能用国旗、国徽做广告,你看到,可以举报。

根据国旗法第七条的规定,你家所在的小区,有条件的话,可以升挂国旗,当然,即使有条件,也可以不升挂国旗。

⑻ 爱国主义是法律规范么

正确

爱国主义的调节对象是个人与祖国之间的关系。爱国主义既是重要的道德要求,又是政治原则和法律规范。爱国主义是团结全国各族人民的政治基础,是我国宪法和法律规定的重要法律规范。爱国主义的实质是:爱国主义是调节个人与祖国之间的重要道德要求、政治原则和法律规范。

在爱国主义方面,我们既要表现出我们的热情、感情,又要表现出我们的理性和冷静。例如,在当今各国之间的体育竞争等方面,需要我们表现出对自己国家的运动队或选手的热情、感情,在涉及处理各国之间的政治军事关系上,我们要更多地表现出我们的理性和冷静。

(8)爱国的责任与义务在法律当中体现出来了吗扩展阅读

无产阶级的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相统一,是从本国人民和世界各族人民的共同利益出发的。它对个人同国家和民族的关系起调节作用。爱国主义是共产主义道德重要规范之一。它要求人们把对祖国的热爱变成自己的行动,努力为祖国和人民的利益而工作。

坚持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反对民族自卑感和盲目的民族优越感;同国际主义相联系,既是一个爱国主义者,又是一个坚定的国际主义者;要求热爱社会主义制度,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和崇高美德,也是中国各民族大团结的政治基础和道德基础。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这是我们民族赖以存在、发展的情感纽带与精神支柱。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之一。

⑼ 爱国是义务吗

国是宪法规定的每个公民都应尽的义务。
没有不以爱国主义为前提而无拘无束的自由,损害了国家的利益最终结果可想而知,国家安全得不到保障,国家被侵略,国破家亡的后果便是便是自由得不到保障;而爱国主义如果不以自由为目的,那么国家政权也会得不到拥护,爱国主义也将会成为无稽之谈。
自由要以爱国主义为前提,有了爱国主义这个框架才能更有效的行使自己的权力,才能更好的发挥自己的自由。而爱国主义达到的最终目标也便是保障每个公民的合法权益,是人民得到应得的自由。自由与爱国主义的关系并不是相互冲突、相互矛盾的概念,二者是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的两对概念。在后行使自由的时候,要时刻警醒自己是不是损害到了国家的利益,自由不等于无拘无束的自由,只有在以爱国主义为前提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爱国,既是人的道德品格,也是国民的法律义务。这是一个古今适用的命题。一方面,叛国和分裂国家,无论是在历史上还是在现实中,都是各国要施以刑罚的重罪;另一方面,爱国作为人类共同的道德品格,在世界各民族皆得以代代传承。在现代社会,爱国有时会被视为意识形态色彩浓厚的“高调大词”,似乎是离个人平常情感比较遥远的虚伪宣传舆论。事实上,爱国不仅作为古老德行不是空洞虚渺的,而且在现代国家亦是实实在在的公民美德。即使在美国、法国这些现代国家,爱国也一直都是道德和政治上的强势话语。“我唯一的憾事,就是没有第二次生命献给我的祖国”,这是美国民族英雄内森·黑尔讲的话。“不要问你的祖国能为你做什么,要问你能为你的祖国做什么”,这是美国总统肯尼迪的一句广为流传的名言。法国的拿破仑、孟德斯鸠等政界和学界名人,也将爱国看作现代文明人的道德品行和政治美德。

无论是在过去、现在还是未来,无论是在哪个国家,爱国都可谓人类普遍的道德品格和法律义务。

一、爱国,是古圣言行所充分体现出的人之为人的天然正义情感

佛陀,是释迦族的圣人,虽然出家,但在故土家国面临战争危险时挺身救护。佛陀在琉璃王率军队攻打迦毗罗卫时说,“亲族之荫,故胜外人”,显示出佛陀对故国的眷恋和爱护,亦道出了人类对于亲族的一般情感。佛陀也以此言行,深远地影响着后世,中国佛教界因之形成了根深蒂固的爱国护教传统。孔子,是古代中国的圣人,虽然成道,但对故土家国始终抱有眷顾爱护之心。据《史记》记载,在听说故国鲁面临外军入侵时,孔子对弟子说:“夫鲁,坟墓所处,父母之国,国危如此,二三子何为莫出?”最终,孔子让弟子子贡巧妙地解除了鲁国的危难。孔子常年游走于外国,但对故国鲁始终存有留恋之心。据《孟子》记载,“孔子之去鲁,曰:‘迟迟吾行也,去父母国之道也。’去齐,接淅而行,去他国之道也”。孔子对于“父母之国”所显现出的此种依依不舍,实属人之常情,并非圣贤独有;而这一常情在圣贤言行上亦得自然流露,足见此常情的可贵。孔子晚年,得以“归鲁”,在故国离世,这与“叶落归根”“月是故乡明”的民族心理亦是十分契合。总体看,佛陀和孔子,都以质朴的言行,为后世树立起需要追随也值得效仿的正当爱国心态和护国行为典范。而且,这两位圣人虽然看上去超凡脱俗,但对国事却并非完全漠不关心。就国家治理,佛陀讲过“七不衰法”,孔子也讲过“为国九经”,都透显出对国家安定的期望。千载之后,古圣先贤的这些道德言行,仍不失为宝贵精神财富,值得现代人深思省察。

二、爱国,是中华文化传统中作为民族精神传承的高尚道德品格

从根本看,佛家的终极关怀在“众生”,儒家的终极关怀在“天下”,并不能因为佛陀和孔子表现出爱国情怀,就认定他们是国家至上主义者。不过,无论是在佛家教义还是在儒家教义中,国家都是从个人到“众生”、从自身到“天下”之间的中间道德形态。换言之,爱自己的国人民族,是普度众生、平治天下首先要达到的道德要求。相对普度众生、平治天下而言,爱国是更为基本的道德水准;而相对自私自利而言,爱国又是更为高尚的道德心态。儒家所讲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尤为清楚地表达出人道德进步的这种次第结构。基于爱国角度审视,蕴涵在此结构中的一个基本原理是,爱天下人,需要先做到爱国人,而做到爱国人,又需要先做到爱族人和家人。明显的是,在此道德次第结构中,国家处在人的道德修为境界程度比较高的层次;爱国属于人类高尚道德品格,呈现出人的爱心或道德情怀向外更大范围、更大程度的扩展。“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比照《大学》开篇的这句话看,爱国实为“亲民”的一种表现,是最终达到“止于至善”需要经历的道德阶段。可以说,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爱国既是一种有着天然亲族基础的正义情感,也是人的一种道德能力和道德责任,是人生的重要道德实践,有着人格完善的明确道德路向。这一道德实践,在中国历史上,通过“精忠报国”“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等爱国话语,以及很多人誓死抵御外来侵略、不惜舍弃身家性命而不选择反叛背离祖国的爱国行为,不断得以充分展现。也因此,爱护国家、捍卫国土、救济国民,最终成为融入中华血脉的民族大义。从文化层面看,作为民族大义的爱国,不仅有世代相传的民族精神基础,也深深植根于中国文化的道德理论中。

热点内容
刑事诉讼法龙宗智 发布:2025-02-11 21:24:59 浏览:289
刑法同业竞 发布:2025-02-11 21:19:32 浏览:995
后勤领导干部学习准则条例心得 发布:2025-02-11 21:03:29 浏览:639
注册公司后法律条文 发布:2025-02-11 20:02:13 浏览:835
浙江省水土保持条例宣传 发布:2025-02-11 19:33:43 浏览:191
消费者权益属于社会法吗 发布:2025-02-11 19:29:40 浏览:14
广东计划生育条例2017 发布:2025-02-11 18:47:46 浏览:217
一个店铺的规章制度 发布:2025-02-11 18:05:14 浏览:830
教育法学案例 发布:2025-02-11 17:45:19 浏览:198
镇公共法律服务 发布:2025-02-11 17:11:04 浏览: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