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知识 » 刑事案件中自认的法律效力

刑事案件中自认的法律效力

发布时间: 2022-04-23 09:12:12

① 在日常对话中承认,但是在法庭上不承认,是否以法庭为准民事官司中是这样吗谢谢。

以证据为准,当事人在法庭的陈述也是证据(证明事实存在)的一种。当有其它证据足以推翻其法定的陈述或辩护主张时,法庭不会采信其陈述与辩护主张。

② 被告已经在法院开庭时承认欠款数额属实,他是否还可以翻供

被告属于自认,一般是无法翻供,除非能提供证据证明新的主张。

自认是指当事人一方承认对方当事人所主张的不利于自己的事实为真实明确表明其真实性的陈述,
所谓自认的法律效力,是指一旦诉讼当事人对有关事实或诉讼请求作了承认,对有关当事人和法院所产生约束力。即一方当事人对于他方当事人所主张不利己的事实,在诉讼中自认为真实的一种陈述。一方当事人主张的事实一旦被对方当事人自认,就无须对事实进行举证,即免除其举证责任。法官也受该自认事实的约束,必须以该自认事实为基础作出裁判,不能作出与自认事实相反的事实认定。
一般说,诉讼中的自认将产生以下几个方面的效力:
1、直接拘束自认者效力,免除事实主张的一方当事人的举证责任。
2、对自认的一方当事人具有拘束力。即除有法律的特别规定外,作出自认的一方当事人不得任意撤销自认。
3、对法院具有拘束力。即对当事人自认的事实,法院应予确认并将其作为裁判的基础,而无需再另行调查证据。

③ 已经列为刑事案件自己承认了一些事会怎么样

如果是侦查机关没有掌握的犯罪事实就是自首,如果是已经掌握了线索是坦白。

④ 刑事诉讼中存在自认吗

刑事诉讼中自认只是证据的一种,民事诉讼如果自认就可以定案,刑事案件就不行还需要其他证据来证明。

⑤ 自认的刑事案件,有证据证明不属实,怎么维权了

1.《刑事诉讼法》第五十条规定: 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必须依照法定程序,收集能够证实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罪或者无罪、犯罪情节轻重的各种证据。严禁刑讯逼供和以威胁、引诱、欺骗以及其他非法方法收集证据,不得强迫任何人证实自己有罪。这就是“不得强迫自证其罪”原则。
2.如果存在上述情形,可以向检察院控申科提出控告,要求依法办案或者追究违法办案人的责任;
3.如果是行为人自愿为之,那么应当主动向侦查机关说明,提交真实的证据。不过,有可能会因妨害公务行为被治安处罚。
祝如愿,望采纳,谢谢!

⑥ 有人说:“在民事诉讼中,所有的事实都可以使用自认”。对吗为什么

一定程度上是对的。
首先,自认当然不等同于“我说什么就是什么是对的”。自认是对对方所陈述的事实的承认,并且一般情况下是对自己不利的。比如甲说乙欠了他钱,乙一开始不承认,然后诉至法院,乙未抗辩,反而承认“没错,我是欠了甲钱”,这属于自认。自认的范围限于对方提出的内容之内。比如甲说乙欠他钱并打伤了他,乙说只欠了钱,没有打甲,那么乙只自认了欠钱这部分。
以上用了大白话,不能跟教科书的原话比,凑合看吧。

然后,民事诉讼是平等主体间关于债权和身份的纠纷(任何民事诉讼都可以归结到债权和身份的问题上来),并且,民事诉讼是作为民事纠纷的终极解决手段来使用的。如果在民事诉讼之前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了“自认”,那么这一部分就可以被认定为事实,从而不产生民事诉讼。
民事诉讼的目的是“定份止争”,“自认”无疑是使双方民事纠纷消除的重要条件。所以一般情况下,自认的内容可以被认定为事实。
当然,采信“自认”的事实有时需要兼顾社会影响和公平等方面,具体我这里就懒得举例了,太麻烦-_-,感兴趣的话建议你搞本民事证据学教材来看看
刑事诉讼中自认一般不能作为完全的事实认定,如果你感兴趣的话自己去翻翻刑事证据学教材吧,打字累了:)

⑦ 自认的法律效果如何

自认是指当事人一方承认对方当事人所主张的不利于自己的事实为真回实明确表明其答真实性的陈述,
所谓自认的法律效力,是指一旦诉讼当事人对有关事实或诉讼请求作了承认,对有关当事人和法院所产生约束力。即一方当事人对于他方当事人所主张不利己的事实,在诉讼中自认为真实的一种陈述。一方当事人主张的事实一旦被对方当事人自认,就无须对事实进行举证,即免除其举证责任。法官也受该自认事实的约束,必须以该自认事实为基础作出裁判,不能作出与自认事实相反的事实认定。
一般说,诉讼中的自认将产生以下几个方面的效力:
1、直接拘束自认者效力,免除事实主张的一方当事人的举证责任。
2、对自认的一方当事人具有拘束力。即除有法律的特别规定外,作出自认的一方当事人不得任意撤销自认。
3、对法院具有拘束力。即对当事人自认的事实,法院应予确认并将其作为裁判的基础,而无需再另行调查证据。

⑧ 诉讼上的自认和诉讼外的自认的区别

所谓诉讼上的自认即当事人或其诉讼代理人在法庭辩论或准备程序中,向法院表示承认对方所主张的事实为真实的;而诉讼外的自认则是在法庭外作出的接受对方所提出的事实的意思表示。
诉讼中的自认与诉讼外的自认在法律效力、撤销或反悔的条件等方面均有所不同。
诉讼中的自认具有免除一方当事人的举证责任的效力,而且对作出自认的人和人民法院均具有约束力,当事人作出自认后不具法定条件和程序不得撤销,人民法院应依据当事人自认的事实而不是此后查明的事实作为裁判的依据。而诉讼外的自认则没有上述效力。

⑨ 被告人自愿认罪,拟制自认本身是证据吗

2019 年《证据规定》第四条

第四条一方当事人对于另一方当事人主张的于己不利的事实既不承认也不否认,经审判人员说明并询问后,其仍然不明确表示肯定或者否定的,视为对该事实的承认。

原2001 年《证据规定》相关条文

第八条第二款对一方当事人陈述的事实,另一方当事人既未表示承认也未否认,经审判人员充分说明并询问后,其仍不明确表示肯定或者否定的,视为对该项事实的承认。

【释义】

本条是关于拟制自认规则的规定,对2001 年原《证据规定》第八条第二款规定进行了文字部分的调整。拟制自认是自认体系的重要部分,主要解决在诉讼活动中当事人故意回避对方当事人或者法官对案件事实询问的问题。

拟制自认规则的设置,主要根据《民事诉讼法》第十三条第一款,民事诉讼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以及由此衍生的当事人应当就案件事实向法官做如实陈述的法定义务。

拟制自认的规则在民事案件的审理中,起到了有力遏制虚假陈述的作用。与人民法院传唤当事人本人到庭陈述,以及传唤证人到庭当面对质的诉讼手段结合使用,通过“组合拳”的方式帮助法官去伪存真,对原本扑朔迷离的案情拨茧抽丝,以查明事实。在司法实践中,经常会使用双方当事人到庭质证、对质的方式查明一些难以保留证据的案件事实。

如:在婚姻家事诉讼中,很多案件事实如果没有当事人的陈述,没有当事人的当面对质是难以查明的。在日常的生活中,人们基本不会刻意的保留证据,一些生活场景,也不可能刻意去找没有利害关系的第三人在场见证。此时,当事人的陈述对法官查明案件基本事实而言,就显得极为重要。

【释疑】

民事诉讼中,当事人有无绝对意义上的“沉默权”?

一些当事人在面对对方当事人的质疑,或法官对案件事实的询问时采取沉默的态度。或许有人会提出疑问,在刑事诉讼中刑事被告人享有沉默权,是不是民事案件中当事人也可以享有沉默权,这个问题值得研究。

从法律后果上讲,民事诉讼中当事人并不享有严格意义上的沉默权,因为在配合其他案件证据进行案件事实认定的过程中,如果在法官再三询问下,特别是在法官对当事人保持沉默、态度暧昧的庭审表现明显不满,并明确释明可能适用拟制自认及其法律后果的情况下,当事人如果继续保持沉默,将导致严重的法律后果——视为对于己不利事实的承认。

在诉讼活动中,许多律师并未准确把握拟制自认规则的适用,在法官询问当事人是否有问题发问的环节时,律师直接表示没有问题询问。实际上,完全可以通过设计一些问题,特别是提示法官,在对方当事人拒绝回答时,应当采用拟制自认的方式解决沉默、避而不答及不诚信诉讼的问题。这种诉讼策略是非常有效果的,可以在最大程度上保证法官对案件事实查明的深度。

当然,拟制自认规则适用有 重要的前提,即 法官要进行明确的释明,同时启动对表态不明的事实再次询问。

【相关规定】

民事诉讼法

第十三条第一款民事诉讼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

热点内容
刑事诉讼法龙宗智 发布:2025-02-11 21:24:59 浏览:289
刑法同业竞 发布:2025-02-11 21:19:32 浏览:995
后勤领导干部学习准则条例心得 发布:2025-02-11 21:03:29 浏览:639
注册公司后法律条文 发布:2025-02-11 20:02:13 浏览:835
浙江省水土保持条例宣传 发布:2025-02-11 19:33:43 浏览:191
消费者权益属于社会法吗 发布:2025-02-11 19:29:40 浏览:14
广东计划生育条例2017 发布:2025-02-11 18:47:46 浏览:217
一个店铺的规章制度 发布:2025-02-11 18:05:14 浏览:830
教育法学案例 发布:2025-02-11 17:45:19 浏览:198
镇公共法律服务 发布:2025-02-11 17:11:04 浏览: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