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知识 » 自助行为都能引起法律责任吗

自助行为都能引起法律责任吗

发布时间: 2022-04-24 15:29:41

1. 民法上的自助行为,必须是要保护自己的民事权利中的请求权吗

不是的。包括但不限于请求权,只要是合法的权益都行。

【解读】

自助行为是指权利人为保护其合法权益,在情况紧迫的情形下而又不能及时请求国家机关予以救助的情况下,对他人的财产或是自由施加扣押、拘束或其它相应措施,而为法律或社会公德所公认可的行为。

一、自助行为的构成要件

(一)目的要素。1、权利人是为了自己的合法权益而采取措施。这就要求权利人采取自助行为的目的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如若是违法的或不受法律保护的财产或权益则不适用自助制度,这样的权利在现有的法律体系中也是不可能给予正当的法律救济的。2、这种基于自助产生的请求权利还要受到相关法律规定的限制,法律规定不得强制执行的请求权不得通过扣押或毁损手段或限制人身自由的手段进行自助。

(二)情势要素。这主要是要求一种采取措施的状态条件,即,情况紧急,如果不采取自助行为,权利人的合法权益将受到无以弥补的或是以后难以实现的损害。只有在此情形下,方可进行自助来进行维权。

(三)方法要素。一般有两种手段:第一,对物的扣押和毁损。自助人可以通过扣押侵权人的物品的方法迫使其对自己权益的损害加以补救。但是这也必须在义务人没有表示或根据其反应得知其并无意进行赔偿或是补救的,才能采取该措施。第二,限制人身自由。只有在义务人有潜在逃亡危险而又别无他法的情形下方可为之。

(四)限度要素。作为一种私力救济的方式,与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一样,不得超过必要的限度。至于这个限度的衡量标准,应当以自助人请求保全的权利大小为准。

(五)及时申请要素。这个条件主要是指,权利人在采取自助行为之后要及时的向国家机关提出申请予以处置,将扣押的财务或限制人身自由的行为交由法院或有关机关,请求为适当处置。

二、自助行为的法律后果

正当的自助行为的行为人对其行为引起的后果不承担民事责任。像此规定,我国台湾地区民法中有所体现,为保护自己的权利,对于他人自由或财产,施以拘束、押收或毁损者,不负损害赔偿之责。但是正如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一样,不能完全排除行为人的不正确不适当的行为,而在此情形下产生的损害后果,行为人是应该要承担的,主要有以下情况:

(一)自助行为错误。这主要是指行为人错误判断,以为发生了债务人逃跑、转移财产或是其他看起来将要造成自己权益的侵害,又来不及想国家机关请求援助而实施的针对性侵权行为。因而,对因错误举动造成的损害行为人应承担全部责任。

(二)自助行为过当。行为人在实施自助行为时超过了必要的限度。如因为行为人的扣押行为中管理不善而使对方受到损失,只要行为人超过必要的限度,给不法侵害人或债务人造成不应有的损害,那么根据过错责任原则,在不同的具体情况下,行为人应当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三)申请不及时。因为行为人没有及时向国家机关提出申请,延误处置时间,给债务人或不法侵害人

造成不必要的损失,此时,行为人除了解除当前针对侵害人的措施之外,行为人应该对不法侵害人或债务人不必要的损失承担民事责任。

(四)滥用自主权利。主要是指行为人出于主观恶意,不符合自助行为的要件,违法对他人或债务人实施措施的侵害行为。自助行为的设立就在于更好的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是一种有限制的私力救济措施,所以决不允许以自助为幌子侵犯公民的人身、财产权,任何公民的合法权益都应该受到法律严格的保护,不容任意侵犯。

三、我国民事立法应确立自助制度

随着随着法治的健全,国家权力的加强,特别是民事主体人格独立及尊重人格的法律思想的发展,在现代法治中,各国均原则禁止债权人私自对债务人的强制执行,在债务人不能履行义务时,权利人只能诉诸国家机关请求保护,否则,应承担侵权的法律责任。但是,法的精髓在于对权利的确认和保护。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在日常生活中出现情况紧迫,权利人来不及请求公力救济的事件,如果不允许权利人采取必要的措施进行救济,对债权人的保护就会出现漏洞和偏差。因此,在一些国家,除注重运用公权力保护权利人利益之外,还允许特定情况下权利人的自力救济,此即自助行为。国外许多国家的民事立法对自助行为都有明确、具体的规定。从我国实际情况来看,民事立法确立自助制度,有重大的法律意义。

第一、即使在法律无明文规定的情况下,一些当事人在民事权利受到损害时,也会自发地采取保护自身的行动,但因这些行为缺乏法律指导而往往失去合适的限度或是盲目的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反而引起不应有的侵权纠纷。因此,如果我国的民事立法规定了自助行为制度,明确了实施自助行为的条件以及违反了该条件所应承担的法律后果,不仅可以使自发的自我保护行为得以引导,而且还可以有效抑制自助行为的滥用。

第二、权利人在情况紧迫,且来不及请求公力救济的情况下,只有允许采取自助措施,,使权利人请求义务人履行义务的权利得到切实的保护,从而避免或减轻对自己财产或人身权利的侵害。

第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活动频繁,债务人逃避应履行的债务的现象时有发生。如果法律上允许行为人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实施自助行为,则会迫使义务人履行其义务。而且,对少数品质差,法制观念淡薄的人可以起到惩戒的作用,从而也有助于提高全社会的法制观念和道德水平。

2. 自助行为的意思

法律分析:自助行为是指权利人受到不法侵害之后,为保全或者恢复自己的权利,在情势紧迫而不能及时请求国家机关予以救助的情况下,依靠自己的力量,对他人的财产或自由施加扣押、拘束或其他相应措施的行为。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一千一百七十七条 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情况紧迫且不能及时获得国家机关保护,不立即采取措施将使其合法权益受到难以弥补的损害的,受害人可以在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的必要范围内采取扣留侵权人的财物等合理措施;但是,应当立即请求有关国家机关处理。受害人采取的措施不当造成他人损害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3. 如何看待网红直播被观众催喝药,朋友次日宣布离世,观众需要承担法律责任吗

需要。

在我国,虽然刑法并没有对鼓动他人自杀等行为进行明确违法定性,而教唆、帮助自杀是否构成故意杀人罪,在法学界也是有争议的。

但不管怎么争议,鼓动、起哄与教唆他人自杀,都有两个不可否认的典型特征:一是教唆与起哄、鼓动者主观上构成漠视生命甚至杀人的故意;二是起哄与鼓动、教唆他人自杀,有相应严重的后果。比如他人本来不想自杀,但起哄者的刺激促成了他们的自杀等。

基于此,起哄与鼓励,引诱与教唆他人自杀,明显有被追究法律责任的必要。

“网络直播”大致分两类,一类是在网上提供电视信号的观看,例如各类体育比赛和文艺活动的直播,这类直播原理是将电视(模拟)信号通过采集,转换为数字信号输入电脑,实时上传网站供人观看,相当于“网络电视”。

另一类是人们所了解的“网络直播”:在现场架设独立的信号采集设备(音频+视频)导入导播端(导播设备或平台),再通过网络上传至服务器,发布至网址供人观看。

2021年4月23日消息,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公安部、商务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税务总局、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等七部门联合发布《网络直播营销管理办法(试行)》,自2021年5月25日起施行。

4. 法律的免责的理解问题

免责多用在犯罪案件和行政违法案件中。民事案件,如果原告起诉要追究责任,是不能不负责任的,如果原告不起诉相当于给对方免责。
在我国的法律规定和法律实践中,免责的条件和方式可以分为:
1,时效免责。即违法者在其违法行为发生一定期限后不再承担强制性法律责任。对于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利,督促法律关系的主体及时行使权利、结清债务,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以及提高法院的工作效率和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
2,不诉免责。即所谓“告诉才处理”、“不告不理”。 在我国,不仅大多数民事违法行为是受害当事人或有关人告诉才处理,而且有些轻微的刑事违法行为也是不告不理。在法律时间中,还有一种类似不不诉免责的免责方式,即在国家机关宣布有责主体须承担法律责任的情况下,权利主体自己主动放弃执行法律责任的请求,必须注意,作为免责形式的“不告诉”必须是出于被害人及其代理人的自由意志。如果“不告诉”之不作为是在某种压力或强制环境下作出的,则不构成免除有责主体的法律责任的条件和依据。

3,自首、立功免责。即对那些违法之后有立功表现的人,免除其部分或全部法律责任。
4,补救免责,即对于那些实施违法行为,造成一定损害,但在国家机关归责之前采取及时补救措施的人,免除其部分或全部责任。这种免责的理由是违法者在归责之间已经超前履行了第二性义务。
5,协议免责或意定免责。即基于双方当事人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的协商同意的免责,即所谓“私了”。这种免责一般不适用于犯罪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仅适用于民事违法行为。
6,自助免责。自助免责是对自助行为所引起的法律责任的减轻或免除。所谓自助行为是指权利人为保护自己的权利,在情事紧迫而又不能及时请求国家机关予以救助的情况下,对他人的财产或自由施加扣押、拘束或其他相应措施,而为法律或社会公共道德所认可的行为。自助行为可以免除部分或全部法律责任。
7,人道主义免责。权利是以权利相对人即义务人的实际履行能力为限度的。在权利相对人没有能力履行责任或全部责任的情况下,有关的国家机关或权利主体可以出于人道主义考虑免除或部分免除有责主体的法律责任。在有责主体无履行能力的情况下,即使人民法院把法律责任归结于他并试图强制执行,也会因其不能履行而落空。

5. 紧急避险和正当防卫是不是属于自助免责

不属于。
紧急避险和正当防卫的确在刑法和民法中都可以作为抗辩事由,但并非免责事由。根据法理学,免责是以法律责任存在为前提的。如果法律责任根本就不存在,当然也就谈不上法律责任的免除。
因此,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不属于免责条件。
另:请注意的是: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不属于自助行为。自助行为一般是对对他人的财产或自由施加扣押、拘束或其他相应措施的行为。与紧急避险正当防卫的适用条件、行使方式均有所不同。

6. 自助行为是民事法律行为吗

您好!目前公布的民法总则还没有明确规定民事自助行为。
自助行为是指权利人受到不法侵害之后,为保全或者恢复自己的权利,在情势紧迫而不能及时请求国家机关予以救助的情况下,依靠自己的力量,对他人的财产或自由施加扣押、拘束或其他相应措施的行为。自助行为的性质属于私力救济,与紧急避险、正当防卫的性质是相同的。自助行为作为正当化事由的根据即在于其是权利。私力救济分为自卫行为和自助行为,上述的紧急避险和正当防卫就是自卫行为。
如能更进一步提出更加详细的信息,则可提供更为准确的法律意见。

7. 民法中,自助行为和自卫行为的区别是什么

民法中,自助行为和自卫行为的区别:

一、自助行为和自卫行为定义不同。自卫行为,是指由高度缺乏的需要或长期未获满足的需要引起的挫折、冲突及紧张之类的应激行为反应。

自助行为是指权利人到不法侵害之后,为保全或者恢复自己的权利,在情势紧迫而不能及时请求国家机关予以救助的情况下,依靠自己的力量,对他人的财产或自由施加扣押、拘束或其他相应措施的行为。

二、自助行为和自卫行为性质不同。自卫作为一种阻却违法的理由,是指当一个人受到他人的即时非法打击并没有机会为其抵抗打击而诉诸法律时,而对侵犯者采取合理的武力打击以防卫自己不受身体伤害,其在这种情况下对加害人的打击是合法的,不成立任何犯罪。

自助行为的性质属于私力救济,与紧急避险、正当防卫的性质是相同的。自助行为作为正当化事由的根据即在于其是权利。私力救济分为自卫行为和自助行为,上述的紧急避险和正当防卫就是自卫行为。

三、自助行为和自卫行为实施的条件不同。自卫中的武力行为的使用,必须首先具有对方的暴力行为,或至少自卫者合理地相信他人的非法暴力行为的存在。非法的暴力行为一般包括犯罪行为,如谋杀、非预谋性杀人、企图的谋杀的殴击、袭击等,和侵权行为(一般是殴打和恐吓),对合法的武力不能使用暴力进行自卫。

8. 什么是自助行为,其是否构成侵权

您好,所谓自助行为,是指权利人为了保护自己的权利,在情事紧迫而不能及时请求国家机关予以救助的情况下,对他人财产或人身施加的为法律和社会功德所认可的强制行为。

自助行为必须符合以下条件:(1)必须是为了保护合法权益;(2)必须情事紧迫而又不能及时请求国家机关予以救助;(3)必须不得超过必要限度;(4)必须为法律和社会功德所认可;(5)必须事后及时提请有关部门处理。自助行为是侵权责任的一个抗辩事由。

如能给出详细信息,则可作出更为周详的回答。

9. 自助行为的适用限制为哪些

摘要 第二,来不及公力救济。之所以自助行为可以不违法,不构成侵权,就在于公力救济保护不够,需要私力救济的补充。在很多情况下,由于情况紧急或者有关管理机关正在假日,无法寻求公力救济。比如,债务人在国内欠有大额债务,马上就要登机了。如果可以马上通知有关机关自然可以不采取自助行为对债务人的人身加以拘束,可是正值夜间,无法及时通知警察机关则可以采取自助行为。当然,对于这种“时机紧迫”的判断需要当事人自己尽足够的斟酌义务,由其自己承担判断失误的法律后果。

热点内容
微信转账借款有法律效力吗 发布:2025-02-10 23:51:32 浏览:552
法律规定为什么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发布:2025-02-10 23:37:17 浏览:737
地方性法规不可以设定 发布:2025-02-10 22:49:45 浏览:629
法律硕士有学历吗 发布:2025-02-10 22:23:26 浏览:366
搜狗输入法官方下载2015 发布:2025-02-10 21:46:22 浏览:230
媒人隐瞒病情负法律责任吗 发布:2025-02-10 21:34:01 浏览:178
劳动法连续 发布:2025-02-10 21:33:50 浏览:811
上海财经大学商法 发布:2025-02-10 21:27:38 浏览:374
艺术硕士和法律硕士 发布:2025-02-10 20:09:00 浏览:929
新劳动合同法第50 发布:2025-02-10 20:03:40 浏览: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