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妆品相关法律知识考题
Ⅰ 现行的化妆品法规有哪些
现行的化妆品法规有哪些?
1.法规:主要有《化妆品卫生监督条例》,1989年9月26日由国务院批准,1990年1月1日起实施。
2.部门规章:主要有《化妆品卫生监督条例实施细则》(1991年3月27日卫生部令第13号),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进出口化妆品检验检疫监督管理办法》(总局令第143号)、《化妆品标识管理规定》(2007年7月24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第100号令)、《化妆品广告管理办法》(1993年7月13日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令第12号)。
3.规范性文件:主要有《化妆品卫生规范》(2007年版)(卫监督发〔2007〕1号)、《关于印发化妆品行政许可申报受理规定的通知》(国食药监许〔2009〕856号)、《关于印发化妆品命名规定和命名指南的通知》(国食药监许〔2010〕72号)、《关于印发化妆品行政许可检验管理办法的通知》(国食药监许〔2010〕82号)、《关于印发化妆品生产经营日常监督现场检查工作指南的通知》(国食药监许〔2010〕89号)、《关于印发化妆品技术审评要点和化妆品技术审评指南的通知》(国食药监许〔2010〕393号)、《关于印发国际化妆品原料标准中文名称和目录(2010年版)的通知》(国食药监许〔2010〕479号)、《关于印发国产非特殊用途化妆品备案管理办法的通知》(国食药监许〔2011〕181号)、《关于印发化妆品新原料申报与审评指南的通知》(国食药监许〔2011〕207号)等。
4.技术标准:技术标准可分为通用基础标准、卫生标准、方法标准、产品标准和原料标准几大类。
(1)通用基础标准:如《消费品使用说明
化妆品通用标签》(GB 5296.3—2008)、《化妆品分类》(GB/T 18670—2002)、《限制商品过度包装要求 食品和化妆品》(GB
23350—2009)、《化妆品检验规则》(QB/T 1684—2005)、《化妆品产品包装外观要求》(QB/T
1685—2006)等。
(2)卫生标准:如《化妆品卫生标准》(GB 7916—1987)、《化妆品安全性评价程序和方法》(GB
7919–1987)、《化妆品皮肤病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系列标准等。
(3)方法标准:如《化妆品卫生化学标准检验方法》系列标准(GB/T
7917—1987)、《化妆品微生物标准检验方法》系列标准(GB 7918—1987)、《化妆品通用检验方法》系列标准(GB/T
13531—2008)、《化妆品皮肤病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总则》(GB 17149.1—1997)、《化妆品中四十一种糖皮质激素的测定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和薄层层析法》(GB/T 24800.2—2009)、《化妆品中十九种香料的测定 气相色谱—质谱法》(GB/T
24800.10—2009)等。
(4)产品标准:如《发用摩丝》(QB 1643—1998)、《洗面奶(膏)》(QB/T
1645—2004)、《润肤膏霜》(QB/T 1857—2004)、《香水、古龙水》(QB/T 1858—2004)、《香粉、爽身粉、痱子粉》(QB/T
1859—2004)、《发油》(QB/T 1862—1993)、《洗发液(膏)》(QB/T 1974—2004)、《护发素》(QB/T
1975—2004)、《化妆粉块》(QB/T 1976—2004)、《定型发胶》(QB 1644—1998)、《唇膏》(QB/T
1977—2004)、《染发剂》(QB/T 1978—2004)、《沐浴剂》(QB 1994—2004)、《发乳》(QB/T
2284—1997)、《头发用冷烫液》(QB/T 2285—1997)、《润肤乳液》(QB 2286—1997)、《指甲油》(QB/T
2287—1997)、《洗手液》(QB 2654—2004)、《化妆水》(QB/ T 2660—2004)、《浴盐》(QB/T
2744—2005)、《发用啫喱(水)》(QB/T 2873—2007)、《护肤啫喱》(QB/T 2874—2007)、《面膜》(QB/T
2872—2007)等。
(5)原料标准:如《化妆品用芦荟汁、粉》(QB/T 2488—2006)等。
Ⅱ 化妆品安全生产管理制度
化妆品生产企业卫生规范
(2007年版)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化妆品生产企业的卫生管理,保障化妆品卫生质量和消费者的使用安全,依据《化妆品卫生监督条例》及其实施细则,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 本规范规定了化妆品生产企业的选址、设施和设备、原料和包装材料、生产过程、成品贮存和出入库、卫生管理及人员等的卫生要求。
第三条 凡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化妆品生产的企业应遵守本规范。
第四条 各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监督本规范的实施。
第二章 选址、设施和设备的卫生要求
第五条 化妆品生产企业应建于环境卫生整洁的区域,周围30 米内不得有可能对产品安全性造成影响的污染源;生产过程中可能产生有毒有害因素的生产车间,应与居民区之间有不少于30米的卫生防护距离。
第六条 生产厂房和设施的设计和构造应最大限度保证对产品的保护;便于进行有效清洁和维护;保证产品、原料和包装材料的转移不致产生混淆。
第七条 厂区规划应符合卫生要求,生产区、非生产区设置应能保证生产连续性且不得有交叉污染。
第八条 生产厂房的建筑结构宜选择钢筋混凝土或钢架结构等,以具备适当的灵活性;不宜选择易漏水、积水、长霉的建筑结构。
第九条 生产企业应具备与其生产工艺、生产能力相适应的生产、仓储、检验、辅助设施等使用场地。根据产品及其生产工艺的特点和要求,设置一条或多条生产车间作业线,每条生产车间作业线的制作、灌装、包装间总面积不得小于100平方米,仓库总面积应与企业的生产能力和规模相适应。
单纯分装的生产车间灌装、包装间总面积不得小于80平方米。
第十条 生产车间布局应满足生产工艺和卫生要求,防止交叉污染。应当根据实际生产需要设置更衣室、缓冲区,原料预进间、称量间,制作间,半成品储存间,灌装间,包装间,容器清洁消毒间、干燥间、储存间,原料仓库,成品仓库,包装材料仓库,检验室,留样室等各功能间(区)不得少于10平方米。
生产工艺流程应做到上下衔接,人流、物流分开,避免交叉。原料及包装材料、产品和人员的流动路线应当明确划定。
第十一条 生产过程中产生粉尘或者使用易燃、易爆等危险品的,应使用单独生产车间和专用生产设备,落实相应卫生、安全措施,并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定。
产生粉尘的生产车间应有除尘和粉尘回收设施。生产含挥发性有机溶剂的化妆品(如香水、指甲油等)的车间,应配备相应防爆设施。
第十二条 动力、供暖、空气净化及空调机房、给排水系统和废水、废气、废渣的处理系统等辅助建筑物和设施应不影响生产车间卫生。
第十三条 生产车间的地面、墙壁、天花板和门、窗的设计和建造应便于保洁。
(一)地面应平整、耐磨、防滑、不渗水,便于清洁消毒。需要清洗的工作区地面应有坡度,并在最低处设置地漏,洁净车间宜采用洁净地漏,地漏应能防止虫媒及排污管废气的进入或污染。生产车间的排水沟应加盖,排水管应防止废水倒流。
(二)生产车间内墙壁及顶棚的表面,应符合平整、光滑、不起灰、便于除尘等要求。应采用浅色、无毒、耐腐、耐热、防潮、防霉、不易剥落材料涂衬,便于清洁消毒。制作间的防水层应由地面至顶棚全部涂衬,其他生产车间的防水层不得低于1.5米。
第十四条 生产车间的物流通道应宽敞,采用无阻拦设计。
第十五条 设参观走廊的生产车间应用玻璃墙与生产区隔开,防止污染。
第十六条 屋顶房梁、管道应尽量避免暴露在外。暴露在外的管道不得接触墙壁,宜采用托架悬挂或支撑,与四周有足够的间隔以便清洁。
第十七条 仓库内应有货物架或垫仓板,库存的货物码放应离地、离墙10厘米以上,离顶50厘米以上,并留出通道。仓库地面应平整,有通风、防尘、防潮、防鼠、防虫等设施,并定期清洁,保持卫生。
第十八条 生产车间更衣室应配备衣柜、鞋架等设施,换鞋柜宜采用阻拦式设计。衣柜、鞋柜采用坚固、无毒、防霉和便于清洁消毒的材料。更衣室应配备非手接触式流动水洗手及消毒设施。
生产企业应根据需要设置二次更衣室。
第十九条 制作间、半成品储存间、灌装间、清洁容器储存间、更衣室及其缓冲区空气应根据生产工艺的需要经过净化或消毒处理,保持良好的通风和适宜的温度、湿度。
生产眼部用护肤类、婴儿和儿童用护肤类化妆品的半成品储存间、灌装间、清洁容器储存间应达到30万级洁净要求;其它护肤类化妆品的半成品储存间、灌装间、清洁容器储存间宜达到30万级洁净要求。净化车间的洁净度指标应符合国家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采用消毒处理的其它车间,应有机械通风或自然通风,并配备必要的消毒设施。其空气和物表消毒应采取安全、有效的方法,如采用紫外线消毒的,使用中紫外线灯的辐照强度不得小于70微瓦/平方厘米,并按照30瓦/10平方米设置。
第二十条 生产车间工作面混合照度不得小于200勒克斯,检验场所工作面混合照度不得小于500勒克斯。
第二十一条 厕所不得设在生产车间内部,应为水冲式厕所;厕所与车间之间应设缓冲区,并有防臭、防蚊蝇昆虫、通风排气等设施。
第二十二条 生产企业应具备与产品特点、工艺、产量相适应、保证产品卫生质量的生产设备。
凡接触化妆品原料和半成品的设备、管道应当用无毒、无害、抗腐蚀材料制作,内壁应光滑无脱落,便于清洁和消毒。设备的底部、内部和周围都应便于维修保养和清洁。
第二十三条 提倡化妆品生产企业采用自动化、管道化、密闭化方式生产。生产设备、电路管道、气管道和水管不应产生可污染原材料、包装材料、产品、容器及设备的滴漏或凝结。管道的设计应避免停滞或受到污染。不同用途的管道应用颜色区分或标明内容物名称。
第二十四条 根据产品生产工艺需要应配备水质处理设备,生产用水水质及水量应当满足生产工艺要求。
第二十五条 生产过程中取用原料的工具和容器应按用途区分,不得混用,应采用塑料或不锈钢等无毒材质制成。
第三章 原料和包装材料卫生要求
第二十六条 原料及包装材料的采购、验收、检验、储存、使用等应有相应的规章制度,并由专人负责。
第二十七条 原料必须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要求。企业应建立所使用原料的档案,有相应的检验报告或品质保证证明材料。需要检验检疫的进口原料应向供应商索取检验检疫证明。
生产用水的水质应达到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的要求(pH值除外)。
第二十八条 各种原料应按待检、合格、不合格分别存放;不合格的原料应按有关规定及时处理,有处理记录。
第二十九条 经验收或检验合格的原料,应按不同品种和批次分开存放,并有品名(INCI名[如有必须标注]或中文化学名称)、供应商名称、规格、批号或生产日期和有效期、入库日期等中文标识或信息;原料名称用代号或编码标识的,必须有相应的INCI名(如有必须标注)或中文化学名称。
第三十条 对有温度、相对湿度或其他特殊要求的原料应按规定条件储存,定期监测,做好记录。
第三十一条 库存的原料应按照先进先出的原则,有详细的入、出库记录,并定期检查和盘点。
第三十二条 包装材料中直接接触化妆品的容器和辅料必须无毒、无害、无污染。
第三十三条 原料、包装材料和成品应分库(区)存放。易燃、易爆品和有毒化学品应当单独存放,并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规定。
第四章 生产过程的卫生要求
第三十四条 化妆品生产过程应当遵循企业卫生管理体系的相关规定,制定相应的标准操作规程,按规程进行生产,并做好记录。
第三十五条 生产操作应在规定的功能区内进行,应合理衔接与传递各功能区之间的物料或物品,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操作或传递过程中的污染和混淆。
第三十六条 生产中应定期监测生产用水中pH、电导率、微生物等指标。水质处理设备应定期维护并有记录;停用后重新启用的应进行相应处理并监测合格。
第三十七条 产品的原料应当严格按照相应的产品配方进行称量、记录与核实。称量记录应明确记载配料日期、责任人、产品批号、批量和原料名称及配比量。配、投料过程中使用的有关器具应清洁无污染。对己开启的原料包装应重新加盖密封。
第三十八条 生产设备、容器、工具等在使用前后应进行清洗和消毒,生产车间的地面和墙裙应保持清洁。车间的顶面、门窗、纱窗及通风排气网罩等应定期进行清洁。
生产过程中半成品储存间、灌装间、清洁容器储存间和更衣室空气中细菌菌落总数应≤1000 cfu/立方米;灌装间工作台表面细菌菌落总数应≤20 cfu/平方米,工人手表面细菌菌落总数应≤300 cfu/只手,并不得检出致病菌。采样方法、检验方法参照GB15979-2002《一次性使用卫生用品卫生标准》。
第三十九条 生产车间各功能区内不得存放与化妆品生产无关的物品,不得擅自改变功能区用途。化妆品生产过程中的不合格产品及废弃物应分别设固定存放区域或专用容器收集并及时处理。
第四十条 进入灌装间的操作人员、半成品储存容器和包装材料不应造成对成品的二次污染。半成品储存容器应经过严格的清洗和消毒,通过传递口至灌装环节。存放容器或辅料的外包装未经处理不得进入灌装车间。
第四十一条 化妆品生产过程中的各项原始记录(包括原料和成品进出库记录、产品配方、称量记录、批生产记录、批号管理、批包装记录、岗位操作记录及工艺规程中各个关键控制点监控记录等)应妥善保存,保存期应比产品的保质期延长六个月,各项记录应当完整并有可追溯性。
第四十二条 生产过程中应对原料、半成品和成品进行卫生质量监控。生产企业应具有微生物项目(包括:菌落总数、粪大肠菌群、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霉菌和酵母菌等)检验的能力。
第四十三条 半成品经检验合格后方可进行灌装。
第四十四条 成品的卫生要求应符合《化妆品卫生规范》的规定。每批化妆品投放市场前必须进行卫生质量检验,合格后方可出厂。
产品的标识标签必须符合国家有关规定。
第五章 成品贮存与出入库卫生要求
第四十五条 产品贮存应有管理制度,内容包括与产品卫生质量有关的贮存要求,规定产品必需的贮存条件,确保贮存安全。
第四十六条 未经自检的成品入库,应有明显的待检标志;经检验的成品,应根据检验结果,分别注上合格品或不合格品的标志,分开贮存;不合格品应贮存在指定区域,隔离封存,及时处理。
第四十七条 成品贮存的条件应符合产品标准的规定,成品应按品种分批堆放。
第四十八条 成品入库应有记录,内容包括:生产批号、半成品及成品检验结果编号。
第四十九条 产品出库须做到先进先出。出库前,应核对产品的生产批号和检验结果是否相符。出库应有完整记录,包括收货单位和地址、发货日期、品名、规格、数量、批号等,并对运输车辆的卫生状况进行确认。
第五十条 定期将出库记录、销售记录按品名和数量进行汇总,记录至少应保存至超过化妆品有效期半年。
不合格品运出仓库进行处理应有完整记录,包括品名、规格、批号、数量、处理方式、处理人。
第五十一条 仓库应设立退货区用于储存退货产品,退货产品应明显标记并有完整记录,内容包括:退货单位、品名、规格、数量、批号、日期、退货原因,并保存备查。
退货经检验后,方可纳入到合格品或不合格品区,不合格产品应及时处理并做好记录。
第六章 卫生管理
第五十二条 生产企业应建立与企业规模和产品类别相适应的卫生管理组织架构,设有独立的质量管理部门。质量管理部门负责制定和修订企业各项卫生管理制度,组织协调从业人员的培训和定期体检以及产品的质量检验工作。
第五十三条 质量管理部门应由经过培训和考核、且具有化妆品生产经验和质量管理经验的人员负责。质量管理部门和车间等有关部门应配备专职的卫生管理人员,按照管理范围,做好监督、检查、考核等工作。
第五十四条 生产企业应设置专职的化妆品卫生管理员。
化妆品卫生管理员应掌握国家有关卫生法规、标准和规范性文件对化妆品生产的卫生要求,熟悉产品生产过程中的污染因素和控制措施,有从事化妆品卫生管理工作的经验,参加过相关专业培训,身体健康并具有从业人员健康合格证明。
化妆品卫生管理员承担本单位化妆品生产活动卫生管理的职能,主要职责包括:
(一)组织从业人员进行卫生法律和卫生知识培训,组织从业人员进行健康检查。
(二)制定化妆品卫生管理制度及岗位责任制度,并对执行情况进行督促检查。
(三)检查化妆品生产过程的卫生状况并记录,对检查中发现的不符合卫生要求的行为及时制止并提出处理意见。
(四)对化妆品卫生检验工作进行管理。
(五)建立化妆品卫生管理档案。
(六)配合产品召回、不良反应投诉处理等相关工作。
(七)配合卫生监督机构对本单位的化妆品卫生进行监督检查,并如实提供有关情况。
(八)参与保证化妆品安全卫生的其他卫生管理工作。
第五十五条 生产企业的质量管理部门应由企业负责人直接领导,设立与生产能力相适应的卫生质量检验室,负责化妆品生产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和检验。质量管理部门应配备一定数量的质量管理和检验人员。质量检验室的场所、仪器、设备等硬件设施至少应满足化妆品微生物的检验要求。
质量管理部门必须设立与化妆品生产规模、品种、保存要求相适应的留样室或留样柜。每批产品均应有留样,并保存至产品保质期后六个月。
第五十六条 生产企业应按国家相关规定或企业卫生质量标准和检验方法对生产的化妆品进行检验,并有健全的检验制度。检验原始记录应齐全,并应妥善保存至超过产品保质期后半年。检验用的仪器、设备应按期检定,及时维修,以保证检验数据的准确。
第五十七条 企业应建立化妆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制度,并指定专门机构或人员负责管理。
发现任何涉及化妆品卫生质量和化妆品不良反应的投诉应按最初了解的情况进行详细记录,并进行调查,记录内容包括投诉人或引起不良反应者的姓名、化妆品名称、化妆品批号、接触史和皮肤病医生的诊断意见。如果某一批次化妆品被发现或怀疑存在卫生质量问题或缺陷,为了确认其他产品是否同样受到影响,需要检查其他批次产品。
对产品卫生质量问题或不良反应投诉的处理,应详细记录所有的结论和采取的措施,并作为对相应批次产品记录的补充。
化妆品生产出现重大卫生质量问题或售出产品出现重大不良反应时,应及时向当地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第五十八条 发现化妆品卫生质量问题或缺陷,可能对人体造成健康危害时,化妆品生产企业应该迅速、及时采取召回行动。召回的产品应被注明,内容包括品名、批号、规格、数量、召回单位及地址、召回原因及日期、处理意见,并单独保存在一个安全的场所,等待处理决定。因卫生质量原因召回的化妆品,应及时处理。
化妆品生产企业应制定化妆品退货和召回的书面程序,并有记录,包括品名、批号、规格、数量、退货和召回单位及地址、召回原因、处理意见和日期。
第五十九条 化妆品生产企业应有涉及生产管理和质量管理全过程的各项制度和文件记录,同时建立文件的起草、修订审查、批准、撤销、印制及保管的管理制度。建立完整的质量管理档案,设有档案柜和档案管理人员。分发、使用的文件应为批准的现行有效文本。已撤销和过时的文件除留档备查外,不得在工作中使用。
第七章 人员资质要求
第六十条 管理者及从业人员资质要求:
(一)生产企业的管理者应熟悉化妆品有关卫生法规、标准和规范性文件,能按照卫生部门的有关规定依法生产,认真组织、实施化妆品生产有关的卫生规范和要求。
(二)直接从事化妆品生产的人员应经过化妆品生产卫生知识培训并经考核合格,身体健康并具有从业人员健康证明。
第六十一条 从事卫生质量检验工作的人员应掌握微生物学的有关基础知识, 掌握《化妆品卫生规范》及本企业的产品质量标准,熟悉化妆品的生产工艺和质量保证体系知识,了解化妆品卫生有关法律法规知识,上岗前应经卫生检验专业培训并通过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考核。
第六十二条 从业人员每年培训应不得少于1次,并有培训考核记录。内容包括相关法律法规知识、卫生知识、质量知识、化妆品基本知识、安全培训等。
第八章 个人卫生
第六十三条 健康检查要求
(一)从业人员应按《化妆品卫生监督条例》的规定,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健康检查,必要时接受临时检查。新参加或临时参加工作的人员,应经健康检查,取得健康证明后方可参加工作。对患有痢疾、伤寒、病毒性肝炎、活动性肺结核从业人员的管理,按国家《传染病防治法》有关规定执行。凡患有手癣、指甲癣、手部湿疹、发生于手部的银屑病或者鳞屑、渗出性皮肤病者,不得直接从事化妆品生产活动,在治疗后经原体检单位检查证明痊愈,方可恢复原工作。
(二)应按规定开展从事有职业危害因素作业的人员健康监护。
(三)应建立从业人员健康档案。
第六十四条 从业人员个人卫生要求
(一)从业人员应勤洗头、勤洗澡、勤换衣服、勤剪指甲,保持良好个人卫生。生产人员进入车间前必须洗净、消毒双手,穿戴整洁的工作衣裤、帽、鞋,头发不得露于帽外。
生产人员遇到下列情况应洗手:①进入车间生产前;②操作时间过长,操作一些容易污染的产品时;③接触与产品生产无关的物品后;④上卫生间后;⑤感觉手脏时。
正确的洗手程序和方法:①卷起袖管。②用流动水湿润双手,擦肥皂(最好用液体皂、洗手液),双手反复搓洗,清洁每一个手指和手指之间,最好用刷子刷指尖。③用流动水把泡沫冲净,并仔细检查手背、手指和手掌,对可能遗留的污渍重新进行清洗。④必要时,按规定使用皮肤消毒液喷淋或浸泡,完成手消毒。⑤将手彻底干燥。
(二)直接从事化妆品生产的人员不得戴首饰、手表以及染指甲、留长指甲,不得化浓妆、喷洒香水。
(三)禁止在生产场所吸烟、进食及进行其他有碍化妆品卫生的活动。操作人员手部有外伤时不得接触化妆品和原料。不得穿戴制作间、灌装间、半成品储存间、清洁容器储存间的工作衣裤、帽和鞋进入非生产场所,不得将个人生活用品带入生产车间。
(四)临时进入化妆品生产区的非操作人员,应符合现场操作人员卫生要求。
第六十五条 从业人员工作服管理
(一)工作服应有清洗保洁制度,定期进行更换,保持清洁。
(二)每名从业人员应有两套或以上工作服。
第六十六条 从事职业危害因素的作业防护应符合国家相关法规和标准。生产操作过程中接触气溶胶、粉尘、挥发性刺激物的工序应戴口罩。
第九章 附 则
第六十七条 本规范由卫生部负责解释。
第六十八条 本规范自二〇〇八年一月一日起实施,二〇〇〇年下发的《化妆品生产企业卫生规范》同时废止。
Ⅲ 根据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国家按照什么对化妆品进行分类
根据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的相关法律规定,国家按照风险程度对化妆品、化妆品原料实行分类管理。化妆品分为特殊化妆品和普通化妆品。
《化妆品管理条例》第四条,国家按照风险程度对化妆品、化妆品原料实行分类管理。
化妆品分为特殊化妆品和普通化妆品。国家对特殊化妆品实行注册管理,对普通化妆品实行备案管理。
化妆品原料分为新原料和已使用的原料。国家对风险程度较高的化妆品新原料实行注册管理,对其他化妆品新原料实行备案管理。
Ⅳ 化妆品生产的有关法律法规是那些
《产品质量法》
《消费者权益保护费》
《反不正当竞争法》
《刑法》
可能就只有这些辅助性法律,具体法律没有吧
Ⅳ 根据化妆品管理条例国家按照什么对化妆品
根据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的相关法律规定,国家按照风险程度对化妆品、化妆品原料实行分类管理。化妆品分为特殊化妆品和普通化妆品。
《化妆品管理条例》第四条,国家按照风险程度对化妆品、化妆品原料实行分类管理。
化妆品分为特殊化妆品和普通化妆品。国家对特殊化妆品实行注册管理,对普通化妆品实行备案管理。
化妆品原料分为新原料和已使用的原料。国家对风险程度较高的化妆品新原料实行注册管理,对其他化妆品新原料实行备案管理。
Ⅵ 化妆品的法律法规是什么
化妆品的法律法规有《化妆品卫生监督条例实施细则》、《化妆品卫生监督条例》、《进出口化妆品检验检疫监督管理办法》、《化妆品广告管理办法》和《化妆品标识管理规定》。具体介绍如下:
1、《化妆品卫生监督条例实施细则》
《化妆品卫生监督条例实施细则》于1991年3月27日卫生部令第13号发布施行,根据《化妆品卫生监督条例》第三十四条的规定制定。
2、《化妆品卫生监督条例》
《化妆品卫生监督条例》是为加强化妆品的卫生监督,保证化妆品的卫生质量和使用安全,保障消费者健康制定。1989年9月26日经国务院批准。由卫生部于1989年11月13日发布,自1990年1月1日起施行。
3、《进出口化妆品检验检疫监督管理办法》
《进出口化妆品检验检疫监督管理办法》于2011年1月13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局务会议审议通过,自2012年2月1日起施行。
4、《化妆品广告管理办法》
《化妆品广告管理办法》由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局务会议通过,自一九九三年十月一日起施行。
根据2005年9月28日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令第21号《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关于按照新修订的〈广告管理条例施行细则〉调整有关广告监管规章相应条款的决定》,《化妆品广告管理办法》中第十一条、第十三条、第十四条、第十五条已被修改。
5、《化妆品标识管理规定》
《化妆品标识管理规定》于2007年7月24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局务会议审议通过,自2008年9月1日起施行。
Ⅶ 在国内销售化妆工具,美容美甲工具有哪些法律法规要求
内容以外,还应了解的法律法规有:
)《;(美容美发业管理暂行办法》1
()《;医疗美容服务管理办法》2
()《;医疗美容事故处理条例》3()《;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暂行办法》4
()《;化妆品卫生监督条例》5)《。(化妆品卫生监督条例实施细则》6
一旦发生纠纷,与消费者维权相关的法律法规包括: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1();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2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3();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4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5
()《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等。6
为的美容纠纷,能导致不同的法律处理结果。
什么是美容?消费者应了解的相关法律法规有哪些?1.
商务部《美容美发业管理暂行办法》规定,美容是指运用手法技术、器械设备并借助化妆、美容护肤等产品,为消费者提供人体表面无创伤性、非侵入性的皮肤清洁、皮肤保养、化妆修饰等服务的经营性行为,这里的美容不同于《医疗美容服务管理办法》中的医疗美容,其指的是一般生活美容。而所谓医疗美容,是指运用手术、药物、医疗器械以及其他具有创伤性或者侵入性的医学技术方法对人的容貌和人体各部位形态进行修复与再塑。可见,医疗美容与生活美容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广义上的美容包括医疗美容与生活美容,而生活美容又包括美发、化妆等小类别。美发是指运用手法技艺、器械设备并借助洗发、护发、染发、烫发等,为消费者修剪造型、发质养护等服务的经营性行为。本书重点介绍生活美容与美容纠提供发型设计、
对于如此广泛意义上的美容,从业人员与消费者除了应当了解前面章节介绍的法律法规
产生美容纠纷的法律行为有哪些?2.
美容纠纷产生后,首先需要分析它是属于哪一种法律行为的美容纠纷。因为不同法律行
168第三篇美容行业有关法律解答
()由违约行为而产生的美容法律纠纷及承担的责任。美容服务是一种合同法律关系,是1
一方依对方要求完成一定服务行为或客一种服务合同。所谓服务合同是指双方当事人约定,
另一方须支付服务报酬的一类合同。在美容服务中,如果美容机构的行为观特定的服务活动,
不是按照约定进行的,就是一种违约行为。因违约而产生的美容纠纷,消费者可以要求返还相并赔偿损失。这种情况下很难要求精神损失的赔偿。关费用,
)(因侵权行为而产生的美容纠纷及承担的责任。这是指美容机构在提供美容时,由于其2
过失行为,导致了公民的生命健康权受到一般伤害(所谓的一般伤害是指,经过治疗可以恢复。因侵权而产生美容纠纷只是在符合一定的构成要件的情况并未造成残疾的人身损伤)健康,
下,才能在受害人和美容机构之间产生一种损害赔偿的债权债务关系。
第一,要有损害事实。是指因提供美容服务一方的行为使接受服务的一方受到法律保护的权利和利益遭受某种不利的影响。这种损害包括三种:其一,财产损害,即由于美容损害使其二,人身损害,即由于美容使身体的内外有形组织和各种器官的生理接受者遭受财产损失;
其三,精神损害,是指给受害人造成精神上的痛苦。功能遭受破坏;
第二,要有过错。在美容纠纷中的过错主要是过失行为,一般不会有故意的性质,过失是指行为人对自己行为的结果,应当预见而没有预见到,或虽然预见到却轻信能够避免。
第三,损害事实与侵权人的过错有因果关系,消费者的损害是因对方在美容服务中的过错行为导致的。
第四,因侵权而产生的美容纠纷赔偿,基本上可以包括医疗费、住院费、误工损失费及精神损失费。
对于不同的美容纠纷,应当如何处理?3.
、《、《首先,对于医疗美容,由于卫生部颁布的《医疗美容服务管理办法》执业医师法》医疗明确规定了美容医院、医疗美容门诊部、医疗美容诊所的执业标准。因此在卫机构管理条例》
生行政部门批准持有营业执照的美容机构手术后发生的美容纠纷应由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处理。解决手术纠纷的方法是向当地的卫生主管部门投诉,有关部门会根据纠纷的性质进行调取证、组织医疗事故专业委员会鉴定,出具的鉴定结果是有法律效力的。即使诉诸法院,一查、
般也要经过医疗事故鉴定或者法医鉴定。
一些美容院、美发厅、发廊是由工商行政部门批准发放营业执照的。如果这些从事生活美容的单位擅自扩大营业范围,实施医疗美容项目,出现纠纷,卫生行政部门不会受理。但是消再联合卫生行政部门共同处理。费者可首先向工商行政部门反映问题,
纠纷发生后,如果消费者受到了人身伤害,就应尽快进行伤害鉴定,以便尽早地分清责任,确定伤害行为是否为侵权人行为所致,同时也能因此合理确定赔偿数额和治疗方法。因为鉴定之后明确了受害人的损伤程度,既可以确定合理的治疗方案,也为进行诉讼赔偿提供确实有效的证据。当然,不论是否受到人身损害,消费者都可以向相关部门投诉,或者与对方达成协议申请仲裁,以及向法院起诉,这些都是消费者维护权利的主要途径。
美容院是否属于医疗机构?如何区分各种形式美容的性质?4.
一般来说,美容分为医疗美容和生活美容。2针对美容院普遍超范围经营、000年5月,“,美容反遭毁容”案例频频发生的状况,卫生部发布了《关于加强美容服务管理的通知》指出“生活美容包括美容知识咨询与指导、皮肤护理、化妆修饰、形象设计和美体等服务项目。医疗美容包括重睑形成术、假体植入术、药物及手术减肥术等医疗项目。生活美容服务由内贸行政主管部门按开业标准和《执业技能鉴定规范》进行监督管理;医疗美容服务必须遵循《中华人民
美容与美容纠纷169
、《,》,共和国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执行《医疗机构基本标准(试行)在经过卫生行政部门”领取《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后方可开展,并接受卫生行政部门的监督管理。卫生部执业登记、
,医疗美容服务管理办法》同样将美容明确划分为生活美容和医疗美容两大于2002年公布《类,通过对不同美容性质的界定,以规范我国美容市场,杜绝恶性事故发生。
生活美容,就是使用化妆或一般护理保养方法的修饰性美容,同时也包括美容知识咨询与指导、形象设计和美体等服务项目。也就是对人面部及皮肤的保养,以预防皮肤老化,在个人原有的基础上加以修饰,如面部保养、美颈、美腿、化妆等。生活美容对美容师的要求不是很只要掌握基本的专业知识,在获得有关部门认可的资格证书后即可上岗工作。我国美容业高,
处于发展前期,可以说是生活美容主导着美容市场,美容院开展的服务项目包括美容产品的研发生产几乎都是围绕“生活美容”进行的。在现有的美容项目中,生活美容也还是占绝大部分。
卫生部制定的《医疗美容服务管理办法》规定,包括吸脂、隆胸、穿耳洞、去皱等项目在内的美容手术只有美容医疗机构才可以进行。因此社会上许多美容院招牌上明列的很多医疗美容丰胸、去除眼袋、美下颌、双眼皮、隆鼻、除皱等服务均属于违规、超范围经营。实项目如瘦脸、
际上,美容院不是医疗机构,美容院的经营范围只是生活美容范畴,即皮肤护理、修眉、美体、足浴等项目。美容院根本没有合法“身份”提供医疗美容服务,只应经营生活美容和美发项目。许多患者由于对此不了解,被美容院过分夸大甚至虚假的广告所诱惑,而选择到美容院去做医疗美容,因此,容易出现消费者上当受骗,甚至引发毁容等恶性事件。
美容受害者如何选择有利于自己的诉讼请求?5.
消费者到美容院进行美容,双方达成协议后,便在消费者与美容院之间成立了美容服务合同。按照这种合同消费者有向美容院支付美容服务费的义务,美容院则有义务按照约定向消满意的服务。司法实践中的美容纠纷经常是美容院一方不适当履行义务引起费者提供合格、
属违约行为的一种形态,是指合同当事人履行了合同义务,但是其履行的。所谓不适当履行,
行为有瑕疵,或是其交付物的数量、质量与标的不一致,或是其提供的服务与合同条款不符。由于这种有瑕疵的履行,造成合同对方的财产或人身损害。在美容纠纷中,经常表现为由于文做双眼皮、面部换肤等美容手段不成功而毁人容貌。因此,美容服务合同的不适当履行往眉、
往同时构成了对消费者生命健康权的侵犯。这种行为既构成违约行为,又构成了对消费者生命健康权的侵犯。这种行为既构成违约行为,又构成侵权行为,引起了两种责任,即法学上常说的违约责任和侵权责任。但这两种责任之间是一种选择关系,不能并存,即不能同时适用,只能择一适用。也就是说,由于行为人违反民事义务的行为,受害方产生两个请求权,这两个请求权只能择一行使。既然受害方对两种请求权只能择一行使,而这两种民事责任在诸多方面差异很大,那么如何选择最有利于受害方的利益呢?下面需要对这两种责任进行一下比较。
首先,这两种责任的构成要件不同。违约责任不要求损害后果,只要违反了合同规定,又不存在免责事由,即可以适用违约责任;而在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中,损害事实的存在是必要的要素。在这种比较之下,受害方主张违约责任对自己有利。其次,归责原则的不同。违约责任适用过错推定,即法律首先推定违约行为系出于违约方的过错,除非他能证明自己没有过错;而侵权责任则适用过错原则,只有侵权行为人主观有过错才能承担侵权责任。再次,举证违约责任中需由违约方承担举证责任证明自己没有过责任不同。与归责原则的不同相联系,
错;而侵权责任中则一般需由受害方承担举证责任证明侵权行为人有过错。就此看来,受害方主张违约责任比较容易。另外,责任形式和赔偿范围不同。违约责任的责任形式包括继续履行、适用定金罚则、支付违约金和赔偿损失,赔偿范围只限于直接的实际财产损失,不包括人身
170第三篇美容行业有关法律解答
伤害赔偿和精神损害赔偿;侵权责任的责任形式包括赔偿损失、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影恢复名誉、赔礼道歉。赔偿范围包括直接和间接的财产损失,并且包括对人身伤害和精神响、
受害方主张侵权责任更有利于保护自己的合法权损害的赔偿。就二者赔偿范围的区别来看,
益。最后,特殊诉讼时效不同。违约责任和侵权责任的一般诉讼时效为2年,但在某些特殊的二者的诉讼时效不同。依我国法律规定,身体受到伤害要求赔偿的,侵权责任的诉讼情况下,
时效为1年;出售质量不合格的商品未声明的,违约责任的诉讼时效也为1年。受害方若选择时效较长民事责任对自己较为有利。
综上所述,在违约责任和侵权责任同时存在的情况下,其中的美容“毁容”案件消费者主张美容院承担侵权责任比较有利,原因主要在于:美容“毁容”案件造成消费者人身伤害,并且常常给其造成精神痛苦,需要一定的治疗,也必然会影响其工作。消费者主张侵权责任,可以要求美容院返还美容服务、医疗费、赔偿营养费、因误工减少的收入,并可要求给予精神损害赔偿消费者因有实际身体损害存在,证据明显,美容院的过错很易查明。虽然1年诉讼费。此外,
但实际上,美容所受伤害宜尽早进行鉴定,留下证据,以免因时间过长身体恢复而导时效较短,
致举证困难,这样看来,这种较短诉讼时效倒是保护消费者的有力措施。
对于美容纠纷中未造成身体伤害的情况,如进行换肤美容未见任何效果,但皮肤未被换肤品伤害,这时消费者主张违约责任是最好的办法。因为违约责任不要求有损害事实,只要美容院采取的美容措施未达到与消费者约定的预期效果,即构成违约责任。同时,违约责任适用过错推定,由美容院负责举证,诉讼时效适用2年的规定,对消费者都比较有利。在赔偿范围问题上,因不存在人身伤害,也无精神伤害,又无因误工减少的收入等间接损失,故消费者主张赔偿直接损失的违约责任较好。
美发消费之前应当注意哪些问题?6.
一般情况下,美发店制定的服务价格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美发项目中的技术含量。这里的技术含量包括了三个因素:首先是美发店所使用的产品,其次是美发师的手工技术,还包括每家美发店用于研发新发型、新技术所花的人力、物力、财力、精力,如他们创造的一些独特的发然后在众多发型中选择一型等。消费者去美发时首先要考虑如何挑选一家有信誉的美发店,
个合适的新发型。例如,现在较为普遍的“离子烫”便是一个技术含量相对较高的美发项目,做这个项目不仅需要有质量好的产品配套使用,更需要有经验的发型师把握好烫发的技巧和时间,才能创造出适合顾客个人特点的发型。否则,没有信誉、技术又不佳的美发店只能让消费者失望。
消费者到美发店之前首先要花很多时间了解在美发店进行美发的程序,做到心中有数。其次,要与美发师进行良好的沟通,因为将美发需要达到的目标与美发师的设计意图沟通清楚是打造满意发型的重要步骤。再次,事先问清价格,最好请美发师明明白白地估算一下整个发型的价格。另外,由于每个人的发质不同,做出的发型也会有所差异。因此有时候发型效果达不到期望值并不能完全归咎于美发师的技术。最后,消费者还要咨询护理方式,让美发师告知在家整理新发型的方法,特别是明确烫染后的头发该如何进行特殊护理等。当然,最重要的,就是在离开之前索取消费凭证,一旦出现问题,店家自然难以推诿。
发生美发纠纷,消费者应当注意什么?7.
“、“近来,随着美容美发事业的发展,美发项目不断增加,离子烫”接发”等新技术也花样翻新,由美发引起的纠纷日益攀升。但由于人们对美发消费缺乏索要消费凭证的意识,在纠纷发生时,消费者往往投诉无门。
美容与美容纠纷171
,吴女士2都是美人”的理发店做了一次“离子烫”做完后头发003年10月初在一家名为“反而一根根的掉落,而且掉得明显比从前多。但吴女士非但没有像店家声称的那样飘逸顺滑,
离子烫”后头发受损的正常现象便没太在意。谁知,当头发长出约两厘米的时候,被烫认为是“
过的部分便折断了,还不到两个月新长的头发已经掉了一半。吴女士这才想到应该去找店家但是由于当初缺乏维权意识,没有索取在那里消费的相关证明,所以只能不了了之。讨个说法,
无独有偶,李女士在另一家“亮丽白领”剪发时也遇到类似尴尬,由于店家的技术原因,剪出的头发令李女士只好躲在家里,直到头发长好了才敢出门。她也想过要投诉或者打官司,可亮丽白领”消费过的证据,只有放弃。是发现自己竟然没有任何在“
一般生活美容(包括美发)纠纷中,消费者当然可以向消费者协会以及其他相关部门投诉或者提起诉讼。而无论是消费者协会的调解,还是人民法院的判决裁定,都要经过调查以明确责任,这时就需要证据。消费者首先必须证明曾经在这家店里美容美发消费过,而这就要出示消费凭据主要不是体现为发票、收据等,而是如“信消费凭据。而在有些地区的美容美发行业,
等凭据。因此消费者在消费时,为了日后维权索赔的便利,切勿忘记索要。誉卡”
Ⅷ 化妆品什么对化妆品的质量安全和功效宣称负责
化妆品注册人,备案人对化妆品的质量安全和功效宣称负责。
《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第六条明确规定:化妆品注册人,备案人对化妆品的质量安全和功效宣称负责。化妆品生产经营者应当依照法律,法规,强制性国家标准,技术规范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加强管理,诚信自律,保证化妆品质量安全。
《条例》的出台对化妆品安全与功效评价与产品宣称提出相关具体要求。其中第二十二条明确提出:化妆品的功效宣称应当有充分的科学依据。
(8)化妆品相关法律知识考题扩展阅读:
注意事项:
根据肤质选择化妆品:选购化妆品前,消费者应该对肌肤和发质有一定了解,了解实际情况和需求才能更好选择合适自己的化妆品。
选择正规途径购买:比如超市,百货商场等有合法营业执照的门店或正规电商平台购买化妆品。
查询产品登记信息:通过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网站查询化妆品的注册备案情况。
Ⅸ 国家现今有哪关于化妆品的法律法规
- 1.做好防晒霜。出门之前推进好防晒霜,防紫外线伞强烈的阳光,或者戴一顶帽子,面部阳光尽可能多。
- 2。阳光下别忘了修复。虽然防晒霜已经就位,但它总是有漏洞,当你回家时,你需要做晒伤修复。他的工作。除了要涂抹修复霜外,还要记得给面部皮肤添加水分。
- 3,少用化妆品。化妆品含有汞、铅等重金属,砷,他们可以让你成为一个闪闪发光,但是这个美丽后的代价就是肌肤质量的日趋下降。重金属的渗透也会诱发和加剧深层皮肤中的黑色素沉积,造成越来越多的斑点。越来越明显。因此,尽量不化妆,在不可避免的场合下,一定要记得小心卸妆。
- 4.多吃美容食品。许多食品有助于皮肤营养,如西红柿含有谷胱甘肽可抑制黑色素,萝卜富含胡萝卜素,能清除自由基和抗氧化剂。维生素C和E是很好的化妆品助剂。
- 5.使用天然护肤品。一般生产的雀斑产品添加了大量的工业元素,长期使用更多的副作用.建议使用天然植物提取点奶油,安全无副作用,坚持使用一段时间后,斑效果明显,。
- 6。保证睡眠质量。经常熬夜,睡眠不足,可使皮肤加速衰老,加重黑色素沉着。形成科学合理的作息时间保证八个小时的睡眠,让皮肤有足够的时间休息和自我修复
- 7,适量喝红酒。红酒有助于清除自由基,抗氧化细胞,促进血液循环和美容。它可以减少污渍,使皮肤恢复活力。很大的作用。
Ⅹ 化妆品知识考试题答案
化妆品防腐剂具有对细菌的( )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