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躁狂犯罪法律责任
1. 刑法分论案例:关于躁狂症
1、由于现有证据,鉴定情况只能反应被害人死因是脑出血,而发生争执时情绪内激动是容脑出血的诱发因素。但证据未显示被告人殴打所致的外伤由导致脑出血的情况,所以不能推定被告人的殴打行为跟被害人死因有因果关系。(说得不好听,你跟一个患有脑动脉硬化及高血压的人吵架,要是你把气死他,难道可以判你谋杀?故意伤害?谁都不知道病人什么程度的话会把他气死,要证明你蓄意气死他,还是蛮难的。哈哈)
2、这个殴打行为,属于故意伤害。如果经伤情鉴定,发现被害人的头部及胸部因此造成了"轻伤",那么定罪就没有什么问题了。
3、...这个问题,我看得怪怪的,本题好像没有文字显示出被告人有对被害人死亡有什么情绪。不会答...
4、陈某,虽然是限制责任能力者,但是本题没有显示他处于精神病发期间犯罪,只是说他酒后犯案。所以,我依据本题的意思推定被告人陈某处于正常状态作案,理应为自己的行为负完全责任。如果被害人被殴打部位的伤情鉴定为轻伤,其所犯的是故意伤害罪。
2. 法院能对患有轻微精神分裂证的人判刑吗
患有轻微精神分裂症的人,具有全部或部分责任能力,根据责任能力与刑事责任相适应的原则,触犯刑律同样要承担刑事责任而被判刑的。
应完全负刑事责任的精神障碍人包括以下两类:
1、精神正常时期的“间歇性精神病人”
根据我国现行刑法第18条第2款的规定,“间歇性精神病人” 在精神正常的时候实施刑法所禁止的危害行为的,其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即责任能力完全具备,不符合无责任能力和限制责任能力所要求的心理学(法学)标准,因而应当对自己所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行为承担刑事责任。
这里,间歇性精神病人精神正常的时候,是指上述某些精神病(如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彻底缓解期,以及某些阵发性精神病(如癫痫性精神病)的非发病期。
现行刑法第18条第2款明文规定:“间歇性的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时候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2、大多数非精神病性精神障碍人
非精神病性精神障碍人,大多数并不因精神障碍使其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丧失或减弱,而是具有完备的责任能力。这类人,依法负完全的刑事责任。例如,对神经官能症、变态人格、同性恋、性虐待癖、恋童色情,以及轻微精神发育不全(愚笨)等非精神病性精神障碍患者,我国司法精神病学理论和鉴定经验认为,其中大多数都具备完全的责任能力,这类人对其危害行为应依法负完全的刑事责任。
按照我国司法精神病学,非精神病性精神障碍的主要种类有:
⑴ 各种类型的神经官能症,包括癔症、神经衰弱、焦虑症、疑病症、强迫症、恐怖症、神经症性抑郁等,但癔症性精神错乱除外;
⑵ 各种人格障碍式变态人格(包括器质性人格障碍);
⑶ 性变态,包括同性恋、露阴癖、窥淫癖、恋物癖、恋童癖、性虐待癖等;
⑷ 情绪反应(未达到精神病程度的反应性精神障碍);
⑸ 未达到精神病程度的成瘾药物中毒与戒断反应;
⑹ 轻躁狂与轻性抑郁症;
⑺ 生理性醉酒与单纯慢性酒精中毒;
⑻ 脑震荡后遗症、癫痫性心境恶劣以及其他未达到精神病程度的精神疾患;
⑼ 轻微精神发育不全。
3. 躁狂症能做取保候审吗
满足以下条件可以取保候审。
取保候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规定的一种刑事强制措施。是指在刑事诉讼中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等司法机关对未被逮捕或逮捕后需要变更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为防止其逃避侦查、起诉和审判,责令其提出保证人或者交纳保证金,并出具保证书,保证随传随到,对其不予羁押或暂时解除其羁押的一种强制措施。由公安机关执行。客观地说,犯罪嫌疑人被羁押后,最应当考虑和最值得花费时间和精力的行为即为代为取保候审。
刑事诉讼法第六十五条明确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取保候审:
(一)可能判处管制、拘役或者独立适用附加刑的;
(二)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
(三)患有严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
(四)羁押期限届满,案件尚未办结,需要采取取保候审的。
取保候审、监视居住由公安机关执行。
第五十二条 被羁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有权申请取保候审。
第六十六条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决定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取保候审,应当责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提出保证人或者交纳保证金。
第六十七条 保证人必须符合下列条件:
(一)与本案无牵连;
(二)有能力履行保证义务;
(三)享有政治权利,人身自由未受到限制;
(四)有固定的住处和收入。
第六十八条 保证人应当履行以下义务:
(一)监督被保证人遵守本法第五十六条的规定;
(二)发现被保证人可能发生或者已经发生违反本法第五十六条规定的行为的,应当及时向执行机关报告。
被保证人有违反本法第五十六条规定的行为,保证人未及时报告的,对保证人处以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十九条 被取保候审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应当遵守以下规定:
(一)未经执行机关批准不得离开所居住的市、县;
(二)在传讯的时候及时到案;
(三)不得以任何形式干扰证人作证;
(四)不得毁灭、伪造证据或者串供。
被取保候审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违反前款规定,已交纳保证金的,没收保证金,并且区别情形,责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具结悔过,重新交纳保证金、提出保证人或者监视居住、予以逮捕。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取保候审期间未违反前款规定的,取保候审结束的时候,应当退还保证金。
这是司法机关办理取保候审的最主要法律依据。上述第一种情形中所谓的“可能判处”某种刑罚,就是指根据司法机关初步查明的涉嫌犯罪事实,承办案件的司法人员所认定的对其可能判处的刑罚,绝不是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行为所触犯的刑法条文某一条款的法定最高刑,更不是指该条文规定的某种罪名的法定最高刑。第二种情形中所谓的“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是指根据司法机关已经查明的涉嫌犯罪事实,尽管可以认定其所犯罪行比较严重,且根据其对应的刑法条款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但是,如果对其适用取保候审也不会发生社会危险性。
4. 躁狂症抑郁症 杀人犯法吗
即使有躁狂症抑郁症,杀人也是要承担刑事责任的,除非有精神病。
5. 躁狂症引发的犯罪是否可以免责
不可以,我国刑法规定的主体是指实施犯罪行为依法应当承担刑事责任的自然人或者单位。自然人,刑法规定只有达到一定年龄并且精神正常的人,才能成为犯罪的主体。
是指《刑法》规定的成立犯罪必须具备的犯罪主体对其实施的危害行为及其危害后果所持的心理态度。包括犯罪的故意、犯罪的过失、犯罪的目的和动机。犯罪的故意是指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分为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犯罪的过失是指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心理态度,分为疏忽大意的过失和过于自信的过失。 刑事责任能力是指行为人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在正常情况下,行为人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是一致的。但是,在出现疾病的情况下,辨认自己行为的性质、后果的能力与自我控制的能力也可能分离。只有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都具备,才属于有刑事责任能力。本法对几种特别情况下的刑事责任能力问题,作了特殊规定:1.精神病人的刑事责任能力。本法第18条第1款规定: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经法定程序鉴定确认的,不负刑事责任。本法第18条第2款规定:间歇性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时候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在同条第3款又规定: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2.醉酒人的刑事责任能力。本法第 18条第 4款规定:醉酒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3.又聋又哑的人和盲人的刑事责任能力。本法第19条规定:又聋又哑的人或者盲人犯罪,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这里所指又聋又哑的人,是指既聋且哑的人;这里所指盲人是指双目失明的人。[1]6. 患躁狂症打人至轻伤,会坐牢吗
你好呢。
第一、躁狂症是属于精神病呢,如果其在不能辨认或者控制自己的行为的时候打人,造成轻伤以上的结果,是要负刑事责任;
第二、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躁狂症人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7. 躁郁症打人犯法吗
法律分析:躁郁症打人也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如果被法院判刑的话是需要坐牢的。躁郁症是一类既有躁狂发作或者轻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典型特征)的常见精神障碍,躁郁症病人的意识是清醒的,躁郁症病人不属于刑法上规定的免除刑事责任的精神病人,其犯罪需要负法律责任。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十八条 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经法定程序鉴定确认的,不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责令他的家属或者监护人严加看管和医疗;在必要的时候,由政府强制医疗。
间歇性的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时候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醉酒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8. 完全负刑事责任的精神病人有哪些
� 依据我国刑法第18条的规定和有关的司法精神病鉴定实践及司法实践经验,应完全负刑事责任的责任能力完备的精神障碍人包括以下两类: 一 精神正常时期的“间歇性精神病人” 根据我国现行刑法第18条第2款的规定,“间歇性精神病人” 在精神正常的时候实施刑法所禁止的危害行为的,其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即责任能力完全具备,不符合无责任能力和限制责任能力所要求的心理学(法学)标准,因而应当对自己所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行为承担刑事责任。这里,间歇性精神病人精神正常的时候,是指上述某些精神病(如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彻底缓解期,以及某些阵发性精神病(如癫痫性精神病)的非发病期。结合案例1的情况来看,某甲虽系间歇性精神病患者,但是其伤害其妻致死的行为,是在其精神正常时候所为,因此应当负故意伤害致死的刑事责任。 “间歇性精神病”不是我国临床精神医学和司法精神病学所使用的专业术语,而是刑事立法根据社会公众的日常观念,在我国多次刑法草案中以及现行刑法典中使用的一个法律术语。现行刑法第18条第2款明文规定:“间歇性的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时候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我国司法精神病学一般认为,刑法中所说的“间歇性精神病”,是指具有间歇发作特点的精神病,包括精神分裂症、躁狂症、抑郁症、癫痫性精神病、周期精神病、分裂情感性精神病、瘾症性精神病等。 二 大多数非精神病性精神障碍人 非精神病性精神障碍人,大多数并不因精神障碍使其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丧失或减弱,而是具有完备的责任能力。这类非精神病性精神障碍人,既不符合刑法第18条第1款规定的无责任能力的医学和心理学标准,也不符合刑法第18条第3款规定的限制责任能力的精神障碍人减免处罚的原则,因而不能对其行为不负刑事责任,也不能对其行为负减轻的刑事责任,而应责令行为人对其危害行为依法负完全的刑事责任。例如,对神经官能症、变态人格、同性恋、性虐待癖、恋童色情,以及轻微精神发育不全(愚笨)等非精神病性精神障碍患者,我国司法精神病学理论和鉴定经验认为,其中大多数都具备完全的责任能力,这类人对其危害行为应依法负完全的刑事责任。 按照我国司法精神病学,非精神病性精神障碍的主要种类有: ⑴各种类型的神经官能症,包括癔症、神经衰弱、焦虑症、疑病症、强迫症、恐怖症、神经症性抑郁等,但癔症性精神错乱除外; ⑵各种人格障碍式变态人格(包括器质性人格障碍); ⑶性变态,包括同性恋、露阴癖、窥淫癖、恋物癖、恋童癖、性虐待癖等; ⑷情绪反应(未达到精神病程度的反应性精神障碍); ⑸未达到精神病程度的成瘾药物中毒与戒断反应; ⑹轻躁狂与轻性抑郁症; ⑺生理性醉酒与单纯慢性酒精中毒; ⑻脑震荡后遗症、癫痫性心境恶劣以及其他未达到精神病程度的精神疾患; ⑼轻微精神发育不全。 但在少数情况下,非精神病性精神障碍人也成为限制责任能力人甚至无责任能力人,从而可以减轻刑罚或者不负刑事责任。例如,有的论著主张,对性变态人中的露阴癖、窥淫癖、恋物癖者,因其自控能力往往有明显的减弱,应评定为部分(即减轻)责任能力;有些论著还指出,在极少数情况下,变态人格者是在病理信念的支配下实施危害行为的,其责任能力有所减弱甚至完全丧失,对此种变态人格者的危害行为应减免其刑罚或消除其刑事责任。
9. 躁郁症躁狂发作杀人犯法吗
躁郁症躁狂发作杀人,是否犯法,要通过鉴定,看看杀人时是否精神正常。
如果精神正常,就犯法;如果精神不正常,处于发病状态,就不犯法。
《刑法》第十八条【特殊人员的刑事责任能力】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经法定程序鉴定确认的,不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责令他的家属或者监护人严加看管和医疗;在必要的时候,由政府强制医疗。
间歇性的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时候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醉酒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10. 冲动型人格障碍负法律责任吗
冲动型人格障碍:又称暴发型或攻击型人格障碍,以行为和情绪具有明显的冲动行为主要特点,发作没有先兆,不考虑后果,不能自控,易与人发生冲突。发作后能人事部对。间歇性一边表现为正常。
根据我国《刑法》第十八条 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
经法定程序鉴定确认的,不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责令他的家属或者监护人严加
看管和医疗;在必要的时候,由政府强制医疗。间歇性的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
时候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
人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醉酒的人犯罪,应当
负刑事责任。
按照我国司法精神病学,非精神病性精神障碍的主要种类有:(1)各种类型的神经官能症,包括癔症,神经衰弱,焦虑症,疑病症,强迫症,恐怖症,神经症性抑郁,人体解体性神经症等,但癔症性精神错乱除外;(2)各种人格障碍式变态人格(包括器质性人格障碍);(3)性变态,包括同性恋,露阴癖,窥淫癖,恋物癖,恋童癖,性虐待癖等;(4)情绪反应(未达到精神病程度的反应性精神障碍);(5)未达到精神病程度的成瘾药物中毒与戒断反应;(6)轻躁狂与轻性抑郁症;(7)生理性醉酒与单纯慢性酒精中毒;(8)脑震荡后遗症、癫痫性心境恶劣以及其他未达到精神病程度的精神疾患;(9)轻微精神发育不全等等。非精神病性精神障碍人,大多数并不因精神障碍使其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丧失或减弱,而是具有完备的责任能力。因而不能对其行为不负刑事责任,也不能对其行为负减轻的刑事责任,而应在原则上令行为人对其危害行为依法负完全的刑事责任。但在少数情况下,非精神病性精神障碍人也可成为限制责任能力人甚至无责任能力人,从而影响到减轻刑罚或者不负刑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