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知识 » 董事会议纪要的法律效力

董事会议纪要的法律效力

发布时间: 2022-04-30 10:09:52

A. 学校董事会会议纪要,如董事会记录 1、会议名称(如几届几次董

设立一人公司需要会议纪要,只有我自己出资股东就我自己,会议纪要和任职文件是不是就不需要了? 一人有限责任公司可以不设股东会,但却没有关于董事会和监事会的规定。 股东人数
会议记录案例,如董事会记录 1、会议名称(如几届几次董事会) 2、时间和地点 3、参加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提出学校要求的设计周期过短,无法完成编制工作。最终确定
董事会纪要和董事会决议是否具有同样的法律效力,董事会决议作为董事会批准事项的法律依据,也是各类政府部门服务于企业的依据。纪要是会议记录的另一种形式,其法律效率仅限于内部。举例而言,去工商局办理
学校综合治理会议记录,
公司召开股东、董事、监事会,我负责写一份会议纪要,主题词,一般来讲,董事会议事规则都规定,董事会纪要都需要董事签字。你看公司不设董事会。董事会决议的形式有两种:一种是决议式会议记录,另外一种是以会议纪要的形式,形成文件类的缺席董事会的董事需要在董事会纪要和决议上签名吗,董事会会议会议纪要首届董事会第一次会议,于 2004 年 11 月 9 日在滨州阳信蓝昊有限公司会议室召开,会议由滨州阳信蓝昊有限公司总经理郑宝永同志主持,

B. 代理董事长签署的文件合同有法律依据吗

代理董事长是符合公司章程的规定并有会议纪要或者相关文件证明其可以代理董事长行使职权的,其签署的文件合同是有法律效力的。

C. 九民会议纪要有法律效应吗

《九民会议纪要》第30至35条就合同违反法律、行政法规规章的强制性规定的效力认定,及合同不成立、无效或者被撤销的法律后果,包括财产返还、折价补偿、损害赔偿,等相关问题进行了规定。
虽然合同的成立、生效、无效认定、撤销、解除等作为民法基础原理,在法律法规等各个层面都有明确的规定,但在适用中仍常伴随着争议,特别是合同效力的认定问题。《九民会议纪要》通过六个条款对此予以规范,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也有助于统一司法审判尺度。
一、违反法律法规的合同效力
关于合同违反强制性规定的效力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五十二条规定,“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是合同无效的情形之一。这从狭义的法律层面确定了违反“强制性规定”的合同无效的原则。
合同法施行后,各地各级人民法院对于“强制性规定”的理解和适用标准不完全一致,一些人民法院动辄以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为由认定合同无效,不当扩大无效合同范围的情形,不但破坏了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还导致司法实践中出现一定程度的混乱。
为解决此问题,2009年2月9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通过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 》(即《合同法司法解释(二)》)第14条将《合同法》第52条第5项规定的“强制性规定”明确限定于“效力性强制性规定”。但什么是“效力性强制性规定”,未作进一步说明,其仍旧是一个过于抽象的概念。

相关案例:在上海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杭州分行与台州市中东石化有限公司、吉煌建材有限公司等金融借款合同纠纷一案中,中东石化公司为吉煌公司向上海银行杭州分行借款提供连带责任的最高额保证,在吉煌公司违约后,上海银行杭州分行诉请中东石化公司承担担保责任。
而中东石化公司则辩称,为吉煌公司提供担保,根据公司法、担保法的有关规定,应当依法经过公司股东会、董事会的通过,而本案中东石化公司没有任何公司股东会、董事会的决议,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十六条第一款的规定,故本案保证应属无效,其不承担保证责任。
二审中,关于中东石化公司提供保证的效力问题。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审理认为:首先,中东石化公司的章程并未规定,为他人提供担保必须经公司股东会、董事会决议批准。其次,本案最高额保证合同中,也未约定中东石化公司为吉煌公司提供保证必须经过股东会、董事会决议同意。再次,根据最高人民法院于2009年5月13日生效的《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第十四条规定:合同法第五十二条第(五)项规定的“强制性规定”,是指效力性强制性规定。效力性强制性规定是指法律及行政法规明确规定违反该类规范将导致合同无效的规范,或者虽未明确规定违反之后将导致合同无效,但若使合同继续有效将损害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规范。据此,《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十六条第一款并不属于效力性强制性规定,违反该条款并不导致本案保证合同无效。最后,中东石化公司对其签订最高额保证合同真实性无异议,且不能提供其提供担保系违背其真实意思表示的证据。故本案最高额保证合同依法确认有效,其应依约承担保证责任。

为进一步明确什么是“效力性强制性规定”。2009年7月7日,最高人民法院印发《关于当前形势下审理民商事合同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指出要正确理解、识别和适用合同法第五十二条第(五)项中的“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并提出了区别于“效力性强制性规定”的“管理性强制性规定”概念。该《指导意见》指出违反“效力性强制性规定”的合同应认定无效,违反“管理性强制性规定”的合同应当根据具体情形认定其效力,即违反“管理性强制性规定”并不必然导致合同无效。
然而,某一条法律或行政法规的条款,具体属于“效力性强制性规定”还是“管理性强制性规定”,常常成为合同效力之争的焦点。
相关案例:原告许某某、方某某与被告包某、第三人宜兴市大浦水泥有限公司确认合同无效纠纷一案。
第三人宜兴县大浦水泥厂是1980年11月20日成立的经济性质社办集体。1998年8月,经有关部门批准改制为股份合作制企业,注册资本398万元,被告包某认缴股本金205万元成为公司股东。被告包某1998年11月进入宜兴市大浦镇人民政府聘用人员序列,后经考核合格转为公务员,但仍作为宜兴县大浦水泥厂的控股股东。
方某为原告许某某之夫、原告方某某之父,于2014年4月29日去世。方某原为第三任宜兴市大浦水泥厂职工,企业改制时,方某作为职工出资5万元入股。2001年6月,包某与方某签订《转股协议》,约定方某将所持有的水泥厂股份转让给包某。
原告许某某、方某某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第五十九条第(十六)项关于公务员不得违反有关规定从事或者参与营利性活动,在企业或者其他营利性组织中兼任职务的规定属于效力性强制性规定,而非管理性强制性规定。包某作为公务员与方某签订的《转股协议》应自始无效。
被告包某答辩称,《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第五十九条第(十六)项的规定是管理性强制性规定而非效力性强制性规定,不影响包某与方某签订的《转股协议》的效力。
国务院发布的《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自1993年10月1日起正式施行,第三十一条第(十三)项规定:国家公务员必须严格遵守纪律,不得经商、办企业以及参与其他营利性的经营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自2006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同时废止了《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该法经过2017年、2018年两次修改,均明确规定:公务员不得从事或者参与营利性活动,在企业或者其他营利性组织中兼任职务。
本案的争议焦点为包某与方某签订的《转股协议》是否有效。江苏省无锡市中级人民法院二审认为:效力性强制性规定着重于违反行为之法律行为的价值,以否认其法律效力为目的,违反效力性强制规定的,合同应被认定无效;而管理性强制性规定着重于违反行为之事实行为价值,以禁止其行为为目的,违反管理性强制规定的,一般不影响合同的效力。无论是1993年开始施行的《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还是2006年开始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均有关于公务员不得从事或者参与营利性活动的规定,前述规定显然着重于违反行为之事实行为价值,以禁止公务员从事或参与营利性活动为目的,属于管理性强制性规定,不影响公务员从事或参与营利性活动过程中与他人签订合同的效力。关于包某与方某签订的《转股协议》,仅以违反公务员不得从事或者参与营利性活动的规定这一理由不足以否定其效力。至于公务员从事或参与营利性活动这一行为本身,可由其主管机关追究其相关责任。
随着“管理性强制性规定”这一概念的提出,司法实践中有的人民法院认为凡是行政管理性质的强制性规定都属于“管理性强制性规定”,不影响合同效力。针对这种望文生义的认定方法,《九民会议纪要》在第30条,关于强制性规定的识别中予以了纠正。
《九民会议纪要》要求人民法院在审理合同纠纷案件时,要依据《民法总则》第153条第1款和合同法司法解释(二)第14条的规定慎重判断“强制性规定”的性质,特别是要在考量强制性规定所保护的法益类型、违法行为的法律后果以及交易安全保护等因素的基础上认定其性质,并在裁判文书中充分说明理由。
为进一步统一对“强制性规定”的理解和适用,《九民会议纪要》对效力性强制性法律规定和管理性强制性法律规定的正确识别给出了分类指引,并列举了法律、行政法规的“效力性强制性规定”和“管理性强制性规定”的主要类型,至此,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强制性规定的合同的效力问题基本清楚。
下列强制性规定,应当认定为“效力性强制性规定”:
1、强制性规定涉及金融安全、市场秩序、国家宏观政策等公序良俗的;
2、交易标的禁止买卖的,如禁止人体器官、毒品、枪支等买卖;
3、违反特许经营规定的,如场外配资合同;
4、交易方式严重违法的,如违反招投标等竞争性缔约方式订立的合同;
5、交易场所违法的,如在批准的交易场所之外进行期货交易。
而关于经营范围、交易时间、交易数量等行政管理性质的强制性规定,一般应当认定为“管理性强制性规定”。
二、违反规章的合同效力
1、《九民纪要》关于违反规章的合同效力的规定
1999年12月19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即《合同法司法解释(一)》)第四条规定,《合同法》实施以后人民法院确认合同无效应当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和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为依据,不得以地方性法规、行政规章为依据。从司法解释层面确立了确认合同无效的原则,即不得以违反行政规章而认定合同无效。
《九民纪要》在解决了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合同的效力问题的同时,还提出了违反规章的合同的效力问题,即第31条规定了违反规章的合同效力问题:“违反规章一般情况下不影响合同效力,但该规章的内容涉及金融安全、市场秩序、国家宏观政策等公序良俗的,应当认定合同无效。人民法院在认定规章是否涉及公序良俗时,要在考察规范对象基础上,兼顾监管强度、交易安全保护以及社会影响等方面进行慎重考量,并在裁判文书中进行充分说理。”《九民纪要》的上述规定,似乎上突破了《合同法司法解释(一)》确定的确认合同无效的原则。
《九民纪要》规定,违反规章一般情况下不影响合同效力,但该规章的内容涉及金融安全、市场秩序、国家宏观政策等公序良俗的,应当认定合同无效。该规定的起点是合同违反了规章,落脚点是违反的规章的内容涉及公序良俗,包括金融安全、市场秩序、国家宏观政策等。
通过上述解读,我们认为,《九民纪要》的规定,表面上突破了《合同法司法解释(一)》确定的确认合同无效的原则,但其实质是规定了违反公序良俗的合同无效,实际上并未突破《合同法司法解释(一)》的原则。

2、“规章”有哪些?
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了解什么是规章?规章属于广义的法律范围,包括部门规章和地方政府规章。
部门规章,即国务院部门规章。《立法法》第八十条:“国务院各部、委员会、中国人民银行、审计署和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直属机构,可以根据法律和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决定、命令,在本部门的权限范围内,制定规章。部门规章规定的事项应当属于执行法律或者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决定、命令的事项。没有法律或者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决定、命令的依据,部门规章不得设定减损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权利或者增加其义务的规范,不得增加本部门的权力或者减少本部门的法定职责。”第八十一条:“涉及两个以上国务院部门职权范围的事项,应当提请国务院制定行政法规或者由国务院有关部门联合制定规章。”
地方政府规章,根据《立法法》第八十二条第一款规定,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设区的市、自治州的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法律、行政法规和本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地方性法规,制定规章。第八十二条第二款规定,地方政府规章可以就下列事项作出规定:(一)为执行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的规定需要制定规章的事项;(二)属于本行政区域的具体行政管理事项。
3、《九民纪要》之“规章”是否包括“地方政府规章”。
《九民纪要》在相关规定中并未将规章进行区分,即区分是国务院部门规章还是地方政府规章,亦或是二者兼容。但考虑到地方性法规的效力高于地方政府规章,而《九民纪要》并未提及违反地方性法规的合同的效力问题,从举重以明轻原则及保障法律适用统一性的角度考虑,不应包括地方政府规章。
且《九民纪要》第31条规定中表述为“该规章的内容涉及金融安全、市场秩序、国家宏观政策等公序良俗的”。所列举的“金融安全”“市场秩序”“国家宏观政策”等等方面,皆为国务院相关部门职权范围内,一般由国家层面制定相关规范性法律文件,在全国范围内适用,地方政府一般无权制定相关规章。
综上,我们倾向于认为,不将地方政府规章包括在《九民纪要》规定的“规章”范畴。

D. 董事会纪要和董事会决议是否具有同样的法律效力

是的。会议纪要是书面证据,决议还需要通过一定表现形式才能具有法律效力,比如录音或者是几个董事会成员的笔录。

E. 董事会会议纪要与董事会会议记录有什么不同

根据公司法的规定,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在召开董事会会议时,应就会议情况作出会议记录。该记录应由出席董事会的董事签字,并由公司存档保存。但在实践中,我们发现有较多的公司董事会会议记录实际上只是对董事会会议的一个流水帐,仅记录议题、发言人、讨论的情况,对于最后会议的结果没有明确的记载。 董事会会议的纪录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决定性意见,即对相关议题作出决定;二是指导性意见,即对相关议题所述事项的执行提供指导性意见;三是其他类型的意见,如对公司总经理(经营层)的褒奖、肯定或批评等意见。 因此,作为记录董事会会议结果的会议记录及决议应分别三种意见进行对相关事项的结果作出记录。 对于董事会会议的决定性意见一般应由董事会决议的形式作成。但在实践中,对于不需要进行决议的事项,其决定性意见应在记录中记载。同时,董事会会议记录还应记载会议对相关议题的指导性意见。 一般地,董事会会议记录可以称之为“会议记录”或“会议纪要”。由于董事会虽为常设机构,但其成员一般并非全部是专职人员,在董事会会议期间,应对公司总经理在董事会会议闭会期间的工作作出安排与指导。此类安排或指导即通过会议记录或会议纪要的形式予以确定。

F. 政府会议纪要的法律效力

会议纪要不具抄有法律效力。
1、会议纪要是根据会议记录和会议文件以及其他有关材料加工整理而成,反映会议基本情况和精神的纪实性公文,主要具有综合性、指导性、备考性等特点。
2、会议纪要无非是地方党委、政府与下属各局、委共同协商地方政策的会议记录,无法上升到法律、法规、规章的高度,不是规范性文件,其效力远远低于法律、法规、规章。

G. 会议纪要具有法律效力吗

会议纪要不具有法律效力。

按照《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会议纪版要适用于记载、传达会议情况和议权定事项。如果会议纪要仅仅作为记录会议情况之用,并在行政机关内部传阅,则不存在对外发生效力的问题。

  • 简介:

会议纪要是用于记载、传达会议情况和议定事项的公文。会议纪要不同于会议记录。会议纪要对企事业单位、机关团体都适用。会议纪要与会议记录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二者的区别十分明显。从应用写作和文字处理的角度来探析,二者截然不同。会议纪要是一种法定的公务文书,其撰写与制作属于应用写作和公文处理的范畴,必须遵循应用写作的一般规律,严格按照公文制发处理程序办事。

  • 拓展资料:

会议纪要适用于一些大中刑的、比较重要的会议。这种会议往往具有方向性、专题性、专业性、形容性、学术性的特点,是为了解决当前工作中的某项实际问题,会议本质精神,用至一些分歧意见等写出来。

其目的有二:一是向上级汇报会议情况,以获得上级及时的指导;二是向下级传达;以便贯彻执行,因此,研究一般性问题的会议,尤其是一些规范较小的事务性会议,一般不写会议纪要。

H. 如何判断政府会议纪要真假

政府会议纪要属于政府内部文件,基本上保存在政府的档案室里,根本不会出现在外面普通人面前,自然无所谓真假。
1、会议纪要是行政公文的一种,不过现在很所企业、事业单位也频繁使用这种文体,如董事会会议纪要。
2、会议纪要是没有法律效力的:会议纪要是行政机关在行政管理过程中形成的规范格式化文书,用于记载和传达行政机关有关会议情况和议定事项,是行政机关公务活动的重要载体和工具。会议纪要只具有行政指导性质,不具有强制力,其并不能在法律上产生新的权利和义务关系,不具有行政法律效力。但会议纪要具有确定某一行政事项如何处理的初步意见,因此具有证据意义。
综合:会议纪要主要适用于记载和传达会议情况和议定事项,其性质主要是针对会议进行情况以及最后结论的记录,只具有指导意义,本身并不对外发生法律效力。

I. 会议记录有没有法律效力

这样看什么样的会议,什么样的场合。如公司董事会应对所议事项的决定作成专会议记录,出席会议的董事应属当在会议记录上签名,当董事决策错误或违法、违反公司章程应承担责任时,提出反对意见并记录在会议记录上的董事可以免责。

热点内容
老婆出轨保证书怎么写有法律效力吗 发布:2025-02-08 17:52:03 浏览:844
民法通则健康权 发布:2025-02-08 17:43:30 浏览:822
成都共享单车法规 发布:2025-02-08 16:34:16 浏览:102
新婚姻法没有证据能离婚吗 发布:2025-02-08 15:54:51 浏览:46
刑法分论案例 发布:2025-02-08 15:36:42 浏览:562
江都法院拍卖 发布:2025-02-08 15:09:01 浏览:689
申请劳动法律援助要钱的吗 发布:2025-02-08 14:57:08 浏览:817
婚前合同如何写具有法律效力 发布:2025-02-08 14:48:29 浏览:162
昆山市司法 发布:2025-02-08 14:48:28 浏览:396
王万熊律师 发布:2025-02-08 14:47:46 浏览: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