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垃圾处理法律知识
『壹』 医疗垃圾处理制度
第七条医疗卫生机构和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医疗废物管理责任制,其法定代表人为第一责任人,切实履行职责,防止因医疗废物导致传染病传播和环境污染事故。
第八条医疗卫生机构和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应当制定与医疗废物安全处置有关的规章制度和在发生意外事故时的应急方案、设置监控部门或者专(兼)职人员,负责检查、督促、落实本单位医疗废物的管理工作,防止违反本条例的行为发生。
第九条医疗卫生机构和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应当对本单位从事医疗废物收集、运送、贮存、处置等工作的人员和管理人员,进行相关法律和专业技术、安全防护以及紧急处理等知识的培训。
第十条医疗卫生机构和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应当采取有效的职业卫生防护措施,为从事医疗废物收集、运送、贮存、处置等工作的人员和管理人员,配备必要的防护用品,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必要时,对有关人员进行免疫接种,防止其受到健康损害。
第十一条医疗卫生机构和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的规定,执行危险废物转移联单管理制度。
第十二条医疗卫生机构和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应当对医疗废物进行登记,登记内容应当包括医疗废物的来源、种类、重量或者数量、交接时间、处置方法、最终去向以及经办人签名等项目。登记资料至少保存3年。
第十三条医疗卫生机构和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应当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医疗废物流失、泄漏、扩散。
发生医疗废物流失、泄漏、扩散时,医疗卫生机构和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应当采取减少危害的紧急处理措施,对致病人员提供医疗救护和现场救援;同时向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报告,并向可能受到危害的单位和居民通报。
第十四条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转让、买卖医疗废物。
禁止在运送过程中丢弃医疗废物、禁止在非贮存地点倾倒、堆放医疗废物或者将医疗废物混入其他废物和生活垃圾。
(1)医药垃圾处理法律知识扩展阅读:
医疗废物的处理技术在我国还处于摸索阶段,优选方法仍不够成熟。相关的处理技术大体分为三类:①高温处理法,如焚烧法、热解法和汽化法;②替代型处理法,如化学消毒法、高温高压蒸汽灭菌法、干法热消毒法、微波处理法和安全填埋法;③创新型技术,如等离子技术、放射技术。[6]
用于处理医疗垃圾已有多种技术,根据处理原理不同,一般可分为灭菌消毒法、焚烧法、等离子体由于医疗废物具有全空间污染,急性传染和潜伏性污染等特征,其所含有的微生物的危害性是普通生活废物的几十、几百甚至上千倍,如处理不当。
会成为医院感染和社会环境公害源,更严重可成为疾病流行的源头。医疗废物中含有不同程度的细菌、病毒和有害物质。而且废物中的有机物不仅滋生蚊蝇造成疾病的传播,并且在腐败分解时释放出的氨气(NH3)、硫化氢(H2S)等恶臭气体,生成多种有害物质,污染大气,危害人体健康。
同时也是造成医院内交叉感染和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由医疗废物引起的交叉感染占社会交叉感染率的20%。法、热解法和卫生填埋法等。
『贰』 买卖医疗垃圾可能触犯哪些法律,会受到怎样的惩罚
医疗废物在《国家危险废物名录》中被第一个列入,产生环节归卫生部门管,处置环节归环保部门管。目前我国医疗废物只能处置,不能利用,处置方式单一,只有焚烧和高温灭菌,又因焚烧不被处置单位选择,所以我国大部分医疗废物处置工艺的高温灭菌,灭完菌的塑料要毁型,然后可按一般固废填埋。这是医疗废物的正规去向。
法律角度,根据环境保护法,非法处置危险废物,3吨以上入刑,可以看出国家对这种行为的严厉程度。但是法律的措辞是很严谨的,今年315曝光的这种塑料加工行为,不属于处置,重点,不是处置行为!所以量刑可能会轻,再借鉴其他答案,如《医疗废物管理条例》,也只是行政处罚,所以法律在这种行为上,不算严厉。
但是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四十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第五十五条、五十七条等。如果量大,可能会触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三十八条。通俗而言,医疗垃圾属于危险废物,收集、转移、处置、利用全过程均需具有资质的单位完成(除国家危险废物名录规定的豁免环节可不按照危险废物管理),否则均触犯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量大则会触犯刑法(根据关于办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法释(2016)29号):非法排放、倾倒、处置危险废物三吨以上的认定为严重污染环境,进而构成污染环境罪)。另外,也有专门管理医疗废物的法规,里面规定的很细致:医疗废物管理条例。
最后补充如果大家在涉及非法排放、收集、运输、处置和利用医疗废物(既无医疗废物处置相关资质的单位,危险废物处置资质在各省级生态环境厅可以查;医院或者诊所将医疗废物交给不具备资质的单位也是违法的),可以拨打环保举报热线12369进行举报,当然其他的环境污染或者生态破坏等相关的举报均可拨打该热线。
『叁』 医用垃圾如何处理
依据“医疗废物管理条例”
第二章医疗废物管理的一般规定
第七条,医疗卫生机构和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医疗废物管理责任制,其法定代表人为第一责任人,切实履行职责,防止因医疗废物导致传染病传播和环境污染事故。
第八条,医疗卫生机构和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应当制定与医疗废物安全处置有关的规章制度和在发生意外事故时的应急方案;设置监控部门或者专(兼)职人员,负责检查、督促、落实本单位医疗废物的管理工作,防止违反本条例的行为发生。
第九条,医疗卫生机构和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应当对本单位从事医疗废物收集、运送、贮存、处置等工作的人员和管理人员,进行相关法律和专业技术、安全防护以及紧急处理等知识的培训。
第十条,医疗卫生机构和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应当采取有效的职业卫生防护措施,为从事医疗废物收集、运送、贮存、处置等工作的人员和管理人员,配备必要的防护用品,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必要时,对有关人员进行免疫接种,防止其受到健康损害。
第十一条,医疗卫生机构和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的规定,执行危险废物转移联单管理制度。
第十二条,医疗卫生机构和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应当对医疗废物进行登记,登记内容应当包括医疗废物的来源、种类、重量或者数量、交接时间、处置方法、最终去向以及经办人签名等项目。登记资料至少保存3年。
第十三条,医疗卫生机构和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应当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医疗废物流失、泄漏、扩散。
第十四条,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转让、买卖医疗废物。
第十五条,禁止邮寄医疗废物。
第三章医疗卫生机构对医疗废物的管理
第十六条,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及时收集本单位产生的医疗废物,并按照类别分置于防渗漏、防锐器穿透的专用包装物或者密闭的容器内。
第十七条,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建立医疗废物的暂时贮存设施、设备,不得露天存放医疗废物;医疗废物暂时贮存的时间不得超过2天。
第十八条,医疗卫生机构应当使用防渗漏、防遗撒的专用运送工具,按照本单位确定的内部医疗废物运送时间、路线,将医疗废物收集、运送至暂时贮存地点。
第十九条,医疗卫生机构应当根据就近集中处置的原则,及时将医疗废物交由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处置。
第二十条,医疗卫生机构产生的污水、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的排泄物,应当按照国家规定严格消毒;达到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后,方可排入污水处理系统。
第二十一条,不具备集中处置医疗废物条件的农村,医疗卫生机构应当按照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要求,自行就地处置其产生的医疗废物。自行处置医疗废物的,应当符合下列基本要求:
(一)使用后的一次性医疗器具和容易致人损伤的医疗废物,应当消毒并作毁形处理;
(二)能够焚烧的,应当及时焚烧;
(三)不能焚烧的,消毒后集中填埋。
第四章医疗废物的集中处置
第二十二条,从事医疗废物集中处置活动的单位,应当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请领取经营许可证;未取得经营许可证的单位,不得从事有关医疗废物集中处置的活动。
第二十三条,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具有符合环境保护和卫生要求的医疗废物贮存、处置设施或者设备;
(二)具有经过培训的技术人员以及相应的技术工人;
(三)具有负责医疗废物处置效果检测、评价工作的机构和人员;
(四)具有保证医疗废物安全处置的规章制度。
第二十四条,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的贮存、处置设施,应当远离居(村)民居住区、水源保护区和交通干道,与工厂、企业等工作场所有适当的安全防护距离,并符合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规定。
第二十五条,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应当至少每2天到医疗卫生机构收集、运送一次医疗废物,并负责医疗废物的贮存、处置。
第二十六条,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运送医疗废物,应当遵守国家有关危险货物运输管理的规定,使用有明第二十七条,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在运送医疗废物过程中应当确保安全,不得丢弃、遗撒医疗废物。
第二十八条,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应当安装污染物排放在线监控装置,并确保监控装置经常处于正常运行状态。
第二十九条,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处置医疗废物,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环境保护、卫生标准、规范。
第三十条,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应当按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的规定,定期对医疗废物处置设施的环境污染防治和卫生学效果进行检测、评价。检测、评价结果存入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档案,每半年向所在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报告一次。
第三十一条,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处置医疗废物,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向医疗卫生机构收取医疗废物处置费用。
第三十二条,各地区应当利用和改造现有固体废物处置设施和其他设施,对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并达到基本的环境保护和卫生要求。
『肆』 医疗废物集中处置技术规范
法律分析:医疗废物(Medical waste):本规范采用《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第二条规定的医疗废物定义,具体分类名录依照《国家危险废物名录》、国务院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和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共同制定的《医疗废物分类目录》执行。
1.4.2 运送(Transportation)
指医疗废物运送者(通常也为处置者)采用专用车辆(或特殊情况下,经批准可使用船只)按照本规范的要求,将医疗废物从医疗废物产生单位直接送至医疗废物处置单位的集中处置场所的过程。
1.4.3 暂时贮存( Temporary storage)
指医疗废物产生单位和处置单位将运达的医疗废物存放于本单位内符合特定要求的专门场所或设施内的过程。
1.4.4 交接(Hand over)
指医疗废物产生单位将暂时贮存的医疗废物移交给废物运送者,并与运送者在《危险废物转移联单》(医疗废物专用)上签字确认的过程。
1.4.5 周转箱(桶)(Transfer container/barrel)
盛装经密封包装的医疗废物的专用硬质容器。该容器用于医疗废物运送车运送医疗废物,使经包装的医疗废物不直接和车辆厢体接触或直接暴露于外环境,或在发生包装袋破损时起到防止废物污染车厢和外环境的作用。
1.4.6 包装袋(Packing bag)
用于盛装除损伤性废物之外的医疗废物的初级包装,并符合一定防渗和撕裂强度性能要求的软质口袋。
1.4.7 处置(Disposal)
指医疗废物处置单位按照规定的技术措施和要求,对医疗废物进行安全无害和减量处理的过程。
1.4.8 高温热处置技术(High temperature disposal)
本规范是指高温焚烧、高温热解焚烧及其他类似的固体废物处置技术。
1.4.9 最终处置(Final disposal)
指医疗废物处置单位将经无害化处置后的医疗废物及其残余物进行安全填埋的过程。
法律依据:《医疗废物管理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所称医疗废物,是指医疗卫生机构在医疗、预防、保健以及其他相关活动中产生的具有直接或者间接感染性、毒性以及其他危害性的废物。医疗废物分类目录,由国务院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和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共同制定、公布。
第三条
本条例适用于医疗废物的收集、运送、贮存、处置以及监督管理等活动。医疗卫生机构收治的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产生的生活垃圾,按照医疗废物进行管理和处置。医疗卫生机构废弃的麻醉、精神、放射性、毒性等药品及其相关的废物的管理,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标准执行。
『伍』 2021年医疗废物管理制度
法律分析:医疗废物是指医疗卫生机构在医疗、预防、保健以及其他相关活动中产生的具有直接或者间接感染性、毒性以及其他危害性的废物。根据国家《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和《医疗废物包装物、容标准和标识》等相关文件,结合本院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法律依据:《2021年医疗废物管理制度标准》
(一)医院感染管理科、总务科负责对从事医疗废物收集、运送、贮存、处路等工作的人员和管理人员的的医疗废物处路管理相关法律规范、安全防护以及紧急处理等知识的培训。
(二)生活垃圾路黑色垃圾袋中,由医院清洁人员定时收集,院内用密封容器按固定线路进行运送,不能污染环境。集中收集后的生活垃圾应由市环卫管理部门及时运走,如无法及时运走的生活垃圾,必须路密封容器中存放。
(三)医疗科室应设有收集生活垃圾、医疗废物的带盖(塑料)容器、利器盒等。未被污染的废弃物(如药品外包装、盐水瓶、青霉素瓶等)可以当作生活垃圾处路。敷料、棉签按感染性医疗废物收集;玻璃安甑、破碎玻璃器皿等按损伤性医疗废物收集,分类路于套有黄色医疗废物专用垃圾袋的容器中,小心处理以免损伤。
『陆』 医疗垃圾是如何处理的
1、灭菌消毒法
灭菌消毒处理方法较多,可采取高温高压蒸汽灭菌法、化学消毒法、微波消毒法等。灭菌消毒法主要是通过高温、高压、化学试剂、一定频率或波长的微波等技术,破坏微生物及病毒的生存环境,降低医疗垃圾对人体健康及环境危害的程度。
2、高温焚烧法
根据研究,医疗垃圾中占总重量92%的组分为可燃性成分,不可燃成分仅为8%,在一定温度和充足的氧气条件下,可以完全燃烧成灰烬。
3、热解处理法
热解法是利用垃圾中有机物的热不稳定性,将医疗垃圾中有机成分在无氧或贫氧的条件下高温加热,用热能使化合物的化合键断裂,使大分子量的有机物转变为可燃性气体、液体燃料和焦炭的过程。
4、等离子体法
等离子体法是处理医疗垃圾的一项创新技术,它消毒杀菌的原理是:用等离子体电弧炉产生的高温杀死医疗垃圾中的所有微生物,摧毁残留于细胞的毒性药物和有毒的化学药剂,并将金属锐器及无机化学品熔融,使其彻底销毁。
5、电弧炉处理技术
电弧炉是以电弧加热的批次式反应炉,其燃烧温度约为1650~3300℃,停留时间约8~10min。电弧炉的电极棒透过交变电流产生强大磁性搅拌作用,废弃物与钢液能充分混拌,废物在极高温情况下被裂解氧化成CO2和H2O,从而传染性病菌能在极短的时间内被完全破坏。
6、辐照技术
辐照处理技术是利用电子束杀灭微生物和细菌。电离辐射源(如Co60)激发出来的电子与处理对象分子结构中的电子发生相互作用,所积累的能量可以破坏有机化合物的化学键,从而将微生物加以裂解破坏。
7、液态合金处理法
该技术是将Sn,Bi等特殊的低熔点合金加热到400℃左右,使合金成为液态,然后将医疗废物投入液态合金金属中,在杀死细菌和病毒的同时可以实现水分的蒸发,而挥发出来的气体被加热至800℃,将其中挥发性有机物完全燃烧后排出烟气。
(6)医药垃圾处理法律知识扩展阅读: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医疗事业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也因此出现了很多问题,比如医疗废弃物的处理。
医疗废物品处理,是指有关人员,对医院内部产生的对人或动物及环境具有物理、化学或生物感染性伤害的医用废弃物品和垃圾的处理流程。它包括对某些感染性强的医疗废弃物品的妥善消毒乃至彻底清除的过程。因此,国务院于2003年6月16日颁发了“医疗废物管理条例”。
2019年3月15日,2019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3·15晚会曝光了用过的注射器、血包,碾碎变成了蔬菜网袋、儿童玩具。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医疗垃圾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医疗废物处理
『柒』 医疗垃圾都是如何处理的
1.0 我国目前医疗垃圾的现壮
1.1 医疗垃圾:医院、卫生所、卫生保健康复中心、卫生防疫等医疗系统在检查、诊断、治疗各类病过程中和病员在住院期间所产生的各类固体废弃物:包装箱、纱布棉球、输液袋、输液瓶、 输液管、注射针等统称为医疗垃圾。按医疗废物管理分类是1、感染性废物;2、病理性废物;3、损伤性废物;4、药物性废物;5、化学性废物。按其材料分类比例:玻璃类61%、塑料类26%、纸类5%、棉纺类4%、橡胶2%、金属类2%等六大类。用过的医疗用品携带各类病毒菌,危及到人类、动物、植物、微生物的安全,特规定为一次性用品,不得重复使用,不能流入民间再生利用。
1.2 医疗垃圾规定:医疗垃圾中含有大量的细菌、真菌、病毒、细菌孢子等微生物的传染病菌。如果重复使用或再生利用,会直接携带传播病源菌,危害人类身体健康,甚至生命。为此,国家环保局、卫生部对医疗垃圾规定为集中统一销毁,不得重复使用与再生利用,处理方法是焚烧或掩埋。其它国家也是无可奈何,全世界都称医疗垃圾为顽症,深恶痛绝之。
1.3 医疗垃圾处理方法及引发的弊瑞
1.3.1 化学处理方法,即是将医疗垃圾掩埋在深土中,利用微生物自然分解。但医疗垃圾在无光照和风蚀的情况下几百年也不易分解,因塑料、玻璃、橡胶、铝制品都属无机物质,单靠微生物自然分解是需要相当长的周期才能达到目的,还要引发土地土壤酸化板结、污染地下水资源、占用土地资源等诸多弊病。掩埋方法是不科学的。
1.3.2 物理处理方法:用焚烧炉等方法将医疗垃圾烧掉,将医疗垃圾及病菌一起彻底焚毁。菌是烧没了,但确耗损人力、物力及能源,又遗留废弃物质和生成大量的二氧化碳,特别是塑料在加热燃烧的过程中,释放出含有大量剧毒二恶英【致癌物质】。为此,焚烧也是不科学的。另外:医用垃圾外流民间的事件每天都在发生,屡禁不止,防不胜防。网络及报纸上的实例触目惊心。
2.0 医疗垃圾再生利用可行性分析
2.1 静脉产业,前景广阔。人们将废弃物转换为再生资源的企业形象地归入静脉企业,变废为宝,循环利用,如同将含有二氧化碳的血液送回心脏的静脉。我国也应建立法规式的闭路经济模式,即:资源---产品---再生资源。近几年来我国的方针政策非常重视循环经济,环境保护,如果把对人类有害的医疗拉圾变成对人类有益的产品,何乐而不为之呢?
2.2 从医用材料上分析。制造医疗用品的原材料都是合格品中之极品,如塑料、玻璃、金属、橡胶等。医用品用过之后都是可以再生利用的,再生利用后没有改变其化学性质,只是改变其物理的形状及用途,只是 为了防止病菌传播,宝贵资源从此消失,实乃可惜。国家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重新审视医疗拉圾再生利用。将我国循环经济和可持继发展的战略方针落到实处。
2.3 消毒杀菌达标是医疗垃圾再生的前题:关健的核心是破坏医疗拉圾中所携带的各种有害菌的传播。在整个管理过程中,都要严格的在全封闭状态下运输、分类、清洗、杀菌、贮藏、加工等。集中到基地后要按医疗废物分类有真对性的做杀菌处理工作。如:1、感染性废物,2、病理性废物,3、损伤性废物,4、药物性废物,5、化学性废物。集中杀菌消毒的前期主要是化学药物方法,最主要是在生产过程中的高温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杀菌的最佳方法【玻璃是1000℃左右塑料是350℃左右】。经过高温杀菌后,再生产品是可以达到安全卫生标准的【由国家各相关部门制定标准】。含放射性物质的废物交到管理放射性专业统一处理。
2.4 科学的选择再生产品。关健是以不传播病菌为前提条件,产品质量更加优秀,标准更高。笔者推荐“沼气池”是最佳选择之一。沼气池主要特征是密闭,人与畜禽的粪便、桔杆等可以分解的生活拉圾放入密封的沼气池内,在一定的温度、水份、酸碱度适宜的条件下即可以产生沼气,只要有发酵源料与沼气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可再生能源。玻璃与塑料都属于耐腐蚀性材料,重塑性及气密性的特点是天赐的造池绝好材料,而且沼气池深埋在地下,不与人类、动物、植物等相接触,减少了病菌传播的极会,能够保障产品的安全性。
2.5 生产技术及质量,是医用品再生的保障。塑料沼气池的技术已经成熟,贵阳高新百塑沼气池厂研发的浮罩式塑料沼气池、水压式塑料沼气、摞叠试浮罩等产品都以经营多年了,产品遍布大江南北,生产技术是滚塑和压塑再拼接的方法;我国的玻璃制造业技术是精湛的,北京等地流行的玻璃制品大型沼气池号称百年大计实乃当之无愧,利用我国的玻璃生产工艺,制造生产沼气池及污水处理工程是可行的。
2.6 生态家园式的工作环境。静脉产业的生产布局中建设计两坐1000m³高效【利用工厂热余】、两级发酵、环保型沼气池。将回收的医用纸类包装物、棉纺类纱布、棉球等可以分解的有机物投入沼气池中厌氧高温发酵。在不用能源、没有污染的全封闭壮态下处理这类医疗垃圾是科学的,静脉产业的所有生活垃圾、畜禽类的排泄物、植物类的剩余物等一并放入池中,以净化工作和生活环境。沼气池不但能化解病菌和污染,还可以供给:生活、烘干、贮藏及一部分生产用气,一石多鸟。
3.0 从环境保护上分析
医疗垃圾不掩埋对土地环境产生的生态效益;医疗垃不焚烧对天空中的生态环境效益;医疗垃圾变成沼气池后所产生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以经显而易见了,如果全国的医疗垃圾和垃圾场的顽症垃圾都在静脉产业的囊括之中,我国的环境保护有不可个量的生态效益。
据东方IC披道:回收处理1万吨废旧塑料,相当于节约石油五万吨,减排二氧化碳3.75万吨,废塑料回收再生是一个利国利民的产业,2008年,我国塑料消费总量达5194.4万吨。居世界第二位。回收率约22%,而医用垃圾100%焚烧。其中塑料也要上百万吨。如果不焚烧减排放,不焚烧做沼气池,每口池每年又可减排4.5吨二氧化碳。这是一组多么可观的数字。
4.0 医疗垃圾再生利用可行性深讨
4.1 医疗垃圾产能:以地市级区域平均计算医疗垃圾每天可产生医疗垃圾20吨计算,一年为7300吨【全国大约要两千万吨以上】。其中玻璃与塑料占87%左右。即6300吨。生产本地区域户用沼气池的生产源料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静脉产业的源料优势为开发大中型沼气池项目及污水处理工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2 公司化运作的可行性:静脉产业的经营理念是:在工商管理局注册,在卫生局支持协作下,在农业局沼气池技术指导下,质监局质量监督之下,环保局环境监督下展开工作。最关健是政府政策补贴【补贴户用沼气池资金每口池1200元以上】资金的协助下;在医用单位的处理费用上收取处理费用按全国最低标准,静脉产业一定能操作的风生水起。待静脉产业完成一定的资金积累、也想到倘若若干年后户用沼气池没有这项补贴政策时,静脉产业的技术以完成向污水处理和大中型沼气项目产品的转项过度。还要向国家交纳各项税费。这项工程的实施关健是政府在政策上和专项资金方面扶上一马、送上一程。只有这样,才能让静脉产业的未来在市场经济的海洋里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4.3 市场需求是静脉产业生存与发展的保证:能源枯竭--危急;生态环境--恶化;资源浪费—可惜;这就是摆在全人类面前的生存与发展的主题,中国的战略方针以定为大力发展新能源。户用沼气池、大中型沼气池、污水处理设备等都是目前市场与未来市场需求产品。还有一个不可忽略的事实:即2009年以前在我国广大农村安装的户用沼气池五年后将有85%的沼气池报废或退役。产品升级换代,刻不容缓。静脉产业的经营方针一定要与时惧进,以产品的质量与创新品牌为宗旨,在市场的风浪中定会占一席之地。
4.4 转变政府职能,树立政府形象:用户安装沼气池如同宅基地一样严格的审批签字制度,能源办、质监局、环保局等联合验收。合格后将补贴款如数的支付给〔建议〕沼气池生产厂家或是静脉产业【政府给农民安装沼气池的补贴款不得层层截留和代购实物】,验收的同时要抽检复查上几年的质量与产气情怳,杜绝黒龙江沼气池事件的发生。沼气池以外的配套产市场化运作。重塑政府形象。
5.0 循环经济式的生态家园【自身滚动发展中实施】
5.1 禄化园区、美化环境。以静脉产业为中心,向外围分层种植绿化带,品种为绿化树木、果树和经济林树种。目的是美化园区;数据试验区;沼渣沼液施肥试范区;主要是以绿化静脉产业的环境为主。根据数据表明:每一颗树每年可以吸收118.3千克的二氧化碳,静脉产业的绿化工程要同地球的绿肺的功能一样,将其自身在处理拉圾中所排放的二氧化碳吸收,帅先做出环保的典范。其次的主题是环保工程,林阴叠障的林木,能允分体现环保工程的科学性,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与生活环境,树立静脉产业的品牌和形象。
5.2 科学种养殖,试验有保障。在静脉产业外围区域,规化出猪、牛、羊、鸡、鸭、兔等畜禽小规模饲养场,还要育菇、养鱼、繁殖蚯蚓等系列养殖繁育场所;以沼气池为纽带,实现无废料生物链生态区。既是试验试范园,还属经济实体,目的还是紧扣主题,无废料生物链工程更能体现循环经济之中的人与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天人合一。
5.3 改造环境,建生态家园。的在规化区最外围建立农业试范基地【因基地规化区以外方圆两公里内不得有任何居住人家及建筑等】,基地将这一辐射地带的荒坡、沟坎、砂石地等都改造成农田试验基地,为静脉产业服务。
5.4 扩大静脉产业规模。待有了一定的资金积累,将全地区范围内的垃圾场及民间所产生的垃圾袋塑料收归静脉产业【目前此类加工厂有95%的污水没经过处理排放、交费不交税、颗粒去向自由】。
6.0项目申请
医疗拉圾再利用是我国资源战略,能源战略,环保战略中的一部分。请国家发改委、卫生部、环保局、国家能源局、农业部等相关部门邀请各路专家会诊把脉,探讨研究一套医疗垃圾再利用的企业标准。早日批复划分一个试范区域与专项资金。完成这项环保工程。为我国能源自给9.12%的目标增添新的活力。走中国特色的静脉产
『捌』 医疗垃圾桶的管理条例
国务院令第380号 颁布日期: 实施日期:20030616 颁布单位:国务院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医疗废物的安全管理,防止疾病传播,保护环境,保障人体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所称医疗废物,是指医疗卫生机构在医疗、预防、保健以及其他相关活动中产生的具有直接或者间接感染性、毒性以及其他危害性的废物。
医疗废物分类目录,由国务院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和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共同制定、公布。
第三条本条例适用于医疗废物的收集、运送、贮存、处置以及监督管理等活动。
医疗卫生机构收治的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产生的生活垃圾,按照医疗废物进行管理和处置。
医疗卫生机构废弃的麻醉、精神、放射性、毒性等药品及其相关的废物的管理,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标准执行。
第四条国家推行医疗废物集中无害化处置,鼓励有关医疗废物安全处置技术的研究与开发。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组织建设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设施。
国家对边远贫困地区建设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设施给予适当的支持。
第五条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对医疗废物收集、运送、贮存、处置活动中的疾病防治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医疗废物收集、运送、贮存、处置活动中的环境污染防治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与医疗废物处置有关的监督管理工作。
第六条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对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和监督管理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的违法行为进行举报、投诉、检举和控告。
第二章医疗废物管理的一般规定
第七条医疗卫生机构和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医疗废物管理责任制,其法定代表人为第一责任人,切实履行职责,防止因医疗废物导致传染病传播和环境污染事故。
第八条医疗卫生机构和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应当制定与医疗废物安全处置有关的规章制度和在发生意外事故时的应急方案;设置监控部门或者专(兼)职人员,负责检查、督促、落实本单位医疗废物的管理工作,防止违反本条例的行为发生。
第九条医疗卫生机构和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应当对本单位从事医疗废物收集、运送、贮存、处置等工作的人员和管理人员,进行相关法律和专业技术、安全防护以及紧急处理等知识的培训。
第十条医疗卫生机构和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应当采取有效
的职业卫生防护措施,为从事医疗废物收集、运送、贮存、处置等工作的人员和管理人员,配备必要的防护用品,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必要时,对有关人员进行免疫接种,防止其受到健康损害。
第十一条医疗卫生机构和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的规定,执行危险废物转移联单管理制度。
第十二条医疗卫生机构和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应当对医疗废物进行登记,登记内容应当包括医疗废物的来源、种类、重量或者数量、交接时间、处置方法、最终去向以及经办人签名等项目。登记资料至少保存3年。
第十三条医疗卫生机构和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应当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医疗废物流失、泄漏、扩散。
发生医疗废物流失、泄漏、扩散时,医疗卫生机构和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应当采取减少危害的紧急处理措施,对致病人员提供医疗救护和现场救援;同时向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报告,并向可能受到危害的单位和居民通报。
第十四条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转让、买卖医疗废物。
禁止在运送过程中丢弃医疗废物;禁止在非贮存地点倾倒、堆放医疗废物或者将医疗废物混入其他废物和生活垃圾。
第十五条禁止邮寄医疗废物。
禁止通过铁路、航空运输医疗废物。
有陆路通道的,禁止通过水路运输医疗废物;没有陆路通道必需经水路运输医疗废物的,应当经设区的市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并采取严格的环境保护措施后,方可通过水路运输。
禁止将医疗废物与旅客在同一运输工具上载运。
禁止在饮用水源保护区的水体上运输医疗废物。
第三章医疗卫生机构对医疗废物的管理
第十六条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及时收集本单位产生的医疗废物,并按照类别分置于防渗漏、防锐器穿透的专用包装物或者密闭的容器内。
医疗废物专用包装物、容器,应当有明显的警示标识和警示说明。
医疗废物专用包装物、容器的标准和警示标识的规定,由国务院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和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共同制定。
第十七条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建立医疗废物的暂时贮存设施、设备,不得露天存放医疗废物;医疗废物暂时贮存的时间不得超过2天。
医疗废物的暂时贮存设施、设备,应当远离医疗区、食品加工区和人员活动区以及生活垃圾存放场所,并设置明显的警示标识和防渗漏、防鼠、防蚊蝇、防蟑螂、防盗以及预防儿童接触等安全措施。
医疗废物的暂时贮存设施、设备应当定期消毒和清洁。
第十八条医疗卫生机构应当使用防渗漏、防遗撒的专用运送工具,按照本单位确定的内部医疗废物运送时间、路线,将医疗废物收集、运送至暂时贮存地点。
运送工具使用后应当在医疗卫生机构内指定的地点及时消毒和清洁。
第十九条医疗卫生机构应当根据就近集中处置的原则,及时将医疗废物交由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处置。
医疗废物中病原体的培养基、标本和菌种、毒种保存液等高危险废物,在交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处置前应当就地消毒。
第二十条医疗卫生机构产生的污水、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的排泄物,应当按照国家规定严格消毒;达到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后,方可排入污水处理系统。
第二十一条不具备集中处置医疗废物条件的农村,医疗卫生机构应当按照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要求,自行就地处置其产生的医疗废物。自行处置医疗废物的,应当符合下列基本要求:
(一)使用后的一次性医疗器具和容易致人损伤的医疗废物,应当消毒并作毁形处理;
(二)能够焚烧的,应当及时焚烧;
(三)不能焚烧的,消毒后集中填埋。
第四章医疗废物的集中处置
第二十二条从事医疗废物集中处置活动的单位,应当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请领取经营许可证;未取得经营许可证的单位,不得从事有关医疗废物集中处置的活动。
第二十三条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具有符合环境保护和卫生要求的医疗废物贮存、处置设施或者设备;
(二)具有经过培训的技术人员以及相应的技术工人;
(三)具有负责医疗废物处置效果检测、评价工作的机构和人员;
(四)具有保证医疗废物安全处置的规章制度。
第二十四条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的贮存、处置设施,应当远离居(村)民居住区、水源保护区和交通干道,与工厂、企业等工作场所有适当的安全防护距离,并符合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规定。
第二十五条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应当至少每2天到医疗卫生机构收集、运送一次医疗废物,并负责医疗废物的贮存、处置。
第二十六条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运送医疗废物,应当遵守国家有关危险货物运输管理的规定,使用有明显医疗废物标识的专用车辆。医疗废物专用车辆应当达到防渗漏、防遗撒以及其他环境保护和卫生要求。
运送医疗废物的专用车辆使用后,广州品诺清洁用品有限公司应当在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场所内及时进行消毒和清洁。
运送医疗废物的专用车辆不得运送其他物品。
第二十七条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在运送医疗废物过程中应当确保安全,不得丢弃、遗撒医疗废物。
第二十八条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应当安装污染物排放在线监控装置,并确保监控装置经常处于正常运行状态。
第二十九条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处置医疗废物,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环境保护、卫生标准、规范。
第三十条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应当按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的规定,定期对医疗废物处置设施的环境污染防治和卫生学效果进行检测、评价。检测、评价结果存入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档案,每半年向所在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报告一次。
第三十一条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处置医疗废物,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向医疗卫生机构收取医疗废物处置费用。
医疗卫生机构按照规定支付的医疗废物处置费用,可以纳入医疗成本。
第三十二条各地区应当利用和改造现有固体废物处置设施和其他设施,对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并达到基本的环境保护和卫生要求。
第三十三条尚无集中处置设施或者处置能力不足的城市,自本条例施行之日起,设区的市级以上城市应当在1年内建成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县级市应当在2年内建成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县(旗)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设施的建设,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
在尚未建成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设施期间,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制定符合环境保护和卫生要求的医疗废物过渡性处置方案,确定医疗废物收集、运送、处置方式和处置单位。
第五章监督管理
第三十四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依照本条例的规定,按照职责分工,对医疗卫生机构和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进行监督检查。
第三十五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医疗卫生机构和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从事医疗废物的收集、运送、贮存、处置中的疾病防治工作,以及工作人员的卫生防护等情况进行定期监督检查或者不定期的抽查。
第三十六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医疗卫生机构和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从事医疗废物收集、运送、贮存、处置中的环境污染防治工作进行定期监督检查或者不定期的抽查。
第三十七条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定期交换监督检查和抽查结果。在监督检查或者抽查中发现医疗卫生机构和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存在隐患时,应当责令立即消除隐患。
第三十八条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接到对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和监督管理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本条例行为的举报、投诉、检举和控告后,应当及时核实,依法作出处理,并将处理结果予以公布。
第三十九条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履行监督检查职责时,有权采取下列措施:
(一)对有关单位进行实地检查,了解情况,现场监测,调查取证;
(二)查阅或者复制医疗废物管理的有关资料,采集样品;
(三)责令违反本条例规定的单位和个人停止违法行为;
(四)查封或者暂扣涉嫌违反本条例规定的场所、设备、运输工具和物品;
(五)对违反本条例规定的行为进行查处。
第四十条发生因医疗废物管理不当导致传染病传播或者环境污染事故,或者有证据证明传染病传播或者环境污染的事故有可能发生时,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采取临时控制措施,疏散人员,控制现场,并根据需要责令暂停导致或者可能导致传染病传播或者环境污染事故的作业。
第四十一条医疗卫生机构和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对有关部门的检查、监测、调查取证,应当予以配合,不得拒绝和阻碍,不得提供虚假材料。第六章法律责任
第四十二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未依照本条例的规定,组织建设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设施或者组织制定医疗废物过渡性处置方案的,由上级人民政府通报批评,责令限期建成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设施或者组织制定医疗废物过渡性处置方案;并可以对政府主要领导人、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四十三条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未按照本条例的规定履行监督检查职责,发现医疗卫生机构和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的违法行为不及时处理,发生或者可能发生传染病传播或者环境污染事故时未及时采取减少危害措施,以及有其他玩忽职守、失职、渎职行为的,由本级人民政府或者上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责令改正,通报批评;造成传染病传播或者环境污染事故的,对主要负责人、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降级、撤职、开除的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违反本条例的规定发给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经营许可证的,由本级人民政府或者上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通报批评,责令收回违法发给的证书;并可以对主要负责人、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四十五条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或者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逾期不改正的,处2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的罚款:
(一)未建立、健全医疗废物管理制度,或者未设置监控部门或者专(兼)职人员的;
(二)未对有关人员进行相关法律和专业技术、安全防护以及紧急处理等知识的培训的;
(三)未对从事医疗废物收集、运送、贮存、处置等工作的人员和管理人员采取职业卫生防护措施的;
(四)未对医疗废物进行登记或者未保存登记资料的;
(五)对使用后的医疗废物运送工具或者运送车辆未在指定地点及时进行消毒和清洁的;
(六)未及时收集、运送医疗废物的;
(七)未定期对医疗废物处置设施的环境污染防治和卫生学效果进行检测、评价,或者未将检测、评价效果存档、报告的。
第四十六条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或者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可以并处5000元以下的罚款;逾期不改正的,处5000元以上3万元以下的罚款:
(一)贮存设施或者设备不符合环境保护、卫生要求的;
(二)未将医疗废物按照类别分置于专用包装物或者容器的;
(三)未使用符合标准的专用车辆运送医疗废物或者使用运送医疗废物的车辆运送其他物品的;
(四)未安装污染物排放在线监控装置或者监控装置未经常处于正常运行状态的。
第四十七条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或者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并处5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的罚款;逾期不改正的,处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的罚款;造成传染病传播或者环境污染事故的,由原发证部门暂扣或者吊销执业许可证件或者经营许可证件;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在运送过程中丢弃医疗废物,在非贮存地点倾倒、堆放医疗废物或者将医疗废物混入其他废物和生活垃圾的;
(二)未执行危险废物转移联单管理制度的;
(三)将医疗废物交给未取得经营许可证的单位或者个人收集、运送、贮存、处置的;
(四)对医疗废物的处置不符合国家规定的环境保护、卫生标准、规范的;
(五)未按照本条例的规定对污水、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的排泄物,进行严格消毒,或者未达到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排入污水处理系统的;
(六)对收治的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产生的生活垃圾,未按照医疗废物进行管理和处置的。
第四十八条医疗卫生机构违反本条例规定,将未达到国家规定标准的污水、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的排泄物排入城市排水管网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并处5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的罚款;逾期不改正的,处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的罚款;造成传染病传播或者环境污染事故的,由原发证部门暂扣或者吊销执业许可证件;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九条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发生医疗废物流失、泄漏、扩散时,未采取紧急处理措施,或者未及时向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和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报告的,并处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的罚款;造成传染病传播或者环境污染事故的,由原发证部门暂扣或者吊销执业许可证件或者经营许可证件;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十条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无正当理由,阻碍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或者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执法人员执行职务,拒绝执法人员进入现场,或者不配合执法部门的检查、监测、调查取证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或者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拒不改正的,由原发证部门暂扣或者吊销执业许可证件或者经营许可证件;触犯《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予以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十一条不具备集中处置医疗废物条件的农村,医疗卫生机构未按照本条例的要求处置医疗废物的,由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或者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逾期不改正的,处1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的罚款;造成传染病传播或者环境污染事故的,由原发证部门暂扣或者吊销执业许可证件;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十二条未取得经营许可证从事医疗废物的收集、运送、贮存、处置等活动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立即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违法所得,可以并处违法所得1倍以下的罚款。
第五十三条转让、买卖医疗废物,邮寄或者通过铁路、航空运输医疗废物,或者违反本条例规定通过水路运输医疗废物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转让、买卖双方、邮寄人、托运人立即停止违法行为,给予警告,没收违法所得;违法所得5000元以上的,并处违法所得2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或者违法所得不足5000元的,并处5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的罚款。
承运人明知托运人违反本条例的规定运输医疗废物,仍予以运输的,或者承运人将医疗废物与旅客在同一工具上载运的,按照前款的规定予以处罚。
第五十四条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违反本条例规定,导致传染病传播或者发生环境污染事故,给他人造成损害的,依法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第七章附则
第五十五条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医学科研、教学、尸体检查和其他相关活动中产生的具有直接或者间接感染性、毒性以及其他危害性废物的管理,依照本条例执行。
第五十六条军队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的管理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卫生主管部门参照本条例制定管理办法。
第五十七条此条例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第八章 医疗废物的性质与管理
医疗废物也称医疗垃圾,是指诊断、治疗人或动物的免疫过程中,在相关的研究过程中,在生物制品的制备或检测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包括医院诊所、卫生防疫、保健、检验等与医疗卫生有关的单位排出的全部垃圾的总称。国家环保局、国家经贸委、外经贸部、公安部于1998年1月4日颁布了环发[1998]089号《国家危险废物名录》,明确指出医疗垃圾属于危险废物。国务院、卫生部、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先后颁发了《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医疗废物管理行政处罚办法》、《危险废物转移联单管理办法》、《危险废物污染防治技术政策》等法律法规以及技术标准,要求对医疗垃圾严格管理,实施申报登记制度、转移联单制度和许可证制度,解决因医疗垃圾管理处置不当造成的环境污染、疾病传播。
第九章 医疗废物处理处置技术
医疗废物的处理处置技术主要包括焚烧、高压蒸气灭菌、等离子体、微波辐射、破碎高压消毒、化学消毒等,其中,焚烧是医疗垃圾最普遍的无害化处理方式。1986年国务院颁布的57号文件便明确规定:“医院垃圾及其他单位有毒有害废弃物,须经单独收运焚烧处理。”2001年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科学技术部颁布的《危险废物污染防治技术政策》第9.1条明文规定医院临床废物宜建设专用焚烧设施进行处置,禁止一次性医疗器具和敷料的回收利用。 2003年卫生部颁布的《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细则中也规定:“能够焚烧的,应当及时焚烧”。同年,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联合发布了《GB 19218—2003医疗废物焚烧炉技术要求》(试行),规范实施医疗垃圾焚烧处理。第十章 医疗废物焚烧炉
在理想状态下,医疗垃圾进入焚烧炉后,依次经过干燥、热解和燃烧三个阶段,其中的有机可燃物在高温条件下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并释放热量。影响医疗垃圾焚烧的主要技术因素包括:医疗垃圾的性质、停留时间、温度、湍流度、空气过剩系数等。其中停留时间、温度、湍流度称为“3T”要素,是反映焚烧炉性能的主要指标,是焚烧炉以及烟气净化系统研发设计过程中的关键。四川长城环境科学与工程研究所研发的除尘净化垃圾热解焚烧炉工作过程是垃圾从垃圾进口进入垃圾干燥热解室进行干燥,经旋转炉盘搅拌、粉碎研磨后进入垃圾燃烧室进行燃烧,产生上升热气,其内含有的粗大尘粒被抛掷在上炉体内壁和逆流方向运动的固体垃圾上,再次干燥垃圾,最后反复落入燃烧室多次燃烧。同时燃烧室内进行缺氧燃烧后的烟尘(微细粉尘)经净化系统,净化后烟气经集气室进混合室与空气混合再通入烟气燃烧室完全燃烧。也可在烟气燃烧室出口处烟囱内喷射预热空气,产生自燃,充分燃烧裂解。尾气经射流器产生微负压由烟囱对尾气高空排放。滤带主要依靠惯性碰撞、直接拦截、扩散、重力沉降、静电吸引等综合筛滤获得除尘净化。同时除尘后被污染的滤料按调节速度,缓慢落入伞形筛分器清筛,洁净的滤料经炉体外输送装置或由人工再送入滤带,使滤料循环使用。
『玖』 医疗废物管理条例适用于
《医疗废物管理条例》适用于医疗废物的收集、运送、贮存、处置以及监督管理等活动,具体规定如下:
1、医疗卫生机构收治的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产生的生活垃圾,按照医疗废物进行管理和处置;
2、医疗卫生机构废弃的麻醉、精神、放射性、毒性等药品及其相关的废物的管理,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标准执行;
3、医疗废物,是指医疗卫生机构在医疗、预防、保健以及其他相关活动中产生的具有直接或者间接感染性、毒性以及其他危害性的废物。医疗废物分类目录,由国务院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和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共同制定、公布。
法律依据
《医疗废物管理条例》
第四条 国家推行医疗废物集中无害化处置,鼓励有关医疗废物安全处置技术的研究与开发。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组织建设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设施。
国家对边远贫困地区建设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设施给予适当的支持。第五条 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对医疗废物收集、运送、贮存、处置活动中的疾病防治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医疗废物收集、运送、贮存、处置活动中的环境污染防治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与医疗废物处置有关的监督管理工作。第十三条 医疗卫生机构和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应当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医疗废物流失、泄漏、扩散。
发生医疗废物流失、泄漏、扩散时,医疗卫生机构和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应当采取减少危害的紧急处理措施,对致病人员提供医疗救护和现场救援;同时向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报告,并向可能受到危害的单位和居民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