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担法律责任的条件是什么
⑴ 判断是否承担法律责任的条件是什么
这主要从五大方面来解释
(一)主体
法律责任需要一定的主体来承担。法律责任构成要件中的主体是指具有法定责任能力的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社会组织。并不是实施了违法行为就要承担法律责任,就自然人来说,只有到了法定年龄,具有理解、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人,才能成为责任承担的主体。没有达到法定年龄或不能理解、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精神病患者,即使其行为造成了对社会的危害,也不能承担法律责任。对他们行为造成的损害,由其监护人承担相应的责任。同样,依法成立的法人和社会组织,其承担法律责任的能力,自成立时开始。
(二)行为
有行为才有责任,纯粹的思想不会导致法律责任。引起法律责任的行为是违法行为,或者侵害了法定权利,或者不履行法定义务。因此,这里所说的违法行为是广义的,包括直接侵害行为和间接侵害行为。直接侵害行为是指直接侵害法定权利或不履行法定义务,直接给社会造成一定危害的行为;间接侵害行为是指虽未侵害受害人的法定权利或未直接对受害人不履行法定义务,但由于行为人未能对直接侵害法定权利者或不履行法定义务者尽到义务,从而导致或促使直接侵害发生的行为。
违法行为与法律责任的关系存在着两种情况,一是违法行为是法律责任产生的前提,没有违法行为就没有法律责任,这是两者关系的一般情形或多数情形;二是法律责任的承担不以违法的构成为条件,而是以法律规定为条件。这是两者关系的特殊情形。
(三)心理状态
构成法律责任要件的心理状态,是指行为主体的主观故意和主观过失,通称主观过错。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确自己行为的不良后果,却希望或放任其发生。过失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不良后果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不会发生或自信可以避免。应当预见或能够预见而竟没有预见,称为疏忽;已经预见而轻信可以避免,称为懈怠。过错在不同的法律关系中的重要程度是不同的。在民事法律中一般较少区分故意与过失,过错的意义不像在刑事法律中那么重要,有时民事责任不以有过错为前提条件,比如我国《民法通则》第一百零六条第三款规定:“没有过错,但法律规定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在刑事法律关系中有过错非常重要。
(四)损害事实
所谓损害事实,指行为人的违法行为对受害方构成客观存在的确定的损害后果。有损害事实包括对人身的、财产的、精神的或者三者兼有的、政治影响的。损害必须具有确定性。它意味着损害事实是一个确定的事实,而不是臆想的、虚构的、尚未发生的现象。损害事实是法律责任的必要条件,任何人只有因他人的行为受到损害的情况下才能请求法律上的补救,也只有在行为致他人损害时,才有可能承担法律责任。
(五)因果关系
因果关系是指违法行为与损害事实二者之间存有必然的联系,即某一损害事实是由行为人与某一行为直接引起的,二者存在着直接的因果关系。因此,要确定法律责任,必须在认定行为人违法责任之前,首先确认行为与危害或损害结果之间的因果联系,确认意志、思想等主观方面因素与外部行为之间的因果联系,还应当区分这种因果联系是必然的还是偶然的,直接的还是间接的。直接因果关系中的联系称为直接原因,间接因果关系中的联系称为间接原因。作为损害直接原因的行为要承担责任,而作为间接原因的行为只有在法律有规定的情况下才承担法律责任。
⑵ 一个公民在什么条件(情况)下需要承担法律责任
您好来,您的问题过于宽泛,触犯法律自便需要承担法律责任,侵犯他人身体权益,需要承担侵权责任,以及被处于罚款、警告、行政拘留等行政责任,严重的需要承担刑事责任;不履行合同内容的,需要承担违约责任,特殊情况下,也可能构成合同诈骗罪;侵犯他人财产权益的,需要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等等。
当然,这个公民需要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或者已满16周岁。
⑶ 法律责任的构成条件是什么
法律责任的构成条件概括为:主体、过错、违法行为、损害事实和因果关系五个方面:
1、主体。法律责任主体,是指违法主体或者承担法律责任的主体。责任主体不完全等同于违法主体。
2、违法行为或违约行为。违法行为是指违反法律所规定的义务、超越权利的界限行使权利以及侵权行为的总称,一般认为违法行为包括犯罪行为和一般违法行为。
3、损害事实。损害事实即受到的损失和伤害的事实,包括对人身、对财产、对精神(或者三方面兼有的)的损失和伤害。
4、主观过错。过错即承担法律责任的主观故意或者过失。
5、因果关系。因果关系即行为与损害之间的因果关系,它是存在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的各种因果关系的特殊形式。
⑷ 简答法律责任的种类及免责的条件和方式
根据法律规定,根据违法行为所违反的法律的性质,可以把法律责任分为民事责任、行政责任、经济法责任、刑事责任、违宪责任和国家赔偿责任。
追究法律责任的原则包括:个人负责,不株连原则;重在教育原则;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原则。
构成法律责任必须具备的各种条件或必须符合的标准,它是国家机关要求行为人承担法律责任时进行分析、判断的标准。
免责:
1、不可抗力,所谓不可抗力,是指不能预见、不能避免并不能克服的客观情况。不可抗力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情形:
(1)自然灾害、如台风、洪水、冰雹;
(2)政府行为,如征收、征用;
(3)社会异常事件,如罢工、骚乱。
2、免责条款,免责条款是指当事人在合同中约定免除将来可能发生的违约责任的条款,其所规定的免责事由即约定免责事由。免责条款不能排除当事人的基本义务,也不能排除故意或重大过失的责任。
免责条款是合同的组成部分,是一种合同条款。它既然是一种合同条款,就必须是经当事人双方同意的,具有约定性。
免责条款的提出必须是明示的,不允许以默示方式作出,也不允许法官推定免责条款的存在。
免责条款旨在排除或者限制未来的民事责任,具有免责功能,这是免责条款最重要的属性,是区别于其他合同条款的明显特征。
⑸ 承担医疗事故法律责任条件是什么
承担医疗事故的法律责任条件如下:行为的违法性,存在损害事实后果,行为与后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行为人主观上存在过错等。医疗事故是指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过失造成患者人身损害的事故。
【法律依据】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二条
本条例所称医疗事故,是指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过失造成患者人身损害的事故。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二百一十八条
患者在诊疗活动中受到损害,医疗机构或者其医务人员有过错的,由医疗机构承担赔偿责任。
⑹ 法律责任的构成条件
法律责任的构成条件:
一、主体
法律责任主体是指违法主体或承担法律责任的主体。应注意的是,责任主体不完全等同于违法主体。
二、过错
主观故意或过失。在刑法上故意或过失是判定行为人主观恶性的重要依据;民法上故意和过失统称为过错,是构成一般侵权行为的要素;在行政法领域,实施过错推定的方法。
三、违法行为
包括犯罪行为和一般违法行为,违法行为与法律责任的关系是既联系又区别的,违法行为是法律责任产生的前提,而法律责任的承担不以违法的构成为条件。
四、损害事实
即受到的损失和伤害的事实,包括人身、财产、精神三方面。损害应当具有
确定性,即是业已发生的而不是即将发生的,损害必须根据社会的一般观念和公众意识予以认定;有此责任的承担不以实际损害存在为条件。
⑺ 简述劳动法主体承担法律责任的条件
劳动法主体承担法律责任条件就是应该持有依法办理的工商营业执照和税务登记证。并具有法人资格和依法建立的企业制度供参考。
⑻ 行政主体承担行政法律责任须具备哪些条件
行政主体合法行政的条件是:1、有合法的行政主体资格;2、作出的行政内行为在行政容职权权限内;3、行政执法程序合法;4、行政执法决定符合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如果违背以上四项之一的,即为行政主体违法,就应该承担行政法律责任。
⑼ 承担责任的要求
行为承担民事责任必须具备四个要件:一是行为人的行为违反法律,包括直接违反法律的禁止性规定,违反社会公德、国家政策,损害公共利益的行为;二是行为给受害人造成了损害,包括财产损害和人身损害;三是行为人的违法行为与损害之间有因果关系;四是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即对其行为及损害主观上有故意或过失。因此,你可以对照上述条件,确定你的行为是否需要承担民事责任。
⑽ 一般而言,行为人要承担法律责任,需要具备什么条件( ) A 责任主体符合法定要
按照法律规定身份条件也是行为人承担法律责任的一个重要甚至是先决的、唯一专的要属件。如刑法中规定的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只是适用于国家工作人员;不仅犯罪主体的身份条件如此,即使是犯罪客体指向的具体对象的身份条件亦然,如强奸罪中的奸淫幼女,犯罪对象必须是未满十四岁的幼女;不仅刑事责任如此,民事责任亦然,如扶养只发生在具有扶助义务的夫妻间、抚养只发生在父母对生子女、养子女、继子女间,无因管理只发生在没有管理义务的人与财产所有人间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