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知识 » 指纹属于个人信息法律责任

指纹属于个人信息法律责任

发布时间: 2022-05-06 18:29:31

① 随便采集指纹算不算犯法

随便采集指纹是违法行为,指纹是公民的私人信息,没经过合法的批准或合法部门(如公安局,国家安全部)审核,私人是不能随便采集的。这可能会危害到国家安全。
法律分析
随意采集他人的指纹会侵犯他人的隐私权,我国人和公民、自然人不得在没有经过有关部门的审核、批准下随意采集他人的指纹。指纹是公民的个人隐私都到法律的保护,甚至会对国家安全造成影响。隐私权是指自然人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宁与私人信息秘密依法受到保护,不被他人非法侵扰、知悉、收集、利用和公开的一种人格权,而且权利主体对他人在何种程度上可以介入自己的私生活,对自己的隐私是否向他人公开以及公开的人群范围和程度等具有决定权。隐私权是一种基本人格权利。隐私就是私事,个人信息等个人生活领域内的事情不为他人知悉,与公共利益、群体利益无关,禁止他人干涉的纯个人私事。隐私权是自然人享有的对其个人的与公共利益无关的个人信息、私人活动和私有领域进行支配的一种人格权。隐私权隐私权的主体应为自然人,不包括法人。隐私权的目标是保持人的心情舒畅、维护人格尊严,而且,隐私权是一种人格权,是存在于权利人自身人格上的权利,亦即以权利人自身的人格利益为标准的权利。人格权最明显特征在于其非财产性,企业法人的秘密则是与企业法人的经济利益相挂钩,是企业的一种财产。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一千零三十二条 自然人享有隐私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刺探、侵扰、泄露、公开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隐私权。隐私是自然人的私人生活安宁和不愿为他人知晓的私密空间、私密活动、私密信息。
第一千一百六十五条 行为人因过错侵害他人民事权益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依照法律规定推定行为人有过错,其不能证明自己没有过错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② 指纹属于私人信息吗

简单地说:理论上是的,但是这样的事是非常普遍的,你多想了。比如:我到想反问你,指纹因为你不太懂吧,所以担心,你的姓名/身份证号/性别/身高/年龄/籍贯/爱好/重体都是你的私人信息,你有没有给到单位人事部门呢?
所以,没有关系的,你完全可以给,这太普通了,但是对于员工的信息,公司具有保密义务和责任,如因此导致你有什么不好的事情发生,你可以追究你公司的负责(要有证据呀)。

③ 指纹膜被偷了,。是不是我这辈子就完了别人可以拿我的指纹膜在借条上按手印。。直到我这辈子也还不起

面对单位里要求定时按指纹打卡的规定,不少早上起不来的市民想尽办法应对。9月1日,市民王先生告诉记者,他从网上购买了一套制作指纹膜的材料,将自己的指纹复制出来后就可以找同事帮忙打卡了。记者在网上看到,销售指纹膜的店家比比皆是,价格从几十元到上百元不等。对此专家指出,指纹膜一旦被不法分子利用,会威胁自身的人身、财产和信用安全,后果不堪设想。

市民

为了不被扣工资

早起按指纹打卡

在市区一家传媒公司上班的李先生,因为工作性质的问题,不需要每天坐班,但单位去年安装了指纹考勤机后要求每位职工早上必须在8:30之前按指纹打卡,如果当天没有按或是按晚了,就会扣工资。

“我如果上午没有什么别的安排,按时去单位打卡是没有问题的,但有时候客户那边上午会有活动需要去参加,跟打卡时间有冲突,我就必须得早起,先去单位按了指纹,再急匆匆赶到客户那边。”对此,李先生苦不堪言。

“而且单位的考勤机也不好用,有时候需要按上四五次才能显示成功,要是再碰上人多的时候,还得排队等。”李先生对记者说,单位里的同事对指纹考勤机也是诸多怨言,大家也只能在背后发发牢骚。

记者了解到,目前不少单位都安装了指纹考勤机,作为对员工出勤的一种考核办法。“每个人的指纹都是独一无二的,万一临时有急事去不了单位,根本找不到人帮忙,只能看着自己的工资被扣。”对员工来说,指纹考勤机被认为是“最糟糕的发明”。

应对

上网买来指纹膜

五分钟做好一个

家住潍城区后姚小区的王先生所在单位要求每天早晚打两次卡,月底才能领到全勤奖。之前为了不迟到,他也是每天早起,而自前段时间从网上购买了一款指纹膜后,就再也没担心过按指纹打卡的事了。

“我也是上网的时候无意中看到的,当时网页上最吸引我的一句话是‘找同事代打卡’,我看了看网页上关于指纹膜的介绍和制作方法后,感觉不是很麻烦,就花了不到40元买了一套。”王先生对记者说,他起初只是抱着好奇的心态才买的。

到货后,包装盒里放着一个针管、两个装满了液体的小瓶子,两个圆形的盒子和一个方形的透明盒子,还有一份详细的制作流程。“制作流程写了满满一页,但其实制作起来特别简单,我只花了五分钟就做好了一个。”王先生告诉记者,用一个装有像蜡一样的模具,先用吹风机对着吹一阵加热后,然后按下指纹,再把硅胶加上凝固液倒在模具上,等着自然晾干就可以了。

记者看到,王先生做好的指纹膜被放在一个小盒子里,上面的指纹清晰可见,不过里面零散分布着一些小气泡。王先生告诉记者,他做的这个“指纹”是硅胶材质的,只有一面有指纹,那些气泡是在里面的,不会影响使用效果。“店家说只要不坏,就能一直用,而且我买的那套材料可以做很多个。”王先生表示,他的指纹膜在单位的指纹考勤机上能够顺利使用,这样他就可以不必每天都早起了。

调查

网上卖指纹膜的很多,价格从四五十元到百元不等

随后,记者在搜索引擎中输入“指纹膜”,搜出8600多个相关结果,而关于指纹膜制作的相关视频大约有38880个。“指纹膜代打卡”“驾校培训打卡”“考试指纹膜”……成为不少商家宣传的标语。

记者打开一家写着“指纹膜指纹套全国销量第一”的网页看到,网页上端不停显示着“彻底击败指纹考勤机”“轻松找同事代打卡”等字样,网页上还有指纹膜打卡视频以及详细的制作流程图。该网站的客服人员表示,指纹膜的制作非常简单,5—10分钟就可以完成,每套材料可以制作6—8个指纹膜,价格是100元。店家还发布了一个“重要公告”:指纹膜通过率极高,只适用于日常考勤应急,禁止用作考试作弊、过海关和其他违法犯罪活动,违者后果自负。

随后记者又相继打开了几个网站,虽然店名不同,但宣传的内容却大同小异,都打着“百分百通过考勤机”的口号。而根据使用材质的不同,指纹膜价格从四五十元到百元不等。

至于是不是所有的指纹膜都能通过考勤机的考验,有的店家表示自家的指纹膜只能通过激光型考勤机(特点是按指纹处会发绿光、红光、蓝光),而无法通过电容式考勤机(形状像鼠标,连接电脑,一般应用于海关、公关、银行内部和药剂师考勤等)。而有的店家则表示他们卖的是第六代指纹膜,所有的指纹考勤机都能通过,如果通不过他们会退款。有的店家从不过问买家买指纹膜是做什么用的,有的则会先问明白是用来考勤的还是驾校使用的。

质疑

万一丢失或交给别人保管,容易造成个人信息泄露

“高考枪手指纹膜竟可乱真”“男子网购指纹膜伪造材料,骗取同事13万元公积金”……这些关于指纹膜事件的报道,让市民对于指纹膜存在的合法性以及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心生疑问。

“我买完之后,同事也有想买的,让我把链接发给他,但是等我再回去找那家淘宝店的时候,发现怎么也找不到了,我当时才意识到从网上买这种东西有可能是不允许的。”王先生说,后来他也搜了一些关于指纹膜的报道,发现大家对指纹膜的态度褒贬不一,有的人认为它解救了早起的上班族,有的人则认为给犯罪分子提供了犯罪工具。

“我认为指纹膜的存在本身就说明了一些问题,如果不是单位采用‘一刀切’的考核办法,我们也不会想出这种对策来。”王先生说,出于安全考虑,他用指纹膜在自己有指纹识别的手机上试了一下,发现并不能解开手机锁。

家住奎文区东方天韵小区的赵女士则认为指纹膜的使用弊大于利。“现在不仅是单位考勤要用指纹,有的市民家中用的是指纹防盗锁,如果指纹膜不小心被偷了或是被别有用心的人拿去,最后受损失的只能是指纹膜的所有者。而且指纹应该属于个人信息的一部分,就这么随意复制出来交给别人保管或使用,万一造成个人信息泄露怎么办?”赵女士认为,指纹膜还是不要使用的好。

声音

指纹膜的使用不得违反法规,造成隐患需个人承担

这种在网上销售指纹膜制作材料的行为是否合法,购买人是否需要承担法律责任?对此,山东泰琪律师事务所的高明律师表示,从目前的法律规定来看,指纹膜的制作材料并不属于违规违禁物品,就销售行为而言,并不存在法律所禁止的情况。而对购买人而言,是否违法以及是否需要承担法律责任,也得通过购买人如何使用指纹膜来区别对待。

“如果仅仅是用于个人单位考勤,违反的是单位的考勤制度,对社会不会造成什么损害。但如果是将指纹膜用来进行违法犯罪活动,那么购买者或者是使用者就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高明律师表示,指纹膜的使用不得违反法律规定,也不得违反社会的公序良俗。而一旦个人弄丢了自己的指纹膜,由此带来的安全隐患,也是需要个人来承担的。

专家指出,指纹识别技术的应用将越来越普遍,指纹信息外露意味着将身份信息外露,如同将身份证借给他人,指纹膜一旦被不法分子利用,会威胁自身的人身、财产和信用安全,后果不堪设想。

文/图 本报记者 窦圆娜

1622阅读
搜索
打卡专用指纹套
透明胶布做指纹膜
万能指纹套哪里有卖
指纹膜在淘宝怎么搜
手机万能指纹套
热熔胶做指纹膜

④ 手指纹考勤对员工隐私带来什么风险

指纹打卡考勤的主要危害与隐患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指纹打卡考勤违反了法律规定。目前,只有《居民身份证法》规定了公民申领、换领、补领居民身份证应当登记指纹信息。公安部出台的《公安机关指纹信息工作规定》中第11条已将指纹信息的采集范围明确限定。其他机关、部门无权要求公民提供公民个人指纹信息。
二、指纹考勤打卡侵犯了公民隐私。指纹作为特定的身份识别标记,具有唯一性、排他性,当属其列。而隐私权的核心,在于公民有权拒绝他人非法侵扰、知悉、搜集、利用和公开。2004年美国以反恐需要为由,要求包括中国在内的部分国家公民须采集指纹并留影后才能入境,中方强烈要求美方取消这一做法,并指出这侵害了中国公民的人格尊严和个人隐私权。可见我国实际上已将指纹视为公民个人隐私权与人格尊严的一部分。
三、指纹考勤打卡有悖于现代人权观念。指纹考勤打卡的推行反映出用人单位对员工的极度不信任,是用人单位管理制度对法律规范的挑战。指纹考勤打卡是力图以硬件改进取代软件变革,并错误地将
“严格”与“人性化”对立起来,这既有悖于现代人权观念,又损害用人单位的长远和根本利益,也不利于社会和谐。
四、指纹考勤打卡留下安全隐患。随着技术的成熟,如今指纹识别已经被广泛运用于生活产品,比如智能手机、家庭门锁,更重要的还有移动支付领域。也就是说,如果指纹被复制,对方就可以进行转账或付款。但是每个人的指纹都是独—无二的,一旦泄露可能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指纹与DNA的信息类似,具有专有性。个人独特的指纹信息外泄,—旦落入不法分子手中,个人所特有的指纹却不是本人经手,一方面会增加刑事破案难度,而且在民事纠纷中也会引发诸多问题,财产安全也会受到极大威胁,这样的案例已经出现。
五、指纹考勤打卡不利于社会和谐。 “任何一个公司开始稽核考勤,打卡的时候,一定是它走下坡路的时候”。中域集团市场部经理吕修刚指出:“让员工打卡是一种对员工不信任的表现,他们对打卡产生的抵触心理很正常,既然敢用人就要相信员工”。在白岩松看来:任何一个单位,只要到了开始强调考勤、打卡等纪律的时候,一定是它开始走下坡路的时候。因为一个走上坡路的单位,人人不待扬鞭自奋蹄。有调查表明:超过七成上班族表示希望企业实行弹性工作制,近四成上班族认为打卡让自己的身心饱受折磨,极度痛恨机械的打卡制度。有人斥之为指纹考勤打卡机是奴隶制度的产物。管理者应该关注的是如何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怎样激励他提高工作效率,打卡不利于和谐,反而加剧用人单位与员工之间的矛盾。
为此建议:
一、尽早制定公民个人信息保护法,完善、细化对指纹信息的采集、使用、管理条款。我国公民个人信息包括指纹信息滥用问题日趋严重,社会对个人信息包括指纹信息保护立法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对不当采集、使用、管理、出售公民个人信息包括指纹信息的应当规定相应的法律责任。
二、从源头上对指纹打卡机的生产与销售进行严格准入,指纹打卡机的生产与销售的泛滥最终将会酿成一场大灾难。因此,如有特别需要,应当凭公安部门许可证生产与销售。
三、禁止用人单位非法采集员工指纹信息。已经采集的,应当采取措施删除、消除指纹信息,不得外泄。
四、严厉打击非法生产与销售指纹机、非法采集员工指纹信息的行为,对责任单位与责任人进行法律制裁,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行政责任、民事责任。
五、教育公民加强对指纹信息的自我保护。
六、加强对管理者与用人单位自觉、积极尊重公民隐私的教育。鼓励用人单位与管理者积极推行更人性化的管理模式。

⑤ 私自采集指纹是否违法

法律分析:违法,指纹考勤前提要提取指纹,除了公安机关破案需要是行使这种权利,其他人行使提取指纹根本无法律依据。 而指纹、虹膜等都属于个人的独一无二的生物识别信息,即属于个人信息范畴,和我们的电话、地址等个人信息一样,正在起草的《个人信息保护法》的保护。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一千一百六十五条 行为人因过错侵害他人民事权益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依照法律规定推定行为人有过错,其不能证明自己没有过错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⑥ 指纹属于个人隐私吗

2006年,我去美国。在上海梅陇镇广场美国领事馆的签证窗口,我被告知,请伸出右手的食指在一个中间为红色的方形仪器上向左旋转向右旋转。然后请伸出左手的食指再在那个仪器上向左旋转向右旋转。从此,我知道美国海关、美国移民局,甚至美国国防部还有那个威名赫赫的FBI的电脑里多了我的一份档案。这个档案的信息甚至比我的户口所在地的派出所所掌握的信息还要多。因为签证官告诉我:如果你的食指旋转的不够好,不能把整个食指的指纹给我们,那么你就得重来一次,否则你就去不了美国。我承认,有那么一瞬间,为了去美国,我感到了一种人格上的屈辱。
?我想是的。从法律上的角度来说,指纹是身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作为独一无二的个人生理标识,指纹蕴藏着个人的重要生理信息。虽然我国尚没有出台个人隐私保护法,但没人会否认指纹对于个人隐私的重要性。但是我在梅陇镇广场的那一刻,让我突然觉得,也许指纹,更属于个人尊严。
公元1978年,安徽凤阳县小岗村18户农民冒着风险按下红手印,掀开了中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开放的序幕。是什么让他们敢于冒着当时能把天捅漏的政治风险?18个红通通的指纹见证了彼此的信任和联产到底的决心。对于家徒四壁的农民来说,指纹是一个人最后的保证。又岂止是农民呢?当我们结婚,当我们生下了婴儿,当我们去证明那些事关人身财产安全的时候,我们都需要指纹。因为它不可撒谎、不可更改,可靠一如磬石。
就在昨天,一支由外国人组成的抗议队伍在日本的东京市中心集会,抗议日本在机场和港口对入境的外国公民采集指纹。在集会的宣贴画上,一个大大的指纹上写着“NO”。看到这样的消息我不禁感慨万分。其实关于指纹采集,日本早有图谋。早在2006年初,就有日本法务省移民局的官员透露要在未来的几个月内向国会提交移民法修正案。修正后的法案将允许当局采取更加严格的入境安检措施,包括对外国人提取指纹和拍摄照片,并且根据修正后的法案,日本有权驱逐任何被怀疑是恐怖分子的入境外国人。看看,有权驱逐,把你的指纹留下来还要保留驱逐你的权利,这就是一个还难说是有真正主权的国家向世界宣示的主权。但这样的宣示又何尝没有道理呢?但是我们的集会呢?为什么我们不去抗议美国和日本的这种做法?为什么我们不会在宣贴画上在大大的指纹上写上“USA”和“JAPAN”,然后再写一个大大的“NO”?为什么在那个小小的窗口,尽管我们心怀屈辱,但仍然会把自己的食指伸出去呢?
我想到了从美国回国的那个夜晚。我们的飞机在日本的上空遭遇了强气流。经停成田机场后平安降落到上海浦东国际机场。早已习惯了在美国机场的严密检查,我以为祖国会以同样的礼遇来对待那些外国人。但我错了。我看到那些同机的外国人很快的从外国人专用通道走过去了,而我们却排着长长的队等候检查通过。
凌晨,上海的机场空气清冽。我拖着满载美国商品的包裹走向停车场。有那么一瞬间,我感到了一种心理上的屈辱。我对自己说,这就是我的祖国。无论她有多么不好,我都应该相信她,并做到一生的不离不弃。

⑦ 医院采集指纹合法吗

你好!
医院采集指纹合法的!
(7)指纹属于个人信息法律责任扩展阅读:
指纹考勤前提要提取指纹,除了公安机关破案需要是行使这种权利,其他人行使提取指纹根本无法律依据。 而指纹、虹膜等都属于个人的独一无二的生物识别信息,即属于个人信息范畴,和我们的电话、地址等个人信息一样,亟待正在起草的《个人信息保护法》的保护。 法律保护公民的个人信息,这也是各国的通例。比如英国1998年的《数据保护法》规定:个人信息包括生物信息均受到法律的保护,任何组织和个人储存、使用个人信息,都必须经过责任部门批准和本人同意。2003年实施的新版《上海市消费者权益保护条例》第29条中,首次规定消费者的个人信息包括姓名、指纹、血型、病史等,并作为隐私权纳入人格权范畴。

⑧ 对于职工上班需提取指纹,以指纹打卡是否侵犯职工的隐私权

以指纹打卡涉嫌侵犯职工隐私权。
指纹考勤前提要提取指纹,除了公安机关破案需要是行使这种权利,其他人行使提取指纹根本无法律依据。 而指纹、虹膜等都属于个人的独一无二的生物识别信息,即属于个人信息范畴,和我们的电话、地址等个人信息一样。
即使国家治安机关,除破案需要针对特定嫌疑人之外,也无权强制公民提供指纹,所以企业更无权以加强管理为由,不经员工本人同意采集指纹。当然,一些特殊的企业,比如绝密机关、安全部门需要指纹考勤机以起到保安作用的话,则不是侵权行为。
随着科技的发展,根据个人信息开发的指纹考勤的出现,如果管理不当,员工的指纹很容易被窃取而产生严重后果,企业则要为此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用人单位如果仅仅从企业管理的目的出发,对员工的指纹严格保密,采取了切实可行的保密措施,并且采集时征得了员工的同意,则不属于违法行为。否则,就违反了宪法、民法通则等法律规定的人身自由权和隐私权。
因此,员工指纹储存和保护是个很严肃的问题,万一今后发生泄密,企业应该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现代企业员工的流动性较大,指纹一旦被某一企业采集,如何对指纹进行管理和保密,这对员工来讲不能不说是一种权利保护的问题,具了解几乎所有使用指纹考勤机的企业都未与员工签订保密协议。

⑨ 人脸特征指纹航班行程是否属于个人信息

人脸特征指纹航班行程是属于个人信息的。根据相关法律规定,民个人信息是自然人的姓名、出生日期、身份证件号码、生物识别信息、住址、电话号码、电子邮箱、健康信息、行踪信息等以电子或者其他方式记录的能够单独或者与其他信息结合识别特定自然人的信息。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二条
自然人享有隐私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刺探、侵扰、泄露、公开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隐私权。
隐私是自然人的私人生活安宁和不愿为他人知晓的私密空间、私密活动、私密信息。
第一千零三十四条
自然人的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
个人信息是以电子或者其他方式记录的能够单独或者与其他信息结合识别特定自然人的各种信息,包括自然人的姓名、出生日期、身份证件号码、生物识别信息、住址、电话号码、电子邮箱、健康信息、行踪信息等。
个人信息中的私密信息,适用有关隐私权的规定;没有规定的,适用有关个人信息保护的规定。

⑩ 指纹身份证的法律规定

泄露个人信息将面临刑罚
针对流动人口如何录入指纹信息的问题,公安部治安局副局长黄双全表示,按照规定,居民身份证需要到常住户口的所在地机关进行办理,流动人口和常住人口都要在户口所在地公安机关办理。
黄双全称,全国现有两亿多流动人口,要集中回去录入指纹信息确实有很大难度,所以这次没有采取集中录入指纹的做法,今后将逐步实现。流动人口在居住地办理身份证技术上是可以办到的,并不存在技术障碍,但为避免通过多种渠道换领可能产生的信息安全问题,仍然要求流动人口回原籍办理。
流动人口录指纹要回原籍
法规在居民身份证登记项目中增加了指纹信息,规定:“公民申请领取、换领、补领居民身份证,自愿录入指纹信息。”这一决定自2012年1月1日起施行。
据公安部治安局副局长黄双全介绍,已经领取身份证的持证人不能在证件有效期内直接追加写入指纹信息,根据修改后的法律,还是要通过上述方式换领、补领身份证时录入。
此外,修改后的居民身份证法加大了对泄露公民个人信息行为的处罚力度。根据相关条款,泄露公民个人信息,不仅要面临刑事处罚,还要承担经济赔偿等民事责任,对公民个人信息进行多重保护。
法律还规定了一代身份证有效期内继续有效。以前领取的其他居民身份证,在其有效期内,也继续有效。

热点内容
劳动法生病不让请假 发布:2025-04-16 17:02:18 浏览:702
经济合作社议事规章制度 发布:2025-04-16 16:39:07 浏览:563
番禺冼律师 发布:2025-04-16 16:29:30 浏览:638
药学职业道德培训 发布:2025-04-16 16:24:37 浏览:369
生物反馈室规章制度 发布:2025-04-16 16:23:27 浏览:749
杭州华硕司法鉴定 发布:2025-04-16 16:13:32 浏览:919
治安联防队规章制度 发布:2025-04-16 16:13:20 浏览:505
合同法第十五条第二款 发布:2025-04-16 16:11:57 浏览:406
法院一区五城 发布:2025-04-16 16:11:49 浏览:705
慈善法和社会区别 发布:2025-04-16 15:59:02 浏览: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