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知识 » 分装厂家应承担哪些法律责任

分装厂家应承担哪些法律责任

发布时间: 2022-05-07 22:36:59

1. 公司法律责任责任承担范围有哪些

公司法律责任承担声明的具体内容为声明主体名称、住所;违法责任;违法事实;归责原则;免责条件等,最后签字盖章,写下生效日期。法律责任指违法者对违法行为所应承担的具有强制性的法律上的责任。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一百九十八条
违反本法规定,虚报注册资本、提交虚假材料或者采取其他欺诈手段隐瞒重要事实取得公司登记的,由公司登记机关责令改正,对虚报注册资本的公司,处以虚报注册资本金额百分之五以上百分之十五以下的罚款;对提交虚假材料或者采取其他欺诈手段隐瞒重要事实的公司,处以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撤销公司登记或者吊销营业执照。

2. 企业的法律责任有哪些

一、企业有关员工的法律责任:
1、必须为员工购买社会保险(包括养老、医疗、工伤、生育、失业保险);
2、企业必须为员工签订劳动合同;
3、员工的工资不得低于当地政府规定的最低工资。

3. 卖分装化妆品违法吗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对于销售假冒产品的相关规定

第五十五条 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3倍;增加赔偿的金额不足500元的,为500元。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经营者明知商品或者服务存在缺陷,仍然向消费者提供,造成消费者或者其他受害人死亡或者健康严重损害的,受害人有权要求经营者依照本法第四十九条、第五十一条等法律规定赔偿损失,并有权要求所受损失二倍以下的惩罚性赔偿。

第五十六条 经营者有下列情形之一,除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外,其他有关法律、法规对处罚机关和处罚方式有规定的,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执行;法律、法规未作规定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或者其他有关行政部门责令改正,可以根据情节单处或者并处警告、没收违法所得、处以违法所得1倍以上10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处以50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业整顿、吊销营业执照:

(一)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务不符合保障人身、财产安全要求的;

(二)在商品中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商品冒充合格商品的;

(三)生产国家明令淘汰的商品或者销售失效、变质的商品的;

(四)伪造商品的产地,伪造或者冒用他人的厂名、厂址,篡改生产日期,伪造或者冒用认证标志等质量标志的;

(五)销售的商品应当检验、检疫而未检验、检疫或者伪造检验、检疫结果的;

(六)对商品或者服务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宣传的;

(七)拒绝或者拖延有关行政部门责令对缺陷商品或者服务采取停止销售、警示、召回、无害化处理、销毁、停止生产或者服务等措施的;

(八)对消费者提出的修理、重作、更换、退货、补足商品数量、退还货款和服务费用或者赔偿损失的要求,故意拖延或者无理拒绝的;

(九)侵害消费者人格尊严、侵犯消费者人身自由或者侵害消费者个人信息依法得到保护的权利的;

(十)法律、法规规定的对损害消费者权益应当予以处罚的其他情形。

经营者有前款规定情形的,除依照法律、法规规定予以处罚外,处罚机关应当记入信用档案,向社会公布。

第五十七条 经营者违反本法规定提供商品或者服务,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对于销售假冒产品的相关规定

第四十九条生产、销售不符合保障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产品的,责令停止生产、销售,没收违法生产、销售的产品,并处违法生产、销售产品(包括已售出和未售出的产品,下同)货值金额等值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并处没收违法所得;情节严重的,吊销营业执照;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十条在产品中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的,责令停止生产、销售,没收违法生产、销售的产品,并处违法生产、销售产品货值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并处没收违法所得;情节严重的,吊销营业执照;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对于销售假冒产品的相关规定

第一百四十条生产者、销售者在产品中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销售金额五万元以上不满二十万元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罚金;销售金额二十万元以上不满五十万元的,处二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罚金;销售金额五十万元以上不满二百万元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罚金;销售金额二百万元以上的,处十五年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第一百四十九条生产、销售本节第一百四十一条至第一百四十八条所列产品,不构成各该条规定的犯罪,但是销售金额在五万元以上的,依照本节第一百四十条的规定定罪处罚。

生产、销售本节第一百四十一条至第一百四十八条所列产品,构成各该条规定的犯罪,同时又构成本节第一百四十条规定之罪的,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处罚。

第一百五十条单位犯本节第一百四十条至第一百四十八条规定之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各该条的规定处罚。

4. 关于出售不合格产品致人损害的卖家和厂家各如何承担责任

一、因为产品存在缺陷而发生的责任有两种,一是产品质量瑕疵担保责任,又称产品瑕疵责任,属于合同法调整的违约责任,如购买的热水器不具有制热功能等;另一种产品责任,就是因产品存在缺陷而造成他人(包括产品使用者)人身财产损害的侵权赔偿责任,此时会发生违约责任与侵权责任的竞合,如购买的热水器突然爆炸(足以说明产品质量不合格,违约责任),使使用者受伤,其他物品也受损(侵权责任),这种情形在民法上又叫叫加害给付。

二、关于产品责任,我国现行法有诸多立法文件,从立法早晚依次有,《民通》第122条,《民通意见》153条,《产品质量法》第41、42、45、46条。

三、下面详细说下侵权责任法的规定。(也就是你据以判断的规定了)
(一)对外连带责任:无过错责任。生产者或者销售者即使能举证自己没有过错也要承担责任,在诉讼上,受害人可以将这二人列为共同被告,也可选择一个单独诉讼,此时法院可列另一个为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
(二)内部责任划分(也就是对受害人赔完后):生产者的无过错责任与销售者的过错责任(一般来说不会是二人各自承担一半的责任)
责任划分遵循以下原则:
(1)生产者的无过错责任与销售者的过错责任
(2)产品缺陷由生产者造成的,销售者赔偿后,有权向生产者追偿。
(3)因销售者的过错使产品存在缺陷的,生产者赔偿后,有权向销售者追偿。
(4)销售者不能指明缺陷产品的生产者也不能指明缺陷产品的供货者的,销售者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也就是说对外赔完受害者(受害者可随便选哪个要求赔)之后,(对内)销售者只有在有过错或者不能指明缺陷产品的生产者及供货者的情形下才承担责任,其他都由生产者承担责任。
这样你应该清楚了吧?

《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
第五章 产品责任
第四十一条因产品存在缺陷造成他人损害的,生产者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第四十二条因销售者的过错使产品存在缺陷,造成他人损害的,销售者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销售者不能指明缺陷产品的生产者也不能指明缺陷产品的供货者的,销售者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第四十三条因产品存在缺陷造成损害的,被侵权人可以向产品的生产者请求赔偿,也可以向产品的销售者请求赔偿。
产品缺陷由生产者造成的,销售者赔偿后,有权向生产者追偿。
因销售者的过错使产品存在缺陷的,生产者赔偿后,有权向销售者追偿。
第四十四条因运输者、仓储者等第三人的过错使产品存在缺陷,造成他人损害的,产品的生产者、销售者赔偿后,有权向第三人追偿。
第四十五条因产品缺陷危及他人人身、财产安全的,被侵权人有权请求生产者、销售者承担排除妨碍、消除危险等侵权责任。
第四十六条产品投入流通后发现存在缺陷的,生产者、销售者应当及时采取警示、召回等补救措施。未及时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补救措施不力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第四十七条明知产品存在缺陷仍然生产、销售,造成他人死亡或者健康严重损害的,被侵权人有权请求相应的惩罚性赔偿。

注意,过错责任、无过错责任等是归责原则,与连带责任、按份责任(责任的承担问题,其具体概念和相关知识可搜索网络)不是同一个问题。侵权责任是一个大概念,包含了归责原则,也涉及责任承担的问题,是民事责任的一种,除侵权责任外还有违约责任,这都是民事责任,此外还有刑事责任、行政责任

我国民法通则规定的侵权行为归责原则有三种:

1、过错责任原则

1) 含义:是指当事人的主观过错是构成侵权行为的必备要件的归责原则。过错是行为人决定其行动的一种故意或过失的主观心理状态。

2) 适用过错责任的意义:

① 在一般侵权中,只要行为人尽到了应有的合理的注意义务,即使发生损害也不负赔偿责任。

② 在过错责任下,对一般侵权责任实行“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

③ 适用过错责任原则时,第三人或受害人的过错对责任承担有重要影响。

A) 在第三人对损害也有过错时,构成共同过错;此时按过错大小分担民事责任,并负连带责任。

B) 如受害人有过错的,即构成混合过错,依法可减轻加害人的民事责任。

3) 过错推定责任

① 含义:指一旦行为人的行为致人损害就推定其主观上有过错,除非其能证明自己没有过错,否则应承担民事责任。(体现在民通126条)

② 此是过错责任的一种特殊形式,实行举证责任倒置原则。它只有在法律明确规定的情形下使用。

③ 举证倒置原则的含义:

A) 受害人只要证明加害人实施了加害行为,造成了损害后果并存在因果关系,无需对加害人的主观情况证明,就可推定加害人主观上有过错,承担相应责任。

B) 受害人为免除责任,应由其自己证明主观上无过错。

④ 法条上的体现:民通126条:建筑物或其他设施及建筑物上的搁置物、悬挂物发生倒塌、脱落、坠落造成他人损害的,它的所有人或管理人应当承担民事责任,但能证明自己无过错的除外。

2、无过错责任原则

1) 含义:指当事人实施了加害行为,尽管其主观上无过错,便根据法律规定(民通106条系3款)仍应承担责任的归责原则。

2) 适用情形(民通规定):

① 从事高度危险活动致人损害的行为

② 污染环境致人损害的行为

③ 饲养动物致人损害的行为

④ 产品不合格致人损害的行为

3) 适用的注意事项

① 无过错原则的适用必须是法律的明确规定

② 适用无过错原则,受害人不须证明加害人的过错,加害人也不能通过证明自己无过错而免责,但原告应证明损害事实及因果关系。

③ 我国实行的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无过错责任原则,在出现法定免责事由时,有关当事人可全部或部分免除其民事责任。(如不可抗力的自然灾害,及时采取合理措施仍不能避免造成环境污染的,免于承担)

3、公平责任原则

1) 含义:指损害双方的当事人均无过错,但如不补偿受害人的损失又显失公平的,法院可根据具体情况和公平观念,要求当事人分担损害后果。

2) 适用中的注意事项:

① 适用的前提是当事人既无过错,又不能推定过错,也不存在法定的承担无过错责任的情况。

② 当事人如何分担责任,由法官根据个案的具体情况,包括损害事实与各方当事人的经济能力进行综合衡量,力求公平。

③ 在法条中的体现(民通和民通意见):紧急避险致人损害的(险情由自然原因形成;行为人采取的措施无不当);为对方利益或共同利益中致人损害的(可责令对方或受益人给予受害人一定的经济补偿)。

5. 生产、经销、使用违反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应承担怎样的法律责任

1.生产、经销、使用国家禁止生产、经销、使用的危险品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

《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规定,生产、经销、使用国家禁止生产、经销、使用的危险品的,以及违反国家限制性规定使用危险品的,由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责令停止生产、经销和使用活动,处20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责令其对所生产、经销和使用的危险品进行无害化处理。

2.新建、改建、扩建生产和储存危险品的建设项目违法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

《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规定,未经安全条件审查,新建、改建、扩建生产、储存危险品建设项目的,由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责令停止建设,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50万元以上100万元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未经安全条件审查,新建、改建、扩建进行储存、装卸危险品港口建设项目的,由港口行政管理部门依照该规定予以处罚。

3.未依法取得危险品安全生产许可证、危险品经销许可证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

《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规定,未依法取得危险品安全生产许可证从事危险品生产,或者未依法取得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从事危险品及其包装物、容器生产的,分别依照《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条例》的规定处罚。化工企业未取得危险品安全使用许可证,使用危险品从事生产的,由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处10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的罚款;逾期不改正的,责令停产整顿。未取得危险品经销许可证从事危险品经销活动的,由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责令停止经销活动,没收违法经销的危险品以及违法所得,并处10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4.危险品标志、标签、登记和安全措施违法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

《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规定,危险品标志、标签、登记和安全措施违法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责令改正,可以处5万元以下的罚款;拒不改正的,处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产停业整顿。

(1)生产、储存危险品的单位未对其铺设的危险品管道设置明显的标志,或者未对危险品管道定期检查、检测的。

(2)进行可能危及危险品管道安全的施工作业,施工单位未按照规定书面通知管道所属单位,或者未与管道所属单位共同制定应急预案、采取相应的安全防护措施,或者管道所属单位未指派专门人员到现场进行管道安全保护指导的。

(3)危险品生产企业未提供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或者未在包装(包括外包装件)上粘贴、拴挂化学品安全标签的。

(4)危险品生产企业提供的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与其生产的危险品不相符,或者在包装(包括外包装件)粘贴、拴挂的化学品安全标签与包装内危险品不相符,或者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化学品安全标签所载明的内容不符合国家标准要求的。

(5)危险品生产企业发现其生产的危险品有新的危险特性不立即公告,或者不及时修订其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和化学品安全标签的。

(6)危险品经营企业经营没有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和化学品安全标签的危险品的。

(7)危险品包装物、容器的材质以及包装的形式、规格、方法和单件质量(重量)与所包装的危险品的性质和用途不相适应的。

(8)生产、储存危险品的单位未在作业场所和安全设施、设备上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或者未在作业场所设置通信、报警装置的。

(9)危险品专用仓库未设专人负责管理,或者对储存的剧毒危险品以及储存数量构成重大危险源的其他危险品未实行双人收发、双人保管制度的。

(10)储存危险品的单位未建立危险品出入库核查、登记制度的。

(11)危险品专用仓库未设置明显标志的。

(12)危险品生产企业、进口企业不办理危险品登记,或者发现其生产、进口的危险品有新的危险特性不办理危险品登记内容变更手续的。

从事危险品仓储经营的港口,经营人有以上情形的,由港口行政管理部门依照以上规定予以处罚;储存剧毒危险品、易制爆危险品的专用仓库,未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设置相应的技术防范设施的,由公安机关依照以上规定予以处罚。

生产、储存剧毒危险品、易制爆危险品的单位未设置治安保卫机构、配备专职治安保卫人员的,依照《企业事业单位内部治安保卫条例》的规定处罚。

5.危险品包装物、容器生产违法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

《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规定,危险品包装物、容器生产企业销售未经检验或者经检验不合格的危险品包装物、容器的,由质量监督检验检疫部门责令改正,处10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拒不改正的,责令停产停业整顿;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将未经检验合格的运输危险品的船舶及其配载的容器投入使用的,由海事管理机构依照前款规定予以处罚。

6.危险品储存、搬运违法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

《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规定,生产、储存、使用危险品的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责令改正,处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拒不改正的,责令停产停业整顿,直至由原发证机关吊销其相关许可证件,并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责令其办理经营范围、变更登记或者吊销其营业执照;有关责任人员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从事危险品仓储经营的港口,经营人有以下规定情形的,由港口行政管理部门依照此规定予以处罚。

(1)对重复使用的危险品包装物、容器,在重复使用前不进行检查的。

(2)未根据其生产、储存的危险品的种类和危险特性,在作业场所设置相关安全设施、设备,或者未按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者国家有关规定对安全设施、设备进行经常性维护、保养的。

(3)未按国家规定对其安全生产条件定期进行安全评价的。

(4)未将危险品储存在专用仓库内,或者未将剧毒危险品以及储存数量构成重大危险源的其他危险品在专用仓库内单独存放的。

(5)危险品的储存方式、方法或者储存数量不符合国家标准或者国家有关规定的。

(6)危险品专用仓库不符合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要求的。

(7)未对危险品专用仓库的安全设施、设备定期进行检测、检验的。

7.违法生产、储存、使用剧毒危险品、易制爆危险品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

《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公安机关责令改正,可以处1万元以下罚款;拒不改正的,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

(1)生产、储存、使用剧毒危险品、易制爆危险品的单位,不如实记录生产、储存、使用的剧毒危险品、易制爆危险品的数量、流向的。

(2)生产、储存、使用剧毒危险品、易制爆危险品的单位,发现剧毒危险品、易制爆危险品丢失或者被盗,不立即向公安机关报告的。

(3)储存剧毒危险品的单位未将剧毒危险品的储存数量、储存地点以及管理人员的情况报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公安机关备案的。

(4)危险品生产企业、经销企业不如实记录剧毒危险品、易制爆危险品购买单位的名称、地址、经办人的姓名、身份证号码以及所购买的剧毒危险品、易制爆危险品的品种、数量、用途,或者保存销售记录和相关材料的时间少于1年的。

(5)剧毒危险品、易制爆危险品的销售企业、购买单位未在规定的时限内将所销售、购买的剧毒危险品、易制爆危险品的品种、数量以及流向信息报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公安机关备案的。

(6)使用剧毒危险品、易制爆危险品的单位依照相关规定转让其购买的剧毒危险品、易制爆危险品,未将有关情况向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公安机关报告的。

生产、储存危险品的企业或者使用危险品从事生产的企业,未按照《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规定将安全评价报告以及整改方案的落实情况报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或者港口行政管理部门备案,或者储存危险品的单位未将其剧毒危险品以及储存数量构成重大危险源的其他危险品的储存数量、储存地点以及管理人员的情况报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或者港口行政管理部门备案的,分别由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或者港口行政管理部门依照相关规定予以处罚。

生产实施重点环境管理的危险品企业或者使用实施重点环境管理的危险品从事生产的企业,未按照规定将相关信息向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报告的,由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依照《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规定予以处罚。

8.生产、储存、使用危险品的单位转产、停产、停业或者解散违法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

《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规定,生产、储存、使用危险品的单位转产、停产、停业或者解散,未采取有效措施及时、妥善处置其危险品生产装置、储存设施以及库存的危险品,或者丢弃危险品的,由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责令改正,处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生产、储存、使用危险品的单位转产、停产、停业或者解散,未依照国家规定将其危险品生产装置、储存设施以及库存危险品的处置方案报有关部门备案的,分别由有关部门责令改正,可以处1万元以下的罚款;拒不改正的,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

6. 经营超过保质期的食品应承担什么法律责任

经营超过保质期的食品的,应当承担以下法律责任:
1、 民事责任:经营者应当赔偿消费者因食用过期食品而遭受的损失;除赔偿损失外,消费者还可以要求支付十倍食品价款的赔偿金。
2、行政责任:由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没收违法所得及过期食品,并给予罚款处罚,并可吊销营业执照。
3、刑事责任:故意销售过期食品,情节严重的,依照《刑法》追究刑事责任。
《食品安全法》
第一百四十八条消费者因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受到损害的,可以向经营者要求赔偿损失,也可以向生产者要求赔偿损失。接到消费者赔偿要求的生产经营者,应当实行首负责任制,先行赔付,不得推诿;属于生产者责任的,经营者赔偿后有权向生产者追偿;属于经营者责任的,生产者赔偿后有权向经营者追偿。
生产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或者经营明知是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消费者除要求赔偿损失外,还可以向生产者或者经营者要求支付价款十倍或者损失三倍的赔偿金;增加赔偿的金额不足一千元的,为一千元。但是,食品的标签、说明书存在不影响食品安全且不会对消费者造成误导的瑕疵的除外。
第一百二十四条违反本法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没收违法所得和违法生产经营的食品、食品添加剂,并可以没收用于违法生产经营的工具、设备、原料等物品;违法生产经营的食品、食品添加剂货值金额不足一万元的,并处五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货值金额一万元以上的,并处货值金额十倍以上二十倍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许可证:
(一)生产经营致病性微生物,农药残留、兽药残留、生物毒素、重金属等污染物质以及其他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含量超过食品安全标准限量的食品、食品添加剂;
(二)用超过保质期的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生产食品、食品添加剂,或者经营上述食品、食品添加剂;
(三)生产经营超范围、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的食品;
(四)生产经营腐败变质、油脂酸败、霉变生虫、污秽不洁、混有异物、掺假掺杂或者感官性状异常的食品、食品添加剂;
(五)生产经营标注虚假生产日期、保质期或者超过保质期的食品、食品添加剂;
(六)生产经营未按规定注册的保健食品、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婴幼儿配方乳粉,或者未按注册的产品配方、生产工艺等技术要求组织生产;
(七)以分装方式生产婴幼儿配方乳粉,或者同一企业以同一配方生产不同品牌的婴幼儿配方乳粉;
(八)利用新的食品原料生产食品,或者生产食品添加剂新品种,未通过安全性评估;
(九)食品生产经营者在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责令其召回或者停止经营后,仍拒不召回或者停止经营。
除前款和本法第一百二十三条、第一百二十五条规定的情形外,生产经营不符合法律、法规或者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食品添加剂的,依照前款规定给予处罚。
生产食品相关产品新品种,未通过安全性评估,或者生产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相关产品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质量监督部门依照第一款规定给予处罚。

7. 从厂家进货自己分装犯法不

法律分析:1、如果你只是将货物原商标弄掉直接换你自己的商标销售:涉嫌侵权,厂家发现可找你索赔,工商发现可给你处罚,消费者发现可要求你赔偿。2、如果你是将所进货物进行加工与原商品有较大区别,可以弄自己的牌子销售。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 第十七条经营者违反本法规定,给他人造成损害的,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责任。

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受到不正当竞争行为损害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因不正当竞争行为受到损害的经营者的赔偿数额,按照其因被侵权所受到的实际损失确定;实际损失难以计算的,按照侵权人因侵权所获得的利益确定。经营者恶意实施侵犯商业秘密行为,情节严重的,可以在按照上述方法确定数额的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确定赔偿数额。赔偿数额还应当包括经营者为制止侵权行为所支付的合理开支。

经营者违反本法第六条、第九条规定,权利人因被侵权所受到的实际损失、侵权人因侵权所获得的利益难以确定的,由人民法院根据侵权行为的情节判决给予权利人五百万元以下的赔偿。

8. 什么叫食品分装商

食品分装商是指将其他制造商生产的食品进行重新包装,也就是分装,一般是将大包装分装成小包装,比如将25Kg/袋的食品分装成25*1kg/袋。
食品生产许可允许分装的食品种类
1、焙炒咖啡(指以咖啡豆为原料,经清理、调配、焙炒、冷却、磨粉等工艺制成的食品)
2、茶叶(以茶树鲜叶为原料加工制作的绿茶、红茶、乌龙茶、黄茶、白茶、黑茶,及经再加工制成的花茶、袋泡茶、紧压茶共9类产品,包括边销茶。果味茶、保健茶以及各种代用茶不在发证范围。)
3、炒货食品及坚果制品(以果蔬籽、果仁、坚果等为主要原料,添加或不添加辅料,经炒制、烘烤(包括蒸煮后烘炒)、油炸、水煮、蒸煮、高温灭菌或其他加工工艺制成的包装食品。)
4、大米(以稻谷为原料加工制作的大米。)
5、淀粉及淀粉制品(以谷类、薯类、豆类为原料,不经过任何化学方法处理,也不改变淀粉内在的物理和化学特性加工制成的食用淀粉)
6、淀粉糖(以谷物、薯类等农产品为原料,运用生物技术经过水解、转化而生产制成的淀粉糖)
7、豆制品(以大豆或其它杂豆为原料经加工制成的产品)
8、味精(以粮食及其制品为原料,经发酵提纯的含谷氨酸钠的产品)
9、糖(以甘蔗、甜菜或原糖为原料,经提取糖汁、清净处理、煮炼结晶等工序加工制成的白砂糖、绵白糖、赤砂糖,以及经进一步加工而成的冰糖(单晶冰体糖、多晶体冰糖)、方糖、冰片糖等)
10、糖果(以白砂糖(或其他食糖)、淀粉糖浆、乳制品、可可液块、可可粉、可可脂、类可可脂、代可可脂、食品添加剂等为原料,按照一定工艺加工而成的各种糖果、巧克力及巧克力制品)
11、水果制品(以水果为原料,经各种加工工艺和方法制成的产品)
12、水产加工品——干制水产品、腌渍水产品(以鲜、冻水产品为原料为原料加工制成的产品)
13、蔬菜制品(以蔬菜和食用菌为原料,采用腌制、干燥、油炸等工艺加工而成的各种蔬菜制品)
14、食用植物油(以菜籽、大豆、花生、葵花籽、棉籽、亚麻籽、油茶籽、玉米胚、红花籽、米糠、芝麻、棕榈果实、橄榄果实(仁)、椰子果实以及其他小品种植物油料(如:核桃、杏仁、葡萄籽等)制取的原油(毛油),经过加工制成的食用植物油(含食用调和油))
15、其他粮食加工品(以谷物为原料加工制作未经熟制(或不完全熟制)的食品)
16、蜜饯(以果蔬和糖类等为原料,经加工制成的蜜饯类、凉果类、果脯类、话化类、果丹(饼)类和果糕类)
17、含茶制品和代用茶(以茶叶为原料加工的速溶茶类和以茶叶为原料配以各种可食用物质或食用香料等制成的调味茶类)
18、蜂产品(蜂蜜和蜂王浆(含蜂王浆冻干品))
方便食品——纯麦片类(部分或完全熟制,不经烹调或仅需简单加热、冲调就能食用的食品)

热点内容
民法典解读讲座 发布:2025-02-07 10:40:24 浏览:384
劳动法对工种的分类 发布:2025-02-07 10:31:10 浏览:262
吉林省司法改革 发布:2025-02-07 10:23:22 浏览:376
成都西同律师 发布:2025-02-07 10:21:42 浏览:936
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二十字 发布:2025-02-07 10:10:22 浏览:811
法规英文动词 发布:2025-02-07 10:09:40 浏览:324
首页社会正文最新劳动法 发布:2025-02-07 10:08:08 浏览:476
法律硕士要事先选定学校 发布:2025-02-07 09:50:03 浏览:629
标准输入法官方 发布:2025-02-07 09:49:23 浏览:449
失德之害领导干部从政道德警示录下载 发布:2025-02-07 09:49:22 浏览: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