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知识 » 行政部门实施意见法律效力

行政部门实施意见法律效力

发布时间: 2022-05-11 03:07:49

1. 实施办法和实施意见有什么不同

1、含义不同

实施办法:有关机关或部门根据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及有关法规、规定,就某一方面的工作或问题提出具体做法和要求。

实施意见:是上级领导机关对下级机关部署工作,指导下级机关工作活动的原则、步骤和方法。

2、特点不同

实施办法:具有很强的法规约束性,办法的条款都具体、完整,不能抽象笼统。

实施意见:

①、灵活性。意见的行文方向具有灵活性,既可以作为上行文,也可以作为下行文和平行文。

②、广泛性。意见广泛适用于各级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它对行文机关没有限制。

③、指示性和参考性。下行文的意见具有指示、指挥、指导的性质和功能。而上行文和平行文的意见具有参考和协商的功能。

④、时限性和连续性。一个问题解决了,一项工作完成了,有关意见也就自动失效。有的问题、工作、活动是长期的,有关意见的时效期就也会很长,而且还可以陆续出台补充意见或修改意见。

3、法律效力不同

实施办法:按照我国广义的法律文件按效力高低排序包括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政府规章、规范性文件。实施办法一般是行政法规,由国务院制定,具有很强的法律效力。

实施意见:行文机关可以是各级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法律效力没有实施办法强。

2. 省政府办公厅下发的意见会被执行吗法律效力如何

下发的意见会被执行,被下级部门执行。

按照法律效力来说,宪法最高,接下来依次是法律,行政法规,然后就是地方性法规,,在本省内是绝对有效的,下一级的条文公约一定不能违背上一级的内容。政府办公厅下发的应该属于行政规章,属于行政立法,行政机关有没有立法权在法学界还有争论但这是事实存在的,可以将其归结为一个抽象行政行为。

省级行政立法行为在本辖区内有效,他的上级行政机关也就是国务院可以撤销其立法,如果就该立法提起行政诉讼的话,司法机关是不能认定这个立法行为有没有效的,但是可以就其具体的行政行为作出撤销的判决。

(2)行政部门实施意见法律效力扩展阅读

1、法律生效的范围。包括:

(1)时间效力,指法律开始生效的时间和终止生效的时间;

(2)空间效力,指法律生效的地域(包括领海、领空),通常全国性法律适用于全国,地方性法规仅在本地区有效;

(3)对人的效力,指法律对什么人生效,如有的法律适用于全国公民,有的法律只适用于一部分公民。

2、通常,法律效力可以分为规范性法律文件和非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效力。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效力,也叫狭义的法律效力,指法律的生效范围或适用范围,即法律对什么人、什么事、在什么地方和什么时间有约束力。本章所讲的法律效力,即狭义的法律效力。非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效力,指判决书、裁定书、逮捕证、许可证的法律效力。

3、法律对人的效力在世界各国的法律实践中先后采用过四种对人的效力的原则:

①属人主义,即法律只适用于本国公民,不论其身在国内还是国外;非本国公民即便身在该国领域也不适用。

②属地主义,法律适用于该国管辖地区内的所有人,不论是否本国公民,都受法律约束和法律保护;本国公民不在本国,则不受本国法律的约束和保护。

③保护主义,即以维护本国利益作为是否适用本国法律的依据;任何侵害本国利益的人,不论其国籍和所在地域,都要受该国法律的追究。

④以属地主义为主,与属人主义、保护主义相结合。这是近代以来多数国家所采用的原则。我国也是如此。采用这种原则的原因是:既要维护本国利益,坚持本国主权,又要尊重他国主权,照顾法律适用中的实际可能性。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法律效力


3. 行政行为的法律效力有哪些

通常行政行为是指行政主体实施的能够产生法律效力的行为。这种行为是行政主内体所有行为中的一个部分,而不是全容部。行政行为的效力主要表现为:
(1)行政行为具有确定力
行政行为具有确定力是指有效成立的行政行为,具有不可变更力,即非依法不得随意变更或撤销和不可争辩力。
(2)行政行为具有拘束力
行政行为具有拘束力是指行政行为成立后,其内容对有关人员或组织产生法律上的约束力,有关人员或组织必须遵守、服从。主要表现为对行政主体和行政相对人的拘束力。
(3)行政行为具有公定力
所谓“公定力”是指行政主体作出的行政行为,不论合法还是违法,都推定为合法有效,相关的当事人都应当先加以遵守或服从。这是行政效率原则的要求。
(4)行政行为具有执行力
行政行为具有执行力是指行政行为生效后,行政主体依法有权采取一定手段,使行政行为的内容得以实现的效力。

4. 实施意见能作为法律依据吗

看是什么机关,是否公开,如果2者符合,可以。

5. 行政行为的效力有哪些

1、公定力

具体行政行为一旦作出,假定该行为合法,不因复议或诉讼而停止执行。回

2、确定力

具体行答政行为一旦作出,不得随意更改,已确定的行政决定公民无权自行变更,已确定的行政执法行为非经法定程序行政机关不得随意改变。

3、拘束力

具体行政行为生效后,必须按照已经确定的内容实施行为,即相对人必须遵守和实际履行行政行为规定的义务。

4、执行力

国家强制当事人实施具体行政行为所要求的义务。

(5)行政部门实施意见法律效力扩展阅读

行政行为的相关明细

据了解就效力而言,行政行为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其中的具体情况如下:

1、内部行政行为与外部行政行为,以行政行为的适用与效力作用的对象范围为标准划分。内部行政行为,如行政处分等;外部行政行为,如行政许可行为等。

2、抽象行政行为与具体行政行为,以行政行为的对象是否特定为标准划分。抽象行政行为,如制定行政法规、行政规章等行政行为,它包括行政立法行为与制定不具有法源性规范性文件的行为两类;具体行政行为,包括行政许可行为、行政处罚行为等。

6. 行政行为有什么法律效力

通常行政行为是指行政主体实施的能够产生法律效力的行为。这种行为是行专政主体所有行为中属的一个部分,而不是全部。行政行为的效力主要表现为:

(1)行政行为具有确定力

行政行为具有确定力是指有效成立的行政行为,具有不可变更力,即非依法不得随意变更或撤销和不可争辩力。

(2)行政行为具有拘束力

行政行为具有拘束力是指行政行为成立后,其内容对有关人员或组织产生法律上的约束力,有关人员或组织必须遵守、服从。主要表现为对行政主体和行政相对人的拘束力。

(3)行政行为具有公定力

所谓“公定力”是指行政主体作出的行政行为,不论合法还是违法,都推定为合法有效,相关的当事人都应当先加以遵守或服从。这是行政效率原则的要求。

惠州律师:网页链接

(4)行政行为具有执行力

行政行为具有执行力是指行政行为生效后,行政主体依法有权采取一定手段,使行政行为的内容得以实现的效力。

7. 行政法规和政府文件是否具有法律效力

答案1:《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八十九条第一款明确规定:作为最高国家行政机关,国务院可以“根据宪法和法律,规定行政措施,制定行政法规,发布决定和命令。”因此,制定行政法规是宪法赋予国务院的一项重要职权,也是国务院推进改革开放,组织经济建设,实现国家管理职能的重要手段。行政法规是国务院为领导和管理国家各项行政工作,根据宪法和法律,并且按照《行政法规制定程序暂行条例》的规定而制定的政治、经济、教育、科技、文化、外事等各类法规的总称。行政法规是具有法律效力的。
政府文件一般是指行政机关针对不特定的公民和组织制定并下发的除法律、行政法规、规章以外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不具有法律效力,但具有普遍约束力。

8. 行政行为通常具有的法律效力包括确定力

行政行为效力一般可分为公定力、确定力、拘束力和执行力四个方面。
(一)公定力
公定力是指行政主体在其职权范围内所为的行为,一经形成,在原则的上即应推定为合法,在未经法定机关通过法定程序撤销或宣布为无效之前,任何人不得否定其效力。
(二)确定力
确定力,也称为不可变更力,是指行政行为已经作出,其内容非以法律程序不得随意变更的效力。表现在两个方面:(1)对行政相对人的确定力。行政行为一经作出后,行政相对人必须服从。行政相对人如果对行政主体的行政行为不服,可以在法定的期限内,向特定的行政机关申请撤销或变更,或者在法定期限内依法申请复议或起诉,期间过后该行为即取得合法效力。(2)对行政主体的确定力。行政主体对自己所作的行政行为,也不得随意撤销或变更。如果发现该行为确有法定的撤销变更理由,必须由有权的行政机关以法定程序撤销或变更,并向行政性对人说明。
(三)拘束力
拘束力是指行政行为一经作出,其内容必须得到遵从、不得违反的效力。拘束力也表现的两方面:(1)对行政相对人的拘束力。行政行为一经作出,行政相对人负有服从和遵守行为内容的义务。(2)对行政主体的拘束力。行政主体本身也必须受到行政行为的拘束。行政主体的上级机关,也必须服从该行政行为的拘束,否则就构成越权或侵权。
(四)执行力
执行力是指行政行为一经作出,其内容必须完全地,实际地得到履行,当事人不得延误或抗拒的效力。我国行政法学界习惯上认为,执行力是针对行政相对人的,即相对人如不履行法定义务,行政主体即可依法采取强制措施,促使相对人履行义务,或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但实际上,执行力也可针对行政主体,如果根据行政行为的内容,行政主题负有某种义务而拒不履行或拖延履行,行政相对人也可以通过法定方式敦促行政主体履行其义务

9. 意见和通知的法律效力

通知下达既具有法律效力,在同一机关内指定的意见与通知上的内容不同时,应该看通知。

意见和通知的区别:

1、定义:意见的本意是人们对事物所产生的看法或想法;通知,是运用广泛的知照性公文。

2、文体:意见是上级领导机关对下级机关部署工作,指导下级机关工作活动的原则、步骤和方法的一种文体;通知用来发布法规、规章,转发上级机关、同级机关和不相隶属机关的公文,批转下级机关的公文,要求下级机关办理某项事务等。

3、法律效力:意见的指导性很强,有时是针对当时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发布的,有时是针对局部性的问题而发布的,意见往往在特定的时间内发生效力;通知下达既具有法律效力。

(9)行政部门实施意见法律效力扩展阅读:

法律对人的效力在世界各国的法律实践中先后采用过四种对人的效力的原则:

①属人主义,即法律只适用于本国公民,不论其身在国内还是国外;非本国公民即便身在该国领域也不适用。

②属地主义,法律适用于该国管辖地区内的所有人,不论是否本国公民,都受法律约束和法律保护;本国公民不在本国,则不受本国法律的约束和保护。

③保护主义,即以维护本国利益作为是否适用本国法律的依据;任何侵害本国利益的人,不论其国籍和所在地域,都要受该国法律的追究。

④以属地主义为主,与属人主义、保护主义相结合。这是近代以来多数国家所采用的原则。我国也是如此。采用这种原则的原因是:既要维护本国利益,坚持本国主权,又要尊重他国主权,照顾法律适用中的实际可能性。

热点内容
上海对外经贸法学调剂 发布:2025-02-06 18:04:15 浏览:464
公司会议纪要法律效力 发布:2025-02-06 17:55:50 浏览:966
法治限制党 发布:2025-02-06 17:53:18 浏览:680
劳动法非定时工作制 发布:2025-02-06 17:25:21 浏览:638
民法自然年 发布:2025-02-06 16:22:48 浏览:542
辽阳司法所 发布:2025-02-06 15:42:18 浏览:62
雇佣律师 发布:2025-02-06 15:30:25 浏览:278
刑事诉讼法第151条具体内容 发布:2025-02-06 15:09:35 浏览:271
法考界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教主 发布:2025-02-06 15:08:22 浏览:724
劳动法福建哺乳期 发布:2025-02-06 14:58:58 浏览: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