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知识 » 法律职业责任追究的原则

法律职业责任追究的原则

发布时间: 2022-05-12 07:54:52

⑴ 追究法律责任的原则是什么

法律责任追究 应把握的原则
一、责任法定原则
责任法定原则,是指追究违法行为人法律责任时,必须依据法律、法规或者规章规定的法律责任予以追究,法无明文规定不予处罚。《行政处罚法》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违反行政管理秩序的行为,应该给予行政处罚的,依照本法由法律、法规或规章规定,并由行政机关依照本法规定的程序实施。没有法定依据或者不遵守法定程序的处罚无效。”此条说明没有依照法律规定和违反法定程序作出的处罚无效,《刑法》规定“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依照法律定罪处刑,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不得定罪处刑”。此规定表明,罪刑法定和无法律明文规定不得定罪的原则。
但值得注意的是法与法之间出现冲突的时候怎么办?例如:《药品管理法》第八十二条规定,伪造、变造、买卖、出租、出借许可证或者药品批准证明文件……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行政许可法》第八十条规定,被许可人涂改、倒卖、出租、出借行政许可证件,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行政许可证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然而《刑法》第二百八十条只对伪造、变造、买卖国家机关公文、证件、印章的行为作出刑罚规定,并未对倒卖、出租、出借许可证的行为作出刑罚规定。笔者认为,此时应根据“罪刑法定”的刑事处罚原则,执法机关不能对倒卖、出租、出借许可证的行为按照《刑法》第二百八十条的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二、公开、公正原则
公开原则是关于透明度的问题。公开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依据公开。法律作为行为规则,其指导和评价作用的前提是法律必须为公众所知,人们才有遵守法律的可能。凡是涉及对违法行为给予处罚的规定必须公布,未公布的规范文件不能作为处罚依据。二是处罚公开。《行政处罚法》规定“行政机关在作出行政处罚决定之前,应当告知当事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事实、理由及依据,并告知当事人依法享有的权利。”这里的告知权利制度是指行政机关在作出行政处罚时应当告知当事人陈述、申辩、听证的权利,在作出处罚决定之后,还应告知其申请复议和提起诉讼的权利。
公正原则强调的是一种合理性,合理性一般针对的是自由裁量(裁定)行为。遵循公正原则必须做到:一是同等情况相同处罚,即两个以上违法者在违法行为的事实背景,情节等方面完全相同,处罚结果一定相同。二是遵守公正的程序原则。法律规范规定处罚程序是为了实现结果的公正,因此行政机关实施行政处罚时应当遵守法定程序,允许当事人有陈述申辩的权利。三是行政处罚与违法(包括犯罪)行为相适应,即处罚轻重程度必须与违法行为的性质、社会危害性的大小等相称或相均衡。
三、处罚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处罚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是我国法律制度的最大特色,它既体现了处罚的预防目的,又反映了“教育为主,处罚为辅”的精神,这一原则有两方面的含义:
一是对违法行为人必须依法严肃处理,不能姑息迁就,因为处罚对于被惩处者来说,是其对违法行为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二是要将教育贯穿于处罚工作的始终,使惩处立足于教育、挽救和防范。遵循处罚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既要克服“不教而诛”,单纯惩处的倾向,又要克服否定惩处作用,认为“教育万能”的思想。只有把惩处与教育、惩处与防范、治标与治本很好地结合起来,才能发挥处罚的最大效果,实现处罚的最终目的。
四、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定性准确的原则
事实清楚是指违法行为发生的时间、地点、动机、目的、手段、后果以及其他有关情况必须清楚,这是对违法行为正确定性的客观基础。
证据确凿是指据以认定违法行为和给予违法行为人处罚的证据必须能够充分证明违法行为的存在以及违法行为的性质、情节和危害程度,对不能充分证明违法行为客观情况的证据则不能采信。证据确凿的内容包含四个层次:一是证据必须真实,所取得的证据要能经得起现实和历史的检验。二是证据必须与案件有内在的联系。三是证据必须充分,能够将违法事实证明清楚,得出的结论是唯一的。四是证据之间不能有矛盾。
定性准确是指在事实清楚、证据确凿的基础上,对违法行为人违法事实的性质认定确实无疑。要做到定性准确,必须要有正确认定案件性质的依据。这里的依据是指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政府规章和国务院的决定。除此以外,任何规范性文件都不能作为处罚定性的依据。
五、法律责任不能替代原则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因违法应受到行政处罚或者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因违法应受到行政处分,其违法行为对他人造成损害的,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责任;违法行为构成犯罪的,应当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不得以行政处罚或者行政处分代替刑事处罚。违法行为构成犯罪,人民法院判处拘役或者有期徒刑时,行政机关已给予当事人行政拘留的,应当依法折抵相应刑期;违法行为构成犯罪,人民法院判处罚金时,行政机关已经给予当事人罚款的,应当折抵相应罚金。根据法律责任不能替代原则,行政机关办理行政处罚或行政处分案件时,发现当事人的违法行为构成犯罪的,应依照《行政处罚法》、《行政执法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的规定》的规定,将案件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发现不属于自己管辖的行政案件,应当移送有管辖权的行政机关给予处罚。

⑵ 法律责任的归责原则有哪些

1、过错责任原则

是指以过错作为归责的最终构成要件。即行为人的侵权行为给对方造成损害,须行为人在主观上存在过错才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过错责任是侵权责任的一般归责原则,除法律法规规定的特别侵权行为外,一般侵权行为均适用过错归责原则。

2、过错推定责任原则

是指基于法律的特别规定,推定加害人存在过错而应承担侵权责任,加害人能够证明自己没有过错的除外。

过错推定责任原则主要情形有:

(1)机动车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之间发生交通事故,机动车驾驶者适用过错推定;

(2)建筑物、构筑物或者其他设施及其搁置物、悬挂物发生脱落、坠落,建筑物、构筑物或者其他设施倒塌致人损害,堆放物致人损害,适用过错推定;

(3)林木折断造成他人损害,对林木所有人或管理人适用过错推定;

(4)动物园发生动物致人损害时,对动物园适用过错推定;

(5)幼儿园、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因未尽到教育、管理职责致在其学习、生活的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受到人身损害,教育机构应承担相应责任,除非教育机构能证明其已尽管理职责。

3、无过错责任原则

又称严格责任原则,是指基于法律的特别规定,受害人能够证明损害是加害人的行为或者物件所致,加害人就应当承担民事责任,而不论其是否存在主观上的过错,除非加害人能够证明存在法定抗辩事由。

目前法律规定承担无过错责任的情形主要由:

(1)被监护人致人损害,监护人承担无过错责任;

(2)用人单位对工作人员的行为侵害他人承担无过错责任;

(3)个人之间形成劳务关系,提供劳务一方因劳务造成他人损害,由接受劳务一方承担侵权责任;

(4)产品缺陷致人损害时,生产者承担无过错责任;

(5)高度危险作业致人损害的,侵害人承担无过错责任;

(6)环境污染致人损害的,排污单位承担无过错责任;

(7)饲养的动物致人损害的,饲养人承担无过错责任。

4、公平责任原则

是指加害人和受害人对造成的损害事实均没有过错,而根据公平的观念,在考虑当事人的财产状况、支付能力等实际情况的基础上,由双方分担损失。

⑶ 坚持责任追究原则包括哪些内容

这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对引发矛盾的责任追究;二是对矛盾调处不作为的责任追究。对引发矛盾的责任追究,一方面是从法律的角度落实对行政行为和民事行为的责任问题;另一方面可以从源头上减少人民内部矛盾的产生。同时,只有坚持对矛盾调处不作为的责任追究,才能更好地落实“属地管理、分级负责,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促进人民内部矛盾的合理解决。

⑷ 法律责任的归责原则主要包括

法律分析:1、过错责任原则。行为人因过错侵害他人民事权益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2、无过错责任原则。行为人造成他人民事权益损害,不论行为人有无过错,法律规定应当承担侵权责任的,依照其规定。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一千一百六十五条 行为人因过错侵害他人民事权益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依照法律规定推定行为人有过错,其不能证明自己没有过错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第一千一百六十六条 行为人造成他人民事权益损害,不论行为人有无过错,法律规定应当承担侵权责任的,依照其规定。

⑸ 法律责任的规则要坚持的原则有哪些

法律责任的认定和归结简称“归责”,它是指对违法行为所引起的法律责任进行判断、确认、归结、缓减以及免除的活动。
(一)归责原则
归责原则体现了立法者的价值取向,是责任立法的指导方针,也是指导法律适用的基本准则。归责一般必须遵循以下法律原则:
1.责任法定原则。其含义包括
(1)违法行为发生后应当按照法律事先规定的性质、范围、程度、期限、方式追究违法者的责任;作为一种否定性法律后果,它应当由法律规范预先规定。
(2)排除无法律依据的责任,即责任擅断和“非法责罚”。
(3)在一般情况下要排除对行为人有害的既往追溯。
2.因果联系原则。其含义包括:
(1)在认定行为人违法责任之前,应当首先确认行为与危害或损害结果之间的因果联系,这是认定法律责任的重要事实依据。
(2)在认定行为人违法责任之前,应当首先确认意志、思想等主观方面因素与外部行为之间的因果联系,有时这也是区分有责任与无责任的重要因素。
(3)在认定行为人违法责任之前,应当区分这种因果联系是必然的还是偶然的,直接的还是间接的。
3.责任相称原则。其含义包括
(1)法律责任的性质与违法行为性质相适应。
(2)法律责任的轻重和种类应当与违法行为的危害或者损害相适应。
(3)法律责任的轻重和种类还应当与行为人主观恶性相适应。
4.责任自负原则。其含义包括:
(1)违法行为人应当对自己的违法行为负责;
(2)不能让没有违法行为的人承担法律责任,即反对株连或变相株连;
(3)要保证责任人受到法律追究,也要保证无责任者不受法律追究,做到不枉不纵。
(二)免责免责是指行为人实施了违法行为,应当承担法律责任,但由于法律的特别规定,可以部分或全部免除其法律责任,即不实际承担法律责任。 免责的条件和方式可以分为:
1.时效免责。
2.不诉免责。
3.自首、立功免责。
4.有效补救免责。即对于那些实施违法行为,造成一定损害,但在国家机关归责之前采取及时补救措施的人,免除其部分或全部责任。
5.协议免责或意定免责。这是指双方当事人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通过协商所达成的免责,即所谓“私了”。
6.自助免责。自助免责是对自助行为所引起的法律责任的减轻或免除。所谓自助行为是指权利人为保护自己的权利,在情势紧迫而又不能及时请求国家机关予以救助的情况下,对他人的财产或自由施加扣押、拘束或其他相应措施,而为法律或公共道德所认可的行为。
7.人道主义免责。在权利相对人没有能力履行责任或全部责任的情况下,有关的国家机关或权利主体可以出于人道主义考虑,免除或部分免除有责主体的法律责任。
编辑本段惩罚性责任与补偿性责任
根据追究责任的目的分为补偿性责任和惩罚性责任
惩罚,即法律制裁,是国家以法律的道义性为基础,通过强制对责任主体的人身和精神实施制裁的责任方式。
补偿,是国家以功利性为基础,通过强制力或当事人要求责任主体以作为或不作为形式弥补或赔偿所造成损失的责任方式。

⑹ 在我国,法律责任的归责原则主要有

在我国,法律责任的归责原则主要有责任法定原则、责任相称原则、因果联系原则。

归责原则的概念,在司法实践和法学研究中都具有重要地位。

归责原则对侵权行为法之适用,在司法实践和法学研究中则常常被当作一个预设的前提,似乎重要得不言而喻,无需画蛇添足多作限定。

由此导致的直接后果,是在对侵权行为法进行研究、对民事侵权案件进行分析和审理时,归责原则的讨论自觉不自觉地被提高到了就侵权行为法整体而言的层次。

(6)法律职业责任追究的原则扩展阅读:

归责原则的特点:

1、各项归责原则之间须相互作用和补充,而不是自相矛盾,相互抵消;其次,归责原则体系须体现法律的全部功能;

2、归责原则体系须具有周延性适用范围,能够指导各种案件的处理;

3、归责原则的体系须有明确的法律依据。

两在归责原则的地位必然有着轻重之分,过错责任原则在中国的归责原则体系中必然有着轻重之分,过错责任原则在中国的归责原则体系中必然处于核心地位,至于公平责任原则不过是对过错责任原则的补充。

以致于中国的司法实践中,法官对案件的处理首先考虑的是行为人是否有过错,能否适用过错责任原则。

当调查举证发现行为人不存在着过错问题或无法证明行为人是否有过错时,才考虑行为人的行为是否在法律规定的情形之中,是否适用特殊的过错责任原则——过错推定原则,以保护受害人的利益。

而当出现行为人没有过错,其行为又不属过错推定适用范围的情况时,才考虑适用公平责任原则予以解决。

⑺ 法律责任的归责原则是什么

【法律分析】
所谓归责原则是指据以确定侵权民事责任应由行为人承担的理由、标准或者说最终责任归属决定性的根本要素。而侵权的归责原则,实际上是归责的规则,它是确定行为人的侵权民事责任的依据和标准,也是贯穿整个侵权行为法之中,对规范各个侵权法起着统帅作用的立法指导方针。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责任法定原则,是指法律责任作为一种否定的法律后果应当由法律规范预先规定,包括在法律规范的逻辑结构之中,当出现违法行为或法定事由时,按照事先规定的责任性质、责任范围、责任方式追究行为人的责任。其包括以下内容:刑事法律是追究刑事责任的唯一法律依据,罪刑法定;由特定的国家机关或国家授权的机构归责;反对责任擅断;反对有害追溯;同时,允许人民法院行使一定的自由裁量权,准确认定和归结行为人的法律责任。(2)因果关系原则,不仅包括人的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还包括人的意志、心理、思想等主观因素与外部行为之间的因果关系。其内容包括:在认定行为人违法责任之前,应当首先确认行为与危害或损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在认定行为人违法责任之前,应当首先确认意志、思想等主观方面因素与外部行为之间的因果关系;在认定行为人违法责任之前,应当区分这种因果关系是必然的还是偶然的,直接的还是间接的。(3)责任与处罚相称原则,其是法律公正精神在归责原则上的体现。其内容是:法律责任的性质与违法行为性质应当相适应;法律责任的轻重和种类应当与违法行为的危害或者损害相适应;法律责任的轻重和种类还应当与行为人主观恶性相适应。(4)责任自负原则,是指违法行为人应当对自己的违法行为负责,既要保证责任人受到法律追究,又要保证无责任者不受法律追究。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一千一百六十五条 行为人因过错侵害他人民事权益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依照法律规定推定行为人有过错,其不能证明自己没有过错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第一千一百六十六条 行为人造成他人民事权益损害,不论行为人有无过错,法律规定应当承担侵权责任的,依照其规定。

⑻ 职业责任归责原则有那两类

属于严格责任原则.因为其是有免责情况的;有明显的提醒和保护措施
就可以免责,这是和无过错责任区别...因为举证责任比较特殊,这是和过错责任的区别..
无过错责任:强调不论是否有过错,只要有损害就有责任.
过错责任;有过错就有责任.
公平责任;过错责任和无过错责任没有规定,采用严格责任原则有失公平才使用...
过错推定是归责原则是有种归责方式,.....过错责任,无过错责任,严格责任,公平责任原则是归责原则,两者不是平行的,,它属于严格责任的一种归责方式...

热点内容
劳动法对社保的社会意义 发布:2025-02-06 09:39:12 浏览:90
任慧律师 发布:2025-02-06 09:15:42 浏览:238
对照准则条例自查报告 发布:2025-02-06 09:07:41 浏览:317
教师资格证教育法律法规责任 发布:2025-02-06 08:59:27 浏览:636
职业道德第 发布:2025-02-06 08:39:44 浏览:2
法院书记员记录 发布:2025-02-06 08:21:07 浏览:803
司法考试费 发布:2025-02-06 08:18:49 浏览:62
司法局年度总结 发布:2025-02-06 08:03:47 浏览:304
道德实践日记500字 发布:2025-02-06 07:31:52 浏览:321
江苏预备法官培训 发布:2025-02-06 07:26:12 浏览: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