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实用法律知识普及刑法专题
『壹』 大学生应该学习哪些法律知识
民法,合同法,经济法,刑法
大致了解即可,主要是经济类的法律和日常纠纷会涉及到的法律。像诉讼法之类的法律,由律师就行了,一般不需要了解
『贰』 大学生应掌握的基本法律常识有哪些
大学生应掌握的基本法律常识有:
首先,应培养学生依法办事的思想观念,不仅要遵纪守法,而且要监督社会主义法律的遵守和执行, 坚决同一切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使社会主义法制得以真正实现。
其次,培养宪法和法律具有最高权威的观念。树立法律权威即尊重宪法和法律的权威。任何个人和机关、组织都不具有超越干法律之上的权力,都必须依法办事,坚决反对“权大干法”,“人情大干法”的法律虚无主义观念。使大学生认识到自己在国家生活中所处的地位,无条件地服从和遵守国家的宪法和法律。
再次,也即最重要一点,即培养大学生权利义务相一致的观念。法律最主要的精神即强调权利与义务的统一性。公民要正确对待权利义务关系,既要依法行使法律赋予公民的权利,也要履行法律赋予公民的义务,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公民意识,以社会主义法律为武器,捍卫自己的正当权利,在享有个人所拥有的权利时,不忘记尊重和承认他人的合法权益,不忘履行对国家,对社会,对他人的义务。同时,应杜绝一切不劳而获的错误思想,培养只有付出才有收获的良好观念。
另外,应培养大学生法律与自由相统一的观念。我国宪法和法律从各个方面规定了公民的权利义务,人们在法律规定的范围以内,有着极为广阔的自由活动天地。公民在行使自己权利时要慎重考虑自己的言论、行为的社会效果,不得损害国家、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全民的合法权益。大学生应树立与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密切联系的自由现,珍惜和维护安定团结的局面。
最后,应培养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主要指公民不分性别、民族、种族、职业等一律平等地享有法律规定的权等地承担法律规定的义务,不管是什么人,只要是犯了法,都要依法受到追究。公民在运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许任何人享有特权。平等原则是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律的精髓,也是邓小平同志一贯强调的法制原则,所以要教育大学生树立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
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
(一)进行普法教育
要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必须采取多种途径和灵活多样的方法。1998年教育部关于“两棵”课程设置意见中提出,“法基”课通过让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基本理论观点和邓小平民主法制思想,基本的法律基础,理解宪法和法律的基本精神、基本规定,理解和实践十五大报告中提出的“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提高对法的重要性的认识,从而增强大学生法律意识。根据这一规定,在实际大学教育中则要坚持高校的普法教育。现今高校课程中也几乎都没有法律基础课,但在开展普法教育及开设法基课程时,应注导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现今虽多数高校均已开设法律课程,但由于是公共课,课时少,学生多不加以重视,许多学生只求在期考中成绩合格,这与当初教育部关于设置此课程的初衷相违背。作为一名法学教师,笔者从“教“这方面谈谈在对学生进行普法教育的几点建议。第一,教学内容选择:如前所述,法基课属大学课程中的公共课,课时少因此在教学中,法学内容的选择尤为重要。应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与需要,有针对性地突出重点,在‘少而精”方面作文章,应讲授与学生有一定联系的部门法,如民法、刑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劳动法等,由干与学生密切相关,因此也容易提高学生兴趣,增强普法效果,从而也使学生通过普法教育了解法律,值得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第二点即要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以往的普法教育,法学教师多采用讲.授这一单一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上课提不起精神,更不用说去努力学习法,以法保护自己。因此,加强对教学方法的改进也是真正提高普法效果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在教学中因采用多种方式方法,比如课堂讨论,多进行案例分析,结合录像等多媒体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能使普法达到我们所要达到的效果。
(二)多组织学生进行与法律有关的活动
只是通过开设法基课程,进行普法教育,不足以使学生真正提高法律意识。普法教育毕竟过于抽象,要真正唤醒学生的法律意识,应采取一些更具体,更行之有效的办法,针对大学生年龄及性格特点,把法律意识的培养同组织活动相结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组织学生开展“模拟法庭”活动。学生通过自己模拟法官、律师、检察官、被告等角色,能更加深刻地把我国一些诉讼法程序掌握,也通过模拟对犯罪分子的审判,对旁听的学生起到震慑作用,提高他们守法的警惕性,从而自觉守法。
2.组织一些有关法学方面的知识智力竞赛,如前所述,我们的法学课程由于课时少,在教学;中,我们只能采用“少而精”的方法,在部门法选择上,磨刀能控与崇全有密切共连的几门部门法,但中国法学精深,我们要全方位了解我国法律,从而更全面提高我们的法律意识。则可通过开展以“某法”为主题展开知识智力竞赛,学生通过这一活动,能主动去学习合同法内容,提高学法兴趣,何乐而不为。
3,可组织学生去法院旁听。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很多是课一堂——宿舍——食堂三点一线,大学生涯极为枯燥,通过组织学生去校外分听法庭审理,能开拓视野,也能深入社会,了解社会的某方面,从而使学生能更深切地体会到用法律保护自己的重要性。另外,对于现今社会上的一些著名案例,诸如“胡长青受贿案”、“远华特大走私案”等一些重大复杂案例,可组织学生看录像,或请有关办案人员或著名法学专家来校开讲座,既能让学生了解时事,也能更深切体会法律的权威,树立“法大于权”的论点,从另一层面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
4,要彻底培养学生法律意识,转变大学生某些错误观念,也要重视提高大学生的文化思想道德水平,特别要同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结合起来,一个人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就为其法律意识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主观要件。(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培养大学生法律素质,并把法律素质作为现代人素质的主要方面。大学生是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骨干力量,不学法,不懂法,没有相应的法律知识.就不适应时代需要。因此,我们应努力提高法学教学质量,真正培养出一批具有全面法律意识的大学生。
『叁』 大学生应知道的法律常识是什么吧 具体的法律条款
法律常识是一些老百姓必知的,跟日常生活、工作和权益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是我内们应该且必容须具备的基本常识。如今,法律已经渗透到了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教育就业、创业投资、邻里关系等各个角落,了解一些基本的法律常识,即通常所说的“懂法”,才能增强法律意识,守法用法,以法护身:不懂法,则法律意识淡薄,容易以身触法,害己害人。正如一段普法三字经所言:“不懂法,害处大:如盲人,骑瞎马:学法规,长知识;心明亮,走天下。” 为了帮助读者轻松掌握日常必知必备的法律常识,以法律的思维理智判断世间的是非曲直,从而规范行为、明白生活、理智处世、合法维权,《法律常识全知道》汇总了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2000个法律常识,通过案例、法律解析、法条链接3个板块,对我们在婚姻家庭、遗产继承、合同纠纷、物业纠纷、房屋买卖租赁、交通事故、医疗事故、工伤赔偿、消费理财、著作发明、刑事犯罪、诉讼程序等方面经常遇到的法律问题进行解答,使我们快速、便捷地找到法律上的解决办法,自己就能轻松解决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法律问题,是个人、企业经营、家庭必备的法律工具书。
『肆』 大学生最应该了解的法律法规有哪些
大学生生活
-
-
-
《民法通则》《刑法》这两部法律贯穿日常生活
大学生就业
-
-
-
《劳动法》《合同法》我觉得大学生最需要掌握这两部法律,因为很多用人单位很不道德,要学会用法律保护自己
大学生消费
-
-
-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这个应该不用解释了
大学生结婚
-
-
-
《婚姻法》现在这个现象很普遍~大学生结婚也成了时尚
大学生读书
-
-
-
《知识产权法》为什么强调这个法,因为很多大学生有自己的专利或者论文,要学着保护自己的权益
『伍』 大学生法律法规常识基本知识
大学生首先他每年都会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与法律基础的学习,所以会懂基本的知识和常识,指导基础的法律法规,并且能够践行自己的权利和义务
『陆』 有哪些大学生需要了解的法律常识
我记得最清楚的就是饭店没有权利不让你自己带酒水,这一点是我从QQ空间上看的,看完之后我才意识到正是大家的纵容才导致了一些不合理的事情变得合理。我一直都觉得有些店不让你自带酒水是正常的,因为你带了就不会再买店家的了,所以店家的收入就减少了,这样一看,不允许自带酒水是一件很合情合理的事情。
后来在学校的群里有好多人都说自己的家教钱也被压下去了,有好多人都是这种情况,后来惊动了校里,就有校级组织家教部老师专门来教导我们说自我维权,去查劳动法,去看民法通则,签了合同的去查合同法等,虽然不知道后续,但是最起码知道该怎么做了。所以在外兼职的学生一定要具备这点法律知识,别被人压榨脑力体力到最后还得不到报酬。
『柒』 大学生如何利用法律知识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知法懂法才能守法护法,增强法律意识的前提是了解法律知识。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中流砥柱,肩负着建设祖国和家乡的重任。因此,增强法律意识至关重要,可以通过加强法律知识学习来达到目的。
加强法律知识学习可以通过两种渠道:
首先,学校可以开设法制课,利用多媒体等手段向大学生普及基本的法律知识,传达法律精神。
其次,大学生个人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观看法律知识讲座、阅读法律方面的书籍。双管齐下才能事半功倍,这样可以帮助大学生加强法律知识学习,增强法律意识。
具体做法
首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选修几门法律专业的课程,阅读一些法律方面的书籍,增加自己的法律知识储备;提议班级开展一些“关于增强法律意识”为主题的办会,观看法律宣传片,并积极参与发言讨论。各个高校的法学系都会经常组织一些关于法律的演讲比赛,可以申请报名,参与其中。
参加法律宣传长廊活动,与身边人交流学习,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法律知识培训及讲座等,法学院的同学定期在课上会开展模拟法庭等实践课程,没课的时候可以到场旁听并积极参与课后的社会实践活动。
修学校法律课程的学校的法律课程一般是法学院学生的必修科目,其他学院的学生想学习法律课程可以选择学校的法律课程,大部分大学开设法律基础科目让大学生选择,大学生在选择这部分课程的时候,把这些作为必修科目来对待。
日常生活中,时时处处都有不同程度的违法行为发生。在面对违法行为和违法分子时。大学生朋友可以利用法律知识,在保证自身安全的情况下,与违法行作斗争。在实践中增强法律意识,捍卫法律的权威。
为了参加学校的普法活动,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各地的大学都不定期地进行普法活动,例如,法学部的“模拟审判”,组织大学生去法院旁听事件的审判,参加大学生法律社团的大学有很多社团,其中法律社团是非常重要的社团。
大学一年级学生选择社团的时候,可以选择法律相关的社团,这样的话,不仅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法律意识也会变强,看法律录像和书,有很多关于法律的录像和书。
大学生可以自己看有关法律的录像和书,了解刑法、民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劳动法、合同法等相关内容,当自己的权益受到侵害时,要学会用法律武器维护合法权益。
『捌』 作为一个大学生应该懂哪些基本法律
对新时来代大学生而言,健全法治意识自的基本要求是,一要增强尊崇宪法、尊崇法律的法治意识,树立宪法至上的法治观念;
二要增强规则意识,明确守法守规是每一个法治国家中公民的基本意识,坚持依法办事,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当代大学生应当做到懂规矩、守规则、依规范,坚守规则红线、明确法律底线;
(8)大学生实用法律知识普及刑法专题扩展阅读:
当代大学生要培养法治素养,就要不断加强法治知识的学习,包括关于法治和法律规定方面的知识和法治原理方面的知识。除了在大学课堂获得相应的法治知识之外,收听收看法治方面的广播电视节目、阅读法律类的报纸杂志等都是较好的获取法治知识的途径。
并通过加强法治方法的训练,养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来处理日常生活中各种问题的习惯,养成遵循法律要求、依据法律规定、按照法律程序办事的行为习惯,牢固树立规则意识和责任观念,并在日常的专业学习中加强法治知识和思维方法的运用。
使自身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法治知识结合起来,为适应新时代发展所需要的综合素养奠定基础,全面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和能力。
『玖』 大学生法律小常识
法律小常识一
1.如果你在街头看到有人兜售小国旗,你一定要知道这种小国旗是违反法律规定的,是不允许使用的。如果你仅仅是想装饰你的案头或房间,那么请你使用鲜花,而不要使用国旗。
2.如果你现在还很年轻,却很关心年老后的退休金问题,那么你首先应该关心的是你的单位是否已依法参加了社会保险。社会保险将使劳动者在年老、患病、工伤、失业、生育等情况下获得帮助和补偿。
3.如果因为某种原因你的家庭在充分协商的基础上采取了人工授精的方法生育了孩子,那么这个孩子当然就是合法的婚生子。你必须充分保证他的一切权利得以实现,不能以任何借口剥夺之。
4.如果你遇到了一个司法人员,他张口就自吹自擂有通天的本领,并且步步紧逼向你要钱要物非要帮你办什么事不可,那么这个人可能就是冒牌货,你要当心了。
5.如果你下班回家发现被盗,你的第一个任务是马上报案,然后等待公安人员勘查现场。你千万不要急着去看家里丢了什么东西而贸然闯入,有时候破案的线索就在那些很容易被破坏的蛛丝马迹中。
6.如果你接受了父母的大笔馈赠,最符合法律的做法是让你的父母给你写下字据。因为将来一旦有纠纷,法律可只认证据。
法律小常识二
1.如果公安人员在执法活动中违反法定程序或者滥用职权、刑讯逼供、徇私舞弊,你可以提出控告,受理控告的是公安机关的信访部门。
2.如果你要打官司,至少该了解以下几种案件的收费情况。离婚案件,每件10元至50元,涉及财产分割超过万元的,超过部分按1%缴纳。侵害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案,每件缴纳50元到100元。财产案件,以争议金额的百分比缴纳。千元以下,每件50元;千元至5万元,按4%缴纳;5万元至10万元,按3%缴纳;百万元以上,按0.5%缴纳。劳动争议案,每件30元至50元。
3.如果你面临着一场因你缺席而判决的对你不利的官司,那么你可以提出证据证明法院传唤方式不合法,即没有用传票,或者传票没有依法定方式送达给你,法院送达传票必须有回证。你以此为理由提出申诉,就可能赢得法院重审此案。
4.如果你是位女性,当你在公共场所受到骚扰时,你要义正词严地大声抗议。胆怯和忍气吞声只能引来更肆无忌惮的骚扰。
法律小常识三
这些招聘行为被禁止:
1.提供虚假招聘信息;
2.招用童工和无合法证件的人员;
3.向求职者收取招聘费用;
4.向被录用人员收取保证金或抵押金;
5.扣押被录用人员的身份证等证件;
6.以招用人员为名牟取不正当利益或进行其他违法活动;
7.以性别、民族、种族、宗教信仰为由,拒绝录用或提高录用标准(国家规定不适合从事的工种和岗位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