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知识 » 口头开玩笑有法律效力吗

口头开玩笑有法律效力吗

发布时间: 2022-05-13 15:01:36

❶ 口头协议具不具有法律效力大神们帮帮忙

口头协议有效。
民事法律规定,订立合同的形式有两种:第一种是口头形回式答,第二种则是书面形式。以口头形式订立的协议或者合同,只要是出于双方的真实意思表示则为有效的。例外情形:当法律明确约定合同的形式是要式合同,即必须签订书面合同形式的,若当事人只作出口头表达,未签订要式的书面合同的,视为未达成协议。_

❷ 口头答应是否有法律效力

也是具有法定效力的,因为从法律上来讲,合同有书面合同和口头合同之分,口头的答应就是口头的合同呀。

❸ 开玩笑犯法吗

无论在什么场合开一个普通的玩笑是不犯法的,只不过逗大家一笑,显得你们还有幽默感。
有时你无意的一个玩笑,在无意中伤害了他人,这是不可取的,最好跟人家道歉。
更有甚者因一个普通的玩笑,升级导致骂街打架,误伤他人这是违法的,甚至使他人受伤,致残,或者死亡,这就是犯罪了。要看你开的什么玩笑、玩笑开得有多大,如果玩笑开的过火了造成了严重后果一定是要承担相应的责任,类似这种案例有很多,举个例子,你开玩笑给他人起外号,结果因为这个外号造成他人在生活或工作中名誉受到损害,相应的呢就需要承担赔礼道歉、回复名誉、赔偿损失、精神顺还赔偿等相关法律责任。不过,如果只是普通的,适度的玩笑是不会造成这样的严重后果的。首先看场合和氛围。在正确的场合
如果是辩论会
或者乱砍的时候是不涉及到法律底线的。但是,在很多公共场合我们要是要注意我们的言辞和语气心态。辩论会就是很好的例子因为在辩论的时候
我们的唯一目的就是驳倒对方的观点
如果你考虑到法律界线。那么,你就多虑了!根据我国法律规定,违法犯罪要符合几个要件:
1要有主观动机
2要有客观事实。
如果开玩笑只是口头上说,并没有付诸实际行动,“想象犯”不能定罪!

❹ 开玩笑给出的借条和承诺书具有法律效应么

开玩笑给出的借条和承诺书具有法律效力。

借条,是表明债权债务关系的书面凭证,一般由债务人书写并签章,表明债务人已经欠下债权人借条注明金额的债务。只要当事人没有欺诈、胁迫,内容不违法,签字后就具有法律效力。

民法通则》第五十五条 民事法律行为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二)意思表示真实;
(三)不违反法律或者社会公共利益。

❺ 在法学/法律上,“开玩笑”属于什么行为

民法上属于意思表示不真实的法律行为(★★★)
意思表示不真实。分为有意的不真实(真意保留、戏谑行为、虚伪表示、隐藏行为)与无意的不真实(重大误解)。所谓"有意的不真实",指表意人于表意时知道表示出来的意思与其内心真意不一致。反之,表意人于表意时不知其表示出来的意思与其内心真意不一致的,则为"无意的不真实"。
因此,若是“开玩笑”,则可能为真意保留、戏谑行为、虚伪表示即双方虚假行为。
1.真意保留。又称单独虚伪表示,指行为人故意隐瞒其真意,而表示与其真意不同之意思的意思表示。真意保留的构成要件为:①须有意思表示;②表示与内心真意不一致;③须表意人明知其表示与真意不符。真意保留的效力:①原则:有效。②例外:其不一致为相对人所明知者,无效(注意:此点对结婚不适用)。但该无效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
2.戏谑行为。谐谑行为是真意保留的一个变种,但法律效果截然不同。戏谑行为的要件:①表意人的意思表示属于真意保留;②表意人有理由期待,其不一致的意思表示不至于被对方误解(即:有正当的理由期待对方正确理解自己的意思,明了自己内心的真意)。戏谑行为的法律效力:①戏谑行为的意思表示一律无效(无论相对人是否信以为真)。②若相对人对戏谑行为信以为真,戏谑者(依照诚实信用原则)有义务不迟延地向对方澄清误会,避免对方遭受合理的信赖利益损失。
3.虚伪表示。又称"双方虚假行为",指表意人与相对人通谋而为虚假的意思表示。虚伪表示要件:①须为有相对人的意思表示(否则不能形成"通谋");②须表示与真意不符;③须表意人与相对人通谋。所谓"通谋",指表意人与相对人互相故意为非真意的表示。虚伪行为的效力:①在当事人间,因当事人无受其拘束的意思(无法效意思),故虚伪表示无效。换言之,虚伪表示之当事人一致的意思就是该意思表示不发生效力,当然应无效。②虚伪表示的无效,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
答案如上,望采纳。如有问题欢迎追问

❻ 口头授权有法律效果吗

1、众所周知,开玩笑都是不算数的。所以明显属于开玩笑的口头协议也是回不算数的。答这在我国民法上可以说是不具有的发生法律关系的表示。 2、但是,口头协议是有效的,是受法律保护的,特别是有证人、录音等证据的情况下。 我国合同法是保护口头协议的,但是要有证据。

❼ 夫妻开玩笑写下的协议是否有法律效力

所谓协议,是双方或多方签署的协商一致的,需要共同遵守的文本或文书。对签署的各方具有约束力。协议对其他自然人或第三人没有约束力。协议本身不具法律效力,但对签署方具有约束力。协议只是一份内部约定,不足以在法律层面对抗第三人或其他社会团体或组织。另外,协议应当充分考虑到家庭其他成员的权益,尤其是未成年人子女的权益。所以,签定协议需要格外慎重。

热点内容
看社会与法写一篇小故事 发布:2025-02-06 06:33:11 浏览:312
王群司法局 发布:2025-02-06 06:19:40 浏览:429
婚姻法2018年 发布:2025-02-06 06:07:44 浏览:633
万国道德会王凤仪 发布:2025-02-06 05:53:42 浏览:270
2016三大诉讼法对比pdf 发布:2025-02-06 05:45:34 浏览:779
法官阁下21 发布:2025-02-06 05:42:42 浏览:501
司法审计费用 发布:2025-02-06 05:12:05 浏览:487
民法分论论文 发布:2025-02-06 05:00:30 浏览:983
社会主义的职业道德 发布:2025-02-06 05:00:26 浏览:402
社会与法我想要个家 发布:2025-02-06 04:46:44 浏览: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