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常委会决定的法律效力
1. 人大形成的决定叫什么
摘要 您好,很高兴为您解答,经查询,全国人大常委会是我国的立法机构的常设机构,它作出的决定、条例与它所制定的**法等规范性文件都一样,都是法律,只是表现形式不同。
2. 全国人大和常委会制定出的法律效力有差别吗
两者的范围有点不一样。全国人大制定和修改法律和解释,常委一般是制定部门法等法规和法律解释多一点。
3. 人大专委会可以出文吗
不可以。
不可以,人大专委会属于人大的内设机构,本身并没有对外发文的权限,如果需要对外发文,应该通过人大办公厅的名义发文到地方单位。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决定具有法律效力,其行使国家立法权。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行使下列职权:(一)解释宪法,监督宪法的实施;(二)制定和修改除应当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三)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法律进行部分补充和修改,但是不得同该法律的基本原则相抵触;(四)解释法律;(五)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审查和批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国家预算在执行过程中所必须作的部分调整方案;(六)监督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国家监察委员会、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的工作;(七)撤销国务院制定的同宪法、法律相抵触的行政法规、决定和命令;
4. 全国人大常委会是如何行使职权的
全国人大常委会行使职权如下:
1、立法权包括:
(1)制定和修改除应当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
(2)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对全国人大制定的法律进行部分修改和补充,但不得同该法律的基本原则相抵触。
(3)当法律的规定需要进一步明确具体含义,或者法律制定以后出现新的情况,需要明确适用法律依据时,进行法律解释。全国人大常委会的法律解释同法律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2、监督权包括:
(1)解释宪法,监督宪法和法律的实施:撤销国务院制定的同宪法、法律相抵触的行政法规、决定和命令;撤销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家权力机关制定的同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地方性法规和决议;组织检查组,对法律的实施情况进行执法检查。
(2)监督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的工作:听取和审议国务院及国务院各部、各委员会、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的工作报告;对国务院、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实施宪法、法律和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决议、决定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3)批准自治区人大制定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对报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备案的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规范性文件进行审查。
3、重大事项决定权包括:
(1)全国人大闭会期间,审查和批准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国家预算在执行过程中所必须作的部分调整方案。
(2)全国人大闭会期间,如果遇到国家遭受武装侵犯或者必须履行国际问共同防止侵略的条约的情况,有权决定战争状态的宣布。
(3)决定同外国缔结的条约、重要协定的批准和废除。
(4)决定授予国家勋章和荣誉称号。
(5)决定特赦。
(6)决定全国总动员或者局部动员。
(7)决定全国或者个别省、自治区、直辖市进入紧急状态等重大事项。
4、人事任免权包括:
(1)全国人大闭会期间,根据国务院总理的提名,决定部长、委员长主任、审计长、秘书长的人选。
(2)全国人大闭会期间,根据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的提名,决定中央军事委员会其他组成人员的人选。
(3)根据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的提请,任免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审判员、审判委员会委员和军事法院院长。
(4)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的提请,任免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检察员、检察委员会委员和军事检察院检察长,并批准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的任免。
(5)决定国家驻外全权代表的任免。
(6)按照全国人大组织法的规定,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的提名,任免全国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全国人大常委会有关委员会主任、副主任。
(4)人大常委会决定的法律效力扩展阅读: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支持、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实现党对国家和社会事务的领导的政权组织形式。坚持党的领导,自觉接受党的领导,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完善和人大工作前进的基本前提和根本保证。
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组织领导,通过制定大政方针,提出立法建议,推荐重要干部,进行思想宣传,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坚持依法执政,实施党对国家和社会事务的领导,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5. 全国人大和人大常务委员会制定的法律在法律效力上有什么区别
全国人大制定的是宪法规定的基本法律,而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的是基本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只是具体立法分工和立法内容上的不同,效力是一样的。
6. 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决定到底算不算法律啊
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决定属于法律渊源,即属于可能成为法律.
7. 全国人大制定的法律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的法律效力相同吗
根据宪法的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行使以下职能:
1,修改宪法、监督宪法实施。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它的修改举足轻重,这个权力只能由全国人大行使。宪法规定,宪法的修改由全国人大常委会或者1/5以上的全国人大代表提议,并且由全国人大以全体代表2/3以上的多数通过。
2,制定和修改基本法律。
基本法律是以宪法为根据的由全国人大制定的最重要的法律,包括刑法,刑事诉讼法,民法,民事诉讼法,选举法,民族区域自制法,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等等。由于这些法律涉及整个国家生活,关系到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因此必须由全国人大来行使这些法律的制定权和修改权。至于上述基本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则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和修改。但常委会要受人大的监督,全国人大有权改变或者撤消常委会不适当的决定。
3,选举、决定和罢免国家机关的重要领导人。、
4,决定国家重大问题。
5,最高监督权。
6,其他应当由全国人大行使的职权。
全国人大是全国人大的常设机关,是最高国家权利机关的组成部分,是在全国人大闭会期间经常行使国家最高权力的机关,也是行使国家立法权的机关。全国人大常委会对全国人大负责并报告工作,接受其监督;在全国人大闭会期间,国务院,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对全国人大常委会负责并报告工作。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决议、制定的法律,其他国家机关和全国人民都必须遵守。全国人大的职权:
1,解释宪法,监督宪法的实施。
2,根据宪法规定的范围行使立法权。在全国人大闭会期间,全国人大常委会对全国人大制定的基本法律有权进行部分修改和补充,但是不能同该法律的基本原则相抵触。
3,解释法律。
4,审查和监督行政法规的合宪性和合法性。
5,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国家预算部分调整方案和国家决算的审批权,审议审计工作报告。
6,监督国家机关的工作。
7,决定和任免国家机关领导人。
8,国家生活中其他事项的决定权。
9,全国人大授权的其他职权。
8. 全国人大及常委制定的教育法律是国家教育法律体系中具有什么法律效应的规范
全国人大及常委制定的教育法律是国家教育法律体系中具有“最高”法律效应的规范。
法律效力位阶共分六级,它们从高到低依次是:根本法、基本法、普通法、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行政规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则属于根本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是中国教育工作的根本大法,是依法治教的根本大法。《教育法》的颁布对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促进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制度,维护教育关系主体的合法权益,加速教育法制建设,提供了根本的法律保障。
(8)人大常委会决定的法律效力扩展阅读
教育法制化,一方面需要健全法律制度;另一方面需要严格执法。只有相关部门和人员都能够知法、懂法、守法、用法,依法进行教育活动,教育法制化才有可能实现。
学习和研究教育法可以普及教育法律知识,提高有关组织和人员的教育法律意识,增强教育法制观念,使教育法律法规得到有效执行。
一般而言,受教育者,特别是接受基础教育的受教育者,他们是社会的弱势群体,其受教育的合法权益容易受到侵犯。法律明文规定,在义务教育阶段,除得到许可可免除接受义务教育外,其他有学习能力的适龄儿童和少年都有权接受义务教育。
9. 人大通过的草案是否有法律效力
法律草案没有法律效力,但是人大通过的法律就不是草案,而是成为正式的法律,正式法律就具有法律效力。
10. 全国人大常委制定的条例是否具有法律的效力
全国人大常委制定的条例具有法律效力。
条例是国家权力机关回或行政机关依照政策和法令而制答定并发布的,针对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内的某些具体事项而作出的,比较全面系统、具有长期执行效力的法规性公文。条例是法的表现形式之一。
条例是由国家制定或批准的规定某些事项或某一机关组织、职权等规范性的法律文件,也是指团体制定的章程。它具有法的效力,是根据宪法和法律制定的,是从属于法律的规范性文件,人人必须遵守,违反它就要带来一定的法律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