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承包经营的法律责任
1. 分公司承包经营协议合法吗
法律分析:显然是不合法的,分公司不具有企业法人资格,其民事责任由公司承担,在司法实践中,第三人选择由分公司承担或公司承担或分公司与公司共同承担。因为分公司(非法人组织)具有一定的团体财产,构成一定的责任能力,但其财产并不完全独立,其责任能力不完整,故一般由其上级法人承担补充责任。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 第十四条 公司可以设立分公司。设立分公司,应当向公司登记机关申请登记,领取营业执照。分公司不具有法人资格,其民事责任由公司承担。
公司可以设立子公司,子公司具有法人资格,依法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2. 企业被承包后产生的债权债务由谁承担
有的人看中一些企业的发展空间,会通过入股的方式承包企业,拿到企业的生产经营权。在承包之前,企业因为生产发展会欠下一些银行贷款,这是企业债务的一种。而企业的对外借款、应收账款等又是企业债权。那么,企业被承包后产生的债权债务由谁承担?下面我们通过本文了解下。
一、企业被承包后产生的债权债务由谁承担?
通常承包租赁合同会约定,该期间内发生的债权债务由承包人(或租赁人)负责,但以企业名义对外形成的债权债务最终应由企业负责,也就是说,承包租赁合同的约定只在合同当事人之间发生效力,得不得对抗第三人。企业对外承担债务后,有权依照合同约定向承包人(或租赁人)追偿。
在公司承包经营模式下,承包人往往以发包公司的名义对外开展经营活动,创设债权债务关系。公司与承包人之间的合同关系属于公司内部关系、公司与债权人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属于公司外部关系。作为一般法律原则,公司仍应对自己债务负责。换言之,在对外关系中,债权人有权直接追究发包公司的民事责任。但是,在对内关系中,发包公司在承担债务清偿责任之后,有权向承包人追偿。
二、企业债务产生的原因有哪些?
1、生产经营与债务同行
公司的资本金是生产资料与流动资金,而规模生产的运营,债务就跟踪而至。其资金通过贮备、生产、销售、结算、分配等环节资金流向企业,流出企业,再流入企业,再流出企业(或暂存在于企业)循环往复,不停地不同形态在企业与关联方之间穿行。公司的运营资金、资本金占了一部分,另一部分的组成必然是债务资金。
2、吸收债务对企业的发展有积极意义
(1)公司为了完成既定的生产目标,流动资金不足时,举债可以保持生产的正常。
(2)公司为了更新改造设备与装备,资金不足时必然想到融资,或融资有相当的优惠待遇时也会主动吸收融资,更新或购置机械设备等固定资产来增强企业的生产能力与效率,还可以减轻职工劳动强度,降低工程施工成本与费用。
3、公司经市场调查后,发现并经过决策在主营业业务以外进行对外投资可以获得更多收益,或大生产规模进行市场规模扩张,自有资金不足时,必然会举债。债务资金对企业的生存、发展的确有着众多的好处,用好债务资金对国家、对企业、对债权人都有深刻的意义。
综上所述,根据相关法律规定,企业被承包后产生的债权债务由承包人承担,第三方向企业追偿债务,可以向承包人提出。作为承包人,从经营中拿到利润,也要承担自己的责任。企业有债务并不可怕,良好在资产负债结构可以帮助企业实现更好的经营,合理使用资金。
延伸阅读:
企业如何追收应收账款,企业债务人赖账怎么办
关于破产企业债务担保连带责任解决办法的通知
公司欠款不还怎么办,企业债务追讨的方法有哪些?
3. 生产经营单位将其经营项目发包给不具有相应资质的企业的,会承担什么责任
您好,生产经营单位将生产经营项目、场所、设备发包或者出租给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或者相应资质的单位或者个人的,责令限期改正,没收违法所得;违法所得十万元以上的,并处违法所得二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或者违法所得不足十万元的,单处或者并处十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一万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的罚款;导致发生生产安全事故给他人造成损害的,与承包方、承租方承担连带赔偿责任。”由此可见,生产经营单位将其经营项目发包给不具有相应资质的企业,不仅会面临行政处罚,造成损害后果的,还要承担民事方面的连带赔偿责任。
拓展资料:我国《安全生产法》第100条规定:“生产经营单位将生产经营项目、场所、设备发包或者出租给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或者相应资质的单位或者个人的,责令限期改正,没收违法所得;违法所得十万元以上的,并处违法所得二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或者违法所得不足十万元的,单处或者并处十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一万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的罚款;导致发生生产安全事故给他人造成损害的,与承包方、承租方承担连带赔偿责任。”由此可见,生产经营单位将其经营项目发包给不具有相应资质的企业,不仅会面临行政处罚,造成损害后果的,还要承担民事方面的连带赔偿责任。
”第八十六条规定:“生产经营单位将生产经营项目、场所、设备发包或者出租给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或者相应资质的单位或者个人的,责令限期整改,没收违法所得;导致发生生产安全事故给他人造成损害的,与承包方、承租方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4. 公司把业务承包给个人合法吗
法律分析:合法。公司承包经营是指由承包人承担公司的经营管理工作和经营风险,发包人依约定收取相对固定投资收益的行为。承包经营是股东或者公司关于公司运营所作出的制度选择和安排,在不存在损害第三人利益、出借资质等违反强制性法律规定的情形下,应为合法有效。签订公司承包经营合同时,需注意以下问题:1、承包经营的主体问题;2、承包经营期间债权债务的承担主体问题;3、承包经营期间的员工新招用问题.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 第九十四条 个人承包经营违反本法规定招用劳动者,给劳动者造成损害的,发包的组织与个人承包经营者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5. 用人单位实行承包经营的,工伤保险责任由哪一方承担
职工的工伤待遇由发包方和承包方连带承担以及由发包方承担,是为了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企业承包一般不能改变职工的劳动关系,承包方一般不能成为职工的用人单位。承包经营是企业改革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经营方式,是指在坚持企业所有制不变的基础上,按照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原则,以承包经营合同形式。
法律分析
确定所有者与企业的责权利关系,促使企业做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营管理制度。用人单位实行承包经营的,工伤保险责任由职工劳动关系所在单位承担。用人单位实行承包经营,使用劳动者的承包方不具备用人单位资格的,由具备用人单位资格的发包方承担工伤保险责任。非法承包建筑工程发生工伤事故,劳动者的工伤待遇应当由分包方或者承包方承担,分包方或者承包方承担工伤保险责任后有权向发包方追偿。职工被借调期间受到工伤事故伤害的,由原用人单位承担工伤保险责任,但原用人单位与借调单位可以约定补偿办法。职工所在用人单位未依法缴纳工伤保险费,发生工伤事故的,由用人单位支付工伤保险待遇。在承包方是具备用工主体的单位时,劳动者的劳动关系能够发生变化。有三种情况,一是发包方也就是原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时,劳动者与承包方签订书面劳动合同,建立劳动关系后,仍然在原用人单位工作;二是,承包方新招聘的劳动者或由自己的企业带过来的企业职工;三是承包方的用工是通过劳务派遣公司派遣劳务工的形式实现的。这三种情况中,前两种情况劳动者都与承包方有劳动关系,第三种情况,劳动者与承包方也没有劳动关系,其与劳务派遣公司有劳动关系。
法律依据
《工伤保险条例》 第四十三条 用人单位分立、合并、转让的,承继单位应当承担原用人单位的工伤保险责任;原用人单位已经参加工伤保险的,承继单位应当到当地经办机构办理工伤保险变更登记。用人单位实行承包经营的,工伤保险责任由职工劳动关系所在单位承担。职工被借调期间受到工伤事故伤害的,由原用人单位承担工伤保险责任,但原用人单位与借调单位可以约定补偿办法。企业破产的,在破产清算时依法拨付应当由单位支付的工伤保险待遇费用。
6. 法人将公司承包给别人,自己还需要承担法人的责任吗
摘要 就算把公司承包出去,公司的法人对于承包人以公司名义进行的活动负全部的责任,也就是说在法律上还是由公司法人来承担全部责任的
7. 外包工程承包单位的责任有哪些
法律分析:首先要与承包单位、承租单位签订专门的安全生产管理协议,或者在承包合同、租赁合同中约定各自的安全生产管理职责。其次,作为发包单位、出租单位的生产经营单位,对承包单位、承租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应当统一协调、管理。第三,生产经营单位应定期对承包单位、承租单位进行安全检查,发现安全问题的,应当及时督促整改。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 第四十六条 生产经营单位不得将生产经营项目、场所、设备发包或者出租给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或者相应资质的单位或者个人。
生产经营项目、场所发包或者出租给其他单位的,生产经营单位应当与承包单位、承租单位签订专门的安全生产管理协议,或者在承包合同、租赁合同中约定各自的安全生产管理职责;生产经营单位对承包单位、承租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统一协调、管理,定期进行安全检查,发现安全问题的,应当及时督促整改。
8. 承包与合作法律责任有什么不同
“承包”准确的说应是“承包经营管理”,是指企业与承包者间订立承包经营合同,将企业的“经营管理权”全部或部分在一定期限内交给承包者,由承包者对企业进行经营管理,并承担经营风险及获取企业收益的行为。由于承包只是企业经营管理的一种补充措施,不能消灭、变更原有企业或创设新的企业,也不能改变原有企业的法人地位、名称和经营范围。承包者与被承包的企业间所存在的是一种合同关系。因此,承包经营可采取公开招标方式进行,也可根据董事会决议或股东会决议由原有企业直接与承包者(自然人、个体工商户以及第三方企业均可)签订承包经营协议。
承包是当事人间以合同约定的一种经营管理行为,承包者只是企业财产的经营管理者。承包者最基本的权利是收取承包收益。其应承担的义务主要有,中外合营企业的承包者应接受该合营企业董事会的监督;对所承包企业的财产没有任何处分权,并且不得将所承包企业的财产转让、变卖、转移、抵押、出租或赠与;定期向所承包企业的董事会报送企业财务报表。最重要的是,承包者应保证,于承包经营期满时,所承包的企业能够扭亏为盈或经营状况有明显改善。这种保证形式由风险保证金,或由银行出具的不可撤销、但合营企业可以单方提款的保函形式提供。而且承包者须于每年第一季度内向合营企业提交承包经营风险保证金保函或风险抵押金。抵押金不得再另设担保,亦不得以合营者的出资作抵押。无论哪种保证形式,其数额均不得低于当年承包利润总额的百分之五十。承包经营期间,合营企业的负债余额不得超过当年承包利润的总额。此外,承包经营期间,承包者可以以所承包企业的名义贷款,但须经董事会同意。承包经营开始前、承包经营期内中止以及承包期满时,应对所承包企业进行资产的清理与核对的工作并办理移接。资产的清理与核对应经过大陆注册会计师的验证方为有效。
合作。按约定的条件共同经营、约定的比例分配风险、利益是合作。区别不大,关键是协议内容的明确、具体。法律合伙与合作的区别合伙是一种制度,是指多方根据合伙协议共同出资共同经营共同承担风险和共同分享利益的关系
合作是指业务上的相互关系。
个人与个人、群体与群体之间为达到共同目的,彼此相互配合的一种联合行动。合作的基本条件成功的合作需要具备的基本条件主要有:①一致的目标。任何合作都要有共同的目标,至少是短期的共同目标。②统一的认识和规范。合作者应对共同目标、实现途径和具体步骤等,有基本一致的认识;在联合行动中合作者必须遵守共同认可的社会规范和群体规范。③相互信赖的合作气氛。创造相互理解、彼此信赖、互相支持的良好气氛是有效合作的重要条件。④具有合作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一定物质基础。必要的物质条件(包括设备、通讯和交通器材工具等)是合作能顺利进行的前提,空间上的最佳配合距离,时间上的准时、有序,都是物质条件的组成部分。
合作的类型按合作的性质,可分为同质合作与非同质合作。同质合作,即合作者无差别地从事同一活动,如无分工地从事某种劳动。非同质合作,即为达到同一目标,合作者有所分工,如按工艺流程分别完成不同的工序的生产。按照有无契约合同的标准,合作分为非正式合作与正式合作。非正式合作发生在初级群体或社区之中,是人类最古老、最自然和最普遍的合作形式。这种合作无契约上规定的任务,也很少受规范、传统与行政命令的限制。正式合作是指具有契约性质的合作,这种合作形式明文规定了合作者享有的权利和义务,通过一定法律程序,并受到有关机关的保护。按合作的参加者分,有个人间的和群体间的合作等等。就合作本质而言,双方具有平等的法人地位,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上实行不同程度的联合。
9. 公司承包出去亏损原股东需承担责任吗
不需要,也没有任何法律依据。
“承包”总称为“承包经营管理”,是指企业与承包者间订立承包经营合同,将企业的“经营管理权”全部或部分在一定期限内交给承包者,由承包者对企业进行经营管理,并承担经营风险及获取企业收益的行为。
10. 企业承包后 出现法律问题谁负责
一、可以在承包协议当中约定承担责任的方式、责任划分时间、交接等。
二、在存在上述约定的前提下,如果承包人无力承担责任时,被承包企业仍旧应当承担连带责任。
三、由于分公司不具有法人资格,所以分公司的任合债务,总公司都无法免除责任。
至于你个人责任,视个人与总公司签订的劳动及责任协议确定。
需要区别不同的情况,对外承担责任的主体是分公司,内部追究领导责任的话,根据承包协议的约定办理,一般由承包人负责。
您是法定的负责人,即对外公示的负责人,在对外承担责任中还须履行负责人的职责;如果您签署承包协议没有履行公司内部必须的决策程序,只是自己做主签署了,也可能因此承担责任。
个人意见,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