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释法的法律效力
① 全国人大和人大常务委员会制定的法律在法律效力上有什么区别
全国人大制定的是宪法规定的基本法律,而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的是基本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只是具体立法分工和立法内容上的不同,效力是一样的。
② 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可以作为判决的法律依据吗,希望具体点
最高院的司法解释在于宪法、法律、全国人大的法律解释和最高检的法律解释不相冲突的情况下可以作为判决的法律依据。如果上位法有明确的规定,优先适用上位法
③ 简述全国人大常委会五次释法及其意义。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第一百零四条的解释》(即第五次释法)指出,香港特区公职人员必须“真诚、庄重地进行宣誓”,必须准确、完整、庄重地宣读“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效忠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宣誓人如故意歪曲誓言或以“不真诚、不庄重”的方式宣誓,即丧失就任资格。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释法,阐明了宣誓的立法原意,明确了宣誓的庄重性、严肃性,亮明了法律的红线,解决了香港行政区存在的现实问题,旨在确保“爱国者治港”的真正落实,更说明了,在“一国两制”及《基本法》框架下的司法独立,既要尊重香港法院享有独立判案的权力,更要尊重中央依法享有的权力,绝不能以维护香港司法独立为借口,排斥、忽视甚至凌驾于中央权力之上。
《基本法》实施的历史,证明了人大释法是确保“一国两制”不变形、不走样的不可或缺的法律机制,标志着《基本法》的最终守护者是中央。而处理好人大释法与司法审判关系的一个很重要的经验也正是始终坚持“一国两制”的指导思想。“一国两制”是《基本法》的指导思想,也是法律实施过程中的指导思想,是该法律的灵魂,无论是人大释法还是司法审判都不能偏离这一思想。
④ 立法解释和司法解释的效力有什么区别
1、解释主体不同
全国人大常委会属于立法机关,其作出的解释属于立法解释;而“两高”属于最高司法机关,其作出的解释属于司法解释。
2、解释效力不同
作为立法解释,全国人大常委会的解释同法律具有同等效力;而“两高”的解释属于司法解释,是工作层面的,其解释效力要低于立法解释,不能与立法解释相冲突。
3、解释情况不同
根据立法法第42条第2款的规定,全国人大常委会只针对以下两种情况进行解释:法律的规定需要进一步明确具体含义;法律制定后出现新的情况,需要明确适用法律依据的。而“两高”只针对司法实践中遇到的法律适用问题进行解释。
4、解释程序不同
根据立法法第43、46条的规定,全国人大常委会的解释可以由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各专门委员会以及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提出法律解释要求。
法律解释草案表决稿由常务委员会全体组成人员过半数通过,由常务委员会发布公告予以公布。而“两高”的司法解释主要由其内部的业务部门或者其他相关单位或者个人提出,并分别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委员会通过。
⑤ 中国人大释法与相关司法独立冲突吗
不会,人大常委会立法解释法律效力等同于法律。在我国立法解释权属于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中央军委、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和全国人大各部门委员会以及省级人大常委会可以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法律解释的要求。全国人大常委会的法律解释同法律具有同等效力。
⑥ 最高院的司法解释以及人大的立法解释有无法律效力
1、从法律规定来说,人大常委的立法解释高于最高院的司法解释,当最高院的专司法解释与人大常委属的立法解释相冲突之时,应当按照人大常委的立法解释来实行。简单的说:人大常委的立法解释属于正式法律解释,与立法有着同样的效果,而最高院的司法解释只是人大常委在特定情况下授权最高院对审判方面的具体操作做出规定解释,就像国务院也可以对行政法规做出解释一样,但不管是最高院的司法解释也好,还是国务院对行政法规的解释,都不能超越人大常委的解释权限。
2、人大常委所做的司法解释与成文法具有同样的效果。而最高院所做的司法解释则不然。
以上仅是理论上而言,从实践中来看,基本上最高院的司法解释只要不同人大常委的立法解释相冲,就应该按照执行,这也符合我国的司法工作的实际情况。
⑦ 全国人名代表大会通过的法律效力大还是全国人名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的法律效力
基本同样,但常委会不能修改宪法,所以全国人大要大一些
⑧ 什么是“人大释法”全国人大常委会对基本法释法几次
《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 第一百五十八条规定:本法解释权属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人大释法”即全国人大常委会行使“解释法律权”,对香港特区因为对基本法的理解分歧而进行定调。
至今为止,全国人大常委会共对香港基本法释法五次:
1999年6月第一次释法,就吴嘉玲案聚焦香港港人在内地所生子女居港权问题,人大决议指出只有获批单程证的香港永久居民在内地所生子女才享有居港权。
2004年4月第二次释法,聚焦行政长官产生办法与立法会的产生办法和法案、议案的表决程序,涉及有关修改“行政长官及立法会产生办法和法案议案表决程序”的规定,其中最重要一项订明,所有修改建议除了原有规定的“须经立法会全体议员三分之二多数通过,行政长官同意,并报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或者备案”这3项法律程序之外,在展开这些法律程序之前还需要另外2项程序,即:(1)行政长官就是否需要进行修改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报告;(2)由全国人大常委会依照《基本法》第四十五条和第六十八条规定并根据香港的实际情况和循序渐进的原则予以确定,即是说由政改“三部曲”变为“五部曲”。
2005年4月第三次释法,聚焦行政长官的缺位与产生,当时的起因是董建华辞职,引发香港社会内部关于行政长官任期问题的争论,人大最终决定补选的行政长官任期为前任余下的任期。
2011年8月第四次释法,起因是香港特别行政区终审法院在审理一起与刚果民主共和国有关的案件时,涉及香港特别行政区是否应适用中央人民政府决定采取的国家豁免规则或政策的问题,人大决议因香港对外事务由中央人民政府负责,故此香港特区须跟从中央人民政府,对刚果民主共和国实施“绝对外交豁免权”。
2016年11月第五次释法,起因是香港立法会出现宣誓问题,有议员在宣誓时展示“港独”标语并发布辱华言论,人大决议指出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公职人员必须依法真诚地作出拥护基本法和效忠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宣誓,并谨守誓言。
⑨ 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的效力
司法解释在司法实践中可以说是很大程度上比某些具体法条还靠得住,专所以司法解释必然是有法律属效力的,因为司法解释本身就是最高院对于各级法院判案的一个规定,所以各级法院在审判案件是当然会依照其解释进行。
另外,国务院的意见,只能算作一般规范性文件,是不具备法律效力的,或者你的意思是国务院的规定,这个算行政法规,这是国务院行政立法权的一项,是具备法律效力的。从法律效力上讲,行政法规高于部门行政规章,部门行政规章高于一般行政规范性文件。由于法律效力的差异,人民法院在审理行政案件中也采取了不同的处理原则:以法律和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为依据,参照国务院部、委根据法律和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决定、命令制定、发布的规章,至于规章以下的一般规范性文件在行政诉讼中仅具有参考意义。
⑩ 人大通过的草案是否有法律效力
法律草案没有法律效力,但是人大通过的法律就不是草案,而是成为正式的法律,正式法律就具有法律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