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恶意报道法律责任
① 造谣生事,无中生有可以追究其法律责任吗
造谣生事,无中生有可以追究其法律责任。
诽谤罪,是指散布捏造的事实,足以败坏别人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
捏造,是指无中生有凭空制造虚假事实。所捏造的事实,是有损对别人的社会评价的、具有某种程度的具体内容的事实,由于捏造事实,容易使人误信,因而对别人名誉的损害程度比侮辱更为严重。如果行为人散布的是有损别人名誉的真实事实,则不构成诽谤罪。单纯的捏造并非诽谤罪的实行行为。将捏造的事实予以散布,才是诽谤的实行行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五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
(一)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
(二)投放虚假的爆炸性、毒害性、放射性、腐蚀性物质或者传染病病原体等危险物质扰乱公共秩序的;
(三)扬言实施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扰乱公共秩序的。
第四十二条 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捏造事实诬告陷害他人,企图使他人受到刑事追究或者受到治安管理处罚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九十一条 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编造爆炸威胁、生化威胁、放射威胁等恐怖信息,或者明知是编造的恐怖信息而故意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
第二百四十六条 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前款罪,告诉的才处理,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
② 媒体报道没有依据的胡乱报道需要承担什么样的法律后果
胡乱报道可构成侵犯公民名誉权,可以控告其诽谤,要求其公开道歉、精神损害赔偿等
③ 某媒体报道成为对刘学州网暴的导火索,相关媒体对此是否触犯了法律
相关媒体私自曝光刘学州的个人信息,以及对刘学州进行诽谤,侮辱等行为,如果使其本人名誉严重受损,对本人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情节严重的话触犯法律,可能构成诽谤罪或者侮辱罪。诽谤罪是指故意捏造并散布虚构的事实,足以贬损他人人格,实施破坏他人名誉,情节严重,从而构成的犯罪。侮辱罪,是指使用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败坏他人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侮辱罪】【诽谤罪】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④ 发布假新闻要承担什么法律责任
《报刊刊载虚假、失实报道处理办法》第一条规定报纸、期刊必须遵守新闻出版法规,刊载新闻报道和纪实作品必须真实、准确、公正。报刊不得刊载虚假、失实的报道和纪实作品。这一规定为追究发布虚假新闻媒体法律责任提供了立法依据。
(一)网络媒体发布虚假新闻的民事责任
今天的媒体已经成为市场经济的一部分,人们想获得信息就得交上网费等,信息从一定程度上来讲一种特殊的消费品,而我们每个付费获取信息的人便是消费者。每个人获取信息的目的不同,但是每个人获取新闻的目的是一致的,就是想了解真实的事件经过。新闻和小说不同,真实性是它的生命,如果新闻失去了真实性,它也失去了消费的价值。媒体在网上发出虚假新闻的行为,虽然没有损害消费者的实际利益,但是消费者在付费的情况下却没有达到自己的消费目的,这一定程度上是侵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四十八条第一款规定:“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本法另有规定外,应当依照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承担民事责任。”其中第一项和第二项分别为商品或者服务存在缺陷的和不具备商品应当具备的使用性能而出售时未作说明的。根据这两项的规定,发布虚假新闻的网络媒体严重侵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应该承担民事责任。
发布虚假新闻的媒体侵害的并不是某一个人的权益,而是整个社会的利益,这就适用民事的公益诉讼。《民事诉讼法》第五十五条规定了对于侵害众多消费者合法权益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法律规定的机关和有关组织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在这项规定为大众指明了维权道路,让网络媒体有所忌惮。
(二)网络媒体发布虚假新闻的行政责任
《报刊刊载虚假、失实报道处理办法》第六条为虚假新闻的行政处罚提供了立法依据。但是互联网环境下虚假新闻的出现和传统媒体下虚假新闻的成因并不是一样的,要想彻底整治网络环境下虚假新闻的泛滥,新闻出版行政管理部门就要根据网络环境的独有特点,制定相应的行政法规,依此对媒体进行处罚。
处罚发布虚假新闻的媒体,新闻出版行政管理部门不能同一而论。对于发布虚假新闻的始作俑者,不仅要加大罚款力度,还要进行警告、责令限期改正,情节严重的暂停新闻更新。对于转播虚假新闻的“跟风者”,应适当的罚款并通报批评,这样不仅会缩小虚假新闻的传播范围,还可以减少媒体工作者工作上的过失。因为大众的阅历有限,所以前两者很难实现群众的举报监督。而对于那些题目和内容不符的骗取点击率的虚假新闻,新闻出版行政管理机构应该建立起群众举报监督机制。现今,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网站的互动平台上共有四个举报项目:非法出版活动举报、互联网和手机媒体淫秽色情信息举报、侵权盗版举报和广电节目投诉。在这四个项目中,虚假新闻竟举报无路。新闻出版行政管理部门应搭建一个虚假新闻的举报平台,并制定相应的举报规则,群众可以利用截图等工具来获取举报的证据,当一条新闻举报的人数达到一定数额的时候,新闻出版行政部门要对发布虚假新闻的媒体给予行政处罚,而处罚的力度,应视情节的轻重而论。
⑤ 散播谣言是违法行为吗触犯了哪些法律条件
散播谣言属于严重违法行为,散播谣言者是需要承担法律责任的。散播谣言主要触犯了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刑事责任等法律条件。
【法律依据】:
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五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
(一)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
(二)投放虚假的爆炸性、毒害性、放射性、腐蚀性物质或者传染病病原体等危险物质扰乱公共秩序;
(三)扬言实施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扰乱公共秩序的。
根据《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第二百九十一条:编造爆炸威胁、生化威胁、放射威胁等恐怖信息,或者明知是编造的恐怖信息而故意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
以上就是针对“散播谣言是违法行为吗?”和“触犯了哪些法律条件?”的问题进行的解答,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⑥ 新闻报到不真实,会负什么法律责任吗如何维权
新闻报道不真实,并不必定就侵犯了你的民事权益。除非报道不真实确实损害到你的姓名权、名誉权或者肖像权等具体权益了,媒体才需要承担责任。你的行权方式,包含但不限于起诉媒体,也可以是先行交涉协商。侵权人承担责任的方式很多,比如赔礼道歉、恢复名誉、赔偿损失等等。
⑦ 急!一家媒体恶意诽谤别人 触犯哪些法律
关于出版的法规我国有《出版管理条例》,而中宣部及新闻出版署下发的各种规章制度及规范性文件就更多更全了。。不知道你说的媒体是互联网、或是电视台、还是报纸?不过不管哪种媒体,关于如何报道及媒体从业人员职业道德要求的规定是很细致的,涉及面非常广,我由于以前从事平面媒体工作,因此对关于报纸方面的管理规定相对知道一些,如你说的情况,在《出版管理条例》第二十六条第八款就有明确规定:任何出版物不得含有侮辱或者诽谤他人、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内容;违反此规定由出版行政管理部门视情节给予限期整顿、罚款、吊销许可证等处罚,触犯刑律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类似的条款在《报纸管理暂行规定》、《报纸质量管理标准》及实施细则、《关于建议违纪违规报刊警告制度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报刊管理的意见》、《有关防止报纸内容出现政治错误、虚假报道等问题的规定》等许多规章制度都有规定,由于太多了,没法一一列举,我建议你去你那里的新闻出版局去找找,我以前学习时有本教材名叫《报纸出版工作法律法规选编》,是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培训中心编制的,你会在里面找到你所需要的。。
⑧ 新闻记者虚假报道有没有相关法律
有新闻记者虚假报道相关的法律:《新闻记者证管理办法》
参照《新闻记者证管回理办法》第十八条,答新闻记者使用新闻记者证从事新闻采访活动,应遵守法律规定和新闻职业道德,确保新闻报道真实、全面、客观、公正,不得编发虚假报道,不得刊播虚假新闻,不得徇私隐匿应报道的新闻事实。
(8)媒体恶意报道法律责任扩展阅读
参照《新闻记者证管理办法》第三十五条,新闻机构工作人员有以下行为之一的,由新闻出版总署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新闻出版行政部门给予警告,并处3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其新闻记者证,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违反本办法第十七条,从事有关活动的;
(二)违反本办法第十八条,编发虚假报道的;
(三)违反本办法第十九条,转借、涂改新闻记者证或者利用职务便利从事不当活动的;
(四)违反本办法第二十条,未在离岗前交回新闻记者证的。
⑨ 在网络上造谣、传谣,散布虚假信息,应依据哪些具体法律处罚规定
在网络上造谣、传谣,散布虚假信息属于治安管理处罚法调整范围。
〈中华人民共版和国治安管权理处罚法〉
第二十五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500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5日以下拘留或者500元以下罚款:
(一)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
(二)投放虚假的爆炸性、毒害性、放射性、
腐蚀性物质
或者传染病病原体等
危险物质
扰乱公共秩序的;
(三)扬言实施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扰乱公共秩序的。
⑩ 媒体扭曲报道农村烧饭每年害死数十万人,媒体需要承担哪些责任
近日,一篇报道称北大陶澍院士在一篇论文中指出,“农村烧饭产生大量PM2.5,导致每年数十万人死亡”。这一结论可以说是十分骇人听闻,但是探其究竟我们才发现,是媒体报道扭曲了相关的词解和意思,真实的论文说阐述的并非是这样的观点和问题。
另一方面,对于陶澍院士的曲解报道,某种程度上也造成了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特别是名誉权相关。名誉是外界对于个人的综合性评价,也许这些曲解报道并不能造成一些直接的损害,但是有可能造成一定的困扰和麻烦。
再者,失实报道会给社会造成错误的导向,产生不良影响。本来是一篇宣扬清洁能源益处的文章,却被报道为PM2.5每年害死数十万人,整体的舆论导向已经发生了截然不同的变化。
希望媒体都能遵守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为大众带来客观真实的报道,引导正确的舆论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