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知识 » 投诉法律责任无中生有

投诉法律责任无中生有

发布时间: 2022-05-20 07:44:06

① 恶意投诉的法律责任

恶意投诉,是指投诉人为达到其不可告人的目的,不惜颠倒是非,捏造事实,向有关部门反映不实的内容和不存在的问题。基于自身好恶,为了满足一己私欲在不合法的前提下的投诉也可称为恶意投诉。举报人是否会承担法律责任,要认定是否是恶意举报。如不是,则不需要负法律责任;如果是恶意举报,被举报的一方可以起诉举报人诬告陷害罪。如以败坏他人名誉、阻止他人得到某种奖励或者提升等为目的而诬告他人有违法或不道德行为的,不构成本罪。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三条 捏造事实诬告陷害他人,意图使他人受刑事追究,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犯前款罪的,从重处罚。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 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前款罪,告诉的才处理,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

通过信息网络实施第一款规定的行为,被害人向人民法院告诉,但提供证据确有困难的,人民法院可以要求公安机关提供协助。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九十八条 本法所称告诉才处理,是指被害人告诉才处理。如果被害人因受强制、威吓无法告诉的,人民检察院和被害人的近亲属也可以告诉。

② 12315实名举报的风险和后果

一般来说,12315实名举报会保护举报人的信息,所以没有风险。 实名举报的结果是受理符合规定的投诉并通知投诉人。 如果12315实名举报不符合规定的投诉不予受理的,告知投诉人不予受理的理由。
12315的职责范围:
1、消费者权益受到侵害的,被投诉一方属于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管辖的;
2、在消费者消费过程中,权益受到侵害的;
3、消费者发现制造假冒商品和假冒商品的“穴位”时;
4、如果消费者发现虚假广告,欺骗消费者,请拨打12315报警电话。 有助于纠纷的调解。 如发现违法违规行为,将依法调查。
实名举报和匿名举报有区别吗?
1、性质不同
匿名举报。 举报人在举报时,不报真实姓名或不报真实姓名。 实名举报,举报人使用自己实名举报。
2、原因不同
实名举报对党员、党组织和行政监察对象的违纪问题向纪检监察机关检举、控告。 匿名举报问题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其存在有一定的社会原因。
3、不同的特点
实名举报必须通过信函、来访、电话、传真、电子邮件等方式进行。 匿名报告有很强的隐蔽性。 匿名举报在信访中占很大比例,这给信访效率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
另外,对指控提出虚假指控的,应当严格区分是虚假指控还是虚假指控。 故意捏造事实,诬告陷害患者人的,应当按照有关规定严格处理; 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认定冤情,必须经地市级以上(包括地市级)党委或者纪委批准。 由于对事实了解不够,发生错误指控时,应当在一定范围内明确是非,消除对被错误指控者的影响,教育错误的检举者。

③ 胡乱举报的人是否要负法律责任

后果轻的话构成民事上的侵害名誉权的行为,你可以要求赔礼道歉。后果严重的话构成刑事犯罪,诽谤罪,你可以要求其进行精神损害赔偿。

④ 如果 去检举他人而情况不属实的,要不要负法律责任的

举报人如果不是恶意举报,则不需要负法律责任;如果是恶意举报,被举报的一方可以起诉举报人诬告陷害罪。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三条【诬告陷害罪】捏造事实诬告陷害他人,意图使他人受刑事追究,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犯前款罪的,从重处罚。不是有意诬陷,而是错告,或者检举失实的,不适用前两款的规定。

(4)投诉法律责任无中生有扩展阅读:

诬告陷害罪立案标准

诬告陷害罪是指捏造犯罪事实,作虚假告发,意图使他人受到刑事追究,情节严重的行为。“捏造”,是指无中生有,虚构犯罪事实,意图使被诬告者受到错误侦查、起诉、审判等。“虚假告发”,是指行为人将捏造的犯罪事实向有关单位进行告发。

告发的形式有多种多样,可以是书面的,也可以是口头的;可以是署名的,也可以是匿名的。诬告陷害罪在主观方面必须是故意,具有陷害他人,意图使他人受到刑事追究的目的,故其行为不仅侵犯了公民的合法权利,同时侵犯了司法机关的正常活动。

按照有关规定,行为人涉嫌诬告陷害,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立案:一是捏造的犯罪事实情节严重的;二是诬告陷害的手段恶劣的;三是严重影响了司法机关的正常工作的;四是有其他情节严重的情形。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三条规定,犯诬告陷害罪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犯此罪的,从重处罚。不是有意诬告,而是错告,或者检举失实的,不构成犯罪。

至于诬陷没有达到法定年龄或者没有辨认或控制能力的人犯罪,仍构成诬告陷害罪。虽然司法机关查明真相后不会对这些人科处刑罚,但将他们作为侦查的对象,使他们卷入刑事诉讼,就侵犯了其人身权利。

⑤ 乱说话无中生有可以告什么罪


【法律分析】
我国法律没有规定污蔑罪名,侮辱诽谤情况比较严重,可能构成诽谤罪。根据《刑法》,诽谤罪是指故意捏造并散布虚构的事实,足以贬损他人人格,破坏他人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构成诽谤罪的诽谤行为,必须是情节严重的。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规定,泄露并宣扬他人隐私,给他人名誉造成不良影响的,是侵害名誉权的行为,不构成诽谤罪。法人、团体、组织不能成为诽谤罪的犯罪对象。即使善意的检举、揭发、批评中有不实成分的,也不应以诽谤罪论处。诽谤罪散布的必须是捏造的虚假的事实。如果散布的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虽然有损于他人人格、名誉,但不构成诽谤罪。而名誉侵权行为,即使所述的内容是真实的,但只要是法律禁止公开宣扬的,公开了将有损于他人人格、名誉,也可以构成名誉侵权。对于侮辱行为引起被害人精神失常甚至自杀身亡等后果,严重危害社会秩序的,检察机关一样可以自主介入调查,并追究当事人的刑事责任。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二百四十六条 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前款罪,告诉的才处理,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通过信息网络实施第一款规定的行为,被害人向人民法院告诉,但提供证据确有困难的,人民法院可以要求公安机关提供协助。

⑥ 如果有人无中生有去政府告你怎么办

摘要 可以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

⑦ 实名举报的后果是什么

举报人是否会承担法律责任,要认定是否是恶意举报。如不是,则不需版要负法律责任;如果是权恶意举报,被举报的一方可以起诉举报人诬告陷害罪。

诬告陷害他人,必须是以使他人受刑事追究为目的。如果不以使他人受刑事追究为目的而捏造事实诬告的,如以败坏他人名誉、阻止他人得到某种奖励或者提升等为目的而诬告他人有违法或不道德行为的,不构成本罪。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三条【诬告陷害罪】捏造事实诬告陷害他人,意图使他人受刑事追究,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7)投诉法律责任无中生有扩展阅读:

《刑法》第二百四十三条、第17条的规定,诬告陷害罪的主体是任何年满16周岁、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即属于一般主体。但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犯诬告陷害罪的,从重处罚。

虽已年满16周岁但不满18周岁的人犯诬告陷害罪的,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因不满16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他的家长或者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

⑧ 如果到纪委去举报官员后无无真凭实据。会追求法律责任吗

造成严重后果影响极其恶劣的,应当追究其刑事责任。

⑨ 造谣生事,无中生有可以追究其法律责任吗

造谣生事,无中生有可以追究其法律责任。
诽谤罪,是指散布捏造的事实,足以败坏别人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
捏造,是指无中生有凭空制造虚假事实。所捏造的事实,是有损对别人的社会评价的、具有某种程度的具体内容的事实,由于捏造事实,容易使人误信,因而对别人名誉的损害程度比侮辱更为严重。如果行为人散布的是有损别人名誉的真实事实,则不构成诽谤罪。单纯的捏造并非诽谤罪的实行行为。将捏造的事实予以散布,才是诽谤的实行行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五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
(一)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
(二)投放虚假的爆炸性、毒害性、放射性、腐蚀性物质或者传染病病原体等危险物质扰乱公共秩序的;
(三)扬言实施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扰乱公共秩序的。
第四十二条 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捏造事实诬告陷害他人,企图使他人受到刑事追究或者受到治安管理处罚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九十一条 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编造爆炸威胁、生化威胁、放射威胁等恐怖信息,或者明知是编造的恐怖信息而故意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
第二百四十六条 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前款罪,告诉的才处理,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

⑩ 实名举报需要承担什么责任向哪些单位举报比较有效

实名举报只需承担诬告的责任,即无中生有或明知错误而举报,不必承担判断错误、认识错误而错告的责任。所述村干部属于以权谋私的行为,向县级纪委或检察院举报比较有效。

热点内容
经济法自考论文选题 发布:2025-02-05 00:39:48 浏览:539
刑事诉讼法183 发布:2025-02-05 00:31:10 浏览:803
民法典实施日 发布:2025-02-05 00:19:43 浏览:379
businesslaw经济法 发布:2025-02-05 00:15:55 浏览:721
中学生法律知识漫画 发布:2025-02-04 23:56:24 浏览:968
法律服务护航产业占 发布:2025-02-04 23:31:48 浏览:366
法院审判部门 发布:2025-02-04 22:39:56 浏览:385
法治宣教外包 发布:2025-02-04 22:30:31 浏览:541
肛门周围长猴子土方法治疗 发布:2025-02-04 22:22:02 浏览:805
政府制定规章的程序 发布:2025-02-04 21:28:54 浏览: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