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案件不追究法律责任
Ⅰ 行政案件如何追究单位刑事责任
行政诉讼不能追究单位刑事责任,单位的刑事责任只能通过刑事诉讼追究。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进行刑事诉讼,必须严格遵守《刑事诉讼法》和其他法律的有关规定。
【法律依据】
《刑事诉讼法》第三条
对刑事案件的侦查、拘留、执行逮捕、预审,由公安机关负责。检察、批准逮捕、检察机关直接受理的案件的侦查、提起公诉,由人民检察院负责。审判由人民法院负责。除法律特别规定的以外,其他任何机关、团体和个人都无权行使这些权力。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进行刑事诉讼,必须严格遵守本法和其他法律的有关规定。
Ⅱ 行政案件多久不予追究
法律分析:根据我国法律规定,如行政违法案件超过两年未被发现的,就不再给予行政处罚,如涉及公民生命健康安全、金融安全且有危害后果的,则延长为5年。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第三十六条违法行为在二年内未被发现的,不再给予行政处罚;涉及公民生命健康安全、金融安全且有危害后果的,上述期限延长至五年。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前款规定的期限,从违法行为发生之日起计算;违法行为有连续或者继续状态的,从行为终了之日起计算。
Ⅲ 行政处罚不能追究刑事责任吗
作出行政处罚后能追究刑事责任。根据法律规定,违法行为涉嫌犯罪的,行政机关应当及时将案件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不得以行政处罚代替刑事处罚。
【法律依据】
《行政处罚法》第八条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因违法行为受到行政处罚,其违法行为对他人造成损害的,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责任。
违法行为构成犯罪,应当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不得以行政处罚代替刑事处罚。
第二十七条
违法行为涉嫌犯罪的,行政机关应当及时将案件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对依法不需要追究刑事责任或者免予刑事处罚,但应当给予行政处罚的,司法机关应当及时将案件移送有关行政机关。
行政处罚实施机关与司法机关之间应当加强协调配合,建立健全案件移送制度,加强证据材料移交、接收衔接,完善案件处理信息通报机制。
Ⅳ 行政处罚是最后的结果吗是被处罚后就不会在追究形事责任了吗
行政处罚不是最后的结果。行政处罚不能代替刑事处罚,行政处罚不免除刑事责任。
法律分析
法律相关规定表明,违法行为构成犯罪的,应当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不得以行政处罚代替刑事处罚。违法行为构成犯罪,人民法院判处拘役或者有期徒刑时,行政机关已经给予当事人罚款的,应当折抵相应的罚金 对于犯罪情节轻微不需要判处刑罚的,可以免于刑事处,但是可以根据案件的不同情况由主管部门予以行政处罚或行政处分。行政处罚立案后一般自收到行政处罚决定书的15日内执结,根据相关规定:当事人应当自收到行政处罚决定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到指定的银行缴纳罚款,当事人逾期(决定书规定的时间)不履行行政处罚决定的,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行政机关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但现在出现刑事处罚与行政处罚衔接的立法体例欠妥问题。在行政处罚与刑事处罚衔接上最多采用的法律形式多为“依附式散在型”的立法体例,即将刑事罚则分散地设置于行政法律之中,且必须依附于刑法典才有意义的立法方式。分散设置在行政法律中的刑事罚多只规定对某种行政犯罪行为依照刑法典、单行刑法的规定追究刑事责任,甚至只笼统的规定“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没有直接规定罪名和法定刑。 这样会破坏刑法的罪行法定原则,法律不能得到很好的适用,造成以罚代刑的滋长。因此亟需完善二者的衔接,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二十六条 人民法院自收到申请执行书之日起超过六个月未执行的,申请执行人可以向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请执行。上一级人民法院经审查,可以责令原人民法院在一定期限内执行,也可以决定由本院执行或者指令其他人民法院执行。
Ⅳ 行政案件和刑事案件的区别
行政案件和刑事案件的区别如下:1.刑事案件是针对有犯罪行为的案件,而行政案件针对的是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尚未构成犯罪的、应当依法承担行政责任的行为。2.刑事案件只能依据刑法,而行政案件可以依据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
【法律分析】
刑事案件是指犯罪嫌疑人或者被告人被控涉嫌侵犯了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国家为了追究犯罪嫌疑人或者被告人的刑事责任而进行立案侦察、审判并给予刑事制裁(如有期徒刑、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等)的案件。行政案件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国家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违法或不当,侵犯其合法权益时,依照行政诉讼规定的程序提出起诉,由人民法院立案处理的行政争议案件。比如因拆迁,城管执法等侵犯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合法权益的行政行为而引起的案件。二者的区别:1、从诉讼主体来看,刑事诉讼是“官告民”、行政诉讼是“民告官”。但也有例外,刑法体系中的自诉案件,原告也是公民或法人;行政诉讼的抽象行政行为,则不具有可诉性,无法提起行政诉讼。2、从诉讼时效来看,刑事案件的诉讼时效是具体的该犯罪行为有可能涉及的罪名的量刑档次的最高期限,比如有可能判3-5年,诉讼时效就是3年,但最高人民检察院认为有必要追诉的,则无视时效,发布通缉令后,诉讼时效也是不计算的;行政诉讼的时效是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之日起6个月内。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任务,是保证准确、及时地查明犯罪事实,正确应用法律,惩罚犯罪分子,保障无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教育公民自觉遵守法律,积极同犯罪行为作斗争,维护社会主义法制,尊重和保障人权,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财产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保障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 第二条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有权依照本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前款所称行政行为,包括法律、法规、规章授权的组织作出的行政行为。
Ⅵ 公安机关作出行政处罚决定书,就是不追究刑事责任
是的,既然进行了行政处罚,说明是违法行为,就不是犯罪行为。如果被行政拘留,有可能会转为刑事拘留,有可能追究刑事责任。
Ⅶ 行政诉讼,如被告单位及被告人败诉,会负法律责任吗
行政诉讼不能要求败诉方承担刑事责任。行政诉讼是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侵害其合法权益而向法院提起的诉讼,简单理解就是“民告官”。败诉方,可能存在两种可能一是原告败诉,行政机关在行政诉讼中只能当被告,不能作原告,不能提起反请求,更不能要求对方承担刑事责任。二是败诉方是行政机关,行政机关要承担行政责任,包括撤销行为、赔偿损失,有关人员得到内部行政处分等。所以也是不能提出请求承担刑事责任的。
如果原告认为行政机关的执法人员可能涉嫌贪污受贿、滥用职权或者渎职的情况,可以将有关线索向检察院检举、控告,由检察院依法立案侦查有关职务犯罪,直至向法院提起公诉追究刑事责任。
Ⅷ 行政处罚法规定的行政机关对当事人的行为不予处罚的情况
1.法行为轻微并及时改正,没有造成危害后果的,不予行政处罚。2.初次违法且危害后果轻微并及时改正的,可以不予行政处罚。3.当事人有证据足以证明没有主观过错的,不予行政处罚。4.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对当事人的违法行为依法不予行政处罚的。5.对年龄不满14周岁的人的违法行为不予行政处罚。
法律分析
不予行政处罚的决定是办案机关负责人在对调查终结报告、当事人陈述和申辩意见或听证报告进行审查后,认为当事人确有违法行为,但由于存在法定不予行政处罚的事由。作出对当事人不予行政处罚的处理决定:违法行为情节较轻,依法可以不予行政处罚。违法行为人不满14周岁,当事人对其行为承担行政责任的能力。行政责任年龄是行政责任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违法行为情节较轻,没有造成危害后果,法律、法规明确规定可以不予行政处罚的。办案机关负责人可以作出不予行政处罚的处理决定。精神病人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时实施违法行为,不给予行政处罚,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需要明确的是,予以销案的决定与不予行政处罚的决定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前者的适用条件是违法事实不成立;后者的适用条件是客观上确实存在违法行为,办案机构依据法律、法规规定对当事人不予行政处罚。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
第二十五条 两个以上行政机关都有管辖权的,由最先立案的行政机关管辖。对管辖发生争议的,应当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报请共同的上一级行政机关指定管辖;也可以直接由共同的上一级行政机关指定管辖。
第二十六条 行政机关因实施行政处罚的需要,可以向有关机关提出协助请求。协助事项属于被请求机关职权范围内的,应当依法予以协助。
第二十七条 违法行为涉嫌犯罪的,行政机关应当及时将案件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对依法不需要追究刑事责任或者免予刑事处罚,但应当给予行政处罚的,司法机关应当及时将案件移送有关行政机关。行政处罚实施机关与司法机关之间应当加强协调配合,建立健全案件移送制度,加强证据材料移交、接收衔接,完善案件处理信息通报机制。
第二十九条 对当事人的同一个违法行为,不得给予两次以上罚款的行政处罚。同一个违法行为违反多个法律规范应当给予罚款处罚的,按照罚款数额高的规定处罚。
第三十条 不满十四周岁的未成年人有违法行为的,不予行政处罚,责令监护人加以管教;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未成年人有违法行为的,应当从轻或者减轻行政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