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知识 » 诱导自杀法律责任

诱导自杀法律责任

发布时间: 2022-05-26 19:11:48

『壹』 怂恿他人去死是什么罪

法律分析:目前,在我国,放任,甚至促成可预见的结果发生,是根据“故意杀人罪”的相关规定来定罪量刑的。

诱导他人自杀,区别于协助自杀、相约自杀、致人自杀。

诱导他人自杀是否以“故意杀人罪”定罪,取决于:

加害人行为是否足以导致自杀者实施自杀加害人是否存在刻意追求自杀者死亡的故意。

故意杀人,是指故意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属于侵犯公民人身民主权利罪的一种。是中国刑法中少数性质最恶劣的犯罪行为之一。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二百三十二条 故意杀人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故意杀人罪是行为犯,只要行为人实施了故意杀人的行为,就构成故意杀人罪。由于生命权利是公民人身权利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权利,因此,不管被害人是否实际被杀,不管杀人行为处于故意犯罪的预备、未遂、中止等哪个阶段,都构成犯罪,应当立案追究。

『贰』 教唆别人自杀会被判刑吗

教唆别人自杀是否要判刑要根据被教唆者是否对自杀行为具有完全的认识能力、自杀的方式是否会侵犯到其他法益等情形具体对待。教唆犯是指以劝说、利诱、授意、怂恿、收买、威胁等方法,将自己的犯罪意图灌输给本来没有犯罪意图的人,致使其按教唆人的犯罪意图实施犯罪,教唆人,即构成教唆犯。
【法律依据】
《刑法》第二十九条
教唆他人犯罪的,应当按照他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处罚。教唆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的,应当从重处罚。
如果被教唆的人没有犯被教唆的罪,对于教唆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叁』 法律问题:叫人去死..犯了什么法

不构成违法犯罪行为。如果只是单纯的就这一句话,没出什么事的话,是不犯罪的。如果本来就有自杀的念头,听了这一句话就去自杀的话,就是帮助自杀,涉嫌故意伤害罪或过失致人死亡罪。如果听了这句话就去自杀的话,就是教唆自杀,教唆自杀视情况而定是否给予刑事处罚,特殊情况是要按照一般故意杀人罪决定刑罚的。
法律分析
如果流量远远低于保证精确度的最小流量,将导致无输出(如涡街流量计)或输出信号被当作小信号予以切除(如差压式流量计),这对供方来说都是不利的,有失公正。为了防止效益的流失,对于一套具体的热能计量设备,供需双方往往根据流量测量范围和能够达到的范围度,约定某一流量值为“约定下限流量”,而且约定若实际流量小于该约定值,按照下限收费流量收费。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计量行政部门可以根据需要设置计量检定机构,或者授权其他单位的计量检定机构,执行强制检定和其他检定、测试任务。执行前款规定的检定、测试任务的人员,必须经考核合格。这一功能通常在流量显示仪表中实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计量行政部门根据本地区的需要,建立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器具,经上级人民政府计量行政部门主持考核合格后使用。企业、事业单位根据需要,可以建立本单位使用的计量标准器具,其各项最高计量标准器具经有关人民政府计量行政部门主持考核合格后使用。计量检定工作应当按照经济合理的原则,就地就近进行。计量检定必须按照国家计量检定系统表进行。国家计量检定系统表由国务院计量行政部门制定。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二百三十三条 过失致人死亡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第二百三十四条 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犯前款罪,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第二百三十四条之一组织他人出卖人体器官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未经本人同意摘取其器官,或者摘取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的器官,或者强迫、欺骗他人捐献器官的,依照本法第二百三十四条、第二百三十二条的规定定罪处罚。违背本人生前意愿摘取其尸体器官,或者本人生前未表示同意,违反国家规定,违背其近亲属意愿摘取其尸体器官的,依照本法第三百零二条的规定定罪处罚。

『肆』 在直播间起哄鼓动自杀行为的网友,应该承当什么法律责任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的网络变得越来越好,甚至不会出现严重延迟的现象,所以很多人都开始在网络上讨生活,甚至越来越受欢迎这个行业,这些人被人称为网红,网红可以通过直播的方式和网友互动,做在法律范围之内的事情,但是有一些在直播间起哄鼓动网红自杀,那么这些行为的网友应该承当什么法律责任? 这可以说是网络暴力,和我们日常生活的的暴力没有区别,是违法行为,可能构成侮辱罪等等,如果事态严重会面临牢狱之灾。

『伍』 男子帮助网友自杀获刑7年,法院为什么这么判

不得不说是男子帮助网友自杀,获刑7年,最根本原因是两人协同一起自杀,但是男子最终害怕自杀,所以选择退缩,不可否认的是,这样的方式确实让人感觉意外,而且网友自杀已经成为事实,所以正是因为如此男子存在诱导行为,所以更应该承担相应的带来的后果,因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来考虑问题。

3,男子的做法本身也没有错,而且网友自杀确实也是自己的心愿,但是考虑到,男子在网友自杀过程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所以更应该处罚。

其实不得不说,是男子的出现啊,是不会对网友自杀的,整个事件产生任何影响的,但是对于我们来说男子确实对网友自杀起到了添油加醋的作用,推波助澜,所以要无异于,亲手杀了自己的网友,所以法院这样判也是基于,男子的没有有效及时挽救网友生命。

其实不得不说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男子本身和网友一起负责自杀,而且在过程中可能是畏惧自杀,所以选择放弃。而网友自杀已经成为事实,不可否认的是男子的炸网友,在整个事件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而且推波助澜,酿成可怕的后果,所以更应该承担相应的责任。

『陆』 如果叫一个人去死他真的去死了是否要负法律责任

教唆自杀,如果当事人不在场是不需要负法律责任的,如果在场可能会涉及到教唆自杀。
一般而言,教唆他人自杀并不构成故意杀人罪,因为一般人不会轻易自杀,尤其是20岁的当事人已经成年,知道自杀意味着生命的结束。在一般情况下,别人教唆当事人去自杀的行为不会构成故意杀人罪。因为当事人有自己的辨别能力,有选择死与不死的自由。但是当事人因教唆者的教唆自杀而死亡的,教唆者教唆当事人自杀便已经具有间接正犯的情形,达到了间接正犯的程度。
所谓间接正犯是指间接实行犯利用他人的行为来实现自己犯罪目标的这种情况。间接正犯的成立有三种情况,如下:
1、利用威逼来实现对方是自己的工具,最后实现自己的犯罪意图;
2、利用欺骗来实现对方是自己的工具以达到自己的犯罪意图;
3、利用权力组织让对方成为整个犯罪过程中的棋子或者是工具而予以随意的调派和使用的情况来实现自己的犯罪目的。
对特定情况下的 教唆自杀行为,对于教唆无责任能力人自杀的,由于被教唆者缺乏辨认和控制能力,对教唆者应以故意杀人罪的间接实行犯对待,依法追究其故意杀人罪的刑事责任。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九条 教唆他人犯罪的,应当按照他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处罚。教唆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的,应当从重处罚。如果被教唆的人没有犯被教唆的罪,对于教唆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第二百三十三条 过失致人死亡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柒』 教唆他人自杀,违法吗

法律分析:教唆别人自杀是否构成犯罪,要根据被教唆者是否对自杀行为具有完全的认识能力、自杀的方式是否会侵犯到其他法益等情形具体对待。

一、如果教唆的是对自杀行为有完全的认识能力的人(成年人和能够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人)、且自杀行为没有侵害或威胁到《刑法》上的国家、集体和他人的法益的情形下,则不构成犯罪。自杀者剥夺的是自己的生命,而成年人和能够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人享有处分自己身体的权利,同时被教唆者对自己的行为具有完全的认识能力,因此教唆行为不构成犯罪。

二、如果教唆的是对自杀行为有完全的认识能力的人,但是该自杀行为侵犯了其他法益的情形下,自杀者因为已经死了,对其侵犯其他法医的行为不予追究,但是教唆者则根据侵犯的法益和《刑法》规定承担责任。

三、如果教唆的是对自杀行为没有完全认识的人,即精神病人或未成年人的,则教唆者构成间接正犯,按故意杀人罪处理;若该自杀行为又同时侵害了刑法上的其他法益的话,则教唆行为同时构成多个罪名,根据想象竞合犯,从重处理。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二十九条 教唆他人犯罪的,应当按照他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处罚。教唆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的,应当从重处罚。如果被教唆的人没有犯被教唆的罪,对于教唆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捌』 一个人想自杀朋友有鼓励倾向人死了朋友有法律责任吗

一个人想自杀朋友有鼓励的惊吓。人死了,朋友是有法律责任的。要判刑的。

『玖』 教唆自杀刑法最新是怎样规定的

教唆他人自杀的,涉嫌故意杀人罪。教唆者主观上具有杀人故意,客观上实施了教唆行为,应当以故意杀人罪论处。故意杀人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法律依据】
《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条
故意杀人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二十九条
教唆他人犯罪的,应当按照他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处罚。教唆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的,应当从重处罚。
如果被教唆的人没有犯被教唆的罪,对于教唆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拾』 诱导自杀在法律上算不算是谋杀

算。
诱导本无自杀意志的人自杀,使他人基于这种诱导而自杀,与其死亡结果有因果关系。
既有杀人故意,又有死亡结果,同时杀人故意与死亡结果有因果关系。则应当负法律责任。

热点内容
婚姻法那条最不合理 发布:2025-02-02 09:08:55 浏览:272
违反行政法规导致合同无效 发布:2025-02-02 09:08:22 浏览:482
广州市天河法院 发布:2025-02-02 08:55:03 浏览:363
工资随意更改劳动法怎么办 发布:2025-02-02 08:06:44 浏览:595
模范法官胡国运的妻子 发布:2025-02-02 07:59:34 浏览:234
贵阳有名离婚律师 发布:2025-02-02 07:43:16 浏览:515
有关禁毒的法律知识 发布:2025-02-02 07:28:50 浏览:350
香港律师资格考试 发布:2025-02-02 06:53:18 浏览:335
新民事诉讼法涉外基层法院 发布:2025-02-02 06:45:22 浏览:789
港府司法复核 发布:2025-02-02 06:25:04 浏览: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