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责任条款中分号
① 对下面行政处罚中的法条的应用,由2个分号分隔,对一个案子我可以只应用其中的一条吗
执行难是普遍的问题。
1、只没收不并处肯定是不行的。
2、变通的办法:
本案的证据固定得如何,如果够下处罚决定,又必须得做这个案子,尽管后期执行难,那也就硬着头皮下处罚决定,按规定送达和强制执行,你就没责任。只是程序上比较麻烦。
是否能做到减轻,一般应该需要上领导办公会讨论决定,希望不大。
一万块钱都不想交,估计规模不大,随时可能跑路,争取在跑路前搞定,不然送达太麻烦。
② 法律责任可分为哪几种类型
法律责任根据不同种情,分以下几种类型:
1、根据责任行为违反的法律性质,分为民事责任、刑事责任和行政责任、违宪责任;
2、根据主观过错在法律责任中的地位,分为过错责任和无过错责任;
3、按照行为主体的名义,分为职务责任、个人责任。
法律责任的特征为:
1、法律责任是因违反法律上的义务(包括违约等)而形成的法律后果,以法律义务存在为前提;
2、法律责任即承担不利的后果;
3、法律责任的认定和追究,由国家专门机关依法定程序进行;
4、法律责任的实现由国家强制力作保障。
(2)法律责任条款中分号扩展阅读:
法律责任的构成要件是指构成法律责任必须具备的各种条件或必须符合的标准,它是国家机关要求行为人承担法律责任时进行分析、判断的标准。
根据违法行为的一般特点,我们把法律责任的构成要件概括为:主体、过错、违法行为、损害事实和因果关系五个方面。
1、主体。法律责任主体,是指违法主体或者承担法律责任的主体。责任主体不完全等同于违法主体。
2、违法行为或违约行为。违法行为是指违反法律所规定的义务、超越权利的界限行使权利以及侵权行为的总称,一般认为违法行为包括犯罪行为和一般违法行为。
3、损害事实。损害事实即受到的损失和伤害的事实,包括对人身、对财产、对精神(或者三方面兼有的)的损失和伤害。
4、主观过错。过错即承担法律责任的主观故意或者过失。
5、因果关系。因果关系即行为与损害之间的因果关系,它是存在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的各种因果关系的特殊形式。
参考资料:网络—法律责任
③ 法律条文中第XX条中使用分号的,如何区分条、款
原版中,条和款是换行的。你就看看有没有换行。
④ 问一下法律行家,下面第二项中,但是然后分号是指第二项还是包括第一项中的疾病如果是罪大恶极的除外
(二)中但是通常不包括(一)的情形,(一)中的情形只是说看守所不收,但不影响采取取保候审等措施,也不形响法院判决后收监。供参考
⑤ 法律条款一个自然段中带分号的第一段话是款还是条
法律条款一个自然段中带分号的第一段话是第几条中的第几款,指的是款。自然段才是条。
我能肯定是款,望采纳我的回答。
⑥ 分号用法(在线等)
分号的用法
一、分隔单重复句中的并列分句
在单重复句中,并列分句不包含逗号时可用逗号或分号分隔,包含逗号时宜用分号分隔。例如:
(1)矿藏、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等自然资源,都属于国家所有,即全民所有;由法律规定属于集体所有的森林和山岭、草原、荒地、滩涂除外。(《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事实上许多职业并不要求人们具有很高的语言和逻辑数学方面的才能;相反,许多工作往往需要人们有较强的空间想象力和运动能力等。(郑国胜《现代人的智能》)
(3)纵比,即以一事物的各个发展阶段作比;横比,则以此事物与彼事物相比。(宋庆龄《谈“比较”》)
(4)微笑是美的,美是有感召力的。(王霆钧《迷人的微笑》)
(5)微笑是笑之国度里的国王;微笑是笑之花海中的牡丹。(同上)
例(1)(2)(3)中有一个或两个分句包含了逗号,所以各分句用分号分隔。例(4)(5)的各分句中都不包含逗号,例(4)在两个分句之间使用逗号是属于一般用法,而例(5)使用分号则属于特殊用法,是为了强调两个分句在一个整体内的相对独立性。在英语,像例(4)那样的无连词连接的两个并列分句,不能用逗号分隔,必须像例(5)那样用分号分隔。
二、分隔并列的多重复句中的第一层
(1)有的学会烤烟,自己做挺讲究的纸烟和雪茄;有的学会蔬菜加工,做的番茄酱能吃到冬天;有的学会蔬菜腌渍、窖藏,使秋菜接上春菜。(吴伯箫《菜园小记》)
(2)例如人物的对白中常用当时民间的口头语,因而使得我们如闻其声;又如动作的描写,只用很少几个字,就做到了形象鲜明,活跃纸上。(茅盾《谈<水浒>人物和结构》)
(3)不要幻想成功之神会被你微不足道的努力所感动,主动跑过来和你拥抱亲吻;也不要幻想胜利之果会装在盘子里,端到你的餐桌前尽你开怀享用。(郑健、张建敏《再朝前走一步》)
(4)内容有分量,尽管文章短小,也是有分量的;如果内容没有分量,尽管写得多么长,愈长愈没有分量。(郭沫若《关于文风问题》)
这四句都是多重复句,分号用在第一层。表示并列关系有多种方式,例(1)通过三个“有的”加以分说,例(2)通过副词“又”,例(3)通过副词“也”,例(4)通过一有一无的对比。下面例(5)是并列的多重复句,“联合”和“分散”具有对待关系,“联合则效益好”后的逗号要改为分号。
*(5)联合则兴旺,联合则竞争力强,联合则发展快,联合则效益好,分散则发展慢,分散则效益差。
三、分隔非并列的多重复句中的第一层分句
分号多用于表示并列关系的复句,包括单重复句和多重复句;为了分清层次,非并列关系的多重复句的第一层分句有时也用分号分隔。例如:
(1)或作演讲,则甲乙丙丁、一二三四的一大串;或作文章,则夸夸其谈的一大篇。(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
(2)昨天一清早,天气骤然变冷,空中布满了铅色的阴云;中午,凛冽的寒风刮起来了,呼呼地刮了一个下午;黄昏时分,风停了,就下起鹅毛般大雪来。(小学语文《第一场雪》)
(3)而于狗,却不能以此为例,与对等的敌人齐观,因为无论它怎样狂嗥,其实并不解什么“道义”;况且狗是能浮水的,一定仍要爬到岸上,倘不注意,它先耸身一摇,将水点洒得人们一身一脸,于是夹着尾巴逃跑了。(鲁迅《论“费厄泼赖”应当缓行》)
(4)善感的心灵,也曾为背井离乡、远适异地的行人在跨过关门时四顾茫茫的悲凄情景而落下过伤感的眼泪,也曾为孟姜女的忠贞和不幸而郁郁寡欢;然而更多的却是为那雄关的雄伟气势和它那抵御外侮捍卫疆土的英雄历史所感动,所鼓舞。(峻青《雄关赋》)
(5)散文比较短,既能够敏捷地反应迅速变动的事物,又方便报纸杂志及时刊登;因此,散文创作风气的浓厚与否,和我们社会各方面的风貌能否被充分地生动地反映到文学里面来,大有关系。(秦牧《散文创作谈》)
(6)如果有篇文章,有的只是华丽的辞藻,有的只是庞杂的材料,却并不能说明什么问题,解决什么问题,人们读过以后,根本不知道作者赞成什么,反对什么;那样的文章,人们通常称之为“没有观点”的文章,也就是没有灵魂的文章。(施东向《义理、考据和辞章》)
上述多重复句表示以下的非并列关系:(1)选择,(2)承接,(3)递进,(4)转折,(5)因果,(6)假设。分号都用在第一层分句。
四、用于大句中被冒号、破折号、括号、引号分隔出来的并列分句之间
大句中被冒号、破折号、括号、引号分隔出来的并列分句有相对的独立性,中间可根据需要使用分号。例如:
(1)他们思虑着:哪些溪涧在山洪到来时不好通过,就架起一座座石桥和板桥;哪些人家离河太远,就在散居的村舍边,挖下一口口水井;哪些水井靠近大路,又在水井上加井盖。(魏巍《依依惜别的深情》)
(2)打猎的讲究不少:雉鸡、野兔要白天打,叫打坡;野猪、狐、獾、熊、狼要夜里打,叫打猎。(吴伯箫《猎户》)
(3)你是资产阶级文艺家,你就不歌颂无产阶级而歌颂资产阶级;你是无产阶级文艺家,你就不歌颂资产阶级而歌颂无产阶级:二者必居其一。(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例(1)冒号后的并列分句做大句的宾语,中间用了分号。例(2)(3)是总分复句,例(2)冒号前是总说,冒号后是分说,例(3)冒号前是分说,冒号后是总说,两句的分说部分是由并列分句组成的,都使用了分号。
有时在大句中用破折号引出的解释说明部分是并列分句,这时也可用分号分隔。例如:
(4)这时月亮和山的阴影,对比的异常明显——山是墨一般的黑,陡立着,倾向江心,仿佛就要扑跌下来:而月光,从山顶上,顺着深深的、直立的谷壑,把清光泻到江面。(方纪《三峡之秋》)
(5)小划子远远地出现了,像一只小小的黑甲虫,急匆匆地、慌里慌张地贴着江边爬过来——说它急匆匆,是因为它速度极快;说它慌里慌张,是因为它走得毫无规律,一忽儿左一忽儿右。(赵丽宏《三峡船夫曲》)
括号内的话如果是并列分句,也可用分号分隔。例如:
(6)在介绍冰川的特性时,通过两个典型的例子(流速慢的天山、祁连山冰川,年流速很少超过30米;流速最快的阿扎冰川,年流速不过300米左右),具体说明了冰川流速缓慢的特点。(韩爱敏《漫话冰川》)
引文是并列分句,用来组句时其中的分号可以保留。例如:
(7)颜真卿在良好的家学熏陶和名师指导下,经过长期的勤学苦练,融会贯通,终于形成了“结构平稳,宽舒厚重;笔法多变,筋力老健”的风格。(容琚《浅谈颜体楷书》)
以上七例的分号都没有用在大句的第一层分界,之所以可以这样做,是因为并列分句部分有冒号、破折号、括号、引号作为分界标志,在分界内分号仍然处在第一层,在分句内部还有处于第二层的逗号。假若把这些分界标志取消,句子的结构层次便会错乱。比如把例(7)的引号取消,引文的界限消失,其中把引号分成两个分句的分号便不能继续使用。下面是缺少分界标志造成分号误用的例子:
*(8)有人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发现人在心情愉快时,动脉血压可降低20毫米汞柱,每分钟的脉搏可减少七八次;反之,精神忧郁,血压在短时间内迅速上升,胆固醇含量相应提高。
*(9)荀子提出“人定胜天”的观点,认为与其宣传拜天拜地,不如鼓励人民增加生产,积蓄财物;与其依赖天地,不如依靠人的力量。
*(10)艺术有两个来源,一是理想,理想产生欧洲艺术;二是幻想,幻想产生东方艺术。
例(8)的“发现”和例(9)的“认为”后面需加冒号,使结构上显示出后面的宾语是并列分句;不加冒号,会使人误解全句是两个并列分句。例(10)的“来源”后的逗号要改为冒号,因为逗号所处的层次低于分号,冒号所处的层次可以高于分号。
五、用于分项列举的各项之间
分项列举各项如果是分句,自然可以用分号。在单句中冒号引出的并列短语用于分项列举,为了使分项的性质显得突出,也可以用分号分隔。例如:
(1)特聘教授岗位职责为:讲授本学科核心课程;主持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研究;领导本学科学术梯队建设;带领本科学在其前沿领域赶超或保持国际先进水平。(《光明日报》1998.8.5)
(2)词大致可分三类:(1)小令;(2)中调;(3)长调。(王力《诗词格律》)
(3)北京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了王府井大街街景整治、道路铺装和绿化美化的整治规划方案,按照把王府井建成国际一流商业街的目标,遵循统一、人本、文化、简洁四条原则,即:体现商业街的完整和统一性,规划街道环境设计;贯彻以人为本,创造轻松舒适、独具特色的步行购物环境;综合运用多种手段,营造独特的商业文化氛围;将现代、简洁、朴素淡雅的原则,贯穿于整体风格和细部设计。(《北京晚报》1999.3.12)
例(1)列举的各项是并列短语。例(2)列举的各项是名词,前面有序次语。例(1)(2)各项之间本可用逗号,现在用分号是为了突出各项的性质。例(3)各项内部有逗号,各项之间只能用分号,而不能用逗号。下例列举的各项是词语,不是句子,各项之间的句号要改用分号或逗号:
*(4)根据我们的最有功绩的文学老师的说法,有如下性质的语言是文学上最好的语言:(一)明确。(二)朴素。(三)简洁。(四)浮雕。(五)音乐性。(六)和现实生活有密切关系。
列举的各项如果是词,不是短语或词组,则不必用分号分隔,下列的分号可改为逗号:
*(5)还有一种意见认为,爱国主义有四种特点:时代性;阶级性;民族性;包容性。
六、在辞书中用来分隔不同的释义
辞书的条目在同一义项下有两个以上释义时常用分号分隔。例如:
(1)措 安放;处理;放置(《现代汉语规范字典》)
措 arrange;manage;handle(《汉英词典》修订版)
有时同一义项中的释义,含意相近的用逗号分开,含意稍远的用分号分隔。例如:
(2)abdominous 大肚子的,大腹便便的;肥胖的(《英汉大词 典》)
(选自林穗芳著《标点符号学习与应用》,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⑦ 法律中分号的用法
具体请看语文教科书中对分号使用的解释
一、分隔单重复句中的并列分句
二、分隔并列的多重回复句中答的第一层
三、分隔非并列的多重复句中的第一层分句
四、用于大句中被冒号、破折号、括号、引号分隔出来的并列分句之间
五、用于分项列举的各项之间
六、在辞书中用来分隔不同的释义
⑧ 法律条款中逗号前后条件是都要满足吗
是的,逗号一般是表示承接的关系。法律法规规定逗号和分号的区别如下:
<
用逗号断开的句子,后半句基本都是延续着前半句接着说下去的话(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承接关系);用分号断开的句子,后半句与前半句一般是意思或形式相近、相关、相同(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并列关系)。
逗号前后表达的内容具有人为句读的意思,主要是为了防止表达语句过长,引发阅读障碍,但也有一些是分层次说明一个问题(如罪名的客体表现)的多个方面,但前后表达是围绕着一个中心展开的。
⑨ 简答法律责任的种类及免责的条件和方式
根据法律规定,根据违法行为所违反的法律的性质,可以把法律责任分为民事责任、行政责任、经济法责任、刑事责任、违宪责任和国家赔偿责任。
追究法律责任的原则包括:个人负责,不株连原则;重在教育原则;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原则。
构成法律责任必须具备的各种条件或必须符合的标准,它是国家机关要求行为人承担法律责任时进行分析、判断的标准。
免责:
1、不可抗力,所谓不可抗力,是指不能预见、不能避免并不能克服的客观情况。不可抗力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情形:
(1)自然灾害、如台风、洪水、冰雹;
(2)政府行为,如征收、征用;
(3)社会异常事件,如罢工、骚乱。
2、免责条款,免责条款是指当事人在合同中约定免除将来可能发生的违约责任的条款,其所规定的免责事由即约定免责事由。免责条款不能排除当事人的基本义务,也不能排除故意或重大过失的责任。
免责条款是合同的组成部分,是一种合同条款。它既然是一种合同条款,就必须是经当事人双方同意的,具有约定性。
免责条款的提出必须是明示的,不允许以默示方式作出,也不允许法官推定免责条款的存在。
免责条款旨在排除或者限制未来的民事责任,具有免责功能,这是免责条款最重要的属性,是区别于其他合同条款的明显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