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知识 »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犯罪要付法律责任吗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犯罪要付法律责任吗

发布时间: 2022-05-29 04:08:52

①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是什么有经典案例吗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antisocial personality disorder)又称无情型人格障碍(affectionless personality disorder)或社会性病态(sociopathy),是对社会影响最为严重的类型。患病率在发达的国家为4.3-9.4%,我国台湾地区为0.3%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特征是高度攻击性,缺乏羞惭感,不能从经历中取得经验教训,行为受偶然动机驱使,社会适应不良等,然而这些均属相对的。
“反社会”一语虽系政治社会用语,但也从这一侧面突出反映了他们对社会的危害,这类人在监狱和劳教机构占相当大比率(40%-78%),不少是累犯或惯犯,往往因发生反应状态而送精神病机构要求医学鉴定。
反社会人格障碍虽然经常发生违纪行为,但与一般犯罪是有区别的,尽管二者对所犯罪行为均负有完全责任能力,司法精神科医生和司法工作者应区分反社会人格犯罪和不法分子作案:①一般犯罪者往往有计划和有预谋地达成犯罪,反社会人格多不能;②犯罪者违法目的明显,反社会人格多受情感冲动支配,犯罪动机较模糊;③犯罪者在他人受害时作案手法隐蔽和狡诈,企图逃避罪责,反社会人格害人害己,而对自己的危害尤大;④具有反社会人格的人较少造成凶杀或其他严重案件以致判处极刑;⑤一般犯罪的人格固然是有缺陷的,但未达到人格障碍程度,而反社会人格则在心理活动的各个方面都有沉重的影响,反映在生活的各个侧面出现持续和长期的行为障碍。
(一)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案例表现
张某,男,19岁,待业青年,家庭成员无精神病史;从小受到溺爱,性格固执、顽皮,喜欢恶作剧;上学后,经常打架闹事,欺负小同学,辱骂老师;小学三年级时,在放学的男女同学队伍中公然把生殖器露在外面;小学毕业经补考升入初中,初一因三门功课不及格而留级;后因表现太差,被勒令退学;在家不服家长管教,顶撞、吵闹,以至和父母对打;14岁时被儿童医院诊断为多动症,药物治疗不佳;被送进工读学校就读,经常借故离校,一两个月不返校,直至被捆绑押送回校;多次盗窃公共财物,曾被收审,释放后,一度剪去长发,表示洗心革面,重新做人;17岁进工厂,常常旷工,招引一些朋友在家中吃喝玩乐,多次聚赌,结交不三不四的女青年;18岁时与人寻衅闹事,纠集同伙用棍棒和皮带毒打他人;骑车撞了人,反诬陷对方,拳打脚踢;因毒打他人致伤被公安机关收容审查。
患者临床检查未见明显异常。自述从小任性,受家人溺爱;上学后贪玩,上课坐不住,爱说话,成绩下降,学校不要他上学了;因和父母吵架,左邻右舍对讨厌他,名声坏了;不承认干了坏事,对打人情节避重就轻;否认与父母对打,说一生气就控制不住自己,事情过去了就后悔了;想到家庭很温暖,过去胡闹是不懂事,自己年龄还小,没干过坏事,边哭边叹息:“人生真难啊!”“没有人了解我,连父母也不了解我!”“现在后悔得很。”检查刚一结束,便与其他病人谈笑,显得无忧无虑,满不在乎。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也称精神病态或社会病态、悖德性人格障碍等。在人格障碍的各种类型中,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是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所最为重视的,它引起违法犯罪的问题最多。患者以行为不符合社会规范为主要特点,情绪具有爆发性,行为具有冲动性,对社会、对他人冷酷和仇视,缺乏好感和同情心,缺乏责任心和羞愧悔改之心,目无法纪,不能从挫折和惩罚中吸取教训,与大多数人不同的是焦虑感和罪恶感缺乏。

② 自己是反社会人格该怎么办

没事的,这种情况一般来说就是身心上的压抑造成了你的逆反情绪,遇见情况深呼吸,放松心情,说的直接一些,反社会又如何,就算你的能量再大,又能造成什么风浪,在其他绝对的实力面前,没什么用,所以倒不如放轻松,这样自己心里也轻松,所以你大可不必为此担忧,不如多想想该怎么解决自己的发展问题,这比你自己思考的反社会有用多了。反社会人格障碍虽然经常发生违纪行为,但与一般犯罪是有区别的,尽管二者对所犯罪行为均负有完全责任能力,司法精神科医生和司法工作者应区分反社会人格犯罪和不法分子作案:

①一般犯罪者往往有计划和有预谋地达成犯罪,反社会人格多不能;

②犯罪者违法目的明显,反社会人格多受情感冲动支配,犯罪动机较模糊;

③犯罪者在他人受害时作案手法隐蔽和狡诈,企图逃避罪责,反社会人格害人害己,而对自己的危害尤大;

④具有反社会人格的人较少造成凶杀或其他严重案件以致判处极刑。

③ 反社会人格障碍什么时候会出现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概述】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英文称为antisocial personality disorder,亦称“悖德型”“违纪型”“无情型人格障碍”属于人格障碍之一,多见于男性。
所谓人格障碍,是指儿童期或青少年期发展起来的严重人格缺陷,或者人格在总体上不适应的一类精神异常。人格障碍导致不能适应正常社会生活,表现为情感和意志方面的障碍,但是思维和智能方面无异常,意识清晰。这类人的人格缺陷是持久的、顽固的,多数延续到成年阶段,甚至终身不能改变。
反社会型人格也称精神病态或社会病态、悖德性人格等。在人格障碍的各种类型中,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是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所最为重视的。
1835年,德国皮沙尔特(Prichard)首先提出了“悖德狂”这一诊断名称。指出患者出现本能欲望、兴趣嗜好、性情脾气、道德修养方面的异常改变,但没有智能、认识或推理能力方面的障碍,亦无妄想或幻觉。后来“悖德狂”的名称逐渐被“反社会型人格”所代替,如今狭义的人格障碍,即指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此种人格引起的违法犯罪行为最多,同一性质的屡次犯罪,罪行特别残酷或情节恶劣的犯人,其中1/3—2/3的人都属于此类型人格障碍。其共同心理特征是:情绪的暴发性,行为的冲动性,对社会对他人冷酷、仇视、缺乏好感相同情心,缺乏责任感,缺乏羞愧悔改之心,不顾社会道德法律准则和一般公认的行为规范,经常发生反社会言行;不能从挫折与惩罚中吸取教训,缺乏焦虑感和罪恶感。
人格障碍不属于精神病,但是根据传统和实际临床诊治情况,属于心理障碍、精神疾病或心理疾病。因此,在处理方法上与精神病不同,患者对自己的犯罪行为要负法律责任,但是量刑较轻。既然是心理疾病,除了社会教育、管理方法或刑事处理外,还应该接受心理治疗和心理训练等综合防治措施,以减轻症状。
人格障碍应该与人格改变有明确区别。人格障碍是心理发育不健全的表现,从儿童期和青少年期就出现人格问题,至成年期呈现明显病理性人格,并延续终身。人格改变或准确地说继发性人格改变,通常出现在成年期,由于严重躯体疾病、脑器质性疾病、精神疾病或严重精神刺激之后发生的人格偏离。
【发病原因与发病机理】
病态人格或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病因与发病机理尚未阐明。以下是有依据的相关资料:
1.遗传。本症在亲属中的发生率与血缘关系成正相关,即血缘关系越近,发生率越高。有资料表明,患者双亲的异常脑电图率较高;单卵孪生子的性格一致率较高,脑电图很相似,犯罪率超过双卵孪生子。病态人格的寄养子女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有较高的病态人格发生率。
2.大脑发育不良。脑电图检查证实该类人格患者大脑发育不成熟,可能有过大脑损害。从病理心理学分析,患者的心理行为具有幼稚、很不成熟的特征,是人格不成熟的病理变化。
3.家庭和社会环境。不少调查表明,童年的精神创伤、不和睦家庭关系、不良家庭教育方式和不良社会环境因素在致病上亦起重要作用。人类人格形成具有很大的可塑性,特别是在婴幼儿和儿童期,这已是公认的事实。
【临床表现】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病态人格)的临床症状特点:
1.早年开始显露人格偏异,一般在青春期呈现明朗化。
2.严重人格障碍,性格的某些方面非常突出和过分畸形发展,不符合社会规范。
3.人格偏异非常顽固难移,延续于整个成年期,到晚年可能渐趋缓和。药物治疗和一般教育措施收效甚微,矫正困难。
4.社会和人际关系适应不良,常有较严重的反社会行为,屡教屡犯,并以损人不利己的结局告终。
5.对自己的人格障碍缺乏"自知之明"(医学上称为"无自知力"),因此不能从失败的生活经验中吸取教训。有时虽能察觉自己的人格问题带来的困难,但却始终不能以正确的认识来有效地改正。
6.表现为持久的人格不协调,但是并未达到精神病或神经症阶段。
7.智能和认知能力较好,无精神症状,主要以情感、意志和行为等人格严重偏离为特征。
8.追求新奇和心理刺激,常是人格障碍患者的一种驱动力,也是经常导致其反社会行为的变态心理动因。概括地说,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人有"七无"特征:①无社会责任感;②无道德观念;③无恐惧心理;④无罪恶感;⑤无自控自制的心理能力;⑥无真实或真正感情;⑦无悔改之心。

④ 反社会人格障碍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antisocial personality disorder)又称无情型人格障碍(affectionless personality disorder)或社会性病态(sociopathy),是对社会影响最为严重的类型。患病率在发达的国家为4.3-9.4%,我国台湾地区为0.3%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特征是高度攻击性,缺乏羞惭感,不能从经历中取得经验教训,行为受偶然动机驱使,社会适应不良等,然而这些均属相对的。
反社会性人格障碍是一种犯罪型人格障碍,其特征行为是以冲动和不负责任的方式,有时是敌意和严重暴力显露内心冲突。他们对挫折的耐受力很差。常不能预计自己的反社会行为带来的消极后果,丝毫没有不道德或罪恶感。反社会性人格障碍常伴有酒中毒,药瘾,背信,淫乱,工作失败,频繁迁徙和牢狱生活。
在西方,反社会性人格以男性较为多见,在患者的家族中,亲戚多有反社会性人格,物质滥用、婚姻破裂和虐待儿童的发生率很高。患者的父母常关系不和,患者在性格形成期有严重情感剥夺的经历。患者寿命缩短,但幸存者中病征随年龄增长趋于稳定和消失。

⑤ 抑郁症和反社会人格障碍有什么显著的不同专家请进!

抑郁症的人是不会伤害他人或社会的,抑郁症的表现是:
抑郁症是一种情感障碍性疾病,也称为心境障碍。抑郁症主要表现为三大症状,即情绪低落、思维迟缓和意志活动减退,时间持续在2周以上,常伴有焦虑不安、躯体不适和睡眠障碍等。病情严重时患者悲观厌世,绝望而产生自杀企图和行为。 情绪低落:患者总是对生活感到悲观,整天闷闷不乐,觉得对什么都不感兴趣。精神压抑,高兴不起来,活着没意思,心理难受,常常哀声叹气,自认为生不如死,度日如年。
思维迟缓:自觉大脑反应迟滞,思维闭塞,脑子像生了锈的机器;主动言语减少,说话缓慢,声音低沉,学习、思考问题困难,工作学习能力下降。
意志活动减退:临床活动缓慢,平时很容易做的事,患病后却感到力不从心,感觉比登天还难。有的整天卧床不起,原来喜欢的娱乐活动不再感兴趣了。
具备以上典型症状的患者并不多见,很多患者只具备其中一点或两点,严重程度因人而异。心情压抑、焦虑、兴趣丧失,精力不足,悲观绝望、自我评价过低等,有时很难与一般短时间的心情不好区分开来。抑郁症通常呈现昼重夜轻的节律变化,即早晨起来症状严重,下午或晚上有部分缓解。
抑郁症的发病原因可能与社会心理因素、遗传、人体的生理变化及神经内分泌等有关,多数情况下是由于受到心理刺激产生应激反应引起的。从生物学的因素讲,人体脑内各神经末梢有一个叫做突触小泡的袋状物,里面贮存着多种能够在细胞之间传递情报信息的神经递质。抑郁症被认为是突触小泡中两种分别叫去甲肾上腺素和5-羟色胺的神经递质减少而引起的疾病。研究表明,抑郁症具有家族遗传特征,患者家族人群的发病率是一般人群的10至30倍。血缘关系越近,患病的几率越高。(

但反社会人格障碍症的病人就不一样了,他主要表现为:
一、定义和概述
所谓人格障碍,是指儿童期或青少年期发展起来的严重人格缺陷,或者人格在总体上不适应的一类精神异常。人格障碍导致不能适应正常社会生活,表现为情感和意志方面的障碍,但是思维和智能方面无异常,意识清晰。这类人的人格缺陷是持久的、顽固的,多数延续到成年阶段,甚至终身不能改变。
本教材持狭义的人格障碍概念,以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即过去称为病态人格的类型作为人格障碍代表疾病,其余的人格障碍基本上归入"性格缺陷"中作介绍。
人格障碍不属于精神病,但是根据传统和实际临床诊治情况,属于心理障碍、精神疾病或心理疾病。因此,在处理方法上与精神病不同,患者对自己的犯罪行为要负法律责任,但是量刑较轻。既然是心理疾病,除了社会教育、管理方法或刑事处理外,还应该接受心理治疗和心理训练等综合防治措施,以减轻症状。
人格障碍应该与人格改变有明确区别。人格障碍是心理发育不健全的表现,从儿童期和青少年期就出现人格问题,至成年期呈现明显病理性人格,并延续终身。人格改变或准确地说继发性人格改变,通常出现在成年期,由于严重躯体疾病、脑器质性疾病、精神疾病或严重精神刺激之后发生的人格偏离。
二、发病原因与发病机理
病态人格或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病因与发病机理尚未阐明。以下是有依据的相关资料:
1.遗传。本症在亲属中的发生率与血缘关系成正相关,即血缘关系越近,发生率越高。有资料表明,患者双亲的异常脑电图率较高;单卵孪生子的性格一致率较高,脑电图很相似,犯罪率超过双卵孪生子。病态人格的寄养子女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有较高的病态人格发生率。
2.大脑发育不良。脑电图检查证实该类人格患者大脑发育不成熟,可能有过大脑损害。从病理心理学分析,患者的心理行为具有幼稚、很不成熟的特征,是人格不成熟的病理变化。
3.家庭和社会环境。不少调查表明,童年的精神创伤、不和睦家庭关系、不良家庭教育方式和不良社会环境因素在致病上亦起重要作用。人类人格形成具有很大的可塑性,特别是在婴幼儿和儿童期,这已是公认的事实。
三、临床表现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病态人格)的临床症状特点:
1.早年开始显露人格偏异,一般在青春期呈现明朗化。
2.严重人格障碍,性格的某些方面非常突出和过分畸形发展,不符合社会规范。
3.人格偏异非常顽固难移,延续于整个成年期,到晚年可能渐趋缓和。药物治疗和一般教育措施收效甚微,矫正困难。
4.社会和人际关系适应不良,常有较严重的反社会行为,屡教屡犯,并以损人不利己的结局告终。
5.对自己的人格障碍缺乏"自知之明"(医学上称为"无自知力"),因此不能从失败的生活经验中吸取教训。有时虽能察觉自己的人格问题带来的困难,但却始终不能以正确的认识来有效地改正。
6.表现为持久的人格不协调,但是并未达到精神病或神经症阶段。
7.智能和认知能力较好,无精神症状,主要以情感、意志和行为等人格严重偏离为特征。
8.追求新奇和心理刺激,常是人格障碍患者的一种驱动力,也是经常导致其反社会行为的变态心理动因。概括地说,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人有"七无"特征:①无社会责任感;②无道德观念;③无恐惧心理;④无罪恶感;⑤无自控自制的心理能力;⑥无真实或真正感情;⑦无悔改之心。
四、人格障碍的处理
病态人格一旦形成,不易矫正。因此,必须强调在儿童期和青少年期加强心理卫生教育的重要性,以防日后人格畸形发展。心理治疗和行为治疗有一定帮助,但是难以根治。当患者发生危害社会治安问题时,应予以收容。

⑥ 患有反社会人格障碍的心理疾病,犯罪后可以减免罪行吗

患有反社会人格障碍的心理疾病,犯罪后
不可以因此
减免罪行

⑦ 什么是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误解

对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有很多错误的理解,比如认为有暴力行为的就是反社会人格,或者是心理阴暗的,甚至是所有存在犯罪记录的人,都被归入到反社会型人格。

反社会型人格是不能单凭一次拘捕,就认定是反社会型人格,偶尔发生的犯罪行为,需要根据反社会的特征来区分,比如有些是因为其他精神疾病引起的,如:双相情感障碍,精神分裂症,重度抑郁症,物质滥用(药物,酒精等等)。 除此以外,还需要对比以前的行为记录,分析有没有存在反社会的特征。

本文的第一段就是想纠正下,对反社会型人格的错误理解,不要把所有的犯罪直接等同于反社会型人格障碍。个人学习研修记录,谢绝转载转发和拷贝。

人格障碍筛查测试 zxgj.cn/g/pdq4

心理健康专题: xmcs.cn/z/xinli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概念和特征

目前存在三个关于反社会的概念,分别是DSM-5,ICD-10和PCL-R 。 这里分别列举,做一个特征上的描述。

1、DSM-5 在DSM-5中,描述为ASPD,也就是反社会型人格障碍,也是用得最多的一种,在诊断ASPD中,比较注重的是外部的品行上,比如:犯罪行为、习惯性说谎、为人鲁莽、行为冲动、具有攻击性、没有稳定的工作、财务混乱。

2、ICD-10 在ICD-10中称为 反社会性人格障碍,ICD-10主要是从认知体系、情感特征和人际关系方面去分析,而对人的品行方面没有过多的解读,比如:i)喜欢责备他人、不负责任 (认知体系) ; ii) 情感淡漠,肤浅,无负罪感,挫折忍耐性差(情感体验);iii) 可以建立人际关系,但是不稳定,难持续,友情肤浅而不牢固(人际关系)。

3、PCL-R PCL-R描述为精神病态,也叫病态人格,这里的描述就更为复杂,基本上是把DSM-5和ICD-10给结合了起来。 特征为:病理性说谎、喜欢操控他人、自大、无懊悔,无共情能力、情感淡漠肤浅,寻求刺激、行为冲动、不负责任、常有犯罪行为。

从上述三种来看,精神病态,或者是病态人格,更加严重,也必定包含反社会型人格障碍,而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却不一定能诊断为精神病态。 也即是: 精神病态>ASPD....

mmpi明尼苏达多项人格测验 xmcs.cn/x/mmpi

但是实际上在诊断ASPD中,并不详细区分采用是什么诊断标准,这个概念是泛化的,通常的做法是列举出多少条特征,符合多少条以上就算满足条件。当然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特征还是比较容易识别和把握。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思维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思维是异于常人的,这的挑选出一些比较常见的,用来做参考分析,可以很好的反应出什么是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1、我跟普通人是不同的。 (获取友人的肯定和赞同,通常aspd的朋友也大多是社会适应性不良者)

2、我造成了对别人的伤害?那是不存在的事。(漠视他人,无共情能力,缺乏悔改之心)

3、警察才是罪犯。 (敌视执法者)

4、就算我不偷他钱,别人也会偷他钱的。(用歪理来解析自己的行为)

5、我觉得我偷窃是不会别抓的,我熟练的很,我有朋友帮我。(低估后果)。

6、即使我被关进去了,我很快就会出来的,我跟某某某(执法者)关系好。(吹嘘自大)

7、他帮我是应该的,因为他有这个能力,我跟他关系铁。

8、我觉得我没什么问题,我不需要改变,需要改变的是他们,是这个社会。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治疗,难度非常大,最主要的是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没有求助的动机,在他的认知世界里,他是正常人,而是社会病态了,他不认为自己有什么不妥,也无法认识到自己做过的事是错误的。

随着年龄的增长(40岁左右),也有部分人能回归到社会生活中来,遗憾的是这个比例并不高,大部分人在20岁左右走向犯罪高峰,可能失去生命,也有可能进了监狱。

ASPD最佳的干预时机,应该是中学阶段(初中高中),以避免恶性持续发展,以至于成年后就很难改善了。

⑧ 什么是反社会人格

反社会人格就是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又叫做无情型人格障碍,他们都有共同的特征,那就是具有高度的攻击性,缺乏羞耻感,无法从经历中获得经验教训,只知道一味地抱怨社会。

反社会人格会对社会产生极大的危害,他们一般都有性格缺陷,而且会在心理活动的各个方面都产生沉重的影响,生活各个方面都会出现持续和长期的行为障碍,而且很不容易被别人发现。

反社会人格和小时候的成长环境有很大的关系,如果小时候成长环境不好的话,比如说父母教育方法不对,会造成扭曲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而影响的他们的心理,最终变成反社会人格。

临床表现

1、这类人在幼年往往学习成绩不良、逃学、被开除、漫游、反复饮酒、性放荡、说谎、破坏公务、偷窃、违纪、对抗长者、攻击人等表现。成长后情感肤浅而冷酷,脾气暴躁,自我控制不良,对人不坦率,缺乏责任感,与人格格不入;

2、法纪功能较差,行为受本能欲望、偶然动机和情感冲动所驱使,具有高度的冲动性和攻击性;

3、自私自利,自我评价过高,狂热但不动人的行为;

4、对挫折的耐受力差,遇到失利则推诿于客观或者提出一些似是而非的理由为自己开脱,或引起反应状态;

5、缺乏计划性和目的性,经常更换职务;

6、缺乏良知,对自己的人格缺陷缺乏觉知;

7、缺乏悔恨感与羞惭,不能吸取经验教训。

⑨ 什么是反社会人格,会具有哪些特点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antisocial personality disorder)又称无情型人格障碍(affectionless personality disorder)或社会性病态(sociopathy),是对社会影响最为严重的类型。

父母养育方式不仅与父母自身文化、经济情况等有关,还与另一方的情况,如配偶是否健在以及家庭婚姻的状况息息相关。这进一步证实了家庭微环境复杂而微妙地影响着成员间的行为方式。

疾病特点:

1、高度攻击性。反社会人格患者具有高度的冲动性和攻击性已众所周知,然而却有一些并无攻击行为。

2、无羞惭感。认为此类人无羞惭感,缺乏与焦虑相关的自主神经反应(包括皮肤直流电反应)。

3、行为无计划性。精神病态患者的行为大多受偶然动机、情绪冲动、或本能愿望所驱使,缺乏计划性或预谋。

4、社会适应不良。ICD-10(1992)认为反社会人格障碍常因其行为与公认的社会规范有显著背离而引人注目。

(9)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犯罪要付法律责任吗扩展阅读

疾病预防:

本研究结果提示,反社会人格障碍人群的主要危险因素有父母的拒绝型养育方式、父亲低文化程度、家庭经济收入低、单亲家庭、父母离异。因此,预防反社会人格障碍首先要从孩子的父母和将成为父母的人们做起,全面提高他们的素质。

疾病治疗:

由原先的单一治疗逐渐转变为综合治疗。虽然长期心理治疗对某些类型的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患者有效,其人格特质会改变,但仅仅用心理治疗对于改善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症状而言是远远不够的。最好整合其他治疗方法。

⑩ 什么叫反社会倾向

反社会倾向也可称为反社会意识,反社会意识实际上是社会意识中的消极部分,它可以腐蚀个体的灵魂,成为一些人走上犯罪道路的原因。

反社会意识的形成是主客观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个人是否形成反社会意识关键在其自身。虽然它们仅为极少数人所具有,但是危害极大。

反社会意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反对现实的社会政治经济政策方针;

(2)反对现实的道德伦理观念

(3)反对现实的价值观念;

(4)反对现实的法律观念;

(5)反对现实的民族生活习惯

(10)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犯罪要付法律责任吗扩展阅读

产生因素

这是由于弱势群体因社会支持不足,个人受挫而悲观失望,并极端化为对社会的仇视和对抗是最根本的原因。这些原因导致一些社会上的弱势群体在心理上失衡,产生相对剥夺感。从而把在经济领域中因利益冲突而生的“仇富”心理,以及针对明确对象的报复行为。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加快,中国加入 WTO,经济全球化,社会分化在经济、政治、社会上,都有了跟进一步的体现。与此同时社会意义群体的分化也愈演愈烈。尤其体现在穷人与富人利益的分化,强势群体与弱势群体的利益分化上。利益群体的过度分化,导致贫富两极分化,强势与弱势两极分化。

这已经延伸到在婚姻、家庭、日常交往中的琐碎纠纷郁积起来形成对整个社会和无辜他人的仇恨,并将仇恨转化为以残忍手段向无明确对象的群体(只要是易于攻击)实施报复的“反社会”暴力行为。

热点内容
婚姻法那条最不合理 发布:2025-02-02 09:08:55 浏览:272
违反行政法规导致合同无效 发布:2025-02-02 09:08:22 浏览:482
广州市天河法院 发布:2025-02-02 08:55:03 浏览:363
工资随意更改劳动法怎么办 发布:2025-02-02 08:06:44 浏览:595
模范法官胡国运的妻子 发布:2025-02-02 07:59:34 浏览:234
贵阳有名离婚律师 发布:2025-02-02 07:43:16 浏览:515
有关禁毒的法律知识 发布:2025-02-02 07:28:50 浏览:350
香港律师资格考试 发布:2025-02-02 06:53:18 浏览:335
新民事诉讼法涉外基层法院 发布:2025-02-02 06:45:22 浏览:789
港府司法复核 发布:2025-02-02 06:25:04 浏览: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