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知识 » 义卖的法律责任

义卖的法律责任

发布时间: 2022-05-29 10:53:14

Ⅰ 校园义卖是否涉及非法集资

必须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

Ⅱ 个人组织义卖募捐违法吗

1、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第九条规定,慈善组织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以开展慈善活动为宗旨;

(二)不以营利为目的;

(三)有自己的名称和住所;

(四)有组织章程;

(五)有必要的财产;

(六)有符合条件的组织机构和负责人;

(七)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2、个人募捐只要符合法律法规就不违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第十条规定,设立慈善组织,应当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申请登记,民政部门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三十日内作出决定。符合本法规定条件的,准予登记并向社会公告;不符合本法规定条件的,不予登记并书面说明理由。

本法公布前已经设立的基金会、社会团体、社会服务机构等非营利性组织,可以向其登记的民政部门申请认定为慈善组织,民政部门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二十日内作出决定。符合慈善组织条件的,予以认定并向社会公告;不符合慈善组织条件的,不予认定并书面说明理由。

(2)义卖的法律责任扩展阅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

第九条慈善组织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以开展慈善活动为宗旨;

(二)不以营利为目的;

(三)有自己的名称和住所;

(四)有组织章程;

(五)有必要的财产;

(六)有符合条件的组织机构和负责人;

(七)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十条设立慈善组织,应当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申请登记,民政部门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三十日内作出决定。符合本法规定条件的,准予登记并向社会公告;不符合本法规定条件的,不予登记并书面说明理由。

本法公布前已经设立的基金会、社会团体、社会服务机构等非营利性组织,可以向其登记的民政部门申请认定为慈善组织,民政部门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二十日内作出决定。符合慈善组织条件的,予以认定并向社会公告;不符合慈善组织条件的,不予认定并书面说明理由。

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登记或者认定期限的,报经国务院民政部门批准,可以适当延长,但延长的期限不得超过六十日。

Ⅲ 义捐义卖的活动的意义

义捐义卖的活动的意义
法律首先说一下爱心义卖的活动目的,爱心义卖是指以慈善为目的的义卖,是有心人士所捐出的家里不再需要之物品进行出售,所获收益将捐赠给社会公益事业,爱心义卖是社会爱心的一种体现,社会文明的集中表现。

爱心是一片冬里的阳光,是饥寒交迫的人感到人间的温暖;爱心是沙漠中的一泓清泉,使濒临绝境的人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爱心是一首飘荡在夜空里的歌谣,使孤苦无依的人获得心灵的慰藉;爱心是一场洒落在久旱的土地上的甘露,使心灵枯萎的人感到感情的滋润。

在活动中做到积极推销着商品,一起把爱心传递到四面八方。

爱心义卖活动的意义是什么?

公益从字面的意思来看呢是为了公众的利益,它的实质应该说是社会财富的再次分配。公益活动是指一定的组织或个人象社会捐赠财物,时间,精力和知识等活动。公益活动的内容包括社区服务,环境保护,知识传播,公共福利,帮助他人,社会援助,社会治安,紧急援助,青年服务,慈善,社团活动,专业服务,文化艺术活动。

Ⅳ 义卖受什么法律规定

只要不违反国家税务法偷税漏税,去工商局和税务局办理相关手续就好了

Ⅳ 有关义卖的法律

只要不违反国家税务法偷税漏税,去工商局和税务局办理相关手续就好了

Ⅵ 义卖是否合法啊

法律没有禁止就是可以义卖了,但是《宪法》第五十一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义卖也是买卖,应该参照相关法律法规来进行。

Ⅶ 慈善义卖违法吗

1、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第九条规定,慈善组织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以开展慈善活动为宗旨;

(二)不以营利为目的;

(三)有自己的名称和住所;

(四)有组织章程;

(五)有必要的财产;

(六)有符合条件的组织机构和负责人;

(七)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2、个人募捐只要符合法律法规就不违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第十条规定,设立慈善组织,应当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申请登记,民政部门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三十日内作出决定。符合本法规定条件的,准予登记并向社会公告;不符合本法规定条件的,不予登记并书面说明理由。

本法公布前已经设立的基金会、社会团体、社会服务机构等非营利性组织,可以向其登记的民政部门申请认定为慈善组织,民政部门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二十日内作出决定。符合慈善组织条件的,予以认定并向社会公告;不符合慈善组织条件的,不予认定并书面说明理由。

(7)义卖的法律责任扩展阅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

第九条慈善组织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以开展慈善活动为宗旨;

(二)不以营利为目的;

(三)有自己的名称和住所;

(四)有组织章程;

(五)有必要的财产;

(六)有符合条件的组织机构和负责人;

(七)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十条设立慈善组织,应当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申请登记,民政部门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三十日内作出决定。符合本法规定条件的,准予登记并向社会公告;不符合本法规定条件的,不予登记并书面说明理由。

本法公布前已经设立的基金会、社会团体、社会服务机构等非营利性组织,可以向其登记的民政部门申请认定为慈善组织,民政部门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二十日内作出决定。符合慈善组织条件的,予以认定并向社会公告;不符合慈善组织条件的,不予认定并书面说明理由。

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登记或者认定期限的,报经国务院民政部门批准,可以适当延长,但延长的期限不得超过六十日。

Ⅷ 捐款法律问题

捐赠,来是作为公共源或慈善用途之赠与或捐献,目的有多种。捐赠是施恩,付出自己所有,例如金钱、物资、服务、身体器官、时间、名誉等,去赞助受惠者,例如慈善机构、弱势社群等。根据《救灾捐赠管理办法》具体捐款法律问题如下:

  1. 国务院民政部门可以根据灾情组织开展跨省(自治区、直辖市)或者全国性救灾捐赠活动,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按照部署组织实施。

  2. 开展义演、义赛、义卖等大型救灾捐赠和募捐活动,举办单位应当在活动结束后30日内,报当地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备案。备案内容包括:举办单位、活动时间、地点、内容、方式及款物用途等。

  3. 具有救灾宗旨的公募基金会,可以依法开展救灾募捐活动,但在发生自然灾害时所募集的资金不得用于增加原始基金。

Ⅸ 责任和义务的定义和区别

1、内容不同

义务

义务人为满足权利人的利益而为一定行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必要性,义务具有法律强制性。

义务是情愿、志愿、应该。

责任

(1)一是指分内应该做好的事,如履行职责、尽到责任、完成任务等。

(2)二是指如果没有做好自己工作,而应承担的不利后果或强制性义务,如担负责任、承担后果等。

2、分类不同

义务

(1)又称“社会责任”、“直接社会义务”。

社会普遍认为的为了满足一定社会关系参加者享受直接社会权利,其他人应作出的一定作为或不作为,是客观的社会规律、人们日常的生产活动和生活活动以及其他各种条件直接作用的结果,一般为习惯、道德等社会规范所确认。这种意义上的义务是法律义务的直接基础和社会内容。

(2)“法律权利”的对称。又称“法律义务”。

法律规定权利主体应作出一定行为或不作一定行为的责任,是保证法律权利得以实现的条件,是国家对一定的直接社会责任的确认,有鲜明的阶级性,体现着统治阶级的意志,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根据宪法和各部门法以及其他标准,可以对法律义务作出不同种类的划分。

责任

分为法律责任、道义责任、虚拟责任、家庭责任、理性责任、社会责任

3、要求不同

公民的基本义务也称宪法义务,是指由宪法规定的公民必须遵守和应尽的法律责任。根据我国宪法的规定,我国公民的基本义务有:

(1)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宪法第52条)

(2)遵守宪法和法律,保守国家秘密,爱护公共财产,遵守劳动纪律,遵守公共秩序,遵守社会公德;(宪法第53条)

(3)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宪法第54条)

(4)保卫祖国、依法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宪法第55条)

(5)依法纳税。(宪法第56条)

除上述的基本义务以外,我国宪法还规定了劳动的义务、受教育的义务、夫妻双方计划生育的义务、父母抚养教育未成年子女的义务、成年子女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这些义务既具有社会伦理和道德的性质,同时也具有一定形式的法律性质。

责任

(1)价值观要求

乙方主体必须按照甲方主体的价值观来处理有关价值事物,而不能按照乙方主体自己的价值观要求来处理有关价值事物,即乙方主体必须代表甲方主体的利益要求来进行决策和行为,而不能代表乙方主体自身的利益要求进行决策和行为。否则,将受到相应原价值处罚。

(2)最大价值率要求

乙方主体必须按照“最大价值率法则”来处理有关价值事物,即乙方必须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发挥自己的最大聪明才智,来履行责任。

Ⅹ 别人以我的名义售卖不合格产品!我要负什么责任

一、因为产品存在缺陷而发生的责任有两种,一是产品质量瑕疵担保责任,又称产品瑕疵责任,属于合同法调整的违约责任,如购买的热水器不具有制热功能等;另一种产品责任,就是因产品存在缺陷而造成他人(包括产品使用者)人身财产损害的侵权赔偿责任,此时会发生违约责任与侵权责任的竞合,如购买的热水器突然爆炸(足以说明产品质量不合格,违约责任),使使用者受伤,其他物品也受损(侵权责任),这种情形在民法上又叫叫加害给付。

二、关于产品责任,我国现行法有诸多立法文件,从立法早晚依次有,《民通》第122条,《民通意见》153条,《产品质量法》第41、42、45、46条。

三、下面详细说下侵权责任法的规定。(也就是你据以判断的规定了)
(一)对外连带责任:无过错责任。生产者或者销售者即使能举证自己没有过错也要承担责任,在诉讼上,受害人可以将这二人列为共同被告,也可选择一个单独诉讼,此时法院可列另一个为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
(二)内部责任划分(也就是对受害人赔完后):生产者的无过错责任与销售者的过错责任(一般来说不会是二人各自承担一半的责任)
责任划分遵循以下原则:
(1)生产者的无过错责任与销售者的过错责任
(2)产品缺陷由生产者造成的,销售者赔偿后,有权向生产者追偿。
(3)因销售者的过错使产品存在缺陷的,生产者赔偿后,有权向销售者追偿。
(4)销售者不能指明缺陷产品的生产者也不能指明缺陷产品的供货者的,销售者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也就是说对外赔完受害者(受害者可随便选哪个要求赔)之后,(对内)销售者只有在有过错或者不能指明缺陷产品的生产者及供货者的情形下才承担责任,其他都由生产者承担责任。
这样你应该清楚了吧?

《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
第五章 产品责任
第四十一条因产品存在缺陷造成他人损害的,生产者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第四十二条因销售者的过错使产品存在缺陷,造成他人损害的,销售者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销售者不能指明缺陷产品的生产者也不能指明缺陷产品的供货者的,销售者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第四十三条因产品存在缺陷造成损害的,被侵权人可以向产品的生产者请求赔偿,也可以向产品的销售者请求赔偿。
产品缺陷由生产者造成的,销售者赔偿后,有权向生产者追偿。
因销售者的过错使产品存在缺陷的,生产者赔偿后,有权向销售者追偿。
第四十四条因运输者、仓储者等第三人的过错使产品存在缺陷,造成他人损害的,产品的生产者、销售者赔偿后,有权向第三人追偿。
第四十五条因产品缺陷危及他人人身、财产安全的,被侵权人有权请求生产者、销售者承担排除妨碍、消除危险等侵权责任。
第四十六条产品投入流通后发现存在缺陷的,生产者、销售者应当及时采取警示、召回等补救措施。未及时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补救措施不力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第四十七条明知产品存在缺陷仍然生产、销售,造成他人死亡或者健康严重损害的,被侵权人有权请求相应的惩罚性赔偿。

注意,过错责任、无过错责任等是归责原则,与连带责任、按份责任(责任的承担问题,其具体概念和相关知识可搜索网络)不是同一个问题。侵权责任是一个大概念,包含了归责原则,也涉及责任承担的问题,是民事责任的一种,除侵权责任外还有违约责任,这都是民事责任,此外还有刑事责任、行政责任

我国民法通则规定的侵权行为归责原则有三种:

1、过错责任原则

1) 含义:是指当事人的主观过错是构成侵权行为的必备要件的归责原则。过错是行为人决定其行动的一种故意或过失的主观心理状态。

2) 适用过错责任的意义:

① 在一般侵权中,只要行为人尽到了应有的合理的注意义务,即使发生损害也不负赔偿责任。

② 在过错责任下,对一般侵权责任实行“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

③ 适用过错责任原则时,第三人或受害人的过错对责任承担有重要影响。

A) 在第三人对损害也有过错时,构成共同过错;此时按过错大小分担民事责任,并负连带责任。

B) 如受害人有过错的,即构成混合过错,依法可减轻加害人的民事责任。

3) 过错推定责任

① 含义:指一旦行为人的行为致人损害就推定其主观上有过错,除非其能证明自己没有过错,否则应承担民事责任。(体现在民通126条)

② 此是过错责任的一种特殊形式,实行举证责任倒置原则。它只有在法律明确规定的情形下使用。

③ 举证倒置原则的含义:

A) 受害人只要证明加害人实施了加害行为,造成了损害后果并存在因果关系,无需对加害人的主观情况证明,就可推定加害人主观上有过错,承担相应责任。

B) 受害人为免除责任,应由其自己证明主观上无过错。

④ 法条上的体现:民通126条:建筑物或其他设施及建筑物上的搁置物、悬挂物发生倒塌、脱落、坠落造成他人损害的,它的所有人或管理人应当承担民事责任,但能证明自己无过错的除外。

2、无过错责任原则

1) 含义:指当事人实施了加害行为,尽管其主观上无过错,便根据法律规定(民通106条系3款)仍应承担责任的归责原则。

2) 适用情形(民通规定):

① 从事高度危险活动致人损害的行为

② 污染环境致人损害的行为

③ 饲养动物致人损害的行为

④ 产品不合格致人损害的行为

3) 适用的注意事项

① 无过错原则的适用必须是法律的明确规定

② 适用无过错原则,受害人不须证明加害人的过错,加害人也不能通过证明自己无过错而免责,但原告应证明损害事实及因果关系。

③ 我国实行的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无过错责任原则,在出现法定免责事由时,有关当事人可全部或部分免除其民事责任。(如不可抗力的自然灾害,及时采取合理措施仍不能避免造成环境污染的,免于承担)

3、公平责任原则

1) 含义:指损害双方的当事人均无过错,但如不补偿受害人的损失又显失公平的,法院可根据具体情况和公平观念,要求当事人分担损害后果。

2) 适用中的注意事项:

① 适用的前提是当事人既无过错,又不能推定过错,也不存在法定的承担无过错责任的情况。

② 当事人如何分担责任,由法官根据个案的具体情况,包括损害事实与各方当事人的经济能力进行综合衡量,力求公平。

③ 在法条中的体现(民通和民通意见):紧急避险致人损害的(险情由自然原因形成;行为人采取的措施无不当);为对方利益或共同利益中致人损害的(可责令对方或受益人给予受害人一定的经济补偿)。

热点内容
婚姻法那条最不合理 发布:2025-02-02 09:08:55 浏览:272
违反行政法规导致合同无效 发布:2025-02-02 09:08:22 浏览:482
广州市天河法院 发布:2025-02-02 08:55:03 浏览:363
工资随意更改劳动法怎么办 发布:2025-02-02 08:06:44 浏览:595
模范法官胡国运的妻子 发布:2025-02-02 07:59:34 浏览:234
贵阳有名离婚律师 发布:2025-02-02 07:43:16 浏览:515
有关禁毒的法律知识 发布:2025-02-02 07:28:50 浏览:350
香港律师资格考试 发布:2025-02-02 06:53:18 浏览:335
新民事诉讼法涉外基层法院 发布:2025-02-02 06:45:22 浏览:789
港府司法复核 发布:2025-02-02 06:25:04 浏览: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