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访有法律效力
⑴ 省级信访联席会议决议后给下级单位发的信函有什么样的法律效力
信访联席会议只是一个议事程序,不是领导机关,他们给下级单位的信函,是通报情况的一个形式,对下级单位没有行政意义上的约束力,不是上级机关对下级机关或者单位的指令性文件,下级单位应当按照信函中通报的情况,依据实际情况和自己单位的职权,依法做出相应的处置决定并承担相应的行政责任,联席会议不会对本信函的建议和意见承担责任。
⑵ 国家信访局投诉有用吗有没有人受理
法律分析:有用。对下列来访事项予以受理
1.对中央国家机关或省级人民政府、人员的职务行为反映情况,提出建议、意见,或者不服其职务行为的;
2.已经中央国家机关或省级人民政府受理,但来访人未在《信访条例》规定期限内,收到处理(复查、复核)意见或处理(复查、复核)意见未落实的;
3.来访人未在《信访条例》规定期限内,收到处理(复查、复核)意见或处理(复查、复核)意见未落实,且省级人民政府信访工作机构和其他行政机关未履行督办职责的。
法律依据:《信访条例》第三十五条 信访人对复查意见不服的,可以自收到书面答复之日起30日内向复查机关的上一级行政机关请求复核。收到复核请求的行政机关应当自收到复核请求之日起30日内提出复核意见。
复核机关可以按照本条例第三十一条第二款的规定举行听证,经过听证的复核意见可以依法向社会公示。听证所需时间不计算在前款规定的期限内。
信访人对复核意见不服,仍然以同一事实和理由提出投诉请求的,各级人民政府信访工作机构和其他行政机关不再受理。
⑶ 国家信访,有效果吗
有效果,但你一般信访不了。信访国家有法,必须逐级信访,不能越级。
⑷ 收到信访受理告知书管用吗
法律分析:根据信访条例,该答复书是指导性行为,不具有法律效力,有法律效力的只能是行政机关作出的行政行为。告知函不具有法律上的效力,只是起到警告作用,如果催告后不进行处理。下一步对方可能会采取其他行动,比如说到法院起诉。国家的各级信访单位都不是立法部门,也无权出具具有法律效力的任何文件和文书,信访意见书没有法律效力。
法律依据:《信访条例》
第二十二条 信访人按照本条例规定直接向各级人民政府信访工作机构以外的行政机关提出的信访事项,有关行政机关应当予以登记符合本条例第十四条第一款规定并属于本机关法定职权范围的信访事项,应当受理,不得推诿、敷衍、拖延不属于本机关职权范围的信访事项,应当告知信访人向有权的机关提出。有关行政机关收到信访事项后,能够当场答复是否受理的,应当当场书面答复能当场答复的,应当自收到信访事项之日起15日内书面告知信访人。但是,信访人的姓名(名称)、住址不清的除外。有关行政机关应当相互通报信访事项的受理情况。
第二十八条 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办理信访事项,应当恪尽职守、秉公办事,查明事实、分清责任,宣传法制、教育疏导,及时妥善处理,不得推诿、敷衍、拖延。
第二十九条 信访人反映的情况,提出的建议、意见,有利于行政机关改进工作、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有关行政机关应当认真研究论证并积极采纳。
第三十条 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与信访事项或者信访人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应当回避。
第三十一条 对信访事项有权处理的行政机关办理信访事项,应当听取信访人陈述事实和理由要时可以要求信访人、有关组织和人员说明情况要进一步核实有关情况的,可以向其他组织和人员调查。对重大、复杂、疑难的信访事项,可以举行听证。听证应当公开举行,通过质询、辩论、评议、合议等方式,查明事实,分清责任。听证范围、主持人、参加人、程序等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
第三十二条 对信访事项有权处理的行政机关经调查核实,应当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及其他有关规定,分别作出以下处理,并书面答复信访人:(一)请求事实清楚,符合法律、法规、规章或者其他有关规定的,予以支持二)请求事由合理但缺乏法律依据的,应当对信访人做好解释工作三)请求缺乏事实根据或者不符合法律、法规、规章或者其他有关规定的,不予支持。有权处理的行政机关依照前款第(一)项规定作出支持信访请求意见的,应当督促有关机关或者单位执行。
⑸ 信访有用吗
其实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在现实生活中,许多群众将自己的情况进行上访,然而得到的答复却是“对于你们所反映的情况我们也没办法解决”。这是由于信访局、信访其本身仅仅只是一个接待机构,它的作用往往只体现在对事项的协调督查,所以对信访事项没有权利处理。这其实也反映出信访办所存在的问题。换而言之,就可以明确的看出信访部门根本没有权利来解决这些实际的问题。其实大多数地方政府部门是敷衍了事的,对群众的上访根本就不予解决,还有不少地方政府对上访的群众采取打击和限制的措施,群众根本就没办法上访。其实在实践中可能有一小部分当事人通过艰难险阻,最后用上访解决了自己的问题,进而实现了自己的想要的诉求,还有少数群众的上访因为引起了特别强烈的社会影响,涉及到严重的社会秩序问题,上级政府部门不得不在舆论的压力之下解决这些事情。但是,但是这些上访群众毕竟是极少的一部分,大多数情况则是上访群众为此付出了很多的时间以及精力,但到最后却没有什么结果,甚至有的群众因此错过了复议和诉讼时效,进而失去了维权的机会,每次遇到这样的人打电话来问我,我真的感到特别遗憾,但是遇到这种情况,即使我想帮忙,也是没有办法可言。
⑹ 到法院信访办有用吗
法院信访对于解决问题是具有一定作用的。信访是公民、法人或者其它组织采用书信、电子邮件、走访等形式,向各级人民政府即其工作部门反映情况,提出建议、意见或者投诉请求,依法由有关行政机关处理的活动。法院信访工作可以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群众权益和维护社会稳定。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办理执行信访案件若干问题的意见》
一、关于办理执行信访案件的基本要求
1、执行信访案件,指信访当事人向人民法院申诉信访,请求督促执行或者纠正执行错误的案件。执行信访案件分为执行实施类信访案件、执行审查类信访案件两类。
2、各级人民法院执行部门应当设立执行信访专门机构;执行信访案件的接待处理、交办督办以及信访终结的复查、报请、决定及备案等各项工作,由各级人民法院执行部门统一归口管理。
⑺ 信访有用吗
信访当然也是维权的一种方式,但是在好多问题中,信访所能起到的正真作用真的是非常非常有限的,所以应该理智的看待信访,必要时一定要通过相关专业人士来帮你,信访既然存在,必然有它存在的道理,所以我们可以把信访作为一种有效的辅助手段,在信访的同时应该咨询律师来对你进行必要的帮助,但绝对不能把信访当成自己最后的救命稻草。
《信访条例》
第二十二条信访人按照本条例规定直接向各级人民政府信访工作机构以外的行政机关提出的信访事项,有关行政机关应当予以登记;对符合本条例第十四条第一款规定并属于本机关法定职权范围的信访事项,应当受理,不得推诿、敷衍、拖延;对不属于本机关职权范围的信访事项,应当告知信访人向有权的机关提出。有关行政机关收到信访事项后,能够当场答复是否受理的,应当当场书面答复;不能当场答复的,应当自收到信访事项之日起15日内书面告知信访人。但是,信访人的姓名(名称)、住址不清的除外。有关行政机关应当相互通报信访事项的受理情况。
第二十八条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办理信访事项,应当恪尽职守、秉公办事,查明事实、分清责任,宣传法制、教育疏导,及时妥善处理,不得推诿、敷衍、拖延。
第二十九条信访人反映的情况,提出的建议、意见,有利于行政机关改进工作、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有关行政机关应当认真研究论证并积极采纳。
第三十条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与信访事项或者信访人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应当回避。
第三十一条对信访事项有权处理的行政机关办理信访事项,应当听取信访人陈述事实和理由;必要时可以要求信访人、有关组织和人员说明情况;需要进一步核实有关情况的,可以向其他组织和人员调查。对重大、复杂、疑难的信访事项,可以举行听证。听证应当公开举行,通过质询、辩论、评议、合议等方式,查明事实,分清责任。听证范围、主持人、参加人、程序等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
第三十二条对信访事项有权处理的行政机关经调查核实,应当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及其他有关规定,分别作出以下处理,并书面答复信访人:(一)请求事实清楚,符合法律、法规、规章或者其他有关规定的,予以支持;(二)请求事由合理但缺乏法律依据的,应当对信访人做好解释工作;(三)请求缺乏事实根据或者不符合法律、法规、规章或者其他有关规定的,不予支持。有权处理的行政机关依照前款第(一)项规定作出支持信访请求意见的,应当督促有关机关或者单位执
⑻ 法院判决不公信访有用吗
法律分析:法院判决不公,信访没有用,不服法院判决可以上诉继续维权,对于已经生效的判决可以申请再审,而不是上访维权。根据《信访条例》,对已经或者依法应当通过诉讼、仲裁、行政复议等法定途径解决的,不予受理。
法律依据:《信访条例》
第二十一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信访工作机构收到信访事项,应当予以登记,并区分情况,在15日内分别按下列方式处理:
(一)对本条例第十五条规定的信访事项,应当告知信访人分别向有关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提出。对已经或者依法应当通过诉讼、仲裁、行政复议等法定途径解决的,不予受理,但应当告知信访人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程序向有关机关提出。
(二)对依照法定职责属于本级人民政府或者其工作部门处理决定的信访事项,应当转送有权处理的行政机关;情况重大、紧急的,应当及时提出建议,报请本级人民政府决定。
(三)信访事项涉及下级行政机关或者其工作人员的,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直接转送有权处理的行政机关,并抄送下一级人民政府信访工作机构。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信访工作机构要定期向下一级人民政府信访工作机构通报转送情况,下级人民政府信访工作机构要定期向上一级人民政府信访工作机构报告转送信访事项的办理情况。
(四)对转送信访事项中的重要情况需要反馈办理结果的,可以直接交由有权处理的行政机关办理,要求其在指定办理期限内反馈结果,提交办结报告。
按照前款第(二)项至第(四)项规定,有关行政机关应当自收到转送、交办的信访事项之日起15日内决定是否受理并书面告知信访人,并按要求通报信访工作机构。
⑼ 信访听证会结果有法律效力吗
法律分析:有。依法举行的听证会是法律规定的,当然有法律效力。行政处罚的听证程序,是行政相对人陈述、申辩的重要一环,在这过程中,相对人有可能提出很多案件承办人事先没有注意的事实和理由,同时,双方也对行政处罚所依据的证据材料和法律依据进行辩论与质证,这对于查明事实,保证登记管理机关准确作出行政处罚决定,有着重要的作用。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 第四十二条 行政处罚应当由具有行政执法资格的执法人员实施。执法人员不得少于两人,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执法人员应当文明执法,尊重和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
⑽ 信访回复可以作为法律依据吗
法律分析:信访回复可以作为法律依据。国家机关在其职权范围内依职权制作的信访答复函性质上属于公文书证,所记载的事项推定推定为真实,且其证明力一般大于其他书证,可以作为民事案件的定案依据,但有相反证据足以推翻的除外。国家机关超越职权制作的信访发复函所载明的事实不具有公文书证的法律效力,不能作为民事案件的定案依据。
法律依据:《信访条例》第二条 本条例所称信访,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采用书信、电子邮件、传真、电话、走访等形式,向各级人民政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工作部门反映情况,提出建议、意见或者投诉请求,依法由有关行政机关处理的活动。采用前款规定的形式,反映情况,提出建议、意见或者投诉请求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称信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