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社拼团法律责任
㈠ 两个旅行社合作发生意外哪个负责
随着旅游旺季的到来,拼团旅游以其低廉的价格,深受游客喜爱,可一旦发生意外,谁来承担赔偿责任?
拼团受伤维权难
2015年6月,乌鲁木齐市民张芳与A旅行社签订《旅游合同》,同意采用拼团方式赴马来西亚旅游。出行前,A旅行社与B旅行社签订《合作协议》,约定A旅行社将本次组织的旅游团队委托给B旅行社接待,同时,A旅行社承担的责任和义务转移至B旅行社。
2015年7月,张芳随B旅行社在马来西亚旅游。B旅行社组织游客乘坐皮筏艇,并告知游客“老年人及心脏病患者等不能坐在船头位置”,张芳作为不宜人群,不顾导游劝说坚持坐在船头。后因风浪较大,皮筏艇发生剧烈颠簸致张芳受伤。
张芳在索赔过程中,A旅行社和B旅行社均拒绝赔偿。今年5月,张芳将A、B两家旅行社诉至乌市水磨沟区人民法院。
庭审中,A旅行社认为,其与B旅行社之间签订的《合作协议》,已经约定将A旅行社所承担的旅游合同的义务和责任转移给B旅行社,故该责任应由B旅行社承担。
但B旅行社的代理律师则认为,A旅行社与张芳之间存在旅游合同关系,且A旅行社与B旅行社之间约定的义务责任转移未征得张芳同意,不具有对抗效力,故A旅行社应承担相应的责任。
责任转移没有“对抗效力”
法院审理认为,A旅行社与张芳签订的《旅游合同》,A旅行社与B旅行社签订的《合作协议》均合法有效。但A旅行社作为组团社与张芳签订的旅游合同中约定“旅游者同意采用拼团方式出团”,只是笼统地征求是否同意拼团意见,并未征得其同意将旅游合同的义务责任进行转移,故不能将张芳同意拼团出游视为同意A旅行社转移义务责任。因此,两家旅行社之间关于义务责任的转移不能对抗张芳与A旅行社的旅游合同效力。
根据合同相对性原则,张芳在旅游过程中发生人身损害,只能依据《旅游合同》向A旅行社维权。同理,若因B旅行社的过错导致损害发生,A旅行社依《旅游合同》赔偿张芳后,可依《合作协议》追究B旅行社的责任。
组团旅行社应赔偿
A旅行社作为旅游服务的组织者负有安全保障义务,而所涉旅游活动由B旅行社实际组织实施,A旅行社认可B旅行社在旅游过程中的告知行为,即B旅行社实施的告知行为应视为A旅行社的行为。作为从事旅游业的专业性公司,A旅行社理应对游客人身安全采取充分的安全保障措施,而不仅限于向游客进行安全告知。
张芳乘坐快艇时有违安全告知事项的要求,自身存在一定过错,应当对其过错行为承担一定责任。在法庭调解下,三方同意和解,由A旅行社承担70%责任,张芳承担30%责任。参考来自参考新华网,新闻日报。
㈡ 旅行社拼团
拼团也可以的,只要行程和原先没什么差别,就可以走,至于合同嘛,你看看那边旅行社可以可以重新签,我们这边旅行社很多都是拼团走的,现在属于旅游淡季,这种问题很容易出现,其实没什么问题。但是如果你觉得旅行社不靠谱,态度什么的都不好的话,那就退了比较好,毕竟安全保障最重要。
㈢ !!!组团旅行社是什么意思 ,和旅行社又什么区别
组团旅行社是指与旅游团(者)签订旅游合同,制定和下达接待计划,并可提供全程陪同导游服务的旅行社。
相关区别:
一、作用不同:
1、组团旅行社:
负责制定和下达接待计划,并可提供全程陪同导游服务。
2、旅行社:
从事为旅游者代办出境、入境和签证手续,招徕、接待旅游者,为旅游者安排食宿等有偿服务活动。
二、合约关系不同:
1、组团旅行社:
组团旅行社需要与旅游团(者)签订旅游合同,具有法律效益。
2、旅行社:
旅行社不需要与旅行者签订合同。
(3)旅行社拼团法律责任扩展阅读
组团旅行社应当与旅游者签订旅游合同,其法律地位为旅游合同的一方当事人。如果要将相应的当地旅游接待服务交由其他旅行社履行。
组团旅行社应在签约时将地接旅行社的信息书面告知旅游者,并应将委托事项委托给具有相应资质的旅行社。可以说,组团旅行社是整个旅游行程中最重要的民事主体,是承担主要法律责任的主体。
旅行社作为企业法人,是以营利为目的的。通过收取服务费,为旅游者提供有偿服务,企业才能生存和发展,也才能实现这一目的。
㈣ 旅行社转团行为是否合法
法律分析:旅游者与旅游经营者发生纠纷,可以通过下列途径解决:
(一)双方协商;
(二)向消费者协会、旅游投诉受理机构或者有关调解组织申请调解;
(三)根据与旅游经营者达成的仲裁协议提请仲裁机构仲裁;
(四)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法律依据:《旅行社服务质量赔偿标准》 第五条 旅行社未经旅游者同意,擅自将旅游者转团、拼团的,旅行社应向旅游者支付旅游费用总额25%的违约金。解除合同的,还应向未随团出行的旅游者全额退还预付旅游费用,向已随团出行的旅游者退还未实际发生的旅游费用。
㈤ 旅行社同业并团违法吗
这就要看你是怎么个并法了,所有组团社收人给一个地接社执行这是正常的操作,但是如果是地接社把收的客人又转手给其他地接拼团就违法了
㈥ 拼团游背后都有那些监管难题
眼下,微信群、QQ群已经不仅是熟人之间的交往空间,有的已经发展为信息发布渠道,甚至商业营销渠道。有报道指出,一些组织、机构或个人将之作为组织旅游的工具,虽然受到不少人的欢迎,但当安全事故发生的时候,如何界定责任却又成一大问题。
由此联想到一种“跨城巴士”的新玩法。最近,一些省份出现打着“校园巴士”旗号的大巴车,往返于不同城市的固定站点,也通过社交渠道招揽乘客。
这种大巴较高铁等更为便宜,但同样没有安全保障,经营主体通常是不具运输乘客资质的个体或企业,现有监管层面很难对其进行取证和处罚。与此相似的是还有人
建群做小买卖,也是“以盈利为目的”,按照相应资质并不合法。它们和“拼团游”的共通之处在于,通过新媒体渠道绕过资质许可、监管审查,这一点之所以成为
可能,原因就在于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很多渠道的社交功能和传播功能变得没有界限,越来越交叉和重叠,甚至社交渠道本身就是信息发布渠道。现在一些人抱怨朋
友圈越来越多陌生人,也出现很多莫名其妙的营销、推广信息,说的就是这种现象。
以旅游业为例的“拼团游”,通过新媒体渠道可以招徕大量游客,说明中国旅游市场具有旺盛需求。因此,除了对一些明显违法的事物追究责任,对于具
有经营性质的一般行为,或许也能在一禁了之外想想新办法,比如采用疏导方法,敦促其申请旅行社经营许可,投保旅行社责任险,交保障金,将其合法化。
㈦ 旅行社拼团问题
专业建议:首先看你是和A还是C旅行社签订的旅游合同主体是谁,依据国家旅游局新的旅行社管理条例中,明确规定旅行社的散拼团队交给哪家旅行社出去团,在游客签订前必须明确告知游客,否则,旅行社承担违约责任;综上诉述,你要看旅游合同的签约社是谁,如出现旅游投诉,可与签订合同社索赔。
㈧ 旅行社赔偿问题
“五一”前夕,国家旅游局颁布实施了《旅行社服务质量赔偿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标准》规定,对旅游中强迫购物、擅自拼团转团、缩短游览时间、遗漏旅游景点、减少旅游服务项目等不正当经营行为,旅行社将向旅游者支付一定比例的违约赔付。有关专家认为,《标准》的出台不仅体现了对游客消费权益的保护,而且通过相关法律政策的实施,推进旅行社由低价竞争向提高服务质量转型,促进整个旅游业结构调整。
近年来,旅游乱象丛生,让人们对旅游市场秩序感到不安和不满。从擅自将旅游者转团、拼团,到旅游活动及服务档次与合同不符;从零负团费强迫购物,到兜售假冒伪劣商品,一系列为人诟病的旅游业潜规则成为市场顽疾。
2011年4月,多家媒体报道,一张盖有浙江一国际旅游公司公章的导游《佣金分配表》在网络上被曝光,引导游客购物导游最高抽成可达50%。高额的提成,必然会转嫁到游客的头上,而这些游客往往是参加低于成本的“零团费”、“负团费”旅行团。一位旅行社负责人透露,“零团费”、“负团费”这两种低价营销的方式,只有通过购物等其他旅游项目来获取利润,最终必然损害游客权益。在国家旅游局通报的《2010年10件旅游案例》中,“零负团费”、“挂靠承包”、强迫消费等问题尤为突出。《2010年全国旅游投诉情况通报》也显示,涉及购物的投诉2010年同比上升40%。
尽管强迫购物等旅游消费投诉急剧上升,但是对这些违规行为如何处罚,长期以来由于缺乏具体的标准,而困扰着旅游质监执法机构。旅游业界人士普遍认为,此次国家旅游局颁布的《标准》,最大的亮点在于首次对旅游服务质量方面的问题制定出了具体量化的赔偿标准。《标准》规定,强迫或者变相强迫旅游者购物的,每次向旅游者支付旅游费用总额20%的违约金。未经旅游者签字确认,擅自违反合同约定增加购物次数、延长停留时间的,每次向游客支付旅游费用总额10%的违约金。
上海市消保委律师沈伟民认为,国家旅游局出台的这个赔偿标准,使得旅游市场违规行为有了一个量化处罚的尺度,这在保护旅游者合法权益方面迈出了一大步。对旅行社来讲,作为旅游关系的一方主体,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带有主导性的,旅行社要组团、要开发旅游产品,游客是按照旅行社的安排进行旅游活动。因此出台这个赔偿标准,就是通过惩罚强制购物、零负团费、转团、拼团等行为的政策,来规范旅行社不正当竞争。另一方面,旅游者在参加旅游团时,也要搞清楚组团方式,不能听到价格低甚至零团费就盲目出行。
旅行社与旅游者订立合同或收取旅游者预付旅游费用后,因旅行社原因不能成行的,旅行社应在合同期限内通知旅游者,否则应承担赔偿责任。此《标准》规定,国内游应提前7日通知旅游者,出境游应提前30日通知旅游者,否则应向旅游者全额退还预付旅游费用,并支付最高20%的违约金。
规定将以往国内游旅行社通知游客需提前3天改为7天,出境游通知游客需提前14天改为30天,这就意味着旅行社为游客提供的各项旅游服务要提前完成。对此,中国旅行社总社(北京)有限公司业务保障部副总经理刘成社表示,这是更加规范和成熟市场的标准,在国外出境旅游是提前半年就已预订。但对于我国旅游业来说,这是一把双刃剑,实施此标准,对旅行社和游客双方面都提出了更高要求。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旅游系主任楼嘉军认为,国内旅行社行业将面临结构调整,通过规范旅游市场,提高旅游服务门槛,淘汰一批不规范经营的旅行社,培育出一批服务质量高的品牌旅游企业,促进旅游市场有序发展。
㈨ 旅行社转拼团应承担什么法律责任
签合同了?转拼团只要你同意就可以了,无任何法律责任!
㈩ 新的旅行社管理条例和以前的旅行社管理条例有什么不同
日前,国务院颁布了新修订的《旅行社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从2009年5月1日起正式实施,该《条例》对原有的《旅行社管理条例》进行了全面修改,大大降低了旅游行业准入门槛的同时,更加明确了旅行社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加大了对旅行社的管理力度。业内人士认为,修改后的《条例》更趋于市场化,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方面有很大进步。
旅游行业准入门槛降低
相较原来的《旅行社管理条例》,《条例》中对旅行社从事入境旅游业务的准入门槛大大降低。
现行条例将旅行社分为国际旅行社和国内旅行社,国际旅行社可以经营国内旅游和入境旅游业务(部分具有经营出境旅游的资质),而国内旅行社则只能经营国内旅游业务。修改后的《条例》则取消了国际旅行社和国内旅行社的区别,不再区分国内旅游业务和入境旅游业务的准入条件。而经营注册入境旅游业务所需注册资本的最低限额也由150万元人民币降至30万元人民币,准入条件降低的同时还大大减轻了旅行社的负担。
而在出境旅游市场方面,在《条例》实施之前,根据《中国公民出国旅游管理条例》的规定,旅行社开展出境游业务须取得国际旅行社资格满一年且在经营入境旅游业务方面有突出业绩。而《条例》则解决了这一矛盾,规定"旅行社取得经营许可满两年,且未因侵害旅游者合法权益受到行政机关罚款以上处罚的,便可以申请经营出境旅游业务"。
在质量保证金制度上,《条例》也做了重大的修改。经营国内旅游业务和入境旅游业务的旅行社的质量保证金只需要20万元(过去要求60万元);经营出境旅游业务的旅行社应当增存质量保证金120万元。而质量保证金既可以在指定银行开设专门的质量保证金账户存入现金,也可以提交不低于应交质量保证金数额的银行担保。另外,旅行社连续3年没有因为侵害旅游者合法权益受到行政机关罚款以上处罚的,可将旅行社的质量保证金减少50%,同时明确规定质量保证金的利息属于旅行社所有。这一规定可使很多旅行社更加严格要求自身经营,以减少需要交纳的保证金,从而引导整个行业良性发展。
旅行社及分社的设立程序简化
在降低了旅游行业准入门槛的同时,旅行社的设立和旅行社分社的设立所需的条件和办理的手续在《条例》中也得到了简化。
《条例》中对于旅行社设立条件的规定仅有3点,而现行条例中对此的规定则多达7点。业内人士指出,改后的条件同设立旅行社所需条件同常规公司注册所需条件相比已经没有什么难度,这有助于将目前行业内存在的部门承包、个人挂靠、门市部企业化等诸多混乱的经营模式逐步纳入合法经营的轨道,完全由市场决定其发展。
过去由于对旅行社设立分社的要求太高,设立分社有难度,导致了旅行社的分社很少,而《条例》的颁布则有助于旅行社分社的设立。首先,《条例》不再向旅行社提出年接待旅游者达到10万人次以上的基本要求,不需要审批。其次,分社的设立由之前的审批制变成了备案制,即旅行社分社的设立不受地域限制,只需要持旅行社业务经营许可证副本向分社所在地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设立登记,向分社所在地的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备案,再增交一定数量的质量保证金即可。
此外,在对外商投资旅行社方面,《条例》履行了我国的入世承诺,删除了关于外商投资旅行社注册资本最低400万元限额和投资者条件的其他特殊要求。取消了对原来关于外商投资旅行社的许多限制。《条例》明确规定,外商投资旅行社适用本章(第三章 外商投资旅行社)规定;本章没有规定的,适用本条例其他有关规定。这样的规定说明今后外商投资旅行社除了仍然不得经营中国公民出境旅游业务(含赴港澳台旅游)外,与国内旅行社已经没有区别。
旅行社约束力增强
从《条例》的名称上看,虽然较之前的《旅行社管理条例》相比,去掉了"管理"二字,但旅行社纷纷表示,实际上《条例》通过增强法律责任、监督处罚的力度,增强了旅行社行业守法经营的自我约束。
《条例》对于组团社接待服务提出了更高、更具体的要求。对旅游合同、导游领队等方面做出了严格的规定。对于行业内常见的"拼团"做出了非常细致的要求,规定了组团社将接待服务委托给其他旅行社须征得旅游者的同意,应当选择具有相应资质的旅行社,明确接待旅游者的各项服务安排及其标准,约定委托双方的权利、义务,并对领队、导游都做出了相应的要求。
对于旅行社的监督检查,《旅行社管理条例》对旅行社的监督检查条款比较简单,并且只局限于旅游行政主管部门的例行检查。而《条例》明确了旅游、工商、价格、商务、外汇等有关部门应当依法加强对旅行社的监督管理。
同时,较《旅行社管理条例》,《条例》还非常严格地规范了对违规旅行社法律责任的追究。关于对于违规旅行社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和处罚做出了明确、细致、详尽的规定,篇幅约占整个《条例》的1/3,使得主管部门行使处罚过程中有了明确严格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