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合同是否具有法律效力
⑴ 与单位签订培训协议,具有法律效力吗
根据劳动法的规定,用人单位与雇员只有签订劳动合同、保密协议才是唯一有效的法律文件,除此之外,任何形式的协议、合同都是无效的,
如果出现任何纠纷,都要以劳动合同内容为准解决纠纷问题,像你这种情况不用怕他,公司不会让你赔一分钱的,估计就是在吓唬你们,让你们不要轻易的离开公司。结论:该份协议没有任何法律效益。
补充:培训协议可以附加在劳动合同中,这是具有法律效益的,但是培训协议不能单独拿出来作为约束员工的工具,如果是这样,那就乱套了,任何公司都可以随便跟你签署任何协议。
(1)培训合同是否具有法律效力扩展阅读:
职工培训合同是即一方根据其企业发展对人才和专业知识的需求,要求另一方(如大学、职业高中、中等专业学校、科研单位或工厂企业等)代为培养其所需要的专业人才(如英文翻译、预算人员、工长等),双方为此而签订的协议,称为职工培训合同,或称为代培合同。
职工培训合同的内容,主要应包括:
(1)培训的专业及内容;
(2)培训人数;
(3)培训的年限或课时;
(4)培训目标(如达到中专、大专或本科毕业水平等);
(5)参加学习的职工的基本条件(如年龄、原有文化程度、身体条件等);
(6)培训单位应提供的师资水平及教学条件;
(7)使用的教材;
(8)学员的食宿条件;
(9)培训费用及其支付方法;
(10)达不到培养目的或标准时,培养单位应承担的责任;
(11)违约责任等。
⑵ 教育机构培训协议是否有法律效力
法律分析:没有法律效力,如果因为这个而扣钱,可以去申请劳动仲裁的。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
第十六条 劳动合同法第二十二条第二款规定的培训费用,包括用人单位为了对劳动者进行专业技术培训而支付的有凭证的培训费用、培训期间的差旅费用以及因培训产生的用于该劳动者的其他直接费用。
第二十六条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了服务期,劳动者依照劳动合同法第三十八条的规定解除劳动合同的,不属于违反服务期的约定,用人单位不得要求劳动者支付违约金。
⑶ 签了入职培训合同有法律效力吗
在试用期签订的培训协议无效。
试用期也是劳动合同的组成部分,只要与当时单位签订劳动合同,也同意这份协议就是合法有效的。
只是培训应该有具体的培训内容、期限、费用及培训完毕需要你在公司工作的期限等条款,因为劳动法规定职工接收单位的培训在劳动合同期内辞职的,
应该按照当时的培训协议有职工对单位进行经济赔偿,但是签订的培训协议并没有这些条款,也没有实际接收到单位培训,因此在此期间或者以后要辞职时,单位无权要求进行任何赔偿。
《劳动部办公厅关于试用期内解除劳动合同处理依据问题的复函》(劳办发[1995]264号)规定:“用人单位出资(指有支付货币凭证的情况)对职工进行各类技术培训,职工提出与单位解除劳动关系的,如果在试用期内,则用人单位不得要求劳动者支付该项培训费用。”
所以,劳动者在试用期内解除劳动合同的,无须赔偿用人单位支付的培训费用,即使劳动合同中有约定,该约定也无效。
(3)培训合同是否具有法律效力扩展阅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
第三十七条 劳动者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劳动者在试用期内提前三日通知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第三十八条 用人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劳动者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一)未按照劳动合同约定提供劳动保护或者劳动条件的;
(二)未及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的;
(三)未依法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费的;
(四)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损害劳动者权益的;
(五)因本法第二十六条 第一款规定的情形致使劳动合同无效的;
(六)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劳动者可以解除劳动合同的其他情形。
用人单位以暴力、威胁或者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手段强迫劳动者劳动的,或者用人单位违章指挥、强令冒险作业危及劳动者人身安全的,劳动者可以立即解除劳动合同,不需事先告知用人单位。
第三十九条 劳动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一)在试用期间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的;
(二)严重违反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的;
(三)严重失职,营私舞弊,给用人单位造成重大损害的;
(四)劳动者同时与其他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对完成本单位的工作任务造成严重影响,或者经用人单位提出,拒不改正的;
(五)因本法第二十六条 第一款第一项规定的情形致使劳动合同无效的;
(六)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
⑷ 私立学校的教师培训协议具有法律效力吗
法律分析:只要教师培训协议的内容没有法律所禁止的规定,并且是在双方公平、自愿的情况下达成的,就有法律效力。如果协议中的内容涉及部分法律禁止的规定,也不能完全否定协议书的法律效力,但对法律有禁止规定的条款将无效。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一百四十三条 具备下列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有效:
(一)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二)意思表示真实;
(三)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违背公序良俗。
第一百五十三条 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但是,该强制性规定不导致该民事法律行为无效的除外。
违背公序良俗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
⑸ 岗前培训协议是否有法律效力
法律分析:如果是在试用期签订的培训协议无效。试用期也是劳动合同的组成部分,只要与当时单位签订劳动合同,也同意这份协议就是合法有效的。只是培训应该有具体的培训内容、期限、费用及培训完毕需要你在公司工作的期限等条款,因为劳动法规定职工接收单位的培训在劳动合同期内辞职的,应该按照当时的培训协议有职工对单位进行经济赔偿,但是签订的培训协议并没有这些条款,也没有实际接收到单位培训,因此在此期间或者以后要辞职时,单位无权要求进行任何赔偿。所以,劳动者在试用期内解除劳动合同的,无须赔偿用人单位支付的培训费用,即使劳动合同中有约定,该约定也无效。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
第三十八条 用人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劳动者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一)未按照劳动合同约定提供劳动保护或者劳动条件的;
(二)未及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的;
(三)未依法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费的;
(四)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损害劳动者权益的;
(五)因本法第二十六条第一款规定的情形致使劳动合同无效的;
(六)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劳动者可以解除劳动合同的其他情形。
用人单位以暴力、威胁或者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手段强迫劳动者劳动的,或者用人单位违章指挥、强令冒险作业危及劳动者人身安全的,劳动者可以立即解除劳动合同,不需事先告知用人单位。
第三十九条 劳动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一)在试用期间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的;
(二)严重违反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的;
(三)严重失职,营私舞弊,给用人单位造成重大损害的;
(四)劳动者同时与其他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对完成本单位的工作任务造成严重影响,或者经用人单位提出,拒不改正的;
(五)因本法第二十六条第一款第一项规定的情形致使劳动合同无效的;
(六)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
⑹ 培训班协议有法律效益吗
没有公正处公正的或没有所属行政处或政府等证明就没法律效益。
⑺ 培训班签订的协议书有法律效力吗
保证通过考试的协议具有法律效力。
该协议属于服务合同的类型,只是对服版务提供者的合同义务科以权一种事实条件,这里的条件就是在服务提供者的努力帮助下,学员通过考试。如果学员未能通过考试,则服务提供者的合同义务未履行完毕,学员有拒绝支付服务费的权利。
⑻ 实习期间公司让签了一个培训协议,有法律效力吗
培训协议是有效地,服务期协议也是有效的。如果违背则支付违约金,违约金不得超过为你提供培训所花费的费用。 2、没有签定劳动期限的实习协议是无效
⑼ 没有培训的培训协议是否具有法律效力
您签订了培训协议,按劳动合同法 37条的规定辞职时,让公司提供培训的费用内凭证容,您按凭证赔偿即可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
第十六条劳动合同法第二十二条第二款规定的培训费用,包括用人单位为了对劳动者进行专业技术培训而支付的有凭证的培训费用、培训期间的差旅费用以及因培训产生的用于该劳动者的其他直接费用。
第二十六条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了服务期,劳动者依照劳动合同法第三十八条的规定解除劳动合同的,不属于违反服务期的约定,用人单位不得要求劳动者支付违约金。
⑽ 培训机构不予退费的合同条款有法律效力吗
法律分析:培训机构合同说不予退费不合法。如果双方签订了合同,可以根据合同约定解决。培训机构在合同中规定学费不能退,这是“霸王条款”。学生没上课,学校没有付出相应的教学活动,就不应该取得学费。学员因自身原因放弃了上课也不合适。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可以留取一部分合理的费用来弥补损失,剩下一部分则应退还给学员。学员有选择放弃学习的权利,教育机构在合同中规定不能退费是“格式条款”、“霸王条款”,培训机构和学员之间可以有约定,但约定不能违背相关法律法规。学员或家长提供缴费依据和书面材料,他们可以协调退费事宜。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四百九十六条 格式条款是当事人为了重复使用而预先拟定,并在订立合同时未与对方协商的条款。
采用格式条款订立合同的,提供格式条款的一方应当遵循公平原则确定当事人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并采取合理的方式提示对方注意免除或者减轻其责任等与对方有重大利害关系的条款,按照对方的要求,对该条款予以说明。提供格式条款的一方未履行提示或者说明义务,致使对方没有注意或者理解与其有重大利害关系的条款的,对方可以主张该条款不成为合同的内容。
第四百九十七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该格式条款无效:
(一)具有本法第一编第六章第三节和本法第五百零六条规定的无效情形;
(二)提供格式条款一方不合理地免除或者减轻其责任、加重对方责任、限制对方主要权利;
(三)提供格式条款一方排除对方主要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