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七进自检自查
① 关于自我保护法律知识内容
关于自我保护法律知识,其内容很多,如果要了解全面,建议阅读一些比较系统的综合书籍,如:
一、《法律权益自我保护》。本书介绍了公民通过法律手段对自己正当的人身权利、财产权利及其他权利,未成年人、妇女、老年人等特定人对自身法律权益进行法律保护的依据、手段和相关的司法程序,为人们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提供了可行的指导性建议,是一本法律普及读物。
二、《公民自我保护法律常识》,本书从婚姻家庭生活谈到社会生活、出入境常识,再谈到法律权利及救济,包括儿童、妇女、老人和残疾人的权利以及劳动者的权利、劳动争议的解决等等,介绍了一些常见的违法欺骗手段、常用的防灾自救手段,从不同侧面结合实际案例讲解基本的法律知识,目的是要解决百姓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为百姓提供最有效的帮助,使百姓能够更好地进行自我保护。
三、其他同类的书籍还很多,可以针对自己所需进行选择。
② 四川省法律七进是什么时候提出的
四川省“法律七进”活动是2014年提出的。
为深入持久开展这项工作。2014年5月26日,省委宣传部、省专司法厅联合属下发《四川省“法律七进”三年行动纲要(2014—2016年)》(以下简称纲要),把推进法律进机关、进学校、进乡村、进社区、进寺庙、进企业、进单位所需普及的重点法律知识进行逐年、逐项、逐条安排。
③ 法律法规常识基本知识
法律法规常识基本知识包括以下几种法律法规:法律,法律解释,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和规章等。
1、法律 :
我国最高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行使国家立法权,立法通过后,由国家主席签署主席令予以公布。因而,法律的级别是最高的。
2、法律解释:
是对法律中某些条文或文字的解释或限定。这些解释将涉及到法律的适用问题。法律解释权属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其做出的法律解释同法律具有同等效力。
还有一种司法解释,即由最高人民法院或最高人民检察院做出的解释,用于指导各基层法院的司法工作。
3、行政法规:
是由国务院制定的,通过后由国务院总理签署国务院令公布。这些法规也具有全国通用性,是对法律的补充,在成熟的情况下会被补充进法律,其地位仅次于法律。
法规多称为条例,也可以是全国性法律的实施细则,如治安处罚条例、专利代理条例等。
4、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其制定者是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相当于是各地方的最高权力机构。
地方性法规大部分称作条例,有的为法律在地方的实施细则,部分为具有法规属性的文件,如决议、决定等。地方法规的开头多贯有地方名字,如北京市食品安全条例、北京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办法等。
5、规章:
其制定者是国务院各部、委员会、中国人民银行、审计署和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直属机构,这些规章仅在本部门的权限范围内有效。如国家专利局制定的《专利审查指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制定的《药品注册管理办法》等。
还有一些规章是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制定的,仅在本行政区域内有效。如《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修改《北京市天安门地区管理规定》的决定》、《北京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耕地占用税暂行条例》办法》等。
(3)法律知识七进自检自查扩展阅读:
法律法规作用
一、法律法规具有明示作用。法律法规的明示作用主要是以法律条文的形式明确告知人们,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哪些行为是合法的,哪些行为是非法的。
违法者将要受到怎样的制裁等。这一作用主要是通过立法和普法工作来实现的。法律所具有的明示作用是实现知法和守法的基本前提。
二、 法律法规具有预防作用。对于法律法规的预防作用主要是通过法律法规的明示作用和执法的效力以及对违法行为进行惩治力度的大小来实现的
。法律的明示作用可以使人们知晓法律而明辨是非,即在人们的日常行为中,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绝对禁止的,触犯了法律应受到的法律制裁是什么,违法后能不能变通,变通的可能性有多少等等。
这样人们在日常的具体活动中,根据法律的规定来自觉地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从而来达到有效避免违法和犯罪现象发生的目的。严格及时有效的执法也可以警示人们,未违法,违法必受罚,受罚不可变通也。这样可以在每一个人的心底上建立起一道坚不可摧的思想行为防线。
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有令必行有禁必止。收到欲方则方,欲圆则圆的良好的规范效果。
三、 法律法规的校正作用。也称之为法律法规的规范作用。这一作用主要是通过法律的强制执行力来机械地校正社会行为中所出现的一些偏离了法律轨道的不法行为,使之回归到正常的法律轨道。
像法律所对的一些触犯了法律的违法犯罪分子所进行的强制性的法律改造,使之违法行为得到了强制性的校正。四、 法律法规具有扭转社会风气、净化人们的心灵、净化社会环境的社会性效益。理顺、改善和稳定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提高整个社会运行的效率和文明程度。
作为一个真正的法制社会则是一个高度秩序、高度稳定、高度效率、高度文明的社会。这也是法制的最终目的和最根本性的作用。
④ “六五”普法中“法律七进”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法律七进指的是法律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进乡村、进寺庙、进企业、进单位工作(简称“法律七进”)。
背景: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指导思想。
四川省委在作出推进依法治省,建设法治四川的重大决策部署以来,强调“治蜀兴川重在厉行法治”,并坚持把法制宣传教育作为重要的基础性工程,突出抓好“法律七进”。
(4)法律知识七进自检自查扩展阅读:
工作进展:
在法律进机关工作中,共推荐4000多名律师担任机关法律顾问。组建普法讲师团和法律人才库900多个,开展机关法制培训4400多次,参训28.6万人次。
在法律进学校工作中,推荐基层司法所所长、律师、法律服务工作者为8000多所中小学校担任法制副校长、辅导员。编制发放中小学普法读物130多万册。
在法律进寺庙工作中,组织州县法律服务小分队和“同心律师服务团”,省、州、县三级联动,在藏区寺庙巡回开展入寺宣讲活动200余次。
在法律进乡村、进社区工作中,大力推进乡村、社区普法“六个一”工程建设,设立法制辅导站6000多个、法律援助工作站5200多个,组建法制宣传队伍6000多支,设立法制宣传栏2.63万个,培养“法律明白人”42万人,发放便民法律服务联系卡200万张。
深入开展“法律服务进万村”活动,组建法律服务小分队2800支,开展活动 1.8万次,在街道社区、农(牧)民聚集点开展法治文艺演出9000多次,放映法制电影、播放法制广播1.4万余次。
在法律进企业、进单位工作中,开展法律巡讲、企业管理人员培训2000余场次,开展“法律体检”4000余次,出具法律意见书3200多份。
⑤ 青海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法制宣传教育的决议
一、围绕中心,突出重点,学习宣传宪法
要围绕全省经济社会发展,适应我省“十二五”规划的新要求,深入学习宣传以宪法为统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大力宣传我国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使广大公民全面深刻理解宪法的基本原则和精神,充分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进一步增强全体公民的宪法意识、公民意识、爱国意识、国家安全统一意识和民主法制意识。要深入学习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基本法律和相关法律法规,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形成人人自觉学法守法用法和依法行政、公正司法的社会环境,促进全省各项事业健康发展。二、明确任务,采取措施,落实法制宣传教育目标
结合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深入学习宣传促进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学习国家基本经济制度,学习农村基本经济制度;学习宣传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环境和生态保护、防灾减灾等法律法规,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学习宣传科技进步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学习宣传区域协调发展和城乡规划建设管理相关法律法规;学习宣传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法律法规,重点学习宣传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社会救助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生活;学习宣传国家社会管理的法律法规,学习维护国家安全、社会稳定、民族区域自治、民族团结和民族宗教相关法律法规,维护社会政治大局稳定;以公务员尤其是领导干部为重点,加强反腐倡廉法制宣传教育,促进廉政文化建设;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使法制宣传教育与群众文化生活相结合,丰富法治文化活动载体和形式。三、结合实际,注重实效,继续深化“法律七进”主题活动
继续做好我省的“法律七进”工作。立足提高公务员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深化“法律进机关”活动,不断增强依法管理和服务社会的能力;立足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深化“法律进乡村”活动,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立足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深化“法律进社区”活动,提高社区自治和服务能力;立足培育青少年法律素养和道德情操,深化“法律进学校”活动,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立足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深化“法律进企业”活动,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和依法防范风险的能力;立足促进法治化管理,深化“法律进单位”活动,营造良好法治氛围;立足提高宗教教职人员法制观念,深化“法律进宗教活动场所”活动,提高宗教活动场所管理水平。突出不同行业和对象特点,针对机关、乡村、社区、学校、企业、单位、宗教活动场所的不同需求,采取有针对性的工作措施,提高法制教育的实效性。加强长效机制建设,落实工作责任,明确工作职责,量化工作指标,确保活动取得实效。四、学用结合,普治并举,深入推进依法治理
扎实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工作,坚持法制教育与法治实践相结合,全面推进依法治省,提高全社会法治化管理水平。各地区要通过完善依法行政体制、机制和制度,健全行政执法程序,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强化行政监督和问责,完善执法责任制、执法公示制和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积极推进法律的有效实施,不断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推进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总结推广经验,建立健全制度,不断提高创建水平。开展基层创建活动,推进基层依法治理,促进基层民主法治建设。围绕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和社会管理薄弱环节,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和专项治理活动,提高社会管理法治化水平。五、分类指导,重点落实,进一步提高法制宣传教育的效果
法制宣传的对象是一切有接收教育能力的公民。重点加强对公务员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青少年、企事业经营管理人员和农牧民的法制宣传教育,把领导干部和青少年作为重中之重。领导干部要带头学法用法守法,不断提高依法决策、依法行政的意识和能力;公务员要加强通用法律知识和与履行职责相关的专门法律知识学习,不断提高公务员运用法律手段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引导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法治意识,养成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企业经营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宣传教育,进一步增强企业经营管理人员诚信守法、依法经营、依法办事的观念。加强事业单位和非公有制经济、新社会组织人员法制宣传教育,提高他们依法管理、依法办事能力;宣传与农牧民生产生活相关的法律法规,引导农牧民依法参与村民自治和其他社会管理活动,提高他们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能力。加强对宗教教职人员的法制宣传教育,提高他们的公民意识和法律意识。
⑥ 法律基本常识
日常生活中,涉及的法律和民法相关比较多,另外比较重要的就是工作中涉及的劳动法。
如果是非上述原因解除合同,公司必须提供赔偿,赔偿标准如下:
第四十七条经济补偿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不满六个月的,向劳动者支付半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
劳动者月工资高于用人单位所在直辖市、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公布的本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向其支付经济补偿的标准按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数额支付,向其支付经济补偿的年限最高不超过十二年。
而女性员工在劳动合同存续期间,还享有三期(孕期、产期和哺乳期)的保障。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61条规定:"不得安排女职工在怀孕期间从事国家规定的第三级体力劳动强度的劳动和孕期禁忌从事的劳动。对怀孕七个月以上的女职工,不得安排其延长工作时间和夜班劳动。
⑦ 关于法律的一些小知识
法律小常识一 这些来招聘行源为被禁止: 1.提供虚假招聘信息; 2.招用童工和无合法证件的人员; 3.向求职者收取招聘费用; 4.向被录用人员收取保证金或抵押金; 5.扣押被录用人员的身份证等证件; 6.以招用人员为名牟取不正当利益或进行其他违法活动; 7.以性别、民族、种族、宗教信仰为由,拒绝录用或提高录用标准(国家规定不适合从事的工种和岗位除外)。
⑧ 法律法规常识基本知识是什么
法律法规常识基本知识是:
1、法律可以划分为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2、法律是从属于宪法的强制性规范,是宪法的具体化。
3、宪法是国家法的基础与核心,法律则是国家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4、法律是由享有立法权的立法机关行使国家立法权,依照法定程序制定、修改并颁布,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基本法律和普通法律总称。
5、法律是法典和律法的统称,分别规定公民在社会生活中可进行的事务和不可进行的事务。
⑨ 法律七进是什么
一是广泛开展 “法律进机关”活动,不断提高依法管理和服务社会水平。加强机关公职人员学法制度。继续实施领导干部法律知识任职资格制度,建立健全机关各项法律知识学习制度。
二是广泛开展 “法律进乡村” 活动,努力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大向农村赠送普法教材的力度。目前,辖区3个法律服务窗口单位与3个村和6个社区签订了法律服务协议书。
三是广泛开展“法律进社区”活动,促进和谐社区建设。充分发挥法制讲师团的作用,举办法制讲座和培训活动。组织普法宣传队为社区干部群众举办法制讲座。
四是广泛开展“法律进学校”活动,进一步推进青少年学生的法律素质教育。加强对学校法制教育师资的培训,进一步规范法制副校长、法制辅导员工作。
五是广泛开展“法律进企业”活动,大力推进企业依法经营、诚信经营。加强了企业职工学法阵地建设,维护了职工合法权益。
六是广泛开展“法律进单位”活动,逐步提高法制化管理水平。积极开展“五五”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建立健全了领导干部学法制度,开展法制讲座。各单位通过公示牌、宣传册等形式,积极向社会宣传与本单位业务相关的专业法律法规知识。
七是广泛开展“法律进寺院”活动,提高宗教教职人员的法律素质。宣讲《宗教事务条例》,不断强化宗教教职人员法律意识,使他们爱国爱教,依法从事宗教活动。
⑩ 自我保护法律知识
1、所谓私自应该是指:除了公、检、法、司等行政机关依法查扣的以外的,个人扣押的物品。专如果没有因为纠纷引属起的,可以向公安机关报案或向法院起诉返还(就是公检法的扣押不合理时,也可向法院起诉返还)。2、虐待,多数指家庭成员之间的行为。如果有一定的事实和后果,也可以向公安机关报案或向法院起诉。法律依据是《治安管理处罚法》《婚姻法》《刑法》《妇女儿童保护法》等都有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