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对待法律责任
㈠ 如何解决违反运输合同方式行为的法律责任
承担违反运输合同责任的方式:由违约方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且若当事人预期违约的,对方可以在履行期限届满前请求其承担违约责任。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五百七十七条
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
第五百七十八条
当事人一方明确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为表明不履行合同义务的,对方可以在履行期限届满前请求其承担违约责任。
第五百八十二条
履行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按照当事人的约定承担违约责任。对违约责任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依据本法第五百一十条的规定仍不能确定的,受损害方根据标的的性质以及损失的大小,可以合理选择请求对方承担修理、重作、更换、退货、减少价款或者报酬等违约责任。
㈡ 个人对企业债务如何承担法律责任
㈢ 你认为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国家法律和内心法律
在公共生活中,由于个人的行为会影响他人的生活,因此约束个人行为的公共生活规则很多。其中,法律是最权威的规则,它既有国家强制性,又有普遍约束力;它不仅确认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公共生活准则,引导人们自觉守法,自觉维护公共生活的正常秩序,而且通过制裁破坏公共秩序的违法行为,强制人们遵守社会公共生活准则。只有政府、社会和公民都具有明确的公共生活规范意识,并自觉地遵守公共生活准则,才能建立起和谐的现代生活方式。
根据法律的规范作用的指向和侧重,可以将公共生活中法律规范的作用分为指引作用、预测作用、评价作用、强制作用和教育作用。
(一)指引作用
法律的指引作用是指法律所具有的、能够为人们提供一种既定的行为模式,从而引导人们在法律范围内活动的作用。指引作用是法律最首要的作用。法律的首要目的并不在于制裁违法行为,而是在于引导人们正确的行为,合法地参与社会生活。法律的指引作用主要是通过授权性规范、禁止性规范和义务性规范三种规范形式实现的。与之相应的指引形式分别为授权性指引、禁止性指引和义务性指引。
授权性指引是指运用授权性法律规范,告诉人们可以做什么或者有权做什么;禁止性指引是指运用禁止性法律规范,告诉人们不得做什么;义务性指引是指运用义务性法律规范,告诉人们应当或者必须做什么。
(二)预测作用
法律的预测作用是指法律通过其规定,告知人们某种行为所具有的、为法律所肯定或否定的性质以及它所导致的法律后果,使人们可以预先估计到自己行为的后果,以及他人行为的趋向与后果。人们可以根据法律规定,对特定行为的法律后果进行预测,从而自觉、自主地调整自己的行为,使之更加符合法律的规定。这样就可以减少和化解一些矛盾和纠纷,减少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法律的预测作用有助于全社会确立正常的法律意识,自觉服从法律,严格依法办事。同时,法律的预测作用对于法的适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评价作用
法律的评价作用是指法律所具有的、能够评价人们行为的法律意义的作用.法律的评价客体是人们的行为.这里所说的人们,既包括自然人,也包括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法律评价的标准是合法与不合法.对于国家机关及其公务人员,由于强调其“依法行政”、“依法司法”等,所以其公职行为必须要有法律上的根据.对其行为的评价标准就是合法与不合法.他们的公职行为只有合法,才能获得法律的保护,否则就是非法,就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对于社会民众来说,法律对其要求是不能违反法律,只要违反了法律规定,就必须承担法律责任,受到法律制裁.行为评价标准有法律、道德、纪律等,它们是可以同时适用的.但应该注意的是,既不能用法律评价取代道德评价、纪律评价,也不能用道德评价、纪律评价代替法律评价.
(四)强制作用
法律的强制作用是指法律能运用国家强制力制裁违法和犯罪,保障自己得以实施的作用。法律的强制作用是法的其他作用的保障,没有强制作用,法律的指引作用就会降低,预测作用就会被怀疑,评价作用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失去意义,教育作用的效力也会受到严重影响。法律强制的主体是国家、社会成员与社会组织.国家是强制的主动主体,作为被强制对象的社会成员或社会组织则是被动主体。法律的强制手段是国家强制力,包括警察、法庭,监狱等。法律强制的目的在于实现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即实施法律,确保法律的应有权威,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维护社会正义。从强制作用的角度看,法律对于义务者来说是一种强制约束,对于权利者来说则是一种强制保障。
(五)教育作用
法律的教育作用是指法律所具有的、通过其规定和实施而影响人们思想,培养和提高人们法律意识,引导人们依法行为的作用。
法律的教育作用的实现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法律作出规定,通过人们对法律的了解和学习,发挥教育作用;二是法律通过对各种违法犯罪行为的制裁使违法犯罪者和一般社会成员受到教育;三是法律通过对各种先进人物、模范行为的嘉奖与鼓励,为人们树立良好的法律上的行为楷模。
法律的指引作用、预测作用、评价作用、强制作用都有一定的教育意义。法律的教育作用普遍存在于法律作用中,可以通过多个方面和多种形式得以实现和体现.。法律的教育作用有利于使法律获得人们的内心认同,进而自觉遵守.
㈣ 对于造谣者侵权问题,应该如何追究法律责任
其实在我们的身边的很多的地方都存在一些的谣言,对于这些谣言的问题,然后很多人会觉得这是一件小事,但是对于真正受到造谣者的人来说,那可谓是一个毁天灭地的打击。 对于现在的一些人在不知道事情真相的情况下而去选择对其恶意的抨击。其实对于这样的事情呢,我们也应该去追究其法律责任,毕竟对于这样的行为已经严重到影响到了当事人的名誉权以及荣誉自由权,故意编造,传播虚假消息,这样也是应该负一定法律责任的,因为对于这样的行为已经严重触犯到了他的人身安全。因为我们大家都知道,对于造谣者所造出来的当事人,一般人都会表示一种嫉恶如仇的态度选择一系列的抨击而这些抨击那势必也就会给他的自尊心带来一定的损伤,毕竟每个人的承受能力都是有一定的限度的。
㈤ 该如何追究合伙人的法律责任
合伙人是公民合伙投资组建企业进行经营的主体。合伙人在享受合伙企业带来的利益时,也要履行一定的义务。合伙人有按照合伙协议提供约定的资金、实物、技术等的义务。合伙人对合伙债务承担连带责任。清偿合伙债务超过自己应当承担份额的合伙人,有权向其他合伙人追偿。
【法律依据】
《民法典》第九百七十三条,合伙人对合伙债务承担连带责任。清偿合伙债务超过自己应当承担份额的合伙人,有权向其他合伙人追偿。
㈥ 对故意或过失泄露国家秘密,如何追究法律责任
法律分析:1、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违反保守国家秘密法的规定,故意或者过失泄露国家秘密,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2、非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犯前款罪的,依照前款的规定酌情处罚。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三百九十八条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违反保守国家秘密法的规定,故意或者过失泄露国家秘密,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非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犯前款罪的,依照前款的规定酌情处罚。
㈦ 如何规定法律责任
这不叫抢劫。抢劫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采取暴力手段压制反抗才叫抢劫。
首先加害人有侵权行为,有损害后果,有因果关系,且有过错,所以依据侵权责任法,属于侵权行为,行承担侵权损害赔偿。且不具备紧急避险的要件,没有现实紧迫的危险,所以应该由那个女人承担赔偿责任。
采纳谢谢
㈧ 我们应如何对待权利和义务
首先权利和义务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享受权利的同时也要履行义务,反之亦然。
世上没有没有权利的义务,也没有没有义务的权利。同时,我们可以放弃享受权利,却绝对不能放弃履行义务。
法是以规定权利和义务的方式来运作的行为规范。法所规定的权利和义务,包括个人、组织(法人)及国家(作为普通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和义务,还包括国家机关及公职人员在依法执行公务时的职权和责任。
它明确地告诉人们应该怎样做,必须怎样做;禁止怎样做。必须做的未做,禁止做的做了,就要追究法律责任。所以,立法机关代表人民做这样的规定时,要力求符合客观规律,充分体现人民的意志和利益。
㈨ 公民如何承担道德责任和法律责任
^1、道德来责任:就是自己源的良心受到拷问,让自己的内心“很受伤”^-^,这个需求公民自己素质高啊。
2、法律责任:就是自己的良心约束不了自己的时候,自己被国家暴力机关(公、检、法)找上门。承担法律责任是“身不由已”@@
㈩ 我们面对触犯了法律的人该怎么处理
根据法律规定,根据违法行为所违反的法律的性质,可以把法律责任分为民事责任、行政责任、经济法责任、刑事责任、违宪责任和国家赔偿责任。
法律分析
如果流量远远低于保证精确度的最小流量,将导致无输出(如涡街流量计)或输出信号被当作小信号予以切除(如差压式流量计),这对供方来说都是不利的,有失公正。为了防止效益的流失,对于一套具体的热能计量设备,供需双方往往根据流量测量范围和能够达到的范围度,约定某一流量值为“约定下限流量”,而且约定若实际流量小于该约定值,按照下限收费流量收费。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计量行政部门可以根据需要设置计量检定机构,或者授权其他单位的计量检定机构,执行强制检定和其他检定、测试任务。执行前款规定的检定、测试任务的人员,必须经考核合格。这一功能通常在流量显示仪表中实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计量行政部门根据本地区的需要,建立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器具,经上级人民政府计量行政部门主持考核合格后使用。企业、事业单位根据需要,可以建立本单位使用的计量标准器具,其各项最高计量标准器具经有关人民政府计量行政部门主持考核合格后使用。计量检定工作应当按照经济合理的原则,就地就近进行。计量检定必须按照国家计量检定系统表进行。国家计量检定系统表由国务院计量行政部门制定。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二百四十六条 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前款罪,告诉的才处理,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通过信息网络实施第一款规定的行为,被害人向人民法院告诉,但提供证据确有困难的,人民法院可以要求公安机关提供协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