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竞赛对学生的成长作用
㈠ 道德和法律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影响和作用
提高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对策
(一)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新的环境条件下,一味地要求大学生只讲社会价值,不讲自我价值是不现实的,要引导他们把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有机结合起来,摒弃西方资产阶级伦理思潮中“单纯利己”的道德标准。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应承担起更多社会责任和实现更大的社会价值,社会价值的最大实现才是自我价值的真正实现。理想信念是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源泉和精神动力,远大的理想信念,能激发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社会责任感就要从具体工作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在具体的活动中培养。
(二)加强传统文化教育
开设传统文化的课程:如大学、中庸、论语等。用传统文化医治现代个人主义带来的自私隔膜、孤独异化、人情淡薄、生活缺少目标失去意义等等病症。在弘扬传统文化时,以科学的辩证法向学生灌输正确的传统文化观,使大学生理解导致社会责任感现状的主要原因。解开学生的心理困惑,使他们心悦诚服地接受教育。中华民族精神的主要成分是孔子的儒家思想,孔子的思想精髓乃一个“仁”字,所谓“仁者爱人”,“爱”表现为对父母、兄弟姐妹的爱,对家族的爱,对邻人的爱,最后以至对天下所有人的爱,达到所谓的“四海之内皆兄弟”、“天下一家”。
(三)榜样的力量
Willlis(1972)研究发现,有无榜样与大学生责任心存在显著相关性。榜样示范既是一种责任教育方法,也是一种责任教育手段。树立亲社会和道德行为的榜样。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如“感动中国”中的人物事迹,“全国优秀大学生”等等。有些学生可能觉得这些榜样离自己太远,就让学生在自己班里找,从自己的身边找,学习每个人身上的优点,集大家的优点在自己身上,从不同的方面完善自己。通过让学生从身边找榜样的活动,即养成了学生发现别人优点的思维模式,又促进了他们的成长,也促进了班内友爱和谐的气氛,进而培养了学生的责任心。
(四)给学生搭建实践的平台
一个人的责任感是其认识过程、行为过程和情感过程的统一,三者统一的基础就是实践主要包括:(1)角色转换。以宿舍为单位,让学生进行角色模拟,角色有榜样、父母、老师、心理医生、领导、朋友,他们的责任心逐渐增长;(2)以高年级带低年级。让学生在承担责任的经历中去感受成功的荣誉、体会自己的价值,体验和学习承担社会责任;(3)感恩的实践活动。一般来说,社会责任感是基于对社会、国家的深厚热爱,并在这种强烈的感情支配下,主动承担义务和责任的精神。所以要让学生培养这种情感,拥有一颗感恩之心;(4)自我管理模式。以宿舍为单位,鼓励人人参与管理,班里由班长总负责,下设学委、考勤员、宣委、组委、体委、生活委员、计划总结。每个宿舍里又设学委、考勤员、宣委、组委、体委、生活委员、计划总结。在各项活动的管理中让学生学会承担责任、管理自己、管理他人;(5)积极参与各种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校园,深入社会,在实践中了解社会、加深对书本知识的理解,从而树立起主人翁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树立职业意识,加强职业责任感。
(五)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在教育中一切都应以教育者的人格为基础,因为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只有人格才能形成性格。”教师自身的行为负责与否、教师师德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责任教育的效果。教师是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形成的引路人,教师的言行举止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学生。正如孔子所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言传不如身教,因此,要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教师自身应该具有高度的责任感。
(六)创造良好社会氛围
任何个性都打着社会的烙印,任何个性发展都受着社会的烙印,任何个性发展都受着社会的制约。局部的社会生活环境包括家庭、周围环境和人际关系等等,对个人社会责任感的形成和培养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家庭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社会物质生活条件,首先通过家庭去影响学生,家庭成员特别是父母是学生最早的老师,他们对社会的态度和社会责任感的强弱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㈡ 学习法律知识对中学生作用大不大的辩论会
作用很大。1.什么是法律
法律是社会行为规范。与道德、纪律等规则相比较,法律具有三个最为显著的特征:一是法律由国家制定或认可;二是法律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具有强制性;三是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2.违法与犯罪
凡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者做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根据其违反的法律,可以将它们分为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
民事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的情节比较轻微,相对刑事违法行为而言,对社会危害性较小,称为一般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属于严重的违法行为,是犯罪行为。
任何一类违法行为都有其法律后果,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所谓犯罪,是指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触犯刑法并依法应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
犯罪具有三个基本特征:第一,犯罪是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行为。严重危害性是犯罪的最本质特征;第二,犯罪是一种触犯刑法的行为。刑事违法性,是犯罪的法律标志;第三,犯罪是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刑罚当罚性,是犯罪严重危害性及刑事违法性的必然后果。
3.法律对未成年人给予特殊保护
凡未满18周岁的公民都是未成年人。党和国家对我们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无限关怀,制定了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专门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在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对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司法保护作出了明确的规定:
家庭保护,要求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依法履行对未成年人的抚养、监护的职责,尊重未成年人受教育的权利。
学校保护,要求学校教育机构依照法律的规定,对未成年人进行教育,并对他们的身心健康和合法权益实施保护。
社会保护,要求全社会创造一种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社会保护包括对未成年人的社会文化保护、身体健康保护、劳动保护、自由权和精神权的保护等方面。
司法保护,要求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以及司法行政部门等依法履行职责,对未成年人实施专门保护措施。
4.加强自我防范
我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是为保障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培养其良好品行、有效地预防未成年人犯罪而制定的。这部法律设专章规定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预防、对严重不良行为的矫治,给我们划清了明确的是非界限。
许多违法犯罪行为都是从沾染不良习气开始的。我们一定要重视道德修养,自觉遵纪守法,谨慎交友,防微杜渐,避免沾染不良习气,防患于未然。从小事做起,预防违法犯罪。
5.自觉抵制不良诱惑
我国法律规定:吸毒违法,贩毒有罪。《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把未成年人“吸食、注射毒品”、“参与赌博,屡教不改”列为严重不良行为;充斥着暴力、色情等不良信息的“电子海洛因”侵蚀和毒害未成年人的精神;邪教是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的毒瘤。
我们只有学会分辨并自觉抵制不良诱惑,才会有健康幸福的生活。否则,我们会为之付出沉重的代价。
6.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青少年学会自我保护,不仅需要有保护自己的意识和勇气,也要有保护自己的智慧和方法:遭遇意外险情与伤害时,需要冷静,要学会运用最有效的救助方法;遭遇不发分子的侵害时,既要勇敢又要机智,特别是在双方力量对比悬殊的情况下,不要与其硬拼,而要讲究智斗,尽量减少不必要的伤亡,保住最大的合法权益。
当我们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我们维护权益的最有力的武器就是法律。非诉讼手段,是我们维护合法权益常用的有效手段;如果这种方式仍不能解决问题,我们就要使用诉讼手段,勇敢地到人民法院状告侵权者,通过打官司讨回公道。
7. 正确行使权利,忠实履行义务
我国公民享有广泛的权利。公民在行使权利时要尊重他人权利,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要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行使权利,要以合法的方式行使权利。
广义的义务,既包括法律义务,又包括道德义务。法定义务是宪法和法律规定公民必须履行的。所谓道德义务,是指社会成员依据社会道德规范,自觉自愿地承担对他人、对社会的道德责任。
法律鼓励做的,我们积极去做;法律要求做的,我们必须去做;法律禁止做的,我们坚决不做。
在我国,我国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具有一致性。我们每个人既是享受权利的主体,又是履行义务的主体。我们不仅要增强权利观念,依法行使权利、维护权利,而且要增强义务观念,依法履行义务。
8.维护受教育权利,履行受教育义务
依据法律的规定,我国公民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受教育是法律赋予我们的基本权利,是我们成长和发展的基础。
我国法律保护公民享有的受教育权。当我们的受教育权被他人剥夺或受到侵犯时,我们可以采用非诉讼方式或诉讼方式予以维护。
义务教育具有强制性、统一性、公益性的显著特征。作为正在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学生,履行受教育的义务,最主要的有三项:其一,认真履行按时入学的义务;其二,认真履行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的义务,不得中途辍学;其三,认真履行遵守法律和学校纪律,尊敬师长,努力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的义务。
9.生命与健康的权利
人身权利是公民最基本、最重要的权利。生命健康权是首要的人身权利,是公民参加一切社会活动、享有其他一切权利的基础。生命健康权是公民最根本的人身权利。人身自由是一项重要的人身权利。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
我国法律规定,公民享有的生命健康权,不容他人侵犯。未成年人作为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和民族的未来,其生命健康权受到法律的特殊保护。
当公民的生命健康权受到非法侵害时,受害人有权请求国家保护。我们在享有生命健康权的同时,负有不得侵害他人生命健康权的道德义务和法定义务。侵害他人的生命健康权,既损害了他人的生命与健康,也损害了自己。行为人要依法受到相应的制裁。
10.法律保护公民的人格尊严
人人都享有作为“人”的最起码的社会地位和受到他人与社会最起码尊重的权利,这种权利就是人格尊严权。人格尊严权具体体现为名誉权、肖像权、姓名权、隐私权。人格尊严不可侮,侮辱者必将受到社会道义的谴责,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名誉集中体现了人格尊严。我国法律保护公民的名誉权不受侵害,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侮辱或诽谤他人。
公民依法享有对自己肖像的支配权,包括肖像制作权、使用权和获酬权。公民的肖像权不容侵害,未经本人同意,不得以营利为目的。当肖像权受到侵害时,我们要拿起法律武器,追究侵权人的责任,必要时可提起诉讼以讨还公道。
姓名权是公民依法享有决定、使用、变更姓名,并且排除他人侵害的权利。盗用、冒用他人姓名,是侵害公民姓名权的两种具体表现。无论盗用还是冒用他人姓名,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被侵权者可以通过诉讼等方式维护自己的姓名权。
11.法律保护公民个人隐私
隐私权,是指公民依法享有私人生活安宁和私人信息保密的权利。法律保护公民的隐私权,能够促进社会和谐,维护社会的安定。
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个人隐私。侵犯他人隐私权的行为,要受到法律的追究。
能够自觉地尊重和维护隐私及隐私权,是现代文明的标志。我们在增强法制观念,依法律己,尊重他人隐私的同时,还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给自己的隐私上把锁。
12.法律保护公民的智力成果
所谓智力成果,主要指依靠人类脑力劳动所创造的劳动成果,表现为科学技术成就、发明创造以及文学艺术作品等。智力成果权也称知识产权,通常包括著作权、专利权和商标权,以及反不正当竞争中的商业秘密等。
公民创造智力成果没有年龄限制,享有知识产权当然也不受年龄限制。国家依法保护未成年人的智力成果权、荣誉权不受侵犯。作为一个公民,当自己的智力成果受到侵害时,要运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我们还要积极参与社会对智力成果的保护,尊重他人的脑力劳动,不做侵害他人智力成果的事情。
13.法律保护公民合法财产所有权,公民依法享有私有财产继承权
财产所有权是指所有人依法对自己的财产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当我们的财产所有权受到侵犯时,应及时寻求法律帮助,依靠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只有当公民死亡时遗留的合法财产,才可以继承。
依照我国继承法,继承方式包括法定继承和遗嘱继承两种。
我国继承法规定,遗产要按照继承顺序继承。第一顺序继承人包括:配偶、子女、父母;第二顺序继承人包括: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继承开始后,由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第二顺序继承人不继承。没有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或第一顺序继承人放弃继承权的,由第二顺序继承人继承。
14.法律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明确规定,我国消费者享有安全权、知情权、自主选择权、公平交易权、依法求偿权、结社权、获得教育权、人格尊严与民族风俗习惯获得尊重权、监督权等9项权利。
①消费者享有安全权。人身、财产安全,是公民在社会中生存的基本条件。
②消费者享有知情权。有权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务的真实情况。
③消费者享有自主选择权。消费者有权自主选择提供商品或者服务的经营者;自主选择商品品种或者服务方式;自主决定购买或者不购买任何一种商品,接受或者不接受任何一项服务。
④消费者享有公平交易权。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或者接受服务时,有权获得质量保障、价格合理、计量正确等公平交易条件,有权拒绝经营者的强制交易行为。
作为消费者,我们要保持应有的警惕,尽量不给不法经营者以可乘之机,防止侵权行为的发生。在侵权行为发生以后,我们应勇敢地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也使不法经营者显露原形、受到惩治。我们作为消费者也要履行自己的义务,维护市场秩序,做有修养、守秩序、道德高尚的“上帝”。
15.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依法治国,就是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管理国家。这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要求。生活在法治国家里,人人都要学法、懂法、守法、用法,依法维护国家利益,依法规范自身行为。
16.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就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有法可依”要求建立体现人民意志、反映社会发展规律的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这是依法治国的前提;“有法必依”要求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依法办事,这是依法治国的中心环节。“执法必严”要求执法机关和执法人员严格依照法律规定办事,严肃执法、严格执法,坚决维护法律的权威和尊严,这是依法治国的关键。“违法必究”要求严格追究违法犯罪行为人的法律责任,这是依法治国的必要保证。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环节。
17.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依宪治国。宪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国家的根本大法。从内容上看,宪法规定了国家生活中的根本问题;从效力上看,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从制定和修改的程序上看,宪法比普通法律更严格。
18.关心国家大事,正确行使监督权利
我国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参加国家管理、参政议政的民主权利。我们要关注国家建设、国家管理,对于改善环境、整顿秩序、维护治安等身边的事乃至国家大事,可以向有关部门提出自己建议。对于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检举的权利。
我们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正确行使自己的监督权利。反映情况应当实事求是,以事实为依据;投诉和举报时,不得捏造或者歪曲事实进行诬告陷害,也不能采用贴大字报、聚众闹事等方法。
19.维护国家安全是我们的义务
国家安全,包括国家的主权、领土完整不受侵犯,国家的机密不被窃取、泄露和出卖,社会秩序不被破坏等。国家的安全关系着整个国家和民族的生死存亡。没有国家的安全,公民个人的安全就无法得到保障。
树立国家安全意识,自觉关心、维护国家安全,是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必须履行的基本义务,也是青少年热爱祖国的具体体现。
㈢ 学习法律知识对大学生顺利成长成才的重要性
大学生学习法律知识,其目的不仅仅在于使之了解一些法律知识,根本的目的是培养大学生的法律素养、增强大学生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从而弘扬法治精神。大学生学习法律知识,有助于当代大学生明确权利义务关系,树立社会责任感;有助于为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培养大量合格的法律工作者和社会责任感强的公民,有助于大学生减少其犯罪的机率,有助于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有助于大学生培养法治思维,从而使大学生成为国家栋梁之才。可以说,大学生学习法律知识,是培养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法律意识、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的重要途径。大学生学习法律知识,在践行依法治国方略、构建和谐社会、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等方面均具有重要意义。
在全球化市场经济背景下,我国现代化进程加速前进,信息产业的日新月异,社会各行业产业结构不断升级,正逐步向国际化的轨道上发展,知识技术是国际化发展的关键因素,而高校大学生则是推动这一发展进程的主要力量。但是,我国在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过程中,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由于对法律的淡漠,导致在追求自身利益的过程中,容易触犯法律。这些因法制观念淡薄而产生的问题,正有形无形的冲击着我国大学生的顺利健康成长成才,因此,探讨适应历史发展进程的大学生法制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名合格的大学生不仅要有出色的专业才能,优秀的思想道德素质,还要知法,懂法、守法、用法、护法。当代大学生群体作为社会机体的一部分,不可避免地被卷入和直面各种社会问题的漩涡之中,在面对许多社会现象、社会问题时,不得不开始进行艰苦、独立的思考,十分需要有丰富而深厚的法学理论知识作为基础,其中包括正义与公平、自由与法律,道德与法律,守法与违法,权利与义务,法律责任等。因此,大学生学习法律知识不仅是个人健康成长成才的需要,也是时代的需要,国家建设发展的需要。
一、大学生学习法律知识,有助于实现依法治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当今社会是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我国已经正式确立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治国方略。实现依法治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根本的方法是树立法制观念、培养公民的法律意识、提高公民的法律素质。这就要求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深入、持久法制教育。大学生学习法律知识,不仅可以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法律意识、明确自身的权利与义务,还使他们养成守法、护法、用法的良好习惯,用自身良好的法律行为影响周围群众,有助于带动全民法律素质的提高。这不仅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需要,也是降低大学生违法犯罪率,维持社会秩序稳定的重要基础。
大学生是未来希望,也是实现“依法治国”的重要主体,一个具备法治思维的大学生必将是国家栋梁之才,因此,大学生必须加强法律知识的学习。
二、大学生学习法律知识,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其全面发展。
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是指大学生的知识水平、道德修养以及各种能力等方面的综合素养。人的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是社会发展的一般要求和趋势,尤其是当前人类即将迈入知识经济社会,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尤为迫切。但是,我国大学生的整体综合素质是参差不齐的,表现为有的大学生自我调节能力较差、遇事不冷静、法律意识法律观念淡薄等。这与时代的发展是极不相称的,大学生学习法律知识,不仅可以了解和掌握与自己的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基本知识,增强法律意识,树立法制观念,提高辨别是非能力,同时也能培养大学生的逻辑判断能力,从而不仅可以做到自觉守法,提高他们判断问题的准确性和处理问题的全面性,也使他们拥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为发展综合型人才做铺垫。同时,大学生学习法律知识,可以使其更加深刻地了解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从而使大学生从宪法和法律的高度认同依照体现人民意志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法律治理国家的方略,确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法治社会不仅意味着法律向社会结构的各个方面和层次的扩张和渗透,而且意味着法律是人们生存和发展的必备知识和技能,是人们用于创造新型社会的重要手段。增强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是全面落实我国民主法治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程。因此,大学生学习法律知识,是培养大学生具备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必由之路。
三、大学生学习法律知识,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大学时期,是一个人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的重要阶段,我国教育法规定:国家在受教育者中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教育,进行理想、道德、纪律、法制、国防和民族团结的教育。教育应当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吸收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切优秀成果。使当代大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程的同时,实现思想、道德、法制等方面的共同发展。但是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西方腐朽、堕落的思想充斥着当代大学生,从而产生了一些不良影响,例如:部分大学生不同程度的存在着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社会责任感缺乏、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甚至一些大学生不惜铤而走险触犯了法律底线。目前大学生违法事件发生的数量日益增多,就充分说明了当代大学生法制教育的缺失,严重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因此,加强大学生法律知识的学习,已经成为一种现实的需要,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大学生学习法律知识,其目的不仅仅在于使学生了解一些法律知识,根本的目的是培养大学生的法律素养、增强大学生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从而弘扬法治精神,使法律服务于我们的生活。大学生学习法律知识,有助于当代大学生明确权利义务关系,树立社会责任感;有助于为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培养大量合格的法律工作者和社会责任感强的公民,有助于大学生减少其犯罪的机率,有助于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有助于大学生培养法治思维,从而使大学生成为国家栋梁之才。
㈣ 增强法制观念、提高大学生法律素质、促进健康成长总结
为了宣传以法律知识为核心,弘扬法治精神,引导我校学生自觉学法、懂法、用法,促进广大学生掌握法律常识,增强法制观念,提高法律素质,促进健康成长,法律协会、律政协会共同举行了“政法先锋”法律知识竞赛。
经过一个多月的筹备,由包头医学院团委主办、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法律协会、律政协会承办的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活动“政法先锋”法律知识竞赛于5月14号在主教一阶落下了帷幕。从活动的发起、策划、组织、以及赛后总结工作各个方面,都井井有条,总结活动经验再接再励
一、宣传:
在活动开始前,我们对法律知识竞赛活动进行了宣传,得到团委老师、人文社会科学学院老师的大力支持和同学们的热烈响应。在各班班委的宣传组织下,各参赛学院均自主组织同学们学习法律知识,并在学习过程中,推选出了各院系的优秀选手。另外加上宣传部出的展板,为竟赛的宣传起到了很大的宣传作用,为比赛当晚的气氛增光添彩。
二、会场布置:
会场经过同学们的精心布置,干净整洁,会场布置的精致、大方、得体。音响,话筒,灯光,摄影,拍照一应俱全。赛后积极清理会场,有始有终。
三、组织奖评定:
大赛组织奖评定采取公开打分制:比赛分为两大组,每组各五个参赛队,比赛题目为抢答题和风险题,抢答题每组各20题,抢完为止,每题10分,答对加分,答错不扣分。风险题分为30分、50分和80分题,各组可以自由选择分值及题号,答对加相应分值,答错、答不全、扣掉相应分值。最后按分值高低排出名次。
四、比赛环节:
此次比赛分为必答题、抢答题、风险题三个环节。在比赛现场,在经过第一轮的必答题后,为了缓解场上紧张的的气氛,特别设置了观众回答这一互动环节,这不仅起到了娱乐的作用,更使同学们在放松的同时开动脑筋,达到普法目的。抢答题环节各个参赛队热情高涨竞争意识大增,抢答踊跃,把整场比赛的气氛推到了高潮。最后为风险题环节,分值在此时真正拉开。
六、获奖代表队:
第一名:法律协会代表队
第二名:基础学院代表队、外国语学院代表队
第三名:药学院代表队、人文社科代表队、律政协会代表队 从总体上来说,此次比赛起到了较好的效应,避免了以往知识竞赛的枯燥性,而策划的周全使比赛具备了一个成功的活动的规则"严密、公正、趣味"。并且通过此次活动我们加强了与各学院各协会的交流合作,拉近了整体间的距离,提高了凝聚力和战斗力,虽然还有一些不足之处,但相信在我们、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及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会把接下来的各项活动工作办得更出色。
㈤ 结合实际说说培养法律思维方式对大学生成长、成才和发展的重要性(600字以上)
大学生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重要力量,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律修养。不仅要学习法律知识,掌握法律方法,参与法律实践,培养社会主义法律思维方式,而且要树立法律信仰,宣传法律知识,敢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自觉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一、培养社会主义法律思维方式
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进程能否顺利推进,在一定程度上要看社会主义法律思维能否深入人心。我国法制宣传教育的任务不仅包括宣传和普及法律知识,而且包括努力提升公民的法律思维水平。
(一)法律思维方式的含义
所谓法律思维方式,是指按照法律的规定、原理和精神,思考、分析、解决法律问题的习惯与取向。在通常情况下,法律问题往往还包含着政治、经济或道德问题,可以从道德的、经济的、政治的角度来思考和处理,但一旦这些问题被纳入法律调整的范围,就应当按照法律的规定、原理和精神来思考与处理。在相当多的情况下,按照法律思维思考与处理问题,与按照道德思维、经济思维或政治思维思考与处理问题,会得出相同或相似的结论,但在某些情况下,则可能得出不同的结论。
例如,欠债还钱是几乎所有社会普遍通行的一项道德原则。法律保护债权人的合法权利,但法律中有诉讼时效的规定。按照我国《民法通则》的规定,债权人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债权的诉讼时效为二年。也就是说,如果债权人在二年内既没有向法院起诉债务人,也没有向债务人提出还债要求,而且债务人也没有表示要偿还债务,那么债权人的债权就不再受法律保护。法律虽然不强迫债务人履行义务,但并不反对债务人自行履行,因为从道德上说,一项债务不论过了多长时间,债务人都有义务偿还。在此类情况下,法律思维与道德思维之间即产生了冲突。必须强调的是,在对法律问题的思考与处理上,法律思维应当优先,不能用道德的原则和道德评价取代法律的规则和评价。
(二)法律思维方式的特征
讲法律。法律思维思考与处理法律问题首先要以法律为准绳。某种行为是合法行为还是违法行为,是一般违法行为还是犯罪行为,是否应当承担法律责任,应当承担什么样的法律责任等,都应当以法律为标准作出判断。如果脱离法律来思考与处理问题,就谈不上什么法律思维。
在社会生活中,人们有时会遇到法与理、法与情的冲突,遇到合理不合法或合情不合法的情况。但是,即使人们感觉到某些法律规定不合理、不合情,也不能漠视、违背或搁置法律。一项法律规定,只要它没有被修改或废除,就是有效的,人们就有义务遵守或执行。如果人们觉得某项法律规定不合理,可以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修改或废除的建议,由有关国家机关修改或废除该项法律规定,但在国家修改或废除之前,仍然必须遵守或执行。
讲证据。法律思维思考与处理法律问题要以证据为根据。正确地分析与处理法律案件,要抓住两个关键问题:一是查清案件事实,二是正确运用法律。只有收集到充分的证据,才能查清案件事实。一般来说,证据就是以法律规定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能够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事实。法律上的证据不同于一般的事实。首先,证据要具有合法性,即证据的形式、收集和查证都必须符合法律的规定。其次,证据要具有客观性,即证据必须是客观真实的,既不能捕风捉影,更不能主观臆断。再次,证据要具有关联性,即证据只有与案件事实有实质性联系,才能对案件事实具有证明作用。
讲程序。法律思维思考与处理法律问题要从法律程序出发。程序问题在法律领域居于非常重要的地位。简单地说,程序是法律所规定的法律行为的方式和过程,法律通过规定明确的程序来约束人们的行为。程序告诉人们实施某种法律行为时,应先做什么事情,后做什么事情,以及如何做这些事情才是符合法律的。与其他类型的思维方式相比,法律思维更为关注行为的程序问题。
讲法理。法律思维思考与处理法律问题要运用法律原理和精神。法律思维的任务不仅是获得处理法律问题的结论,而且要为法律结论提供充分的法律论证与法律理由。任何理性的思维都应当用适当的理由来支持所获得的结论,而法律思维对理由的要求更有特殊之处。其一,理由必须是公开的,而不能是秘密的。其二,理由必须有法律上的依据。其三,理由必须具有法律上的说服力。就此而论,与其说法律思维的首要任务是寻求解决问题的结论,不如说是寻求据此作出结论的法律理由——那些认同法律并依赖于法律的人们能够接受的理由。
(三)培养法律思维方式的途径
培养法律思维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而是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大学生可以通过学习法律知识、掌握法律方法、参与法律实践等途径,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养成从法律的角度思考、分析、解决法律问题的思维习惯。
学习法律知识。学习和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识,是培养法律思维方式的前提。一个对法律知识一无所知的人,不可能形成法律思维方式。法律知识通常包括法律、法规方面的知识和法律原理方面的知识,这两部分法律知识对于培养法律思维方式都很重要。只有既了解法律、法规在某个问题上的具体规定,又了解法律的原理、原则,才能更好地领会法律精神,养成法律思维,并运用法律思维思考和处理各种法律问题。
掌握法律方法。法律方法是人们从法律角度思考、分析和解决法律问题的方法。法律方法构成法律思维的基本要素,法律思维的过程就是运用法律方法思考、分析和解决法律问题的过程。我们要培养法律思维方式,必须掌握法律方法。应当指出,法律工作者使用的法律方法相当复杂,有法律解释的方法、法律推理的方法、填补法律漏洞的方法、认定事实的方法等。每一种基本方法又包括一系列的具体方法。大学生有必要了解和掌握一些基本的法律方法。
参与法律实践。法律思维方式是一种在法律实践中训练、培养和应用的思维方式。脱离具体的法律生活和法律实践,不可能养成法律思维方式。只有通过参与各种法律活动,在法律实践中运用法律知识和方法思考、分析、解决法律问题,才能养成一种自觉的法律思维习惯。随着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法律对社会生活的调整范围将越来越广泛,人们面临的法律事务必然会越来越多。这既对培养法律思维方式提出了迫切要求,也为培养法律思维方式提供了良好条件。
二、树立和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社会主义法律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具有权威和尊严,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前提条件。包括大学生在内的每个公民都有义务和责任树立和维护社会主义法律的权威。
(一)维护法律权威的意义
法律权威是就国家和社会管理过程中法律的地位和作用而言的,是指法的不可违抗性。法律权威的树立主要依靠法律的外在强制力和内在说服力。法律的外在强制力是法律权威的外在条件,主要表现为国家对违法行为的制裁。尽管法律权威不可能完全建立在外在强制力的基础之上,但必要的外在强制力,是树立法律权威不可缺少的条件。法律的内在说服力是法律权威的内在基础。如果仅仅依赖外在强制力,法律不可能形成真正的权威。法律的内在说服力既来源于法律本身的内在合理性,如法律合乎情理、维护正义、促进效率、通俗易懂,也来源于法律实施过程的合理性,如执法公平、司法公正。正是由于法律本身及法律实施具有这些内在合理性,法律才受人尊重,被人信赖,为人敬仰。
在当代中国,树立法律权威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法律权威是国家稳定的坚实基础。当国家的最高权威是领导者个人时,政治的稳定、国家的兴衰就将寄托于领导者个人身上。随着领导者的更迭,国家的政局就有可能大起大落,政策与法律也会频繁变动。而当国家的最高权威是法律时,由于法律是一种超越于任何个人之上的普遍性规则,并且具有稳定性和连续性,尽管领导者会不断流动和更迭,但政治统治与社会秩序仍将会保持相当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二)自觉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社会主义法律权威的树立,既有赖于国家的努力,也有赖于公民个人的努力。从国家角度来说,应当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消除损害社会主义法律权威的因素。例如,要进一步提高立法质量,保证法律的科学性、合理性;改善法律实施的状况,保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从个人角度来说,应当通过各种方式努力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对于大学生来说,至少应做到以下三个方面:
努力树立法律信仰。一个人只有从内心深处真正认同、信任和信仰法律,才会自觉维护法律的权威。大学生应当通过认真学习法律知识,深入理解法律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作用,深刻把握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精神,从而树立起对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信仰。
积极宣传法律知识。大学生在自己学习和掌握法律知识的同时,还要向其他人宣传法律知识。特别是要宣传社会主义法治观念,帮助人们彻底根除“权大于法”、“要人治不要法治”等封建残余思想,宣传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优越性,使人们了解、熟悉和认同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从而推动全社会形成尊重和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的良好风尚。
敢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违法犯罪行为既是对社会秩序的破坏,也是对法律权威的蔑视。大学生不仅要有守法意识,自觉遵守国家法律,而且要敢于和善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自觉维护法律权威。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既包括事前采取有效措施预防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也包括事中和事后制止、检举、揭发违法犯罪行为。
㈥ 法律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设置了哪些防线 结合初一下政治谈一谈。
法律为青少年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一、前言
在生活中,道德和法律是调节人们行为的两大规范,二者密切相关。我们在现代社会中成长,既要践行基本道德,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又要遵守国家的法律,懂得用法律来维护自己应当享有的合法权益。中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但在现实生活中,侵犯青少年权益、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因此如何提高青少年学生的法律意识和依法维权意识,减少青少年的违法犯罪现象的发生,将关系到民族的未来和国家的强盛。为此,我们进行了一次社会调查。
调查方法:问卷调查、个别访问、文献调查法等。
调查对象:周边学校的学生、学校教师、家长、派出所民警等。
调查时间:2008年1月。
二、中学生法律意识现状及原因分析
1、中学生大多认同法律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随着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和素质教育的大力推进,加强青少年的法制宣传教育,提高青少年法律素质和意识已成为各级党和政府、学校和全社会的共识,青少年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已经初步形成。调查显示,92%的被调查青少年认为法律在日常生活中“非常重要”,8%的青少年认为“重要”,没有人选择“不重要”这一选项。由此可见,法律在日常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得到了绝大多数青少年学生的认同,大多数学生都具备了一定的法律意识。
2、中学生大多了解与青少年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
在今天,青少年的合法权益得到了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的特殊保护,国家通过学校、社会、媒体等多种渠道和方式进行法制宣传和教育,大多数青少年对法律有了一定的了解。调查显示,有15%的中学生觉得自己对法律非常了解,81%的中学生觉得自己对法律有一点了解,只有不到5%的中学生不了解法律;有65%的中学生能说出5部以上和青少年有关的法律,只能说出2部以下的不到10%。
3、中学生侵权和违法犯罪现象呈上升趋势
由于受到社会上不良习气的影响,受到暴力影视和网游的毒害,青少年违法犯罪现象时有发生,而且还呈上升趋势,而且他们往往把侵害对象对准了同龄的青少年学生。从报纸上我们得知2007年我国青少年违法犯罪率比2006年上升了6%,令人担忧。在调查中我们还发现:有62%的青少年学生曾经遭到过不法侵害。
4、中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调查中我们发现当青少年遭到不法侵害时,有31%的调查对象选择忍气吞声,16%的调查对象选择当场反抗,而仅有32%会选择报告老师、家长或报警。由此可见,虽然青少年学生的法律意识、法制观念有所增强,但是依法维权意识还比较淡泊,自我保护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加强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的建议
1、坚持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大力推进素质教育。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要求。中学生是民族的未来,祖国的希望。只有继续实施依法治国方略,才能为中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和环境。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有利于提高中学生的素质,增强中学生的法律意识,提高中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2、开展丰富多彩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增加未成年人法制教育经费的投入。
传统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一是数量少,二是形式旧,对青少年的吸引力和震撼力比较小,效果不明显。因此可以选择形式多样,富有感染力和说服力的教育方式。例如:建立青少年法制宣传网、真实的法制教育宣传片、法制副校长专题课、失足青少年现身说法等方式。另外经费短缺是也未成年人法制教育工作中普遍存在的“瓶颈”问题,适当加大未成年人法制教育的经费投入也是改变传统法制宣传教育活动的有效手段。
3、高度重视学校这一法制教育的重要阵地,创造出良好的校园法制环境。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阵地,学校坚持开展法制教育,能有效地增强未成年人的法律意识。调查显示,学生的法律常识92%来自于学校教育,可见,学校仍是中学生接受法制教育的主要渠道,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学校要充分利用学科教学,利用墙报,黑板报、学校广播站设立法制专题栏目,加强法制教育,提高青少年学生的法律意识。
4、净化学校周边环境,优化社会风气。
青少年中出现的违法犯罪现象,很大一部分是由于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因此,社会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政府机关责无旁贷,执法部门应该加大执法力度,净化学校周边环境,为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周边环境。
四、结语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社会生活离不开法律规范,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更离不开法律,法律是我们的行为准则和行动指南。作为青少年学生,我们应该学法,知法,守法,法律就能为我们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㈦ 开展普法活动对青少年有什么意义
开展普法活动对青少年有以下意义:
1、认真学法,能够促进青少年依法律己,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
2、能够促进青少年依法行使公民的权利和履行公民的义务,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3、学法、守法对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重要的意义。
4、可以增加青少年对法律的认知,同时可以减少青少年犯罪率。
5、可以使社会更安定,还可以使青少年有良好的社会发展环境。
㈧ 学习法律知识对中职生的健康成长的意义
中职学生需要具备法律意识,中职学生是社会的一个身份很特殊的群体。从年龄上看他们的社会阅历浅、经历少,对法律的理解和认识还处于模糊阶段,从知识经历上看,他们之前没有经过系统科学的法制教育,对法律知识一知半解从心理素质上看,他们的情感和思想还得脆弱,心理承受能力较差。从社会关系上看,他们是家中的宠儿,却是中考失败者。基于以上分析,中职生确实需要加强法律意识的培养,提高其对法律的认识水平。
1.1中职生法律意识培养是他们综合素质构建的需要。教育部、司法部等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强学校法制教育的意见》也明确指出:学校法制教育是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教育。培养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法制意识,增强法制观念的重要途径,是实现依法治国的百年大计。这就为学生的素质教育提出了明确要求。中职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对社会的真实生活还有很多不成熟的看法,中职生只有树立正确的法律观,增强其法制意识,学会从法的角度去认识社会和体验人生,才能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
1.2中职生法律意识培养是贯彻教育方针、实现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的目标是“知识技能做人”的教育。我们只有把教学和管理有机的结合起来,相辅相成,才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此外,培育中职生的法律意识.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以法制为基础构造的市场经济。职校生思想需要加强法律意识的培养,提高其法律素质促进其全面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