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知识 » 什么是教育法律责任

什么是教育法律责任

发布时间: 2020-12-24 00:22:44

『壹』 教师承担教育法律责任的形式有哪些

一、教育法律责任是指行为人违反了有关的教育法律规定而必须承担的法定后果。
二、专教师不履行属义务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教育法律责任)
《教师法》中规定:“教师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所在学校、其他教育机构或者教育行政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或者解聘:(一)故意不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给教育教学工作造成损失的;(二)体罚学生,经教育不改的;(三)品行不良,侮辱学生,影响恶劣的。教师有前款第(二)项、第(三)项所列情形之一,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三、综合而言,教师承担法律责任的形式有:
1、行政法律责任:违反教育法的行政法律责任的承担方式主要有两类,即行政处罚和行政处分。
2、民事法律责任: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主要是: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恢复原状、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赔偿损失、返还财产等。
3、刑事法律责任:体罚学生,经教育不改的;品行不良、侮辱学生、影响恶劣的,给予行政处分或解聘;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贰』 教育法律责任的构成要件

今天是六一儿童节

祝我的大朋友们节日快乐,永葆童心~

好了,开始我们今天的教师招聘冲刺

今天要复习的内容是教育法律责任

考点1:归责要件

所谓归责,是指法律责任的归结。它要解决的是法律责任应该由谁来承担的问题。

教育法律关系主体只有具备以下四个教育法律责任的归责要件,才被认定为教育法律责任主体,才应该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

1.有损害事实

这是指行为人有侵害教育管理、教学秩序及从事教育教学活动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的客观事实存在。这是构成教育法律责任的前提条件。

2.有违法行为

这是指行为人实施了违反法律、法规的行为。假若行为人的行为没有违法,他就不承担法律责任。

3.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

所谓过错,是指行为人在实施行为时,具有主观上的故意或过失的心理状态。

4.违法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有因果关系

这是指违法行为是导致损害事实发生的原因,损害事实是违法行为造成的必然结果,二者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必然的联系。前者决定后者的发生,后者是前者的必然结果。

考点2:归责原则

法律责任的归责原则是指确认和承担法律责任时必须依照的标准和准则。学校教育活动是所产生的法律责任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侵权导致的民事法律责任,根据我国《民法通则》,这种民事法律责任的追究,主要适用过错责任原则、过错推定原则、公平责任原则和无过错责任原则四项原则。

1.过错责任原则

过错责任原则是指以过错作为归责的最终构成要件,同时,以过错作为确定行为人责任范围的重要依据。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七条,对未成年人依法负有教育、管理、保护义务的学校、幼儿园或者其他教育机构,未尽职责范围内的相关义务致使未成年人遭受人身损害,或者未成年人致他人人身损害的,应当承担与其过错相应的赔偿责任。

2.过错推定原则

推定,是指根据已知的事实所进行的推断和确定。过错推定,也称为过失推定,是指如果原告能证明其所受的损害是由被告所致,而被告不能证明自己没有过错,则应推定被告有过错并应承担民事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三十八条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在幼儿园、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学习、生活期间受到人身损害的,幼儿园、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应当承担责任。

3.公平责任原则

公平责任,是指当事人双方在造成损害时均没有过错的情况下,由人民法院根据公平的原则,来判定当事人对受害人的财产损失给予适当的补偿。我国《民法通则》第132条规定当事人对造成损害都没有过错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由当事人分担民事责任。”这一规定是公平责任原则的重要法律依据。此外,我国《民法通则》在多个条文中都规定了公平责任,从而使公平责任上升为一项归责原则。

4.无过错责任原则

无过错责任,也称为无过失责任,是指当损害发生后,当事人无过错也要承担责任的一种法定责任形式,其目的在于补偿受害人所受到的损失。

考点3:侵权责任★★★

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在幼儿园、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学习、生活期间受到人身损害的,幼儿园、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应当承担责任,但能够证明尽到教育、管理职责的,不承担责任。此时教育机构承担过错推定责任。

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学习、生活期间受到人身损害,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未尽到教育、管理职责的,应当承担责任。此时教育机构适用过错责任原则。

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在幼儿园、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学习、生活期间,受到幼儿园、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以外的人员人身损害的,由侵权人承担侵权责任;幼儿园、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未尽到管理职责的,承担相应的补充责任。

—— END ——

『叁』 教育法律责任的归责要件主要内容是什么

学校教育法律责任的内容
学校实施违法行为是其承担法律责任的前提,但并不是各种违法行为都承担相同的法律后果。教育法根据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法律地位和违法行为的性质,规定了承担教育法律责任的主要方式。
(1)违反教育法的行政法律责任
行政法律责任是指行政法律关系主体由于违反行政法律规范,构成行政违法而应当承担的否定性法律后果。根据《教育法》、《义务教育法》及其实施细则等法律法规的规定,违反教育法的行政法律责任的承担方式主要是行政处罚和行政处分。
(2)违反教育法的民事法律责任
民事法律责任是指行为人由于民事违法行为而应承担的法律后果。学校反教育法律、法规,破坏了平等主体之间正常的财产关系或人身关系,依照法律规定应承担的民事法律责任,是一种以财产为主要内容的责任。我国《教育法》、《义务教育法》及其实施细则规定对违法行为承担民事责任。《民法通则》对承担民事法律责任的15种主要方式作了规定。
(3)违反教育法的刑事法律责任
刑事法律责任是指行为人实施刑事法律禁止的行为所必须承担的法律后果。教育法的刑事法律责任是指行为人实施的违反教育法的行为,同时触犯了刑法,达到犯罪的程度时,所必须承担的法律后果。《教育法》、《义务教育法》及其实施细则对某些违法行为追究刑事责任做了规定。追究刑事法律责任往往表现为给予行为人以刑事制裁,即人民法院依法对犯罪人运用的刑罚。
对于某一违反教育法律、法规的行为,追究法律责任的方式并不限于一种,可以在追究行政法律责任的同时,追究民事法律责任或者刑事法律责任,甚至三种形式可以并处。此外,如果当事人违反经济合同的法律责任,则还承担经济法律责任。

『肆』 我国教育法律责任的特点

我国教育法律责任的特点:
1.义务教育的国家强制性

义务教育的国家强制性,是义务教育最本质的特征。它指义务教育依照法律的规定,由国家强制力保证推行和实施。义务教育不仅是受教育者的权利,而且是国家应尽的义务。国家要依法保障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这是国家意志的体现。为了保证义务教育的实施,必须伴之以系统、完善的立法、执法和监督体系,依靠国家法律的强制力予以保证。在我国,只有义务教育和扫盲教育能够强迫一定的教育对象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并为法律所规定和允许,其他任何教育制度都没有这种权力。义务教育的国家强制性还表现在任何违反义务教育法律规定,阻碍或破坏义务教育实施的行为,都应依法承担法律责任,受到强制性处罚或制裁。

2.义务教育的公共性

义务教育是一种社会公共事业,属于国民教育的范畴。它是面向本地区、本民族全体国民的教育,不应成为某一阶级、政党或宗教派别的工具而被垄断。这就是义务教育的公共性。这种公共性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教育与宗教分离,使学校教育成为世俗性的公共事业;二是义务教育由国家设立或批准的学校来实施,体现了国民的意志;三是实施义务教育的学校和教师具有公共和公务性质,其工作对国家负责,对国民负责;四是国家对实施义务教育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而不是放任自流。我们强调全社会尊师重教,维护中小学教师的合法权益,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义务教育的公共性。

3.义务教育的免费性

义务教育的免费性是指国家对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免除全部或者大部分的就学费用。这是世界各国实施义务教育的一个共同特点。当然,义务教育从免除部分费用到免除全部费用,要从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有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我国《义务教育法》第十条规定:“国家对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免收学费”,可根据有关规定适当收取杂费,而所收的杂费相对国家社会对义务教育的投入来说,只能是很少的一部分。免收学费,实际上已经免除了接受义务教育学生的大部分费用,体现了义务教育免费性的特征。义务教育的免费性还表现在,对那些贫困的学生不仅免收学费,而且《义务教育法》还规定:“国家设立助学金,帮助贫困学生就学。”

4.义务教育的基础性

义务教育的基础性意味着,根据法律规定,所有适龄儿童。少年都必须完成规定年限的教育,并接受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和基本态度等方面的教育。这不仅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而且是现代社会对每一个公民素质的最基本要求。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以法律的形式规定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一定年限的义务基础教育。义务教育的基础性表现在义务教育是一种全民性的教育,而不是英才教育。普及教育是人人有书读,义务教育是人人必须要读书。面向少数人的英才教育不是义务教育。人只有受到一定年限的基础教育,才有可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公民。

义务教育的基础性还表现在,这种教育是素质教育,不是应试教育。《义务教育法》第二条规定:“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使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基础。”这一规定,体现了义务教育的根本宗旨。以升学考试为目的的应试教育显然与之背道而驰。

『伍』 教育法律责任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学校的教育法律责任 一、学校的教育法律责任概述 (一)学校法律责任含义和种类 1.学校教育回法答律责任含义 学校教育法律责任是指学校因实施了违反教育法的行为,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应当承担的否定性法律后果。所谓否定性的法律后果法学上又称“第二性义务”,即加于违法的法律关系主体的直接强制性义务,包括受制裁、强制和给予补救。这是国家运用法律制裁的方式对规避教育法定义务、超越教育法定权利界限或滥用权利的违法行为所作的法律上的否定性评价和谴责,是国家强制矫正违法者的违法行为,从而补救受到侵害眨憧梢允砸幌隆

『陆』 教育法律责任的类型有哪些

您好,教育法律责任的类型如下:
一、行政法律责任:是指行政法律关系主体违反了行政法律、法规所应承担的法律后果。
由于教育法具有行政法的性质,所以,行政法律责任是违反教育法的一种最主要的法律责任形式。
行政处罚是指GJXZ机关依法对违反行政法律规范的组织或个人进行的行政制裁。行政处罚的种类有很多,根据1998年GJ教委发布的《教育行政处罚暂行实施办法》的规定,教育行政处罚的种类主要有10种:(1)警告;(2)罚款;(3)没收违法所得,没收违法颁发、印制的学历证书、学位证书及其他学业证书;(4)撤消违法举办的学校和教育机构;(5)取消颁发学历、学位和其他学业证书的资格;(6)撤消教师资格;(7)停考、停止申请认定资格;(8)责令停止招生;(9)吊销办学许可证;(10)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行政处罚。
行政处分是由GJGG或企事业单位对其所属人员予以的惩戒措施。包括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降职、撤职、开除留用和开除。
行政处罚和行政处分针对的主体不同,行政处罚可以针对所有违反行政法规的公民和组织,而行政处分针对违反行政法规的体制内人员,如学校的直接负责人,学校的教师等。
二、民事法律责任是指行为人由于民事违法行为所承担的法律后果。
我国《民法通则》第106条规定:“公民、法人违反合同或者不履行其他义务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公民、法人由于过错侵害GJ的、集体的财产,侵害他人财产、人身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没有过错,但法律规定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因此我们可以看出,承担民事责任的主体是公民和法人。典型的民事违法行为就是违约行为和侵权行为。
三、刑事法律责任是指行为人刑事违法所应承担的法律后果。
追究教育刑事法律责任是国家对违反教育法的行为人最为严厉的法律制裁。
以上就是对问题的解答,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柒』 需要承担教育法律责任的依据是存在什么行为

根据《义务教育法》第十五条、第十六条,《实施细则》第七章以及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违反义务教育法的法律责任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因工作失职或玩忽职守妨碍义务教育实施的法律责任
(1)未能如期实现义务教育规划目标和达到办学条件要求的法律责任
《实施细则》第三十八条第(一)、第(二)项中分别规定:“因工作失职未能如期实现义务教育实施规划目标的”,以及“无特殊原因,未能如期达到实施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要求的”,由地方人民政府或者有关部门依照管理权限对有关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未能积极履行职责,从而影响了义务教育规划目标和办学条件的如期实现,其行为构成失职。但在追究责任时还要考虑是否有“特殊原因”,如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或其他不可抗力,造成无法如期完成义务教育实施责任的,不应认为是失职行为而追究其法律责任。
(2)对学生辍学未采取必要措施的法律责任
《实施细则》第三十八条第(三)项规定:“对学生辍学未采取必要措施加以解决的”,要对有关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负有法定责任保障学生接受规定年限义务教育的有关教育部门、基层人民政府以及中小学校的校长、教师等,如发现接受义务教育的中小学生辍学,不采取措施解决,也不如实向上级报告的,属于失职行为。这类违反义务教育法的行为,应当对有关责任人员予以行政处分。
(3)玩忽职守致使校舍倒塌并造成师生伤亡的法律责任
《实施细则》第三十九条第(二)项规定:“玩忽职守致使校舍倒塌,造成师生伤亡事故的”,由地方人民政府或者有关部门依照管理权限对有关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遗年来,因教育主管部门、其他有关部门或中小学校长上作失误、玩忽职守致使中小学校舍倒塌,造成师生伤亡的事故,时有发生,结义务教育的实施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对于造成重大伤亡事故的责任人员,就不仅仅是由行政机关给予行政处分,凡已构成犯罪的,要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我国1997年修订后的《刑法》第一百三十八条规定:“明知校舍或者教育教学设施有危险,而不采取措施或者不及时报告,致使发生重大伤亡事故的,对直接责任人员,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后果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2.妨碍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法律责任
(1)无正当理由拒绝接收适龄儿童、少年就学的法律责任
《实施细则》第三十八条第(四)项规定:“无正当理由拒绝接收应当在该地区或者该学校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儿童、少年就学的”,对有关责任人员应给予行政处分。任何负责组织、实施义务教育的单位和个人,负有接收和保障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责任。地方人民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和实施义务教育学校的校长以及教师,如果拒绝接受应当在本地区或本学校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儿童、少年就学,就是侵犯了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是违反义务教育法的行为,应根据具体情况,对有关责任人员进行批评教育或给予行政处分。
(2)不送适龄儿童、少年就学接受义务教育的法律责任
《义务教育法》第十一条第一款和《实施细则》第十一条第二款规定,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必须送适龄的子女或者被监护人入学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这是家庭所承担的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义务。我国法律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是未成年人的监护人,其他监护人主要是指未成年人父母以外的其他近亲属,如祖父母、外祖父母、成年的兄姐等。不履行这项义务的,依据《实施细则》第四十条的规定,城市由市、市辖区人民政府或者其指定机构,农村由乡级人民政府,进行批评教育;经教育仍拒不送其子女或者其他被监护人就学的,可视具体情况处以罚款,并采取其他措施使其子女或者其他被监护人就学。”
(3)招用应当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儿童、少年就业的法律责任《义务教育法》第十一条第三款规定:“禁止任何组织和分人招用应该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儿童、少年就业。”《实施细则》第四十一条规定:“招用应当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儿童、少年做工、经商或者从事其他雇佣性劳动的,按照国家有关禁止使用童工的规定处罚。”
用行为的法律责任
3.侵占、克扣、挪用义务教育款项和妨碍义务教育设施使用行为的法律责任
(1)侵占、克扣、挪用义务教育款项的法律责任
《实施细则》第三十九条第(一)项规定:“侵占、克扣、挪用义务教育款项的”,“由地方人民政府或者有关部门依照管理权限对有关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构成此项违法行为的只能是经管、经办义务教育款项的人员。
(2)妨碍义务教育设施使用的法律责任
《实施细则》第三十八条第(五)项规定:“将学校校舍、场地出租、出让或者转移作他用,妨碍义务教育实施的”,对有关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第四十二条第〔四〕项规定:“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由公安机关给与行政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作出出租、出让校或将校舍移作他用行为的,只能是有关教育主管部门及其负责人或学校的负责人员。作出侵占、破坏学校校舍、场地和设备行为的一般为校外人员,但也可能是校内的人员。
4.扰乱实施义务教育学校秩序和侵犯师生人身、人格行为的法律责任
(1)扰乱实施义务教育学校秩序的法律责任
《实施细则》第四十二条第(-)项规定:“扰乱实施义务教育学校秩序的”,由有关部门给予行政处分;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由公安机关给予行政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学校完成义务教育任务必须保证学校的正常教育教学和工作秩清气如果是学校内部人员或其他公职人员扰乱学校教育教学秩序,应由其所属行政组织给予行政处分。扰乱学校教育教学秩序,构成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由公安机关予以行政处罚。我国修订后的《刑法》第二百九十条规定,聚众扰乱社会秩序,情节严重,致使工作、教学、科研无法进近,“造成严重损失的,对首要分子,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对其他积极参加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2)侵犯师生人身权利的法律责任
根据《义务教育法》第十六条和《实施细则》第四十二条第(二)、(三)项的规定,侮辱、殴打教师、学生和体罚学生情节严重的,对行为人应当分别给予行政处分、行政处罚或追究其刑事责任。殴打教师、学生或体罚学生,是对师生人身健康权的侵犯;对教师、学生的侮辱行为,是对师生人格权的侵犯。人身健康权和人格权都是人身权的重要内容,受到法律保护。近年来,我国义务教育实践中对师生人身权、人格权的不法侵害事件时有发生,有的情节还十分严重。对侵犯师生人身权的行为,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是对实施义务教育的重要保障。殴打、侮辱教师、学生的可能是校内人员,更多的是社会一般人员。而体罚学生的行为只可能发生在对学生具有教育职责的教师或其他学校人员中。
5.使用未经依法审定的教科书的法律责任
义务教育法明确要求,义务教育必须使用依法由国家和有关部门审定的教科书。《实施细则》第三十八条第(七)项规定,使用本经依法审定的教科书,造成不良影响的,由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依照管理权限对有关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

『捌』 教育法律责任承担的类型有哪些,法律依据是什么

教育法规定的,需要承担法律责任的情形较多,按不同的标准可以有不同的分类。

一、根据违法行为性质的不同,法律责任可以分为民事、行政、刑事法律责任。

1、行政责任:由于教育法就其性质而言,主要是调整教育行政关系的规范性文件的总称,因而具有行政法的属性,故其所规定的法律责任主要是行政法律责任。

承担行政法律责任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行政处分,它是国家行政机关依照行政隶属关系对有轻微违法失职行为的国家工作人员所实施的惩罚措施,包括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开除等。另外一种方式是行政处罚,它是享有行政处罚权的主体依法对违反行政法律规范但尚不够刑事处罚的个人或组织所实施的惩罚措施。在教育领域,教育行政处罚的种类主要包括:警告;罚款;没收违法所得;没收违法颁发、印制的学历证书、学位证书及其他学业证书;撤销违法举办的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取消颁发学历、学位和其他学业证书的资格;撤销教育资格,停考、停止申请认定资格;责令停止招生;吊销办学许可证;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教育行政处罚。

2、民事责任:是指行为人由于民事违法行为而承担的法律后果。教育法上的民事责任是教育法律关系的主体违反教育法律、法规,破坏了平等主体之间正常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依法承担的民事责任,是一种以财产为主要内容的责任。在义务教育方面,应承担相应的民事法律责任的行为有:(1)侵占、破坏学校的场地房屋和设备的;(2)侮辱、殴打教师、学生的;(3)体罚学生的;(4)将学校校舍、场地出租、出让或者移作他用、妨碍义务教育实施。

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主要有: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返还财产;恢复原状;修理、重作、更换;赔偿损失;支付违约金;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以上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可以单独适用,也可以合并适用。

3、刑事责任:指行为人实施刑事法律禁止的行为所必须承担的法律后果。 教育法的刑事法律责任是指行为人实施的违反教育法的行为,同时触犯了刑法,达到犯罪的程度时,所必须承担的法律后果。依法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行为有以下6种:(1)侵占、克扣、挪用义务教育经费;(2)扰乱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教学秩序,情节严重的:(3)侵占或者破坏学校校舍、场地和设备情节严重的;(4)侮辱、殴打教师、学生情节严重的;(5)体罚学生情节严重的;(6)玩忽职守致使校舍倒塌,造成师生伤亡事故情节严重的。追究刑事法律责任往往表现为给予行为人以刑事制裁,即人民法院依法对犯罪人运用刑罚。

我国刑法规定的刑罚分为:主刑和附加刑两类。主刑包括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和死刑五种;附加刑包括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三种。

二、按照违法主体的不同,教育法规定的法律责任又可分为:

教育法律责任主体是指承担教育法律责任对象。根据教育法的规定,根据可能成为教育法律责任主体的不同,可以分为:

1、教育行政机关和其他国家行政机关违法时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2、教育行政机关和其他行政机关的工作人员违法时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3、实施教育教学活动的学校、校长、教师违法时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4、就学学生违法时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5、义务教育阶段的适龄儿童、少年的父母或其他监护人违法时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6、其他负有遵守教育法义务的公民和法人违法时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其中各主体的不同违法行为所应承担的具体法律责任形式在相关的教育法律、法规中都有明确规定。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玖』 教育法律责任的构成要件有哪些

有损害事实,有违法行为,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违法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有专因果关系。

教育属法律关系主体只有具备以上四个教育法律责任的归责要件,才被认定为教育法律责任主体,才应该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八十三条 违反本法规定,侵犯教师、受教育者、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失、损害的,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责任。

(9)什么是教育法律责任扩展阅读:

注意事项: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三十三条:教师享有法律规定的权利,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第三十四条:国家保护教师的合法权益,改善教师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教师的工资报酬、福利待遇,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办理。

第三十五条:国家实行教师资格、职务、聘任制度,通过考核、奖励、培养和培训,提高教师素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热点内容
让法治成为全民的信仰 发布:2025-02-06 00:55:22 浏览:695
我怎么看新的劳动法 发布:2025-02-06 00:55:14 浏览:668
行政法和经济法的区别 发布:2025-02-06 00:54:32 浏览:905
初级会计经济法模拟题 发布:2025-02-06 00:40:59 浏览:822
海商法调整的船舶 发布:2025-02-06 00:40:22 浏览:638
刑法终审权 发布:2025-02-06 00:36:28 浏览:312
医院执行劳动法情况 发布:2025-02-05 23:48:01 浏览:782
道德的归宿 发布:2025-02-05 23:12:09 浏览:513
三部民法典 发布:2025-02-05 23:07:01 浏览:263
2016商法答案 发布:2025-02-05 22:24:37 浏览:8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