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法律知识读本
㈠ 肖义舜的学术成果
主编或参编《西方律师业务》(人民出版社1994年9月版)、《律师公证实务操作指南》(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2年6月版)、《法治的力量:“12·4”全国首届法制宣传特别报道》(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版) ;《各国司法体制简介》(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问答/“五五”普法读本》(法律出版社2010年1月版)、《农民工法律知识读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6年版)、《农民工法律 法规 政策汇编》(中国工人出版社2006年版)、《公证-面向新世纪》(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依法治理概论》(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共和国法制建设50年》(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0年4月版)等。
在报刊杂志上发表文章《假释批准权应属司法行政部门》(《现代法学》)、《再谈假释批准权之归属》(《现代法学》)、《土地管理与行政诉讼》(《法律学习与研究》)、《论我国律师的性质》、《立法误区及其对策》(《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自然减刑”初论》(《法学》)等 。
㈡ 紧急求助,五五普法统一读本<干部法律知识读本>的电子版或主要内容,复习资料.
干部法律知识读本
第一章 社会主义法制理念概述
第一节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思想的统一
社会法制理念是社会主义法治的精髓和灵魂,是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和法律监督等法治领域的基本指导思想,其内容博大精深。
第二节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科学的、先进的法治理念
一、社会主义法治林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根本指导思想
二、新中国民族法治的实践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形成提供了坚实基础
三、我国古代法律文化和外国法治文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形成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第三节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重要意义
一、社会主义法制理念是社会主义立法的思想前提
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社会主义执法和司法的重要保障
三、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社会主义守法的必要保证
四、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社会主义法律监督的科学指导
第二章 牢固树立依法治国的理念
第一节 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
一、依法治国是我们党治国理政观念的重大转变
二、依法治国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三、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
第二节 准确把握依法治国林的深刻内涵
一、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二、树立和维护法律的威严
三、严格依法办事
第三节 努力实践依法治国理念的基本要求
一、提高法律素养
二、坚持严格执法
三、模范遵守法律
第三章 牢固树立执法为民的理念
第一节 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
一、执法为民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法为民”执政理念的必然要求
二、执法为民是“一起权利属于人民”的宪法原则和具体体现、
三、执法为民是始终保持正确政治方向的思想保证
第二节 维护和保障人民群众利益是执法为民的核心
一、一切为了人民
二、一切依靠群众
三、尊重和保障人权
第三节 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执法为民
一勤政守法
二、甘当公仆
三文明执法
四、清正廉洁
第四章 牢固树立公平公正的理念
第一节 公平正义是执法公正的生命线
一、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目标
二、实现公平正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
三、公平正义是新时期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
四、维护和实现公平正义是领导干部、执法和司法人员的神圣职责
第二节 深刻理解公平正义理念的丰富内涵
一、合法合理
二、平等对待
三、及时高效
四、程序公正
第三节 公平正义理念对执法工作的具体要求
一、坚持秉公执法
二、坚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
三、坚持实体工作和程序公正并举
四、坚持工作与效率并重
第五章 牢固树立服务大局的理念
第一节服务大局是法治工作的重大政治责任
一、服务大局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使命
二、服务大局是各级领导干部、执法和司法人员有效履行职责的必然要求
三、服务大局是解决执法、司法实践中现实问题的客观需要
第二节 服务大局就是要保障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与和谐社会建设
一、保障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二、保障社会主义政治建设
三、保障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四、保障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第三节 服务大局必须胸怀大局,立足本职,全面正确履行职责
一、胸怀大局
二、立足本职
三、全面正确履行职责
第六章 牢固树立党的领导理念
第一节 坚持党的领导是必须遵守的政治原则
一、坚持党的领导是由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和党的执政地位决定的
二、坚持党的领导是我国宪法确定的一项基本原则
第二节 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在根本上是一致的
一、正确认识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关系,自觉地把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维护人民利益和维护社会主义法治统一起来
二、正确认识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与执行国家法律的关系,自觉地把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与严格执法有机结合起来
第三节 坚持党的领导要求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
一、切实增强党的观念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三、坚决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重大决策部署
四、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共产党员的作用
第七章 人民主权
第一节 主权与人民主权的概念
一、主的含义
二、人民主权及其相关概念
第二节 人民主权与人民民主
一、人民主权与人民民主的关系
二、坚持人民主权原则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职要求
三、人民主权与人民民主的制度设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四、人民主权与坚持党的领导
第三节 人民主权与宪政
一、宪政的含义
二、社会主义宪政
三、社会主义宪政的主要作用
第四节 人主权的法治保障
一、宪法对人民主权的保障
二、立法对人民主权的保障
三、执法与司法对人民主权的保障
第八章 法律权威
第一节 法律权威的含义和特点
一、法律权威的含义
二、法律权威的特点
第三节 法律权威的意义和作用
一、法律权威是法治理念的要求
二、法律权威是推行法治的前提
三、司法权威是法律权威的基础
第三节 维护法律权威与坚持党的领导
一、维护法律权威需要坚持党的领导
二、党的领导是维护法律权威的保障
第四节 维护法律权威与人民当家作主
一、人民当家作主需要法律权威
二、法律权威需要人民的维护
三、人民民主何以维护法律权威
第九章 保障人权
第一节 社会主义人权观
一、马克思主义人权观
二、人权的概念与特征
三、社会主义人权纲领
第二节人权入宪的意义
一、人权的一般价值
二、人权入宪的意义
第三节 人权的法治保障
一、人权的国内发保护
二、人权的国际法保护
第四节 依法享有权利与履行义务、承担责任
一、权利和义务的释义
二、法与权利和义务
三、权利和义务的关系
四、权利界限与权利滥用
第十章 民主立法
第一节 民主立法的概念
一、马克思主义对民主立法的认识
二、民主立法的意义
三、民主立法的实现形式
四、我国民主立法的发展
第二节 民主立法与人民民主
一、民主立法是人民民主的内在要求
二、立法机关的民主性
三、公民对立法的参与
第三节 民主立法与法治建设
一、民主立法为法治建设奠定基础
二、立法程序民主化
三、立法活动过程的公开性
第四节 民主立法与提高立法质量
一、民主立法有利于提高立法质量
二、立法内容民主化
三、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十一章 依法行政
第一节 依法行政概述
一、依法行政的含义
二、依法行政在国家行政管理中的意义和作用
三、依法行政的基本要求
第二节 依法行政与依法治国
一、依法治国的内涵
二、实行依法治国必须处理好的关系
三、依法行政再依法治国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三节 依法行政与执法为民
一、执法为民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政府属性的本质体现
二、执法为民的内涵
三、当前践行执法为民应当注意的问题
第四节 依法行政与构建和谐社会
一、依法行政及时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也是促进社会和谐运作的关键因素之一
二、和谐社会中依法行政的根本宗旨在于保障公民的权益
三、和谐社会必须完善纠纷解决机制
第五节 依法行政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一、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关键
二、我国政府职能转变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存在的问题
三、依法行政与政府职能转变、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
十二章 公正司法
第一节 工作司法的内涵和意义
一、公正概说
二、司法概说
三、公正司法的内涵
四、实现公正司法的意义
第二节 公正司法的基本原则
一、公正司法的本质要求——坚持合理合法性原则
二、公正司法的具体体现——贯彻平等对待原则
三、公正司法的程序性保障——坚持程序正义原则
四、公平司法的效率保障——及时高效原则
五、公正司法的组织保障——法律职业化原则
第三节 公正司法的基本制度
一、司法组织制度
二、诉讼制度
三、司法行政制度
四、司法监督制度
第四节 公正司法与司法体制改革
一、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原则
二、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法治原则
三、必须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
四、必须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同时借鉴人类法治文明的有益成果的原则
第十三章 权利的监督与制约
第一节 权利受监督制约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要求
一、我国宪法、法律确立的国家权利机构
二、权利受监督制约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要求
三、权利不受监督制约必然产生腐败
第二节 以权利和权利监督制约权利
一、国家性质决定了“一切权利属于人民”
二、人民行使权利的机关是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三、国家权利机关与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的监督制约
四、权利对权利的监督
第三节 以法治监督制约权利
一、观测落实“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二、建设以法治监督制约权利的机制
三、以法治监督制约权利,必须加强廉政法治建设
第十四章 科学发展观与法治建设
第一节 坚持科学发展观对法治建设的指导
一、科学发展观是指法治发展的科学理论
二、科学发展观指导法治发展的体现
第二节 科学发展观对法治建设提出的新要求
一、法律制度要更好地反映社会发展的时代特征
二、立法发展要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三、法律实施要更有力地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第三节 以法治保障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一、法治科学决策是提供程序保障
二、法治为重大失误提供救济程序
第四节 促进法治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科学发展观指导法治协调发展
二、法治协调发展要遵守从科学的法学理论
三、法治协调发展要符合和社会法治的客观规律
第十五章 法治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
第一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
一、以法律为行为准则
二、依照法律运营
三、依照法律调控、监管
四、依照、法律与国际市场相通
五、依照法律保障
第二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治原则
一、以人为本,确立市场主体资格
二、坚持基本经济制度,一体保护财产所有权
三、尊重意思自治,维护合同自由
四、保护知识产权,推动自主科技创新
五、坚持经济民主,维护公平竞争
六、国家适度干预,政府宏观调控
七、维护社会公正,保护弱者利益
八、诚信自守,互利共赢
第三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治的制度建设
一、健全民事法律制度
二、完善商事法律制度
三、健全经济法律制度
四、完善行政法律制度
五、健全社会法律制度
第四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治的保障
一、树立崇高的法治观念
二、健全严格的行政执法制度
三、完善公正的司法制度
四、建立有效的监督制度
五、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第十六章 法治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关于政治文明的基本观点
一、关于“文明”一词
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文明和政治文明的论述
三、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概念的历史性贡献
第二节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特征
一、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主要内容
二、中国制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基本特征
第三节 发展史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基本途径和根本保障
一、法治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
二、法治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基本途径
三、法治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保障
第第四节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一、坚持党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
二、充分保障人民当家作主
三、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第十七章 法治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第一节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一、文化概说
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与“先进文化”
第二节 法治文化
一、发展文化概说
二、社会主义法治文化要素
第三节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对法治的促进作用
一、法治文化对于立法和法律实施的作用
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有利于促进全面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的树立
三、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有利于促进执法和司法环境的改善
第四节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法治保障
一、宪法确定了文化建设和法治的一系列原则
二、国家建立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律制度体系
三、法治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要保障措施
第十八章 法治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第一节 和谐与和谐社会
一、如何理解和谐?
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和基本特征
第三节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法律机制
一、引导和维护人与人和谐的法律机制
二、引导和维护人与社会和谐的法律机制
三、引导和维护人与自然和谐的法律机制
四、引导和维护中国与世界和谐的法律机制
第三节 和谐社会的法治保障
一、立法保障
二、执法保障
三、守法保障
第十九章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法治保障
第一节 新农村建设对法治发展的意义
一、农村法治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新农村建设为法治发展提供了广泛的社会基础
三、新农村建设对法治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第二节 新农村建设的法治问题
一、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法治问题
二、发展农村生产力的法治问题
三、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法治问题
四、培养造就新型农民的法治问题
五、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法治问题
六、建立乡村治理新机制的法治问题
七、保障农村权益的法治问题
八、农村纠纷解决机制的法治问题
第三节 新农村建设的法治保障
一、法治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障
二、新农村建设法治保障的重要环节
第四节 党的农村法治建设的任务
一、建立完善农村法治运行机制
二、新农村法治建设的制度构建
第二十章 法治与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第一节 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法治意义
一、执政能力建设是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建设
二、党的执政能力的含义及其法治意义
第二节 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一、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是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目标
二、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基本含义
第三节 依法执政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的执政的基本方式
一、依法执政是现代政党政治的普遍要求
二、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的客观要求
三、依法执政是现代法治发展的普遍规律,是全面落实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的关键
第四节 提供依法执政水平
一、正确处理党与国家政权的关系
二、正确处理党与法的关系
㈢ 求:落实科学发展观人大副主任个人剖析材料
民主生活会
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根据县委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具体要求,在前一阶段深入学习与调研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思想工作实际,根据群众反馈的意见,按照“五对照五检查”要求,自己进行了深刻的分析检查,认识到自己在思想观念、工作态度、领导能力、生活作风、廉洁自律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并制定了整改措施,现将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理想信念、宗旨观念有所弱化,思想解放还不够、与时俱进意识还不强、工作还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用统筹兼顾的思维方式去开拓性的创新人大工作还有缺陷。
(二)虽然平时自己也比较注重理论学习,但离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还有所差距,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体系和科学内涵理解还不深、把握还不透。
(三)同过去相比,自我要求有所放松,不能很好地运用科学发展观去指导实际工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力度还不太大,不能很好地创新人大工作,不能很好地发挥和调动机关每个人的工作积极性。
(四)对拒腐防变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认识不到位。
二、问题存在的根源
以上问题的存在,虽然有一定的客观原因,但主要是主观原因造成的。问题出在表面上,根子却在思想上,从深层次上分析,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年龄上的变化,带来了思想上的滑坡,积极开拓的创新精神有所削弱,不能很好地适应科学发展观要求
由于年龄上的变化,多多少少在思想上产生了工作只要不出差错,不受批评,符合要求就等于做好了工作的想法,进而导致了理想信念和宗旨意识上的弱化和思想上因循守旧,创新理念不强,不能更好地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去工作。
(二)坚持学习还不够自觉,总认为自己从事领导工作多年,只要把握住大方向,学习少点也影响不了正常工作的开展。
日常工作有意无意地放松了自我学习,忽视了知识能力的培养再造,缺乏对科学发展观深入研究。多忙于工作、事务、应酬,很少挤出时间主动学习,即使有了时间也坐不下来,钻不进去。与自己本职工作有关的就多学一点,与本职工作联系不紧相对学习就少一点,存在着学习上的实用主义现象。
(三)对廉政建设紧迫性认识不深。
作为共产党员,自己对党惩治腐败的决心和力度是坚决相信的,然而看到日益严重、不断滋生的腐败现象,深感忧虑,总觉得只要把好自己的门,教育好自己的家庭子女和身边同志,社会上的事情虽然看不惯,但自己也无能为力,随大流,保持住洁身自好的心态就行了,不愿同不正之风和腐败行为做坚决地斗争。
三、整改措施与今后的努力方向
针对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究其出现问题的根源,在以后的学习工作中,在县委、县人大党组的领导和指导下,我一定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坚定理想信念,增强科学发展意识。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又是领导干部,应该时刻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在具体工作中,个人利益服从党和人民的利益,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不断增强科学发展意识,使自己的一言一行都要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自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扎实工作,开拓创新,为促进我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贡献。
(二)加强理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
政治上的坚定来自于理论上的清醒,只有勤奋学习,才能有坚定的政治信念和判定是非的具体标准。今后,无论工作多忙多累,我都要把学习科学发展观当作自己的第一需要,自我加压,认真研究,勤于思考,提高用科学发展观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工作上的原则性和创造性,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三)树立开拓创新的意识,充满活力地干好本职工作。
对组织和人大常委会交给自己的工作任务,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勤于思考,多发现工程中出现的问题,多想解决问题的办法,多出有效果的好点子,把服务工业企业的工作做深做细,要不断增强在群众中的影响力和带动力,为推动我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四)不断完善提高自己,实现人生价值。
努力做到善于克服消极思维、模糊认识所造成的各种束缚,破除急躁情绪,迎难而上,积极工作;善于对遇到的问题进行理性的思考,深究其中的规律性;善于用事物之间的种种联系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善于从科学发展观的高度认识、理解、围绕县委中心工作去开拓;善于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和自身工作特点,不断完善和提高自己,用全新的理念和思维方式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五)廉洁自律,保持先进,努力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牢记党的宗旨,牢固树立为党、为人民无私奉献的精神,把个人的追求融入党的事业之中,正确对待权力、金钱、名利,时刻遵守党的章程,认真履行党员的义务,自觉维护好党的形象,做到思想上、言行上与党组织保持一致。从思想上筑起抵御腐朽思想侵蚀的坚固防线,增强拒腐防变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堂堂正正做人,真心作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经得起考验,始络保持共产党员的政治本色。在生活上严格要求自己,敢于抵制各种不正之风和腐败行为,努力做到勤政廉政。坚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时刻用共产党员的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约束自己,练好自身内功,增强拒腐防变的自觉性。
总之,面对新的要求、新的任务、新形势下的人大工作,自己要更加努力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坚定信心,振奋精神,加倍努力,开拓创新,出色地完成好各项工作任务,为促进我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二○○九年五月七日
㈣ 社区居民法律知识读本的内容简介
为贯彻实施中共中央、国务院转发的《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关于在公民中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第五个五年规划》和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法制宣传教育的决议》,紧密配合法律进社区活动,深入开展社区法制宣传教育,不断提高社区居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积极推进社区法治建设,满足社区居民学法用法的需要,中央宣传部宣传教育局、民政部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司、司法部法制宣传司组织编写了这本《社区居民法律知识读本》,做为全国“五五”普法统一读本。
深入开展社区法制宣传教育,加强社区民主法治建设是开展“法律六进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国开展“法律六进活动”中,明确提出要认真总结“法律进社区”的经验,积极探索社区法制宣传教育的新途径,要结合各个时期的热点、难点问题和发生在居民身边的典型案例,有针对性地为居民开展公益性法制讲座、居民法制论坛活动,为居民提供方便快捷的法律服务。加强社区居民法律知识学习,提高社区居民的法律素质是广大法制宣传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也是每个社区居民的义务。
本读本本着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原则,采用问答的形式,从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婚姻家庭、未成年人保护、房屋买卖、房屋租赁、物业管理、交通安全、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民事官司及信访十个方面,全面而深入地阐述了社区居民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的法律问题,较好地把浑身的法学理论化为居民的日常生活知识,通俗易懂,非常适合社区居民学习使用,是开展“法律进社区活动”的好教材。
㈤ 社区居民法律知识读本的图书目录
一、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1.什么是公民?
2.什么是权利与义务?
3.什么是公民的基碎:权利?
4.什么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5.公民的基本权利包括哪些方面?
6.什么是平等权?
7.公民在政治生活方面具有哪些基本权利?
8.什么是选举权与被选举权?
9.什么是言论自由?
10.什么是出版自由?
11.什么是结社自由?
12.什么是集会、游行、示威自由?
13.什么是宗教信仰自由?
14.什么是人身自由?
15.人身自由不受侵犯的含义是什么?
16.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的含义是什么?
17.住宅不受侵犯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8.通信自由和秘密受法律保护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9.公民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具有哪些权利?
20.公民财产权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1.劳动权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2.休息权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3.物质帮助权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4.公民在文化教育方面具有哪些权利?
25.受教育权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6.文化权利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7.公民具有的监督权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28.批评、建议权的含义是什么?
29.控告、检举权的含义是什么?
30.申诉权的含义是什么?
31.公民的基本义务包括哪些方面?
32.为什么公民维护国家统一与民族团结的义务是首要义务?
33.维护国家统一的义务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4.维护民族团结的义务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5.公民遵纪守法的义务包括哪些内容?
36.保守国家秘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7.爱护公共财产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8.遵守劳动纪律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9.遵守公共秩序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40.尊重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41.维护祖国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包括哪些内容?
42.维护祖国安全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43.维护祖国荣誉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44.维护祖国利益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45.为什么要依法服兵役?
46.为什么要依法纳税?
二、婚姻家庭
三、未成年人保护
四、房屋买卖
五、房屋租赁
六、物业管理
七、交通安全
八、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
九、民事官司
十、信访
㈥ 六五普法系列丛书具体内容是什么
《国家“六·五”普法宣传系列教材》,一共有17种。
1、《“六五”普法知识学习问答》(漫画插图版)
本书首先简要介绍了"六五"普法规划、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核心内容,为广大读者学法用法奠定理论基础。
之后按照七大法律部门的划分,用问答形式介绍了日常生活中最基本、最重要、最常用的法律知识。最后则重点介绍了信访、人民调解以及法律援助知识,以便广大读者更好地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2、《“六五”普法 公民学法用法读本》(漫画案例版)
本书的内容与《普法知识学习问答》相近,全面详细地介绍了公民日常生活中最基本、最重要、最常用的法律知识,重点介绍了信访、人民调解以及法律援助知识,以使广大公民更好地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3、《“六五”普法 领导干部学法用法读本》(漫画案例版)
前面内容基本相近,后面部分,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七大部门的划分,对中国的主要法律制度进行了全面、系统的介绍。最后则重点介绍了与领导干部关系密切的廉政建设与职务犯罪预防,使广大领导干部通过学习提高防腐拒腐能力。
4、《“六五”普法 公务员学法用法读本》(漫画案例版)
全书采用专题形式,分为上下两篇。上篇着重介绍了宪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及刑法、民法、商法及经济法等重要法律部分,便于公务员对现有法律体系有更为清晰的了解。下篇以与公务员依法行政密切相关的行政法为主线,理论联系实际,对当前社会热点、重点、难点问题进行了全面深入地阐释。
5、《“六五”普法 企事业经营管理人员学法用法读本》(漫画案例版)
本书以讲座的形式,对当前经济形势下,企业人员应当特别关注的重要法律问题进行了讲解。涵盖了公司法律制度、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法律制度、企业纠纷处理法律制度及企业的社会责任等方面内容。以案例与知识点相结合的方式有针对性地予以讲解和指导,是企业人员普法学习的权威教材。
6、《六五普法 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管理人员学法用法读本》(漫画案例版)
本书重点对“两新”管理人员在实际管理过程中需要了解学习的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概述、新经济组织法律知识、新社会组织法律常识、“两新”组织经营法律制度、“两新”组织人力资源法律制度、“两新”组织财税法律制度、“两新”组织知识产权法律制度、“两新”组织常见法律风险防范、“两新”组织常见刑事犯罪预防等法律制度进行了全面、细致地解读。
7《“六五”普法 职工学法用法读本》(漫画案例版)
本书后面部分,主要对与职工密切相关的宪法、公民权利义务、职业培训、劳动合同、社会保险和福利、劳动安全卫生及特殊群体的权益保护等知识作了全面、系统的介绍。最后用经典案例讲解的方式对职工进行了形象生动、深入浅出的普法,使得职工通过学习增强法律意识,争做学法守法用法的职工
8《“六五”普法 社区居委会干部学法用法读本》(漫画案例版)
本书后面部分,主要对社区居委会、社区物业、社区治安、社区服务、社区特殊群体权益保障、社区矛盾纠纷处理及社区居民依法维权等相关知识作了全面、系统的介绍。最后则重点介绍了与社区居委会干部关系密切的廉政建设与职务犯罪预防。
9《“六五”普法 村两委干部学法用法读本》(漫画案例版)
本书首先扼要介绍了“六五”普法规划、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核心内容,以及宪法的基本知识,之后全面介绍了农村的基层党组织与村民自治、土地管理、生产经营、环境与资源保护、金融、城乡一体化、教育医疗和兵役、社会保障、婚姻家庭与计划生育、农民工权益保障、纠纷解决、治安管理与刑事犯罪等,农村管理中最重要的法律制度,最后着重介绍了农村“两委”干部廉政建设。
10《“六五”普法 社区居民学法用法读本》(漫画案例版)
本书首先简要介绍了“六五”普法规划、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核心内容,以及宪法基本知识和公民基本权利义务。之后全面介绍了社区基层自治、社区物权、社区物业管理、社区婚姻家庭、社区劳动就业、社区治安综合治理等居民社区生活中最基本、最重要、最常用的法律知识,以提高广大社区居民的法律素养。最后则重点介绍了依法维权与法律救济,以及安全防范知识,以使广大居民更好地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11《“六五”普法 农民学法用法读本》(漫画案例版)
本书采用问答和典型案例相结合的方式,以农民的实际需要为出发点,将农民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经常遇到的法律问题分为宪法、村民自治、土地承包、生产经营等十九个部分予以展开,联系实际,通俗易懂,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是一本指导农民学习法律、理解法律、应用法律的权威指导用书。
12《“六五”普法 农民工学法用法读本》(漫画案例版)
本书后面部分,主要从宪法和公民权利义务、外出务工常识、培训和就业、劳动合同、工作时间与工资、劳动保护、社会保险制度、劳动争议、法律援助、农民工日常安全知识、依法维权案例分析等方面,全面、详细地介绍了农民工工作、生活中最基本、最重要、最常用的法律知识,使广大农民工更好地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13《“六五”普法 青少年法制教育读本》(小学漫画案例版)
14《“六五”普法 青少年法制教育读本》(初中漫画案例版)
15《“六五”普法 青少年法制教育读本》(高中漫画案例版)
《青少年法制教育读本》小学版以小学生日常生活中身边发生的事情为导引,运用漫画的形式,从最基本的规划入手,深入浅出地讲解相关法律问题。《青少年法制教育读本》初中版和高中版则侧重该年龄段青少年特点及实际生活、学习中会遇到的相关法律问题,以案说法的形式配以必要的漫画予以讲解。
该套教材适应法律进课堂的需要,在内容和版式设计上力求适合青少年学习和教师课堂教案特点,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和可操作性。是青少年法制教育的首选教材。
16《“六五”普法 大学生法制教育读本》(漫画案例版)
本书以提高大学生法律素质为目标,注重知识性、实用性的结合,简明扼要地介绍了法律法规,强化大学生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并注重大学生实际运用法律能力的训练等。
17《“六五”普法 兼职法制副校长培训教材》
本书主要编写了兼职法制副校长制度的基本知识、兼职法制副校的法制宣传教育、教师管理、学生管理、校风校纪建设、青少年犯罪预防等主要内容,并选编了各地优秀兼职法制副校长法制教育的材料和讲话。
上述17种教育读本,在书后都附有“‘六五’普法法律知识竞赛参赛须知及试卷。
㈦ 谁有关于农村法律方面的毕业论文
论农村法律援助机构的建设
作者:卢明威
内容提要:
历史传统与教育因素导致农民缺乏法律意识,不能利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如何为农民提供法律援助事关大局。现有农村社会组织无法满足农民的法律需要,造成机构制度性缺失。从成本效益看加强乡镇司法所建设将其作为农村法律援助机构是较为切实可行的方案。
关键词:
农村法治 法律援助 乡镇司法所
由于历史原因,农民的身份问题、贫困问题、公平问题、政治参与问题没有得到解决,虽然是中国改革的试验起点,但到今天,在基础设施、人口素质、经济建设等方面等问题已经凸现,无法满足国家法治与现代化的需要。从上世纪末开始,“三农”问题就已成为政府高层的“心病”。如何解决“三农”问题,见仁见智,但农村制度建设尤其是法治建设问题是无法回避的,它是农村各方面建设的基础,并决定了农村发展可持续性和依法治国目标实现的可能性。本文拟从农村社会法治状况及各种组织对农民权利的影响论述农民法律援助机构的建立与完善。
一.农民法律意识及其影响因素
影响农村法治建设的因素可以分为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两方面。内在因素是农民的法律意识,它是农民关于法律现象的思想观念、知识和心理的总称。对广大农民而言,法律意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他们能否以法律支配自己的日常行为,能否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外在因素则指社会组织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在处理涉农问题时是否依法办事,能否满足农民的法律需求及其对农民心理的影响。
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法律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一旦形成就有传承作用,而法律意识的内在因素有历史传统、法制教育等。
首先,在农村历史传统中,农民行为的指导思想是“礼治”多于“法治”,并深深影响着农民的法律意识。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说的“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j中国传统社会中充满着王权至上、权大于法,伦理至上、情大于法的与现代法治相矛盾的礼法观,强调德礼教化而忽视法治,强调家庭团体而忽视个人权益。“宗法制度在两重意义上塑造了中国农民的法律心理:一是它通过血缘连结的人情,把国家法律的强制、习惯法的自然约束和道德法庭的社会监督有机地统一为一体,使用权其在某种程度上取代了国家正式法律;二是在宗法制度的面纱下面,农民自动解除了作为独立个体即自由民的可能,从而从根本上剥夺了农民以个体名义争讼的自主性。”k习惯中农民之间一旦发生冲突或纠纷,往往是请声望较高的长者以人情、礼俗来调解和缓和从而保持秩序的稳定,其注重的是互相忍让而不是追求明辨是非。在广大的农村尤其是经济文化较落后的地区,这种意识仍决定着农民解决纠纷的方式。
其次,法制教育对农民的传统法律思想产生了一定冲击。自1986年开始,我国全民普法已历经“一五”、“二五”、“三五”三个阶段17年时间。第一阶段以公民的法律启蒙为主,对农民而言填补了法律常识的空白。不可否认,普法教育在提高社会整体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方面有了明显的效果,广大民众普遍承认了法律在国家和社会中应有的崇高地位,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纠的观念深入人心,也对广大农民重情礼轻法纪的传统法律意识产生了一定的冲击。但由于缺乏对受众的细分和浓厚的行政主导性,使得普法效果在农村大打折扣。北京大学法学院朱苏力教授几年前在某地进行基层司法调查时看到一本发给或是要求农民购买的,由该省司法厅编印的“农村普法读本”。读本汇编的第一部法律是《宪法》,第二部竟然是《反不正当竞争法》。l普法成了一些公职人员必须完成的表面文章。即使在经济文化较为发达的山东“从总体上看,普法教育的广度和深度还远远不够,在普法教育中强调普法重点的多,强调普法教育的少,普法布置多检查落实少,形式单调缺乏吸引力。特别是对某些偏远农村来说,普法教育仅仅停留在口头上,有些地区甚至从没有开展过。”m对农民真正有意义的普法活动应该是第一阶段,然而受限于农民文化程度瓶颈,缺乏对农民法律需求的分析,尤其是上述一些走过场的行为影响了普法效果。
二.农民权利保护机构的制度性缺失
对农民权利产生影响的农村社会组织有乡镇政府、村委会和村民调解委员会等。
从历史角度看,解放前农村处于相对封闭独立的境地,血缘性与地域性相互结合使宗族保持了对农民的相对强大的控制。建国后,中国共产党通过土地改革、互助合作甚至公社化手段有力冲击了农村的基本组织和控制手段,国家权力得以渗透到农村基层,但这种冲击是以行政权力扩大化来进行,农民对这种国家政权与农民之间关系是基于对强力行政权的服慑而非内心的需要和自觉认同。更为消极的是文革期间砸烂公、检、法等极端左侧行为使农民加深了权大于法的观念。从现实的一些事例中我们可以看出人治的强大惯性至今使一些基层工作人员在处理涉农问题时仍更多依靠行政权力来解决而不是在这过程中强调依照法律处理问题,它留给农民的印象是权力的强大而不是法律的神圣:广西南宁市所属农村生产基本实现了小机械化,是广西农村较为发达的地区。今年3月,城北区一乡村部分村民以围墙圈地企图继承其地主祖父解放前所有的土地。处理该事件的乡司法员和另一工作人员因与该部分村民有亲戚关系,初期偏袒其主张。但现已取得使用权和其他交通严重受阻的其他村民不服,认为解放后这些土地已经处理,使用权已变更,强行拆除围墙导致发生群架的剧烈冲突,乡政府最后不得不强令拆除围墙,恢复原状。对法律的无知要求继承地主土地的主张固然荒唐,反映了部分农民极低的法律意识,但乡政府在处理事件中的反复使我们看到提高乡镇基层工作人员法律素质与提高农民意识同样紧迫。其实我国法律对这类问题已有明确规定,适用1955年最高人民法院对相关问题的批复和《民法通则》关于财产权和相邻权的规定就可得到解决。但乡政府工作人员并未明示其决定的法律依据,当事人只知政府的决定不得不服从,却无从知悉法理依据。n在一份对山东农民法律意识的调查中有66%的人认为我国目前是权大于法。o现实中一些基层执法、司法、法律监督机关公职人员法律意识淡泊,甚至曲解法律、知法枉法,造成农村法治氛围严重不足,农民缺乏法律信仰,遇事没有通过法律途径解决的习惯。
在涉及农民权益维护的社会组织中,村委会是一个特殊的主体,一方面它是农民自己选举,代表着自身的利益;另一方面它又是一种特殊的基层政权组织,客观上肩负着一些诸如计划生育、税费征收、秩序维护等责任。与改革开放前相比,乡政村治后行政权力在农村受到压缩,村委会的一些权力让渡给了分散的家庭,不再是过去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全能调控型组织,权力与经济控制能力的下降导致权威的丧失。在经济贫困地区,村委会没有多少剩余索取权,不能吸引有能力的人进入村委会,致使基层组织涣散,机构不健全,干部大量流失,后继乏人,甚至有的村组织名存实亡。在经济较发达的地区,村集体拥有相对丰富的财产,村委会有一定的管理职权,也就有较多的剩余索取权,在村委会选举中候选人代表着不同的利益集团,出现操纵选举的非正常现象。无论是发达地区还是贫困地区,村委会正处于由原来以集体所有制为经济基础的政权组织过渡到村民自治组织的时期。这一时期由于法律不健全、规范不到位,社会体制与农民之间的纽带发生断裂,国家法律、方针政策难以得到贯彻执行。农村基层组织的弱化一方面导致宗族势力复苏,一方面使村委会失去保护农民利益的功能,在被某些利益集团控制后可能成为危害农民利益的新威胁。
宗族势力由同血缘的同姓家庭扩展而成,建立在血缘认同基础上。改革开放前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息息相关,宗族利益一般并不重要。但如今农民在经营上不再依赖集体组织和基层政权,宗族成员间的相互依靠重新变得重要,导致宗族势力日益膨胀。广东湛江市公安局在调查中发现,不少乡镇基层能够当村委会主任或村长的,其家族大、兄弟多是一个重要原因。如雷州市沈塘村捐花村,族头族老鼓动、威逼村民选举“烂仔”当村长,成为该村黑恶势力的操纵者。p在宗族势力的影响下,村民之间因祖坟、山林、土地权限之间的纠纷不再通过法律途径解决,而是诉诸武力。宗族势力比较强大的地方往往是农民冲突不经法律途径解决,发生大规模械斗的地方。广东省湛江市自改革开放至1987年,共发生宗族械斗1300多次,吴川市仅2000年1月至高无8月共发生群体性冲突39起。q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村委会选举受到宗族势力的影响,但在村委会选举规则进入乡村社会后,宗族力量对选举的影响并非都是负面影响,它可以成为村委会选举法的动员力量,在参与选举中摒弃以武力解决争端的方式,并在选举博弈中形成竞争、妥协、宽容等民主品格,同时村委会授权来源的改变使村委会干部由眼睛向上变成向下,使村委会以维护农民利益为已任。
在当前情况下,乡镇政府以行政手段解决农民纠纷,村委会正处于转型时期,选举中的一些问题使其尚未成为新的保护机制。如果国家不能杜绝基层政权行政执法中伤农坑农问题,不能及时为农民纠纷提供法律帮助必然会影响法律在农村社会中权威的树立。
习惯上农民纠纷的传统解决途径是村民调解委员会的调解。作为一项法律制度,在现行《宪法》第111条、《民事诉讼法》第16条和《人民调解委员会组织条例》等法律中有相关规定。村民调解委员会根据法律、政策和社会公德,通过说服、教育、疏导等方法化解了许多民间纠纷。但作为一种民间组织,其缺陷也非常明显。一是调解委员会委员缺乏法律知识,二是因基层法院履行各种审判职能,工作繁重,几个乡镇才设一个派出法庭,很难对散落农村中的调解组织进行指导,造成调解主要以一般的公序良俗作为指导而非以法律为依据,缺乏统一的标准,往往达成协议后一方反悔难以执行,造成调解组织的威信降低。甚至在有的地方根本就没有建立过调委会。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民间纠纷出现许多新情况新特点,农民越来越重视自身利益的追求,利益冲突加剧,可调解性下降。尤其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口号的指引下,村委会、乡镇政府职能转变,对农民利益的影响越来越大。如果说农民之间的利益纷争可以通过完善人民调解制度等传统途径来解决,而当行政性质的权力介入纠纷时,这些传统途径就会变得无能为力:村委会、乡镇政府对农村集体经济资源如土地、山林、池塘水库、集体企业的承包权的管理,公共基础设施和其他项目开发对农村土地的征用、拆迁中对农民权利的侵害等。当权益受到侵害时,农民或因缺乏法律知识无法寻求帮助,或因无力支付律师费用无法得到应有的帮助而处于被动地位。在失去了维护农民利益的农民协会后,如今的村委会、调解委员会无法肩负起保护农民利益的重任。何况法律援助应该是国家对贫者弱者所负有的一种责任,民间机构往往因经费、人员、机制等因素而力不从心,在为农民提供法律救济方面存在机构缺失的制度性问题,为社会秩序的动荡留下了隐患,以下事例可见一斑:2002年11月29日,广西防城港市政府以“保证港口至防城航道畅通,减少港池淤积”为由,通告责令全部一千多养殖户在2002年12月20日前将防城入口到江山一带浅海养殖设施全部自行拆除。这些养殖户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使用该海域,都有持有海域使用证,其海产以三年为一周期,大部分都是在2000年先后投养,尚需一年到收获期,而该市已无其他浅滩可以移殖,此时拆除损失巨大。同年12月9日养殖户向市政府申请行政复议被告知不予受理,12月12日又递交《关于要求延期拆除西湾养殖设施的报告》 ,请示政府体察困难待该批海产品收成后再自行拆除,但市政府置之不理。12月25日政府组织300多民工,两百多公检法和其他政府部门人员强行拆除养殖设施,导致全体养殖户到市政府门前请愿,又被公安人员驱赶。为此,众多养殖户通过各种渠道申诉上访。市政府在拆除部分设施后却又停止了拆除行动,在设施已被拆除的养殖户中有的损失将近四十万元,东拼西凑借贷而来的财产毁于一旦。被拆的怨声载道,未被拆的暗自庆幸,可见行政行为的随意性对农民利益,对政府形象,对法律尊严的巨大损害。r回顾整个事件,且不论政府的行为的合法性和合理性,养殖户在法律上的孤立无援显而易见。由于缺乏组织,他们没能聘请律师提供法律帮助;由于缺乏法律知识,他们不知行政复议应向市政府的上一级即自治区政府提起;由于海域争议案件是复议前置,不经复议他们也不能提起行政诉讼;更没有法律援助机构给予任何帮助。这种现象促使我们对农民法律援助的机制进行检讨。
三.对现存法律援助制度的反思及机构选择
法律援助定位于为那些由于经济状况贫困,无力支付法律服务费用而不能进行诉讼等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公民或法人提供法律帮助,使其权利得以实现的一种法律制度。在我国现行法律中,为了保证贫者和弱者能够行使诉讼权利,《民事诉讼法》第107条规定了诉讼费用的缓、减、免。《刑事诉讼法》第三十四条规定了法院可以或应当为当事人指定律师提供法律援助的几种情形。除此以外的民商事、行政案件都没有有关于法律援助的规定。在涉农利益案件日益增多而农民法律意识未得到显著提高时,现有规定已经不能满足农民的法律需求。如果农民没有法定的可寻求较低费用或免费法律帮助的渠道,就不能切实保障农民寻求司法保护的权利,无法实现农村法治的目标。因此,建立农民法律援助制度是现代法治社会要求政府必须承担的国家义务。
作为法律援助机构应具备一些必备条件:有完善的组织机构,有较高法律知识水平的工作人员,有一定的经费保障。纵观我国各种组织,满足上述条件的机构并不少,有各级人民法院、检察院、人大和政府的法制工作部门、司法厅局、律师事务所和法科大学设立的法律援助中心等。但由于它们各自的性质或地位、布局、运行机制、辐射力等因素,作为农村的法律援助都存在不足。
在当代中国社会,在县这一级,公检法司都有自己的延伸,有比较完备的体系,但到了乡这一级就有了一些变化。s在乡一级许多机关只有少数的派出机构。况且,法院作为一种裁判机构它的特点是地位中立,对双方当事人都要保持适当距离。如果由法院来充当法律援助机构,会造成法官先为当事人从法律上设计一个较为安全的诉讼安排然后再行裁判的印象,从法理上看这是不当甚至应该禁止的,也与法官的司法职业道德相冲突。检察院因为工作职责的规定,乡一级没有检察系统的工作人员,即使设立检察所也是为了调查、监督的方便。总体上检察院和公安系统工作人员主要职责是为了维护社会治安,与农村大量的日常纠纷的司法解决关系不大。换言之,检察院与公安系统的工作内容主要涉及治安和刑事案件,而大量的农民权益冲突已超出了这一范围,检察、公安机关显然不适合作为农民的法律援助机构。
至于各级人大和政府法制工作机构大都设立在县级以上,也是远乡村,无法提供及时的法律帮助。由于律师事务所的营利性质,农民往往无法或是不愿支付律师费用,要求一种营利机构长期法定地负担起公益性质的工作也不切实际。而法科大学中设立的法律援助中心从性质上最适合承担这一任务,但这些机构往往都地处大中城市,布局和经费问题使其无法肩负起为广大农村提供法律援助的重任。
在几乎所有政府部门中,最适宜担任农民法援机构的就是乡镇司法所。
四.加强乡镇司法所建设,规范法律援助运行
司法所是设置于乡镇人民政府的国家司法行政机关,是县司法行政机关的派出机构,司法助理员则是基层政权的司法行政工作人员,他们是中国司法行政机关的神经末稍。在我国农村,大部分的乡镇不是设立了司法所就是在乡镇政府中设置了司法助理员这一职务,他们在乡镇政府和县司法局的指导下工作,主要负责调解委员会和法治宣传教育工作,工作范围从解决打架斗殴到山林地界纠纷和离婚调解等。可以说乡村司法所覆盖面广,根扎农村,熟悉农民经常面临的法律问题,而且可以作出较快的反应,能够避免矛盾的激化,最适合作为农民法律援助机构。早在1995年2月,时任司法部部长的肖扬在全国司法厅(局)长会议的报告明确提出:“要积极探索建立法律援助制度的有效途径和办法,给经济困难的当事人提供无偿的法律帮助。今年要把这项工作正式提上议程,充分论证,抓紧制定可行方案使我国的法律援助制度尽快建立起来。”11从成本效益角度看,法律援助机构可以设立在乡镇司法所之内,或“一套人马,两块牌子”,以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是切实可行的。
一方面农民迫切需要法制宣传,只要工作有针对性和实用性,农民都会乐意接受;另一方面,从党政部门来说也需要司法所做好参谋以实现依法治乡和依法治村。一些乡镇领导也认识到司法所就象农村卫生院那样不可缺少,一个缓解了农村缺医少药的问题,一个缓解了农民对法律援助的迫切需要。一些地方司法所定下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的目标,客观上为农民提供了法律援助。因此把乡镇司法所建设成农民法律援助机构和现实与需要相符合。
但是把乡镇司法所作为农民法律援助机构显然加大了司法所的工作负担,必须加强建设力度。一是要得到党政领导的重视,一是要提高队伍的素质。现实中有的乡镇司法员是兼职从事,专职司法助理员中很多以工代干、以农代干,缺乏人员编制,文化程度偏低,形成成分多元化、管理多重化、待遇多样化,对开展基层法律援助工作非常不利。要建立健全法律援助机构就要积极推进乡镇司法所的建设。
首先,要加强司法所的组织建设。乡镇司法所要发挥作用必须要身份合法,机构的立户和列编问题是关键。机构列入乡镇政府管理系列有利于把法律援助工作纳入乡镇工作规划,促使乡镇领导将其作为一项工作职责,有利于理顺管理指导和改善办公条件及工作经费的解决,同时便于在法援工作中协调各个部门。其次,要加大对乡镇司法所人员的政治、业务素质培训,提高全心全意的整体水平和业务能力,通过吸收法律专业毕业生等途径来壮大法援队伍。最后,要明确乡镇司法所有关法律援助的职责和制度建设。司法所作为政府机构系列之一,其本职工作是指导村民调解委员会,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进行法制宣传及刑释教人员的安置帮教工作。如果将其作为法援机构,它要负责免费为农民提供法律咨询,提供能最大限度维护农民合法权益的解决方案,及作为农民的代理人进行维权行动。这就必须处理好与现存乡镇法律服务机构的关系。与律师在城市提供法律服务相对应,乡镇司法服务所主要在农村为农民进行服务。到1997年底,全国已经建立了乡镇(街道)法律服务所近3万5千多个(其中至少3万2千个是乡镇所),法律工作者近11万5千人(其中有10万多人是乡镇法律工作者)12乡镇法律服务机构的工作性质与律师相类似,独立于政府机构,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机制。但在许多乡镇,法律服务机构就在司法所下设立,人员也多有交差。如果不能理顺法援机构与法律服务机构的关系,农民在寻求法律援助时很可能被以各种理由推到法律服务所进行有偿服务,法律援助就会有名无实,司法所就变成法律服务机构的“掮客”。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首先要明确法律服务所的独立性,要求其与司法所进行“脱钩”;同时制定完善的制度,对于符合援助条件的不得推诿,也不得要求农民到法律服务所寻求帮助,进行援助工作的定岗、定人、定责、定目标,建立工作责任制和监督投诉机制。
其次,要明确法律援助的范围和程序。范围应包括刑事、民商事和行政案件。只要农民认为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都有可以寻求法律援助。程序上要先由农民向法律援助机构提出申请,放宽援助条件;有的人担心法律援助成为所有人的免费午餐导致无理缠讼,其实农村中先富起来的农民为了得到更优质的法律服务会选择聘请律师等方法维护自己的权益。不能因为这一担心而使大部分农民支付较高的维权成本或失去维权机会。
一般而言,如果不涉及行政权力,乡镇司法所援助机构可以完成农民的法律要求,但当行政权不当运作侵害农民权益时,乡镇司法所出于行政级别和当事人一方的地位,就不再适合作为援助机构。这时应建立某种制度要求律师介入。司法所作为援助机构的便利之处是其上级主管部门县司法局负责对律师的管理。按刑法和律师法的规定,司法局、法院有权指派律师承担一定的法律援助任务。通过制定相关条例要求基层司法所在发现法律援助涉及行政机关时,应向上级司法行政部门请求指派律师为当事人提供法律援助任务,使当事人得到更优质的服务。
五.结语
农村法律援助制度是国家司法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必须承担应有的责任,将其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制度性安排,使所有人无论贫者弱者都得到平等的司法保护,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加速农村发展和依法治国的伟大目标。
㈧ 《法律知识读本》读后感好题目
就个人而言,《法律的概念》有精读的必要性,,原因大致如下:研习法理学绕不过的几本专经典书,赫然就属有哈特的《法律的概念》,分析论证对于我们法学研究的重要性在日渐显现。无论是语义正式,还是逻辑论证,都有纯化某些粗糙的理论的作用,此其二也;除了以上客观因素,个人口味的转换也驱使着我把目光从当初《为权利而斗争》投向了一些理性冷静而不乏睿智的文学。
㈨ 农村法制宣传教育学习读本的图书目录
[本章导读] 1
1.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有哪些? 2
2.村民委员会是什么性质的组织? 3
3.如何选举村民委员会? 4
4.怎样罢免村民委员会成员? 6
5.破坏村民委员会选举有什么样的后果? 6
6.涉及村民利益的哪些事项经村民会议讨论决定方可办理? 6
7.村民委员会应当及时公布哪些事项,接受村民的监督? 7
8.对村民委员会成员实行的任期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包括哪些事项? 7
9.乡镇党委和村党支部的主要职责有哪些? 8
案例分析
未经村民大会讨论决定村委会与他人签订的合同无效 9 [本章导读] 12
1.签订土地承包合同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13
2.发包方或承包方可以单方面收回、
交回或调整承包地吗? 14
3.土地承包经营权可以转包、出租、互换和转让吗? 14
4.土地承包经营权可以继承吗? 15
5.发生土地承包经营纠纷后应该怎么办? 15
6.购买种子时有哪些权利? 16
7.因种子质量出现问题造成的损失应由谁承担? 18
8.国家对农村粮食流通有哪些规定? 18
9.国家征收耕地应该支付哪些补偿费用? 20
10.国家征收耕地的补偿费用归谁所有? 21
11.为了保障房屋被征收群众的利益,《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对补偿作了哪些规定? 22
12.我国对农业生产给予什么补贴? 22
13.畜禽养殖场应当建立养殖档案,应载明哪些内容? 23
14.农业机械生产者和销售者对其生产、销售的农业机械产品应承担什么责任? 23
15.农业机械产品因不符合质量要求,给农业机械使用者造成损失的,该怎么办? 24
案例分析
农村在校大学生应享有承包地收益分配权 24 [本章导读] 27
1.进城务工对务工人员有什么限制吗? 28
2.怎样办理暂住证? 28
3.什么是劳动合同,劳动合同包括什么内容? 29
4.没有签订劳动合同的劳动者权益能否得到保障? 30
5.用人单位要求交纳保证金的行为合法吗? 31
6.《劳动合同法》对试用期有什么规定? 31
7.什么是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33
8.劳动合同法是如何规定非全日制用工的? 34
9.劳动合同法对劳务派遣有哪些规定? 35
10.劳动合同法对违约金有哪些规定? 35
11.劳动者在什么情况下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36
12.用人单位可以随便解除劳动合同吗? 37
13.最低工资标准对农民工适用吗? 39
14.哪些情形可以认定为工伤? 40
15.工伤事故发生后,劳动者应该关注哪些问题? 41
16.《认定工伤决定书》应当载明哪些事项? 42
17.超过法定退休年龄的农民工在劳动中受伤,是否适用《工伤保险条例》? 42
18.农民工与用人单位发生劳动争议后怎么办? 43
案例分析
工伤索赔遥遥无期 法律援助帮助解决纠纷 44 [本章导读] 46
1.什么是乡镇企业? 47
2.哪些乡镇企业可以享有税收和贷款方面的优惠? 47
3.设立和经营乡镇企业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48
4.登记机关对申请成为个体工商户材料依法审查后,应如何办理? 49
5.个体工商户有哪些权利和义务? 49
6.个体工商户可以到异地经营吗? 51
7.设立合伙企业需要具备什么条件? 51
8.合伙企业的财产和经营管理权归谁所有? 52
9.合伙企业的盈利和债务怎么分配? 53
10.怎样设立个人独资企业? 53
11.设立公司需要具备什么条件? 54
12.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投资人)有什么权利和义务? 55
13.房屋和土地使用权等可以作为出资吗? 56
14.一个人可以设立公司吗? 56
15.成为注册乡村医生需要具备什么样的条件? 57
16.乡村医生在执业活动中不得从事哪些行为? 58
17.农民专业合作社应当遵循哪些原则?成员享有哪些权利? 59
案例分析
在乡村非法行医案 60 [本章导读] 62
1.怎样订立书面合同? 63
2.什么样的合同才是有效的? 63
3.什么情况下可以变更和撤销合同? 64
4.合同履行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64
5.合同当事人可以单方面解除合同吗? 66
6.签订购销合同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67
7.签订借款合同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68
8.签订租赁合同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70
9.签订承揽合同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73
10.购票乘坐交通工具的旅客有哪些权利和义务? 74
11.签订和履行货物运输合同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76
12.设定担保有哪几种方式? 77
13.哪些人不可以作保证人? 78
14.怎样订立保证合同? 79
15.哪些财产可以抵押?哪些财产不能抵押? 80
16.抵押房屋和土地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81
17.怎样订立抵押合同? 81
18.办理抵押登记的部门有哪些? 82
19.怎样订立质押合同? 83
20.使用留置担保方式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83
21.使用定金担保方式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84
22.哪些发明创造可以申请专利? 84
23.怎样申请商标注册? 86
24.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会导致什么后果? 86
25.经营者在经营中不得从事哪些不正当竞争行为? 87
26.消费者有哪些权利? 89
27.在展销会上购买的商品质量出现问题应该找谁退换? 90
28.因为虚假广告上当,可以找广告商索赔吗? 91
29.邻里之间如何处理截水、排水、通行、通风、采光等方面的关系? 91
30.埋藏物、隐藏物、遗失物、漂流物等归谁所有? 93
31.农业环境保护包括哪些方面? 93
32.保护农业环境应该采取哪些措施和禁止哪些行为? 94
33.民间借贷受法律保护吗? 95
34.怎么防止因农村非法集资而上当受骗? 97
案例分析
农民进城后能反悔所卖的农村住房吗 98 [本章导读] 101
1.如何正确理解婚姻自由? 102
2.男女双方结婚需要什么条件? 102
3.怎样进行结婚登记? 103
4.哪些情况下婚姻无效? 103
5.结婚后夫妻之间有什么权利和义务? 104
6.结婚后家里的财产归谁所有? 105
7.重婚要承担什么法律后果? 105
8.怎样办理离婚? 106
9.哪些情况下男方不得提出离婚? 106
10.离婚后子女抚养问题怎么解决? 107
11.离婚时怎样分割财产和债务? 107
12.离婚时一方生活困难,另一方是否应给予适当帮助? 108
13.什么情况下可以要求离婚损害赔偿? 108
14.对军婚有什么特别规定? 109
15.法律对遭到家庭暴力和虐待的受害者有哪些救济措施? 109
16.婚前给付的彩礼可以要求返还吗? 110
17.父母子女间有哪些权利义务? 111
18.祖孙之间、兄弟姐妹之间有抚养或赡养义务吗? 111
19.收养子女应该具备什么条件? 112
20.收养关系可以解除吗? 113
21.收养关系解除会产生哪些法律后果? 113
22.怎样立遗嘱? 114
23.哪些人有权继承死者的遗产? 115
24.遗产应该怎样分配? 116
25.国家对土葬有什么要求? 117
26.遗体处理和丧事活动管理必须遵守哪些规定? 117
案例分析
有过错一方离婚案 118 [本章导读] 120
1.我国公民在计划生育方面有哪些权利和义务? 121
2.我国公民的生育权包含哪些内容? 122
3.是否可以进行胎儿性别鉴定? 122
4.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由哪些部门负责和管理? 123
5.流动人口怎样办理婚育证明? 124
6.流动人口夫妻拟生育子女时,应办理哪些手续? 125
7.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的奖励和优惠政策由谁落实? 126
8.什么情况下要缴纳社会抚养费? 127
案例分析
是否侵犯被告的生育权 128 [本章导读] 132
1.什么是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133
2.什么是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134
3.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如何筹集资金? 134
4.农民参加新农保,享受什么待遇? 135
5.农民领取养老金待遇要符合什么条件? 136
6.新农保与旧农保如何衔接? 136
7.为什么要建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136
8.为什么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要以保大病为主? 137
9.参加农村合作医疗对农民有什么好处? 138
10.为什么要农民出资参加农村合作医疗? 138
11.为什么农村合作医疗筹资不属于农民负担? 139
12.为什么农村合作医疗要以农民自愿参加为原则? 139
13.为什么要提出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目标? 140
14.为什么合作医疗资金要量入为出、略有节余? 140
15.农村五保供养的对象有哪些? 140
16.怎样申请农村五保供养? 141
17.农村五保供养的内容有哪些? 142
18.农村五保供养一般采取什么形式? 142
19.国家对妇女的劳动和社会保障权益有哪些特别的规定? 143
20.国家对妇女的人身权利保护有哪些特别的规定? 144
21.妇女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怎样寻求救济? 144
22.什么是九年制义务教育? 145
23.可以放弃让孩子接受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权利吗? 145
24.农村贫困孩子考上高中、大学交不起学费怎么办? 146
25.义务教育法对校园安全方面有哪些规定? 148
案例分析
该不该给杨光学报销医疗费 149 [本章导读] 151
1.违反合同的民事责任有哪些? 152
2.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有哪些? 153
3.饲养的动物造成他人损害的,由谁承担责任? 153
4.危险作业造成的损失由谁负责? 154
5.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造成损害需要承担责任吗? 154
6.未成年人、精神病人造成他人损害的民事责任由谁负责? 155
7.行政处罚有哪些种类? 156
8.哪些情况下可以从轻、减轻和免除行政处罚? 156
9.行政处罚过程中,被处罚人有哪些权利? 157
10.哪些违法行为应该受到治安管理处罚?治安管理处罚的种类有哪些? 158
11.哪些人违反治安管理可以从轻、减轻或者不予处罚? 158
12.哪些违反治安管理的情形应该减轻处罚或者不予处罚? 159
13.违反治安管理在哪些情形下应该从重处罚? 159
14.哪些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人受到行政拘留处罚可以不执行? 160
15.治安管理处罚怎样执行? 160
16.什么是犯罪? 161
17.哪些人犯罪可以或者应当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162
18.刑罚的种类有哪些? 163
19.什么是自首和立功?自首和立功对判刑有什么影响? 163
20.什么情况下可以被宣告缓刑? 164
21.什么情况下可以减刑? 165
22.什么情况下可以被假释? 166
23.哪些情况下可以申请监外执行? 167
24.犯罪行为在什么情况下可以不再被追诉? 168
案例分析
笔迹鉴定让他瓜分别人土地补偿金的美梦破灭 169 [本章导读] 171
1.民事诉讼,应该向哪个地方的法院提起? 172
2.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必须符合哪些条件? 174
3.收集和提交证据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175
4.哪些情况下可以申请财产保全? 176
5.哪些情况下可以申请先予执行? 177
6.在诉讼过程中冲击法庭、作伪证等行为要承担什么责任? 178
7.上诉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179
8.怎样申请执行? 180
9.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缓交、减交或者免交诉讼费用? 180
10.什么情况下可以申请法律援助? 181
11.怎样申请法律援助? 182
12.遭受人身损害后,可以要求赔偿哪些费用? 184
13.遭受人身损害后,怎么计算赔偿额? 184
14.哪些情况下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请求赔偿精神损害? 187
15.精神损害赔偿有哪几种方式? 188
16.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的时效是多长? 189
17.哪些纠纷可以通过仲裁解决? 189
18.怎样订立仲裁协议? 190
19.怎样申请仲裁? 191
20.哪些情况下可以申请撤销仲裁裁决? 192
21.哪些情况下可以申请行政复议? 193
22.怎样申请行政复议? 194
23.哪些情况下可以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197
24.什么情况下可以向有关行政机关提出信访事项? 197
25.信访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198
26.信访过程中禁止的行为有哪些? 199
27.信访人对信访处理意见不服怎么办? 200
28.哪些情况下可以向法院提起刑事自诉? 201
29.关于国家赔偿的赔偿方式和计算标准有哪些规定? 202
30.怎样申请国家行政赔偿? 203
31.国家行政赔偿的范围是什么? 204
案例分析
法律援助为百姓 交通事故终维权 205
后记 207
㈩ 如何有效开展"法律六进"活动
”法律进机关、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单位“简称为法律六进。
(一)积极开展“法律进机关”活动,提高依法管理和服务社会的水平。
1、适用范围及对象:办事处各级领导干部、公务员、纳入公务员序列的事业单位人员。
2、学习宣传的法律法规
依法治国、依法执政理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理论,和谐社会理论,宪法、重要法律法规以及与机关工作相关的法律法规。参考教材:全国五五普法教材《干部法律知识读本》、《郑州市领导干部依法执政理论学习参考》等。
3、方式方法
(1)继续坚持领导干部法制讲座制度、法律知识年度考核制度、以进一步发挥领导干部学法用法的带头示范作用。
(2)加强机关公务员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使广大公务员牢固树立依法治国、执政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的理念,带头学习法律、自觉遵守法律、忠实执行法律、维护法律权威的概念。
(3)加强公务员学法制度建设,把法律知识纳入日常学习计划,定期开展法律知识培训工作,逐步实现机关公务员法律知识考试考核工作规范化。
(4)积极参加全省评选100名“学法用法模范公务员”和建立100个“学法用法示范机关”的“双百”工程活动,在全辖区开展学法用法模范和学法用法示范单位评选活。
4、活动目标
(1)办事处各科室形成学法用法的良好风气,参学率达到100%,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做到带头学法用法。
(2)全体机关工作人员法制观念、法律素质显著增强,实现三个提高一个具备:即各级领导干部普遍提高依法执政、依法决策的能力和水平,公职人员普遍提高依法行使公共权力的能力和水平,社会组织普遍提高依法管理和服务社会的能力和水平,行政执法和司法人员普遍具备履行职务所需要的职业法律知识和职业法律素质。
(3)以言代法、以权代法现象得到有效遏制,不发生集体或个人重大违法犯罪案件。
(二)积极开展“法律进乡村”活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适用范围及对象:农村干部、农民、外出务工的农民。
2、学习宣传的法律法规
宪法、刑法、民法、物权法、治安管理处罚法、土地管理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婚姻法、农业法、农村合作医疗章程等与农民生产、生活相关的法律法规。参考教材:全国五五普法教材《农民法律知识读本》,全省五五普法教材《农民法律知识简明读本》和《农村党员干部法律知识问答》、《农民进城务工法律知识问答》等。
3、方式方法
(1)加强农村法制宣传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农村法制宣传教育投入 , 达到“五个一”,即建立一个法制辅导站,每个行政村建立一个法律图书角、一个法律学习室(农民夜校),每个村民小组建立一个法制宣传栏,每户家庭每年新增一本法律学习书籍。
(2)开展“法律五进乡村”活动和“一村一师(律师)”活动,每年至少组织一次较大规模的送法下乡宣传活动,律师、公证员、法律援助工作者每季度要参加一次农村法律援助和法律咨询活动,每位村民每年至少参加一次有组织的法律知识学习教育。
(3)“五五”普法期间,对农村党员干部分期、分批进行集中教育培训,每年集中培训率达到20%。
(4)开展农村学法考核测验活动,检验农村学法效果,组织农村党员干部进行书面测验、案例讨论分析、法律知识竞赛、学法演讲比赛等,以激发广大农民学法热情。
(5)根据辖区实际情况,针对普遍性问题,集中进行农村法纪教育整顿活动。
(6)加强农村法治文化建设,要规划建设农村法治文化景观景点,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农村基层法治文化活动,组织专业和业余文艺团体为农民演出法制文艺节目。
(7)利用现代宣传工具向农民进行法制教育,区广播电视台开办学法专栏,引导农民收听收看中央、省、市电视台、广播电台的法制节目。
(8)开展“民主法治村”创建活动,把法律进乡村活动与依法治村相结合,依法解决农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促进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
4、基本目标
(1)辖区农村初步形成学法用法的氛围,农民群众学法用法的兴趣逐渐增强。
(2)农民群众普遍了解掌握一定的法律知识,了解掌握解决矛盾纠纷、维护合法权益的法律途径,树立基本的法制观念,每户家庭有一名法律明白人。
(3)农村基层干部带头学法用法守法,较好地树立以宪法意识为核心的法律意识,逐渐学会依法管理农村各项事务,依法解决农村的矛盾问题。
(4)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得到全面加强,农村各项事物逐渐纳入依法管理轨道,农民的各种权利得到切实尊重和保护,农村法治环境不断优化,保持农村社会治安大局稳定。
(三)开展法律进社区活动,促进和谐法治社区建设
1、适用范围及对象:社区管理人员、社区居民、社区流动人口、社区单位。
2、学习宣传的法律法规
宪法、刑法、民法、物权法、婚姻法、居民委员会组织法、妇女权益保障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治安管理处罚法等。参考教材:全国五五普法教材《社区居民法律知识读本》等。
3、方式方法
(1)加强社区法制宣传教育阵地建设,达到五个一,即:每个社区建立一个法制工作站(设在调解委员会)、一个法制宣传橱窗、一个法律图书角、一个法制学习室(社区居民学校)、每个居民家庭每年新增一本法律学习书籍。
(2)抓好社区干部、社区管理人员带头学法,对社区干部进行法律知识集中培训,社区干部、管理人员坚持每季度集体学法制度。
(3)开展有组织的社区居民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办事处每季度、社区每半年举行一次公益性法制讲座或社区论坛,社区每年组织一次社区居民法律知识学习测验答题活动,适时举办社区法律知识竞赛、法制演讲比赛等。
(4)加强城市法制宣传志愿者队伍建设,建立1支志愿者队伍,人数不少于3人;鼓励并支持志愿者经常深入社区,结合各个时期的热点、难点问题和发生在居民身边的典型案例,有针对性地为居民开展公益性法制宣传教育活动。
(5)开展社区法律服务活动,组织律师、公证员、法律援助工作者和法律服务人员为社区居民提供法律服务。
(6)加强社区法治文化建设,建立1个普法广场和1个普法长廊等融标志性、艺术性为一体的固定性普法设施,逐步建立一些社区法治文化景观景点,开展形式多样的社区法治文化活动。
(7)加强社区青少年法制教育,组织闲散青少年进行集中法律知识学习,组织好中小学生暑假、寒假期间的课外法制教育活动。
(8)协调抓好社区单位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
(9)开展民主法治社区创建活动,推进社区依法治理,把社区各项工作纳入法治化轨道。
4、基本目标
(1)辖区各社区形成学法用法的良好氛围,社区居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普遍增强,普遍了解和掌握基本的法律常识。
(2)社区干部、管理人员做到带头学法用法,逐步学会依法管理社区事务、依法处理社区出现的矛盾和纠纷。
(3)社区居民家庭家家都有法律明白人,居民家庭成员依法办事的能力普遍提高。
(4)社区民主法制建设得到全面加强,70%的社区达到民主法治社区创建标准,城区基层法治化管理水平显著提高,促进和保障城区的和谐稳定发展。
(四)开展法律进学校活动,推进青少年学生法律素质教育。
1、适用范围及对象:辖区内在校学生、教师、员工。
2、学习宣传的法律法规
宪法、教育法、义务教育法、职业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物权法等。参考教材:全国五五普法教材《五五普法公民读本》,全国青少年学法教材《中学生法制教育读本》、《小学生法制教育读本》等。
3、方式方法
(1)要坚持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相结合,结合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活动,教育广大青少年学生学法律、知荣辱、明是非,使广大青少年从小懂得应遵循的基本行为准则,养成学法守法的行为习惯。
(2)要发挥好第一课堂的主渠道作用,采用有效措施确实推进学校法制教育计划、教材、课时、师资的落实。
(3)要积极开辟第二课堂,通过各种形式对青少年进行生动、直观、形式多样的法制教育;加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青少年法制教育网络建设,依托家庭、社区、村开展青少年法制教育,营造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
(4)要积极开展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基地建设,形成一定宣传教育规模。
4、基本目标
(1)辖区内学校形成学习法律知识的氛围,引导广大学生树立起尊重法制、学习法律的兴趣。
(2)中小学生受到法律启蒙和法律常识教育,培养自我保护意识,提高分辨是非能力,养成守法习惯。
(3)大中专学生学习掌握法律基础理论知识,树立崇尚法律、遵守法律的意识,基本具备现代社会必需的法律素质。
(4)学校教师、员工带头学法用法守法,具有较高的法律素质,做到依法执教育人。
(5)学校民主法制建设得到全面加强,学生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护,违法犯罪现象减少。
(五)开展法律进企业活动,促进企业依法经营、诚信经营。
1、适用范围及对象:辖区内各类企业、企业领导层、经营管理人员、职工及农民工。
2、学习宣传的法律法规
宪法、刑法、物权法、合同法、公司法、劳动法、环境保护法、工会法、产品质量法、税收征收管理法、职业病防治法等。参考教材:全国五五普法教材《企业经营管理人员法律知识读本》、《社区居民法律知识读本》、《农民进城务工法律知识问答》等。
3、方式方法
(1)建立健全企业学法用法考试考核制度,各个企业要制定年度法制宣传教育计划,建立企业领导班子成员集体学法制度(每半年1次);对企业经营管理人员每年至少进行一次法律知识学习培训,并参加全区年度法律知识学习考试活动;对企业职工每年进行一次有组织的法律知识学习培训,并参加全区年度法律知识学习测验答题活动。
(2)加强对企业领导层的法制培训。
(3)加强企业职工学法阵地建设,建立职工法制学习室或园地,在个体经营者集中的市场联合建立职工法制教育阵地,为经营管理人员和职工配备必要的法律学习书籍。
(4)加强企业法律顾问队伍建设,五五期间,国有大中型企业、大中型私营企业都建立起法律顾问制度。
(5)加强农民工法制宣传教育,常年使用农民工的企业普遍达到“五个一”要求:每个用工单位有一个法制宣传教育兼管机构,每个农民工有一本法律学习书籍(参考书《农民进城务工法律知识问答》),每个用工单位每年度为农民工集中讲一次法制课,每个农民工每年参加一次法律知识书面答题活动,每个用工单位的管理人员每半年进行一次集中法律知识学习活动。
(6)加强企业法治文化建设,组织开展企业职工法制文艺演出、法制书画展览、法律知识竞赛、法制漫画、法制宣传橱窗等形式多样的法治文化活动。
(7)加强企业职工及农民工维权工作,提供法律咨询和法律援助,维护其合法权益。
(8)开展“依法治企”、“依法经营、诚信服务”教育活动和“争创诚信守法企业”创建活动,促进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推进企业民主法制建设。
4、基本目标
(1)辖区各类企业形成学法用法的良好氛围,企业法治文化建设得到普遍重视和加强。
(2)企业领导层和经营管理人员带头学法用法,依法决策、依法管理、依法经营的意识和能力显著提高。
(3)企业职工及农民工的法制观念普遍增强,依法参与企业管理、依法表达诉求的能力显著提高。
(4)企业民主法制建设全面加强,生产经营管理工作基本纳入法治化轨道,职工及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护,80%以上的企业达到“诚信守法企业”标准。
(六)开展法律进单位活动,提高法治化管理水平。
1、适用范围及对象:辖区内科学研究机构、公益性机构、公共服务机构等机关、乡村、社区、学校、企业未能涵盖的单位、单位管理人员、科学技术研究人员、医疗卫生人员、服务人员及职工。
2、学习宣传的法律法规
宪法、刑法、民法、行政法、物权法及与本单位业务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参考教材:全国五五普法教材《五五普法公民读本》、《医疗卫生人员法律必读》等。
3、方式方法
(1)规范单位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做到六有,即有组织、有计划、有教材、有阵地、有学习、有考试考核。
(2)建立单位领导干部学法制度,领导干部每半年要集体学习法律知识1次。
(3)采取上法制课、法制培训等多种形式,组织单位职工学习法律知识,并积极参加全区年度法律知识学习考试测验活动。
(4)公共服务单位要结合服务工作,向社会宣传与本单位业务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公园、车站等管理单位在人员流动密集地点设立固定法制宣传设施。
(5)组织丰富多彩的单位法治文化活动,让群众享受法治氛围,感悟法治文化,培养法律信仰。
(6)深入开展基层依法治理,积极参加全省“依法办事示范单位”创建活动,推进单位民主法制建设,把单位各项工作纳入法治化轨道。
4、基本目标
(1)各个单位形成学法用法的氛围,普遍建立法律知识学习考试考核制度。
(2)单位领导班子成员和管理人员带头学法用法,依法管理、依法办事能力显著提高。
(3)科技人员及广大职工掌握了解一定的法律知识,法治观念和依法办事能力普遍增强。
(4)各个单位的民主法制建设普遍得到加强,法治化管理和服务社会的水平显著提高,五五期间,30%以上的单位达到全省“依法办事示范单位”创建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