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行政法律责任
其实都是有关统计的法,不过效力高低不同。法律、法规、规章的主要区别:版
法律是由权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效力仅次于宪法。
法规分为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行政法规由国务院制定,效力仅次于法律。地方性法规是由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对本行政区划有效,效力更低一些。
规章分为部门规章和地方政府规章。部门规章由国务院各部、委员会、中央人民银行、审计署和直属机构制定,效力低于行政法规;地方政府规章是由省级和较大市政府制定,对本行政区划有效,效力低于行政法规。
如果规章之间有冲突,由国务院裁决;如果地方性法规和规章有冲突,由国务院给出意见:认为适用地方性法规的,直接适用;认为适用规章的,报全国人大常委会裁决。
⑵ 55、对哪些统计违法行为人可以给予统计行政处分
统计行政处分,是指主管行政机关或行政监察机关对实施统计违法行为的有关行政领导或者责任人员给予的行政制裁措施。统计行政处分是统计法律责任中一种主要的行政制裁方式,在整个统计法律责任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根据统计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统计行政处分可以适用于:①自行修改统计资料、编造虚假数据或者强令、授意统计机构、统计人员篡改统计资料或者编造虚假数据的地方、部门、单位的领导人;②参与篡改统计资料或者编造虚假数据的统计人员;③对拒绝、抵制篡改统计资料或者编造虚假数据行为的统计人员进行打击报复,尚未构成犯罪的地方、部门、单位的领导人;④对情节较重的虚报、瞒报、伪造、篡改、拒报或者屡次迟报统计资料的统计违法行为负有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⑤对泄露私人、家庭的单项调查资料或者统计调查对象的商业秘密负有直接责任的统计机构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⑥不依法使用国家统计调查证的统计调查人员;⑦在履行职责时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非法泄露有关调查对象的商业秘密的涉外社会调查活动主管机关的工作人员。
⑶ 统计行政处罚应遵循的原则有
行政处罚是指行政机关或其他行政主体依法定职权和程序对违反行政法规尚未构成犯罪的相对人给予行政制裁的具体行政行为。
一、法定原则,处罚法定原则是行政合法性原则在行政处罚行为中的集中体现。
二、三公原则:公开、公正、公平原则。
处罚公开原则是指行政处罚的依据及处罚中的有关内容必须公开。处罚公正原则要求不能违反公正的程序。处罚公平原则要求行政主体在行政处罚中必须依法裁判,公平地处罚违法行为人。既不能同等情况给予不同处罚,也不能不同情况给予相同处罚。
三、适应违法行为原则
实施的行政处罚,必须与受罚人的违法行为的事实、性质、情节及社会危害程度相适应,亦即行政处罚的种类、轻重程度及其减免均应与违法行为相适应。
四、一事不再罚原则
一行为不再罚原则应在四个层面上运作。(1)一行为不再理。(2)一行为不再罚。(3)一行为不再同种罚。(4)一行为不得两次以上罚款。
五、结合教育原则
行政处罚是法律制裁的一种形式,但又不仅仅是一种制裁,它兼有惩戒与教育的双重功能。处罚不是目的,而是手段,通过处罚达到教育的目的。行政机关在行政处罚的适用中应当始终坚持教育与处罚相结合。
六、民事刑事责任适用原则
民事刑事适用原则是指不免除民事责任、不取代刑事责任的原则。行政相对方因违法受到行政处罚,其违法行为对他人造成损害的,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责任。违法行为严重构成犯罪的,应当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不得以已给予行政处罚而免于追究其民事责任或刑事责任。因为行政制裁与民事制裁、刑事制裁的性质及对象等是不同的。
七、申诉和赔偿原则
相对方对行政主体给予的行政处罚依法享有陈述权、申辩权;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有权申请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相对方因违法行政处罚受到损害的,有权提出赔偿要求。在行政处罚中必须提供充分的救济,才能真正保障相对方的权利。
八处罚追究时效原则
自违法行为终止之日算起,二年内未追究责任的不再处罚。单行条例中另有规定的依规定。
⑷ 确认违反统计法律构成犯罪的,应依法追究其行政责任。( )
正确答案:错
解析:确认违反统计法律构成犯罪的,应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⑸ 统计法律法规有那些
1、《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
我国唯一的一部统计法律,于1983年12月8日由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次会议通过,1996年5月15日经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第十九次会议修正,2009年6月27日再次经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修订通过,于2010年1月1日起施行。
2、《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实施细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453号 现公布《国务院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实施细则〉的决定》,自2006年2月1日起施行。
3、《统计资料保密管理办法》
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修订统计资料保密管理办法是很必要的,不仅有利于更好地贯彻执行“对内搞活经济、对外实行开放”的方针,而且有利于保障国家核心秘密统计资料的安全。今后凡是绝密、机密、秘密统计资料,未经批准,任何人不得擅自对外发表。
各报刊、杂志发表未公布过的统计数字,事先一定要送统计部门或有关业务部门核对,并办理审批手续,以免造成混乱。
4、《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实施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实施条例》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制定。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于2017年5月28日发布,自2017年8月1日起施行。
5、《统计执法检查规定》
为了科学有效地组织统计执法检查工作,保障统计法和统计制度的贯彻实施,维护和提高统计数据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及其实施细则,制定本规定。
(5)统计行政法律责任扩展阅读
统计法律体系的基本框架
1、统计法律:即指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制定的关于统计方面的行为规范。
2、统计行政法规:由国务院制定,其法律效力低于法律、高于地方统计法规和统计规章。
3、地方统计法规:是由有地方立法权的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制定和发布的、并于本地方实施的统计行为规范。
4、统计行政规章:是指国务院各部门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及较大的市人民政府所制定的有关统计的规范性文件。
⑹ 什么是统计行政处罚有哪些种类
统计行政处罚是指各级统计执法检查机关依法对违反统计法律规范的行为给予的行政处罚。
1、警告
《统计法实施细则》第三十三条规定:“企业事业组织有《统计法》第二十七条第一款所列违法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计机构或者国家统计局派出的调查队予以警告,并可以处5万元以下的罚款。”
2、罚款
《统计法实施细则》第三十三条规定:“个体工商户有《统计法》第二十七条第一款所列违法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计机构或者国家统计局派出的调查队予以警告,并可以处1万元以下的罚款。”
3、没收违法所得
《统计法实施细则》第三十四条规定:“任何单位或者个人有《统计法》第二十九条第二款所列违法行为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计机构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并可以处违法所得1倍以上3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可以处3万元以下的罚款。”
(6)统计行政法律责任扩展阅读:
统计行政处罚的特点:
1、实施统计行政处罚的主体只能是各级统计执法检查机关;
2、被处罚的行为是违反统计法律规范的行为;
3、统计行政处罚属于行政制裁范畴,只适用于统计行政违法,不适用于民事违法和统计犯罪,不同于民事处罚和刑事处罚;
4、被处罚的对象是实施了虚报、瞒报统计资料等统计违法行为的统计违法行为人。
⑺ 统计局是否有行政执法权
当然有,因为有统计法呀,你还想了解什么,还可追问。
⑻ 为什么要对统计违法行为进行行政处分和行政处罚
所谓统计违法行为是指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个体工商专户、基层群众性自治组属织和公民,违反统计法律、法规和统计制度的规定的行为。这类行为干扰了统计工作的正常秩序,造成了统计数据失真,给政府的宏观决策和管理提供错误的信息。特别是为了获取非法的政治利益和经济利益,在统计上弄虚作假,虚报浮夸的行为,不仅直接影响了统计数据的真实性,而且违背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践踏了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害国害民、贻误党的事业,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是一种严重的腐败行为,必须坚决反对。为了维护统计法律、法规的严肃性,保障统计数据的准确、及时,更好地为各级政府科学管理和宏观决策提供服务,需要运用法律手段来惩处统计违法行为,通过对违法行为人行政处分、行政处罚直至追究刑事责任来确保统计工作在法制轨道上健康、顺利地开展。
⑼ 《全国经济普查条例》属于统计行政规章还是统计行政法规
是统计行政法规。
法规和规章的区别是颁布机关所决定的。《全国经济普查条例》是由国务院颁布的。《立法法》第五十六条规定“国务院根据宪法和法律,制定行政法规。”
因此,这个文件属于统计行政法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