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调查报告
㈠ 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社会调查报告
你经常参加关于法律方面的活动吗? A、经常 B、有时你经常看法律方面的杂志吗? A、经常 B、不是你的权益受害时,你会选择法律手段解决么? A、会 B、不会关于律师法,你觉得你了解的多吗? A、多 B、一般 C、少当你参加相关勤工俭学时,你有意向与用人单位签订合同吗? A、有 B、没有你是否认为法律是万能 ? A、是 B、不是你能说出5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的权益吗? A、能 B、不能我国效力最高的法律是 A 宪法 B 刑法 C 民法你认为法律在现实生活中的用处? A、非常有用 B、一般 C、基本没用 D、法律不如权力有用某甲杀人畏罪自杀,其家属是否要负赔偿责任 。 A 要 B 不要 C 不知道你最想了解哪部法律? A 宪法 B 民法 C 劳动法 D 刑法正当防卫超过必要限度是否要负刑事责任 。 A 要 B 不要 C 不知道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是我国的公民么 ? A 是 B 不是 C 不知道下面不包括人身自由权的是 A 通信自由 B 人身自由不受侵犯 C 自由言认你生活中的法律知识是从什么地方来的? A、电视上 B、报纸上 C、学校的课本上 D、家庭的影响 E、其他当你的权益受到侵害时,你首先想到的是? A、拿起法律的武器来保护自己 B、用武力解决 C、通过关系解决. D、感觉很委屈但是认为也是没办法的事 E、根本没有在意过你希望多了解一些法律知识吗? A、希望 B、不希望对于学校不允许到达法定年龄的同学结婚的做法,你的观点是? A:赞同 B:不赞同因为没有过四级而不发放学位证,你认为这种做法是否合法? A:合法 B:不合法 新闻来源:调查圈问卷地址: http://www.diaochaquan.cn/08/front/showSv.jsp?SVC=B5B15826705C293E
㈡ 关于法律的社会调查报告
http://..com/question/25675496.html
http://www.4oa.com/bggw/sort02902/sort02952/183368.htm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3ef0ac0100abd9.html
㈢ 关于法律的调查报告的文章
首先,我想向所有为我的实习提供帮助和指导的岳麓区人民法院的工作人员及我的老师致谢,感谢你们为我的顺利实习所作的帮助和努力。
我的实习是由中南大学法学院和岳麓区人民法院共同安排的。通过实习,我在我的专业领域获得了实际的工作经验,巩固并检验了自己几年来本科学习的知识水平。实习期间,我了解了大量庭审案件从立案到结案的全过程,在一些案件的立案过程中我还担任了具体的案卷整理工作,并且对部分参与案件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在此期间,我进一步学习了相关法律知识,对立案的程序有了更深的理解,同时注意在此过程中将自己所学理论与实习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实习结束时,我的工作得到了实习单位充分的肯定和较高的评价。
实习期间我主要对以下案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参加了一些案件立案审判的过程,并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意见:
一:73户居民诉市规划局侵犯其采光权、阳光权、通风权案
1:案件由来
73个原告认为市规划局规划的“亚大数码港”从占地面积到与居民住房间距都严重违反了GB50180-93强制性国家标准,违反〈〈长沙市城市规划管理办法〉〉的具体技术规定即〈〈长沙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并且其通道与防火安全均存在重大安全隐患,在多次请求政府协调未果后,向法院起诉,要求撤销行政许可,赔偿用户损失。
2:案件主要辩论焦点
被告长沙市规划管理认为“亚大数码港”规划许可的审查核发经过了严格的规划谁广泛征求相关职能部门的意见,并严格遵照规定的程序核发的,亚大数码港与其北侧的居民所住建筑的间距符合被告所提的GB50180-93强制性国家标准和〈〈长沙市城市规划管理办法〉〉,对原告的合法权益并不构成损害。而且,规划管理局提供了相关证据证明“亚大数码港”不适用〈〈长沙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3:原判结果
合议庭经过多次合议讨论,做出判决:判定规划许可,驳回诉讼请求。
本案是一个行政案件,通俗点就是民告官。通过对本案的审理,我认为在现阶段中国的行政诉讼原先要胜诉很难。如果有民告官的行政案件 原告胜诉了,媒体都会以大力度报道,以此为典范。其实这是个很大的误区,一个法治的社会不应当存在这样的现象。如果行政机关的具体行为违法了,它就应该承担相关责任。中国的行政诉讼之所以原告难以胜诉,主要还是司法与行政还没有完全区别开来,相互制约,相互牵扯。权比法大,政策高于法律。所以才会有这种状况的出现。在本案中,我觉得法院或多或少受到行政的影响:法院虽为司法机关,可其办公建筑用地、宿舍用地都得经规划局批准。
二:几起用简易程序审理的刑事案
这是我第一次看见简易程序在审理案件中的具体运用。这些案件案情清晰、事实清楚、证据充分、争议不大,岳麓区法院也属基层法院,符合简易程序的条件。在整个审理过程中,审理时限很短,而且感觉开庭审理只是走下过场,法官对于此案如何判早有结论。
通过这几起适用简易程序的刑事案的审理,我看到虽然审理时限很短,必备的程序却很完备的,法院在这方面控制得很好。但是,另一方面了我认为法院在庭审制度方面还是存在一些缺陷的,而且审理的环境还可以改进。
三:一收废品公民诉长沙市公安局岳麓区分局行政不作为案
本案案件由来:2002年,本案的原告在清理从中南大学收购到的废品时被废品中掺杂的雷管炸掉右手掌,且右腿、右胸均因此雷管受伤,经签定为四级残疾。事发报案后他将余下雷管交给被告长沙市公安局岳麓区分局,要求其查出该雷管出处,而被告称无法查出雷管出处。原告遂向法院提出诉讼,诉讼请求为要求被告给予原告一个关于雷管出处的明确的书面结论。
&n
首先,我想向所有为我的实习提供帮助和指导的岳麓区人民法院的工作人员及我的老师致谢,感谢你们为我的顺利实习所作的帮助和努力。
我的实习是由中南大学法学院和岳麓区人民法院共同安排的。通过实习,我在我的专业领域获得了实际的工作经验,巩固并检验了自己几年来本科学习的知识水平。实习期间,我了解了大量庭审案件从立案到结案的全过程,在一些案件的立案过程中我还担任了具体的案卷整理工作,并且对部分参与案件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在此期间,我进一步学习了相关法律知识,对立案的程序有了更深的理解,同时注意在此过程中将自己所学理论与实习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实习结束时,我的工作得到了实习单位充分的肯定和较高的评价。
实习期间我主要对以下案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参加了一些案件立案审判的过程,并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意见:
一:73户居民诉市规划局侵犯其采光权、阳光权、通风权案
1:案件由来
73个原告认为市规划局规划的“亚大数码港”从占地面积到与居民住房间距都严重违反了GB50180-93强制性国家标准,违反〈〈长沙市城市规划管理办法〉〉的具体技术规定即〈〈长沙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并且其通道与防火安全均存在重大安全隐患,在多次请求政府协调未果后,向法院起诉,要求撤销行政许可,赔偿用户损失。
2:案件主要辩论焦点
被告长沙市规划管理认为“亚大数码港”规划许可的审查核发经过了严格的规划谁广泛征求相关职能部门的意见,并严格遵照规定的程序核发的,亚大数码港与其北侧的居民所住建筑的间距符合被告所提的GB50180-93强制性国家标准和〈〈长沙市城市规划管理办法〉〉,对原告的合法权益并不构成损害。而且,规划管理局提供了相关证据证明“亚大数码港”不适用〈〈长沙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3:原判结果
合议庭经过多次合议讨论,做出判决:判定规划许可,驳回诉讼请求。
本案是一个行政案件,通俗点就是民告官。通过对本案的审理,我认为在现阶段中国的行政诉讼原先要胜诉很难。如果有民告官的行政案件 原告胜诉了,媒体都会以大力度报道,以此为典范。其实这是个很大的误区,一个法治的社会不应当存在这样的现象。如果行政机关的具体行为违法了,它就应该承担相关责任。中国的行政诉讼之所以原告难以胜诉,主要还是司法与行政还没有完全区别开来,相互制约,相互牵扯。权比法大,政策高于法律。所以才会有这种状况的出现。在本案中,我觉得法院或多或少受到行政的影响:法院虽为司法机关,可其办公建筑用地、宿舍用地都得经规划局批准。
二:几起用简易程序审理的刑事案
这是我第一次看见简易程序在审理案件中的具体运用。这些案件案情清晰、事实清楚、证据充分、争议不大,岳麓区法院也属基层法院,符合简易程序的条件。在整个审理过程中,审理时限很短,而且感觉开庭审理只是走下过场,法官对于此案如何判早有结论。
通过这几起适用简易程序的刑事案的审理,我看到虽然审理时限很短,必备的程序却很完备的,法院在这方面控制得很好。但是,另一方面了我认为法院在庭审制度方面还是存在一些缺陷的,而且审理的环境还可以改进。
三:一收废品公民诉长沙市公安局岳麓区分局行政不作为案
本案案件由来:2002年,本案的原告在清理从中南大学收购到的废品时被废品中掺杂的雷管炸掉右手掌,且右腿、右胸均因此雷管受伤,经签定为四级残疾。事发报案后他将余下雷管交给被告长沙市公安局岳麓区分局,要求其查出该雷管出处,而被告称无法查出雷管出处。原告遂向法院提出诉讼,诉讼请求为要求被告给予原告一个关于雷管出处的明确的书面结论。
因本案尚未审结,故无法得知法院将会如何宣判。在此案中,通过了对此案原告教育背景、文化水平的了解,我感想颇多:表面看,原告是一个以收废品为生,文化水平不高的人,但他懂得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益,这说明我国公民的法律意识在不断地加强,法治的思想已经逐渐深入人心。然而从深层次来看:一方面也正是因为原告的文化水平不高,使得他不能更好地运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权益———他不知道委托代理人,不知道收集对自己有利的证据呈给合议庭,他甚至不知道公安局的行为在法律上叫“行政不作为”;另一方面,公安分局的行为明显已经构成行政不作为,因为保卫地方公共安全是公安系统的最基本行政职能,对于雷管这类严重危害到公民人身安全的危险物品,原告即使不提出请求,被告也应本着尽职尽责的态度查明其来源,消除安全隐患。由此案我看到了我国普法工作的任重而道远,同时也深切地感受到在十六大报告政府职能中强调服务功能的重要性。
四:一起重婚案
本案中被告在已经结婚的情况下,通过欺诈骗婚与另一女性结婚。原告自诉其重婚。通过此案不由得联想起新实行的《婚姻登记条例》。新《婚姻登记条例》在简化婚姻登记程序,给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又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婚姻的风险,一系列的问题也将随之而来。政府和个人谁该承担婚姻风险?个人在婚姻风险中如何自我保护?政府又如何加强管理降低婚姻风险?我想,这些问题应该是新条例所做的改革出台后,作为法律工作者和行政工作者应该考虑的问题。
在实习过程中还有些其它的案件也让我学到了很多东西。在近一个月的实习时间里,我基本上掌握了案卷的整理、清卷、订卷、贴封条等工作具体操作细节;在实践巩固了一些司法文书如执行通知书、结案登记表、换押证、上诉函、开庭公告、提押票、传票等的书写;进一步巩固了一些具体的司法程序知识如:刑事案件和行政案件庭审的简易程序、普通程序。
这次实习是我大学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经历,其收获和意义可见一斑。通过实习,我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际的工作中.理论和实际是不可分的,在实践中我的知识得到了巩固,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受到了锻炼;本次实习开阔了我的视野,使我对法律在现实中的运作有所了解,也对专业用语有了进一步的掌握;此外,我还结交了许多法官和律师朋友,我们在一起相互交流,相互促进,从他们身上我学到很多为人处世的方法,这些都是在书上学不到的。在整个实习过程中,作为一个中南学生,我竭力成为一名中南文化的使者,向社会各界的朋友们介绍中南,使他们走近中南,了解中南。最后,我想借此机会,再一次向为我的实习提供帮助和指导的岳麓区人民法院的工作人员及我的老师,在实习过程中帮助我的朋友、我的同学致以衷心的感谢!
㈣ 大学生对法律的认识实践报告
以下为例子:
关于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社会实践报告
众所周知,法律意识是社会意识的一种形式,它是人们法律观点和法律情感的综合,也是公民尊重、执行和维护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的重要保证。它既包括人们的法律知识、法律思维方式、法律感情、法律意志、法律态度、法律信仰,同时也包括法律心理、法律观念和法律意识形态等多方面的因素和内容。同时也是对法律本质、作用的看法,对现行法律的要求、态度和评价、解释,对人们行为的法律评价、法治观念等等。而我们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希望,我们所具备的法律意识的强与弱直接影响着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但是,现实中却时常出现大学生违法犯罪的事件,有些甚至是震惊全国的恶性犯罪行为。追根究底,还是因为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缺乏和法律素养的不足。毕竟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完全成熟,非常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尤其是社会上各种信息良莠不齐,各种诱惑层出不穷,不够成熟的大学生们经常掉进陷进之中而不自知。
(一)调查报告的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十分薄弱,有以下特点:
1. 当代大学生对法律知识的了解非常匮乏,并且缺乏法律方面的常识。有
80%的人听说过法律援助,但是了解或者参与进去的人还不足20%,44%
的大学生承认自己在法律知识方面的缺失,还有29%的大学生虽然掌握
着一定的法律知识却不懂得如何将法律知识应用于实际,甚至在他们的
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时候不知道应该找哪个部门。
2. 部分大学生的法律意识较为浅薄,他们不会在其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寻
找法律武器保护自己,他们有法律意识,但是法制观念很淡薄。他们不
懂得运用法律武器。仅仅49%的大学生会在权益受到损害的时候拿起法
律武器,31%的大学生倾向于通过关系解决问题,但是竟然有20%的大学
生会使用暴力手段来解决。不得不说,如果这种情况再发展下去,一定
会产生严重的后果。
3. 大部分大学生不关心社会上发生的有关法律方面的新闻,他们缺乏维护
法律的勇气和责任感。只有9%的大学生会经常关注国家立法活动或是法
律报告,86%的大学生只是偶尔关注这方面的新闻,但是仅限于看看。64%
的大学生认为我们国家的普法力度还不够,36%的大学生认为这是国家和
政府的事情,不是学生管得着的事情。
4. 大学生对我们国家的司法制度没有信心,这让他们认为培养自己的法律
意识没有必要。只有27%的大学生认为法律可以帮助他们维护自己的合
法权益,32%的大学生认为法律只是有钱人和有权人的代表,而剩下的
41%的大学生还持观望态度,他们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法律制度会逐渐
完善。
5. 部分大学生对法律基础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是掌握的不全不牢,理解
也仅限于老师上课讲的浅薄的那一方面。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法律的发展
了解的清楚的人几乎是0%,绝大多数的大学生根本不了解。甚至连国家
的根本大法——《宪法》是哪一年颁布的都只有一半的大学生了解。更
别说刑法、刑事诉讼、民事诉讼、知识产权法等方面的法律知识。并且
大学生们不太会主动去了解法律方面的知识,45%的大学生是从报纸电视
等媒介上了解的,36%的大学生是从学校的课本上了解的。
6. 当代大学生更加注重实现自我价值,主动法律意识明显缺乏。由于当前
的大学生群体的主要成分是独生子女,受现代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较重,他们更加注重实现自我价值,但他们往往不能正确认识自我,喜欢以批
评的眼光对待周围的人和事,为表现个性,甚至把学校规章制度视为束
缚其思想和行动的多余之举,对法纪教育存在逆反心理,有的甚至作出
违规的情况。由于传统法律意识的思维惯性,也由于教育与宣传舆论的
局限,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处于一种被动的守法状态,认为守法就是遵守
刑法。我们经常看到法制宣传栏中的内容大多数是因违法犯罪所受到的
惩罚,使大学生感觉到的是法律的无情,而并没有感觉到法律是他们生
存的需要,是他们行为的准则,是他们利益的维护者,大学生的内心深
处认为只要我不违法就无需学法。有的甚至把神圣的法律看做形同虚设,即使约束和规范,那也是针对“老百姓”的。5%的大学生从不关注这方
面的问题,其他们认为自己只要守法不违法,法律是离自己很遥远的。 举例:
1. 大学校园里的普遍现象:学生为了图便宜,大多数人都买二手电脑和
手机,他们认为这样既经济又实惠。有的学生可能在交易的过程中就
买了赃物——毕竟二手手机的来源并不如商店里买的手机有迹可循。
其实这已经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处罚法》。由于没有足够的
法律意识,缺乏法律知识,有的学生在无意识的状态下就触犯了法律。
2002年轰动全国的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北京动物园“伤熊事件”以
及后来发生的“马加爵”案件。22岁的浙江大学农业学生物技术学
院农学系应届毕业生周一超,报考浙江嘉兴人事劳动保障局通过笔
试、面试,但健康检查不合格,未被录用,因情绪悲观而报复杀人。
据考证,当代大学生犯罪涉及的罪名往往较单一。从目前统计情况看,
仅涉及盗窃和故意伤害这两种罪名,通过调查了解到涉案大学生男女
比例大致为7:1
(二)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分析:
一. 源自社会
1. 中国法律传统的影响。 封建社会时期长,我国经历了二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各种封建观念思惟和世俗文化早已深深的印在泛博劳动人民的心中。中国传统的集权思想影响了人们的对法律的观念。民主、平等的法律思想没有深入人心。公民的法律意识还不是很强烈。
2. 国家的重视程度。政府对社会的普法力度还远远不够,因此,国家应积极采取措施,加强对社会的普法教育,切实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
3. 社会上普遍存在的违法犯罪现象。报纸上屡见不鲜的官员贪污案件或者丑闻,这会让大学生失去对法治社会的信心。何谈法律意识!
二. 源自学生自身
1. 主动性。根据调查了解到,当代大学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因此他们将
更多的时间放在自己专业科目的学习上,他们普遍认为只要学好专业知识,锻炼好各方面的能力,将来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一席之地,也就可以了,不必浪费在学法律与自己的专业不相关的知识上,而且,多数大学生认为法律学习枯燥乏味,缺乏吸引力。因而,很少大学生会主动学习法律知识,对学校开设的相关课程,也只求考试过关,大多数学生重学分轻实效,这也是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的原因之一。
2. 缺乏远见性。没有学习相关的法律知识,没有法律意识,即使当自己的正当权益受侵犯时,也不懂得如何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而调查表明,很多大学生认为,自己目前并不需要法律,而等到真正需要时,才觉得为时已晚。
3. 缺乏实践性。在调查中,很多大学生反映,法律知识是懂了,但是根本不知道如何应用,而长时间后,知识便逐渐淡忘,每个非法学专业的专业都开设有思政这门课,详细讲述了相关的法律知识,然而,理论知识没有结合实践,而最终流于形式。
三. 环境因素(学校、教师等)
1. 重视程度不够。除了法律专业的以外,其他院系的有关法律的课程,老师都不会严格要求学生,学生可以自由看自己喜欢的专业课书或是课外读物。只要保持课堂安静就可以了,也没有向学生讲明到底法律的重要性有多大,基本死板的按照教学大纲授课,老师重视程度不够,学生自然也不够用心。由此,学生得到的法律知识更加缩水了。
2. 课堂气氛沉闷。法律知识相对于其他学科,比较枯燥,老师一般按大学教学大纲死板授课,极少联系实际,导致课堂气氛不活跃,学生昏昏欲睡,失去上课的兴趣。
3. 应试教育也是一个硬伤。就算是法学专业的学生,也不一定将法律知识吃透。毕竟考试只要60分就能够毕业,学校并不会测试学生的法律意识、法学素养如何。
(三)建议
1. 健全法律运行机制,加强道德规范建设,创造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现代法律意识的法治环境和舆论环境。毕竟大学生思想开放,时代感强,主观上期望法治,关心国家法制建设,但世界观还未完全成熟,易受外界环境影响,因此,创造一个良好的法治环境和舆论环境,对于培养大学生现代法律意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 引导大学生进行法律实践,以增强法律意志,尤其是法律专业的学生。法律意志的锤炼主要通过实践,比如鼓励大学生参加维护自身和有关人的合法权益的活动,当自身和有关人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能合法有效地通过法律救济途经得到妥善解决。
3. 在高校开设一门相关的课程,并且在讲课的时候多引用现实中发生的案例,这有助于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
(四)总结与思考
从大学生法律意识现状及其成因,从中可以看出当前我国大学生具有一定的法律意识,但存在的问题仍然不容乐观,应引起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建设要加快步伐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的问题。
附调查问卷及结果
关于大学生法律意识的调查问卷
调查时间为2011年9月10日至2011年9月15日,在小组同学的共同合作下,对大学生们进行问卷调查,调查方式是无记名填写调查问卷,人工进行调查结果分析,从而得出调查结论。
通过问卷调查,对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有了基本了解,调查情况如下:
1.当你和你家人的权益受到侵害时,你首先想到的是?
A.拿起法律的武器 49%
B.诉诸武力 20%
C.通过关系解决 31%
2.在你所有的经历中,曾经运用过法律途径解决纠纷吗?
A.有 18%
B.没有 82%
3.你是否关注国家的立法活动或是法律报告?
A.经常 9%
B.偶尔 86%
C.从不 5%
4.你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法律事业的发展有多了解?
A.不甚了解 64%
B.大致了解 36%
C.很清楚 0%
5.你明确知道新中国第一部宪法是在什么时候出台的吗?
A.知道 59%
B.不知道 41%
6.你生活中的法律知识是从什么地方来的?
A.电视报纸等媒介上 45%
B.学校的课本上 32%
C.家庭的影响 10%
D.其他 13%
7.你认为现在我们国家的普法力度够不够?
A.很不够 64%
B.经够了 27%
C.对这件事无所谓 9%
8.您觉得法律能维护你和你家人的切身利益吗?
A.能,我对法律有信心 27%
B.不能,法律愈来愈成为有钱人和有权的人的代表 32%
C.现在不能,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法律会逐渐完善 41%
9.你对法律专业感兴趣吗?
A.不感兴趣 73%
B.感兴趣 27%
10.你了解或者参与过法律援助吗?
A.听说过 80%
B.了解 20%
从这些数据中,可以看出大多数的非法律专业的学生对法律并不感兴趣,而现在的中国正处在法律发展时期,急需大量的法律人才但中国有13亿人口,但却只有12万左右的律师,而在美国,虽只有2亿多人,但却有近100万律师,而且,学生对法律的不敢兴趣也反映了其法律知识的不足。
谢谢您的合作。
XXXX年XX月XX日
小组成员:XXXXXXXXX
指导老师:XXXX
该文章仅供参考之用,切勿全文照搬!
㈤ 法律调查报告
法律调查报告(参考范文)
在我院近两年受理的案件中,出现了一个本不该出现的犯罪群体:大学生。这些生活在象牙塔中、备受社会关注的天之骄子们为何走上犯罪的道路,承办人在办理案件过程中应注意什么问题,怎样才能减少大学生犯罪现象?带着这些问号,笔者对我院受理的大学生犯罪案件进行了调查分析。
一、大学生犯罪特点
(一)犯罪类型:大学生犯罪涉及的罪名十分单一,从目前统计情况看,仅涉及盗窃和故意伤害这两种罪名,笔者在调查前主观认为应存在的高智商犯罪没有一例;涉案大学生男女比例为7:1,男大学生主要涉嫌故意伤害罪,女大学生无一例外全部是涉嫌盗窃罪;
(二)涉案金额(后果):涉嫌盗窃罪的大学生们下手的目标都是移动性强的个人物品,如移动电话、信用卡、随身听等,且涉案金额都比较小,多数都在千元左右,仅有一例涉案金额为七千元(审查结果为不起诉);而故意伤害罪的犯罪情节最高是“轻伤偏重”,绝大多数为轻伤;
(三)侵害客体:大学生犯罪侵害的客体多是同学,越熟悉的人越容易成为被侵害对象,如同宿舍同学。不认识的人被侵害权益的仅有两例(故意伤害罪一例、盗窃罪一例);
(四)强制措施:大学生犯罪以取保候审为主要强制措施,且被取保人一般能遵守法律,仅有一例因传唤不到而改变强制措施的;
(五)处理结果:处罚一般都较轻。不起诉案件占15%,其余均判处有期徒刑三年以下刑罚;在审理程序上一般适用简易程序。
(六)人员成分:在涉案大学生中,以民办高校的本专科、高等院校成人教育学院的本专科和公立高等院校的专科为主。在笔者收集的案例中尚未出现公立高等院校本科学生犯罪的情况。
(七)年龄结构:以本科一、二年级和专科一年级的学生为主。本科三、四年级学生犯罪的情况没有出现一例。
(八)户籍特征:以外地来京上学的大学生为主。仅有两例本地学生犯罪案例。
(九)犯罪主观故意:这些大学生主观恶性比较小,没有顽抗情绪,全部都能如实供述自己所犯罪行,且口供十分稳定,从侦查阶段到庭审阶段,均未出现翻供现象。
二、大学生犯罪原因分析
1、大学生法律意识普遍淡漠。
就我国目前的教育体系来看,重心仍然在于学历教育,而非素质教育。虽然几经呼吁这种“重学历、轻素质”的情况有所改观,但还远远没有达到理想状况。在中小学的课本当中没有关于普法教育的内容,就算是在大学,也仅仅是在大学一年级时开一门必修课“法律基础理论”。在这种教育制度下,从学生到家长都只注重分数,而忽略素质教育,守法的概念也就十分淡漠了。
2、社会大环境和学校小环境的影响。
大学生们虽然已经属于法律意义上的成年人,但由于绝大多数属于自幼上学、很少接触社会,其心理状态还没有达到成年人的成熟度,周围的环境对他们影响不容忽视。
从社会大环境来看,学生们从小接触最多的就是电视和书报杂志。一些港台不良影视作品和杂志从视觉和心灵上冲击着学生们的人生观、道德观,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们的一言一行。某些长期浸淫其中的学生在脱离中学的“高压管理”进入较为自由的大学后,思想放松,有可能会走上歧途。虽然绝大多数犯罪的大学生案发后都后悔不已,但已无济于事。
从学校小环境来看,在犯罪大学生所属的学校中,民办大学占了相当大的比重,位居第二的是成人教育学院。不可否认,某些民办大学为吸纳高考落榜学生和低分学生作出了积极的贡献,成人教育学院也为社会上希望继续进修的人员提供了机会,但二者注重经济效益、实行松散管理的办学模式也为当地的社会治安埋下了隐患,更不利于大学生的成长。
3、犯罪大学生心理原因分析
(1)侥幸心理、冲动心理作祟。大学生犯罪当中,蓄谋犯罪的几乎没有,多是冲动型犯罪,即临时起意。犯盗窃罪的大学生多存在贪慕虚荣,贪图享乐思想。在侥幸心理的驱使下,鬼使神差般地将他人物品“顺手牵羊”,仅有一例是出于好奇、刺激的心理去偷窃;犯故意伤害罪的大学生多是头脑发热、一时冲动,待到把人打伤后又追悔不已。
(2)受心理失衡感、失落感的影响。在笔者收集的案例中,犯罪主体全部是大学一、二年级(包括大专)的学生,尤以外地学生居多。外地大学生初来北京求学,远离家乡和亲人,周围环境变动很大,心理处于学生向成人过渡的转型期;再加上自己囊中羞涩,心理易产生失衡或彷徨,孤独感也油然而生。自制能力差或是思想一贯懒散的学生这时如果没有人从旁开导,容易走上歧途。
4、诱使大学生犯罪的“导火索”分析
诱使大学生犯罪的直接原因,也就是诱使犯罪的导火索是被害人自身防范意识不强,给思想不良大学生以可乘之机。在盗窃案例中,被盗物品多是由被害人随手放置在暴露于公共视线之内的地方,引发了思想不良的大学生顺手牵羊;故意伤害案例中,被害人对有暴力倾向(或醉酒)的大学生缺乏防范意识,不懂得适时避让,以退为进,结果造成自身不必要的伤害。
三、承办人在办理大学生案件中应注意的问题:
1、承办人在办理大学生犯罪案件中,应以挽救为主,以攻心为上,针对个案制定案件审查方案,对不同性质的大学生犯罪要采取不同策略。对一贯表现良好仅是一时糊涂的大学生,要给予其适当安慰,鼓励其继续学业(或是继续学习);对于确属主观恶性较大、劣迹斑斑的个别“害群之马”,承办人员也应注意将其与一般刑事犯罪分子区分,仔细审查后作出适当的结论。
2、承办人员应及时与学校、家庭沟通,深挖犯罪大学生的思想根源,不能草草结案了之。大学时代是一个学生心理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转折期,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如果我们在办案中忽略了对犯罪大学生身边环境的了解,就不可能做好大学生犯罪预防工作。承办人员应以检察建议的形式督促学校(以民办学校为主)健全规章制度,树立良好的校风,尤其做好新生入校后的入学引导工作,加强大学生日常法律基础教育,加大对大学生的管理力度,使学校在教育产业化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完成经济效益和社会效果相统一。
3、承办人特别应注意办案后的回访工作。犯罪的大学生主观恶性不大,多是轻型犯罪,一般在一年左右的时间就会刑满回归社会,还有不少被判处缓刑的大学生回归社会时间更短。在很短的时间里,这些大学生经历了自己人生最惨痛的一次教训,凭自身的努力很难做到“哪里摔倒哪里站起来”,更多的是需要周围的亲人朋友的帮助。然而一些学生家长“恨铁不成钢”,又是断绝家庭关系,又是对刑满归来的孩子冷嘲热讽,进一步打击了犯罪大学生的生活信心,很有可能会促使这些大学生破罐破摔,再次滑向犯罪的深渊。承办人员应该关注自己经办的大学生犯罪案件,通过写信、通电话等方法了解其近况,鼓励其改过自新,及时帮助犯罪大学生打消消极的念头,重新扬起生活的风帆。
4、承办人员应针对大学生犯罪个案或同类案件及时调研,找出相似之处,及时与案发大学联系,以讲座、宣传材料等各种形式强化大学生的防范意识和法律意识,要求大学生们平时注意保管好钱财,遇事要冷静沉着,不能意气行事等等,均能起到很好的犯罪预防作用。
㈥ 关于青少年知法、守法、法律贯彻的调查报告。
学法 懂法 用法就在身边
-----有关法在身边的调查报告
调查小组人员:湖州市吴兴高级中学
指导老师:
一,课题的提出: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发展和社会主义法制制度的逐步建立及完善,社会对个人的要求越来越高,法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依法办事,已成为人们的共同信念。一个国家的法律体制完善与否也日益成为衡量这个国家现代化程度高低的标志。我国法律法规也日趋完善,只要留意不难发现我们身边无处不存在法律的气息。《未成年人保护法》、《教育法》、《教师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现代社会是一个法制社会,作为一名青少年要学习法律知识,学法才能知法,知法才能守法,知法才能用法,知法才能护法,只有全体人民的法制意识加强了,才能实行依法治国,我们的国家才能不断强大。
本次调查主要由此出发,关注了解国家的法律法规,争做一个义务法制宣传员,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体验,感悟法制社会遵纪守法的重要性,争做一个守法的好公民,推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为和谐社会创造良好氛围。
这给社会进步带来很大的影响.因此我们小组决定以开展一次"法在身边"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接触社会,了解什么是法等.通过发放问卷调查为社会提倡"法制"提供依据.我们知道,研究性学习是一种解决具体问题的学习方法,它能够培养我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生活中的各种问题遍布身边。所以在研究性学习开始只初,就决定要以解决实际问题为题。本案例问题的提出,对于我们高中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社会理论基础,从身边的实际问题出发,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一个很好的例子。
在广大中小学生中开展“法制”教育,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学校责无旁贷,更需要全社会的合力。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营造一个惩恶扬善、知理守法、明辨是非的良好氛围,才能推进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进入一个新境界,才能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薪火相继,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会有希望。
二,研究方法的确定:
为了了解"法制"对周围人们生活的影响以及人们对"法制"的认识,同时到农村,社区,亲朋好友家,我们在探讨的开始使用了走访,观察法,通过与社区居民,学习伙伴,家长的交谈,基本掌握大概情况。
为了进一步对"法在身边"的了解,我们在报社叔叔阿姨的指导下,通过新闻和社会人物的表现对"法制社会"有了更深的理解,并请其对我们中学生对学习"法制"提出了可行性建议方案.
调查方法:调查法,访问法等.
三,调查与研究:
(一)调查过程:
为了全面了解"法律"影响你,我,他的情况.我们分三步调查,分别是发放调查卷,从新闻社了解,与社会人士交谈.
1,发放调查卷和结果:
(1),发放调查卷:我们研究小组成员兵分两路,顺着人群最多的市中心和我们周围的社区发放我们的调查卷,并统计了结果.
问卷:
姓名: 职业: 年龄: 单位:
1.你知道一些国家的法律吗?
A.很清楚B.知道一些C.不知道
2.你能说出多少法律法规?
A.10以上B.10以下C.5以下
3.你经常关注法律法规吗?
A.经常B.偶尔C.从不
4.你们学校或单位举办有关法律的讲座吗?
A.经常B.偶尔C.从不
5.你愿意成为一名宣传法律法规的志愿者吗?
A.愿意B.没想过C.不愿意
答卷:
1.A.87.78% B.4.82% C. 7.40%
2.A.81.15% B.5.82% C.13.03%
3.A. 46.32% B. 42.78% C. 10.90%
4.A.70.84% B. 20.16% C. 8.99%
5.A.93.70% B.3.2% C.3.1%
(2),结果:可见大多数人都能认同了解"法制社会"的实践.青少年学习法律知识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四化建设的生力军。青少年学法、知法、守法的状况如何对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关系极大,青少年要通过学习法律知识,接受法制教育逐步把自己培养成四有新人。
青少年学习法律知识是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广大青少年都想成为有用之才,而要成才首先必须健康的成长。由于青少年年龄小,阅历浅,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易受不良风气的影响,青少年容易冲动,特别是当自尊心受到伤害或自己的利益与他人利益发生冲突时,容易失去理智,导致违法犯罪。因此,为了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预防和减少犯罪,就需要对青少年进行正面的法制教育,正确引导、让他们能懂法、守法、自觉约束自己的言行,养成守法习惯,培养守法意识,提高守法能力。
2,懂法,守法,用法的重要性:
根据管家有关数据表明:我国青少年犯罪率呈大幅度增长趋势,可见增强法律意识、提高法制观念对我们来说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青少年违法犯罪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法律意识淡薄、受社会不良习气的影响。比如在社会不讲社会公德,惹事生非、打架斗殴、偷窃敲诈。在学校不遵守中学生守则、违反校纪校规。这些青少年学生虽然也知道自己所作所为是违法违纪的,但他们无法真心地体会到事态的严重性。因此校园中违纪的现象屡见不鲜。有的同学认为违纪与违法是两码事,违反校规校纪大不了被老师批评,没什么大不了的,殊不知习惯成自然,违纪就会逐步成违法,以后到社会就有可能作为法的事。有的同学认为如今是追求个性化的社会,如果被学校这个规那个矩束缚,不利于自己发展,作了违纪的事才能体现自己的潇洒,但是,设想一下,如果学校没有了校规校纪,那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如何保障?一个从小没有遵纪守法的意识与习惯的人,长大了很难说他能成为一个守法的公民。
有人说“掌握电子计算机应用技术是跨入21世纪的名片,而具备法律知识和法制观念才是跨入21世纪的通行证”。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共同意志的体现,是促进生产力发展,实现人民民主专政的工具,它的根本任务是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现。公民的生活离不开法律,学法才能明确哪些是可以做或必须做的,哪些是不该做或禁止做的,用法律来规范自己的行为,维护自身和他人的合法权益。
3,新闻社报了解:
(1),"法在身边"在湖州的实践:
浙江湖州法院首次以故意杀人罪判“见死不救者”
一个小偷遭失主等三人殴打,挣脱后又被追逐,跳入河中逃走时溺亡。面对在水中挣扎的小偷,失主等三人“见死不救”。失主等人应该负法律责任吗?是否触犯刑法?日前,浙江湖州市南浔区法院做出一审判决,三名被告人以故意杀人罪分别获刑。宣判后,三人没有提出上诉。
这样的判决结果在当地引发争议,有的人认为这体现了对“生命价值”的尊重,有的人认为对被告人的处罚过重,而不少法学专业人士认为,判决未必完全合于法理,再一次凸显我国法律对“先行行为”以及由此类责任行为引出的“不作为犯罪”界定上的模糊。
该案件的经过相对简单。今年5月25日中午,在湖州市南浔区安达码头附近,17岁的周某在盗窃自行车时被失主颜某等三人抓住,并遭到三人殴打。周某挣脱后,逃上停靠在码头的大货船。颜某等三人也跳上船对周某继续围追。周某眼看无处可逃,就跳入河中,并向河对岸游去。游出数米后,周某往回游,最终因体力不支沉没死亡。周某在水中划水挣扎的整个过程中,颜某等人“袖手旁观”,没有采取抢救措施,直到确认周某沉入河中。颜某等三人后来被民警抓获。
南浔区法院一审判决,颜某等三人行为构成故意杀人罪,分别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零九个月、三年零三个月和三年缓刑四年。
判决引起的社会反响较大。颜某开始是失主,是盗窃的受害人,最后变成故意杀人犯罪的加害人,许多人觉得不能理解。
发表时间:2007-11-27 21:14:5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作者:顾 春
(2),其他的评论:
-- 网友“浙中小民”说:法律应该惩处坏人恶行,应该保护好人,约束人们不干坏事。按照判决,失主都不能追小偷了,这不就倡导了另一种风气吗?
--也有网友提出小偷跳河是否有必要的问题。有网友说:殴打小偷固然不对,但小偷“跳”入河中是自主行为,小偷的“跳”与失主的“打”并无法律上的因果关系,即失主“打”并不必然带来小偷“跳”,小偷还可以有其他选择,比如请求失主原谅或跟失主一起找公安部门解决,因此小偷的“死”与失主的“打”并无因果关系。
--还有网友质疑:下水救人有难度,搞不好要把自己的命搭上,让失主下水救人,要求是不是高了?
--同情周某的网友也不少:难道犯了一点小小的错误,就一定要付出性命的代价?
--有媒体评论说,追打小偷的“道理”在坏人落水挣扎时就失效了,眼睁睁看着别人绝望地死去,是残忍的、不人道的。一个人生命的价值,不能因其做了坏事而有所贬损。
本案焦点在于“不作为犯罪”的认定——有法律义务而未救助,则构成不作为犯罪。法律义务有三类:一是法律规定义务,如夫妻之间;二是职务义务,如医患之间;三是先行义务,即“先行行为”对行为后果具有法律责任和义务。本案中追打小偷导致其落水,是否产生了救助的法律义务?在采访中,各方说法不一。法官认为,和一般旁观者的不作为不同,追打小偷是“先行行为”,因而产生法律义务。专家认为,正是由于“先行行为”法律依据的不明晰,此类案件难免有争议。
(3),争论推动实践:
法官:追打是跳河的先行行为
案件承办人、浙江湖州南浔区人民法院法官 潘勤勤
抓小偷是正义行为,但实施殴打是非法的,从而导致了被害人慌不择路地逃跑,无路可逃时就跳下了河,三名被告人目睹被害人因体力不支等原因沉下了河而不救助,最后发生了被害人溺水身亡的结果。可见,正是因为三被告人殴打、追赶的“先行行为”迫使被害人跳河,法律上的救助义务就此产生。先行行为人致使行为对象处于生命危险境地,具有救助义务,在明知应该实施救助,也有救助条件,仍不予实施任何救助行为,使行为对象发生死亡的结果,先行行为人对此具有刑法上的因果关系,构成故意杀人罪。这里的故意,是对危害结果的放任,属于间接故意。
专家:应该深入研究相关法理
浙江大学法学院教授 阮方民
“先行行为”在理论上是个笼统的概念,何为“造成结果的先行行为”,在何种场合、何种情形下才是先行行为,从而产生义务、必须采取救助,法律没有明确说法。由先行行为——产生义务——不作为导致犯罪的案件认定非常少。在法律教材上,先行行为产生义务的例子是大人带孩子去深山玩,孩子丢了,大人自己走了,这就构成犯罪。因为,孩子是无独立行为能力者,大人是监护人,所以他有了先行义务。至于本案,小偷是成年人,自己选择跳水行为,那追打者是否对此形成必然救护义务,就不一定了。小偷如果选择了拿刀自杀这种更极端的做法呢?法律因果关系成立吗?救助义务构成吗?法律界定并不明晰。而且,小偷跳进河里,他本人应该对自己是否会游泳有掂量,是他本身选择了置自己于非常境地,跳下河并不是当时他唯一能选择的途径。
所以,引发司法界、理论界对“不作为犯罪”的构成要件深入研究,推动相关法律制定,才是讨论本案的意义所在。
(4),总结:
根据案例我们知道现代社会是一个法制社会,作为一名青少年要学习法律知识,学法才能知法,知法才能守法,知法才能用法,知法才能护法,只有全体人民的法制意识加强了,才能实行依法治国,我们的国家才能不断强大。那么前提就是要懂法,提倡法律和法规.
四,总结: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时刻不忘,法在身边".锦州电视台的《法在身边》、辽宁电视台的《法制时空》、中央电视台的《今日说法》等栏目以其喜闻乐见的形式、大量翔实的案例而深受广大观众尤其是中学生的喜爱。它告诉我们,青少年更要学法、知法、守法、护法,在法制的阳光下健康成长。
五,研究体会:
通过这次调查活动,同学们都说收获很大.首先使同学们进一步通过自身活动认识到探究性学习是一种过程学习.除了使同学们对课堂内的学科知识灵活利用外,还获得一定关于"法制社会"的知识,同时也使我们以亲身的经历认识到"法制社会"的重要性,引导同学们关注自己的社会法律意识到关系国家,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其次通过这次活动增加了同学们各方面的能力:锻炼同学们沟通与合作精神,增进了小组内成员之间的友谊,培养了学习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
“法在身边”让我清晰地认识了应有的法律和法规,我作为一名中学生,一个国家的青年,郑重承诺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知荣明耻,努力向上,坚持信仰和追求,我也想向所有同龄人呼吁遵纪守法,学法护法是一种被人们公认的美德。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校有校纪,遵纪是守法的基础,青少年时代是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黄金时代,我们青少年学生要认真学习《中学生守则》、遵守校纪校规,遵纪守法,严以律己,从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自强、自尊、自重、自爱,争当一个文明的新时代青少年。!
㈦ 大学生法律素质调查报告
其实我是比较建议你实际地去做一做调研,实地的了解一下当前大学生法律素质到底情况如何。如果因为客观原因无法做到的话,给你一个参考吧:
众所周知,法律是我们维护正当权益的武器,只有充分运用法律,才能很好地保护我们的合法权益,而拥有法律意识和法律知识是运用法律的前提。大学生作为具有专业知识的21世纪高级人才,其法律意识是否健全呢?于是我对鲁东大学的同学(主要是大一的同学)进行了调查。
一、 研究方法,问卷调查
调查时间为2009年12月10日,在我的同班同学的帮助下,对鲁东大学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方式是无记名填写调查问卷,人工进行调查结果分析,从而得出调查结论。
二、 调查结果
通过问卷调查,对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有了基本了解,调查情况如下:
⑴、你生长在( )
A、农村 74% B、城市 26%
⑵、在你所有的经历中,曾经运用过法律途径解决纠纷吗?( )
A、有 18% B、没有 82%
从以上的数据可以看出,大多数的大学生并不拥有良好的法律意识,当其政党权益受到侵犯时,都没有通过法律途径解决问题,而是存在“算了”、“算自己倒霉”等等之类的想法。而在生长在农村的大学生中这一现象较为明显。
⑶、你能区分违法和犯罪吗?( )
A、能 24% B、不一定能 14% C、大部分能 62%
⑷、你认为你目前法律学习中的主要问题是( )?
A、懂得法律知识但不会实际运用 32%
B、缺乏法律知识 40%
C、能运用所学法律知识并解决现实问题 28%
⑸、你是否关注国家的立法活动或是法律报告?( )
A、经常 12% B、偶尔 74% C、从不 14%
从以上的数据可以看出,只有12%,即6个人(调查对象为50人)会经常关注国家立法活动或是法律报告,还有14%,即7个人表示自己从不去关注,这表明了大学生对法律的重视程度是非常不够的,其认为自己只要守法不违法,法律是离自己很遥远的。
⑹、你知道《劳动法》里规定的试用期最长时限是( )?
A、三个月 22% B、六个月 48% C、一年 30%
根据我国《劳动法》的规定,试用期最长期限不得超过六个月,而在调查中发现,有52%的大学生不知道,这一问题与大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问题相关,可见大学生对与自己息息相关的法律知识了解并不多。
⑺、你认为法律在生活中的作用是( )?
A、 很重要,是维护权益的有效手段 32%
B、 比较重要,有时试图用法律解决问题 42%
C、 一般重要,不到万不得已不会运用法律 26%
D、 不重要 0% ⑻、超市的工作人员要求搜身,你会怎么样做?( )
A、 拒绝 84%
B、 如果对方态度强硬就接受 10%
C、 完全接受 0%
⑼、假如你的亲人欠某基金会的钱无力偿还,基金会连同政局把你的亲人抓去关起来,放话拿钱才放人,你会怎么做?( )
A、 忍气吞声,凑钱领回亲人 8%
B、 到民政局理论,要求放人 16%
C、 通过法律手段维护亲人的人身自由权 76%
⑽、当你参加勤工俭学或是工作时,你会有意向与用人单位签定合同吗?( )
A、有 72% B、没有28%
从⑻、⑼、⑽的数据可以发现,依然有少部分大学生不会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三、 原因分析
(一)、学生方面的因素。(1)缺乏主动性。根据调查了解到,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式,大学生将更多的时间放在自己专业科目的学习上,他们普遍认为只要学好专业知识,锻炼好各方面的能力,将来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一席之地,也就可以了,不必浪费在学法律与自己的专业不相关的知识上,而且,多数大学生认为法律枯燥乏味,缺乏吸引力,因而,很少大学生会主动学习法律知识,对学校开设的相关课程,也只求考试过关,大多数学生重学分轻实效,也是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的原因之一。(2)缺乏远见性。没有学习相关的法律知识,没有法律意识,即使当自己的正当权益受侵犯时,也不懂得如何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而调查表明,很多大学生认为,自己目前并不需要法律,而等到真正需要时,才觉得为时已晚。(3)缺乏实践性。在调查中,很多大学生反映,法律知识是懂了,但是根本不知道如何应用,而长时间后,知识便逐渐淡忘,每个非法学专业的专业都开设有《法律基础》这门课,详细讲述了相关的法律知识,然而,理论知识没有结合实践,而最终流于形式。
(二)、教师、学校方面的因素。(1)重视程度不够。除了法律专业的以外,其他院系的有关法律的课程,老师都不会严格要求学生,学生可以自由看自己喜欢的专业课书或是课外读物。只要保持课堂安静就可以了,也没有向学生讲明到底法律的重要性有多大,基本死板的按照教学大纲授课,老师重视程度不够,学生自然也不够用心。由此,学生得到的法律知识更加缩水了。(2)课堂气氛沉闷。法律知识相对于其他学科,比较枯燥,老师一般按大学教学大纲死板授课,极少联系实际,导致课堂气氛不活跃,学生昏昏欲睡,失去上课的兴趣。
对于大学生而言,学习法律知识有重要的意义,对于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形成正确的信仰起到关键的作用。所谓学以致用,只有将学到的东西用实践检验其是否正确,只要给学生提供实践的平台,让他们展示自己的才华才能增加对法律的认识,提高法律意识。
四、调查总结
一, 在校大学生先后从初中、高中和大学课堂学习掌握 一定的法律知识,但相对有限。
第二, 法制节目,报纸杂志等传媒是当代大学生拓宽法律知识的重要途径,而且相当有效。
第三, 绝大部分大学生认同提高自身法律意识的好处,并明白当法权益受到侵害会先考虑用法律知识维护自身权益。
第四, 总体而言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相对薄弱,但他(她)们大部分有高自身法律知识的意向。
第五, 在问及“与你切身利益最密切的法律”中75%男生认为是《宪法》;83%的女生认为是《治安管理处罚法》,受访总体也倾向后者。这一现象反映与自身利益最密切的法律受关注度最高,这应成为普法教育的着力点和突破口。
㈧ 关于法律方面的一篇社会调查报告 3000字左右
关于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社会调查报告 本次调查是受学院两课教师委托通过实验室全体人员齐心协力,艰苦奋斗,历时三周才圆满完成,本次调查采用多阶随机抽样,抽取的样本单位专业结构齐全,融经济、管理、人文艺术、外语等专业学生,因此避免了调查对象过于集中的弊端。发出问卷共300份,收回问卷270份,其中有效问卷266份,问卷如附录所示:1、2、3、4、10、16、17为非固定答案的题目,5、6、7、9、11、12、13、14、15为考察题(考察同学对法律知识的了解程度)九道考察题的总分设为100分,其中最高分是100分,最低分是11.1分。 以下是非固定答案题的统计结果: 1、你认为法律在现实生活中的用处? a、非常有用45.11% b、一般35.71% c、基本没用6.02% d、法律不如权力有用11.65% 2、你生活中的法律知识是从什么地方来的? a、电视上48.12% b、报纸上16.54% c、学校的课本上35.34% d、家庭的影响4.51% e、其他 13.91% 3、你认为你在生活中平均每学期遇到法律问题的频率为: a、20次以上 5.26% b、20次?10次 6.39% c、10次?5次 21.8% d、5次以下 50.75% e、0次 16.17% 4、当你的权益受到侵害时,你首先想到的是? a、拿起法律的武器来保护自己 50% b、用武力解决 6.02% c、通过关系解决. 15.79% d、感觉很委屈但是认为也是没办法的事 16.17% e、根本没有在意过9.40% 8、当今虽然是法制社会,也存在着家庭暴力、婚姻财产纠纷等很多问题,你认为:a、清官难断家务事 74.05% b、清官易断家务事 25.95% (1)、如果你选择了a,那么你认为是什么原因? a、法律法规不健全 30.70% b、群众的法制意识不强 29.57% c、法官的职业素质不够高 4.01% d、法律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35.21% (2)、如果你选择了b,那么你认为是什么原因? a、法律法规健全 52.6% b、多年的普法工作取得了较大的成效 9.40% c、法官能够正确地把握“一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 15.41% d、一切问题在法律面前都能够得到解决 3.38% 10、假如你在公交车上遇到骚扰时,你会如何去做? a、出声制止,维护自己的权益 49.25% b、用适当的方法让他得到惩罚 28.95% c、瞪他一眼,然后换个地方或下车 20.31% d、默默的离开,不敢出声。3.38% 16、你希望多了解一些法律知识吗? a、希望 92.11% b、不希望 7.89% 17、你希望法律基础课要如何上? a、尽可能介绍能解决社会生活的法律法规 33.08% b、从案例中说明相关法律理论,类似于《今日说法》61.65% c、按照教材的内容和顺序进行教学 5.26% d、最好取消这门课,与日常学习生活无关4.14% e、我觉得这样比较好: 其中固定答案的答对率为: 5、对于学校不允许到达法定年龄的同学结婚的做法,你的观点是?27.443% 6、某学生因为考试舞弊而被开除,你认为这种做法是否合法?51.879% 7、因为没有过四级而不发放学位证,你认为这种做法是否合法?67.293% 9、某某商场公示:某某手机实行三包,七天包退,假一罚十,一女士买了一部,回家后发现手机的电板有问题,于是拿手机去检验,该公司说手机不是本公 司的产品,这部手机是假的。如你是该女士你该向谁要求赔偿? 56.015% 11、某地有两名同姓考生,其中甲考取而乙落榜,乙方家长为了自己儿子能上大 学,和某高校商量,将甲的档案改成乙的档案并仍以乙的名义投给录取学校。 你认为他们违反了哪一些法律?16.54% 12、甲某和其12岁儿子共同抢劫,其子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39.473% 13、父母离婚,19岁的儿子考上大学,是否有权向父亲要生活费?62.78% 14、王某有三个儿子,王某在病死之前当某个儿子的面做了口头遗嘱,这种遗嘱是否有效?50% 15、我国选举采取什么样的投票形式?90%多 可见他们还是很关心身边的人和事的,一些法律常识大部分同学还是知道的,对于5、6、7题,由于问卷设计的不够合理,可能误导了同学们的思想,让数据不够真实, 此次调查的结果说明,同学们的法律意识比较弱,知识也比较缺乏,从数据上看,同学们都没有太在意生活中的法律问题,也许他们觉得,在生活中遇到麻烦是必然的,并不是法律问题,也有可能受家庭、社会等各种因素影响,让他们认为权利比法律有用,在次问题中虽然有50%的同学回答是“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次数据有很大的误差,因为答案本身的误导性非常强,很多同学自然而然就选择了此答案,它并没有代表性。 决大多数 同学认为学校的有关规定是不合理也不合法的,有这种反映也是意料中的事,据分析有以下几种可能性:①为了自己的权益②法律意识③答案本身的误导,从我们学校来看,同学们的法律意识并不是很强,但是关乎到自己利益和前途,关乎到自己今后的发展,大家自然而然就会认为那是不合理也合法的,人都是自私的动物,谁不会为自己谋利益,谁不希望今后的路能够更加顺利,这也是人之常情。 此次问卷调查采取的是抽样调查法,是分专业的调查,但在此过程中却忽略了性别的界限,性别的不同致使他们的爱好也不同,所关心的也不一样,男孩子可能要广阔一些,看法要强烈一些,女孩子要缓和得多,因此,定量的数据就不够精确。 我们的问卷中有一个问题是这样的,当你在车上遇到骚扰时,你会如何去做,同学们的答案很多,有很大一部分人认为自己会默默离开,不与理会,一个大学生是如此,那么我们国家各族人民呢?中国是一个法治国家,提倡依法治国,可是杀人放火、抢劫、拐卖妇女儿童等等犯罪行为比比皆是,甚至乎知法犯法,遇到这种情况时又有多少人会站出来说一句或者出来阻止呢?这也说明在同学们心中在人民心中法律的意识还非常的弱。 以上统计结果是令人很满意的,因为有92.11%的同学希望多了解一些法律知识,而且有45.11%的同学认为法律在现实生活中非常有用(即使仍有11.65%的同学认为法律不如权利有用)。从第二题的统计结果上看电视是同学们了解法律知识最重要的工具和渠道,其次是书本,从最后一道题上可以看出案例教学是最能让同学们接受的一种教学方式,也有不少同学非常关心他们将要学习的“法律基础”的实用性。 本次问卷调查的最高分100分,最低分11.1分,平均分48.79分。说明还是有很多同学关心身边的人和事,同时也反映出同学们对法律知识的缺乏,总的来说,04级的同学们学习《法律基础》的热情还是很高的,我们在次建议学院采取大多数同学都乐于接受而又有效的教学方式,让同学们增长见识,认识生活,关心身边的人和事。 http://www.pubest.cn/html/1/2007/0618/19.html
㈨ 怎样写有关法律的调查报告
关于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社会调查报告
本次调查是受学院两课教师委托通过实验室全体人员齐心协力,艰苦奋斗,历时三周才圆满完成,本次调查采用多阶随机抽样,抽取的样本单位专业结构齐全,融经济、管理、人文艺术、外语等专业学生,因此避免了调查对象过于集中的弊端。发出问卷共300份,收回问卷270份,其中有效问卷266份,问卷如附录所示:1、2、3、4、8、10、16、17为非固定答案的题目,5、6、7、9、11、12、13、14、15为考察题(考察同学对法律知识的了解程度)九道考察题的总分设为100分,其中最高分是100分,最低分是11.1分。 以下是非固定答案题的统计结果:
1、你认为法律在现实生活中的用处? a、非常有用45.11% b、一般35.71% c、基本没用6.02% d、法律不如权力有用11.65%
2、你生活中的法律知识是从什么地方来的? a、电视上48.12% b、报纸上16.54% c、学校的课本上35.34% d、家庭的影响4.51% e、其他 13.91%
3、你认为你在生活中平均每学期遇到法律问题的频率为: a、20次以上 5.26% b、20次?10次 6.39% c、10次?5次 21.8% d、5次以下 50.75% e、0次 16.17%
4、当你的权益受到侵害时,你首先想到的是? a、拿起法律的武器来保护自己 50% b、用武力解决 6.02% c、通过关系解决. 15.79% d、感觉很委屈但是认为也是没办法的事 16.17% e、根本没有在意过9.40%
8、当今虽然是法制社会,也存在着家庭暴力、婚姻财产纠纷等很多问题,你认为:a、清官难断家务事 74.05% b、清官易断家务事 25.95% (1)、如果你选择了a,那么你认为是什么原因? a、法律法规不健全 30.70% b、群众的法制意识不强 29.57% c、法官的职业素质不够高 4.01% d、法律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35.21% (2)、如果你选择了b,那么你认为是什么原因? a、法律法规健全 52.6% b、多年的普法工作取得了较大的成效 9.40% c、法官能够正确地把握“一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 15.41% d、一切问题在法律面前都能够得到解决 3.38%
10、假如你在公交车上遇到骚扰时,你会如何去做? a、出声制止,维护自己的权益 49.25% b、用适当的方法让他得到惩罚 28.95% c、瞪他一眼,然后换个地方或下车 20.31% d、默默的离开,不敢出声。3.38%
16、你希望多了解一些法律知识吗? a、希望 92.11% b、不希望 7.89%
17、你希望法律基础课要如何上? a、尽可能介绍能解决社会生活的法律法规 33.08% b、从案例中说明相关法律理论,类似于《今日说法》61.65% c、按照教材的内容和顺序进行教学 5.26% d、最好取消这门课,与日常学习生活无关4.14% e、我觉得这样比较好:
其中固定答案的答对率为:
5、对于学校不允许到达法定年龄的同学结婚的做法,你的观点是?27.443%
6、某学生因为考试舞弊而被开除,你认为这种做法是否合法?51.879%
7、因为没有过四级而不发放学位证,你认为这种做法是否合法?67.293%
9、某某商场公示:某某手机实行三包,七天包退,假一罚十,一女士买了一部,回家后发现手机的电板有问题,于是拿手机去检验,该公司说手机不是本公 司的产品,这部手机是假的。如你是该女士你该向谁要求赔偿? 56.015%
11、某地有两名同姓考生,其中甲考取而乙落榜,乙方家长为了自己儿子能上大 学,和某高校商量,将甲的档案改成乙的档案并仍以乙的名义投给录取学校。 你认为他们违反了哪一些法律?16.54%
12、甲某和其12岁儿子共同抢劫,其子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39.473%
13、父母离婚,19岁的儿子考上大学,是否有权向父亲要生活费?62.78%
14、王某有三个儿子,王某在病死之前当某个儿子的面做了口头遗嘱,这种遗嘱是否有效?50%
15、我国选举采取什么样的投票形式?90%多
㈩ 法律调查报告怎么写
一、调研素材的选取;
二、调研报告的框架结构;
三、调研报告中回的“述”、“论答”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