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综合法律知识笔记
㈠ 法律法规基本知识
法律法规基本知识内容包括:
法律基本知识
法律法规知识
医院法律法规知识
农药法律法规知识
法律基础知识http://www.ccqnn.com/falvxun.html
㈡ 安全法制教育学习笔记
青少年儿童是国家未来的希望,加强青少年儿童的法制教育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正常开展的重要保证,是学校重中之重的大事,是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因此,法制教育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常抓不懈的一项常规教育。依据有关法制教育工作精神,我校积极把此项工作列入到学校工作日程当中,经常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不断提高学生的法制意识、自我保护意识,杜绝青少年犯罪隐患。现将我校本学期法制教育活动小结如下
一、指导思想及工作依据。
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三个代表”为指针,以对国家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重视学校的法制教育工作,认真落实“预防为主”的方针,以局有关安全工作精神为指导,深入开展法制教育工作。
二、组织学习,加强教育者法制教育意识,提高法制教育工作的基本素质。
1、组织学习教育部编写的《中小学安全教育指导丛书》;讲解有关青少年犯罪的事例,分析其犯罪特点,以便更好地开展对学生的法制教育。
2、召开法制教育研讨会,进行开展法制教育心得交流,以求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抓出法制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三、建章立制,使学校的法制教育工作有据可循,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的开展。
1、治安管理制度。规范学校治安管理,加强常规管理,维护学校教育教学秩序。
2、法制教育相关制度。规范校班会安全教育制度,做好青少年犯罪的防范措施。
3、利用年级组会、班会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开展相关主题活动。
4、思想品德课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
5、通过大量青少年犯罪事例对学生进行了教育
6、通过大量图片对学生进行教育。
7、设立“校园法制知识”专栏;定期更换新的内容;立求加大安全法制宣传力度。
8、结合有教育意义的事例及法制教育内容开展活动。
总之,对青少年进行法制教育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一项常抓不懈的教育内容,我们要把法制教育工作做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头等大事来抓,保证学生健康茁壮的成长。
㈢ 法律法规常识基本知识有哪些
下面是我整理的十条常用法律法规:
1、《劳动合同法》第三十六条: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一致,可以解除劳动合同。第三十七条:劳动者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劳动者在试用期内提前三日通知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2、《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二十六条:
借贷双方约定的利率未超过年利率24%,出借人请求借款人按照约定的利率支付利息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借贷双方约定的利率超过年利率36%,超过部分的利息约定无效。
借款人请求出借人返还已支付的超过年利率36%部分的利息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3、夫妻双方无论分居多久都不会导致自动离婚,离婚只有两个途径:
一、登记离婚:如果双方都同意离婚,并且对夫妻共同财产的分割及子女抚养问题达成一致意见的,可以由婚姻登记机关发给离婚证。
二、如果双方在离婚、夫妻共同财产分割、子女抚养三个问题中有一个问题不能达成一致意见的,可以诉讼离婚,由法院判决能否离婚。
4、《婚姻法》第十八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夫妻一方的财产:
(1)一方的婚前财产;
(2)一方因身体受到伤害获得的医疗费、残疾人生活补助费等费用;
(3)遗嘱或赠与合同中确定只归夫妻一方的财产;
(4)一方专用的生活用品;
(5)其他应归一方的财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第19条:“婚姻法第十八条规定为夫妻一方所有的财产,不因婚姻关系的延续而转化为夫妻共同财产。但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
5、《合同法》第二百一十四条:
租赁期限不得超过二十年。超过二十年的,超过部分无效。租赁期间届满,当事人可以续订租赁合同,但约定的租赁期限自续订之日起不得超过二十年。第二百一十五条:租赁期限六个月以上的,应当采用书面形式。当事人未采用书面形式的,视为不定期租赁。
第二百三十二条:当事人对租赁期限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依照本法第六十一条的规定仍不能确定的,视为不定期租赁。当事人可以随时解除合同,但出租人解除合同应当在合理期限之前通知承租人。
6、商家赠送物品也是合同中的一部分,也就有义务按照与消费者的约定提供赠送的商品。如果你收到的赠品属于残次品,你完全可以要求商家按更换。
7、《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十八条:
经营者应当保证其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务符合保障人身、财产安全的要求。对可能危及人身、财产安全的商品和服务,应当向消费者作出真实的说明和明确的警示,并说明和标明正确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的方法以及防止危害发生的方法。
宾馆、商场、餐馆、银行、机场、车站、港口、影剧院等经营场所的经营者,应当对消费者尽到安全保障义务。
8、《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二十六条:经营者在经营活动中使用格式条款的,应当以显著方式提请消费者注意商品或者服务的数量和质量、价款或者费用、履行期限和方式、安全注意事项和风险警示、售后服务、民事责任等与消费者有重大利害关系的内容,并按照消费者的要求予以说明。
经营者不得以格式条款、通知、声明、店堂告示等方式,作出排除或者限制消费者权利、减轻或者免除经营者责任、加重消费者责任等对消费者不公平、不合理的规定,不得利用格式条款并借助技术手段强制交易。格式条款、通知、声明、店堂告示等含有前款所列内容的,其内容无效。
9、《继承法》第九条:继承权男女平等。第十条:遗产按照下列顺序继承:
第一顺序:配偶、子女、父母。
第二顺序: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继承开始后,由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第二顺序继承人不继承。没有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的,由第二顺序继承人继承。
本法所说的兄弟姐妹,包括同父母的兄弟姐妹、同父异母或者同母异父的兄弟姐妹、养兄弟姐妹、有抚养关系的继兄弟姐妹。
10、《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二十五条经营者采用网络、电视、电话、邮购等方式销售商品,消费者有权自收到商品之日起七日内退货,且无需说明理由,但下列商品除外:
(一)消费者定作的;
(二)鲜活易腐的;
(三)在线下载或者消费者拆封的音像制品、计算机软件等数字化商品;
(四)交付的报纸、期刊。除前款所列商品外,其他根据商品性质并经消费者在购买时确认不宜退货的商品,不适用无理由退货。消费者退货的商品应当完好。
经营者应当自收到退回商品之日起七日内返还消费者支付的商品价款。退回商品的运费由消费者承担;经营者和消费者另有约定的,按照约定。
(3)2014年综合法律知识笔记扩展阅读:
1、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反映由特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的规范体系。 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国家的统治工具。
2、法律是由享有立法权的立法机关行使国家立法权,依照法定程序制定、修改并颁布,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基本法律和普通法律总称。法律是法典和律法的统称,分别规定公民在社会生活中可进行的事务和不可进行的事务。
参考资料:网络——法律
㈣ 2014年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笔记整理
综合素质的话主要也是要有重点滴准备。
内容上大致占考试内容的48%,简单来说就是说职业理念三观(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教育相关法律法规、教师职业道德(两个规定规范)、教师文化素养、基本能力这五个方面。
1、三观的话,先掌握基本概念,解题的时候主要是看问题的主体,看清主体后,把相关的知识往上套就行。
2、相关法律法规就是要理解记忆了,有7个主要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计划纲要(2010-2020)、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7项法律法规),要了解到每个法律的大致通过和实施时间以及颁布部门什么的,这个选择考的比较多。内容上理解记忆每一项法律的要点内容,在问题种灵活回答就好。这一部分着重记忆的是教师的权利与义务、学生的权利。
3、主要内容是<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同样要知道他们的颁布时间,选择题会有问到,<规定>与<规范>的主要内容要重点记忆,尤其是<规范>中的6条,问题中会直接问某一项行为属于这其中的哪一条内容。
4、文化素养就是一些基本文化常识了,这个大致了解就行,考的不会多,主要是科学、文化、艺术鉴赏三个方面,多见选择。但也有些会有材料题出现,问你一些鉴赏方面的问题。你复习的话,有专门的专业方面的一门考试。
5、基本能力的相关内容考的不多,主要要理解记忆。概念考的很少,因为会有考作文直接考察你的写作能力;在问你问题的时候考察了你的阅读理解、信息处理和逻辑思维能力啦。
我暂时想到的就这么多,有什么问题的话,或者某一方面我解答的不是很全面的话,可以继续问我嘎。我也是刚考到教师证,总体感觉只要复习的差不多,就没什么问题啦。加油哦!!!
追问
非常感谢!很宝贵的经验,总是感觉自己看书抓不住重点!统考用哪一版教材比较呢?
回答
有两种一个是中公版还有一种是高等教育出版社的前者综合素质与教育知识和能力分开的两本后者是两个内容在一本上前者比较全面不过浙江等地用的后者居多就看你所在省份啦
提问者评价
谢谢哦!
㈤ 法律知识点
法律分析:关于诈骗的知识: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二百六十六条 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第一百九十二条 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使用诈骗方法非法集资,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单位犯前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㈥ 谁给我48篇,法律的学习日记,本人奉上300分追加
楼主您好,下面是为您提供的资料。
《税收相关法律》相关知识点汇总(一)
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和行政诉讼法的比较
(一)、关于调解:
1、民事诉讼中:
(1)调解是一项基本原则,在自愿和合法的基础上,只要案件性质适合调解,人民法院均可以进行调解;
(2)对离婚案件,人民法院必须首先进行调解。
2、刑事诉讼中:
(1)对附带民事诉讼部分可以进行调解;
(2)对《刑事诉讼法》第170条前两项规定的自诉案件,可以进行调解;
(3)对公诉案件和刑事诉讼法第170条第三项规定的自诉案件,不适用调解。
3、行政诉讼中: ,
(1)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不适用调解;
(2)人民法院审理行政赔偿诉讼案件,可以适用调解。
(二)、中级人民法院管辖的案件
1、民事诉讼中:
(1)重大涉外案件;
(2)在本辖区有重大影响的案件;
(3)最高人民法院确定由中级人民法院管辖的案件,如专利纠纷案件等。
2、刑事诉讼中:
(1)危害国家安全的案件;
(2)可能判处死刑、无期徒刑的普通刑事案件;
(3)外国人犯罪的刑事案件。
3、行政诉讼中:
(1)确认发明专利权的案件、海关处理的案件;
(2)对国务院各部门或者省级人民政府所作的具体行政行为提起诉讼的案件;
(3)本辖区内重大、,复杂的案件。
(三)地域管辖的确定原则
1、民事诉讼中:
(1)被告所在地法院管辖为一般原则,原告所在地法院管辖为例外规定;
(2)民事诉讼中有大量的特殊地域管辖的规定。
2、刑事诉讼中:
(1)犯罪地法院管辖为主,被告人居住地法院管辖为辅;
(2)最初受理地法院审判为主,主要犯罪地法院审判为辅;
(3)刑事诉讼中也有一些特殊地域管辖的规定。
3、行政诉讼中:
(1)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所在地法院管辖为一般原则;
(2)对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强制措施提起的诉讼,也可以由原告所在地法院管辖;
(3)因不动产提起的诉讼,由不动产所在地法院管辖。
(四)管辖权的转移
1、民事诉讼中:
上级人民法院可以把本院管辖的第一审民事案件交下级人民法院审理。
2、刑事诉讼中:
依法应当由上级人民法院管辖的第一审刑事案件,不能指定下级人民法院管辖。
3、行政诉讼中:
上级人民法院可以把自己管辖的第一审行政干案件移交下级人民法院审判。
(五)审判组织的人数
1、民事诉讼中:
人民法院组成合议庭的成员人数是三人以上的单数即可,没有更具体的人数要求。
2、刑事诉讼中:
人民法院组成合议庭的成员人数除了须是单数外,还要求:
对于第一审案件,基层人民法院、中级人民法院由合议庭审判时应由三人组成,高级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法院由合议庭审判时应由三至七人组成;对于第二审案件,合议庭应由三至五人组成。
3、行政诉讼中:
组成合议庭的成员人数是三人以上的单数即可,没有更具体的人数要求。
(六)回避申请的决定权
1、民事诉讼中:
对书记员、翻译人员、鉴定人、勘验人员等非审判人员的回避,由审判长决定。
2、刑事诉讼中:
对书记员、翻译人员、鉴定人等非审判人员的回避,由法院院长决定。
3、行政诉讼中:
对书记员、翻译人员、鉴定人、勘验人等非审判人员回避,由审判长决定。
(七)公开审理的情形
1、民事诉讼中:
(1)涉及国家秘密、个人隐私的案件或者法律另有规定的案件,应当不公开审理;
(2)当事人申请不公开审理的离婚案件、涉及商业秘密的案件,可以不公开审理。
2、刑事诉讼中:
(1)涉及国家秘密、个人隐私的案件,以及14岁以上不满16岁未成年被告人的案件,应当不公开审理;
(2)当事人提出的确属涉及商业秘密的案件,应当不公开审理;
3)16岁以上不满18岁未成年被告人的案件,可以不公开审理。
3、行政诉讼:
人民法院公开审理行政案件,但涉及国家秘密、个人隐私和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注意涉及商业秘密的案件在不同的诉讼中,是应当不公开还是可以不公开。
(八)申请恢复诉讼期间的时间
1、民事诉讼中:
当事人因不可抗拒的事由或者其他正当理由耽误期限的,在障碍消除后的10日内,可以申请顺延期限。
2、刑事诉讼中:
当事人由于不可抗拒的原因或者有其他正当理由而耽误期限的,在障碍消除后的5日以内,可以申请继续进行应当在期满前完成的诉讼活动。
3、行政诉讼中: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特殊情况耽误法定期限的,在障碍消除后的10日内,可以申请延长期限。
(九)近亲属的范围
1、民事法律中:
近亲属包括: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孙子女、外孙子女。
2、刑事诉讼中:
近亲属包括:夫、妻、父、母、子、女、同胞兄弟姊妹。
3、行政诉讼中:
近亲属包括: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孙子女、外孙子女和其他具有扶养、赡养关系的亲属。
(十)立案以及向被告人送达起诉书副本的期间
1、民事诉讼中:
人民法院应当自收到起诉状或口头起诉后7日内决定是否立案;并应当在立案之日起5日内将起诉状副本发送被告人。
2、刑事诉讼中:
(1)公诉案件:人民法院应当将人民检察院的起诉书副本至迟在开庭10日以前送达被告人;
(2)自诉案件:人民法院应当在收到自诉状或口头告诉第2日起15日、内作出是否立案的决定,但法律及有关文件没有规定向被告人送达起诉书副本的时间。
3、行政诉讼中:
(1)人民法院接到起诉状后,应当在7日内决定立案或者不予受理;
(2)在7日内不能决定是否受理的,应当先予受理;
(3)受诉法院7日内既不立案,又不裁定不予受理的,起诉人可以向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诉或者起诉;上一级法院对符合条件的案件,应当受理。
(十一)是否准许撤诉
1、民事诉讼中:
在宣判前,原告自愿申请撤诉的,人民法院可以准许,也可以裁定不予准许;不准许原告撤诉的,可以在原告拒不到庭时作出缺席判决。
2、刑事诉讼中:
(1)公诉案件:在宣判前,人民检察院要求撤回起诉的,人民法院可以裁定准许,也可以裁定不予准许;
(2)自诉案件:在宣判前,自诉人出于自愿撤诉的,人民法院应当准许。
3、行政诉讼中:
在宣判前,原告申请撤诉的,人民法院可以裁定准许,也可以裁定不予准许;不准许原告撤诉的,可以在原告拒不到庭时作出缺席判决。
(十二)撤诉或按撤诉处理后能否再次起诉
1、民事诉讼中:
(1)当事人撤诉或者人民法院按撤诉处理后,当事人以同一诉讼请求再次起诉的,人民法院应予受理。
(2)原告撤诉或者按撤诉处理的离婚案件,没有新情况、新理由,6个月内又起诉的,不予受理。
2、刑事诉讼中:
(1)公诉案件:人民法院裁定准许人民检察院撤诉的公诉案件,没有新的事实、证据,人民检察院重新起诉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2)除因证据不足而撤诉的以外,自诉人撤诉后,就同一事实又告诉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3、行政诉讼中:
(1)人民法院裁定准许原告撤诉后,原告以同一事实和理由重新起诉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2)原告未按规定的期限预交案件受理费,又不提出缓交、减交、免交申请,或者提出申请未获批准的,按自动撤诉处理。在按撤诉处理后,原告在法定期限内再次起诉,并依法解决诉讼费预交问题的,人民法院应当予以受理。
(十三)第一审程序的审理期限及批准延长
1、民事诉讼中:
(1)适用普通程序审理的案件:应当在立案之日起6个月内审结,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由本院院长批准,可以延长6个月,还需要延长的,报请上级人民法院批准;
(2)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案件:应当在立案之日起3个月内审结。
2、刑事诉讼中:
(1)适用普通程序审理的公诉案件和被告人被羁押的自诉案件:审理期限至迟不得超过1个半月,有法定情形之一的,经高级人民法院批准或者决定,可以再延长1个月;
(2)适用普通程序审理被告人未被羁押的自诉案件:审理期限为6个月,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经本院院长批准,可以延长3个月;
(3)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案件:审理期限为20日。
3、行政诉讼中:
(1)人民法院应当在立案之日起3个月内作出第一审判决。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由高级人民法院批准,高级人民法院审理第一审案件需要延长的,由最高人民法院批准。
(2)基层人民法院申请延长审理期限,应当直接报请高级人民法院批准,同时报中级人民法院备案。
(十四)送达判决书的时间
1、民事诉讼中:
人民法院当庭宣判的,应当在宣判后10日内向当事人送达判决书。
2、刑事诉讼中:
人民法院当庭宣告判决的,应当在5日以内将判决书送达当事人和提起公诉的人民检察院。
(十五)上诉的期限和对上诉的限制
1、民事诉讼中:
(1)对第一审判决不服提起上诉的期限为15日;
(2)对第一审裁定不服提起上诉的期限为10日;
(3)法律规定当事人只能对“不予受理、管辖权异议、驳回起诉”三种特定的裁定提起上诉,对其他民事裁定不准上诉。
2、刑事诉讼中:
(1)对第一审判决不服提起上诉、抗诉的期限为10日;
(2)对第一审裁定不服提起上诉、抗诉的期限为5日;
(3)法律没有限制可以提起上诉、抗诉的刑事裁定的种类。
3、行政诉讼中:
(1)对第一审判决不服提起上诉的期限为15日;
(2)对第一审裁定不服提起上诉的期限为10日。
(十六)二审的审理范围
1、民事诉讼中:
(1)第二审的审理应当围绕当事人上诉请求的有关事实和适用法律进行审查,当事人没有提出请求的,不予审查;
(2)第一审判决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侵害社会公共利益或者他人利益的,第二审的审理范围可以不受上诉请求范围的限制。
2、刑事诉讼中:
第二审人民法院应当就第一审判决、裁定认定的事实和适用法律进行全面审查,不受上诉或者抗诉范围的限制。
3、行政诉讼中:
第二审人民法院应当对原审人民法院的裁判和被诉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合法进行全面审查。
(十七)二审的审理期限及批准延长
1、民事诉讼中:
(1)对判决上诉的案件:人民法院应当在第二审立案之日起3个月内审结,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由本院院长批准。
(2)对裁定上诉的案件:人民法院应当在第二审立案之日起30日内作出终审裁定,没有可以延长的规定。
2、刑事诉讼中:
(1)审理对判决上诉、抗诉和对裁定上诉、抗诉的案件,人民法院都应当在1个月内审结,至迟不得超过1个半月,有法定情形之一的,经高级人民法院批准或者决定,可以再延长1个月。
(2)最高人民法院受理的上诉、抗诉案件,其延期由最高人民法院决定。
3、行政诉讼中:
人民法院审理上诉案件,应当在收到上诉状之日起2个月内作出终审判决;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由高级人民法院批准,高级人民法院审理上诉案件需要延长的,由最高人民法院批准。
(十八)二审维持原判的形式
1、民事诉讼中;
第二审人民法院认为原判决认定事实清楚、适用法律正确的,应当用判决驳回上诉,维持原判决;
2、刑事诉讼中:
第二审人民法院认为原判决认定事实和适用法律正确、量刑适当的,应当用裁定驳回上诉或者抗诉,维持原判决。
3、行政诉讼中:
第二审人民法院认为原判决认定事实清楚,适用法律法规正确的,应当用判决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十九)申请再审的期限
1、民事诉讼中:
当事人申请再审,应当在判决、裁定发生法律效力后2年内提出。
2、刑事诉讼中:
法律对申诉和提起再审没有期限的规定。
3、行政诉讼中:
当事人申请再审,应当在判决、裁定发生法律效力后2年内提出。
(二十)决定再审的案件是否停止原裁判的执行
1、民事诉讼中:
(1)按照审判监督程序决定再审的案件,应当裁定中止原判决、裁定的执行。
(2)人民法院认为当事人的再审申请符合应当再审的情形的,应当在立案后裁定中止原判决的执行。
2、刑事诉讼中:
人民法院决定按照审判监督程序重新审判的案件,再审期间不停止原判决、裁定的执行。
3、行政诉讼中:
按照审判监督程序决定再审的案件,应当裁定中止原判决的执行。
(二十一)拘传的适用条件
1、民事诉讼中:
(1)拘传属于对妨害民事诉讼的强制措施;
(2)适用对象:只能是必须到庭的被告人;或者是必须到庭的,给国家、集体或他人造成损害的未成年人的法定代理人;
(3)必须经过两次传票传唤而被传唤人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的,才可以适用;
(4)法律没有规定拘传可以持续的最长时间。
2、刑事诉讼中;
(1)拘传属于刑事强制措施;
(2)公检法机关可以根据案件情况,在必要时决定适用拘传,不以经过传唤为条件;
(3)拘传持续的最长时间不得超过12个小时。
3、行政诉讼中:
无规定。
《税收相关法律》相关知识点汇总(二)
第一编 行政法小结
第一编行政法有7章,都不是孤立的,总是有一条线将他们串起来的。用四个字把他们串起来,就是“依法行政”。说起来很简单,但也要认真理解,即所有行政行为都是依据法律的,换句话,行政机关有那些权利,法律已经规定清楚了,包括行政许可、行政处罚,接着说,当行政机关在行使这些权利时,他有受到那些制约的,即行政权利也是要受到监督的(分内、外部),法律设定了监督机制的,如果税收相对人的利益受到伤害,法律也会给他一个适当的救济渠道的,行政机关系统内部如何监督,即行政复议法,行政机关系统外部司法部门的监督,即行政诉讼法。
在税务活动中,税务机关和纳税相对人之间的关系是一个税收法律关系,大量的税务活动的实施和落实是由税务机关和当事人来完成的和展开的,税务机关和当事人的关系是按照什么方式来完成的,税务机关又如何行使的。税务机关有没有权利,有那些权利,当事人的权利受到侵害,你可以按照什么方式进行救济的,这个过程你一定要了解清楚的。在具体过程中你要了解税务机关作为国家机关,他有那些权利,税务机关拥有的并不是全是行政权,他也会制定一些规章呀、一些决定等等,你就会发现他也有一些立法权,他有一些从事抽象行为能力的权利,这些都是由行政法来规定的。
第四章 重要的知识点
1.行政许可从性质和功能角度的分类P40
2.行政许可的特征P41-42
3.《行政许可法》的基本原则P42-43
4.可设定行政许可事项P44
5.税务行政许可的具体范围P46-47
6.行政许可设定权划分(注意与行政处罚设定的区别)P47-48
7.行政许可的实施主体P48
8.行政许可实施的申请与受理程序P50
9.行政许可的审查与决定程序P51
10.行政许可实施的期限规定P52
11.行政许可听证程序(注意与行政处罚听证程序的区别)P51
12.行政许可的变更与延续P51-52
13.实施行政许可的费用P53
14.行政许可的撤销与注销制度P54-55
15.违反行政许可法的法律责任P55
第五章 历年考点
1.《行政处罚法》一事不二罚原则的应用(2004年多选题)P59
2.行政处罚的种类中人身自由罚的主要形式。(2000年单选题)P59
3.行政处罚的种类(1999年单选题、2004.2005年多选题)P59-60
4.行政处罚的设定(2004年单选题)P61
5.地方性法规可以设定行政处罚的种类(2001.2002年多选题)P61
6.不得设定行政处罚的规范性文件(2003年单选题)P61
7.行政许可与行政处罚实施主体的区别(2005年单选题)P62.49
8.依法应当从轻或者减轻行政处罚的情形(2001.2003年多选题)P63
9.行政处罚的追诉时效(2002年单选题)P63
10.适用简易程序和一般程序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共同要求(2004年多选题)P63
11.行政处罚简易程序的适用条件(2001年多选题)P63
12.行政处罚一般程序的内容(2001年多选题)P64
13.适用行政处罚听证程序的特定案件(1999、2000年多选题、2003年单选题)P65
14.《行政处罚法》中关于行政处罚听证程序的有关规定(2003.2004年多选题)P65
15.行政机关组织听证活动的费用承担方式(2000年单选题)法条
16.行政机关发出听证通知的期限(2001.2002年单选题)P65
17.行政机关当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并收缴罚款的有关规定(2002年多选题)P66
18.执法人员当场收缴罚款的上交期限(2000年单选题)P66
19.《行政执法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的规定》中的有关规定(2005年单选题)P63-64
20.税务行政处罚听证程序的适用范围(2005年多选题)P71
21.税务行政处罚听证程序的中止和终止(2005年单选题)P72
第六章 历年考点
1.行政复议的概念和特征(2001年单选题)P73
2.行政复议的基本原则(1999年多选题)P73-74
3.可以一并向行政复议机关提出审查申请的规范性文件(2002年多选题)P76
4.申请行政复议的期限(2000年单选题)P81
5.我国行政复议机关对行政复议申请进行审查,决定是否受理的期限(2002年单选题)P82
6.申请人撤回行政复议申请的条件要求(2001年单选题)P82
7.行政复议期间具体行政行为停止执行的情形(2003年单选题)P82
8.复议决定的类型和要求(2004年多选题)P83
9.行政复议被申请人不履行或不正当拖延履行的法律后果(2001年单选题)P83
10.税务行政复议范围(2005年多选题)P84-85
11.《税务行政复议规则》首次新确定的内容(2005年多项选择题)P85
12.《税务行政复议》的有关规定(2005年单项选择题)
13.《税务行政复议规则》的附则中税务机关办理行政复议案件应当适用的文书格式。(2005年单项选择题)P88
第六章小结:
注意:在05年考试中考了很多税务行政复议这部分的内容,要多看真题,找出其中的考点和考试思路
税务行政复议的内容是重点,在税务复议中出现综合分析题的可能性比较大
综合题中很容易将实体法和程序法结合起来出题,实体和程序是密不可分的,什么样的行政主体作出了那些行政行为,这些行为是属于抽象行为还是具体行为,又属于哪一种具体行为,在许可和处罚中,要遵循那些规定,到底有没有这种职权,如果相对人有异议或认为他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他应该怎么做,如何启动救济渠道,能有怎么样的结果呢,这是一条很好的逻辑思路,很容易把相关的知识点串起来,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复议、行政诉讼串起来,这也就是综合题的出题思路。
《税收相关法律》应试技巧
参加注册税务师考试的考生大多是在职人员,一般是利用业余时间学习,都希望能在短时间内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事半功倍。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学习方法如下,希望对考生会有一些帮助。
1.全面复习。教材是考试的根本,万变不离其宗,一般来说,指定教材包含了命题范围和答题标准,考生必须按指定教材的内容、观点和要求去回答考试中的所有问题。因此,看懂教材的全部内容是通过考试最基本的前提。考生最好能参加基础课的培训,面授或者网络都行。根据历年试题的分析和命题趋势来看,综合分析题的内容既涉及实体法,又涉及程序法,但实体法是考试的重点,通过比较分析,实体法所占的分值是程序法两倍还多,在全面复习的基础上把握重点内容。
2.紧扣教材,以教材的讲解为主,相关法条为辅。对教材的把握要“先大后小”。也就是先对教材的宏观思路有个清醒的认识,树立框架结构,然后再添砖加瓦,最后再精耕细作。这好比我们画画,要画一棵大树,应该先画树干,然后是树枝,最后才是树叶。
3.把握教材精髓。要想通过考试,光是看懂教材的全部内容还是不够的,考生必须善于总结与系统把握教材的精髓。考生应该在仔细看完教材的前提下,一边看书,一边做总结性的笔记,把教材中每一章的要点、重点、难点都列出来,从而让厚书变薄,并理解其精华所在。同时,要认真研究历年考题,把握其出题趋势,掌握考试的重点所在。对于《税收相关法律》这门科目,全书有大量的考试点,且都是需要理解和记忆的,对于这些我们首先应当加以理解、区别,只有在理解以后再进行记忆,才能达到事半功倍。
4.学习做题,必要的习题演练是增强记忆、形成能力和检验学习效果的良方。一方面,通过模拟考试,可以验证自己的复习水平,熟悉考试的形式以及考核的重点;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可以学会掌握时间,确保做完试卷。做模拟卷时要像正式考试一样严格要求自己,控制好时间。我们不能以完成任务的心态去做题,不要每做一道题就马上去查看答案,这样做题的效果将会大打折扣。正确的做法是先将教材某一章的内容学会以后,最好能隔一两天,再将该章的习题做一遍,这个时候肯定会有不会做的题,考生可以找到书上的位置,做个标记,以后看书的时候多看这部分内容,因为做题的目的不是单纯做这道题,而是掌握这个考点。在理解的基础上举一反三,才能更好地应对考试中的各种变化。在各种习题中,历年考题为最好的选择。一方面,历年考题及答案能够反映近年考试的出题思路,规范我们的答题思路和方法;另一方面,历年考题和答案能帮助我们熟悉、研究考试的命题规律和把握考试的总体难度。
不同题型的答题技巧
1.单项选择题。单项选择题是各类题型中难度最小的一种题型。由于此类题型的答案选项中有一个是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命题者在出题时有时为了凑足四个选项,有些选项就显得过于简单,因此考生如能直接选出正确答案就应毫不犹豫地作出答案。如果遇到了不会做的题,也请不要浪费时间,最好能猜测一下,运气好时可能就得分了。
2.多项选择题。
试题中多项选择题多达30题,每题2分。根据考试要求,每题的备选答案中,有2个或2个以上符合题意,至少有1个是错项。错选,本题不得分;少选,所选的每个选取项得0.5分。考生在作答此类题型时不妨采用排除法,选择有把握的选项。
3.综合分析题。
也称不定项选择题,此类题考察考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多是跨章节出题,比如说在第一篇中第五、六、七章三章可以出个综合题,可能这个题的题材与问题是配比的,也可能是不相配的。也就是说,有的问题可能跟题材无关,所以考生在做此类题时应多关注一下所问的问题。
㈦ 关于法律的知识点有哪些
法律分析:法律的知识点只要有立法权,民事规范,刑事规范等。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第一条为了规范立法活动,健全国家立法制度,提高立法质量,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保障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任务,是保护当事人行使诉讼权利,保证人民法院查明事实,分清是非,正确适用法律,及时审理民事案件,确认民事权利义务关系,制裁民事违法行为,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教育公民自觉遵守法律,维护社会秩序、经济秩序,保障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顺利进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任务,是保证准确、及时地查明犯罪事实,正确应用法律,惩罚犯罪分子,保障无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教育公民自觉遵守法律,积极同犯罪行为作斗争,维护社会主义法制,尊重和保障人权,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财产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保障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
㈧ 法律法规常识基本知识
法律法规常识基本知识包括以下几种法律法规:法律,法律解释,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和规章等。
1、法律 :
我国最高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行使国家立法权,立法通过后,由国家主席签署主席令予以公布。因而,法律的级别是最高的。
法律一般都称为既定法,如宪法、刑法、劳动合同法等。
2、法律解释:
是对法律中某些条文或文字的解释或限定。这些解释将涉及到法律的适用问题。法律解释权属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其做出的法律解释同法律具有同等效力。
还有一种司法解释,即由最高人民法院或最高人民检察院做出的解释,用于指导各基层法院的司法工作。
3、行政法规:
是由国务院制定的,通过后由国务院总理签署国务院令公布。这些法规也具有全国通用性,是对法律的补充,在成熟的情况下会被补充进法律,其地位仅次于法律。
法规多称为条例,也可以是全国性法律的实施细则,如治安处罚条例、专利代理条例等。
4、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其制定者是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相当于是各地方的最高权力机构。
地方性法规大部分称作条例,有的为法律在地方的实施细则,部分为具有法规属性的文件,如决议、决定等。地方法规的开头多贯有地方名字,如北京市食品安全条例、北京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办法等。
5、规章:
其制定者是国务院各部、委员会、中国人民银行、审计署和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直属机构,这些规章仅在本部门的权限范围内有效。如国家专利局制定的《专利审查指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制定的《药品注册管理办法》等。
还有一些规章是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制定的,仅在本行政区域内有效。如《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修改《北京市天安门地区管理规定》的决定》、《北京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耕地占用税暂行条例》办法》等。
(8)2014年综合法律知识笔记扩展阅读:
法律法规作用
一、法律法规具有明示作用。法律法规的明示作用主要是以法律条文的形式明确告知人们,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哪些行为是合法的,哪些行为是非法的。
违法者将要受到怎样的制裁等。这一作用主要是通过立法和普法工作来实现的。法律所具有的明示作用是实现知法和守法的基本前提。
二、 法律法规具有预防作用。对于法律法规的预防作用主要是通过法律法规的明示作用和执法的效力以及对违法行为进行惩治力度的大小来实现的
。法律的明示作用可以使人们知晓法律而明辨是非,即在人们的日常行为中,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绝对禁止的,触犯了法律应受到的法律制裁是什么,违法后能不能变通,变通的可能性有多少等等。
这样人们在日常的具体活动中,根据法律的规定来自觉地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从而来达到有效避免违法和犯罪现象发生的目的。严格及时有效的执法也可以警示人们,未违法,违法必受罚,受罚不可变通也。这样可以在每一个人的心底上建立起一道坚不可摧的思想行为防线。
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有令必行有禁必止。收到欲方则方,欲圆则圆的良好的规范效果。
三、 法律法规的校正作用。也称之为法律法规的规范作用。这一作用主要是通过法律的强制执行力来机械地校正社会行为中所出现的一些偏离了法律轨道的不法行为,使之回归到正常的法律轨道。
像法律所对的一些触犯了法律的违法犯罪分子所进行的强制性的法律改造,使之违法行为得到了强制性的校正。四、 法律法规具有扭转社会风气、净化人们的心灵、净化社会环境的社会性效益。理顺、改善和稳定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提高整个社会运行的效率和文明程度。
作为一个真正的法制社会则是一个高度秩序、高度稳定、高度效率、高度文明的社会。这也是法制的最终目的和最根本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