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意向书的法律效力
Ⅰ 关于意向书的法律效力问题
一般情况下,意向书内容中都含有导致其丧失约束力的条款。如在意向书中列有“本意向书不具有法律约束力”、“双方的权利义务具体由正式的合同确定”等条款,意向书中这些条款通常都表明双方不希望受到有关内容的约束。
但在某些情况下,意向书也会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力。根据《合同法》的相关规定:“采用合同书形式订立合同,在签字或者盖章之前,当事人一方已经履行主要义务,对方接受的,该合同成立。”如果意向书已经具备了一份合同的主要条款;
如买卖双方约定了买卖价格、买卖标的物、交付时间、交付方式、违约条款等,而且当事人没有明确排除其约束力,且一方已经开始履行了该意向书所载明的部分义务,对方也接受了,虽然此时没有订立合同,通常应认为该意向书具备了法律约束力,也可以视为一份“合同”了。
(1)工程意向书的法律效力扩展阅读
意向书的签署方式通常有二种:
第一种是单独签署式,只由出具意向书的一方签署,但文件一式两份,由合作的另一方在其副本上签章认可,交还对方,就算签署完成。
第二种形式是联合签署式。虽然这只是一种意向的表达,但形式上仍然保持协议的形式,也就是在书面上出具合作双方的职衔及代表人姓名,由双方分别签署,各执一份为凭。
意向书的特点:其一是协商性,其二是灵活性。意向书不像协议、合同那样,一经签约不能随意更改,意向书比较灵活,在协商过程中,当事人各方均可按各自的意图和目的提出意见,在正式签订协议、合同前亦可随时变更或补充,最终达成协议。其三是简略性。
Ⅱ 合作意向书的法律效力如何认定
如果意向书经各方签字、盖章,其内容明确,能够履行,也未附生效条件,该意向书是有效的。总的判断原则是:不管名称如何,只要符合合同法规定的合同生效的要件,无违反法律的禁止性条款即有效。
Ⅲ 什么是意向书它具有法律效力吗
意向书是国家、单位、企业以及经济实体与个人之间,对某项事务在正式专签订条约、达成属协议之前,由一方向另一方表明基本态度或提出初步设想的一种具有协商性的应用文书。
作用 意向书的主要作用是传达“意向”,提请对方注意或供参考,可以约束双方的行动,保证双方的利益;意向书能反映业务工作上的关系,能保证业务朝着健康有利的方向发展;意向书可为正式签订协议或合同打下基础。
意向书是协商过程中各方基本观点的记录,一旦达成正式协议,便完成了意向性的使命。意向书不具有协议、合同那样具有法律效力。
Ⅳ 请问,建筑类施工承包意向书是与承包合同同样具有法律效力的吗
意向书仅是一初步的意向,其权利与义务的内容均不十分明确,且一般均附条件,既条件成就,双方才正式签订合同,条件不成就意向就告结束。故,虽然,意向书有法律效力,但还是有区别的。
Ⅳ 合作意向书具有法律效力吗
合同的内容是合同签订主体之间的民事权利义务关系,而意向书的内容仅是合同签版订主体就某一事项权共同意识的一致认定,并不是双方民事权利义务关系。
合同的签订会导致法律效力的产生,对签约主体具有约束力,而意向书的签订不会导致法律效力的产生,对签约主体不具有约定力。但有的意向书具备了签约主体之间法律权利义务关系的内容,因此是对签约主体具备法律约束力的,实际上已经属于合同了,只是名称不同而已。所以意向书不能片面的认为具备法律效力或不具备法律效力,关键还是要看其内容是否具备了合同的内容。
Ⅵ 录用意向书是否具有法律效力
三方都签字了,协议成立,不去即违约,支付违约金。 否则,协议不成立,没有违约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
第十三条 当事人订立合同,采取要约、承诺方式。
第十四条 要约是希望和他人订立合同的意思表示,该意思表示应当符合下列规定:
(一)内容具体确定;
(二)表明经受要约人承诺,要约人即受该意思表示约束。
第十五条 要约邀请是希望他人向自己发出要约的意思表示。
第十六条 要约到达受要约人时生效。
第十七条 要约可以撤回。撤回要约的通知应当在要约到达受要约人之前或者与要约同时到达受要约人。
第十八条 要约可以撤销。撤销要约的通知应当在受要约人发出承诺通知之前到达受要约人。
(6)工程意向书的法律效力扩展阅读
其一,在录用通知书中逐一列明不予录用的除外情形,以保留一定的录用主动权。
其二,录用通知书一旦发出,如果尚有撤回或撤销的机会,应当予以把握。在录用通知书到达拟录用人员之前,用人单位可以撤回录用通知书,需要注意的是,撤回录用通知书一定要先于录用通知书到达拟录用人员或同时到达;在拟录用人员作出承诺之前,用人单位可以撤销录用通知书,但是撤销通知书必须在拟录用人员作出承诺之前到达,且不具备下列不可撤销的情形:
(1)用人单位确定了拟录用人员作出答复的期限或者以其他形式明示该录用通知书不可撤销;
(2)拟录用人员有充分合理的理由认为该录用通知书是不可撤销的,并已经为履行合同做了准备工作,如向原单位辞职。
其三,录用通知书一旦发出便具有法律效力,除非依法撤回或撤销,用人单位不得单方面变更其中的内容,如工作岗位、薪酬、福利待遇等。
其四,录用通知书不等同于劳动合同,用人单位一旦录用员工,仍应依法及时与其签订劳动合同,避免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劳动合同中约定不明的,将按照录用通知书中的相关内容执行。
Ⅶ 意向书、协议书、合同,在法律效力上是一样的吗
意向书、协议书、合同,在法律效力上是不一样的。
1、协议书与合同书没有实质区别。理论上讲,协议的外延比合同大。因为合同法中规定的合同,是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不包括婚姻、收养、监护等有关身份关系的协议。不平等主体之间的协议,自然不适用合同法规定。
比如劳动法方面的协议。实践中,民事活动中“协议”与“合同”概念并没有做实质的区别。就是说,我们可能称协议,也可能称合同。但都适用合同法规定,效力没有什么区别。
2、意向书是国家、单位、企业以及经济实体与个人之间,对某项事务在正式签订条约、达成协议之前,由一方向另一方表明基本态度或提出初步设想的一种具有协商性的应用文书。
作用 意向书的主要作用是传达“意向”,提请对方注意或供参考,可以约束双方的行动,保证双方的利益;意向书能反映业务工作上的关系,能保证业务朝着健康有利的方向发展;意向书可为正式签订协议或合同打下基础。
意向书是协商过程中各方基本观点的记录,一旦达成正式协议,便完成了意向性的使命。意向书不具有协议、合同那样具有法律效力。
(7)工程意向书的法律效力扩展阅读
意向书的和合同书不是一回事
首先要肯定的是意向书是签订合同或者协议之前的基础和前奏,在概念中被誉为先导,可见意向书所表达的是对正式签订合同和协议之前的初步设想,与合同书并非一回事。
这是在经济合作中商务谈判上的一种常见的工具。之所以不能说意向书和合同书是一回事还有一个重要的区别,根据意向书的概念和内容,区别于合同书中权利和义务的约定,只是作为有所保留的一种有待协商和程序确定性质的书面文件。
但是在某些情况下,意向书也会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力。
根据《合同法》第三十七条采用合同书形式订立合同,在签字或者盖章之前,当事人一方已经履行主要义务,对方接受的,该合同成立。
也就是说如果意向书已经具备了一份合同的主要条款,如买卖双方约定了买卖价格、买卖标的物、交付时间、交付方式、违约条款等,而且当事人没有明确排除其约束力,且一方已经开始履行了该意向书所载明的部分义务,对方也接受了,虽然此时没有订立合同,通常应认为该意向书具备了法律约束力,也可以视为一份“合同”了。
Ⅷ 录用意向书具有法律效力吗
有一定的法律效来力的。
意向书自是正式签订合同之前,对涉及的事宜初步达成合议,但法律上对于意向书没有太明确的规定,我个人认为,如果在意向书中,对所涉及的标的、价款、给付期限等条款约定的特别明确,那么虽标题为意向书,但其实际性质应认定合同,合同一经签订,除法律、行政法规有特别规定都应当履行义务。
结合你所说的,如果想解除该意向书,要看意向书里有没有约定违约条款或对方签订完意向书做没做与接受那片山有关的工作,如果做工作了,即使没约定违约责任,也要适当予以赔偿的。
Ⅸ 合作意向书是否具有法律效力
需要看意向书的内容是否包括合同成立的主要条款。只要是双方内真实意思表达且不容违法法律规定的话,是具有法律效力的。但若只是单纯的意向,没有其他现实的约束,则法律效力无法体现。
意向书法律制度是一项源自英美的制度。意向书作为复杂交易、尤其是大型企业并购交易中常用的协商工具。在商事交易中被广泛运用。随着英美企业的对外扩张,加上英美投资银行在世界市场中的绝对优势地位,这项制度也逐渐成为商事交易中的标准化制度,被我国
实务界广泛运用。
按照我国《合同法》的规定,合同是否确定和当事人是否有受拘束的意思是要约乃至合同成立的两个基本要件。 具体到对意向书效力的分析上,实体性条款因为是针对未来的合同条款而定,一般已具有确定性,因而其是否有约束力主要取决于当事人是否对此表达了明示或默示的受约束的意思;而在判断程序性条款的效力时,因为当事人大多会表达接受这些条款约束的意思,因此通常会遇到的问题是这些条款是否具有足够的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