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法律责任主体
Ⅰ 国际法律责任的构成要件有哪些
主体
法律责任主体是指违法主体或承担法律责任的主体。应注意的是,责任主体不完全等同于违法主体
过错
主观故意或过失。
在刑法上故意或过失是判定行为人主观恶性的重要依据;民法上故意和过失统称为过错,是构成一般侵权行为的要素;在行政法领域,实施过错推定的方法。
违法行为
包括犯罪行为和一般违法行为
违法行为与法律责任的关系是既联系又区别的,违法行为是法律责任产生的前提,而法律责任的承担不以违法的构成为条件
损害事实
即受到的损失和伤害的事实,包括人身、财产、精神三方面。
损害应当具有 确定性,即是业已发生的而不是即将发生的,
损害必须根据社会的一般观念和公众意识予以认定;有此责任的承担不以实际损害存在为条件
因果关系:违法行为与损害事实有一因一果的关系
Ⅱ 国际环境法的主体有
法律分析:国际环境法的主体是各个国家以及环境组织。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第四条 保护环境是国家的基本国策。
国家采取有利于节约和循环利用资源、保护和改善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经济、技术政策和措施,使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
第五条 环境保护坚持保护优先、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公众参与、损害担责的原则。
第六条 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本行政区域的环境质量负责。
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防止、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对所造成的损害依法承担责任。
公民应当增强环境保护意识,采取低碳、节俭的生活方式,自觉履行环境保护义务。
Ⅲ 国际公法的主体
国际法主体是指具有独立参加国际关系资格,并直接享受国际法上权利和承担国际法上义务的能力的国际法律关系的独立参加者。是否具有国际法主体资格,关系到谁可以作为国家法律关系中平等的一员、独立参加国际交往、享受国际权利、承担国际义务的问题。在当前的国际社会中,具有国际法主体资格的有:国家、正在争取独立的民族和某些国际组织。其中,国家是最重要的国际法主体。这是因为,没有国家,也就没有国际关系和国际法。按照国际法的规定,国家作为国际法的基本主体,必须同时具备四个主要因素,即:有一定数量确定的领土;有一定数量定居的居民;有一定的政权组织;具有独立处理内外事务的主权。
国家领土是指处于国家主权支配下的地球表面的特定部分,包括地下及上空。领土是国家行使主权的范围和空间。一国的领土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1、领陆。领陆是指一国疆界内的陆地及其底土。一国的领陆包括其大陆领土,也包括其所属岛屿。如果是岛国或群岛国,其领陆就由其全部岛屿或群岛组成。
2、领水。领水指位于一国疆界内的或与陆地疆界邻接的一定宽度的水域乃至水床和底土。具体包括一国境内的河流、湖泊、运河、河口、港口、内海湾、内海峡以及领海。
3、领空。领空是指领陆和领水上面一定高度的空间。每一国家对其领土之上的空间具有完全的和排他的主权。由于领空和外层空间之间没有一条明确的界限,领空的高度原则上指空气空间的高度。
一国对其领土行使国家主权,国家领土神圣不可侵犯,国家对其领土享有完全排他的管辖权。 国家的基本权利是国家固有的,是与国家主权相联系的要包括独立权、平等权、自保权和管辖权。
1、独立权。独立权是指国家按照自己的意志处理本国对内对外事务而不受他国的控制和干涉的权利。独立权是国家主权的根本体现。一个国家如果丧失了独立权,也就失去了主权,国家就要沦为他国的殖民地或附属国。在当代,独立权主要指一国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独立。
2、平等权。平等权是指国家在国际法上的地位平等。在国际关系中,一国对他国强行发号施令,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他国,或者以表面上合法的方式侵夺他国的权利,就是对他国平等权的侵害。
3、自保权。自保权是指国家保卫自己的生存和独立的权利。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指国家有权使用自己的一切力量,进行国防建设,防备可能来自外国的侵犯;二是指当国家遭到外国的武力攻击时,有权行使单独或集体的自卫。
4、管辖权。国家的管辖权主要有两种:一是国家对其领域内的一切人(享受豁免权者除外)和物以及所发生的事件有权按照本国的法律行使管辖,即国家拥有属地管辖权。二是国家有权对一切具有本国国籍的人实行管辖,而不管其是否居住在国内,这种管辖也称为国籍管辖。
国家的基本义务是国际法规定的国家应该履行的对他国的责任。国家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是相互联系在一起的。国家享有上述的基本权利,同时也必须承担国际法规定的义务。因为,一国的权利往往正是别国的义务,反之亦然。在国际关系中,不容许有只享有权利而不承担义务的特殊国家;也不应该有只承担义务而不享有权利的无权国家。 国际法上的承认是以一定形式,对新国家或新政府等的出现加以确认,以表明自己愿意与它们在一定范围内建立相互关系的一种政治行为兼法律行为。国际法上的承认,按承认对象的不同,主要有对国家的承认和对政府的承认两种。此外,还有对民族、交战团体和叛乱团体的承认。
国际法上的承认可分为明示承认和默示承认两种。明示承认是一种直接的、明文表示的承认。从国际承认的实践来看,明示承认的方式有:承认国以照会(或函电)正式通知被承认者,表示予以承认;数个国家(包括新国家在内)签订条约,表示对新国家承认;数个国家(不包括新国家在内)签订条约,其中载有宣布承认新国家的条款。默示承认是一种间接的通过某种行为表示的承认。默示承认通常也有三种方式,即:既存国家与新国家正式签订条约,构成对新国家的承认;既存国家与新国家建立外交关系,构成对新国家的承认;与被承认国建立领事关系,构成对新国家的承认。在国际实践中,各国大都采用明示承认,默示承认较为少见。
承认一经作出,就会产生一系列的法律后果。一般来说,承认会产生以下后果:两国关系正常化,双方可以建立正式的外交关系和领事关系;双方可以缔结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条约或协定;承认被承认国的法律法令的效力和司法管辖权和行政管辖权;承认被承认国的国家及其财产的司法豁免权。 国际法上的继承是指国际法上的权利和义务从一个承受者移转到另一个承受者所引起的法律关系。包括国家的继承、政府的继承和国际组织的继承。
国家的继承是由于领土变更的事实而引起的国家之间权利和义务的转移。它所涉及的范围主要有:与领土有关的条约、公共财产、公共债务、法律制度、居民身份、既得权利、经济资源和国家档案等等。国家继承必须符合国际法,凡与国际法基本规则相抵触的有关条约和条约以外事项的权利义务,均不属于国家继承的范围。此外,被继承的条约和条约以外的事项必须具有一定的领土性,与领土变更无关的权利和义务不属于国家继承的范围。 政府的继承是由于社会变革或改变导致政权更迭的结果而产生的。一般说来,旧政府被推翻以后,它的国际权利应由新政府来继承,符合国际法的义务新政府亦应继承。
国际组织的继承是现代国际法的一个新问题。它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出现的,国际组织的继承是指由于国际组织合并,或者国际组织本身解散而不复存在时,按照国际协定或协议发生的国际组织间的职能继承,以及国际组织间的财产、债务和文档案等的继承。 海洋法是有关国家管辖下及国家管辖外的各种海域的法律地位和各国在各种海域中从事航行、资源开发和利用、海洋科研等活动,以及海洋环境保护的原则、规则和规章、制度的总称。
1994年11月16日生效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是当今国际社会最具权威的规范海洋海域地位和海洋行为的规范。其主要内容包括:领海和毗邻区、用于国际航行的领海、群岛国、专属经济区、大陆架、公海、岛屿制度、海洋环境保护、海洋科学研究、海洋技术的发展和转让等规定,内容十分详尽,基本上照顾了世界不同国家的利益和要求。 根据国际法的规定,海洋主要由内海、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大陆架、公海、国际海底等组成。
1、内海。内海是领海基线以内的海域,包括领港、领湾、领峡等。根据国际法的规定,沿海国对它行使完全的、排他的主书权;各国根据具体情况,各自制定有关港口、领湾、领峡的管理制度。
2、领海。领海是邻接一国陆地领土及其内水并受国家主权支配和管辖下的一定宽度的海域。《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领海宽度不超过12海里。沿海国对其领海享有领土主权。由于国际往来的需要,外国非军用船舶在领海内享有“无害通过权”,即在不损害沿海国的和平、安全和良好秩序的前提下,而无须事先通知或获得许可就可以从其领海通过,外国军用船舶一般必须征得沿海国的同意或许可,才能进入和通过领海。1992年,第七届人大常委会第24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领海及毗连区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领海宽度为12海里。
3、毗连区。毗连区是指一国在与其领海外缘相毗连的一定范围内,为对海关、财政、卫生、移民等类事项行使必要管制而划定的区域。《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毗连区从测定领海宽度之基线量起,不得超过24海里。毗连区与领海不同,不属于沿海国主权的范围。
4、专属经济区。这是指领海以外并邻接领海的一个区域。沿海国对该区域内自然资源的勘探、开发、养护和管理享有主权权利,并对该区域内人工岛屿、设备、结构的建造使用,海洋科学研究和海洋环境的保护和保全享有专属管辖权。外国在专属经济区内享有船舶航行、飞机飞越和铺设海底电缆和海底管道的自由,但是必须遵守沿海国的有关法律、规章。专属经济区从测定领海宽度之基线量起,不得超过200海里。专属经济区既不是公海,也不是领海。
5、大陆架。大陆架是领海范围以外依其陆地领土的全部自然延伸,扩展到大陆边的外缘的海底区域的海床和底土。如果从测定领海宽度之基线量起,到大陆边的外缘的距离不到200海里,则扩展到200海里的距离,但不得超过350海里或不超过连接2 500公尺深度各点的等深线100海里。沿海国为勘探大陆架和开发其自然资源的目的,对大陆架行使主权权利,大陆架的自然资源是海床和底土的矿物质以及定居着的生物。在大陆架上,所有国家都有权铺设海底电缆和管道;管道路线的划定须征得沿海国同意。
6、公海。公海是指不包括在国家的专属经济区、领海或内水或群岛国的群岛水域内的全部海域。公海是全人类的共同财产,对所有国家开放。任何国家不得将公海的任何部分据为已有,不得对公海行使管辖权。公海自由是公海法律制度的基础。
7、国际海底区域。这是指国家管辖范围以外的海床洋底及其底土。国际海底区域及其资源是人类的共同财产,任何国家不得对它主张或行使主权。对它的管理由国际海底管理局负责。
Ⅳ 简述国际法律责任的形式
1、终止不当行为:当不当行为是一个持续行为时,责任国首先应当停止该不当行为。
2、恢复原状:恢复原状是要求把被侵害的事物恢复到不当行为发生前存在的状态。
3、别国或国际组织交与一国支配的机关的行为。一国或国际组织将某个机构交与另一国支配,则在行使该支配权范围内的行为,视为该支配国的国家行为。
4、上述可归因于国家行为的国家机关和国家授权人员的行为,一般地也包括他们以此种资格执行职务内事项时的越权或不法行为。
5、叛乱运动机关的行为。在一国领土上的被承认为叛乱运动的机关自身的行为,根据国际法不视为该国的国家行为。已经和正在组成新国家叛乱运动的行为,被视为已经或正在形成的新国家的行为。
6、一个行为可以归因于几个国家时,相关国家对于其各自相关的行为承担单独或共同的责任。
(4)国际法律责任主体扩展阅读:
国际法律责任的发展:
国际法律责任的主体发生了变化。近代国际法只确认国家是国际法主体,因而国家是国际法律责任的唯一主体。在现代,国际法主体不仅是国家,还有政府间国际组织和争取独立的民族,从而,使得国际法责任的主体也从国家扩展到政府间国际组织和争取独立的民族。
国际法律责任的范围和内容发生了变化。近代国际滇池中,国际法律责任多指国家违反对外国人待遇方面的义务的后果。
国际法律责任的根据也扩大了。在近代国际法中,国际法律责任的定义一般表述为:国家对其国际不法行为所承担的责任这一定义强高了不当行为是国际法律责任的唯一根据。
最后,国际法律责任的形式和方法也发展了。在近代国际法中,国际法律责任的形式或方法有限制主权、恢复原状、赔偿和道歉等,在现代国际法中,除保留了对国际滇池中合理的追究责任的措施外,双确定了对国家的国际犯罪行为和负有责任的国家领导人和团体机关的国际犯罪行为追究国际刑事责任制度。
Ⅳ 个人是否是国际法的主体
在西方国际法学者的眼中及其著作中,认为个人是国际法主体的比较多。在国内,主流的国际法教材和意见都不承认个人是国际法的主体,而认为国家是国际法的主要主体,国际政府间组织和某些特定的争取民族独立的实体也可以是国际法的主体。在国内,关于个人是否国际法的主体,有一个语境的问题。
应该说,在具体的领域,比如人权法当中,因为自然人是公约规定的权利主体。可以说,在特定的法律讨论领域内,个人是法律主体。而在一般国际法上,说个人是国际法的主体,还是有些牵强,也被认为实践中有一些操作上的困难。
Ⅵ 国际法的主体概念和范围是什么国际组织是否具有国际法主体资格
国际法是指适用主权国家之间以及其他具有国际人格的实体之间的法律。国际法的主题是指拥有主权的国家。主权国家既是国际社会最主要和基本的构成单位,也是国际法最主要的主体。这是因为国际法是属于规范政府组织之间关系的规则,有时也包括民族意识的法人和自然人。
际法的发展,国际法也在越来越完善。现在国际法主要被概括为7个原则,那就是主权、承认、同意、信实、公海自由、国际责任和自卫。这7个原则是国家与国家在相互交流之后根据需要所指定的国际法相关原则。国际组织被纳入国际法的主体。说明了现在国际组织在国际交流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国际法能够为国家规定了国际法上的权利和义务。将国际组织纳入,同时能够约束国际组织的权利和义务。将国际法的作用发挥到最大。
Ⅶ 国际法律责任的特征
法律分析:国际法律责任的特征为:1.国际法律责任的主体是国际法主体;2.国际法律责任的起因是国际不当行为或损害行为;3.国家不法行为及其构成要件。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五条 刑罚的轻重,应当与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承担的刑事责任相适应。
第十七条 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十二周岁不满十四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罪,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情节恶劣,经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追诉的,应当负刑事责任。对依照前三款规定追究刑事责任的不满十八周岁的人,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因不满十六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依法进行专门矫治教育。第十七条之一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故意犯罪的,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过失犯罪的,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Ⅷ 国际法律责任的主体有哪些
你好,这是一个国际公法问题,主权国家、独立经济区域(如我国的港澳台)、政府间国际组织、争取民族独立的叛乱(解放)团体;
Ⅸ 国际法主体的范围
二、国际法主体的范围
国际法主体包括国家、国际组织、争取独立的民族、非政府组织、法人和自然人。国家是基本主体,国际组织、争取独立的民族、非政府组织、法人和自然人是不同程度上的有限的主体;
1.国际法主体的历史发展:从国家发展到非国家实体;传统国际法一向认为,国家是国际法的唯一主体。Bentham's classic definition of international law is that “international law is a collection of rules governing relations between states”
2. 国家是国际法的基本主体:
1. 国家具有主权是国家作为国际法基本主题的主要依据。其他的国际法主体均不是主权者;
2. 国家作为主权者既是国际法的制定者,又是国际法的主要实施者;
3. 国家具有国际法上完全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
4. 国家具有完全的国际求偿能力;
5. 从内容上说,国际法主要是国家间的法律;
3. 国际组织的国际法主体资格:
1. 依据国际组织章程:The question of personality will in the first instance depend upon the terms of the instrument establishing the organisation. If states wish the organisation to be endowed specifically with international personality, this will appear in the constituent treaty and will be determinative of the issue.105 But this actually occurs in only a minority of cases. However, personality on the international plane may be inferred from the powers or purposes of the organisation and its practice. 案例:执行联合国职务时遭受伤害赔偿案(Reparation for Injuries Suffered in the Service of the United Nations, Advisory Opinion of 11 April 1949, 国际法院). The Court held that the UN had international legal personality becausethis was indispensable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purposes and principles specified in the Charter.
2. 限制:受国际组织章程的限制,国际组织仅在其职权范围内具有国际法上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
3. 行为能力的范围:国际组织有权与其他国际法主体交往,建立正式关系,派遣和接受外交代表,缔结国际条约,享受外交特权与豁免,提出国际请求等;
4. 区别国际组织的国际法主体与国内法主体资格:宪章第104条规定:本组织于每一会员国之领土内,应享受于执行其职务及达成其宗旨所必需之法律行为能力。(The Organization shall enjoy in the territory of each of its Members such legal capacity as may be necessary for the exercise of its functions and the fulfillment of its purposes) 这主要是规定了联合国在会员国国内享有国内法上的人格。
4. 争取独立民族的国际法主体资格:
1. 争取独立的民族在国际法上权利和义务的基础是民族自决原则;
2. 争取独立的民族还没有成为国家,而是一种准国家的或过渡性的国际法主体,如巴勒斯坦解放组织;
3. 行为能力的范围:对外进行国际交往,派遣外交代表,参加外交谈判,出席国际会议,参加国际组织,缔结国际协定等。在民族解放战争中,享受战争法规的保护,请求和接受外国和国际组织的援助等;
5. 关于非政府组织:
(1) 一般国际法:国际红十字委员会虽然是一个依据瑞士民法设立的私人团体,但被认为在国际公法上是一个独立的实体。其代表与日内瓦公约当事国的代表一起参加定期的国际红十字大会,主要任务则是援助和保护武装冲突的受难者以及自然灾害的受难者[1];
(2) 区域性国际法:1986年4月24日部分欧洲理事会成员国签订的《关于承认国际非政府间组织的法律人格的欧洲公约》(European Convention on the Recognition of the Legal Personality of INGOs)明确承认非政府间国际组织的法律人格。该公约1991年1月1日生效,现有8个缔约国;
6. 关于个人是不是国际法主体的问题
(1) 这个问题存在很大的争议,目前我国学者倾向于否定个人是国际法主体;
(2) 个人在国际法上的权利和义务的例子:
a. 国际法(包括强行法规则)赋予个人权利:参见Domingues v. US (2002);
b. 1965年《解决国家与他国国民之间的投资争端公约》(Convention on the Settlement of Investment Dispute between States and Nationals of other States),简称《华盛顿公约》,赋予自然人和法人在国家同意的情况下提起国际仲裁的权利;
c. 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赋予自然人和法人权利:自然人和法人可以依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和作为该公约附件六的《国际海洋法法庭规约》将在海底区域开发活动中产生的特定纠纷诉至国际海洋法法庭海底争端分庭而成为分庭的当事方;
d. 个人违反国际人道法而承担国际责任的例子;
e. 随着国际法的发展,支持非政府组织、法人和个人是有限的国际法主体的例子无疑将增加;
(3) 奥本海:在任何法律体系中,法律主体在其性质上或在其权利的范围上并不一定都相同,一个国际人格者不必具有各国通常具有的一切国际权利、义务和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