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知识 » 法律责任构成要件

法律责任构成要件

发布时间: 2020-12-25 16:09:32

1. 法律责任的构成要素有哪些

一、主体

法律责任主体是指违法主体或承担法律责任的主体。应注意的是,责任主体不完全等同于违法主体

二、过错

主观故意或过失。

刑法上故意或过失是判定行为人主观恶性的重要依据;民法上故意和过失统称为过错,是构成一般侵权行为的要素;在行政法领域,实施过错推定的方法。

三、违法行为

包括犯罪行为和一般违法行为

违法行为与法律责任的关系是既联系又区别的,违法行为是法律责任产生的前提,而法律责任的承担不以违法的构成为条件

四、损害事实

即受到的损失和伤害的事实,包括人身、财产、精神三方面。

损害应当具有 确定性,即是业已发生的而不是即将发生的,

损害必须根据社会的一般观念和公众意识予以认定;有此责任的承担不以实际损害存在为条件

因果关系:违法行为与损害事实有一因一果的关系

(1)法律责任构成要件扩展阅读:

法律责任的认定和归结简称“归责”,它是指对违法行为所引起的法律责任进行判断、确认、归结、缓减以及免除的活动。

(一)归责原则

归责原则体现了立法者的价值取向,是责任立法的指导方针,也是指导法律适用的基本准则。归责一般必须遵循以下法律原则:

1、责任法定原则。其含义包括:

(1)违法行为发生后应当按照法律事先规定的性质、范围、程度、期限、方式追究违法者的责任;作为一种否定性法律后果,它应当由法律规范预先规定。

(2)排除无法律依据的责任,即责任擅断和“非法责罚”。

(3)在一般情况下要排除对行为人有害的既往追溯。

2、因果联系原则。其含义包括:

(1)在认定行为人违法责任之前,应当首先确认行为与危害或损害结果之间的因果联系,这是认定法律责任的重要事实依据。

(2)在认定行为人违法责任之前,应当首先确认意志、思想等主观方面因素与外部行为之间的因果联系,有时这也是区分有责任与无责任的重要因素。

(3)在认定行为人违法责任之前,应当区分这种因果联系是必然的还是偶然的,直接的还是间接的。

3、责任相称原则。其含义包括:

(1)法律责任的性质与违法行为性质相适应。

(2)法律责任的轻重和种类应当与违法行为的危害或者损害相适应。

(3)法律责任的轻重和种类还应当与行为人主观恶性相适应。

4、责任自负原则。其含义包括:

(1)违法行为人应当对自己的违法行为负责;

(2)不能让没有违法行为的人承担法律责任,即反对株连或变相株连;

(3)要保证责任人受到法律追究,也要保证无责任者不受法律追究,做到不枉不纵。

(二)免责

免责是指行为人实施了违法行为,应当承担法律责任,但由于法律的特别规定,可以部分或全部免除其法律责任,即不实际承担法律责任。

免责的条件和方式可以分为:

1、时效免责。

2、不诉免责。

3、自首、立功免责。

4、有效补救免责。即对于那些实施违法行为,造成一定损害,但在国家机关归责之前采取及时补救措施的人,免除其部分或全部责任。

5、协议免责或意定免责。这是指双方当事人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通过协商所达成的免责,即所谓“私了”。

6、自助免责。自助免责是对自助行为所引起的法律责任的减轻或免除。所谓自助行为是指权利人为保护自己的权利,在情势紧迫而又不能及时请求国家机关予以救助的情况下,对他人的财产或自由施加扣押、拘束或其他相应措施,而为法律或公共道德所认可的行为。

7、人道主义免责。在权利相对人没有能力履行责任或全部责任的情况下,有关的国家机关或权利主体可以出于人道主义考虑,免除或部分免除有责主体的法律责任。

2. 简述国际法律责任的构成条件

国际不法行为的构成要件
根据国际法委员会《国家责任条款草案》规定,一个国家专对于本国的国属际不法行为应承担责任,这是一项国际法原则。
构成国际不法行为的条件:
1、客观上,该行为违背了该国的国际义务,造成对外国权益的损害;
2、该项侵害可归责于国家,即“可归责性”。
一国的行为是否违背了其国际义务,是以国际法为标准的。
国际不法行为应当归咎于国家,否则不能引起国家责任。
国家只能对“以国家或政府名义从事的、由国家正式授权并控制的行为”对外承担责任。

3. 刑事责任的构成要件

刑事责任的构成要件如下:
即犯罪的客体、犯罪的客观方面、犯罪的主体、犯罪的主观方面。
客体
是指犯罪行为侵犯的、中国刑事法律所保护的社会关系。任何犯罪都必然要侵犯某一客体,不侵犯客体的犯罪是不存在的。例如,销售假药罪,侵犯的客体是国家对药品的监督管理制度以及公民的健康权利。如果侵犯的不是刑事法律所保护的社会关系如合同关系,就不构成犯罪。
客观方面
是指刑法所规定的犯罪活动的客观事实特征,包括危害社会的行为、危害后果及其因果关系等。危害社会的行为包括作为和不作为。作为是指不当为而为的积极行为,即实施法律所禁止的行为,如杀人。不作为是指当为而不为的消极行为,是指行为人有条件、有义务实施某些行为而不实施,以至于使刑法所保护的客体受到严重危害的行为,如玩忽职守。
主体
是指实施犯罪行为依法应当承担刑事责任的自然人或者单位。
第一,关于自然人,刑法规定只有达到一定年龄并且精神正常的人,才能成为犯罪的主体。
第二,关于单位犯罪主体,是指为牟取单位的非法利益,由单位负责人或者经单位集体讨论决定,实施了《刑法》明文规定的单位犯罪的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其中包括法人单位和非法人单位。《刑法》对单位犯罪基本上实行两罚制,既处罚单位,比如判处罚金,又处罚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只有法律有明文规定的,才实行单罚制。
主观方面
是指《刑法》规定的成立犯罪必须具备的犯罪主体对其实施的危害行为及其危害后果所持的心理态度。包括犯罪的故意、犯罪的过失、犯罪的目的和动机。犯罪的故意是指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分为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犯罪的过失是指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心理态度,分为疏忽大意的过失和过于自信的过失。

4. 教育法律责任的构成要件有哪些

有损害事实,有违法行为,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违法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有专因果关系。

教育属法律关系主体只有具备以上四个教育法律责任的归责要件,才被认定为教育法律责任主体,才应该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八十三条 违反本法规定,侵犯教师、受教育者、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失、损害的,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责任。

(4)法律责任构成要件扩展阅读:

注意事项: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三十三条:教师享有法律规定的权利,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第三十四条:国家保护教师的合法权益,改善教师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教师的工资报酬、福利待遇,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办理。

第三十五条:国家实行教师资格、职务、聘任制度,通过考核、奖励、培养和培训,提高教师素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5. 法律责任的一般构成要件有哪些

1
实施了法律行为
2
造成了一定的法律后果
3
行为与后果有直接关系。
同时符合就构成了法律责任。

6. 法律责任的一般构成要件有哪些

一般构成要件
法律责任的一般构成要件由以下四个条件构成,它们之间互为联系、专互为作用,缺一不
可。属
(1)、有损害事实发生
损害事实,就是违法行为对法律所保护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造成的侵害。具有客观性,...
2.
特殊构成要件
特殊构成要件是指由法律特殊规定的法律责任的构成要件,它们不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的,而是分别同一般要件构成法律责任。
(1)、特殊主体
在一般构成要件中对违法者即承担责任的主体没有特殊规定;

7. 简述法律责任的构成要件

法律责任的一般构成要件是:
1、主体:法律责任主体是指违法主体或承担法律责任专的主体。应注属意的是,责任主体不完全等同于违法主体。
2、过错:主观故意或过失。在刑法上故意或过失是判定行为人主观恶性的重要依据;民法上故意和过失统称为过错,是构成一般侵权行为的要素;在行政法领域,实施过错推定的方法。
3、违法行为:包括犯罪行为和一般违法行为。违法行为与法律责任的关系是既联系又区别的,违法行为是法律责任产生的前提,而法律责任的承担不以违法的构成为条件。
4、损害事实:即受到的损失和伤害的事实,包括人身、财产、精神三方面。损害应当具有确定性,即是业已发生的而不是即将发生的,损害必须根据社会的一般观念和公众意识予以认定;有此责任的承担不以实际损害存在为条件。
5、因果关系:违法行为与损害事实有一因一果的关系。

8. 教育法律责任的构成要件

今天是六一儿童节

祝我的大朋友们节日快乐,永葆童心~

好了,开始我们今天的教师招聘冲刺

今天要复习的内容是教育法律责任

考点1:归责要件

所谓归责,是指法律责任的归结。它要解决的是法律责任应该由谁来承担的问题。

教育法律关系主体只有具备以下四个教育法律责任的归责要件,才被认定为教育法律责任主体,才应该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

1.有损害事实

这是指行为人有侵害教育管理、教学秩序及从事教育教学活动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的客观事实存在。这是构成教育法律责任的前提条件。

2.有违法行为

这是指行为人实施了违反法律、法规的行为。假若行为人的行为没有违法,他就不承担法律责任。

3.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

所谓过错,是指行为人在实施行为时,具有主观上的故意或过失的心理状态。

4.违法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有因果关系

这是指违法行为是导致损害事实发生的原因,损害事实是违法行为造成的必然结果,二者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必然的联系。前者决定后者的发生,后者是前者的必然结果。

考点2:归责原则

法律责任的归责原则是指确认和承担法律责任时必须依照的标准和准则。学校教育活动是所产生的法律责任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侵权导致的民事法律责任,根据我国《民法通则》,这种民事法律责任的追究,主要适用过错责任原则、过错推定原则、公平责任原则和无过错责任原则四项原则。

1.过错责任原则

过错责任原则是指以过错作为归责的最终构成要件,同时,以过错作为确定行为人责任范围的重要依据。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七条,对未成年人依法负有教育、管理、保护义务的学校、幼儿园或者其他教育机构,未尽职责范围内的相关义务致使未成年人遭受人身损害,或者未成年人致他人人身损害的,应当承担与其过错相应的赔偿责任。

2.过错推定原则

推定,是指根据已知的事实所进行的推断和确定。过错推定,也称为过失推定,是指如果原告能证明其所受的损害是由被告所致,而被告不能证明自己没有过错,则应推定被告有过错并应承担民事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三十八条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在幼儿园、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学习、生活期间受到人身损害的,幼儿园、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应当承担责任。

3.公平责任原则

公平责任,是指当事人双方在造成损害时均没有过错的情况下,由人民法院根据公平的原则,来判定当事人对受害人的财产损失给予适当的补偿。我国《民法通则》第132条规定当事人对造成损害都没有过错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由当事人分担民事责任。”这一规定是公平责任原则的重要法律依据。此外,我国《民法通则》在多个条文中都规定了公平责任,从而使公平责任上升为一项归责原则。

4.无过错责任原则

无过错责任,也称为无过失责任,是指当损害发生后,当事人无过错也要承担责任的一种法定责任形式,其目的在于补偿受害人所受到的损失。

考点3:侵权责任★★★

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在幼儿园、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学习、生活期间受到人身损害的,幼儿园、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应当承担责任,但能够证明尽到教育、管理职责的,不承担责任。此时教育机构承担过错推定责任。

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学习、生活期间受到人身损害,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未尽到教育、管理职责的,应当承担责任。此时教育机构适用过错责任原则。

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在幼儿园、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学习、生活期间,受到幼儿园、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以外的人员人身损害的,由侵权人承担侵权责任;幼儿园、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未尽到管理职责的,承担相应的补充责任。

—— END ——

热点内容
搜狗输入法官方下载2015 发布:2025-02-10 21:46:22 浏览:230
媒人隐瞒病情负法律责任吗 发布:2025-02-10 21:34:01 浏览:178
劳动法连续 发布:2025-02-10 21:33:50 浏览:811
上海财经大学商法 发布:2025-02-10 21:27:38 浏览:374
艺术硕士和法律硕士 发布:2025-02-10 20:09:00 浏览:929
新劳动合同法第50 发布:2025-02-10 20:03:40 浏览:731
不批假算违反劳动法吗 发布:2025-02-10 19:36:00 浏览:651
2017上海养犬管理条例 发布:2025-02-10 19:29:16 浏览:832
七年级人教版政治法律知识点 发布:2025-02-10 19:28:36 浏览:40
蓝天司法 发布:2025-02-10 19:22:48 浏览: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