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百度文库
Ⅰ 基本法律常识
生活中基本法律常识自然和生活息息相关。各种法律赋予的人权,财产,人身自由权,正当防卫等。
民事诉讼维权等都是生活中基本法律常识。
法律法规常识基本知识包括以下几种法律法规:法律,法律解释,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和规章等。
1、法律 :
我国最高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行使国家立法权,立法通过后,由国家主席签署主席令予以公布。因而,法律的级别是最高的。
法律一般都称为既定法,如宪法、刑法、劳动合同法等。
【拓展资料】
2、法律解释:
是对法律中某些条文或文字的解释或限定。这些解释将涉及到法律的适用问题。法律解释权属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其做出的法律解释同法律具有同等效力。
还有一种司法解释,即由最高人民法院或最高人民检察院做出的解释,用于指导各基层法院的司法工作。
3、行政法规:
是由国务院制定的,通过后由国务院总理签署国务院令公布。这些法规也具有全国通用性,是对法律的补充,在成熟的情况下会被补充进法律,其地位仅次于法律。
法规多称为条例,也可以是全国性法律的实施细则,如治安处罚条例、专利代理条例等。
4、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其制定者是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相当于是各地方的最高权力机构。
地方性法规大部分称作条例,有的为法律在地方的实施细则,部分为具有法规属性的文件,如决议、决定等。地方法规的开头多贯有地方名字,如北京市食品安全条例、北京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办法等。
5、规章:
其制定者是国务院各部、委员会、中国人民银行、审计署和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直属机构,这些规章仅在本部门的权限范围内有效。如国家专利局制定的《专利审查指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制定的《药品注册管理办法》等。
还有一些规章是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制定的,仅在本行政区域内有效。如《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修改《北京市天安门地区管理规定》的决定》、《北京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耕地占用税暂行条例》办法》等。
法律法规作用
一、法律法规具有明示作用。法律法规的明示作用主要是以法律条文的形式明确告知人们,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哪些行为是合法的,哪些行为是非法的。
违法者将要受到怎样的制裁等。这一作用主要是通过立法和普法工作来实现的。法律所具有的明示作用是实现知法和守法的基本前提。
二、 法律法规具有预防作用。对于法律法规的预防作用主要是通过法律法规的明示作用和执法的效力以及对违法行为进行惩治力度的大小来实现的
。法律的明示作用可以使人们知晓法律而明辨是非,即在人们的日常行为中,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绝对禁止的,触犯了法律应受到的法律制裁是什么,违法后能不能变通,变通的可能性有多少等等。
这样人们在日常的具体活动中,根据法律的规定来自觉地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从而来达到有效避免违法和犯罪现象发生的目的。严格及时有效的执法也可以警示人们,未违法,违法必受罚,受罚不可变通也。这样可以在每一个人的心底上建立起一道坚不可摧的思想行为防线。
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有令必行有禁必止。收到欲方则方,欲圆则圆的良好的规范效果。
三、 法律法规的校正作用。也称之为法律法规的规范作用。这一作用主要是通过法律的强制执行力来机械地校正社会行为中所出现的一些偏离了法律轨道的不法行为,使之回归到正常的法律轨道。
像法律所对的一些触犯了法律的违法犯罪分子所进行的强制性的法律改造,使之违法行为得到了强制性的校正。
四、 法律法规具有扭转社会风气、净化人们的心灵、净化社会环境的社会性效益。理顺、改善和稳定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提高整个社会运行的效率和文明程度。
作为一个真正的法制社会则是一个高度秩序、高度稳定、高度效率、高度文明的社会。这也是法制的最终目的和最根本性的作用。
Ⅱ 有关法律的知识
日常生活中,涉及的法律和民法相关比较多,另外比较重要的就是工作中涉及的劳动法。
如果是非上述原因解除合同,公司必须提供赔偿,赔偿标准如下:
第四十七条经济补偿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不满六个月的,向劳动者支付半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
劳动者月工资高于用人单位所在直辖市、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公布的本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向其支付经济补偿的标准按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数额支付,向其支付经济补偿的年限最高不超过十二年。
而女性员工在劳动合同存续期间,还享有三期(孕期、产期和哺乳期)的保障。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61条规定:"不得安排女职工在怀孕期间从事国家规定的第三级体力劳动强度的劳动和孕期禁忌从事的劳动。对怀孕七个月以上的女职工,不得安排其延长工作时间和夜班劳动。
Ⅲ 中小学生法律知识
中小学生法律知识
一、从小养成良好习惯,自觉守法。
同学们听说过这样一句话: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
为之”,意思是说不要以为这件好事太小了而不去做,也不以为
这件坏事太小而去做。
《治安管理处罚条例》涉及到我们生活的
方方面面,比如怎么样过马路,不能打扰别人休息,不能破坏文
物,
在乘坐交通工具时要注意什么等等。
有很多事情在一些同学
看来是不起眼的小事,像随地吐痰,乱闯红灯,还有携带管制刀
具,到了学校拿出来炫耀,实际上这样做已经是违法了。因此大
家要学习法律,增强是非判断能力,自觉遵守《条例》和其它法
律法规。关键是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小事做起,遵守《小
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做起。
我知道有的同学其实很聪明,
但他心思不用在学习上,
而是
用在调皮捣蛋上,喜欢逞强好胜,有事没事惹一下其他同学,比
如别人走路时他突然伸出一只脚将别人绊倒;有些同学喜欢打
架,将别的同学打伤;有些同学不爱护公物,故意毁坏公共场所
的物品;有些同学以大欺小,没有钱买东西吃、没有钱进游戏室
就强行向弱小同学索要等等行为都是法律不允许的,
如果情节严
重的话就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也就是说你这一逞强就有可能将自
己送进班房。
所以在这里我要告诉同学们平时一定要听老师和家
长的话,遵纪守法。
还有些同学会说我现在还不到十四周岁呢,
在这里我要告诉
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四年级五年级
你们,
如果你实施犯罪行为时年龄虽未达到能追究刑事责任的界
限,国家法律还是有惩罚的措施的,比如作治安处罚、送劳动教
养、
送工读学校进行矫治等等。
同时我认为一个人走上犯罪道路
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常言道:千里之提,溃于蚁穴。如从小养
成了各种不良习性的话,
以后要改正就很难,
平时又不注重学习
科学文化知识、
不注重规范自己的言行,
不按照各种规章制度做
事,最后必将酿成大错。我给大家举个例子:
2002
年
4
月份的
天下午,
一个城区小学的女学生张某由于经常驻受到同桌男生的
欺负,就决定报复一下,将同桌买来牛奶袋子咬破一口,再灌入
上点老鼠药,而后放回抽屉里,下午,坐该课桌的小学生喝了这
有毒的牛奶后,
很快就有了中毒反映,
幸亏被送到医院及时抢救,
这才避免酿成大祸。这起案件侦破后,投毒学生后悔不已,她说
自己没有想到会出那么大的事情,以为小学生吃了只会拉肚子,
但是该学生的后悔不能代替法律的惩罚,她照样受到了处罚。
二、帮助他人
抵制不良诱惑。
有人说,我只要自己不违法,别人的事情与我无关。这是不对
的。
如果我们身边的同学、
朋友甚至家人做出了一些不应该做的
事情,我们应当及时阻止,给他们讲解法律,让他们认识到违法
的后果,那你就立了大功,就为社会做出了贡献。比如:有的家
长晚上喝酒回来,把音响打开,乘着酒劲拼命地唱歌,影响到楼
上楼下,你呢可以好好劝劝家长,告诉他夜深人静的时候,这么
大的声响会搅得邻居不安的,同时也是违反《条例》的行为,如
果人家打了
110
,民警来处理多不好啊。这样你的家长可能就会
及时改正。
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的诱惑,有金钱、物质,还有一些奢侈
享受,我们呀一定要顶得住诱惑,把心思放在学习上,决不放松
自己的防线。
首先是交朋友要慎重,
拒绝不良交往。
交往对同学们的成长
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现在社会上有些人,他们抽烟喝酒、打牌
跳舞、打架斗殴、追求低级趣味等等,还利用同学们好奇心强、
社会经验缺乏、辨别力、控制力薄弱等特点,以物质引诱、暴力
威胁等方式,传达室播犯罪思想,教唆作案手段,使少数抵抗力
薄弱的学生误入歧途。
例如,
学生吴某,
初中毕业后未考上高中,
本想去当兵的,但自从在舞厅跳舞时认识曾犯过盗窃罪的罗某
后,一来二去,二人搞得火热,罗某便向吴大谈“盗经”,说作
案时如何刺激,
如何过瘾,
最终吴某在罗的教唆下走上了盗窃犯
罪道路。被判刑八年,葬送了自己的前程。
其次是尽量避免涉及成人误乐场所,避开不良环境的影
响。
现在的成人娱乐场院所如歌舞厅、
酒吧、
迪吧、
网吧特别多,
由于那里人员成分复杂和流动性大,许多违法犯罪人员混迹其
中,寻衅滋事,你们在这样的场所很容易受腐蚀。
三、学会自护,运用法律保护自己。
同学们在成长的过程中,有时候会遇到各种各样不法侵害,
比如被人敲诈,被人殴打,被人抢劫等等,一旦碰到了,怎么办
呢?我们要增强是非判断能力,
丰富社会生活经验,
锻炼各种应
变能力,还要加强锻炼身体,增强体魄,这样有助于同学们在遇
到侵害时入时摆脱或者进行正当防卫,
不至于受到违法人员的随
意侵害。
根据实践经验,
我们建议同学们如果在遭到违法犯罪行
为侵害的时候,切切要记住两点:
第一、
同学们要以避免受违法犯罪行为侵害为自己的首要任
务,
不提倡你们去同违法犯罪分子面对搏斗,
比较明智的做法是
遇事不慌,然后设法摆脱或向四周的大人呼救,或拔打“
110
”
报警。对于这一点,我们办理的件案子很有代表性,那天住在北
门村附近的小女孩娟娟放学后往家里赶,
罪犯王某看见她脖子上
挂着一把钥匙,心想:这个小女孩家可能大人没在家,我就跟着
她待她开门后冲进她家抢点东西。
于是就一直跟着娟娟,
走了段
路后,娟娟发现后面有男青年一直跟着,心里害怕,在走到自家
房子门口时,她心想:如果我现在开门进房间的话,这个坏蛋一
定会冲进我家干坏事的,
我不能开门。
她就一直在家门前马路上
逛来逛去,王某见娟娟没开门就躲在马路对面等,过了一会儿,
娟娟看见隔壁的张阿姨走了过来,
就立即凑着张阿姨的耳朵把她
遇到的情况告诉了张阿姨,
张阿姨娟娟去开门,
她立即打
110
报
警。
要娟娟开门后,
王某就冲上前将娟娟逼进一个小房间里反锁
起来,
并威胁娟娟不准喊叫,
他自己就到娟娟父母的房间里翻东
西,在王基本翻东西时,由于张阿姨报了警,公安人员及时赶到
将王某抓获。
第二、
如果同学们发现自己正在或已经受到非法侵害的就应该采
取正确的途径解决。如及时向学校、家庭或者其他监护人报告,
由家长、
老师或学校出面制止不法侵害,
也可以向公安机关或者
政府主管部门报告。
此外学生之间打架事件也要引起同学们的注
意,据调查,一些学生被同学殴打后并不是向家长或学校汇报,
而是自己作主到外面找人来报复,要知道报复伤人也是违法的,
也会受到处罚。
总之,同学们如遇上不法侵害时,不要害怕,一定要沉着、冷
静,机智勇敢,要敢于检举揭发,积极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我们要坚信邪不可能压正的道理,
干坏事的人心总是虚的,
害怕
的应该是他们。
祝愿所有同学都能够学法懂法、奋发向上、健康成长!
参考网络文库http://wenku..com/view/d57cd32e7375a417866f8f48.html
这个是例题的。
Ⅳ 求一些基础的法律知识,越多越好!
你好
你说的问题太宽泛了,简单的说一下相关知识: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十七条 【刑事责任年龄】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因不满十六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他的家长或者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
第十七条之一 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故意犯罪的,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过失犯罪的,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第三十二条 【主刑和附加刑】刑罚分为主刑和附加刑。
第三十三条 【主刑种类】主刑的种类如下:
(一)管制;
(二)拘役;
(三)有期徒刑;
(四)无期徒刑;
(五)死刑。
第三十四条 【附加刑种类】附加刑的种类如下:
(一)罚金;
(二)剥夺政治权利;
(三)没收财产。
附加刑也可以独立适用。
第三十五条 【驱逐出境】对于犯罪的外国人,可以独立适用或者附加适用驱逐出境。
刑事法包括刑法(实体法)和刑事诉讼法(程序法)以及其他刑事司法解释,刑事诉讼,实行两审终审制,包括一审、二审、再审。一般分侦查阶段(公安机关)、审查起诉阶段(检察院)、审判阶段(法院)、执行(派出所或监狱)四部分。
行政法,行政行为分具体行政行为(特定对象,如对某人处罚)和抽象行政行为(不特定对象,如政府文件),行政方面法律主要有,行政许可法、处罚法、强制法、复议法、诉讼法、治安管理处罚法。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母法,具有最高法律地位和最高法律效力。宪法是制定普通法律的依据,普通法律的内容都必须符合宪法的规定,与宪法内容相抵触的法律无效。
建议考哪方面就买一册相关知道书籍,这里根本说不了那么多,以上知识如想了解更多或不理解,可以一一追问!!
Ⅳ 法律常识试题及答案
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根据以上定义,下列行为属于共同犯罪的是:
A 甲欲杀乙,故意将装好子弹的枪支给丙,并骗丙说是空枪,叫丙向乙瞄准恐吓乙,结果乙中弹身亡。甲与丙构成共同犯罪
B 赵某之妻提出离婚,赵坚决反对,并与其好友高某商量对策。高某说,想办法把她脸弄伤,让她不能再嫁人。于是两人合谋买了一瓶强酸装入喷雾器内,并约定某晚一起去赵妻娘家,毁其妻的容貌。当晚,高某的小孩患急性痢疾,高失约未去,赵独自一人毁了其妻的容貌。赵某与高某构成共同犯罪
C 甲将其依法持有的猎枪寄存乙处,某日甲至乙处。对乙讲明,要用该猎枪杀丙,请乙交还猎枪,甲遂持枪杀丙。甲乙构成共同犯罪
D 张某、李某经共谋后于深夜蒙面携带管制刀具进入一狭窄街巷抢劫。张叫李把住街口,防止他人进来,自己深入街巷,持刀抢劫了一妇女现金3000元。张欲独吞此款,对李讲该妇女身上一分钱都没有,李信以为真。张、李的行为属于共同犯罪
犯罪预备:是指为了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行为。根据以上定义,下列行为中,甲的行为属于犯罪预备的是:
A.甲、乙、丙、丁四人预谋某晚去某超市盗窃,由甲提供一辆三轮车。届时甲因害未去,由乙、丙、丁三人用甲提供的三轮车盗走超市的大批名贵手表。
B.乙有仇,遂寻机报复。一天甲得知乙一人在家,便携带匕首向乙家走去,途中突然腹痛,只得返回家中
C.于某日携带匕首前往乙家,准备杀乙泄愤,途中遇联防人员巡逻,甲深感害怕,折返家中
D.甲在树丛中向仇人乙射击,连开了两枪未击中乙,乙因害怕而求饶,甲在能继续开枪的情况下不再开枪
这两道题是公务员考试的真题,当时给的答案是:
第一题D 【解析】由定义可知共同犯罪必须是二人(或二人以上)在主观上必须有共同的犯罪故意,在客观上有共同的犯罪行为。A项没有共同的犯罪故意,B、C项没有共同的犯罪行为。故答案为D。
第二题A 【解析】由定义可知犯罪预备的特征是犯罪行为尚未实施。B、C、D项全为已经着手实施的犯罪,故可排除。而A项中的犯罪虽然也已经实施,但甲在其中只是起到了准备的作用,并没有参与犯罪的实施过程。由此可知正确答案为A。
但是从法律的角度讲,这个答案有待商榷。
个人认为应该是:
第一题:BD
第二题:C
A项中四人构成共同犯罪,因乙、丙、丁三人构成犯罪既遂,甲不单独成立其他犯罪形态,即甲与其他三人一起构成犯罪既遂;B项中,甲是因其意志以外的因素而中止了犯罪,所以构成犯罪未遂;C项中,甲中止犯罪的主要原因是“深感害怕”,而不是“途中遇联防人员巡逻”,即“途中遇联防人员巡逻”并不足以阻止其继续犯罪,所以,甲不构成犯罪未遂,而是构成犯罪预备,或者说是犯罪预备阶段的犯罪中止;D项中甲已实施了犯罪行为,构成犯罪过程中的犯罪中止。
Ⅵ 公共基础知识(包括法律常识、党的民族政策及理论等)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辩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历史唯物主义。
Ⅶ 法律的基本知识
法律分析:1、法是由国家制定和认可的,调整人与人之间的行为规范,明确行为人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规范总和。其特征有四方面:(1)、法是调整人的行为的规范;(2)、法是由国家(即相应的国家机关)制定或认可;(3)、法是具有普遍性的社会规范;(4)、法规定人们的权利和义务;(5)、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2、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任务是(1)、保卫国家政权;(2)、保护合法财产;(3)、保护公民权利;(4)、维护社会秩序。3、犯罪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一条 为了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调整民事关系,维护社会和经济秩序,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 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
第三条 民事主体的人身权利、财产权利以及其他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犯。
Ⅷ 行政执法人员公共法律知识(模拟)试题
行政执法人员公共法律知识考试题库--附答案回_网络答文库
http://wenku..com/view/30be7007e87101f69e3195f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