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群法律责任
1. 微信群群主退群后,还负法律责任吗
要看你有没有做来什么违法的事源情
微信实际不存在群主,你说的群主是群的建立者,
但是当群建立后,每个人都是管理员,权限都是一样的包括群的建立者,
所有群成员都可以将朋友加到群内,任何人退出群,群都不会被解散,
除非有人将所有人踢出群。
2. 微信群主退群后是否还承担该群的法律责任
看是什么情况,如果他没有犯法,可以不服责任。谢谢采纳
3. 微信群主退出了,还需要负法律责任吗
按照微信群主的指定规则来看,群主退出了,那么就会指定微信成员列表专里第一个人为群主的,因为它属判断是否是群主的基本就是按进成员列表的位置为标准的。所以你们群的群主就是现在在第一个的人。而且如果你们在群里散布了什么违法信息,那么群主不在,可以判定发的人负责或者不信“群主退出”的事实,指明成员位置第一的人为默认群主。
4. 微信群主承担什么责任
1、承担来涉嫌聚众赌博责任。朋友之间自,喜欢发点红包增进感情,这种小额互发没有盈利性质,可视为赠与,不涉及违法。但如果有人以营利为目的创建红包群,群主就涉嫌聚众赌博、开设赌场。
2、承担传播淫秽物品责任。《刑法》规定:不以牟利为目的,利用互联网或者移动通讯终端传播淫秽电子信息,传播淫秽电影、表演、动画等视频文件达40个以上,或成员达30人以上的,对群的建立者、管理者和主要传播者,以传播淫秽物品罪定罪处罚。
3、承担发表不当言论责任。在国家进一步加强网络监管的今天,大家一定要注意规范自己的言行,不要触犯法律。不信谣不传谣、敏感话题、违反相关法律法规的信息不发。
(4)微信群法律责任扩展阅读:
微信群主与群员权利的核心区别,决定了群主与群员的不同职责。群主作为群的管理者和权力的拥有者,当然负有监管职责。群主应规范群聊行为,维护群聊内容的非违法性。对于群员发布的违法内容,群主应予警告,直至将该群员踢出群聊。
随着法律的不断完善和公民个人权益意识的不断提高,对于群内的违法行为或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的行为,如果群主不履行监管职责,则有可能承担法律责任。
5. 在网络或微信群随意发表文章有何法律责任
要负责的,就相当于如果你在微信群里面乱发一些敏感的话题 肯定要负责人的。
6. 微信群里乱发东西违法吗
微信群里乱发东西违法。
微信作为一款主流社交工具,其朋友圈、微信群功能成为人们分享生活点滴、心情随想的一个重要平台。然而,由于其公开性,发在朋友圈、微信群的内容稍不注意便有可能引发侵权。
纵观近几年的司法实践,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种种原因使得社交软件内的群组包括QQ群、微信群等成为有些人实施违法犯罪的场所和工具,他们大多以群主身份利用该群组实施各种违法犯罪行为,较轻的如侮辱、诽谤等侵害他人名誉等,严重的包括组织传销、进行敲诈勒索、传播淫秽物品、宣扬恐怖主义等犯罪,极大危害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6)微信群法律责任扩展阅读
有关法律依据
互联网空间不是法外之地,公民在网络群组内也是受到约束的。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于2017年9月1日印发的《互联网组群服务管理规定》中,第九条第一款就规定了群主的管理责任:
“互联网群组建立者、管理者应当履行群组管理责任,依据法律法规、用户协议和平台公约,规范群组网络行为和信息发布,构建文明有序的网络群体空间。”
其中包括两方面的含义:
一是群主有责任遵守国家的各项法律法规,让群组在法律的规范下发挥其沟通工具的作用,而不应该成为违法犯罪的工具,去侵犯他人的权利甚至实施犯罪行为;
二是群主具有相应的监督管理权,如在群成员出现违法乃至犯罪行为时应当积极履职,对违法犯罪者实施禁言、踢出群组等措施,制止相应的违法犯罪行为,从而维护和谐的群组关系。
7. 在微信上辱骂他人应承担怎样的法律责任
网络上的侮辱与现实中的侮辱要承担相同的法律责任。即如果侮辱情节较轻,被害人可以要求其停止侵害,恢复名誉,并赔偿损失。如果侮辱情节严重,涉嫌构成侮辱罪的,可申请追究侵害人的刑事责任。
公民的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等受到侵害的,有权要求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并可以要求赔偿精神损害抚慰金。
人们在享受互联网社交便利的同时,应当依法谨慎行使自己的权利。微信用户有权在其朋友圈内正当、合法地表达观点或发表其评论,但微信聊天记录、朋友圈发布内容可在诉讼中作为证据使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101条规定:公民、法人享有名誉权,公民的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禁止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公民、法人的名誉。
《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二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5日以下拘留或者500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500元以下罚款:
(一)写恐吓信或者以其他方法威胁他人人身安全的;
(二)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
(三)捏造事实诬告陷害他人,企图使他人受到刑事追究或者受到治安管理处罚的;
(四)对证人及其近亲属进行威胁、侮辱、殴打或者打击报复的;
(五)多次发送淫秽、侮辱、恐吓或者其他信息,干扰他人正常生活的;
(六)偷窥、偷拍、窃听、散布他人隐私的。
《侵权责任法》第十五条承担侵权责任的方式主要有:
(一)停止侵害
(二)排除妨碍
(三)消除危险
(四)返还财产
(五)恢复原状
(六)赔偿损失
(七)赔礼道歉
(八)消除影响、恢复名誉。
以上承担侵权责任的方式,可以单独适用,也可以合并适用。
(7)微信群法律责任扩展阅读:
微信群里辱骂他人损害名誉难免承担法律责任
日前,广西大新县人民法院对一起名誉权纠纷进行判决,判决被告在其朋友圈登载致歉声明,对原告赔礼道歉,并赔偿原告精神损害抚慰金800元。
原告黄钰与被告冯某雨都是年纪三十出头的青年妇女,多年前双方通过朋友介绍相互认识。2015年双方曾有过矛盾纠纷,被告冯某雨一直扬言寻机对原告黄钰打击报复。
2017年12月,在获知原告在县城摆夜摊后,被告即在其微信群里发信息,群聊中声称原告“睡她表弟多年,她表弟家里人骂死了”、“她妈就是去广东睡回来才生的那个黑憋(意指原告)”。还在朋友圈唆使男网友去强奸原告,并配发原告的个人照片。
当日晚上,得知被被告辱骂后,原告和家人与被告发生口角。次日,原告到被告店门要跟被告评理,一时冲动才动手打烂被告的广告牌等。事后,公安机关主持双方进行调解,原告母女愿意赔偿被告财物损失,但被告拒绝对在群里发微信骂话一事承担责任。
今年3月,原告起诉到法院,请求判决被告赔礼道歉,并赔偿精神损害赔偿金8000元。被告冯某雨到庭应诉时则辩称,原告诉称并不属实,被告没有发布原告提供的那些微信聊天记录过,不同意原告的诉讼请求。
大新县法院审理认为,公民依法享有名誉权,公民的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禁止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公民、法人的名誉。
微信作为一种信息交流平台,具有公开性和传播性。便捷快速,散播广泛。被告在微信群中发布诽谤、侮辱、贬低原告的信息,并配发原告的个人照片,造成相关信息的公开传播,引发他人对原告声誉的猜测,致使原告的名誉权受到损害,侵害了严格的名誉权,依法应承担侵权责任。
经调解双方未达成协议,法院遂作出前述的判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