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知识 » 媒体新闻信息法律责任义务

媒体新闻信息法律责任义务

发布时间: 2022-09-16 12:36:20

⑴ 发布假新闻要承担什么法律责任

《报刊刊载虚假、失实报道处理办法》第一条规定报纸、期刊必须遵守新闻出版法规,刊载新闻报道和纪实作品必须真实、准确、公正。报刊不得刊载虚假、失实的报道和纪实作品。这一规定为追究发布虚假新闻媒体法律责任提供了立法依据。

(一)网络媒体发布虚假新闻的民事责任

今天的媒体已经成为市场经济的一部分,人们想获得信息就得交上网费等,信息从一定程度上来讲一种特殊的消费品,而我们每个付费获取信息的人便是消费者。每个人获取信息的目的不同,但是每个人获取新闻的目的是一致的,就是想了解真实的事件经过。新闻和小说不同,真实性是它的生命,如果新闻失去了真实性,它也失去了消费的价值。媒体在网上发出虚假新闻的行为,虽然没有损害消费者的实际利益,但是消费者在付费的情况下却没有达到自己的消费目的,这一定程度上是侵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四十八条第一款规定:“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本法另有规定外,应当依照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承担民事责任。”其中第一项和第二项分别为商品或者服务存在缺陷的和不具备商品应当具备的使用性能而出售时未作说明的。根据这两项的规定,发布虚假新闻的网络媒体严重侵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应该承担民事责任。

发布虚假新闻的媒体侵害的并不是某一个人的权益,而是整个社会的利益,这就适用民事的公益诉讼。《民事诉讼法》第五十五条规定了对于侵害众多消费者合法权益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法律规定的机关和有关组织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在这项规定为大众指明了维权道路,让网络媒体有所忌惮。

(二)网络媒体发布虚假新闻的行政责任

《报刊刊载虚假、失实报道处理办法》第六条为虚假新闻的行政处罚提供了立法依据。但是互联网环境下虚假新闻的出现和传统媒体下虚假新闻的成因并不是一样的,要想彻底整治网络环境下虚假新闻的泛滥,新闻出版行政管理部门就要根据网络环境的独有特点,制定相应的行政法规,依此对媒体进行处罚。

处罚发布虚假新闻的媒体,新闻出版行政管理部门不能同一而论。对于发布虚假新闻的始作俑者,不仅要加大罚款力度,还要进行警告、责令限期改正,情节严重的暂停新闻更新。对于转播虚假新闻的“跟风者”,应适当的罚款并通报批评,这样不仅会缩小虚假新闻的传播范围,还可以减少媒体工作者工作上的过失。因为大众的阅历有限,所以前两者很难实现群众的举报监督。而对于那些题目和内容不符的骗取点击率的虚假新闻,新闻出版行政管理机构应该建立起群众举报监督机制。现今,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网站的互动平台上共有四个举报项目:非法出版活动举报、互联网和手机媒体淫秽色情信息举报、侵权盗版举报和广电节目投诉。在这四个项目中,虚假新闻竟举报无路。新闻出版行政管理部门应搭建一个虚假新闻的举报平台,并制定相应的举报规则,群众可以利用截图等工具来获取举报的证据,当一条新闻举报的人数达到一定数额的时候,新闻出版行政部门要对发布虚假新闻的媒体给予行政处罚,而处罚的力度,应视情节的轻重而论。

⑵ 新闻传播媒体危害国家安全罪的法律责任是什么

根据我国《刑法》规定,危害国家安全罪是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的行为。危害国家安全罪是一个概括性罪名,是对各种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行为共同特征的概括。各种具体罪名则各有其具体构成要件和特征,分别规定在刑法分则第一章中的12个条文里。危害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的犯罪行为,是中国刑法中规定的危害性最大的一类犯罪,因此,刑法分则在第一章就对危害国家安全罪进行了规定。最高法院要求,各级法院要依法严惩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行为,严惩杀人、抢劫、爆炸、黑社会性质组织等严重刑事犯罪,严惩编造散布虚假恐怖信息、侵犯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等犯罪,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犯罪侵犯的客体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安全。“国家安全”,是指国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政治基础和物质基础的安全。具体是指国家的独立、国家的团结统一、国家的领土完整和安全、国家政权、基本制度及国家的其他根本利益的安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安全,是指中国的主权独立、团结统一、领土完整和安全、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稳固及其他国家根本利益的安全的总和。
拓展资料:犯罪主体是自然人犯罪主体,且多为一般犯罪主体。对于大多数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来说,不论是中国公民、外国公民或无国籍人,只要具有刑事责任能力且年满16周岁,都可以成为犯罪主体。但某些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其主体范围有着严格的限制。如背叛国家罪、资敌罪的主体只限于中国公民;叛逃罪的主体只限于中国公民中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或者掌握国家秘密的国家工作人员。危害国家安全这一类犯罪,实际承担刑事责任而被刑罚处罚的只能是自然人。
法律依据:《刑法》第一百零六条对此作出如下具体规定:“与境外机构、组织、个人相勾结,实施本章(刑法分则第一章:危害国家安全罪)第一百零三条、第一百零四条、第一百零五条规定之罪的,依照各条的规定从重处罚。

⑶ 中国在新闻媒体的监管方面的法律有哪些

新媒体采编相关法律法规

在国内新媒体发展的过程中,政策法规的出台以及管理体系的调整可以说是在匆忙之中启动的。特别是互联网的跨媒体特征,给原来按照行业界限划分的管理体制带来了挑战。新媒体面临的法律环境是比较复杂的,仅仅针对互联网的相关法律法规就有数十个,其中有宪法与法律,有司法解释,有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部门通知,还有地方法规和行业规范。而面对新媒体不断涌现的新应用,已有政策法规还将继续调整、修改,新的法规还会不断颁布。作为新媒体从业人员,需要对这些政策法规有面上的了解,树立相应的法律意识,这也是避免触碰管理和法规红线,保障媒体正常运行的基本要求。

涉及网络管理的法律法规虽然比较繁多,但实践经验表明,与日常编务工作密切相关的主要集中在与信息内容安全、版权保护以及名誉权保护等几个方面,主要条款摘录如下:

《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

本办法主要是对网络信息服务提出基本规范,其中必须重点掌握:

第十五条 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不得制作、复制、发布、传播含有下列内容的信息:

(一)反对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

(二)危害国家安全,泄露国家秘密,颠覆国家政权,破坏国家统一的;

(三)损害国家荣誉和利益的;

(四)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破坏民族团结的;

(五)破坏国家宗教政策,宣扬邪教和封建迷信的;

(六)散布谣言,扰乱社会秩序,破坏社会稳定的;

(七)散布淫秽、色情、赌博、暴力、凶杀、恐怖或者教唆犯罪的;

(八)侮辱或者诽谤他人,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

(九)含有法律、行政法规禁止的其他内容的。

第十六条 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发现其网站传输的信息明显属于本办法第十五条所列内容之一的,应当立即停止传输,保存有关记录,并向国家有关机关报告。

《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

本规定是规范BBS论坛服务的,重点把握第九条,即违禁信息范围界定,内容与《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第十五条完全一致。

第五条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单位分为以下三类:

(一)新闻单位设立的登载超出本单位已刊登播发的新闻信息、提供时政类电子公告服务、向公众发送时政类通讯信息的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单位;

(二)非新闻单位设立的转载新闻信息、提供时政类电子公告服务、向公众发送时政类通讯信息的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单位;

(三)新闻单位设立的登载本单位已刊登播发的新闻信息的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单位。 根据《国务院对确需保留的行政审批项目设定行政许可的决定》和有关行政法规,设立前款第(一)项、第(二)项规定的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单位,应当经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审批。 设立本条第一款第(三)项规定的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单位,应当向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备案。

《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

本条例是网络版权保护诉讼主要引用的依据,其中需要重点掌握第五条和第六条,主要是对免于版权责任的几种情况的界定。对该条例第十四条到第十七条的内容也需要准确理解,这几条对于网友自主上传内容涉及的侵权行为及其处置程序作了清晰的界定,与第五条和第六条一样,是网站遭遇版权诉讼时需要经常引用到的条款。

《民法通则》司法解释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

两个法规中,前者是对民事权益保护的一般性规定,后者在第三十六条专门针对网络侵权行为作了界定,因此都需要作详细的了解和掌握。

在行业规范中,则需要掌握《网络色情淫秽信息的13条标准》,用于鉴别低俗信息。

目前用于调节网络版权纠纷的主要依据是《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而在该条例中又主要集中在第五条和第六条的第二、七、八款,以及十四至十七条,其内容如下:

第五条 未经权利人许可,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进行下列行为:

(一)故意删除或者改变通过信息网络向公众提供的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的权利管理电子信息,但由于技术上的原因无法避免删除或者改变的除外;

(二)通过信息网络向公众提供明知或者应知未经权利人许可被删除或者改变权利管理电子信息的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

第六条 通过信息网络提供他人作品,属于下列情形的,可以不经著作权人许可,不向

(二)为报道时事新闻,在向公众提供的作品中不可避免地再现或者引用已经发表的作品;

(七)向公众提供在信息网络上已经发表的关于政治、经济问题的时事性文章;

(八)向公众提供在公众集会上发表的讲话。

这两条主要是针对通过编辑发布到新闻页面上的内容,因为经过编辑发布以及推荐以后,所转载信息的使用性质就发生了改变,成为网站主动实施的一种行为。因此编辑在转载有关内容的时候,应当按照法规的要求进行鉴别和选用。

第十四条 对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或者提供搜索、链接服务的网络服务提供者,权利人认为其服务所涉及的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侵犯自己的信息网络传播权或者被删除、改变了自己的权利管理电子信息的,可以向该网络服务提供者提交书面通知,要求网络服务提供者删除该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或者断开与该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的链接。通知书应当包含下列内容:

(一)权利人的姓名(名称)、联系方式和地址;

(二)要求删除或者断开链接的侵权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的名称和网络地址;

(三)构成侵权的初步证明材料。

权利人应当对通知书的真实性负责。

第十五条 网络服务提供者接到权利人的通知书后,应当立即删除涉嫌侵权的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或者断开与涉嫌侵权的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的链接,并同时将通知书转送提供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的服务对象;服务对象网络地址不明、无法转送的,应当将通知书的内容同时在信息网络上公告。

第十六条 服务对象接到网络服务提供者转送的通知书后,认为其提供的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未侵犯他人权利的,可以向网络服务提供者提交书面说明,要求恢复被删除的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或者恢复与被断开的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的链接。书面

说明应当包含下列内容:

(一)服务对象的姓名(名称)、联系方式和地址;

(二)要求恢复的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的名称和网络地址;

(三)不构成侵权的初步证明材料。

服务对象应当对书面说明的真实性负责。

第十七条 网络服务提供者接到服务对象的书面说明后,应当立即恢复被删除的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或者可以恢复与被断开的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的链接,同时将服务对象的书面说明转送权利人。权利人不得再通知网络服务提供者删除该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或者断开与该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的链接

以上四条,针对的是网民自主上传的内容。所谓“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即指提供论坛、博客、空间、相册等服务,其要点在于相关内容由网民自主上传,没有任何编辑行为。对于这种信息,网站无法对其内容的真实性以及版权信息进行鉴别,因此该条例设置了一个通知――删除――反通知――恢复的程序,即权利人发现侵权,可以通知网站删除,网站删除之后通知原上传者,如原上传者能够提供不侵权的证据,网站可以恢复并通知权利申诉人,之后权利申诉人不得再就同一信息提出删除要求。这样一种程序设置,免除了网站大量的风险,在这个过程之中,只要网站按照程序要求及时进行处理,便不再承担其他法律责任。

近年来涉及网络侵权的案例

1. 2004年,正东唱片诉世纪悦博案。正东唱片公司诉世纪悦博公司在其经营的网站上向公众提供了原告拥有版权的35首歌曲的下载服务。法庭终审判决认定,被告所提供的虽是链接服务,但该链接服务是人工选择、编排、整理的结果,而非计算机的自动链接服务,故应承担“帮助侵权”的责任。

2. 2005年,步升诉网络案,国内首例因利用搜索引擎免费下载MP3被判侵权的案例。 上海步升音乐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称被告网络公司未经其许可,通过互联网提供下载服务,向公众传播其享有录音制作者权的46首歌曲,严重侵犯了其权益。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一审判决网络立即停止在其网站上提供34首侵权歌曲的访问链接并赔偿原告6.8万元。

3. 2006年,步升诉飞行网,内地首例P2P技术侵权案。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就上海步升起诉北京飞行网(Kuro)音乐软件开发有限公司一案公布判决结果:飞行网和其服务维护商舶盛舫安信息技术公司连带赔偿步升公司20万元及诉讼合理支出1万元。

4. 2007年,全球四大唱片公司状告雅虎中国案。 华纳、环球、百代、索尼四大唱片公司旗下的11家唱片公司诉称,雅虎中文网站向公众提供涉案的47张专辑共计233首歌曲的在线试听、免费下载及相关链接服务,且对歌曲信息进行搜集、整理、分类、编排,侵犯了原告对涉案歌曲所享有的录音制作者权中的复制权、信息网络传播权以及相应的获得报酬

权。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判被告删除有关搜索链接,并赔偿原告经济损失21万余元。

网络侵害名誉侵权的判定依据主要是民法通则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涉案信息如果是属于编辑主动发布的内容,则网站是侵害的直接行为人,承担全部责任;如果是网络用户发布的内容,则要按照侵权责任法第三十六条规定,与网络用户承担连带责任。

民法通则司法解释中相关条规如下:

第一百条 公民享有肖像权,未经本人同意,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使用公民的肖像。 第一百零一条 公民、法人享有名誉权,公民的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禁止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公民、法人的名誉。

第一百二十条 公民的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受到侵害的,有权要求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并可以要求赔偿损失。

法人的名称权、名誉权、荣誉权受到侵害的,适用前款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关于民事权益的范围,是如此界定的:

第二条 侵害民事权益,应当依照本法承担侵权责任。

本法所称民事权益,包括生命权、健康权、姓名权、名誉权、荣誉权、肖像权、隐私权、婚姻自主权、监护权、所有权、用益物权、担保物权、著作权、专利权、商标专用权、发现权、股权、继承权等人身、财产权益。

对于网络侵权责任的认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是如此表述的:

第三十六条:网络用户、网络服务提供者利用网络侵害他人民事权益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网络用户利用网络服务实施侵权行为的,被侵权人有权通知网络服务提供者采取删除、屏蔽、断开链接等必要措施。网络服务提供者接到通知后未及时采取必要措施的,对损害的扩大部分与该网络用户承担连带责任。

网络服务提供者知道网络用户利用其网络服务侵害他人民事权益,未采取必要措施的,与该网络用户承担连带责任。

⑷ 媒体和新闻工作者要承担四个者责任主要包含什么

一、要用真实的新闻服务群众

新闻媒体报道的真实性是维系新闻媒体生命的血液,更是新闻媒体得以体现价值的基础。而新闻媒体工作者作为新闻媒体的主体,其直接影响到新闻采访效果和新闻材料的编写。所以,新闻媒体作为受众人群较广的行业,新闻媒体工作者只有坚持以事实说话,不胡编乱造,不刻意炒作,才能维系新闻媒体的公信力。因此,新闻媒体工作者首先应该注重新闻案例、新闻材料的真实性,尽量减少主观个人因素或外界因素对新闻真实性的影响,并且不惧强权、不受淫威,通过深入的调查来将新闻事件真实展现在群众面前。另外,新闻媒体作为党和国家的舆论工具,其必须要在坚守“大是大非”和自身行业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出新闻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对社会时事的观察和记录来彰显新闻媒体的社会公器性质。需要注意的是,新闻媒体报道除了要确保真实性之外,还应该确保公众性的原则,群众才是新闻媒体的受众人群,所以新闻媒体工作者要为群众服好务,而不是针对一少部分人群来进行时事传播,以捍卫群众的知情权。

二、要用正确的舆论引导群众

新闻舆论工作是党的一项重要工作,事关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也事关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时期、新常态下,做好新闻舆论工作,提升舆论引导力,对充分发挥党和政府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桥梁作用,营造良好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舆论氛围,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因此,党和国家越来越重视新闻媒体的舆论引导作用,新闻媒体工作者只有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作为导向,才能发挥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的职责,维护社会的稳定,保障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具体而言,就是要从大局出发,不能帮倒忙、瞎添乱,正确开展社会舆论工作,不给国家和社会带来危害。比如,在新闻媒体进行报道前,新闻媒体工作者需要充分考量该报道是否会在社会上引起负面效应,要用积极健康向上的新闻媒体报道来实现社会正能量的传播,引导群众坚持理想、恪尽职守和努力奋斗,力求完美完成党和人民交代的任务。

三、要用公正的监督激励群众

新闻监督是针对社会上某些组织或个人的违法、违纪、违背民意的不良现象及行为,通过报道进行曝光和揭露,以达到对其进行制约的目的。所以,新闻媒体工作者要积极开展新闻监督工作,以维护群众的利益,真实反映群众呼声较高的问题。新闻媒体工作者只有正确认识好新闻监督和群众之间的关系,才能让新闻监督与群众监督形成合力,对国家和社会中的不良风气和不良行为进行排查和揭露,充分发挥出新闻媒体工作的前哨作用,肩负起反映社会问题和弊端的使命。但是因为新闻媒体行业或新闻媒体工作者自身条件的限制,当下类似的批评报道和揭露问题报道数量较少,其主要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理来应对新闻媒体工作,忽略是自身的监督职责。基于此,这就需要新闻媒体工作者能够积极应对负面事件的报道,既能满足群众的探知欲,又能对负面事件进行合理的阐述和澄清,以避免群众对负面事件的误解,然后通过意见和建议的提出,来促使负面事件问题的解决,让群众在新闻媒体报道中看到希望、受到启发、得到动力。

四、要用优秀的报道感染群众

互联网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推广使得新闻媒体报道对群众精神生活和思想意识构成了较大的影响,就地方新闻媒体而言,只有提高新闻媒体报道的亲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才能在坚持以正面宣传为主的背景下,更好推动市场经济的发展,促进社会风气的优化。特别是在当下,关于新闻媒体工作者回归本位职能的探讨逐渐增多,其作为新闻媒体报道的传播者,更应该对社会新变化、新情况和新事物进行关注,紧扣时代发展的主题,让群众能够跟随新闻媒体工作者的思考和感受对相关新闻媒体报道的来龙去脉进行深刻感悟,让群众能够乐于接受、深受感染。

综上所述,在我国社会经济转型、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得以相互融合的背景下,新闻媒体工作者只有具有好责任与担当,才能坚守党性原则、坚守新闻规律、坚守社会主义社会责任论和社会主义的新闻伦理,成为社会进步的积极推手,成为实现中国梦的得力助手。所以,新闻媒体工作者除了要正视自身的历史责任外,还应该积极面对新时期新闻媒体工作给自身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不断促进新闻媒体工作的发展和进步。

⑸ 求新闻工作者的权利与义务 详细点

新闻工作者的权利分为:

采访权(隐性采访包括偷拍偷录和涉入式采访、拒绝采访 )

报道权:报道权是指新闻工作者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将自己获取的新闻、材料和数据,经过写作编辑后利用新闻传播媒介公开传播的权利。(采来能报、采来不能报、采来过后报)

舆论监督权(批评权、评论权)

优待权(交通、通讯方面)

人身权:人身权是指公民依法所享有的涉及其生存和发展空间安全的自由度。

著作权:新闻工作者的新闻作品享有著作权,这些作品不管发表与否均受保护。

新闻工作者对新闻作品享有的著作权包括精神权利和物质权利两方面。精神权利是指发表权、署名权、修改权、保护作品完整权;物质权利包括使用权和获得报酬权。

义务分为:

A更正与答辩:更正,是指新闻报道中具体事项的交代出现失实,相关人有权要求媒体作出更正,媒体自身也有责任在发现差错时主动更正。

答辩,是指被新闻报道提及的相关人,有权对报道内容的公正性或全面性进行答辩。

B不得泄露国家秘密(绝密、机密、秘密)

C不得损害司法尊严

D不得侵害公民的隐私权

E不得搞“新闻诽谤”:无中生有,无事生非

F不得搞“有偿新闻”

G不得借采访的名义“拉”广告

H不得损害职业秘密、尊重当事人的正当要求、严正声明

I不得发布禁载新闻(破坏四项基本原则的、破坏民族团结的、教唆犯罪的、淫秽色情的)

⑹ 新闻媒体的法律责任有哪些

媒体的社会责任是由其政治、社会属性决定的,确切地说,媒体的社会责任包含政治责任和道德责任两方面。传媒的政治责任是与它作为政治工具的角色相联系的,执政为民的中国共产党历来胸襟坦荡、旗帜鲜明:党性原则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根本原则。只有坚持党性原则,才能保证党的领导地位不动摇;只有坚持党性原则,才能唱响社会主义建设的主旋律;只有坚持党性原则,才能执政为民,承担起维护人民大众根本利益的社会责任。

在当今,媒体的政治责任是与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相一致的,其政治色彩(或称之为政治功能)是不可抹去的自然色。因而,要讲政治,学会政治家办报,也就是对主流媒体从业人员的基本要求。

主流媒体从讲政治的高度出发才能把握导向,维护大局;从讲政治的高度审视问题才能区分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从讲政治的高度面对复杂繁多的反映社会众生相的新闻才能保持清醒、疏理情绪,表达真正的社会心声,弘扬主旋律。

⑺ 新闻传播者应主要承担哪几类责任

新闻传播者应主要承担以下四类责任:
1、契约责任(职业责任);
2、社会责任;
3、法规责任;
4、国际责任。
新闻传播者需经过新闻传播教育的特殊训练,拥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才有从事职业传播的资格,新闻传播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观念、专业精神和职业道德、新闻敏感,才能搞好新闻传播工作。
专门从事新闻传播工作并以此谋生的职业特点和作为专业人员经济收入颇丰的现象。
专业性是新闻传播者(包括大众传播者)区别于行业部门和事业单位人员的一个重要特点。
【法律依据】
《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
第五条 从事新闻、出版、教育、医疗保健、药品和医疗器械等互联网信息服务,依照法律、行政法规以及国家有关规定须经有关主管部门审核同意的,在申请经营许可或者履行备案手续前,应当依法经有关主管部门审核同意。第十四条 从事新闻、出版以及电子公告等服务项目的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应当记录提供的信息内容及其发布时间、互联网地址或者域名;互联网接入服务提供者应当记录上网用户的上网时间、用户账号、互联网地址或者域名、主叫电话号码等信息。
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和互联网接入服务提供者的记录备份应当保存60日,并在国家有关机关依法查询时,予以提供。第十八条 国务院信息产业主管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电信管理机构,依法对互联网信息服务实施监督管理。
新闻、出版、教育、卫生、药品监督管理、工商行政管理和公安、国家安全等有关主管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依法对互联网信息内容实施监督管理。

⑻ 新闻报到不真实,会负什么法律责任吗如何维权

可以要求报料人发布公告更正不实报道,没效果可以起诉。《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第一百零九条规定,自然人的人身自由、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公民的名誉权若受到侵害,有权要求对方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

《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二十一条,侵权行为危及他人人身、财产安全的,被侵权人可以请求侵权人承担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等侵权责任。

(8)媒体新闻信息法律责任义务扩展阅读:

名誉侵权主要有下列几种方式:侮辱,诽谤,泄露他人重要隐私等。

侮辱:是指用语言(包括书面和口头)或行动,公然损害他人人格、毁坏他人名誉的行为。如用大字报、小字报、漫画或极其下流,肮脏的语言等形式辱骂、嘲讽他人、使他人的心灵蒙受耻辱等。

诽谤:是指捏造并散布某些虚假的事实,破坏他人名誉的行为。如毫无根据或捕风捉影地捏造他人作风不好,并四处张扬、损坏他人名誉,使他人精神受到很大痛苦。

侮辱、诽谤是常见的名誉侵权行为,民法通则101条明令禁止用侮辱、诽谤的方式损害他人名誉。对法人名誉的侵害。

主要表现在散布有损法人名誉的虚假消息,如虚构某种事实,诬说某工厂的产品质量如何低劣,以图用不正当的竞争手段搞垮对方等等,这些都是侵害法人名誉权的侵权行为。

热点内容
两项新民法 发布:2025-01-18 13:43:27 浏览:491
民法115条 发布:2025-01-18 13:40:23 浏览:128
人民法院错案追究 发布:2025-01-18 13:21:33 浏览:81
治安处罚条例新 发布:2025-01-18 12:48:20 浏览:573
占用红树林保护区的法律责任 发布:2025-01-18 12:14:06 浏览:15
北京刑事没输过律师 发布:2025-01-18 12:09:11 浏览:643
司法所法律援助与扶贫 发布:2025-01-18 11:55:00 浏览:887
黑子林律师 发布:2025-01-18 11:23:10 浏览:354
三大诉讼法的证明对象 发布:2025-01-18 11:10:53 浏览:208
2013最新劳动法 发布:2025-01-18 10:10:11 浏览:7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