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职业卫生标准是否具有法律效力
㈠ 安监制订职业卫生标准是否有法律依据
职业病防治法规定,国家职业卫生标准由卫生部门制定。安监无权制定职业卫生标准。但是现在安监又想自己说了算,于是绕开国家职业卫生标准GBZ,自己搞了一套安全生产行业标准AQ,这个就规避了职业病防治法的规定了。
安监绝对不会搞GBZ,但是可以搞AQ
㈡ 中国职业安全卫生立法的宪法依据是什么
中国职业安全卫生立法的宪法依据是《宪法》第四十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劳动的权利和义务。国家通过各种途径,创造劳动就业条件,加强劳动保护,改善劳动条件,并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提高劳动报酬和福利待遇。
中国职业安全卫生方面的法律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等,法规有《使用有毒物品作业场所劳动保护条例》等。
宪法意义: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通常规定一个国家的社会制度和国家制度的基本原则、国家机关的组织和活动的基本原则、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等重要内容,有的还规定国旗、国歌、国徽和首都以及统治阶级认为重要的其他制度,涉及到国家生活的各个方面。
宪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是制定其他法律的依据,一切法律、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
以上内容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㈢ 职业卫生标准属于职业卫生什么法规
一、职业病防治法:
2002年5月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是国家21世纪颁布的第一部卫生单行法律。它以保护广大劳动者健康权益为宗旨,规定了我国在预防、控制和消除职业病危害、防止职业病中的各种法律制度。该法律确定的职业病防治法律关系主体有:政府卫生及相关行政部门,产生职业病危害的用人单位,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劳动者以及承担职业卫生检测、体检和职业病诊断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单位等四方。法律明确了上述四方之间的行政和民事法律关系,并分别规定了各自的权利义务、法律地位、法律责任。
《职业病防治法》确立了我国职业病防止所采取的“控制职业病危害源头、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分类管理、综合治理”的策略;明确了用人单位在职业病防治中的职责和义务;突出了劳动者健康权益受到法律保护;规定了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在事业病防治监管中的职责;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的职能以及各法律关系主体违反《职业病防治法》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职业病防治法》的立法宗旨是预防、控制和消除职业病危害,保护劳动者健康及其相关权益,保障劳动力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职业病防治法》规定了国家职业病防治工作总体运行制度,即政府监管与指导、用人单位实施与保障、劳动者权益维护和自律、社会监督与参与以及职业卫生服务技术保障等。
《职业病防治法》明确了我国职业病防治的基本法律制度是:职业卫生监督制度;用人单位职业病防治责任制度;按职业病目录和职业卫生标准管理制度;劳动者职业卫生权利受到保护制度;职业病病人保障制度;职业卫生技术服务、职业病事故应急救援、职业病事故调查处理、职业病事故责任追究制度;鼓励科学防治。淘汰落后的职业危害严重的技术、工艺和材料以及职业卫生监督和技术服务机构及其队伍管理制度等。
《职业病防治法》的颁布,是我国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与国际接轨的重要步骤,也是我国政府在职业卫生和安全管理方面,履行与国际劳工组织、国际标准化组织、世界贸易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所签署的公约或承诺的重要体现。
《职业病防治法》共七章76条,分总则、前期预防、劳动过程中的防护与管理、职业病诊断与职业病病人保障、监督检查、法律责任、附则。
二、职业病防治法相关配套法规与规章:
为使《职业病防治法》规范地施行,《职业病防治法》正式颁布后,卫生部相继发布了一系列与《职业病防治法》相关的配套卫生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其中包括《国家职业卫生标准管理办法》、《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管理办法》、《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分类管理办法》、《职业健康监护管理办法》、《职业病诊断与鉴定管理办法》、《职业病危害事故调查处理办法》、《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管理办法》以及《职业病分类目录》、《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规范》、《建设项目职业卫生审查规定》等多个卫生规章和规范性文件。此外,国务院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尘肺病防治条例》、《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放射防护条例》、《使用有毒物品作业场所劳动保护条例》以及卫生部后续发布的其他相关卫生规章,都是职业病防治法律体系的组成部分,同时具有法律效力。
三、职业卫生标准:
职业卫生标准是以保护劳动者健康为目的,对劳动条件各种卫生要求所做出的技术规定,可视作技术尺度。他可被政府采用,成为实施职业卫生法规的技术规范,卫生监督和管理的法定依据。1965年由原国家建设委员会、卫生部批准、发布的《工业企业设计暂行卫生标准》是我国第一部与职业卫生有关的国家标准,其中规定了85种有害物质的最高容许浓度。这个标准经多次修订后成为《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
1981年,我国成立了包括劳动卫生标准技术委员会在内的全国性卫生标准组织,卫生标准工作取得长足的进步。随着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职业卫生标准必须符合国际惯例和要求。因此,我国于2002年将《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修订为两个标准:《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和《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规定了设计应考虑的一般卫生要求,主要包括物理性有害的限值。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则重点规定了化学性的接触限值。此外,新标准有一些重要的变动,除增加了化学物的接触限值外,还采用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作为主体性的限值单位。生产性粉尘的标准除总尘外,要求主要测定呼吸性粉尘。
四、国际职业卫生法规与管理:
职业卫生法规、管理与国家的历史及体制有关,因此它在各国的情况大不一样。随着欧洲工业化的进程,德国在19世纪即着手建立社会保障系统,保险职工的疾病、养老和工伤事故,并于1894年7月6日出台世界上第一部事故保险法(包括工伤和职业病)。相比之下,美国联邦政府管理职业卫生还是近期的事情,1970年以前尚没有全国性法规,某些州有,但保护的程度在各州间有很大差别。1970年美国国会颁布职业安全与卫生法,要求为全国工人提供安全和健康的工作条件。
此外,有些国际组织和学术团体制订职业安全与卫生法规,力求在世界范围保障工人的健康。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职业卫生法规与管理也成为世界范围的问题。发达国家的工业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世界银行1981年报告称亚洲(日本除外)、拉丁美洲和东欧为新兴市场,发达国家投资占当地发展资金的2/3。工业化给这些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带来好处,也使环境恶化、健康受损。许多国家没有劳动保护的法规,即使有,也缺乏管理。它们忽视职业病,不承认工人获赔偿的权利。世界劳工组织估计,每年全世界有22万工人死亡,1.25亿例工伤。WHO报告,世界每年发生1千万例职业病,几乎全在发展中国家。目前,职业卫生(包括环境卫生)最大的挑战是在国际领域。
㈣ 有关防治职业病的国家职业卫生标准
一、有关防治职业病的国家职业卫生标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职业病,是指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等用人单位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因素而引起的疾病,职业病的分类和目录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会同国务院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制定、调整并公布。
二、注销卫生许可证的流程是:
1.工商营业执照或事业单位法人证书和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身份证(复印件各1份,验原件,加盖申请人签章)。
2.申请单位经办人应提交企业授权委托书(原件1份)、经办人身份证(复印件1份,验原件)。
3.注销申请表(原件1份,加盖申请人签章)。
4.公共场所《卫生许可证》(原件) 。窗口办理流程:申请受理审查决定,注销《卫生许可证》。
三、卫生许可证到期更换所需材料:
1.《卫生许可证申请表》(原件1份,加盖申请人签章);
2.公共场所《卫生许可证》(原件);
3.申请单位经办人应提交企业授权委托书(原件1份)、经办人身份证(复印件1份,验原件);
4.变更单位名称的,应提交工商营业执照或工商名称预先核准通知书(复印件1份,验原件);
5.变更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的,应提交变更后的有效证明材料(转让协议、企业任命文件、工商部门出具的变更通知书等)及变更后的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身份证(复印件各1份,验原件)。
6.变更单位地址门牌号码的,应提交地址门牌号变更证明(复印件各1份,验原件)。
7.原卫生许可档案缺失或逾期失效的其他资料。
法律依据:《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实施细则》
第七条 公共场所直接为顾客服务的人员,持有“健康合格证”方能从事本职工作。患有痢疾、伤寒、病毒性肝炎、活动期肺结核、化脓性或者渗出性皮肤病以及其他有碍公共卫生的疾病的,治愈前不得从事直接为顾客服务的工作。
第十条 公共场所经营者应当组织从业人员每年进行健康检查,从业人员在取得有效健康合格证明后方可上岗。患有痢疾、伤寒、甲型病毒性肝炎、戊型病毒性肝炎等消化道传染病的人员,以及患有活动性肺结核、化脓性或者渗出性皮肤病等疾病的人员,治愈前不得从事直接为顾客服务的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 第四十五条 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建立并执行从业人员健康管理制度。患有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有碍食品安全疾病的人员,不得从事接触直接入口食品的工作。从事接触直接入口食品工作的食品生产经营人员应当每年进行健康检查,取得健康证明后方可上岗工作。
㈤ 职业卫生标准属于职业卫生什么法规
职业卫生标准不属于职业卫生法规。标准和法规完全不是一回事
㈥ 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具有法律效力吗法律是如何规定的
需要分情况来看的,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具体规定如下:
1、第十四条强制性标准,必须执行;不符合强制性标准的产品,禁止生产、销售和进口;推荐性标准,国家鼓励企业自愿采用;
2、第十五条企业对有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的产品,可以向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授权的部门申请产品质量认证。
(1)认证合格的,由认证部门授予认证证书,准许在产品或者其包装上使用规定的认证标志。
(2)已经取得认证证书的产品不符合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的,以及产品未经认证或者认证不合格的,不得使用认证标志出厂销售。
(6)我国职业卫生标准是否具有法律效力扩展阅读
1、国家标准分为强制性国家标准和推荐性国家标准。
(1)对保障人身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国家安全、生态环境安全以及满足经济社会管理基本需要的技术要求,应当制定强制性国家标准。
(2)对于满足基础通用、与强制性国家标准配套、对各有关行业起引领作用等需要的技术要求,可以制定推荐性国家标准。
2、行业标准由行业标准归口部门统一管理。行业标准的归口部门及其所管理的行业标准范围,由国务院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报告,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审查确定,并公布该行业的行业标准代号。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政府法制信息网—《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网络—国家标准、网络—行业标准
㈦ 职业卫生的职业卫生的标准及检测
我国《职业病防治法》明确规定,用人单位的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强度或者浓度必须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并定期对工作场所进行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由依法设立的取得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资质认证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进行。
按照我国《职业病防治法》和职业卫生监督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各类生产企业应为劳动者提供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的工作场所,定期进行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和评价。遵守工业卫生相关法律法规,是各类企业的基本社会责任。企业可以委托环境保护部门或第三方检测机构如SGS定期进行工业卫生检测,实时掌握本企业工业卫生状况,根据实验结果适时采取预防和纠正措施,规避健康损害带来的风险,为企业职工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职业卫生标准的历史比其他卫生标准都久远。早在19世纪,德国就通过立法强制实施对因职业活动所致健康损害给予赔偿,规定雇主需建立“赔偿基金”,以保证履赔,并应提供保护工人健康的措施。1883年,德国首次颁布了一个关于一氧化碳的职业接触限值标准(OEL)。1886年,德国学者Lehmann首次采用动式染毒装置研制职业接触限值标准,并基于南非金矿的研究,于1916年提出了第一个有关矽尘的OEL。
进入20世纪30年代,除德国外,前苏联和美国开展了大量研究,制定了一系列OEL。前苏联国家标准委员会累计颁布了共涉及1300多种有害物质的“工作带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容许浓度”标准。其内容包括:
①最高容许浓度(mg/m),有的还有工作班平均最高容许浓度;
②生产条件下有害物质存在的主要状态,分为气体、蒸气、气溶胶等;
③危险性分级,即Ⅰ~Ⅳ;
④标注对机体的作用特点,如对皮肤、眼睛需要特别保护,致敏,致癌物,致急性中毒和致纤维化的气溶胶。 美国职业接触限值标准应用现况
美国职业卫生标准研制机构提出的建议标准
美国职业卫生标准研制机构提出的建议标准主要包括美国政府工业卫生学者会议(ACGIH)制定的阈限值和国家职业安全卫生研究所(NIOSH)提出的推荐性接触限值,无法律效力。阈限值是ACGIH制定的接触限值,包括化学性和物理性有害因素。有害化学物质制定了三种具体限值:
时间加权平均阈限值(threshold limit valuetime weighted average,TLV-TWA),指8小时工作班以及40小时工作周的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长期反复接触该浓度(有害物质),几乎所有工人不会发生有害的健康效应;
短时间接触阈限值(threshold limit valueshort term exposure limit,TLV-STEL),是在一个工作日的任何时间均不得超过的短时间接触限值(以15分钟TWA表示),工人可以接触该水平的有害因素,但每天接触不得超过4次,前后两次接触之间至少要间隔60分钟,且不得超过当日的8小时时间加权平均阈限值;
上限值(threshold limit value ceiling,TLV-C),是指瞬时也不得超过的浓度(可以<15分钟采样测定值表示)。
以上ACGIH的三种阈限值有其内在的联系。一般而言,以TWA浓度来检测空气中的有害物质是否符合卫生限值是得当的,它是主体性的限值。然而,TWA对那些生物学作用快的物质并不适合,此时应以上限值加以控制,即TLV-C。如有些刺激或窒息性气体规定了上限值。STEL水平的接触应不至于引起刺激作用、慢性或不可逆损伤或麻醉作用。只对少数化学物质(可产生急性效应或短时间高浓度接触具有急性效应的化学物,多见于气态或气溶胶)才规定STEL,规定有STEL的化学物既要遵守STEL,也要遵守8小时的TWA限值。可见,STEL不是一个独立的接触限值,而是8小时TWA限值的补充。
另一方面,既然TWA是平均浓度,应允许环境瞬间浓度在TWA限值上下波动,只要平均不超过TWA容许浓度。当然,人们最关心的是允许上移多少。因此,ACGIH还推荐了在遵守8小时TWA限值的前提下,上移限值在总共30钟限定接触时间内不应超过该化学物TWA限值的3倍,在任何情况下不允许超过5倍。
美国联邦政府职业安全卫生标准
美国联邦政府职业安全卫生标准由劳动部下属职业安全卫生管理局(OSHA)引用NIOSH及ACGIH 的资料颁布的职业接触限值,称为容许接触限值(permissible exposure limit,PEL),属美国强制性职业卫生标准。它的具体数值与NIOSH及ACGIH的类似。
美国州职业安全卫生标准
除联邦政府的标准外,各州有各自的职业安全卫生标准。如华盛顿州行政管理法规(Washington Administrative Code,WAC)包含有容许接触限值等内容。
德国职业接触限值标准应用现况
德国科学研究联合会(DFG)制定的职业接触限值,虽被译为“最高容许浓度”,但实质上是8小时TWA容许浓度。定义为:一般不影响健康或不造成不适。并有限制时间、次数的上限值。还对经皮、致癌、致敏、孕期毒物、遗传毒物分类、分级内容进行了标注。此外还有技术参考浓度(TRK),该限值是为致癌物质根据目前技术条件要求所能达到的最低浓度。遵守TRK只能减少并不能排除该物质对健康的危害。
这是德国对致癌物所采取的一种控制措施,要求车间空气致癌物浓度在TRK以下,并不断改善防护措施,尽可能降低到远远低于TRK。
日本职业接触限值标准应用现况
(1)化学物职业接触限值:日本产业卫生学会推荐的有害物质接触限值,是按时间加权平均浓度规定的,并注明经皮、致癌物(分级)、致敏性(分级)、制定年代等。
(2)粉尘接触限值:对游离SiO2浓度<10%的粉尘,用公式计算呼吸性粉尘和总尘。
(3)制定了生物接触限值及物理因素标准。 《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 1-2010《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GBZ 2-2007 (包含GBZ2.1 化学有害因素和GBZ 2.2 物理有害因素)《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GBZ 159-2004《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GBZ/T 160.1-85 -2004 )《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GBZ/T 189.1-11 -2007《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GBZ/T 192-2007其他相关检测标准
职业卫生的检测类别包括物理因素、化学有害因素及生物指标。详见右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