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宪性解释具有法律效力
A. 根据解释主体和解释效力的不同,可以将法律解释分为
按照法律解释的主体和效力不同把法律解释分为法定解释和学理解释两大类。
(1)法回定解释答
法定解释又称正式解释、有权解释,官方解释和有效解释,是指法律确定的国家机关或个人依据宪法和法律的授权对法律所作的具有法律效力的解释。法定解释的特点是:解释的主体是法定的,不是任意的;所进行的解释具有法律效力。一般与所解释的法律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对法定解释,人们往往依据解释主体的不同,划分为立法解释、司法解释和行政解释。
(2)学理解释
学理解释又称正式解释、无权解释、任意解释,是指非法定的国家机关、社会团体、法学工作者以及报刊等对有关法律、法规的内容和含义所做的说明。其特点是不具有法律效力。
B. 合宪性审查制度可以保证什么的根本地位
合宪性审查可以保障宪法的根本地位。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第五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国家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合宪性控制可以体现在两个方面,合宪性解释和违宪审查。这两种途径存在共同之处,具体表现为:一方面,二者都以尊重宪法的基本法地位为前提,以明确宪法规则和宪法价值的至高无上地位为前提。另一方面,二者都以实现法律体系一致性为目的。无论是合宪性解释还是违宪审查,都是为了贯彻宪法的规则和价值取向,从而使得部门法的规则与宪法规则保持一致。正是因为两者之间存在相似性,有人会误以为,合宪性解释就是进行违宪审查。事实上,合宪性解释与违宪审查存在明显的区别。合宪性审查与宪法监督及宪法实施密切相关,近年来中国共产党对合宪性审查有了更清晰明确的认知,力图在今后大力推进合宪性审查工作,以捍卫宪法尊严、维护宪法权威。构建合宪性审查机制,需嵌入中国话语,体现制度自信和理论自信,应该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并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框架内有序实施,秉持政治问题不审查的原则。合宪性审查工作要想取得实质突破,应该设立专门的审查机构,明晰与“中央全面依法治国领导小组”之间的关系,明确启动合宪性审查的主体资格,厘清合宪性审查的对象范围,健全合宪性审查的基本程序以及完善宪法解释程序机制。唯有如此,才能从理论指导和制度实践两个维度,推动合宪性审查工作逐步走向深入
C. 法律解释的种类
二、根据解释方法的不同
1、历史解释:历史解释是对某一法律规范产生、修改或废止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历史条件的研究作出说明,同时将新的法律规范同以往同类法律进行对照、比较,以阐明法律的意义。强调依据立法史料,探求立法者在制定法律时所依据的事实、情势、目的等来探知立法者意思
2、目的解释:目的解释是指从法律的目的解释对法律所作的说明。根据立法意图,解释法律条款
3、当然解释:当然解释是指在法律没有明文规定的情况下,根据现有的法律规定,某一行为当然应该纳入该规定的适用范围时,对适用该规定的说明
4、社会学的解释:社会学的解释是指以社会效果、社会目的为根据,对法律进行阐释和说明
5、合宪性解释:合宪性解释是指依宪法及位阶较高的法律规范解释位阶较低的法律规范的一种方法
三、根据解释的尺度不同
1、字面解释:字面解释是指根据法律条文字面意义作出的解释,既不允许扩大,也不允许缩小文字本身所表达的内
2、扩大解释:扩大解释又称扩充解释,是指对法律规范所作的广于法律条文的字面含义,以充分实现立法原意,包括对象扩张、行为方式扩张、主体扩张等
3、限制解释:限制解释是指在法律条文的字面含义比立法原意为广时,作出比字面含义为窄的说明
四、根据解释的自由度不同
1、狭义解释:狭义解释,又称严格解释,强调法律条文字面上的含义,严格地理解与把握整个法律的精神,较少解释的自由度。普通法系国家,特别是英国,倾向于狭义解释
2、广义解释:广义解释称较自由的解释,强调不拘泥于文字的、比较自由的解释。一般法官尊重立法者原意,不愿违背法律条文规定,但在一些特殊社会条件下(如社会矛盾激化、发生危机、对外战争等)会作出改变法律字面含义,甚至改变立法原意的解释。民法法系国家较倾向于广义解释
文理解释:文理解释又称语法解释或文义解释,即依照文法规则分析法律的语法结构、文字排列和标点符号等,以便准确理解法律条文的基本含义。这种解释要防止脱离法律的精神实质而断章取义或陷于形式主义。
逻辑解释:逻辑解释是运用逻辑的方法,分析法律规范的结构内容、适用范围和概念之间的联系,以求对法律规范的含义作出确定的解释
系统解释:系统解释是从某一法律规范与其他法律规范的联系,以及它在整个法律体系或某一法律部门中的地位与作用,同时联系其他规范来说明规范的内容和含义
D. 刑法解释合宪性原则&宪法解释合宪性原则
刑法解释合宪性原则,就是宪法授权的主体,根据宪法规定的程序,对刑法进行解释。
宪法解释合宪性原则,同上。
E. 合宪性审查可以保障公民的权利和自由吗
法律分析
合宪性审查是指由特定国家机关依据特定的程序和方式对宪法行为是否符合宪法进行审查并作出处理的制度。合宪性审查可以体现在两个方面,合宪性解释和违宪审查。这两种途径存在共同之处,具体表现为:一方面,二者都以尊重宪法的基本法地位为前提,以明确宪法规则和宪法价值的至高无上地位为前提。另一方面,二者都以实现法律体系一致性为目的。无论是合宪性解释还是违宪审查,都是为了贯彻宪法的规则和价值取向,从而使得部门法的规则与宪法规则保持一致。正是因为两者之间存在相似性,有人会误以为,合宪性解释就是进行违宪审查。
【法律依据】
第三十九条宪法和法律委员会承担推动宪法实施、开展宪法解释、推进合宪性审查加强宪法监督、配合宪法宣传等工作职责。宪法和法律委员会统一审议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提出的法律草案和有关法律问题的决定草案;其他专门委员会就有关草案向宪法和法律委员会提出意见。
第六十二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行使下列职权: (一)修改宪法; (二)监督宪法的实施; (三)制定和修改刑事、民事、国家机构的和其他的基本法律; (四)选举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副主席; (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的提名,决定国务院总理的人选;根据国务院总理的提名,决定国务院副总理、国务委员、各部部长、各委员会主任、审计长、秘书长的人选; (六)选举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根据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的提名,决定中央军事委员会其他组成人员的人选; (七)选举国家监察委员会主任; (八)选举最高人民法院院长; (九)选举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十)审查和批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和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 (十一)审查和批准国家的预算和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 (十二)改变或者撤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不适当的决定; (十三)批准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建置; (十四)决定特别行政区的设立及其制度; (十五)决定战争和和平的问题; (十六)应当由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行使的其他职权。
F. 简述宪法解释制
《宪法解释》是指一定主体对于宪法内容、宪法含义、宪法条文内涵外延及其法律边界所作出的一种说明,其最终的功能主要在于阐释宪法的基本精神对宪法进行补充或者对宪法的适用进行统一性要求。
G. 合宪性审查制度可以维护国家法制的统一吗
合宪性审查制度可以维护国家法制的统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保持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长治久安的法律基础,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律保证。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通常规定一个国家的社会制度和国家制度的基本原则、国家机关的组织和活动的基本原则,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等重要内容,有的还规定国旗、国歌、国徽和首都以及统治阶级认为重要的其他制度,涉及到国家生活的各个方面。宪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是制定其他法律的依据,一切法律、法规都不得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相抵触。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第五十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的义务。第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破坏社会主义制度。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第三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国家行政机关、监察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中央和地方的国家机构职权的划分,遵循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地方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原则。
H. 合宪性审查制度可以保证谁的根本法地位
法律分析:合宪性审查制度可以保证宪法的根本法地位。合宪性审查是现代法治国家实施宪法、约束公权力、保障宪法实施的重要机制,其重要功能已经为许多国家的宪法实施经验所证实。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
第八十七条 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规章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
第九十九条 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认为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同宪法或者法律相抵触的,可以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书面提出进行审查的要求,由常务委员会工作机构分送有关的专门委员会进行审查、提出意见。
前款规定以外的其他国家机关和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以及公民认为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同宪法或者法律相抵触的,可以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书面提出进行审查的建议,由常务委员会工作机构进行研究,必要时,送有关的专门委员会进行审查、提出意见。
有关的专门委员会和常务委员会工作机构可以对报送备案的规范性文件进行主动审查。
I. 合宪性审查是指什么
合宪性审查就是依据宪法对宪法以下的法律文件是否符合宪法进行审查。法学学者已为此呼吁多年。南开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李晓兵注意到,2012年举行了纪念宪法30周年大会,2014年、2015年,又分别确立了“国家宪法日”与宪法宣誓制度。李晓兵认为,如今“合宪性审查”写入十九大报告,更是“对完善宪法监督制度具有标志性意义”。
合宪性审查可分为事先审查、事后审查两个部分,“事先审查”也就是立法公布之前的审查,“事后审查”则是在法律条文制定出来后,在法律实践过程中发现法律、其他规范性文件中与宪法不一致的地方。
(9)合宪性解释具有法律效力扩展阅读:
未来,随着合宪性审查制度的推进,它给社会带来的影响可能十分深远。李晓兵说,一个小的法律冲突,若上升到宪法层次就会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从其他国家的经验来看,一个男女同权问题,“如果我们平常说一说,也许就过去了,但拿到宪法层次来讨论,一定会引起从媒体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这也是我们(推进中)要考虑的一个因素”。
J. 合法性与合宪性的区别
一、功能的差异--本质的区别
一般来说,合宪性审查(违宪审查)的目的主要在于防范最高立法权, 即避免最高民意代表机关侵犯少数人的权利,构成"多数人的暴政",可以说,这是二战以后世界各国取得的普遍共识。二战以前,对于欧洲国家来说,由于受立法至上的传统的影响,对于最高民意机关制定的法律的危险性一直缺乏充分的认识;而美国,则由于独特的历史因素,在独立战争之前对英国议会立法的"深恶痛绝",促使其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违宪审查制度。这标志着近代"宪政"思想的出现。
所谓合法性审查,这里的"法"并不包括宪法,而是指一国法律体系中除宪法之外的其他"上位法",因为根据"法的效力等级体系"的理论,一国法律体系统一的标志就在于低级规范(下位法)从高级规范(上位法)处获得效力,下位法符合上位法。所以,合法性审查也可以称为"合上位法性审查"。但是,从合法性审查产生时的功能来看,它的主要目的在于防范行政立法权,也就是防止行政立法违背最高民意代表机关的法律。因为,20世纪初以来,随着行政事务的增多和行政权的扩大,原本不享有立法权的行政机关也逐渐从立法机关那里获得了部分立法权,这就是行政立法的出现。由于行政立法不属于一种"本源性"的立法权,因此,很多国家将其称为"委任立法"或者"授权立法"。既然这种立法权来自于立法机关的授权,那么,作为授权机关的立法机关,自然要对行政立法进行监督,防止其违背自己的意志,造成行政立法权对民意机关立法权的僭越。 可以说,这也是"法治"思想的要求。
所以,合法性审查与合宪性审查的功能是不同的,决定这种不同的最根本因素在于两种制度所反映的思想的不同,前者是法治,后者是宪政,前者法律是审查的依据,后者法律则成为审查的对象,故在某种程度上,宪政是"反"法治的,法治崇尚立法至上,宪政则对立法进行怀疑,然而,宪政与法治并非全然冲突的关系,宪政毋宁是对法治的一种弥补,法治的"法"必须是"合宪法之法"。
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合宪性审查的功能主要不是针对最高立法机关,不仅《立法法》第90条没有将法律纳入违宪审查的范围,而且也没有设置专门的审查制关。这与我们在理论上假定人民代表在代表人民时具有一种代表程度上的理想性有关─我们认为人民代表在代表人民时是完全、彻底、全面的代表,代表者与被代表者之间完全契合而没有矛盾,因此不必为他们之间可能出现的缝隙寻找弥补途径,这是一种对民主的迷信,也是一种对代议制的迷信。 故从法理上讲,我国的制宪机关与最高立法机关是重合的,最高立法机关全国人大享有修宪权,全国人大常委会享有释宪权,因此,最高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是"无所谓违宪"的,即使违反宪法,也可以视为对宪法的修改。 所以,在我国,合宪性审查主要是审查法律之下的其他立法在没有上位法的依据的前提下,是否违反宪法的问题,即控制行政立法权、地方立法权。而合法性审查的功能在于:(1)防范行政立法权对国家立法权的侵犯;(2)防范地方立法权对中央立法权的侵犯;(3)保证行政立法权、军事立法权内部的统一。
二、审查对象的区别
合法性审查中的"法"最高就是法律, 是依据法律进行的审查。因此,合法性审查的对象是在效力等级上低于法律的其他立法,与法律位阶相同的授权立法 、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不包括在内。因此,合法性审查的具体对象有:(1)行政法规,根据《立法法》第56条第1款,国务院根据宪法和法律,制定行政法规。此处的"根据"的含义是什么?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的解释,这里的"根据"的含义在于必须有法律的明确授权。 同时,这种授权不同于授权立法中的"授权",前者是法律的授权,后者是专门的授权决定的授权。(2)地方性法规,《立法法》第63条规定,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在不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较大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根据本市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在不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本省、自治区的地方性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 此处采用了"不抵触"的用法,那么,它的含义是什么?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的解释,"不抵触"意味着,第一,法律、行政法规已经作出规定的,地方性法规不能与之相违背。第二,法律、行政法规没有规定的,地方性法规可以先行立法,如果后来制定了法律、行政法规,不得与法律、行政法规的明确规定相违背。 可见,对地方性法规的合法性审查的程度要弱于行政法规。(3)规章,根据《立法法》第71条和第73条,国务院各部、委员会、中国人民银行、审计署和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直属机构,可以根据法律和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决定、命令,在本部门的权限范围内,制定规章。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法律、行政法规和本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地方性法规,制定规章。这里同样采用的是"根据",也就是说,对于部门规章而言,必须有法律、行政法规的明确授权,对于地方政府规章而言,必须有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的明确授权。(4)军事法规、军事规章。根据《立法法》第93条,军事法规必须根据宪法和法律制定,军事规章必须根据法律、军事法规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