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知识 » 官员不作为行政法律责任

官员不作为行政法律责任

发布时间: 2022-09-29 12:12:42

Ⅰ 行政干部不作为和乱为有法不依给怎么办

行政干部不作为、乱为,有法不依;如果有这方面的情况,可以搜集资料,整理相关证据,向有关部门或者上一级的捡查组进行检举投诉。

Ⅱ 古时候若是官员在岗位上不办事,他的下场是什么

古代官吏并不是可以在自己的官位上坐享其成的,他们也有一定的考核制度,并且不能在自己的岗位上无所作为,如果他们只占着官位不做事的话,那么就将受到法律的惩罚。

古代官吏如果没有行使好自己的职权,例如对基层组织的管理不善,使得社会治安问题突出,那么要受到严格处理。关于管理不作为的法律,随着朝代的更迭替换。管理不作为所带来的后果也在不断的加重,关于管理不作为的法律也在不断完善成熟,如果一个官吏在自己的行政区辖区内没有行使好自己的权利,依照程度的轻重,需要受到罚俸禄或者是降级的惩罚。

Ⅲ 官员不给人民办事犯什么法律

如果问题严重,可能触犯刑法,涉嫌玩忽职守罪。

Ⅳ 乡镇府领导不作为,乱用职权。怎么处理

你可以向上级纪检监察部门投诉和举报,但一定要有真凭实据,相信相关部门一定会重视,并按照相关规定给予责任人处罚。

Ⅳ 领导不作为什么意思指哪些行为

所谓的不作为是指行为人负有实施某种行为的特定法律义务,能够履行而不履行的危害行为。不作为可分为纯正不作为和不纯正不作为,相应的不作为犯罪可分为纯正不作为犯罪和不纯正不作为犯罪。纯正不作为犯罪是指唯有不作为的方式才能构成的犯罪。不纯正不作为犯罪是指以不作为形式实施的也可由作为形式构成的犯罪。

Ⅵ 村委会行政不作为怎么办

1、村民委员会是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的代表人,不是行政机关,不存在行政不作为的问题。
2、村民委员会员不履行法定义务的,村民可以向当地乡镇人民政府反映,由乡镇人民政府责令改正;对村民委员会作出的决定侵害村民合法权益的,受侵害的村民可以到法院起诉,予以撤销。
《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第三十六条村民委员会或者村民委员会成员作出的决定侵害村民合法权益的,受侵害的村民可以申请人民法院予以撤销,责任人依法承担法律责任
村民委员会不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履行法定义务的,由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责令改正。
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干预依法属于村民自治范围事项的,由上一级人民政府责令改正。

Ⅶ 国家有没有法律对企事业单位领导不作为约束法律

目前没有相关的法律规定。
企事业单位领导不作为,一般会有相关的企业规定他的具体职务,但是在法律上没有规定约束。国有公司、企业的工作人员,由于严重不负责任,造成国有公司、企业破产或者严重亏损,致使国家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称为失职罪。

Ⅷ 行政行为不作为的救济途径为什么

(一)行政不作为的概念

行政不作为是相对行政作为而言的。行政不作为是指行政主体负有法定的作为义务,能够履行而没有履行,并且在程序上没有意思表示或有意思表示却没有实际履行的行为。它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第一、行政不作为主体必须是负有法定作为义务的行政主体。它包括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组织。第二、行政主体必须负有法定作为义务。它包括依职责产生的法定义务和依职权产生的法定义务。第三、行政主体具有履行该法定义务的能力,但故意或过失不作为。第四、行政主体在程序上没有意思表示或有意思表示却没有实际履行。表现为行政主体消极地不做出或者没有完成一定的程序行为①。

(二) 行政不作为的构成要件

1、申请要件

众所周知,行政行为按照行政主体的主动性可以分为依职权的行政行为和依申请的行政行为。一般情况下,行政不作为要求相对人必须曾向行政主体提出过申请或请求,要求行政主体履行其法定职权范围的某种作为义务,以保护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在特殊情况下,负有法定职责的行政主体在工作中发现有侵犯相对人合法权益或公共利益的违法事项时,无需有他人的申请或请求就应积极作为,否则即构成行政不作为。有一种观点认为“行政主体只在对依申请的行政行为不依法履行时,才构成行政不作为;对依职权的行政行为,行政主体怠于行使职权的,并不构成行政不作为(而构成渎职)。”这样一种认识人为地使行政不作为的认定复杂化,也可能为行政主体不积极履行作为的义务提供一种借口。而在司法实践中存在大量的行政不作为案例,实际上都是由于行政主体应当依职权作出某种行政行为却怠于行使职权造成的②。

2、职权要件

现代行政分工细致、 权责分明,每一个行政主体都有自己法定的职权和职责,并有地域管辖、 属人管辖和事务管辖的范围限制,所以相对人在提出申请或请求时一定要向有法定职责和管理权限的行政主体提出。在现实生活中,相对人由于某种原因错误地向不具有法定职责和管理权限的行政主体提出申请或请求时,该行政主体若没有答复,从理论上讲应该不构成行政不作为,但该行政主体应尽到合理的告知义务,这是服务政府所应该做到的,而且从行政效率和保护相对人合法权益的角度来看是值得的。

3、期限要件

即行政主体未在一定期限内按照法定程序或合理程序实施一定的行为。期限在认定是否构成行政不作为时到至关重要,因为这是一个可以量化的指标,比较易于操作,但遗憾的是我国立法在这方面的规定并不细致。大部分的法律法规和规章没有规定行政主体作出行政行为的具体期限,行政诉讼法司法解释中的60日的规定成为在司法审判中的一个重要标准。但毕竟行政行为比较专业和具体,每一个具体行政行为的作出所需的时间不同,司法解释的60日或未来的行政程序法所规定的期限都是一个原则性规定,具体的期限还需要具体的法律有一个科学合理的规定,这样才能充分提高行政效率,及时保护相对人的合法权益。

4、形式要件

不予答复既包括没有作出任何明确的意思表示,也包括没有完成一系列的程序行为。也就是说行政主体在接到相对人的申请或请求后,按照法律的规定既可以用意思表示,比如口头或书面的形式来答复相对人,也可以用实际行动来答复相对人。如果行政主体在这两方面都毫无表示,就视为不予答复。

5、利害关系要件

即行政相对人与行政机关的这种不予答复的不作为行为有法律上的利害关系。认定“有法律上的利害关系”,从《行政诉讼法 》角度而言主要是为了确定原告资格而设置的一个标准。《行政诉讼法》第41条将原告界定为:“认为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2000年的《若干解释》第12条规定:“与具体行政行为有法律上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该行为不服的可以依法提起行政诉讼”。这“对于纠正作为原告必须是行政机关行政管理对象的错误观点具有一定的意义③。”但如何理解“法律上利害关系”,司法解释并没有给予明确规定。

二、行政不作为的危害及主要救济方式

(一)行政不作为的危害④

1、行政不作为直接侵害了行政相对人、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由于行政不作为行为的隐蔽性,“行政不作为”现象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有不少政府机关工作人员抱着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得过且过的思想混日子;有的游手好闲,不想主动开展工作;有的麻木不仁,不为服务对象着想;有的“有利则为,无利不为”等等,如此“不为”,意味着政府背离了公共权力机构的职能,这不仅直接侵害了行政相对人的利益,也影响了正常的行政管理活动秩序,造成了对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的损害。

2、行政不作为不利于构建责任政府。责任行政是现代行政法的基本理念,也是打造责任政府应当恪守的基本原则。诚然积极作为的政府未必是责任政府,但不作为的政府则肯定不是责任政府,对于构建责任政府,维护政府形象,政府不作为的防范机制的构筑是关键。对违反法定义务的不作为追究相应的法律责任,只有将行政权力的运作始终置于法定责任的轨道,才能将建设“责任政府”落到实处。

3、行政不作为不利于法治国家的建设。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目前已正式写入了我国宪法当中,法治国家的建立,依法行政是关键。依法行政是行政法治的一项基本内容,也是现代法治国家开展行政活动所必须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其重要的特点是行政管理的一切活动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行政不作为是违法的行政行为,它与依法行政背道而驰,危害了国家依法管理秩序的正常运行,不利于法治国家的建设。

(二)现阶段我国对行政不作为的主要救济方式

我国行政法制建设起步较晚,对行政不作为救济理论的系统研究较为匮乏,经过近十多年的发展,行政不作为救济理论才逐步趋向成熟。同时宪法规定了广泛的公民权利,具有了较完善的公民权利理论,国家开始遵循福利的或给付行政的理念,在社会保障方面积极立法,建立了行政不作为诉讼制度和国家赔偿制度。行政不作为救济理论及制度的成熟和完善,直接关系到现行社会条件下我国公民的合法权益和公共权益受保护的程度,更是监督行政机关积极行使职权,减少行政不作为违法现象的强有力后盾。目前在我国对行政不作为的救济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确认违法。对于行政不作为违法案件,如果无必要或无可能责令行政主体继续履行, 或者行政主体由于时机不成熟不能履行义务得到行政相对人理解时,只能确认其不作为违法。如果仅涉公共利益,确认违法后不存在赔偿损失问题。而涉个人利益时,造成损失的应予赔偿。

2、责令履行。在有履行的必要或可能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责令履行让行政主体在一定期限内履行法定义务。有学者认为,应该责令行政主体履行程序和实体上的双重义务,如果只让其履行程序上的义务,则如果行政主体仍不履行实体上义务,则可能给当事人造成重复起诉的诉累。但是此观点存在一定争议,因为行政主体如何作为属于其应有的权力而且行政诉讼中行政不作为的审查更多应是程序上审查,一般不涉及实体审查。

3、赔偿损失。如果行政不作为确实给相对人造成了损失,无论是否责令履行,都应责令行政主体赔偿。因为“令行政机关履行必须执行的法定义务,只是防止违法行为继续发生侵害,受害人如果过去受到损失,并未因此得到补救,这时就要发生政府和官员对法律行为的赔偿问题”。 对于无履行必要或可能等不能责令行政主体履行但确给相对人造成损失的行政不作为,则在确认违法的基础上予以赔偿无疑是最好的救济⑤。

三、完善我国行政不作为诉讼救济制度的建议

(一)扩大行政不作为诉讼的受案范围

我国《行政诉讼法》采用了两种方法规定法院受理行政案件的范围。一是概括式:即对法院受理行政案件的范围做出原则性统一规定。如《行政诉讼法》第二条规定:“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有权依照本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第十一条第一款第(八)项规定:“认为行政机关侵犯其他人身权、财产权的”可以提起诉讼。该条第二款规定:“除前款规定外,人民法院受理法律、法规规定可以提起诉讼的其他行政案件。”二是列举式:《行政诉讼法》第十一条第一款前七项列举了法院应当受理的行政行为引发的争议,第十二条列举了法院不能受理的4类事项。其中第十一条第一款第四、五、六项规定了法院应当受理的三种情形的行政不作为案件。这种采用概括式和列举式对行政争议受案范围的规定在理论界和司法实践中引起争议。一是人民法院受理行政争议案件是否只受理因具体行政行为引起的行政争议案件,还是也包括因抽象行政行为引发的行政争议案件;二是受理案件是否只限于侵犯人身权、财产权的行政争议案件;三是采用列举式规定的受案情形以外的情形是否属于受案范围。如:行政机关没有依法发给抚恤金案件是否属于受理范围,发放社会保险金或最低保障金案件是否属于受案范围等。

鉴于我国行政诉讼法关于受案范围的规定存在许多分歧。2000年3月出台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采用了概括加排除列举的方式规定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依照该司法解释第一条第2款的规定,除以上六种情况不属于行政诉讼受案范围外。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对具有国家行政职权的机关和组织及其工作人员的行政行为不服,依法提起诉讼的,都属于人民法院行政受案范围。

1、将侵害公共利益的行政不作为纳入救济范围

在我国,由于受传统“个人利益中心论”的影响,无论是行政复议还是行政诉讼都以保护相对人的个人利益为目标,因而可予复议和诉讼的救济范围只限于直接损害特定个人利益的行为,而并不将损害公共利益的行为包括在内。

实质上,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是相统一的,是一种共性与个性的辩证关系,公共利益作为共性存在于作为个性的个人利益之中,作为个性的个人利益是作为共性的公共利益的特殊表现形式。因此,对个人利益的损害,如果该个人利益中包含着公共利益,则从本质上可以说是对公共利益的损害;而对公共利益的损害,如果某个相对人享受着该公共利益,则也可以说是其个人利益受到了损害。可见,对公共利益的损害与对个人利益的损害从根本上是一致的,只要某个公民享受着该公共利益,同样也有权请求复议和诉讼救济⑥。在我国,损害公共利益的行政不作为主要依赖于行政监督来约束和纠正,但行政监督部门有时并不能发现这种行为,或并不愿意、并不能有效地对该行为予以监督。因此,我们有必要借鉴国外的做法,将侵害公共利益的行政不作为纳入救济范围,通过列举的方式逐步拓宽对此类行政不作为的司法审查范围,通过修改《行政诉讼法》,由法律特别规定侵害公共利益不作为的范围和种类⑦。

2、将抽象行政不作为纳入救济范围

目前我国的《行政诉讼法》排除了对抽象行政不作为的司法审查,使得行政主体的抽象行政不作为远离法律的规制之外,显然有悖于将抽象行政不作为纳入司法审查范围的国际趋势。抽象的行政不作为主要发生在行政立法领域中,是行政主体不履行行政立法职责的行为,所以对抽象行政不作为的救济仅限于立法救济和行政救济。根据我国宪法和组织法的规定,全国人大常委会有权撤销国务院制定的同宪法、法律相抵触行政法规、决定和命令;县级以上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有权撤销本级人民政府不适当的决定和命令;国务院有权改变或者撤销各部委以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不适当的命令、批示、决定和规章;乡、民族乡、镇的人大有权撤销乡、民族乡、镇人民政府违法或当的决定和命令。这说明,如果行政机关不及时依法修改与上级法律规范相抵触的普遍性行为规则,有关人大及其常委会可以依法予以撤销。但这些毕竟是一种非经常性的救济,且只能是部分的救济。从实际情况看,这些救济形同虚设。抽象行政不作为一般表现为针对公众或公共事务,所以它涉及到的不是某个人的利益,而是众多人的利益。因此,我们有必要借鉴国外的经验将其纳入到行政复议和诉讼救济的范围,从而使之得到有效的法律救济。

3、将行政复议不作为纳入救济范围⑧

行政复议不作为,是指行政复议机关在法定期间不予复议的行为。尽管《行政诉讼法》第三十八条第2款规定:当事人对此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但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二十二条规定,当事人起诉的对象却是原具体行政行为,因而行政复议不作为本身并不受司法审查。在行政复议中,一项复议申请将引起行政复议机关裁决是否受理、审查复议案件和作出复议决定等一系列行政程序性活动。行政复议机关对这些程序活动的最完整履行就构成作为的行为;反之在法律、法规明确规定的范围内,每一过程的未完成、未终了都可能将其视为不作为。复议机关的种种不作为行为在实践中大量存在,其潜在危害也是巨大的。尤其是在复议终局的情况下,一旦复议机关不作为,几乎可以致申请于投诉无门的境地。即使在可以起诉的情况下,行政复议机关的不作为不但使原争议处理的期限变相地延长,使申请人消耗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且也增加了法院的诉讼负担。由于目前在行政复议不作为的情况下,司法审查的对象并不是不作为而仍是原具体行政行为,在这一程度上又使复议机关为避免当被告而故意“不作为”,从而使这种不作为更加普遍。在解决这一问题上最有效的途径是将行政复议不作为本身直接纳入诉讼救济范围,这样可以增强复议机关的责任感,促使其积极主动地履行自己的职责,减少不作为的发生,以充分发挥行政复议监督行政的功效。

(二)丰富行政不做为案件的判决方式

1、驳回诉讼请求。在起诉行政主体行政不作为案件中,可能会存在这样的情形:一是被告没有实施原告所申请的行为,但原告确实不具备申请条件。针对这种情况,最高人民法院《若干解释》第五十七条第一款规定:“起诉被告理由不成立的,人民法院应当驳回原告的诉讼请求。”二是行政主体不作为可能是违法的,但由于原告提供不了有力的证据加以证明,法院无法作出认定;三是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起诉前行政机关已经依法履行了法定职责;四是依职权行为中行政机关履行法定职责的法定事由没有发生;五是法律、法规、规章或其他规范性文件规定的情形。

2、撤诉裁定。通常认为,撤诉是原告在行政诉讼中依法享有的一项重要权利。是原告处分自己诉权的具体表现⑨。我国《行政诉讼法》第五十一条规定:“人民法院对行政案件宣告判决或裁定前,原告申请撤诉的,或者被告改变其所作的具体行政行为,原告同意并申请撤诉的,是否准许,由人民法院裁定。”有学者认为,法院裁定准予撤诉的标准是:原告撤诉是其真实意思表示;原告撤诉不损害公共利益或第三人的利益;原告的合法权益没有受到具体行政行为的侵害⑩。否则,法院应裁定不准予撤诉而应对案件继续审理。

3、驳回起诉。驳回诉讼请求,意味着否定当事人实体上的请求,因而只能用判决而不能用裁定。驳回诉讼请求与驳回起诉的一个重要区别在于,驳回起诉是因为原告不具有起诉条件而驳回其程序意义上的诉权,所以它只能用裁定。

(三)行政不作为赔偿救济的完善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的总则第二条第一款规定“国家机关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违法行使职权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受害人有依照本法取得国家赔偿的权利”。根据此法规定,只有在行政主体违法行使职权造成行政相对人的损害时,才承担国家赔偿责任,也就是在行政作为的情况下。完全没有提到有关行政不作为所引起的损害赔偿问题。且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一章总则的第二条规定“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具体行政行为侵害其合法权益, 有权依照本法向人民法院起诉”,即只有针对具体行政行为公民才享有起诉权,而只有享有起诉权才有可能获得赔偿。对于行政不作为行为公民是否享有起诉权呢?

笔者认为,行政不作为由国家负担赔偿责任是十分有必要的。第一,行政权本身就包含了行政职权和行政职责,二者具有重合性,并相互渗透。这就意味着行政主体不能任意地转让、放弃和自由处分行政权,只能依法行使行政职权和履行法定职责。行政不作为即表明行政主体不履行自己应当积极履行的义务,放弃了其法定职责,违反了法律对其的职责要求。正如约翰•密尔所言:“凡显系一个义务上当作的事儿他不做时,就可要求他对社会负责,这是正当的”⑾,国家对行政主体不作为承担责任完全有理有据。第二,行政权具有国家意志性的特征。行政法意义上的行政是行使行政权力的主体以国家的名义实施的活动,因此行政权力的行使及其目的必须体现国家意志,实现行政职能。同时,行政主体及其公务人员从事的行政活动,都是代表国家且以国家的名义实施的,由此产生的一切职务上的法律后果,均由国家承担。第三,从依法行政的角度来看,只有对行政不作为造成的侵害进行救济,才能有效的督促行政机关积极主动地履行职责。

结语

行政不作为在当今世界各国都己成为行政法学研究的重要课题,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与讨论己有些时日,而且一直没有降温,但是现行法中对它的规范、调控与救济仍显不足,现实生活中种种问题的显露已经明确提示我们,对行政不作为的规制不能再延迟,实践中需要从立法、执法、司法几个领域全方位谋划,杜绝或减少行政不作为问题。笔者认为,解决的思路,一是从立法上明确作为与不作为、该作为的如何作为、不该作为的怎样防范、违法了如何救济等问题,把所有的行政行为限定在法律的框架内,有法可依;二是把纸面的法律规定切实落实到社会调控中去,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法治道路是一个过程的集合,理论的研究与实务的积累为其提供了强劲的推动力,希望本文粗浅的探讨能够对行政不作为的防范与救济尽一点绵薄之力。

Ⅸ 为官不为行为中违反政治纪律行为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为官不为的具体表现(一)

为官不为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一是失去好处、士气低迷。自八项规定出台后,有的干部认为现在有人请吃饭喝酒也不能去了,公车也不能乱用了,发的福利也少了,相比以前罗刹打了,觉得实在是没劲。于是该管的事情也不管了,该负的责也不想负了,于是没有了干事创业的热情。

二是缺乏钻研、黔驴技穷。少数领导干部对深化改革、调整结构、转变方式等新任务不熟悉、不学习、不钻研,开展工作不得要领、无所适从;另一方面在“擦边球”、“闯红灯”、搞规避变通、靠吃喝处感情、拉关系跑项目等传统打法不能用的情况下,工作思路不宽,新的方法不多,有的甚至束手无策。

三是胆小怕事、裹足不前。有的干部在工作中怕担责任、冒风险,担心踩到红线、触犯规则,把“不出事”作为最大原则。他们畏首畏尾、缩手缩脚、患得患失,心心念念的是自保,谈何维护群众利益?

俗话说得好:“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我们的领导干部,绝大部分是由财政供养。这些钱从哪里来?都是老百姓上的税,是他们的血汗钱。老百姓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所以作为公职人员,身在其位,必谋其职。不然怎对得起自己领取的薪水?怎么担得起组织对我们的信任?除了领导干部要提高自觉性,更需要组织、人事、纪检等部门采取相关措施。

一要加强思想教育。加强对干部的思想教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导,从而坚定干部理想信念,强化群众观念,牢固树立为民意识,增强党性意识和宗旨意识,培养创新精神,激发奋斗激情。

二要加强制度建设。制定出台严格的查处惩治制度,还要坚决逗硬惩处机制。抓典型、树案例,要让那些“为官不为”之人看到党和政府惩治“不为”的决心和行动,让他们知道,“不为”也是一种腐败,进而改变工作作风。

三要加强督查问责。对占着位子不干事的,该教育的教育、该批评的批评,不能睁只眼闭只眼,姑息迁就、放任自流。让不为者受到惩戒,把为官动机不纯者坚决清理出干部队伍,要让干部随时都不敢懈怠、不敢失职。

为官不为的具体表现(二)

官,是众多职业中的一种。作为个体,选择“为官”,就是运用合法的职位公权来服务公众、服务社会。从职业角度讲,“为官”必须尽官职所赋予的责任,如同当教师必须尽教书育人责任、当医生必须尽救死扶伤责任一样。“为官必为”就是必须安于自己的官职,勤守自己的官责;反之就是“为官不为”,就是放弃做官应尽的责任,这是渎职。这种行为一旦泛滥,就有可能使整个社会沦为“无责的社会”。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把官业群体看成是“无私奉献”的特殊群体,以至于忽视了官业群体本身是一个“俸禄”群体,即当什么级别的官,就有对应标准的薪酬和福利待遇。“为官不为”的实质是只拿“俸禄”,不干实活儿;只讲报酬,不做付出,因此是一种“不劳而获”的“食利”行为。这种行为一旦合法化,就会破坏“按劳分配”制度,引发人们的不满。

任何人不论从事任何职业,其享受多少权利、获得多少利益,就必须担当与之相对应的责任,付出相对应的劳动。对为官者来讲,国家给予某个职位的薪酬福利和对干部的选拔任用,(www.fwsir.com)是与该职位的为官者为人民尽了多少责任,办了多少好事实事相对等的。同等职位的人,为人民谋利越多,获得升迁的可能性就越大。“为官不为”既是在破坏权责对等的基本社会道德,也是在消解普遍平等、公正的社会价值导向。

其实,“为官不为”现象一直存在,只是目前被反“四风”的“照妖镜”照出了原形,使一些官员备感“为官不易”。反“四风”不过是要求所有在职为官者遵守基本的职业要求。但反“四风”为何引发出某些公务员备感“为官不易”的反弹效应呢?唯一可以解释的是,在未反“四风”之前,当官太容易、太自由了,可以想干活儿就干,不想干活儿就不干。正因为如此,才有反“四风”。反“四风”,就是反“为官不为”,就是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的坏风气。所以,“为官不为”的根本危害,就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盛行,一些领导干部忘记了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为官不为”何以会造成“四风”盛行?这是因为:第一,“为官不为”就是不干活儿,就是不干实事,但又要出政绩以谋求升迁,所以只能搞既应付上面、又应付下面的形式主义;第二,“为官不为”就是只追求权力,不担当责任,自然就会形成官僚主义,因为官僚主义本质上是权力主义:权力创造淫威,淫威逼迫服从。而淫威与服从,是当官既不作为,又有政绩的两种操作方式;第三,当官一旦放弃责任而追逐权力,其生活目的就是享乐。追求权力和谋取更大的权力,是为了保障享乐和提升享乐的水平,而享乐自然滋生出奢靡之风的盛行。

“为官不为”不仅危害干部队伍,更祸害社会,破坏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鱼水关系,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阻碍社会的健康发展。因为良好的党群关系是建立在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基础上的,政府在人民心中的形象是通过为人民群众解困解难而积淀形成的,因而,维护良好的党群关系,建立良好的政府形象,必以官员们“勤政为民”为己责;相反,“为官不为”完全违背了基本的为官之道,凡事以说为能,以装样子、摆架子、做形式为要,严重脱离群众、脱离基层,脱离问题本身,凡事拖延、应付。所以“为官不为”一旦泛滥,不仅破坏党群关系,损害政府形象,而且将从根本上损害人民利益,危害国家,阻碍社会健康发展。

为官不为的具体表现(三)

当前,随着刹“四风”的持续深入,一些不敢担当、不愿负责的“为官不为”现象有抬头之势,必须引起高度重视。深入探究“为官不为”的表现和成因,提出有针对性的治理措施,对于深入整治“四风”、优化从政环境、形成良好政治生态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一、望闻问切:深入查摆“为官不为”主要表现

1、求稳怕乱,规避风险“做样子”。一是固步自封只求“过得去”。全面深化改革、打破利益固化藩篱,是当前推进科学发展的重大任务,必须要有股闯劲和拼劲。而少数干部不敢闯、不敢干,瞻前顾后,畏首畏尾,凡事都要等着上面下指示、等着别人探路子、等着外地出经验。特别是一些任职时间较长的干部求稳怕乱,觉得“船到码头车到站”,不愿再吃苦挨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二是明哲保身乐于“当好人”。有的为了所谓的“干净”、爱惜“羽毛”,认为不工作、少干活就能够防止出错,为“不干事”找借口。不愿意干“得罪人”的活儿,怕惹麻烦、招非议。有时疲于应付上面检查、糊弄下面搞形式,装样子、走过场,工作不务实。比如,湖南省政协原副主席童名谦在官场以清流自诩,绝不多事,正是由于在任职期间“严重不负责任”,致使衡阳市选举湖南省人大代表时发生严重贿选案件。三是漠视机遇工作“不主动”。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难得机遇,“抢抓”发展的意识淡薄了。少数干部习惯于过去“跑部进京”送土特产争取政策、争取项目资金,现在不让请客送礼,缺少了“润滑剂”,正常的汇报也顾虑重重,生怕别人不给面子,跑的积极性也没有了。

2、空喊口号,不见行动“唱调子”。一是不尚实干尚空谈。有的在谋划思路上喜欢大手笔,发展前景上描绘得云遮雾罩,汇报工作时口若悬河,口号喊得震天响,就是“只打雷不下雨”,坐而论道,光说不练,不见实际行动。二是急功近利忙宣传。有的忙于自我设计“升迁图”,求显绩忽视潜绩,没有“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怀,工作刚一开始,经验就总结出来了,看似热热闹闹,其实最后都是“败笔”。三是印发文件当落实。对于上级的决策部署,有的以文件落实文件,以会议落实会议,文件印发就算贯彻,召开会议就算落实,不督办、不深入,最后工作要求都落空。

3、安于现状,庸碌无为“混日子”。一是消极抵制不作为。表面上对“八项规定”高调拥护,行为也有所收敛,但是内心却产生“饭不能吃了、酒不能喝了、福利也少了,干脆什么也别干了”的错误思想。一些窗口单位“门好进、脸好看,话好听,就是事难办”,一句“业务已受理,请耐心等待”,随后便石沉大海。二是拖拖拉拉“打太极”。有的抱着拖一天算一天的态度,“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上级安排的任务不主动完成,能混过去就混过去。面对群众的诉求、企业的困难,别人急得如热锅蚂蚁,可他却总是打太极、踢皮球、慢腾腾、冷冰冰。比如,德阳市人力资源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廖继敏,未履行一次性告知义务,导致办事人员往返数次,最后在强大舆论压力下,市人社局被迫向当事人道歉。三是不思进取图安逸。有的不学习政治理论,热衷于“花边新闻”,上班时间浏览购物网页、炒股等,对工作不思考不研究,看上去坐在办公室,实际上“身在曹营心在汉”。

4、回避矛盾,遇到问题“绕弯子”。一是瞻前顾后“躲猫猫”。有的因噎废食、怯步不前,怕影响关系,怕惹火烧身。还有的怕损害个人利益,怕丢选票,满脑子条条框框,对棘手的、得罪人的工作,一躲、二推、三拖,攻坚克难往后拖,棘手问题不敢碰,遇到问题绕着走。二是随波逐流“和稀泥”。有的信奉“中庸”之道,认为“羊跟大群不挨打,人随大流不挨罚”,认为事业心越强越容易被打压,扎扎实实为老百姓办事不如与领导搞好关系,特别是在换届前后,宁做“温吞水”、不说过头话,不左不右随大流。三是见风使舵“两边倒”。有的选择性办事,上边说了就办,下边说了却不办;领导看得到的就做,领导看不到则不做;有人请托就干,没人请托则不为。更有少数身处关键岗位的干部,仍然不收敛、不收手,不给好处不办事,甚至把“不作为”作为勒索的“钓饵”,用来谋取更多的利益。

5、不能担当,急难险重“撂挑子”。一是重大事件“离得远”。有的平时张口就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一旦面对急难险重任务,需要冲锋一线就找不着人,紧要时刻撂挑子、重要关头掉链子,怕吃亏、怕吃苦,主动为组织分忧的少,推脱责任的时候多。二是遗留问题“看不见”。有的对历史遗留的“包袱”和“麻烦”,“新官不理旧帐”,不愿面对陈年旧事,群众的问题一年一年往下拖,导致上访不断。比如,兴城市红崖子镇二道边村干部在小吃部吃饭打白条178张,累计欠款48800元,随着时间推移和人员的变迁,后来任职的村主任拒绝承认这些白条子,老板讨债3年无果。三是划清界限“我不管”。有的善于与上下左右搞“责任明确”,配合意识差,大局观念不够。有的招商引资项目,从引进到开工,要在部门之间“推”十几个来回,企业搞得晕头转向,苦不堪言。

6、掩盖问题,欺上瞒下“捂盖子”。一是报喜不报忧。有的怕承担责任,不主动面对媒体、舆论,不主动向上报告,遇事总想捂着盖着,面对重大网络舆情、安全事故、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发事件,最后导致纸包不住火,事态失控,小问题拖大,大问题拖“炸”。二是抓钱不抓事。有的遇到有利可图的事就“抢过来”,一看是棘手的事就“推出去”。少数行政执法人员私利至上,收了好处就对违反党纪国法的人和事不管不问,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听之任之,直到民怨沸腾、捂不住了才羞羞答答去处理。三是唯上不唯实。有的对上级的指示要求,照抄照搬,不结合实际落实,对群众的诉求置若罔闻,不关心群众的冷暖。为争取更多国家惠民政策资金搞多报、做假帐,为截留各类补偿款,欺上瞒下不落实政策,搞得民怨沸腾,群众意见很大。

热点内容
在职法律硕士jm 发布:2024-11-20 21:27:33 浏览:471
2014年劳动合同法下载 发布:2024-11-20 21:17:10 浏览:924
合同法属于程序法 发布:2024-11-20 21:17:06 浏览:520
教师资格证政策法规 发布:2024-11-20 20:08:19 浏览:168
法治培训题 发布:2024-11-20 20:02:21 浏览:458
南京法官南通人 发布:2024-11-20 19:50:46 浏览:862
电商法假货 发布:2024-11-20 19:49:28 浏览:362
广东高级人民法院酒店 发布:2024-11-20 19:48:24 浏览:706
非诉律师的职业规划 发布:2024-11-20 19:23:55 浏览:326
塔吊坍塌法律责任 发布:2024-11-20 19:17:01 浏览:6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