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委会记录法律效力
❶ 检委会和审委会的区别求法律大神指点
检委会和审委会的区别?求法律大神指点
一、审判委员会是人民法院的最高审判组织,负责审理重大疑难案件以及对审判业务进行指导,在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主要由资深法官们组成,审判委员会的决议,合议庭必须服从,一般每星期会有例会。
二、各级人民检察院设立检察委员会。检察委员会实行民主集中制,在检察长的主持下,讨论决定重大案件和其他重大问题。
三、二个组织全是有法律规定,又是违法组织;
1、中国宪法第125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案件,除法律规定的特别情况外,一律公开进行。”但是,审委会讨论案件是秘密进行的,讨论时除了汇报人和必要的记录人员外,其他人是不准进入会议室的,更不用说旁听、报道,很显然这是与审判公开原则相矛盾的。
2、只听汇报,不参加审判,但可以决定案件性质及刑罚,明显违反《刑事诉讼法》规定;
3、可以否定合议庭意见,对独立审判的强迫等太多问题了。
三、总之,随着法制的建全,取消是迟早的事。
❷ 如何建构检察机关的司法责任制
最高检《关于完善人民检察院司法责任制的若干意见》明确了人民检察院司法责任制的目标:健全司法办案组织,科学界定内部司法办案权限,完善司法办案责任体系,构建公正高效的检察权运行机制和公平合理的司法责任认定、追究机制,做到谁办案谁负责、谁决定谁负责。
一、《意见》规定完善人民检察院司法责任制的基本原则
1、坚持遵循司法规律,符合检察职业特点;
2、坚持突出检察官办案主体地位与加强监督制约相结合;
3、坚持权责明晰,权责相当;
4、坚持主观过错与客观行为相一致,责任与处罚相适应。
二、检察官对办案质量终身负责,七项办案事项须检察官亲自承担。
《意见》规定检察官应当亲自承担7项办案事项,即询问关键证人和对诉讼活动具有重要影响的其他诉讼参与人;对重大案件组织现场勘验、检查,组织实施搜查,组织实施查封、扣押物证、书证,决定进行鉴定;组织收集、调取、审核证据;主持公开审查、宣布处理决定;代表检察机关当面提出监督意见;出席法庭;其他应当由检察官亲自承担的事项。
三、健全检察机关办案组织,实行独任检察官或检察官办案组。
《意见》规定,检察机关实行独任检察官和检察官办案组两种办案组织形式。《意见》明确了独任检察官承办案件,配备必要的检察辅助人员。检察官办案组由两名以上检察官组成,配备必要的检察辅助人员,检察官办案组可以相对固定设置,也可以根据司法办案需要临时组成,办案组负责人为主任检察官。主任检察官作为办案组负责人承担案件的组织、指挥、协调以及对办案组成员的管理等工作,在职权范围内对办案事项作出处理决定或提出处理意见,其他检察官在主任检察官的组织、指挥下从事具体的办案活动。
四、明晰各类检察人员职权,检察长应履行十项职责。
《意见》从五个方面明晰了各类检察人员的职责权限:一是完善了检察长职责,明确了检察长对案件的处理决定权和行政管理职能。二是原则规定检察官依照法律规定和检察长委托履行职责,同时,要求省级检察院结合本地实际,根据检察业务类别、办案组织形式,制定辖区内各级检察院检察官权力清单。三是界定主任检察官除履行检察官职责外,作为办案组负责人还负责办案组承办案件的组织、指挥、协调以及对办案组成员的管理工作。四是明确业务部门负责人应当作为检察官在司法一线办案,同时,规范了业务部门负责人的司法行政事务管理权。五是明确了检察官助理在检察官指导下办理案件的职责。
《意见》明确规定检察长统一领导检察院的工作,依照法律和有关规定应履行十项职责:决定是否逮捕或是否批准逮捕犯罪嫌疑人;决定是否起诉;决定是否提出抗诉、检察建议、纠正违法意见或提请抗诉,决定终结审查、不支持监督申请;对人民检察院直接受理立案侦查的案件,决定立案、不立案、撤销案件以及复议、复核、复查;对人民检察院直接受理立案侦查的案件,决定采取强制措施,决定采取查封、扣押、冻结财产等重要侦查措施;决定将案件提请检察委员会讨论,主持检察委员会会议;决定检察人员的回避;主持检察官考评委员会对检察官进行考评;组织研究检察工作中的重大问题;法律规定应当由检察长履行的其他职责。
五、检委会运行机制实行五项改革,检察官可向检委会请求讨论案件。
《意见》围绕检察委员会工作机制中与司法责任制相关的内容,提出了以下五项改革措施:一是规范了检察委员会讨论决定具体案件的范围,划分与检察官、检察长在司法办案中的界限。二是明确了检察委员会由检察长、副检察长、专职委员和部分资深检察员组成,强化了检察委员会委员的专业化、职业化建设。三是赋予检察官可以就所承办案件提出提请检察委员会讨论的请求权,完善了提请检察委员会讨论案件的程序。四是完善了检察委员会讨论决定案件的机制,提高了案件决策的科学化水平。五是提出了建立健全检察委员会决策咨询机制等改革措施。
《意见》规定,检察官可以就承办的案件提出提请检察委员会讨论的请求,依程序报检察长决定。检察委员会对案件进行表决前,应当进行充分讨论。表决实行主持人末位表态制。检察委员会会议由专门人员如实记录,并按照规定存档备查。
六、健全检察管理监督制约机制,检察官办案信息将全程留痕。
《意见》要求,检察机关案件管理部门对司法办案工作实行统一集中管理,全面记录办案流程信息,全程、同步、动态监督办案活动,对办结后的案件质量进行评查。
《意见》指出,当事人举报投诉检察官违法办案,律师申诉、控告检察官阻碍其依法行使诉讼权利,或有迹象表明检察官违法办案的,检察长可以要求检察官报告办案情况。检察长认为确有必要的,可以更换承办案件的检察官,并将相关情况记录在案。
《意见》要求,建立以履职情况、办案数量、办案质效、司法技能、外部评价等为主要内容的检察官业绩评价体系,评价结果作为检察官任职和晋职晋级的重要依据。建立办案质量评价机制,以常规抽查、重点评查、专项评查等方式对办案质量进行专业评价,评价结果应当在一定范围内公开。
《意见》强调,构建开放动态透明便民的阳光司法机制。建立健全案件程序性信息查询平台、重要案件信息发布平台、法律文书公开平台、辩护与代理预约平台,推进新媒体公开平台建设。
七、检察人员可被追究三类司法责任
《意见》明确了司法责任的类型和标准,并分别列举了各类司法责任的具体情形,以及免除司法责任的情形,增强了司法责任追究的可操作性。
《意见》根据检察官主观上是否存在故意或重大过失,客观上是否造成严重后果或恶劣影响,将司法责任分为故意违反法律法规责任、重大过失责任和监督管理责任三类。
《意见》明确了检察人员在司法办案工作中,故意实施11种行为之一的,应当承担司法责任:包庇、放纵被举报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或使无罪的人受到刑事追究的;毁灭、伪造、变造或隐匿证据的;刑讯逼供、暴力取证或以其他非法方法获取证据的;违反规定剥夺、限制当事人、证人人身自由的;违反规定限制诉讼参与人行使诉讼权利,造成严重后果或恶劣影响的;超越刑事案件管辖范围初查、立案的;非法搜查或损毁当事人财物的;违法违规查封、扣押、冻结、保管、处理涉案财物的;对已经决定给予刑事赔偿的案件拒不赔偿或拖延赔偿的;违法违规使用武器、警械的;其他违反诉讼程序或司法办案规定,造成严重后果或恶劣影响的。
《意见》规定检察人员在司法办案工作中有重大过失,怠于履行或不正确履行职责,造成认定事实、适用法律出现重大错误,或案件被错误处理的;遗漏重要犯罪嫌疑人或重大罪行的;错误羁押或超期羁押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涉案人员自杀、自伤、行凶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串供、毁证、逃跑的;举报控告材料或其他案件材料、扣押财物遗失、严重损毁的;举报控告材料内容或其他案件秘密泄露的;其他严重后果或恶劣影响等8类后果之一的,应当承担司法责任。
《意见》强调,负有监督管理职责的检察人员因故意或重大过失怠于行使或不当行使监督管理权,导致司法办案工作出现严重错误的,应当承担相应的司法责任。
八、完善司法责任追究程序,确认发生冤假错案等情形启动问责机制
《意见》把司法责任具体落实到人,并从司法责任的发现途径、调查核实程序、责任追究程序、追责方式、终身追责等几个方面完善了司法责任的认定和追究机制。
《意见》规定,检察机关纪检监察机构受理对检察人员在司法办案工作中违纪违法行为和司法过错行为的检举控告,并进行调查核实,对检察人员承办的案件发生被告人被宣告无罪,国家承担赔偿责任,确认发生冤假错案,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逃跑或死亡、伤残等情形的,一律启动问责机制,核查是否存在应予追究司法责任的情形。
《意见》要求,检察机关纪检监察机构经调查后认为应当追究检察官故意违反法律法规责任或重大过失责任的,应当报请检察长决定后,移送省、自治区、直辖市检察官惩戒委员会审议,及时向惩戒委员会通报当事检察官的故意违反法律法规或重大过失事实及拟处理建议、依据,并就其故意违反法律法规或重大过失承担举证责任。当事检察官有权进行陈述、辩解、申请复议,检察官惩戒委员会根据查明的事实和法律规定作出无责、免责或给予惩戒处分的建议,检察人员不服处理决定的,有权提出申诉。
《意见》明确了应当承担司法责任的人员将面临的三种追责方式。应当给予停职、延期晋升、调离司法办案工作岗位以及免职、责令辞职、辞退等处理的,由组织人事部门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和程序办理;应当给予纪律处分的,由检察机关纪检监察机构依照有关规定和程序办理;涉嫌犯罪的,由检察机关纪检监察机构将犯罪线索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❸ 犯罪记录封存制度问题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
第二百八十六条犯罪的时候不满十八周岁,被判处五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应当对相关犯罪记录予以封存。
犯罪记录被封存的,不得向任何单位和个人提供,但司法机关为办案需要或者有关单位根据国家规定进行查询的除外。依法进行查询的单位,应当对被封存的犯罪记录的情况予以保密。
一般情况下,任何单位都不能擅自查询,但有需要的情况下,依法进行查询的单位。
(3)检委会记录法律效力扩展阅读:
对于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制度,应明确以下几点。
1.犯罪记录系封存,并非消灭。刑诉法采纳了“犯罪记录封存”的观点,即不完全消灭未成年人的犯罪记录,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通过技术性操作严格限制未成年人犯罪记录被查阅。
2.犯罪记录封存依职权主动启动,而非依申请启动。封存的职责是“法定”而非“酌定”。负有封存职责的相应办案机关,必须依法封存,无需未成年人申请封存。
3.封存有例外,但需严格把握,而不能随意解除封存
4.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制度与相关法律法规的对接问题亟待解决。如我国公务员法等法律规定,有犯罪前科的人员不得或在一定期限内不得从事公务员、检察官、法官、律师、教师等职业,但相关法律、如检察官法、法官法、律师法等并无相关规定。
❹ 审查逮捕环节如何排除非法证据
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吸纳了此前颁布实施的 “两个证据规定”中有关非法证据的认定及排除的实体和程序性规则的内核,就非法证据指涉的对象、适用程序等作了系统的规定,确立了非法言词证据的法定排除和非法物证、书证的裁量排除原则( 第54条)以及在证据收集是否非法的认定上疑点利于相对人的原则( 第5条) ,这为侦查监督工作中正确认定并依法排除非法证据提供了较为明确的依据。但是审查逮捕中如何排除非法证据,是困扰刑事司法实务的一个难题,现实中也存在很多问题。
一、审查逮捕工作中排除非法证据存在的问题
1、缺乏非法证据排除的具体程序规定,不易实际操作。《关于办理刑事案件排除非法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只赋予了侦查监督部门在审查逮捕案件时具有排除非法证据的职责,但是却没有规定可操作的具体程序。规定中对非法证据排除的程序,都是围绕法庭审理进行的,非法证据排除启动的程序可由犯罪嫌疑人提出,也可以由辩护人提出供述是非法取得的,法庭应当要求其提供涉嫌非法取证的人员、时间、地点、方式、内容等相关线索或者证据。主体资格的法定,操作程序的缺失,造成审查逮捕中对非法证据审查的启动、确认、救济均无章可循,难以真正发挥审查逮捕中的侦查监督职能,对发现和确认非法证据带来诸多困难。
2、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有时不利于打击犯罪。刑事诉讼法对审查逮捕过程要对侦查机关获取的的证据进行全面核实,以确定犯罪行为是否存在应受刑法处罚;要对侦查机关侦查活动是否合法进行监督,并对违法侦查行为进行纠正。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以打击为主的执法观念,有罪证据一旦作为非法证据排除,则导致比较明显的犯罪嫌疑人无法被审判,出现无罪局面。同时,审查逮捕中证据的不稳定性也影响对非法证据的排除。审查逮捕阶段证据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审查人员对报捕案件的证据把关,审查逮捕只是刑事诉讼中阶段性的评判,必然要受阶段性的限制,造成标准把握较严,影响了逮捕正常功能的发挥,不利于打击犯罪。
3、检察机关对侦查机关监督的权力缺位,影响监督的效果。我国《刑事诉讼法》第七条确立的是检察机关与公安机关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的诉讼原则,检察机关与公安机关在诉讼中的地位被看作是平等的,实践中强调更多的是二者的配合关系,检察机关没有在权力上的适度优越性,导致检察权难以真正对侦查权构成实质制约。从审查逮捕的功能来看,实际上主要行使着裁判功能,但是从法律效力来看,却是只给了权利却没有给如何行使权利的操作程序与不执行的制约性处罚措施。对于非法取证的纠正,刑事诉讼法只规定了公安机关应当将检察机关所提纠正意见和执行检察机关所作出决定的情况通知检察机关,而未进一步明确公安机关拒不纠正违法行为,或者拒不执行检察机关所作出决定的法律后果,检察机关对非法取证行为的监督缺乏权威性。
4、线索来源受约束。按照《刑事诉讼法》第54 条至第57 条的规定,对非法言词证据的排除,既可由人民检察院在审查批准逮捕、审查起诉中,主动予以排除,也可由犯罪嫌疑人及其辩护人在开庭审理前或庭审中,向人民法院提出其审前供述为非法取得的意见,并通过随后的程序予以排除。而且,根据《刑事诉讼法》第86 条的规定,人民检察院审查批准逮捕启动的听证程序,应当就“侦查活动可能有重大违法行为”讯问犯罪嫌疑人。在实际工作中,犯罪嫌疑人及其辩护人在审查逮捕阶段提出证据非法的情况几乎没有出现过,原因无外乎以下几点: 其一,对于侦查取证过程中的违法情况犯罪嫌疑人及其辩护人基本上无法提出相关的线索或证据; 其二,犯罪嫌疑人法律意识淡薄,自我维权意识薄弱。其三,担心事后打击报复等。
5、侦查监督部门审查途径受限。在审查批捕环节,在审查非法证据时,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等有关规定,审查侦查机关提请批捕的案件,认为证据存在疑问的,有四个途径可以予以审查:一是通过讯问犯罪嫌疑人获取相关信息;二是听取为犯罪嫌疑人提供法律咨询、代理申诉、控告的律师意见;三是询问证人;四是必要时,可以派人参加侦查机关对重大案件的讨论。但是在审查逮捕环节,我们一般是以审查卷宗及讯问犯罪嫌疑人相结合的方式工作,其他诉讼参与人参与诉讼带有很大的局限性。
二、关于审查逮捕环节非法证据排除程序的构想
非法证据排除的程序,是非法证据排除制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和得以施行的必要保证。程序设置的不完善,轻则会减弱非法证据排除制度的功能,重则会导致非法证据排除制度根本无法运行。就此而言,完备的程序乃是非法证据排除制度具有实际意义的关键所在。在审查逮捕环节,该程序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非法证据排除程序的启动方式。该启动方式包括依申请启动和依职权启动两种。前者系当事人及其辩护人、诉讼代理人申请启动,在该启动模式下,申请人可在被告知相关权利与程序后三日内提出排除非法证据的申请。后者为检察院侦监部门在审查过程中发现疑点后依职权主动启动,应在规定的办案时限内予以办结。
2、检察院侦监部门受理及审查。检察院侦监部门对被告方提供相关线索和证据后应进行初审,由侦监内部全体人员讨论后,科长审核并将科室意见向分管检察长汇报,最终由检察长做出决定是否展开调查核实工作,如检察长难以作出决定,应提交至检委会讨论决定。对于缺乏相关线索或证据的,应当要求被告方补充提供相关线索或证据。但被告方未提供相关线索或证据的,排除程序不得启动。
3、排除应当采用调查取证和公开听证的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调查取证方式由检察院侦查监督部门对犯罪嫌疑人、侦查人员等参与人员进行询问,调取犯罪嫌疑人入所时身体检查记录和讯问过程的录音录相。公开听证方式可以由有关部门的工作人员主持,被告方、侦查人员以及犯罪嫌疑人、犯罪嫌疑人参加,围绕取证是否合法的问题开展调查。
4、经审查,检察院认为侦查机关取证行为合法的,应当作出驳回排除申请的决定; 认为取证行为非法的,应当作出不得将采用该取证行为收集的证据作为逮捕决定依据的决定。 按照《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第七十一条的规定,办案人员对排除非法证据的处理意见必须报请检察长决定,且经调查核实依法排除非法证据的应当在调查报告中予以说明,被排除的非法证据应当随案移送。对于确有以非法方法收集证据情形,尚未构成犯罪的,应当依法向侦查机关发出《纠正违法通知书》,提出纠正意见;如果认为非法取证行为构成犯罪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应当依法将线索移送反渎职侵权等有关部门立案侦查。
5、审查批捕阶段非法证据排除的复议程序。(1)侦查机关不服排除非法证据决定。检察机关在作出非法证据排除决定后,应当将处理结果告知侦查机关,侦查机关如果对上述决定不服的,可以按照对不批捕决定不服的程序处理,即可以要求复议,如果意见不被接受,可以向上一级人民检察院提请复核。(2)申请人不服不予排除非法证据决定的救济对于检察机关作出不予排除决定,而申请人不服的,申请人可以在起诉阶段继续提出,由审查起诉部门根据调查核实情况再予以处理,也可以申请复议,或向上一级人民检察院控告申诉。
三、审查逮捕环节非法证据排除的具体规则的建议
《关于办理刑事案件排除非法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对不同种非法证据的排除标准作了不同的规定。第二条规定:“经依法确认的非法言词证据,应当予以排除,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第十四规定:“物证、书证的取得明显违反法律规定,可能影响公正审判的,应当予以补正或者作出合理解释,否则,该物证、书证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因此,根据非法言词证据和非法实物证据的违法程度和侵害利益的严重程度来分别确定不同的排除规则,更符合实际工作的需要。
1、明确界定非法证据. 非法证据是指侦查人员违反法律规定的权限、程序或以其他不正当方法获得的证据。证据的合法性包括取证的主体和程序合法性以及证据的形式的合法性。从某种程度上,非法证据又可细分为非法证据和瑕疵证据.当一项证据的取得程序、方法和手段严重侵犯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即重大违法时,该证据才是非法证据; 而其他不符合合法性要求的证据,如技术性违法或者手续违法获得的证据,属于瑕疵证据.对不同类型的非法证据应采用不同的排除方式.
2、对采用刑讯逼供等非法方法收集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采用暴力、威胁等非法方法收集的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应当坚决予以排除.以刑讯逼供等手段取证既侵害了人的基本人权,又很难保证所获证据的真实性,这种行为不仅是重大违法的非法取证行为,还可能是构成犯罪的非法取证行为。因此以这种方法获取的证据应坚决排除。
3、对以上述方式以外的非法方法获取的证据,应根据实际情况使用排除规则。新刑事诉讼法也明确规定对于收集的物证、书证不符合法定程序,可能严重影响公正的,应当予以补正或作出合理解释;不能补正或作出合理解释的,对该证据应当予以排除.在司法实践中,侦查人员普遍把精力和工作重点放在如何破案上,甚至为了破案,侦查人员在问话过程中可能会使用一些具有轻微的诱导或威胁性质的语言,对于以这种方法取得的证据不宜盲目全部排除。这是因为我国还处在以控制犯罪为主兼顾程序公正的阶段,如果对侵犯程序性权利获取的言语证据全部做为非法证据予以排除,可能会助长犯罪,是不符合打击犯罪的要求的。因此对一些非法证据细化并进行“合法化”处理是基于现实的需要而选择的一种策略.
4、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在审查逮捕环节中的“合法化”补救
证据补救体现在非法证据的合法化与瑕疵证据完善中,对不同种类的证据审查与认定提出了不同的规定规则。
(1)对于程序性违法所获取的证据应予以补救。违反法定程序的证据,主要指司法人员违反法定的手续、步骤、时间、地点采集的证据。这类证据本身一般真实性无碍,也无损于证据提供者的人身权益。在实践中对于这类证据,侦监部门发现以后一般均应要求侦查部门及时补正、完善。这里要求的补正完善,应在作出逮捕决定之前必须完成,否则侦监部门应将其归属于依据非法证据并依此作出逮捕或不捕决定。
(2)取证主体违法证据的“合法化”转换。《刑事诉讼法》第三条明确规定,对刑事案件的侦查、拘留、逮捕、提起公诉、审判等刑事诉讼,由公安机关、检察院、法院负责。除法律特别规定的以外,其他任何机关、团体和个人都无权行使这些权力。对于这类证据就需要侦察监督部门在发现时及时监督侦查部门对证据的进行合法主体的转换。比如对于纪监部门在双规期间对被调查人交代的问题、提供的材料以及查获的赃款赃物等形成的证据,就需要由公安机关侦查人员以此为线索对犯罪嫌疑嫌疑人、证人等重新进行讯问、询问,对涉案赃款、赃物进行调取、扣押。经此转换之后的证据才可以作为审查逮捕的证据采用。
❺ 检察机关如何监督公安机关
《刑事诉讼法》第九十八条规定,人民检察院在审查批准逮捕工作中,如果发现公安机关的侦查活动有违法情况,应当通知公安机关予以纠正,公安机关应当将纠正情况通知人民检察院。
一般情况下,人民检察院对于公安机关的活动采取下列措施实施监督:
首先,人民检察院通过审查逮捕、审查起诉来审查公安机关的活动;
其次,人民检察院根据需要可以派员参加参加公安机关对于重大案件的讨论和其他侦查活动;
再次,人民检察院通过受理诉讼参与人对于侦查机关或侦查人员侵犯其诉讼权利和人身侮辱的行为实施监督;
此外,对于公安机关执行批准或不批准逮捕决定的情况以及释放被逮捕的嫌疑人或变更逮捕措施的情况,人民检察院发现有违法的应通知纠正。
(5)检委会记录法律效力扩展阅读:
浙江率先实现基层公安机关检察官办公室全覆盖
2018年9月17日上午,记者从浙江省检察院召开的在基层公安机关设立检察官办公室工作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截至2018年9月10日,浙江89个基层检察院都已在基层公安机关设立检察官办公室,率先在全国实现基层公安机关检察官办公室全覆盖。
此外,衢州、台州、湖州三个市检察院也在市公安局法制大队设立检察官办公室。这是浙江检察机关与公安机关一道深化法律监督,力争实现双赢多赢共赢的一项重大品牌工程。
省检察院副检察长王祺国表示,检察机关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有了检察官办公室这一工作平台,检察机关可以广泛参与社会综合治理和基层平安建设,让法律监督更加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并进一步加深对刑事违法犯罪的源头治理,推进法律监督工作的网格化、动态化和实体化,使得检察机关能在推进基层治理中发挥更加积极主动的作用。
检察官办公室主要职责是对公安机关立案、侦查信息进行定期查询和重点查询,与基层公安机关对立案、侦查、逮捕、起诉、法律监督等信息进行交流分析,以加强对立案活动和侦查活动的法律监督;
对黑恶势力犯罪、涉众型犯罪等重大疑难复杂案件提前介入、引导取证、分析性质、把握界限;对辖区范围内派出所开展检察官值班、巡回检察等。在开展立案监督、侦查监督、追捕追诉、非法证据排除等专项工作时,检察官办公室也将发挥配合落实、沟通协调等作用。
此外,在公安机关和检察机关开展重大专项活动前,检察官办公室也将提出针对性的意见建议。
❻ 检委会能用录音设备吗
可以
一、进行同步录音录像的必要性
出于发现承办人虚假汇报、规范讨论案件程序、提升讨论案件质量、准确分清错案责任等目的,均需对检察委员会讨论案件进行同步录音录像。
(一)发现案件承办人虚假汇报的需要。不可否认,检察院少数案件承办人由于受不了金钱、美色、权势、友情等诱惑和考验,为了达到放纵犯罪、使之非法得到从轻处理的目的,钻检察院绝大部分检察委员会委员讨论案件前没有阅卷,又未进行同步录音录像的空子,在检察委员会讨论该案件时,故意作虚假汇报,达到其徇私舞弊的目的。
(二)规范检委会讨论案件程序的需要。一些检察院检察委员会讨论案件程序混乱,不严格按照高检院规定的发言顺序进行。少数检察院主要领导故意抢先发言,给正在讨论的案件定调,导致其他检察委员会委员按其意图发言,使检察委员会讨论案件流于形式,严重影响检察委员会讨论案件质量。
(三)快速准确分清冤假错案责任的需要。近几年,媒体先后曝光了一些在全国有重大影响的冤假错案,这些案件绝大部分都经过了检察委员会讨论,有些甚至经过两级检察院检察委员会讨论,但由于种种原因,最后还是出了错案,需要追究错案责任。没有同步录音录像资料,仅有检察委员会会议记录,不利于快速发现问题,准确分清责任。
(四)提升检察委员会讨论案件质量的需要。由于检察委员会人员较多,一些委员对讨论不属于其分管或者从事的业务部门的案件,不认真准备,发言时随大流,影响了检察委员会讨论案件质量。进行同步录音录像,其发言的音像资料将长期保存,随时可能接受上级检查,参加案件讨论的检察委员会委员自然会严肃对待,认真准备,必然有利于提升检察委员会讨论案件质量。
❼ 抗诉不支持后怎么申诉
法律分析:根据规定,人民检察院应该在收到抗诉请求的五日内答复申请人,你可以看看他们是否违规,违规的话可以向检务督察部门反应;一般来说,不支持抗诉请求的情况下,在判决生效后,你可以向本级或上一级人民检察院的控告申诉部门继续提出申诉,要求提起审判监督程序(即生效后的抗诉);
友情提示,通常你的抗诉请求会经过公诉部门的集体研究甚至检委会的研究,才作出不抗诉决定。检察院不支持你的抗诉,通常情况下是有充分理由的,你可以要求他们开听证会,但是基本上无法改变不抗诉的决定。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二百二十七条 被告人、自诉人和他们的法定代理人,不服地方各级人民法院第一审的判决、裁定,有权用书状或者口头向上一级人民法院上诉。被告人的辩护人和近亲属,经被告人同意,可以提出上诉。
附带民事诉讼的当事人和他们的法定代理人,可以对地方各级人民法院第一审的判决、裁定中的附带民事诉讼部分,提出上诉。
对被告人的上诉权,不得以任何借口加以剥夺。第二百五十二条 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可以向人民法院或者人民检察院提出申诉,但是不能停止判决、裁定的执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二百三十六条 第二审人民法院对不服第一审判决的上诉、抗诉案件,经过审理后,应当按照下列情形分别处理:
(一)原判决认定事实和适用法律正确、量刑适当的,应当裁定驳回上诉或者抗诉,维持原判;
(二)原判决认定事实没有错误,但适用法律有错误,或者量刑不当的,应当改判;
(三)原判决事实不清楚或者证据不足的,可以在查清事实后改判;也可以裁定撤销原判,发回原审人民法院重新审判。
原审人民法院对于依照前款第三项规定发回重新审判的案件作出判决后,被告人提出上诉或者人民检察院提出抗诉的,第二审人民法院应当依法作出判决或者裁定,不得再发回原审人民法院重新审判。
❽ 检委会和审委会的区别求法律大神指点
检委会和审委会的区别?求法律大神指点
一、审判委员会是人民法院的最高审判组织,负责审理重大疑难案件以及对审判业务进行指导,在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主要由资深法官们组成,审判委员会的决议,合议庭必须服从,一般每星期会有例会。
二、各级人民检察院设立检察委员会。检察委员会实行民主集中制,在检察长的主持下,讨论决定重大案件和其他重大问题。
三、二个组织全是有法律规定,又是违法组织;
1、中国宪法第125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案件,除法律规定的特别情况外,一律公开进行。”但是,审委会讨论案件是秘密进行的,讨论时除了汇报人和必要的记录人员外,其他人是不准进入会议室的,更不用说旁听、报道,很显然这是与审判公开原则相矛盾的。
2、只听汇报,不参加审判,但可以决定案件性质及刑罚,明显违反《刑事诉讼法》规定;
3、可以否定合议庭意见,对独立审判的强迫等太多问题了。
三、总之,随着法制的建全,取消是迟早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