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知识 » 公安人员所需要告知的诬告应负的法律责任是什么

公安人员所需要告知的诬告应负的法律责任是什么

发布时间: 2022-11-14 00:27:05

㈠ 诬告陷害治安处罚标准是什么

一说到诬告陷害,可能大部分人自然而然的都会想到《 刑法 》中规定的 诬告陷害罪 。其实,对于诬告陷害的行为,也是要求在符合了一定的标准之后,那么才会按照此罪定罪处罚。否则的话,一般只会当做普通的违法行为来处理。而说到诬告陷害的 治安处罚 ,很显然此时就是没有构成 刑事犯罪 的,所以才需要给予行为人治安管理方面的处罚。在《治安管理法》当中就诬告陷害他人的行为作出了相应的处罚规定。 诬告陷害治安处罚标准是什么 《 治安管理处罚法 》第93条和第42条中就诬告陷害有相应的规定 1、就本人作出的陈述和其他能够证明案件事实的 证据 而言,若在公安机关查处治安案件的过程中,不存在本人的陈述,但是却有其他的一些证据可以证明的话,则此时可以依法作出 治安管理处罚 的决定。 反之,要是仅仅只有本人的陈述,却不存在其他证据加以证明的,这个时候自然就不能作出治安管理处罚的决定。 2、格外,在具有法定行为之一的时候,其中就包括了诬告陷害的行为,可以根据《治安管理法》中的规定,给予行为人5日以下的治安拘留处罚,或者对其出500元以下的罚款;但如果此时诬告陷害他人的情节比较严重的,对应的处罚也会相对要严重一些,具体就是在5-10日之间给予治安拘留处罚,同时还可以并处500元以下的罚款。法律中规定的法定行为主要就包括以下几点: (1)通过写恐吓信或者其他方法,对他人人身安全构成了威胁的; (2)在公共场合对他人进行公然的侮辱或者隐瞒真相、虚构事实,借此来诽谤他人的; (3)有捏造事实诬告陷害他人的行为,想要通过这样的行为,让被诬告陷害之人受到刑事处罚或者受到治安管理方面的处罚; (4)为避免证言对自己不利,而对 证人 或者证人的近亲属,采取暴力、威胁、侮辱或者存在其他打击报复行为的; (5)发送黄色、骂人、恐吓或者其他信息次数较多,对他人及家属的正常生活、工作造成了严重的干扰; (6)对他人的隐私,有偷窥、偷拍、窃听、散布等 侵权行为 ,给他人生活、工作造成了极大影响的。 《刑法》第二百四十三条 【诬告陷害罪】捏造事实诬告陷害他人,意图使他人受刑事追究,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 有期徒刑 、 拘役 或者 管制 ;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犯前款罪的,从重处罚。不是有意诬陷,而是错告,或者检举失实的,不适用前两款的规定。 综合上文的内容,我们了解到,就诬告陷害在尚不能认定构成犯罪的情况下,给予行为人治安管理方面的处罚,此时如果情节一般的话,则往往是处五日以下的治安拘留,或者对行为人处500元以下的罚款。但如果情节较重,则在处500元一下罚款的同时,还会进行5-10日的拘留处罚。

㈡ 诬告诽谤应负什么法律责任

恶意诽谤诬陷他人的,如果不构成犯罪的,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追究其刑事责任。诽谤罪,即故意捏造并散布虚构的事实,足以贬损他人人格,破坏他人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此罪的构成,客观要件有三:
(一)须有捏造某种事实的行为,即诽谤他人的内容完全是虚构的。
(二)须有散布捏造事实的行为。
(三)诽谤行为必须是针对特定的人进行的,但不一定要指名道姓,只要从诽谤的内容上知道被害人是谁,就可以构成诽谤罪。本罪主观上必须是故意。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 第四十二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
(一)写恐吓信或者以其他方法威胁他人人身安全的;
(二)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
(三)捏造事实诬告陷害他人,企图使他人受到刑事追究或者受到治安管理处罚的;
(四)对证人及其近亲属进行威胁、侮辱、殴打或者打击报复的;
(五)多次发送淫秽、侮辱、恐吓或者其他信息,干扰他人正常生活的;
(六)偷窥、偷拍、窃听、散布他人隐私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二百四十六条 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前款罪,告诉的才处理,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通过信息网络实施第一款规定的行为,被害人向人民法院告诉,但提供证据确有困难的,人民法院可以要求公安机关提供协助。
诽谤罪如何认定
诽谤罪的认定需要以下几点:
1、客体要件,本罪侵犯的客体是他人的人格尊严、名誉权。犯罪侵犯的对象是自然人。
2、客观要件,本罪在犯罪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实施捏造并散布某种虚构的事实,足以贬损他人人格、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
3、主体要件,本罪主体是一般主体,凡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能构成本罪。单位不能构成犯罪主体。
4、主观要件,本罪主观上必须是故意,行为人明知自己散布的是足以损害他人名誉的虚假事实,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损害他人名誉的危害结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的发生。行为人的目的在于败坏他人名誉。

㈢ 诬告承担什么责任

法律分析:我国民法和和刑法均对诬告陷害等行为的责任和处罚作出了相关规定,如果后果尚不严重,可以通过诉讼方式要求被告(诬告人)承担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如果后果严重,例如被诬告的人因此被公安机关采取拘留等措施甚至被逮捕的,则诬告人将涉嫌犯罪,应承担刑事责任,此外,这种情况下,有关执法机关,例如公安局、监察院等,还有可能承担国家赔偿责任。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二百四十三条 捏造事实诬告陷害他人,意图使他人受刑事追究,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犯前款罪的,从重处罚。

不是有意诬陷,而是错告,或者检举失实的,不适用前两款的规定。

㈣ 诬告诽谤应负什么法律责任

根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捏造事实诬告陷害他人,意图使他人受刑事追究,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如果行为人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三条捏造事实诬告陷害他人,意图使他人受刑事追究,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犯前款罪的,从重处罚。

不是有意诬陷,而是错告,或者检举失实的,不适用前两款的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前款罪,告诉的才处理,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

通过信息网络实施第一款规定的行为,被害人向人民法院告诉,但提供证据确有困难的,人民法院可以要求公安机关提供协助。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零五条组织、策划、实施颠覆国家政权、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的,对首要分子或者罪行重大的,处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对积极参加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对其他参加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以造谣、诽谤或者其他方式煽动颠覆国家政权、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首要分子或者罪行重大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九十九条之一侮辱、诽谤或者以其他方式侵害英雄烈士的名誉、荣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㈤ 诬告警察适用的法律法条是什么,如何追究行为人的法律责任求大神指点迷津。

根据我国刑抄法规定:诬告陷害罪,袭是指捏造事实诬告陷害他人,意图使他人受刑事追究,情节严重的行为。本罪在客观上表现为捏造他人犯罪的事实,向国家机关或有关单位告发,或者采取其他方法足以引起司法机关的追究活动。
诬告警察本人也是同上述释义,如果诬陷警察执行公务,那就涉嫌妨碍公务罪。
按照刑诉法来看,公检法三机关对于诬告、陷害的报案、控告、举报或者犯罪人自首,都应当接受。也就是无论是否在其职能管辖范围内都必须接受,而不能以任何理由加以拒绝,会帮你移送主管机关处理的。
按照一般情况来看,由公安机关来受理。
如果公安机关经过侦查后认定,不进行立案移送检察院提起公诉的,你可以自己向人民法院提起刑事自诉。

㈥ 诬告诽谤应负什么法律责任

一、诬告诽谤应负什么法律责任
1、诬告诽谤,编造虚假的险情,灾情,警情,在信息网络或其他媒体上传播,或者明知是上述虚假信息,故意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
2、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五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
(一)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
(二)投放虚假的爆炸性、毒害性、放射性、腐蚀性物质或者传染病病原体等危险物质扰乱公共秩序的;
(三)扬言实施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扰乱公共秩序的。
二、造谣传谣行为怎么处罚
1、要依据造谣传谣的情形而定,未造成严重影响的,按照违法治安管理规定处罚;如果造成严重影响的,是可以按诽谤罪追究刑事责任的;
2、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
3、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㈦ 诬告诽谤应负什么法律责任

恶意诽谤诬陷他人的,如果不构成犯罪的,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追究其刑事责任。诽谤罪,即故意捏造并散布虚构的事实,足以贬损他人人格,破坏他人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此罪的构成,客观要件有三:(一)须有捏造某种事实的行为,即诽谤他人的内容完全是虚构的。(二)须有散布捏造事实的行为。(三)诽谤行为必须是针对特定的人进行的,但不一定要指名道姓,只要从诽谤的内容上知道被害人是谁,就可以构成诽谤罪。本罪主观上必须是故意。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 第四十二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一)写恐吓信或者以其他方法威胁他人人身安全的;(二)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三)捏造事实诬告陷害他人,企图使他人受到刑事追究或者受到治安管理处罚的;(四)对证人及其近亲属进行威胁、侮辱、殴打或者打击报复的;(五)多次发送淫秽、侮辱、恐吓或者其他信息,干扰他人正常生活的;(六)偷窥、偷拍、窃听、散布他人隐私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二百四十六条 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前款罪,告诉的才处理,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通过信息网络实施第一款规定的行为,被害人向人民法院告诉,但提供证据确有困难的,人民法院可以要求公安机关提供协助。
诽谤罪如何认定
诽谤罪的认定需要以下几点:1、客体要件,本罪侵犯的客体是他人的人格尊严、名誉权。犯罪侵犯的对象是自然人。2、客观要件,本罪在犯罪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实施捏造并散布某种虚构的事实,足以贬损他人人格、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3、主体要件,本罪主体是一般主体,凡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能构成本罪。单位不能构成犯罪主体。4、主观要件,本罪主观上必须是故意,行为人明知自己散布的是足以损害他人名誉的虚假事实,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损害他人名誉的危害结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的发生。行为人的目的在于败坏他人名誉。

㈧ 诬告诽谤应负什么法律责任

诬告诽谤应付相应的刑事责任。
捏造犯罪事实无中生有栽赃陷害借题发挥把杜撰的或他人的犯罪事实强加于被害人。所捏造的犯罪事实只要足以引起司法机关追究被害人的刑事责任。
具体如下:
1、故意捏造并散布虚构的事实,足以贬损他人人格,实施破坏他人名誉,情节严重,从而构成的犯罪;
2、行为人实施捏造并散布某种虚构的事实,足以贬损他人人格、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
3、诽谤行为必须是针对特定的人进行的,不一定要指名道姓只要从诽谤的内容上知道被害人是谁就可以构成诽谤罪。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二百四十六条 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前款罪,告诉的才处理,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
通过信息网络实施第一款规定的行为,被害人向人民法院告诉,但提供证据确有困难的,人民法院可以要求公安机关提供协助。第二百四十三条 捏造事实诬告陷害他人,意图使他人受刑事追究,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犯前款罪的,从重处罚。
不是有意诬陷,而是错告,或者检举失实的,不适用前两款的规定。第十三条 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

㈨ 诬告罪法律是怎样处罚

判处有期徒刑。
一诬告罪也叫诬告陷害罪,是主观上有捏造事实想陷害他人,让专他人受到拘留、逮捕、坐牢属等刑事处罚。客观上实施了诬告陷害的行为。
二诬告陷害罪,根据情节轻重分为3年以下,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的刑事处罚;
三触犯诬告陷害罪,不仅会受到刑事处罚,也会收到民事法律侵权赔偿的处罚。
我国刑法第二百四十三条:捏造事实诬告陷害他人,意图使他人受刑事追究,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热点内容
婚姻法同姓 发布:2025-01-16 16:00:55 浏览:955
结婚离婚适用于合同法 发布:2025-01-16 15:58:42 浏览:694
废止婚姻法是什么意思 发布:2025-01-16 15:58:39 浏览:203
新婚姻法的原文 发布:2025-01-16 15:58:34 浏览:412
银行告知书有没有法律效力 发布:2025-01-16 15:38:42 浏览:101
旅游行政法规是由什么制定的 发布:2025-01-16 14:44:49 浏览:306
教师职业道德的定义 发布:2025-01-16 14:40:37 浏览:788
法庭与法院的区别 发布:2025-01-16 14:29:40 浏览:536
资产转让法律法规 发布:2025-01-16 14:28:11 浏览:59
劳动法2017全文哺乳期 发布:2025-01-16 14:24:56 浏览:6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