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知识 » 仲裁过程中伪造证据的法律责任

仲裁过程中伪造证据的法律责任

发布时间: 2023-01-11 08:16:19

『壹』 劳动仲裁中对方捏造事实、甚至作伪证,能追究其法律责任

当然可以,但是你也要找到对付捏造事实、作伪证的证据。

『贰』 劳动仲裁时用伪造的证据怎么办

劳动者、用人单位在仲裁过程中伪造证据的,在民事方面,该证据不能 仲裁委员会 认可,可能要承担败诉的后果;在刑事方面,情节严重的,要 承担刑事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一条第一项 诉讼参与人或者其他人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情节轻重予以罚款、拘留;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伪造、毁灭重要证据,妨碍人民法院审理案件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三十八条 当事人在仲裁过程中有权进行质证和辩论。质证和辩论终结时,首席仲裁员或者独任仲裁员应当征询当事人的最后意见。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三十九条 当事人提供的证据经查证属实的,仲裁庭应当将其作为认定事实的根据。

『叁』 仲裁伪造证据的法律责任

法律分析:如果伪造证据,首先民事结果是该证据肯定不能被法院或仲裁委员会认可。在刑事方面,如果情节严重的,要承担刑事责任。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三百零七条 以暴力、威胁、贿买等方法阻止证人作证或者指使他人作伪证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肆』 劳动仲裁伪造证据的处罚

法律分析:如果伪造证据,首先民事结果是该证据肯定不能被法院或仲裁委员会认可。在刑事方面,如果情节严重的,要承担刑事责任。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诉讼参与人或者其他人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情节轻重予以罚款、拘留;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伪造、毁灭重要证据,妨碍人民法院审理案件的。

劳动仲裁的当事人有伪造证据的话,肯定是会受到相应的处罚,具体的处罚结果要根据实际的情况来进一步的区分。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第一百一十一条 诉讼参与人或者其他人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情节轻重予以罚款、拘留;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伪造、毁灭重要证据,妨碍人民法院审理案件的;

(二)以暴力、威胁、贿买方法阻止证人作证或者指使、贿买、胁迫他人作伪证的;

(三)隐藏、转移、变卖、毁损已被查封、扣押的财产,或者已被清点并责令其保管的财产,转移已被冻结的财产的;

(四)对司法工作人员、诉讼参加人、证人、翻译人员、鉴定人、勘验人、协助执行的人,进行侮辱、诽谤、诬陷、殴打或者打击报复的;

(五)以暴力、威胁或者其他方法阻碍司法工作人员执行职务的;

(六)拒不履行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的。

人民法院对有前款规定的行为之一的单位,可以对其主要负责人或者直接责任人员予以罚款、拘留;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伍』 劳动仲裁时,公司伪造证据,我该怎么办

公司开除的你证据不会成立的,就算你真丢失东西什么的有问题,公司举证也很难。
工资表发放明细,没有你的签字,也不可能采信的。
你可以申请对记帐凭证后面的如二月份的进行鉴定,看是不是公司在仲裁时做的假帐。

『陆』 劳动仲裁提供伪证的法律后果

法律分析:劳动者进行劳动仲裁时,如果提供的证据是伪证的,用人单位可以申请撤销裁决,情节严重的,可能按伪证罪追究刑事责任。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 第四十九条 用人单位有证据证明本法第四十七条规定的仲裁裁决有下列情形之一,可以自收到仲裁裁决书之日起三十日内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所在地的中级人民法院申请撤销裁决:

(一)适用法律、法规确有错误的;

(二)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无管辖权的;

(三)违反法定程序的;

(四)裁决所根据的证据是伪造的;

(五)对方当事人隐瞒了足以影响公正裁决的证据的;

(六)仲裁员在仲裁该案时有索贿受贿、徇私舞弊、枉法裁决行为的。

人民法院经组成合议庭审查核实裁决有前款规定情形之一的,应当裁定撤销。

仲裁裁决被人民法院裁定撤销的,当事人可以自收到裁定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就该劳动争议事项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柒』 劳动仲裁作伪证的后果是什么

法律分析:人民法院对有伪证行为的单位,可以对其主要负责人或者直接责任人员予以罚款、拘留;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发生的下列劳动争议,适用本法:

(一)因确认劳动关系发生的争议;

(二)因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劳动合同发生的争议;

(三)因除名、辞退和辞职、离职发生的争议;

(四)因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福利、培训以及劳动保护发生的争议;

(五)因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者赔偿金等发生的争议;

(六)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劳动争议。

第二十七条 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一年。仲裁时效期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

前款规定的仲裁时效,因当事人一方向对方当事人主张权利,或者向有关部门请求权利救济,或者对方当事人同意履行义务而中断。从中断时起,仲裁时效期间重新计算。

因不可抗力或者有其他正当理由,当事人不能在本条第一款规定的仲裁时效期间申请仲裁的,仲裁时效中止。从中止时效的原因消除之日起,仲裁时效期间继续计算。

劳动关系存续期间因拖欠劳动报酬发生争议的,劳动者申请仲裁不受本条第一款规定的仲裁时效期间的限制;但是,劳动关系终止的,应当自劳动关系终止之日起一年内提出。

『捌』 劳动仲裁伪造证据的后果

法律解析:

劳动仲裁伪造证据的处罚根据情节轻重予以罚款、拘留;构成犯罪的,追究刑事责任。根据《 民事诉讼法 》第一百一十一条, 诉讼参与人 或者其他人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情节轻重予以罚款、拘留;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伪造、毁灭重要证据,妨碍人民法院审理案件的; (二)以暴力、威胁、贿买方法阻止证人作证或者指使、贿买、胁迫他人作伪证的; (三)隐藏、转移、变卖、毁损已被查封、扣押的财产,或者已被清点并责令其保管的财产,转移已被冻结的财产的; (四)对司法工作人员、诉讼参加人、证人、翻译人员、鉴定人、勘验人、协助执行的人,进行侮辱、诽谤、诬陷、殴打或者打击报复的; (五)以暴力、威胁或者其他方法阻碍司法工作人员执行职务的; (六)拒不履行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的。人民法院对有前款规定的行为之一的单位,可以对其主要负责人或者 直接责任人 员予以罚款、拘留;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三十八条【质证、辩论、陈述最后意见】当事人在仲裁过程中有权进行质证和辩论。质证和辩论终结时,首席仲裁员或者独任仲裁员应当征询当事人的最后意见。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三十九条【证据及举证责任】当事人提供的证据经查证属实的,仲裁庭应当将其作为认定事实的根据。 劳动者无法提供由用人单位掌握管理的与仲裁请求有关的证据,仲裁庭可以要求用人单位在指定期限内提供。用人单位在指定期限内不提供的,应当承担不利后果。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一条诉讼参与人或者其他人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情节轻重予以罚款、拘留;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伪造、毁灭重要证据,妨碍人民法院审理案件的; (二)以暴力、威胁、贿买方法阻止证人作证或者指使、贿买、胁迫他人作伪证的; (三)隐藏、转移、变卖、毁损已被查封、扣押的财产,或者已被清点并责令其保管的财产,转移已被冻结的财产的; (四)对司法工作人员、诉讼参加人、证人、翻译人员、鉴定人、勘验人、协助执行的人,进行侮辱、诽谤、诬陷、殴打或者打击报复的; (五)以暴力、威胁或者其他方法阻碍司法工作人员执行职务的; (六)拒不履行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的。 人民法院对有前款规定的行为之一的单位,可以对其主要负责人或者直接责任人员予以罚款、拘留;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玖』 仲裁证据造假会承担什么后果

法律分析:如果当庭揭穿公司出具假证据,仲裁委员会有权仲裁其证据无效,也就导致了他失去了对自己有利的证据,有可能导致败诉。至于对其有什么惩罚,就是做伪证,妨碍司法公正。依照相关法律依法惩处。在刑事诉讼中,证人、鉴定人、记录人、翻译人对与案件有重要关系的情节,故意作虚假证明、鉴定、记录、翻译,意图陷害他人或者隐匿罪证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三百零五条 在刑事诉讼中,证人、鉴定人、记录人、翻译人对与案件有重要关系的情节,故意作虚假证明、鉴定、记录、翻译,意图陷害他人或者隐匿罪证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热点内容
国家电网法律法规 发布:2025-01-15 13:27:12 浏览:903
民法典规定的家事代理权 发布:2025-01-15 12:58:48 浏览:609
劳动法劳务派遣人数规定 发布:2025-01-15 12:46:04 浏览:909
孙国祥行政法违法性判断 发布:2025-01-15 12:35:34 浏览:44
新编行政法理论与实务 发布:2025-01-15 12:31:38 浏览:463
最新行政法不定项选择 发布:2025-01-15 12:31:37 浏览:660
奥地利民法典pdf 发布:2025-01-15 12:29:15 浏览:649
个人外汇管理条例 发布:2025-01-15 12:13:50 浏览:951
如何讲道德 发布:2025-01-15 11:55:36 浏览:142
让我们用法律知识 发布:2025-01-15 11:35:34 浏览:853